捯饬怎么读是不是普通话

日本对德国国名的翻译,是不是比中国译的好
33回复/2亮 4516浏览
引用17楼 @ 发表的:
大溪地球王怎么可能不知道!我的意思是怎么会翻译成这个名字,莫名其妙的。
也是音译。。。TAHITI吧。。
其实为啥我觉得大溪地比塔希提要好听。。。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引用17楼 @ 发表的:
大溪地球王怎么可能不知道!我的意思是怎么会翻译成这个名字,莫名其妙的。
Tahiti,塔西提是音译,大溪地是另一种稍稍取其近似的音译,还带一点点风景不错的韵味,我觉得大溪地这名字取得挺好啊……
为我火出过力的,都是好童鞋,从斯通总统到兰德里黑豆到林书豪也许还有帕森斯…
诸葛孔明绝对是网络喷子的始祖,先舌战群儒、后三气周瑜、到老还有气死王朗,真是一生都在打嘴仗啊…
西班牙有“牙”是因为埃斯巴尼亚吗?
还有葡萄牙的“牙”又从哪儿冒出来的?
If it was never new and it never gets old, then it's a folk song...
引用2楼 @ 发表的:楼主说的挺好,那我再提一个
America 中文译作亚美利加,简称美国,民间又称“阿妹你看”
我认为不够大气,不符合美国一直以来的行为和形象气质
反观日本,则将它形象的译为“亲爹”
America是美洲 只是一般代指美国 united of states 才是美国 英语老师死得早发自手机虎扑
发音是,道依辞啊。。发自手机虎扑
我会德语,德国人自称德国是deutschland,德意志其实翻译的很好了,但是音译更像的话 应该是 “意晾玫 dao chi lan de ” 请用普通话发音~~~
是说霓虹国现在不都直接用音译了么
最完美的谢幕不是激流勇退,而是戛然而止。美人难免迟暮,英雄方能不朽。浪花淘尽,正是好处,却是了处。
=========================
两次干扰话题托工作被封14天,下一站永久
还是露西亚好听
引用25楼 @ 发表的:
我会德语,德国人自称德国是deutschland,德意志其实翻译的很好了,但是音译更像的话 应该是 “意晾玫 dao chi lan de ” 请用普通话发音~~~
我觉得像 dao yi chi lang te
引用22楼 @ 发表的:
西班牙有“牙”是因为埃斯巴尼亚吗?
还有葡萄牙的“牙”又从哪儿冒出来的?
猜是gal这个音。其实这里的g的发音是辅音/g/的音位变体。
引用1楼 @ 发表的:
独逸?太清冷了。感觉好凄凉。
还是喜欢德意志。
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义大利,美利坚.....
还有翡冷翠。
现在的翻译都啥啊?
大概就化妆品好听点。
知道伟哥不?
一个球员或球队如有若干个可能的水平“水货”“一般”“牛逼”...若在一次试验中,结果“水货”出现,则一般认为当前条件对”水货“出现有利,也即该球员或球队是”水货“的概率很大。
引用25楼 @ 发表的:
我会德语,德国人自称德国是deutschland,德意志其实翻译的很好了,但是音译更像的话 应该是 “意晾玫 dao chi lan de ” 请用普通话发音~~~
我听过的发音更接近“到爱去兰德”
引用31楼 @ 发表的:
知道伟哥不?
viagra还是威尔刚比较霸气
Vanchester Unite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
149人参加识货团购658.00元836人参加识货团购599.00元485人参加识货团购399.00元175人参加识货团购359.00元361人参加识货团购398.00元7人参加识货团购598.00元296人参加识货团购538.00元64人参加识货团购539.00元147人参加识货团购249.00元109人参加识货团购369.00元12人参加识货团购629.00元1262人参加识货团购98.00元满语和汉语,在历史上是否曾有彼此影响的关系?关联程度有多少?
按投票排序
谢邀。终于填完了很久以前答应别人的一个坑,可以好好写一写知乎了……于是愉悦的来回答这一题。我要先说明,对于古汉语我并不了解。尽管我看过上古汉语构拟,也发现里面确实有大舌颤音,不过说大舌颤音是从满语中推测而言,这个我倒是第一次听说。就简单说一下关于满语对汉语影响这方面我的个人观点好了。以前曾回答过,这一次我主要谈一谈读音。一言以蔽之,我坚决反对现代汉语(特指普通话)是在满语(没说其他民族语言)的影响下形成的这一观点。下面我会逐条反驳。首先,满文中的确有大舌颤音R。这是现在汉语中没有的——我想甚至包括部分保留古音较多的南方汉语方言,也是没有这个颤音的。满文的大舌颤音主要有如下规则: 一般不以词首的形式存在满文的每个字母基本上都有字头型、字中型、字尾型(拓展阅读——),尽管r也可以写在字头,但是严格来讲r音是没有字头型的。满文原生词汇中,所有的r音前面一般都要接有元音。比如“写”这个词,arambi,等等,太多了不一一列举。甚至有一些音译词,本身以大舌颤音开头,在满文中也会加上一个元音头。比如俄罗斯,满文写oros,其实俄语本身是以R音打头的。当然俄罗斯这个词可能是遵循了蒙古语的习惯……在满文字典中,目前记录的、以大舌颤音r大头的词只有以下4个(全部是音译词):rabtan——阿拉布坦(人名,事实上我也见过这个名字写作arabtan的)、radi——魔力、rakca——罗刹、rak?a——阿洛迦婆可以做单辅音结尾单辅音结尾的大舌颤音R,通常出现在拟声词中(当然满语拟声词不仅仅指声音,所有比较形象的说法都算作拟声词),后面一半跟seme/sembi连用。随手举例:feser seme——形容摔得粉碎的样子、形容担惊受怕的样子;ser seme——形容极细、极小的样子;kar seme——形容保护自己的东西、不受人侵犯的样子……例子太多,不一一列举。单辅音结尾的时候似乎大舌颤音不用颤很久……大舌颤音不一定很长……这个涉及到口语方面,还要 兄鉴定一下。尤其是词尾的ra/re/ro(最常见的大舌颤音出现的位置),南部方言似乎一般不会说的很明显。重读音节除外。另外满语中有一种两个大舌颤音连用的现象,比如manjurara——这种rara音我一直不知道怎么发音……舌头捯饬不过来!T T
angga gisun de ere gese jilgan absi tucibumbi?上古音构拟中,好像大舌颤音通常出现在字首?其次,在语音方面,网络流传的、普通话中“来源于满语影响”的成分基本上都不成立。刚刚我们说到大舌颤音R在满语中非常常见,这是现代普通话中所没有的。而传说中“来自于满语的卷舌音”——r,即“日”这种音——其实满语中反而是没有的。清代入关后,满人创造了一个借词字母来专门拼写汉语和藏语中的这种日音。比如仁寿殿之“仁”字,满文为音译,第一个字拼写汉字“仁”为“r'in”, 这个字头(一横+一竖)就是后创造出来的、汉语中的日音:而满文中大舌颤音R基本上是这样写的:再说说儿化音。“儿”这个音也是满语中没有的。现在教学中我们说单辅音结尾的L音发音为‘儿’,但这只是一个类比的说法,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单辅音L本质上还是“勒”音,只是因为后面没接元音,所以有le的口型,而没把le发完全,才产生了像“儿”音的错觉。清代满文对汉字“儿”的记音写作 “el”(注:e发音 ?),也只是个大概音罢了。儿音与el音,在说的时候实际上舌头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并且满语中很少出现“L”音结尾的词,更勿论汉语中的那种儿化音。汉语中的儿化音走的是深喉路线,又卷又深,也不知道是怎么演化出来的。这种发音方式,满语是没有的。还有一些传言说“zh ch sh”这种卷舌音也是满语带来的,随手google了一下:我就不吐槽文中开篇对mandarin一词的胡乱臆测了。但满语中的j c ?(即zh ch sh类似音),发音的方式与汉语也不同。即便我们不考虑汉语中zh ch sh出现的年代(按上面那篇“奇文”的观点,很显然认为zh ch sh清代以后才出现的),满语中的j c ?音比较类似英文的 d? t? ? 这三个音,而不是汉语的 zh ch sh。尽管清代用 j c ?标记汉字的 zh ch sh,但如同上面用el标记“儿”一样,j c ?也只是记个大概罢了。一直到清末,满语学者们都很清楚,满语的 j c ?音与汉语不同,不可以“咬的太重”。如瀛生先生在《满语杂识》中描述幼时学习 j c ? 三个音时:幼时受教于家长和京语(注:即北京满语)前辈,每发 ?、c、j 三音时,常受申斥说:“这不是汉话,别咬得那么重,舌头松点儿。” 甚至有时责骂说:“你也不怕舌头尖儿把上膛顶穿了!” 后来遵示练习,经长辈首肯,才知道是发音正确了。入中学开始学习英语,学到fish、church、just等词,同学们的发音常被先生指为不对,我借用学习满语时得到的窍门,发出音来颇受老师称赞。这是幼时学习实践中得到的一个深的感受(也可说是体会)。——(瀛生, 2004, 《满语杂识》 p. 230)汉语中zh ch sh 音,恐怕不能够由d? t? ? 这种发音的方式和位置演化而来,具体是由哪个音变来的,还要请研究音韵学的人普及一下。上述奇文好像还试图把见组腭化这个事情扣到满语影响脑袋上,这个观点就更可乐了——因为普通话中虽然腭化了gi ki hi音,但其实满语一直都有gi ki hi 和 ji qi xi的分别……所以到底见组是因为什么腭化的,还是在汉语自身找找原因比较靠谱。→还不如说精组腭化是满语影响的呢——对,满语没有z音哟 ← 友情提示,这个观点更容易忽悠群众 (╯3╰)。这里还有一篇奇文: 提到了一个新颖的、满语“胡化”汉语的一点,我引用一下: 在語音上,大致講普通话音系基本就是滿語音系。   1.滿語5個主元音。普通话也是5個主元音,音值和滿語一致。其它方言主元音都比普通话多且音值有不同。   2.ü绝非主元音,而只是元音。所以普通话只有五个主元音a o e i u。。  3.古汉语里根本就没有ü这个怪胎音素,世界通行语英语也没有。无独有偶,普通话与满语却独创了这个怪胎音素,这其中隐藏了何种涵义呢?侏儒怪胎两兄弟?哈哈!  4.滿語22个輔音。普通话也是22个輔音。且輔音位置和滿語一致而和冀魯方言不同。最明顯的就是那組個捲舌音。满语一共有六个元音……a e i o u ū,其中ū标准音介于o u之间。满语中也没有“ü这个怪胎音素”,满语的ü音是复合元音 ioi,专门为拼写汉字才创造的 ╮ (╯▽╰)╭……虽然满语的确有22个辅音(居然说对了一个!好吧,22个是不算借词字母的情况),但是普通话有22个辅音?不是21个声母么?(我百度的不对不要怪我)。如果辅音位置跟普通话一致,还要借词字母干什么?满语那22个辅音里还有小舌音呢,普通话声母有吗?有吗?哼 (傲娇脸)。另外“滿語音系”是个什么音系 (?﹃?)于是我再说说满语中的小舌音。小舌音 ka/ga/ha ko/go/ho kū/gū/hū,与e i u拼写时是另外一组不发小舌音的k g h音(罗马字母无法表达)。小舌音,就是小舌抖的音……跟 e i u拼的时候标准音是不抖的,但是口语中很多人也喜欢没事抖一抖……在最近翻译《御制增订清文鉴》满文词条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关于小舌音很有意思的事情。《清文鉴》这本书本身是一本满语词条、满语解释的满文词典,乾隆年的增订本填上了词条的汉语语义,并且对汉字有一个满文字母的标音。由于汉语中不区分小舌音,我本以为汉字诸如“花”这种读音,满文标记都是用非小舌的hua(满文转写 huwa)来标记的——但我发现我错了。满文对汉字的记音中,既有含有小舌的标音如“瓜”gūwa,也用不用小舌的标音如“光”guwang:——这当然不是说汉语中是有小舌音的。我认为这可能是“瓜”音发音位置更深,所以用小舌音来表示的缘故。有空再做一个总结。不知道古汉语中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区分?接下来再说说入声的问题。满语中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入声的,因为满语没有音调。但是满语中的确有单辅音结尾——相比其他阿尔泰语系的语言,满语单辅音尾不多,但存在。比如 bithe(bit he),baksi(bak si),tuktan(tuk tan),cikten (cik ten),tob,yamji (yam ji)等等等等。这其中m尾是最多的,因为动词原型固定尾缀是mbi(m bi)。清代满文中也有对汉语入声的记录,前段时间我在微博上发布过《清文鉴》上的记载:偶然发现清文鉴里-人部-声响类记录了汉语的四声,其中入声写作 gocingga mudan,字面意思"收紧的声音".gocingga来源于gocimbi,有收缩收紧的意思。释义:wasingga mudan ci gocime hahikan hvlarangge be gocingga mudan sembi——比去声收缩着略紧急着读的,称为入声。最后,在说一说我对于“满语是上古汉语的孑遗”的不成熟看法。对于上古汉语,我完全没有了解。但是仅以书面文字表达而言,我并不认为满语是上古汉语的孑遗。这一点主要是因为构词、语法相差实在太远了。在专栏中我曾简单介绍过,满语属于黏着语,语法变法都在词尾。以动词为例,满语动词原型全部都是-mbi尾,变过去时根据元音和谐换成 ha he ho(ka ke ko);语序上遵从主-宾-谓的结构;句子中有大量的虚词——这些特点恐怕跟古汉语风马牛不相及。所以孑遗是谈不上的。读音方面是否有所借鉴保留?我对音韵学不了解,还是留给此方面专业人士谈一谈比较好。
上古汉语的复辅音、颤音是郑张尚方、潘悟云等人发扬光大的,是不是真有还不很清楚。西班牙语有颤音,是上古汉语的孑遗?现在大部分北方话和中古汉语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现在没有入声。北方话的入声宋代晚期就开始逐渐消失,那年头满族人还茹毛饮血呢吧?从近代的语言研究来看,古藏语和上古汉语倒是有很深的渊源。汉语和藏语的亲缘关系比和满语的要近得多。满语与汉语的影响在词汇方面有一些,比如包衣、埋汰,在语音、语法方面基本什么影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通话是不是满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