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写一篇英文作文、请各位提供一些关于放养式教育运动的好处英语作文、谢。

在国外生活的华人如何解决子女的中文教育问题?
大多数在中国的外国父母,都会选择让子女进入本国资助建立或者政府直接筹办的外国人学校,比如在北京的日本人学校,德国学校,加拿大学校等。而中国也建立过一些同时接纳本国和外国学生的学校,比如北京55中。但海外人口同样巨大的华人父母,如何解决在海外下一代的本国文化和语言教育?
按投票排序
作为一个从小学开始在海外长大,也认识一些相似背景和纯FBC朋友的人来说一下个人所见(目前只写了自己的例子……)。注:经
和@未名 二位提醒,把ABC改成了FBC(因在法国)。:)在下没有教育经验和知识,仅是说说个人经历,如果有偏误之处,还请不吝指正。人物:在下地点:法国背景:小学初来到法国目前状况:听说读写可以,文言能看,写的字常被批评像小学生……到法国后,从小学到高中后一直接受法国教育,起初几年,周围放眼皆是法国同学(也有小部分来自其它西欧国家的),从高中起同学中开始有了华裔(其中有在当地出生的华裔也有小时出国的人),不过当时只占少数。我从未上过中文学校、课外班等,双亲的具体考量我也不清楚,不过倒是挺开心的,因为不用多上课……「听」和「说」父母平时较为忙碌,无暇照顾,故实行放养式教育,但平时在家和我交谈时总说中文,从不用方言和外文。他们的想法是:在学校里天天都在说外文了,为何回到家中还要再说?「读」在家也没有刻意去学过中文(没有拿过中文教材之意),但有两点对我的中文水平帮助不小:一、家中有许多书,这其中又有很多中文书;二、这些中文书里有很多有趣的书,比如武侠小说……(掩面)小学时识字识了不少(识字方法其实有点搞笑……),也会查字典的基本方法了,于是我就拿着金庸先生的书读开了,碰到不认识的字就自己查字典……在此感谢一下我的妈妈,是她在我犹豫时果断推荐了《射雕英雄传》。之后的过程简单说来就是「看、再看、接着开始玩」。在看完了金庸先生的十四本后,我又去找来古龙先生和梁羽生先生的书,除此外还看起了各种电视剧(重点:这些电视剧都!有字幕!),其中印象最深的为83版的《射雕英雄传》(又是被推荐的……),欧阳奋强先生和陈晓旭女士出演的《红楼梦》、六小龄童先生出演的《西游记》、《还珠格格》和《铁齿铜牙纪晓岚》(后来发现纪大人其实是个其貌不扬的色鬼时颇为震惊……),再后来我被安利了《仙剑奇侠传》、《轩辕剑》等一系列单机,开始沉迷游戏……小时候的时间还真是多……之后我妈妈发现,我的中文似乎不用她担心了。(耶)-上面主要提到了「听」和「读」,这两种技能无论学习哪种语言都是比较简单的,关于「说」我也解释了,主要是和父母对话。而「写」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是个坎儿。毕竟除了从小就有特别强的创作倾向的孩子以外,大多数人都只会在布置作业时认真写文章。……什么,你说日记?……你周围有多少人在坚持写日记?(话虽如此,如果真能培养出孩子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同时培养了语言能力和毅力,但有两个很可能出现的情景就是:他/她写着写着就开始用外语写了,或者他/她写着写着就懒得写了……)说得远了,我们再说回来。之前提到了阅读过的一些作品/玩过的一些游戏,而玩游戏的好处就是,如果玩完后仍觉意犹未尽,就会想去找相关信息啊!玩完《仙三》之后我就特别喜欢重楼,然后……我……就拿了本本子,把他的台词全手抄了一遍(耶)。之后又开始考据,从角色名字到地名到音乐名等等……网络如此发达我又识得好多大字,自然要好好活用。当时我有好几本笔记本,都是用来抄资料的。当然,打印出来更快,但小时候时间充裕啊,我就是觉得手写的更有纪念意义。请容我蹩脚地抄袭一下杜大人的名言:「抄书只需破几卷,提笔已能不忘字」。抄多了,偶尔自己要写一些,也没什么大问题了。(当然,前提是!千万千万不能去抄不入流的文章啊!如此耗费精力的事最好还是用在经典诗文上效果比较好!)在这之上还想提高,就和中国学生学写文章一样了,多看多观察多写。此外,因为看的武侠小说和玩的游戏都和中国古典文化息息相关,我后来又顺藤摸瓜开始看起了一些文言著作(如《战国策》等),起初较为艰难,好在有万能的网络,自己也购入了一些注释书籍。以及我双亲偶尔心血来潮会叫我就一个事件写篇文章,我有时写了有时坑了……他们没时间就压着有时间就看看,还有时间就和我说说。关于简/繁体这个问题,我的状态是:都能读,但会写的繁体字十分有限。身边的朋友也基本是会读这个状态,除了本身就是从繁体学起的。至于写的字像蝌蚪和下笔就忘偏旁……这个……只能多练字,没其它办法……我自己没有常练,所以不太能看……至此,「听说读写」都基本算解决了。-当然,这些仅是个人经验。说这么多,无非在说一个大家都已深知的道理:解决教育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中文问题)最重要的仍是「兴趣」二字。让他/她有了兴趣,自然就会自发地想去学习了。……就像暗恋上老师(或同班学霸)可以让学习热情和进度都一日千里一样!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一样都很有魅力的啊很容易就会爱上的啊!-也粗略说下学校里的中文教育,仅说法国。许多学校从初中开始,到高中,都可以选择中文为二外。有些甚至从小学就有了,但是少数。就个人了解过的来说,因为课程不分国籍都是一起上的,所以就是和法国人一样从零慢慢学起的程度。如果在家里有额外教育导致水平不齐,老师很难时时照顾进度,考试当然也不会因几个人去出两份不同的试卷。到高中,差不多可以看和写一些简单的文章。(我忘记法国高中会考究竟考了什么文章了,不过可以搜到……)虽然同为外语课程,但学起来的速度不一样,语系和文字问题……同样考二外,西班牙文考试的文章和中文考试的文章程度完全不同。-一些题外话曾有朋友问我,我的许多娱乐似乎和中国少年相差无几,这样没有问题吗?不会反倒和法国乃至西式文化相冲突?我答,为何会有问题?小时我大致可以分为在校过西式生活,在家过中式生活,长大后两者间的界线渐渐模糊消失,如同一本教科书中本有章节段落,但在学会之后,就不会再去在意那些了。又一些题外话关于身份认可,我个人的办法是在一些假期里回国。说实话,如果是在外国出生,土生土长的话,即使父母是中国人,也很难有身份认同感(基于对一些同学朋友的观察)。也就是理性上明白「我是华裔」,但感情上不会有太多归属感。毕竟一直在国外,如果从未去过一个地方的话,那真的很难对其怀有太深厚的感情……也许有,但那不是对「如今的那个中国」,而是「我脑海中的那个中国」。如果学了中国文化,那么在文化上是会有一定的认同和传承感的。也许还会有向往,如同许多学习华夏文化的人一样。但书本里的中国、东西方媒体里的中国和当今日新月异的中国,终究是有着深深的差别的。而这差别,如果不靠自己去体会,最多也只能在理性上明白。到观念完全形成了再去直接接触,会受到许多冲击,会感到许多不解。也许会感叹为何「如今的那个中国」不是「我脑海中的那个中国」,也许只是单纯地对许多现象感到惊讶,但那时候再来看,终究是很难再从「中国人」和「外国人」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了,因为身份和认同感早已被下了定义。《飘》中,郝思嘉的父亲曾抓起一把家中的土,和她说过一些话,我一直记着:「思嘉,你是在告诉我,这片土地对你毫无意义吗?[...] 」「爸,你的口气好像爱尔兰人。」「我以身爱尔兰人为傲。别忘了,小姐,你也是半个爱尔兰人。任何有爱尔兰血统的人,总是把土地当成母亲一般。但你年纪还小,有一天你会感受到对土地的爱,只要是爱尔兰人就无一例外。」我觉得,如果在第三句前段中把「爱尔兰」换成「中国」,也能成立的话,就好了。(虽然他们所讨论的并非爱尔兰的土地而是美国南部Tara庄园的土地,但我想说的是这一种可以跨越时间地域被传承下去的「精神」。)想千遍不如挽起袖子去做,读万卷不如亲临其境去活。最深的认同感,莫过于「我了解它的过去,我活在它的当下,我知晓它的优点,我也深知它的缺点,但我仍然深爱它,并想让它的未来变得更好」。以上,仅为一家之言。PS:虽然我觉得应该没有人会转,但还是自作多情地写一句,请勿转载或复制到其它地方,谢谢。:)-十分感谢各位的评论、意见和指正,时间所迫无法全部回复,但都一一读过,并且根据建议进行了修正:)
在日报看到这个问题好激动,上知乎这么久了,总算有个能回答的问题了!本人具体情况:我非海外生,但六岁就随父母出国,至今十一年了;还有两个本地生的弟弟妹妹,小一小三年级,目前正辅助爸妈教导他俩中。答题思路:希望从【被教导者】以及【教导者】(水分略大)两个方面来分析针对海外华侨子女的中文教育应该如何进行。(希望没跑题OTL)先说说我自己的中文学习经历吧。【这是开场预热,无兴趣者直接滑到总结吧。^_^】我是小学一年级到意大利的,当时的感想就先不说了,记忆很深刻的是妈妈当年为了我的中文不落下,特地从中国带出来很多教材,每天等我放学后回家逐字逐句地教我中文。认真算起来我的中文基础便是在中国的三年幼儿园以及这一年在意大利时妈妈每天辛勤的教导吧。(虽然因此意大利语没学多少,不过感觉个人性格也很有问题,当时不是特别能融入环境)在意大利时有妈妈教导真的是很不错的学习体验,只可惜在意大利待了一年后,我又随着他们到了西班牙……从这时起,爸妈越来越忙,一开始虽然还会抽空教我中文和数学,但之后就完全是放养了,真的是放、养,就是不管中文还是西班牙文都任我在学校自生自灭去了。(小小插播下怨气)但是呢,凭借着那几年的基础以及我对中文无法割舍的喜爱与兴趣,我还是抓紧机会从各种电视剧练习听力与口语,再从各种中文书(故事会、教材、小说……有什么看什么)认识生字、扩充中文词库。由此顺便产生了巨大的创作兴趣什么的都是附赠品了,尽管这在之后对我学习中文的帮助也非常大。(脑洞也非常大o)后来大约三年级的时候,有电脑了,当然一开始不是给我用的,我也不会用。可是对于那个年纪好奇心及学习能力都爆棚的小朋友来说,我还是在四五年级左右时大致学会了操作电脑以及,上网看小说……这一看就停不下来了。尽管对我加强中文能力是非常非常非常有帮助的,我大部分成语都是在此处习来的,但o是o,我至今仍记得那段时期我的成绩究竟有多惨不忍睹……还好因为英文和数学不错,最后直到小六毕业也没留过级,当真万幸。转折点是在初一下学期,那时通过学校认识的中国女生知道了中文学校的存在,也由此总算过上了每周六系统学习中文的日子了。从初一直到初四毕业,非常及时地填补了我写作能力的空缺,从此一门语言所需要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基本备齐,我也和中文学校认识的机油们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总言之:要想从小在国外接受教育的孩子不忘中文并且学好中文,需要:—父母先行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非常必要的学习兴趣,否则什么也白搭;—有个可以将学习长期化的环境,毕竟语言学习是要慢慢积累的;—最好能进入一个能够进行系统性学习并且有学习伙伴的机构,以保证小孩的学习兴趣不会随着时间就那么挥发了。】【弟弟妹妹教导篇】(还是预热。无兴趣直接看总结,虽然也很长……囧rz)时间紧急先大致写一下:妹妹八岁弟弟六岁,因为两人从小粘一起就没分开过,所以两人就一起来讲讲吧。他们二人直到弟弟四岁一直都是由保姆在带的,而保姆前前后后换过好几个还是第一个北方的阿姨带他们最久也影响最大——直接导致他们俩只会普通话不懂我们家乡的方言。不过也亏了保姆阿姨,他们的普通话口语基础是很不错的,至少在直到弟弟三岁上幼儿园前,他们和家人的对话都是中文并且鲜有不会的日常用语。(感谢喜羊羊与灰太狼、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等,在启蒙方面还是不错的)这时虽然妹妹已上幼儿园两年,但在家鲜有机会讲西班牙语,她最习惯并且擅长的还是中文。然而自从弟弟开始上幼儿园,开始习惯使用西班牙语及加泰罗尼亚语(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官方语言)后,两人的交流语言从最开始单纯的中文渐渐频繁地插入西班牙语及加泰罗尼亚语单词,直到后来他们的交流就是一句中文一句西语地无压力切换。(我花了这么多年才成功完成……)这段时间持续了两年吧,他们的西语越来越好,词汇越来越丰富、语感越来越强,中文就讲得越来越少了。而我们的应对措施就是继续给他们放喜羊羊等等中文动画片,效果其实还是蛮不错的。但是敌不过终于装好的电视机(之前一直用电脑播放)以及一波波的西语儿童动画片呐!( ;?Д`)渐渐就抛弃了之前麻烦的电脑转而投向了一按就能看的电视了……(-_-;)妈妈的应对措施就是去年起让他们和我一起去中文学校。彼时我只是去学习古筝了,他们中文具体学得怎样我是不清楚啦,但是讲中文的机会绝对增多了,再加上新认识的好多小伙伴们,不得不说这一年来讲的中文真的有进步,更何况他们也能系统性学习书写及阅读能力了(之前为零)。到现在,我用中文给他们解释时基本都能懂,不排除不用西语不行的情况,但总体算少的。【总言之:要让本地生且除了家人外无其他中文交流对象的小孩学习并【学好】中文,需要:—父母耐心地坚持用中文沟通,如果怕孩子在学校会有沟通障碍而自小用外语,孩子的兴趣不会培养起来、归属感也不会产生,中文对他本身便是可有可无的了,学会可以,【学好】就不一定了;—学习环境,这个其实就是电视啦动画啦小人书啦共同创造出来的,尽量放中文吧,小孩小只能被动接受还好说啦,等大了自己会按电视玩电脑调戏iPad了,要没小时候产生的兴趣这时候会理中文才怪了;—学习平台及小伙伴,还是中文学校啦啦啦,有个靠谱的机构系统性学习真的很重要,至少能让孩子懂得这是需要认o真o对待的。个人感觉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小伙伴的存在,学习效率成倍增加——毕竟那是平等交流对象。o(`ω? )o】到这里应该能发现我自始至终都对外语的学习不大看重,一切以学好中文为优先——其实不是我不在乎啊!应该说我当年深受沟通障碍的折磨啊!可是我后来真的真的发现,语言不通导致的沟通困难都是红果果的借口啊!说白了就是太内向了的性格原因啊!多少相似经历的朋友外语那叫一个顺溜啊!( ;?Д`)以上为吐槽,正经的在这儿:孩子自上学起,每天醒着的时间中一大半都是在学校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中度过的,父母在放学后进行的那点中文辅导实在算不得什么,基本上影响不了外语的学习。若认真论起来,一开始的各方面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势必没有人家自小讲外语的好,但是随着时间父母要担心的就是小孩不讲中文而不是外语不好了,想当年我中文学校的同学不知有多少人是如此被父母逼着去学中文的——而这也是我为何始终力荐去上中文学校的原因,毕竟目睹好多一开始会几个单词儿的香蕉人向着芒果人的方向进化成功了~\(^o^)/~【机油们的激励至关重要,若不是有他们,好多人不会在毕业后才离开中文学校】到此初回答正式完结。Y(^O^)Y说好的【大致】说一下呢!两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啊,作业……? ヽ(`Д?)? ┻━┻ 【自我吐槽,请无视】
这个问题属于实践中,孩子快4岁,法国。幼儿园中班,所处地区为法国一个风景超美但是方圆数十公里没有什么大城市的中世纪风景保留区,所以首先是本地就罕有中国人,更不用说中文环境,中文学校,假期时间不长,所以比较少回国,孩子从出生起就是我们自己两个人带,从来没考虑过放回国让长辈带。总的来说,子女的中文教育问题,感觉取决于两个方面,孩子自身的语言能力和兴趣,父母的期望水平。如果父母对子女的中文水平期望过高,听说读写样样精通,子女的语言能力又一般的话,失望肯定是很大的。首先要明确一点,对在海外出生的华人子女而言,母语,并不必然是汉语,有一种理论认为,幼年期间的主要“教育语言”,才是真正的母语。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对他们来说,所在国的托儿所,幼儿园,小学里面大家都说的话,才是他们的母语。中文对他们来说,最高的标准也就是“我作为中国人后裔所说的话”,也就是对她自己的身份认同,这已经非常成功了;次之,是“家里人所说的话”,这是家庭认同,或者说是一种家规和习惯,比前者要被动一些;最次是“中文学校里面教的话”,这基本上就降到了和其他非母语外语一样的境地...就我来说,我肯定是想避免让中文完全沦为和英语一样的位置(她的母语是法语),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让一个4岁的孩子能够完全认同她的身份和语言的方法(可能太早了),所以现在基本上纠结在第二种状况中。1、在家里面要求她使用中文,最低是做到我们自己对她只说中文(同时也要顾及她的法语水平,比如鼓励她在学校多讲话,及时纠正她明显的法语语法错误)。说中文就打手,在这个年龄操作性很低,会造成严重的亲子关系紧张和不利影响,因为首先是她在学校里面学到的很多新东西,她根本就不知道中文怎么说,其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诉求都很简单粗暴。所以操作性强矛盾较少的方法是:不厌其烦的将她说的法语变成中文,并且要求她再说一遍,尤其是当她提出某项请求的时候,不用中文是得不到请求的回应的。2、创造环境和珍惜环境。小家伙在学校,早8点半到晚7点,听到的说道的都是法语,虽然有些杯水车薪,但是我们作为父母还是必须要争夺这个语言环境的阵地,这块阵地不大,晚7点到9点,以及周末两天,假期等等,在这个之间段内,尽可能的多陪伴她,和她用中文交流等等。最糟糕的父母,就是一方面各种不陪,要求小朋友自己“安安静静的独自玩耍”,不吵父母,一方面又要求她中文流利,严守说中文的家规。这不是搞笑吗?说白了还是自己懒,然后让孩子来承受自己懒的后果,施罚者还是这个懒得要死的自己。3、实在没法陪的时候,还是要多利用一下现代的多媒体。选择好合适的节目或者游戏,其实往往还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这个方法,必须有配合的规则,就是看什么,玩什么,什么时候,多久,都是父母说了算。4、最后一点是,可能的情况下,时不时的主动和学校联系,志愿给孩子们上一堂中文课,自己的孩子可以直接参与,也可以旁听,增加她的身份认同感。第一点,就是执行的力度比较难把握,但是我现在觉得适当的严格是应当的,也是一种对人的尊重,法国这边西班牙人,意大利人的后裔,通常母国语言也都掌握得很好,当然他们本身也和法语差别不大,但是家庭理念还是一样的,就是父母说什么语言,子女也要说什么语言。第二点上,我们现在是通过海淘找些国内的书,饭后睡前,根据她的兴趣读读看看。4岁的孩子对新鲜事务是有动力的,适当的还要采取一点欲擒故纵的方法,“限制”她学习的时间。第三点比我想象的要复杂一些,在没有上幼儿园之前,姑娘一直看的是巧虎,从里面确实也学到了不少中国的东西和中文的表达,以及各种歌曲,幼儿园到了小班以后就麻烦一些了,她更偏好看一些法语的动画和节目,唱法语的儿歌(学校生活抢夺阵地...),要看ours brun,要看chupie,要看peppa,不要看巧虎...主要是中文动画片,关于4-6岁幼儿园的日常生活的,制作的比较一般,巧虎之类的说教味还是太重,不知道各位有什么推荐?第四条,没法常用的大招,不过用过一次,小姑娘就会常常说,我是中国人,我爸爸会讲中文(用法语)。抛砖引玉。另外关于外国人学校的问题,感觉并不是这些国家的海外公民在任何国家都会找对应的外国人学校,比如我就没有怎么见过在法国的日本人学校,德国学校,英国学校,有,但是不普遍,绝大多数还是去法国的公立或者私立学校。主要原因是法国学校根本就不区分身份,所有人的孩子都是一个政策,一个价格,一个标准,不管你的父母是法国人还是外国人,黑人还是白人还是黄人还是外星人,有身份还是没有身份,唯一有区分的就是父母的收入会影响饭票的价格。。。收入低的饭票不要钱,收入高的饭票就贵。我觉得基本就这条,很多外国人子女在中国学校上学就有很多困难,参照无本地户口居民子女上学的问题(所谓的民工子弟学校)。题外话,不展开说。
11月17日补充: 感谢大家对马来西亚华人文化有个认识。其实我们保留了很多中华文化,对很多我身边的中国朋友来说我们好像活在以前的中国(我指的是生活上),我们会比中国人还来的迷信,不管是做生意还是什么,大家都很倾向先去问神,或者算命,当经济面临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去问神算命。(不好意思,接下来的回答可能和学校话题离题了) 我不知道传统是好还是不好,其中一个可以告诉大家一点的是,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创办的公司大部分门外都会安个拿督公"土地公",老板们第一时间来到公司并不是马上进办公室,而是先去"拿督公"那里上香拜拜。我身边有个搞企业的朋友,每天出门上班前他都会向家神拜拜祈求生意顺风顺水,财源广进,这是我最近听他说的。这是中国以前的文化,我们保留下来的传统,中国朋友们你们还会这样吗?马来西亚有家要上市的本地华人传销企业叫visiber,visiber的盈利模式就是金字塔以及靠会员费以及销售产品为盈利。产品是数字吊坠以及戒指等等,他们有套自己的测字方法,不用你的生辰八字,只要你的出生年月日他们就能算出你的命格是属于哪个数字,我的命格数字是2,所以我以前也向他们买了一个2字型的吊坠来带,据说带了会使你命运变得更不同,因为数字可以改变命运和一切,这是他们当时和我说的,我不知是真假,中国朋友们你们信吗?但我喜欢他们那2字型的吊坠设计,因为很cool,呵呵。Visiber最低端的数字吊坠从马币三百块钱以上,visiber的会员大部分也都是大马华人。我的问题是,是不是因为马来西亚华人还很传统以及保守迷信,所以就给了很多国外或大马国内的假借神佛或风水之学的骗子来行骗?
我顿时发现马来西亚人的钱真的非常好骗,之前来了个风靡全马华人社会的中国张健来大马搞传销行骗,张健的slogan是: 云数贸,项目好,老板亏!亏!亏! 短短的几个月,张健就骗了几千万马币逃到泰国,是马来西亚华人太单纯了?
第二其中一个华人还保留的传统文化,在我身边仍有如此多的真实案例,每当baby出生前后,总有许多的亲戚朋友他们会把他们的baby或别人家的baby所穿过的衣服裤子手套或鞋子收集过来给予赠送,据老人家说,穿了其他baby曾穿过的旧衣物,自己家的baby才会像其他家的baby那样健康成长。中国朋友们,你们还保留吗?哈哈第三我记得在俩年前,facebook发布了全亚洲的数据,全亚洲就属马来西亚在facebook上的的活跃用户是最高的了,这是不是说明马来西亚互联网已经非常普遍以及马来西亚人都太"闲"了? 还是马来西亚人生活都很安逸所以对社交或精神追求需求非常强烈呢? 微信也一样,进入东南亚市场时,在马来西亚的主流电视频道打了几期的广告,一下子就占据了全马来西亚im市场的大份额,比原本大家都使用的line给拉了一个大距离,微信就成为了全东南亚就属马来西亚的活跃和注册用户是最高的,忘了之前在哪看到的微信数据发布。马来西亚人,非常吃广告,营销,噱头,炒作这一类商业手段,欢迎做互联网产品有意开拓东南亚市场的朋友供参考。--------------------------------------------------------------------------------------我是MBC! Malaysia born chinese! 在马来西亚一点都不必担心,我们华人子女可以选择到私立学校学习,私立学校都是以中文为基础教学,马来西亚十三个州,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中文私立学校,就像我来自檳城大山脚,在大山脚就有一所日新独立中学私立学校,我中学都是在那学习滴。P/S 马来西亚独立中学都是由社会资助建立起来的,马来西亚政府到现在不资助独立中学的建立,一分钱都没资助过! 所以,在我中学时期,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外筹款,找陌生人熟人筹款来支撑学校以及可以持续运营,我记得我也曾每年参与学校筹款运动,我们班被派到学校附近的菜市去筹款,基本都是找华人筹的款,因为独立中学是偏中文为基础教学,学生大部分都是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很少会让自己的子女进入独立中学。我们为了保留传统的中国文化和中文语言的传承,马来西亚政府虽然不资助,但也没不让华人社会办独立学校,所以自己帮自己! 政府不资助就找华人社会资助! 中国是我们华人的根,不可以忘根,不可以扼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语言的传承意愿!
这个问题,是在上班的时候看到,立马收藏,等着有时间就来回答。好吧!我绝对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好嘛!!!本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海外华裔,不过跟其他高大上的同胞们不大一样,我不是ABC,是VBC。没错,就是好邻居/好兄弟的越南童鞋!简单介绍出生地:越南胡志明市祖籍:广东在越南时间: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现在:中国大陆某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狗一只常见FAQ问:为什么你会在越南出生呢?答:太爷那一辈在越南做生意,外公那一辈是20来岁的时候广东被日军占领然后逃亡问:你父母都是华人?答:对,父母都是祖籍广东问:你怎么中文这么好?答:我是华人好嘛,拜托!问:你会越南语吗?答:这个是必须的!问:越南新娘是不是很好?答: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跟本问题无关,跳过。。。啰嗦了那么久,入正题越南胡志明市是华人聚集的地方,这里的华人很多到现在基本上都是第三第四代了。跟其他欧美国家的华人不一样,越南华人的移民潮很早就已经开始,有的是以前做生意的,在南洋一带安居乐业的富豪(如杜拉斯《情人》里面的男主家族),更多的是因为1920年代,战乱时候,逃亡来到南洋,也有一些被卖猪仔卖到这边来的。跟世界上的华人社区类似,越南华人也有一个China Town。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西关风格的房子,可以看到很多传统手工艺的影子(也许这些印记在大陆已经看不到了)如:卖文房四宝的书法店,卖剪刀的店铺,卖刺绣用品,卖祭神用品(神冠/神袍等),卖节日用品(中秋花灯/过年舞龙舞狮)。这些店铺都会有大大的中文招牌,都会有一些很广东的名字:XX记/ XX隆/ XX行等,购物交流基本上广东话就可以搞定,所以,华人们的粤语和文化就这样被传承下来了我四岁开始进幼儿园,其实是华人自己开的,开始学写中文字。两年后,六岁要进小学了。小学必须上越南语学校,因为这才是教育部承认的成绩和证书,一直到大学。期间,除了上教育部公认的越南语学校,我们还上华人自己组办的华文中心。这些华文中心一般上4个小时,教育程度从一年级到高三。学习成绩是没有教育部认可的,但华人子弟们都去上课,因为这是自身文化的一部分。华文中心学科也逐渐缩减。我记得一年级的时候,华文中心是有越南语课程以及数学课程,后来这些学科被逐渐缩减到只有:语文/尺牍/常识三门。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如果华文中心也教越南语了,那么就很大可能有一部分华人家庭子弟就放弃越南语学校,只在华文中心上课了,这样的话,对教育对他们本身都不会是好事。我就是这样,小学到初中,上午上越南语学校课程,下午去华文中心学中文,或者反过来。家里父母也是只允许说粤语,到外面才说越南语,就这样,感谢家里的坚持和周围环境的氛围,让我现在能对中文如此熟练,对中华文化对自己的根有深刻的了解。其实,我想总结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人和自己的认同和坚持,才能有效地在海外传承华人文化。----------------------------------------------------------------------------------------------------------------如我上面所说,需要家里和自己的认同和坚持,海外华人才能有效的传承汉语和中华文化,我就说一下现状的另一面:目前很多越南华人的父母,由于心疼孩子,生怕孩子上越南语学校的时候不懂语言被老师同学欺负(本人一年级的时候可惨了,老师说什么完全听不懂-。-),所以他们早早就训练孩子用越南语对话,当孩子上学后,就会习惯了觉得越南语对话起来更顺畅就一直用下去了。当父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把他们送到华文中心的时候,也太迟了,因为越南语学校的作业不是也不少的啊,华文中心也是有很多作业的!父母心疼孩子中文学习太辛苦了,也太难了,老师太凶了,那还是先保住越南语学习吧,然后就从此放弃了中文了。这就是目前的趋势,从我这一辈已经有同伴是这样放弃了,到现在他们的下一辈只能更加脱离华人文化了,因为他们已经对这个文化少了认同感,自然而然也没有了坚持的必要。
看到@ 的回答,想了很多。因为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关系,总被身边的朋友问到小孩语言教育的问题,特别是海外的家长。但因为我毕竟是纸上谈兵,所以很多建议都是通过研究结果或者文献资料得出的。看到的回答觉得写的很真实诚恳,毕竟是实践者所以有更多的回馈和反思总结的机会。based on this,写几点个人的看法,【不光是关于中文教育,也扯到了一些generally关于小孩语言教育的想法】。因为不接触academic linguistics很久了,所以这里大部分都是【个人看法】,如果有记忆错误或者疏漏的地方请见谅,也欢迎指正 ; )1:我记得本科时候老师上课说过语言学上对于何时学习语言最有效率也是有些争议的,但比较多的是觉得6-8岁和12岁左右这两个阶段系统语言学习最快速有效。但这确实是好几年前的记忆了,我找了一会暂时没找到相关的reference,所以这一条的准确性待定。这里有一篇paper 大部分都是讲chomsky的一些理论想法的:
很具细,可读性很强易懂。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摘录一段相关的:there is a sensitive period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 — a time, from roughly birth age 1 to age 6 or 7, in which language is acquired most easily and naturally, and when a native-like outcome is virtually guaranteed. (Cf. Mayberry and Eichen 1991.)2:的回答中说到对海外出生长大的孩子的中文听说读写能力不要期望太高,我想说的是从我毕业论文的结论来看(IrishBornChinese对于中文的attitude)这些孩子对中文的兴趣没你想像的那么高(至少比我预想的低很多),和父母对中文的情感没法比。在做调查接触那些孩子之后,我的感受是 就如文中所说的,确实是如果孩子(特别在上中学前)能有「因为我是中国裔,所以我要学中文」这个意识已经很不错了,在我的调查对象里有这样想法的孩子确实中文相比有好些(但这几个孩子中也包括曾回中国待过些日子的孩子,所以认同感以及语言能力相对较高也是合情合理的)。3:文中的一些小tips很不错。比如去孩子学校上一次中文课增加认同感,虽然操作起来复杂,但是如果做得好那影响会很积极深远。一些类似活动同理可得。这边正巧翻到一篇paper里的一段话,可以看看: “ language as communicative practice is tied to a person’s position in time, space, social and historical relations, and his/her social and emotional identity. through language and other symbolic tools, children and adults construct the culture they live in by publicly signalling the actions they are performing, the stances they are displaying, i.e., their evaluation of their own and others’ feelings and beliefs, the social identities they put forward, and the sequence of actions, or activities, in which they are engaged. Language acquisition
... is a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Davies &Elder
2004, p.249)4:孩子code-mixing过度严重,也是甚至有可能会造成孩子轻微语言/交流障碍的。人有语言的innate blueprint,但与此同时这些感知能力也会因外界环境和自身心理素质而产生变化。这是孩子成长很正常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国外有speech therapy,比如据我所知像爱尔兰政府是有免费的语言诊疗项目的,在当地出生的外籍小孩也可以享受。如果有此类困扰,请积极的去试试。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quote:「increasing evidence show that normal brain development depends on early and regular exposure to language」(Fromkin. et al. 2007, p.52) 学习语言顿时高大上了有木有 ;p 5:切记强压,在情感上认同感上强压会适得其反。但因为毕竟是语言学习,无法避免枯燥繁琐,所以教学本身可以适当强压,当然用有趣的方式教学,增强语言环境是不变的利器。不过我个人是不会选择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上小学前)过于系统的学习语言的。无论如何还是要抱以积极态度,相信孩子的语言悟性,无论什么学习,给予信任都是很好的催化剂。6:家长本身在传播语言的时候要尽量规范自己的语言,特别是读音。在海外,孩子接触中文特别是标准普通话的机会并不多。国内孩子成长(包括我自己)很多都是在小时候自然使用方言,而之后通过学校教育而学会使用标准普通话(这里暂且不论普通话很烂的小学语文老师),而海外出生的孩子除了接受爸妈口音之外,接受标准普通话的机会或者强度远不及在国内受教育的孩子,再次矫正的机会很小也很难,所以如果希望自己孩子的普通话(读音等)标准的父母请不要忽视自己口音或者错音对孩子普通话的发展(这里暂且不论那些只希望孩子会自己方言口音的case,以及反对普通话普及人士等等。个人也是尊重方言尊重语言多样性的)。在做调查的过程中也接触了爱尔兰的一些中文学校,包括我调查对象的那些孩子(小学生)大多数都是在周六上半天中文课,要学好这门语言,这个强度/频率的语言学习我觉得是不够的。7: 半题外话一下:动画片的语言教育 我觉得peppa和dora很赞。(我会告诉你我每天回家都陪朋友的小儿子看动画片嘛)像peppa里面有很多欧洲语言的渗入:比如他们都叫那只山羊老师mademoiselle XXX,然后有趣的是那位mademoiselle羊的英语也是法语口音的,有时候也会冒出几句法语。我觉得这样的语言渗入非常自然有效。每只小朋友的口音也不太相同。(这也是我很喜欢看peppa的原因,kkk)然后dora里面教学味相对比较重,但是她会认真教简单的语言(除英语(as mother tongue in this context i suppose) 外,我还看到过教西班牙语法语这些):数字、问候等。暂且想到这几点,再次申明这篇回答非专业,个人想法居多。很多朋友正在经历或者即将面对这个大问题,所以希望我的一些想法能够对你们有所帮助。References:Davies, A., Elder, C. 2004. The Handbook of Applied Linguistics.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Fromkin, V., Rodman, R., Hyams, N. 2007.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8th ed. U.S.:Thomson Wadsworth.
英国早就(至少十几年前)有 GCSE Mandarin(初中)和 A-Level Mandarin(高中),也就是说和数学物理历史等学科同等课业水平的正规考试。从水平上来说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如果选了,不可能一句都不会说。没选的话只能说明1)老师少 2)家长孩子觉得它不如其他科目重要(完全可以自学的)。至于高中教学到什么水平,我没学也没必要学,但我知道有一年考的是课余通读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并根据考卷题目作文。美国的 Dwight School,国际学校,纽约伦敦和几个大城市都有分校。据我所知至少纽约的教中文,幼儿园开始,教到什么程度不知道。学费一览:最下面两行是幼儿园和小学初中高中每年学费,前面的都是幼儿园之前的。据我所知伦敦也有财团在筹办中英学校。正规学校,不是那种华人社区类型的。所以,这事儿在将来,就是钱的问题。———话说这个问题值得各位这样嘲讽么?「我不知道答案但我必须把我的偏见发出来」——知乎常见现象。
我是来说些或许有些遗憾的事实的,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很多在中国的外国人让子女选择在中国接受母语学习,其根本在于绝大多数外国人自己及孩子并不准备在中国长期发展(哪个外国孩子会参加中国高考?),或者就算在事业上有在中国工作的需要,也绝不会有在中国永久居留甚至入籍的想法。所以从长远来看,这些外国人最终还是会回到外国,学习母语就成了他必备的技能。而移居国外的华人,特别是在国外已经有了孩子的华人,大多数都是有在国外长期生活的打算,也基本有让孩子在国外生活的打算。所以学习中文,除了仅仅是可能的将来的工作需要,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希望自己的孩子还能存留下一些中华的印记。但是个人意见是,这样的思想固然可敬,却难以维系。因为长期在国外生活的华人孩子,中文的使用空间真的太小,就算学会了一些基本用语,很快也就忘记。而且纵然学会了中文,他们的考虑问题的方式,与人交往的习惯,都一定是完全的西式风格。说点不好听却是事实的话,当两国之间产生利益纠葛时,他愿意为哪一方面争取更多,实在是很难说,二战时美国的日裔步兵团就是个典型例子。只是让他们有一门不太熟练的中文,能给家长们的中华寄托增加几分,就很难说了。何况,如果考虑到再下一代,你孩子的孩子如果也在国外出生和长大,那他恐怕更是不可能学中文,语言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只会更浅。作为长辈,难道你还能去管到自己的孙辈么?所以,其实这个问题,在家长们选择移民之前早就该有心理准备。中文于第二代移民而言,只能是一个选项,想让自己的孩子一定一定要继承下这门语言,可能性和回报,都很低。我所认识的几个移民了的朋友,也有对孩子的身份认同感担心的。他们的解决之道是,让孩子在国内念完高中,然后再去国外上大学。当然,这对家长来说,所耗费的精力和投入的金钱,显然就要更高了。
说到国外中文教育,必须提提神奇的马来西亚华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情况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首屈一指,是除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地区以外唯一拥有小学、中学、大专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马来西亚人口约2600多万,由马来人、华人、印度人等组成,是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国家。马华人约62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3.6%,祖籍以中国福建、广东和海南为主,日常社交中除使用方言外,华语是他们共同使用的母语。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在全球已成为一种强势语文。马政府对华文教育态度有所好转。我积极与马开展教育交流,为马华文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马华文教育有着广阔的前景。  一、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历史悠久  自19世纪初,华文教育以私塾的形式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出现至今,虽历尽艰辛坎坷,但从未在马中断过。不论是在英国殖民时期、日战期间,还是在独立以后,无论受政府法令和政策的限制,还是受马来民族主义情感的制约,但在华人社团和马华人政党的共同努力下,马华文教育保存完好。  为维护华人学习母语的权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长期以来,马华社通过华人政党向政府提出诉求;“董教总”(马华文学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和马华文学校教师会总会的简称),作为维护和发展马华文教育的主要民间机构,为华教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华社、华商出钱出力,支持华小和独中的生存与发展。马华文教育能有今天的发展,凝聚了马华各政党和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热心华文教育的华社有识之士的满腔心血。  二、马华文教育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相当的规模  据马教育部提供的最新资料,马现有华文小学1290所,华文独中60所,华文大专院校3所(南方学院、韩江学院、新纪元学院)。除此之外,还有153所国民小学提供交际华文课程,78所国民改制型中学设有华文必修课程,24所寄宿中学向马来学生提供华文课程,16所师范学院开办中小学中文教师培训课程,马来亚大学、博特拉大学、国民大学等国立大学也设有中文系,其中马来亚大学还设有中国问题研究所。全国就读华文人数超过20万人,其中华文独中在校学生6万多人。近年来,不仅是华裔子女进华校,一些马来人、印度人的子女也开始到华校读书。目前就读华文独中的马来学生约5000多人,就读华文小学的非华裔学生近7万人。  华文已成为马新闻媒体的主要语言之一。目前马全国中文报刊杂志几十家,马国家新闻社提供中文资讯服务,国家电视台开设了华文新闻,播放华语影片,Astro卫星电视设有多个华语频道。吉隆坡国际机场不仅在3年前开始使用中文投影通告,而且在今年年初开始用华语广播航班抵离信息。多年来,马华人文化协会、华人作家协会、华文出版社和文艺团体积极开展各项活动。精通中国历史文化的汉学家在马不乏其人。这些传媒、组织和学者对华文的传播和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马华文教学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马政府主张保持各种族文化特色,鼓励各种族交流和融合,学习对方的语言,促进种族和谐。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强大,中文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为便于在中国寻找更大的商机,吸引更多中国游客来马旅游,马政府对华文的重要性有新的认识,对华文教育的态度也有所松动。目前,马华小的教师工资由政府发放。政府也承诺将改善华小教学设施,培训更多华文师资。今年5月,马总理巴达维宣布在第九五计划内,马所有国民小学将开设中文课程。在压倒多数的国民小学引进华课程,将意味华文进入马主流社会,其意义不同凡响。  马教育部还多次邀请我汉语语言专家来马进行华语规范讲座。今年5月,应马教育部的邀请,由我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王铁琨教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主编李行健教授和上海大学教授余志鸿组成的华语规范讲演团来马,在吉隆坡和槟城等地举办巡回讲座。马来西亚高教部副部长韩春锦亲自担任讲座筹委会主席。这些互动形式的讲座广受马华文界的欢迎,吸引了数千人次出席。  四、马华文教育面临的困难  由于历史和种族的因素,马政府对华文教育仍采取限制政策,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始终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课题。  在“新经济政策”下,马政府在教育领域实行固打(比例)制,大学在录取新生时不以分数为录取标准,而是按种族比例分配。2002年政府虽将固打制改为绩效制(成绩),但未能改变教育歧视政策,许多品学兼优的华裔子女被国立高等学府拒之门外,难以获得政府奖学金到国外深造。长期以来,马政府不承认独中的文凭,初、高中毕业生必须在参加政府学校同等的水平考试,才能获得政府承认的相关文凭,进入高中或大学。此外,马政府至今还不承认中国大学的文凭,给赴华留学生回国就业造成困难,影响了学生到中国留学的积极性。  马政府长期致力于马来语成为唯一教学媒介语的努力。前两年,马政府又提出用英语作为数理科教学用语。这些都对华文母语教学产生重大冲击。  马华文教育虽面临政府的限制、华校资金和师资不足等诸多困难,但拥有良好基础的华文教育,在马华人社团和华人政党的重视和支持下,特别是随着我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随着中马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马华文教育仍有很好发展前景。我宜继续做好马上层的工作,将马华人社团、马华人政党、国内教育部门及我馆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使马华文教育有更大的发展。
美加稍微有点规模的城市都有中文学校(连中文学校都没有的城市一定是太小了但凡有选择中国人也不会来的),很多华人家庭都会送小孩子去。至于效果,送肯定还是比不送要好些。我有两个表弟,一个五岁的时候移民(在国内上了几个月学前班),一个在加拿大出生。因为家里父母还是说中文,所以五岁出来的那个日常听说也问题不大,但是读写就永远停留在了学前班水平。他高中的时候回北京玩,胡同里的公厕只认识“女”字,通过排除判断另一边是“男”,去小馆子吃饭看不懂菜单,只认识“牛”和“羊”,通过排除判断另一个字是“猪”。闹了不少笑话。而从小上中文学校的弟弟,虽然还处在把课外班当做痛苦的阶段,还是学会了不少字,也可以写简单的作文了。中文学校的好处是在于和小伙伴一起学习,能稍微减轻一下作为“任务”的痛苦。但是就像前面同学有说的,小孩子下了课还是说英语,只要出了中文学校,中文就成了用不到的东西。这时候,家庭就很关键。太多华人家庭都是父母用中文问话,小孩用英文回答的套路。而且很多孩子的中文就局限在日常生活交流所能涉及的范围内了,用中文无法表达更复杂的思想或者讨论问题。如果家里的氛围能够不仅是使用中文达成日常对话的目的,而且能够引起孩子对更广泛的中文内容的兴趣,就最好了。(前面武侠小说那位同学真的不错!)我认识的中文最好的一位CBC,也是家里有很多书,从小读古诗词,关键是父母有能力每年放假带他回国,稍大一些又回到中国的大学交流,甚至到边远地区做志愿项目。他不仅是中文水平很好,身份认同感也更强烈。如果父母这一辈都自己切断了和故土的联系,如果父母回国寥寥数次还比小孩抱怨得还多,就不要抱怨小孩中文说不好了。
这个答案是我很早写的草稿,本来想修改得更完善再发出来就任其在草稿箱躺了一个月,前两天又看到不太正确的答案被推送到我时间线上,所以就先匆匆发出来,有时间再继续完善。—————————————————06/10/2014第一稿——————————————————中文教育问题其实可以割裂为两个问题:要不要学中文;怎么学中文/父母怎么教中文。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学中文相对来说更为有益。原因在下文第一部分会详述。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理解儿童语言学习机制,早开始,促兴趣,多引导,少强制。这样一个建议的依据是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外语学习,语言态度,语言和身份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具体引介见第二部分。Section 1 Bilingualism Matters 双语很重要在阅读这一部分前,建议先参考,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双语或者多语的重要性以及优越性。下面将从个人语言认知发展角度谈一谈双语/多语的益处。我在里面就双语/多语对于认知发展的益处做了这样的描述:很多实验结果表明,会说双语或者多语的人,比只会说单语的人在有干扰的环境中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高效完成任务。听起来可能很反直觉,因为会说多语的人大脑中有多套系统,难道不会打架嘛?恰恰相反,多套系统并存并且良好运转的前提就是,大脑的抑制能力非常强——能够在一套语言系统运行的时候,同时抑制另外一套或多套系统。而且实验结果还表明,会说双语或多语的人,也是非常棒的多面手multitasking,能够多任务在后台运行,说明1是脑容大(储存了多套语言系统),2是系统分区能力强(多套语言系统不打架)。多语还能推迟失忆症老年痴呆症的到来,减缓认知衰退。(Bialystok et al., 2007; Chertkow, H. et al., 2010)备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但是不必惊慌,这只是一个中间阶段,而不是最终态。这里再说两点题外话:a. 有知友对双语的认知裨益在儿童时期往后的延续性表示怀疑,认为学习双语只有在儿童时期才能产生上述益处。对此我的回应是,不对,双语的认知裨益是可以延续终生的。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奥兹海默症的治疗,现在正在试验阶段的一个疗法就是,外语学习。我们语言学院和医学院以及苏格兰皇家医院正在合作这个实验项目,而且从不久前的一个会议报告来看,目前得到的初步实验结果是很乐观的。b. 有些答案提到了认知混乱这一点。首先,认知这个概念不要随便用;其次,认知混乱,如果直接翻译为cognitive confusion,是一种临床心理病症,略严重;再次,就像我上面说的,同时学习双语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但这只是一个中间阶段,并非最终态。说了双语/多语的益处,我们再来说说小孩双语或多语的益处。因为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大多通英语,这里除了专业术语其他部分我就不翻译了。Research has shown that bilingualism is beneficial for children’s development and their future. Children exposed to different languages become more aware of different cultures, other people and other points of view. But they also tend to be better than monolinguals (单语) at ‘multitasking’ and focusing attention. They often are more precocious readers, and generally find it easier to learn other languages. Bilingualism gives children much more than two languages!More recent research also suggests that 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can have benefits in later life, delaying the onset of dementia symptoms (失忆症状), and slowing cognitive aging (认知衰退). The good news is that these benefits seem to exist even when people learn a second language later in life.来源:以上信息集中起来就是这么两点:儿童的大脑可塑性跟成年人相比要强,在这个时期语言习得的效率会相对较高,对大脑产生的有益影响相对来说更显著;在儿童时期学第二种/多种语言,对语言发展,以及各方面认知发展都有好处;在儿童时期学第二种/多种语言,在以后的生活中,将会继续对语言学习,以及认知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说了小孩子通双语/多语的益处,我们接下来讲学习汉语对身处英语环境中的小孩子有什么特别的好处。首先就是可行性。天然的二语环境摆在这里,不利用,实属可惜。作为一种公认很难学习的语言,父母双方/一方母语是中文实在是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其次就是汉语带来的益处。从社会文化层面来讲,汉语社群作为一个兴旺发展、不断壮大的社群,已经拥有,也即将继续拥有不断扩大的国际政治经济影响力,而掌握了与这一社群沟通交往的语言技能,就相当于掌握了一枚有相当分量的入场券。在很多答案中我都反复讲过这样一句话,语言没有优劣之分,而语言代表的社会群体是有先进落后之别的。所谓“先进”的语言背后有着广阔的市场,能够给进入这个市场的人提供先进的受教育机会和丰富的就业机会。()从语言本身来讲,学习汉语跟学习其他印欧语系中的语言相比,其优势在于,增加语言系统的多样性。唔,谈到这一点其实是有点危险的,所以我要强调*在这里我说的并不是语言和思维的关系*,i.e. 我并没有暗示学习汉语会带来与汉语言文化相关的思维习惯的影响,我说的语言系统的多样性只是最直接,最浅显的,限于句法和语音的多样性。有关语言对思维的影响,我的观点是,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语言对思维并没有直接、显著的影响,此外我完全同意家猫在这方面的说法,链接在此:下面来举例子。提到汉语的特点,最直接能想到的是,它是一种有字调的语言。什么叫有字调,就是不同的声调可以起到区分区分语义的作用(),而这在英语里面没有,在有些答案中提到的法语、西班牙语里面也没有。像这样的特点,就是我上文所指的语言系统多样性。那这个多样性有什么样的好处呢?研究表明,tonal language,也就是像汉语这样有字调的语言,它的母语者也好,二语习得者也好,相对来说对音乐会由更加敏锐的感知和辨别能力,因为字调的习得会在大脑中建立相应的映射来辨别不同声调之间的细微差别,这种敏锐的辨别力会相应地提升一个人的音乐感知能力。反过来也成立,那就是说,在音乐方面有特长/天赋,或者受过系统音乐训练的人,在学习汉语的声调时,会更加容易。参考资料见Ref 1.4.5.6.Section 2 早开始,促兴趣,多引导,少强制1. 早开始早开始的原因我在上文已经提到了,那就是儿童大脑的可塑性更强+语言习得效率更高。儿童,特别是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可以在有意识,潜意识,无意识等各种状态下对外界信息进行处理、学习,这是儿童学习语言跟成年人学习语言一个最显著的差别之一。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可以说儿童学习语言要“事半功倍”。2. 促兴趣跟学习其他事物一样,兴趣在语言学系中也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中我提到学习语言(主要是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是:动机,注意力和脑容,脑容难以人为控制,但是动机和注意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来影响、塑造的。对小孩子来说,父母对一种语言、文化的态度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没办法决定。拿汉语来说,父母那种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小孩子是感受不到的。所以在这一点上父母不能强求,不能觉得你是我们的孩子,身上流着炎黄子孙的血,你就必须对我们的感受也感同身受。但是,环境这个东西是可以创造的。创造一个环境让子女感受到自己热爱的文化,比强迫子女去接受自己观点,要更加自然、科学,可操作性也会更强。举个例子,我在学习bilingualism 这门课的时候去爱丁堡的双语家庭做过访谈。在家庭A录制的音频资料中,我们发现父母和女儿在饭桌交谈的时候起了争执。在讲述学校见闻的时候,父母执意要求自己的小孩讲汉语,但是小姑娘不乐意,双方就僵持了好一阵,最后不欢而散。后来做回访的时候提到这个问题,正好小姑娘也放假在家,我主动提出帮忙,父母欣然同意。在做完访谈以后,我跟小姑娘一起在她的房间给芭比娃娃做衣服玩,她看到我针线活做得好非常羡慕,要我教她。我跟她说(用英文)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棒么?那是因为我小时候有个Chinese opera doll,她的衣服非常漂亮,可是一个娃娃只有一套,我想给娃娃玩换装又买不到新衣服,就开始自己做衣服。小姑娘瞪大眼睛问我,Chinese opera doll的衣服比芭比娃娃的衣服还漂亮吗?我使劲点头,还漂亮,因为她们的衣服是京剧表演里面的戏服,你知道什么是戏服吗?小姑娘迷茫地摇头。我说戏服就是相当于公主去舞会的时候穿的衣服,prom dress,所以当然比平常穿的衣服要好看了!小姑娘说,awesome! 我故意问她,你爸爸妈妈没跟你讲过Beijing Opera吗?小姑娘很伤心地说,他们只给我讲我要好好学中文,可是中文好难,而且没有小朋友会讲,所以我也不愿意讲(小孩子的理由就是这么简单)。我说,Beijing Opera只有会中文才听得懂,而且呀,你可以这样想,没有小朋友会讲中文,只有你会讲,就像你有一双很酷的sneaker,独一无二,别人都买不到,也学不来!小姑娘眨巴眨巴眼睛,很溜地用中文说,对的呢!今天先更到这里,关于在学中文的过程中具体如何引导,内容很多,有时间会继续更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相关问题的答案:References: Bialystok, E., Craik, F. & Freedman, M.(2007). Bilingualism as a protection against the onset of
symptoms of dementia. Neuropsychologia 45:2, 459-464Bidelman, G.M., Gandour, J.T., & Krishnan, A.(2011) Musicians and tone-language speakers share enhanced brainstem encoding but not perceptual benefits for musical pitch. Brian and Cognition, 77:1, 1-10Chertkew, H., Whitehead, V., Phillips, N., Wolfson, C., Atherton, J.& Bergman, H. (2010) Multilingualism (but not always bilingualism) delays the onset of Alzheimer Disease: Evidence
from a bilingual community. Alzheimer Disease and Associated Disorders, 24:2, 118-125Delogu, F., Lampis, G., & Belardineli, M. (2006) Music-to-language transfer effect: may melodic ability improve learning of tonal languages by native nontonal speakers?
Cognitive Processing, 7:3, 203-207Goswami, U., Wang, S.H.L, Fosker, T., Mead, N., & Huss, M. (2011) Language- universal sensory deficits in developmental dyslexia: English, Spanish, and Chinese. Journal of Cognitive Science, 23:2, 325-337Patel, A.D. & Iversen, J.R. (2007) The linguistic benefits of musical abilitie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1:9, 369-372
我们家的情况是:1) 上中文学校, 效果很一般, 孩子把中文学校当任务, 中文教材也枯燥乏味, 老师大多不是职业老师是自愿来上课的, 远不如孩子在英文学校学得生动活泼 2) 父母和孩子说中文, 暑假外祖父母总回来, 他们完全用中文相互交流, 孩子和外祖父母关系很融洽, 对他们的中文口语有很大帮助.3)定期给外祖父母发电子邮件, 一定程度了帮助了在电脑书写中文. 4)小时候买过很多中文读物和动画片, 但孩子大一点以后就不要看了. 说实在话, 英文读物的质量和水平要远远高于中文读物和动画片, 连我都不愿意读中文的儿童读物, 何必强迫他们.总的来说还是远远不够. 孩子现在能说中文, 交流没大问题, 但读写都成问题. 可以下更大的工夫让他们学习, 但他们的兴趣不够. 我也找不到很好的切入点让他们学习中文. 我在国内的亲戚不多, 回国他们也找不到人玩, 国内的楼房现在比美国还封闭, 他们都是和老人在一起, 所以帮助也不大.但是从实用的角度来说, 中文还是很重要. 对国外的孩子, 中文是一种重要技能. 我相信世界的未来在中国, 所以中文的地位和其余的数理化英文读写是同等重要的.
问了我的一个朋友,移民美国20多年,三个小孩都在美国生美国长,但中文都说得很好,没口音,除了一些高深的词不会,如果短暂的跟他们对话是听不出来他们是外国人,老大当年考中文AP是满分。朋友说:要不要學中文
如果做家長的 尊重自己的語言
看重自己的語言
孩子自然就再不喜歡也會乖乖去學
孩子的學習態度 完全取決於家長的態度
家長堅持不放棄
孩子不會放棄的
我家三個就都是這樣被堅持去學中文的
我看得起中國文化 中國語言 中國習俗
小孩自然就跟著看得起中國的一切
如果家長崇洋媚外 那又怎能要求小孩學連家長自己都看不起的東西呢
上中文 靠的不是老師 也不是教材
靠的是家長的愛心耐心和栽培
要讓小孩覺得
自己會中文 很了不起
比那些只會說英文的人
這樣他們才有動力
不然 幹嘛要在主流文化裡去學次級文化
亲戚家真实故事,两口子英文都不行,所以儿子中文特好......打中学开始就动不动给他爸妈当翻译.
刚刚问了一个ABC朋友,他从小在波士顿长大,念小学,直到初中才被送回国,初、高中都是在国内念,现在回美国读大学。他表示在8岁之前只会说谢谢和自己的名字,后来请家教来教中文,据说那是无比痛苦的一段经历...他刚上初一的时候语文一直不及格,过了一年之后就就好很多。他的中文是在回国后才有很大飞跃。现在中文水平能够正常交流无压力,还可以控制口音(比如故意装作不太会中文的样子来获得某种特殊待遇)完全看不出来是个ABC,还能理解“呵呵”之类的高级词汇...但是还是习惯说英文,情绪激动的时候就各种蹦英文...总之就是要想学好一门语言还是要在语言环境下,当然还要看悟性。比如他的姐姐在中国呆了三年,死活都学不会中文╮(╯▽╰)╭
谈谈东南亚各国和澳洲的情况, 新加坡 说起双语教育, 第一个想起的应该就是新加坡了。 作为世界唯一一个除中国外把华语列为官方语言的国家, 其实它的官方语言有4种: 英语, 华语, 马来语和淡米尔语。 所以你经常看到这样的标语牌, 或者这样的门牌。双语教育所谓的双语教育并不是特指英语和华语, 而是英语和母语。 母语的判定是根据种族而不是国籍, 是跟父亲而不是母亲。 比如, 马来华人在新加坡上学的话第二语言是华语,而马来土著人是学马来语; 如果父亲是马来人,母亲是中国人,孩子在学校的第二语言是马来语。教育体系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是从娃娃抓起的。 政府幼儿园的入院条件是30个月+能够自己去厕所。 每个班配两个老师, 一个英语一个华语, 上午纯英语环境, 唱国歌啊 做游戏啊 做手工啊 , 下午华语老师,华语环境。
连家长会都是双语的 ^_^!!最奇妙的是 孩子能够自发的判断到底用英语还是华语交流, 进行自如的双语转换。 在楼下和马来小孩玩就说英语, 和华人小孩就说华语。(没人教过呢)就读政府学校的学生都以第一语言学习英语。中小学生也学习一个第二语言,也就是教育部所谓“母语”,分别是、或。英语是所有政府学校的教学媒介语,学生每周也会上母语课 ”。 小学的道德教育课也是以学生上的。”其实 从1979年以来,政府大力推广华语,是为了以单一语言,将华族社会统一起来。有点秦皇统一质量衡的感觉。 同时导致方言在新加坡的使用人数急剧下降。 例如、、、和等。 即使这样 新加坡的华语水平还是逐渐下降的趋势, 如下表表面上看在家说华语的比例近几十年,没有下降,甚至有所增长,
但是不要忽略了从90年代以来,中国新移民的的浪潮, 新移民大概占新加坡人口的20%。 刨除这个比例, 新加坡本地华人在家说华语的比例还是逐渐下降的。1990年之前,來自北京或其他省份如、、,和來自,以系
為母語的華人,只構成了新加坡華人人口的2%。多數來自中國大陸各省以華語為主要母語的人士比其他族群還要晚移民到新加坡,尤其是1989年后新加坡政府
開放移民。他們都能說標準漢語,也可能能說自己的漢語方言。自1990年之後,從中囯大陸各地區來新加坡讀書或工作的人士有增無減。有些則長期定居在新加
坡,並且成爲永久居民或公民。這個組群構成新加坡人口的1/5。1990年移民到新加坡的原中國籍新加坡華人多數是高收入的白領階級,並且在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大學等就職。也有許多在小學,中學的華人老師來自。自1990年末,新加坡經歷了來自中國各省的第三次移民浪潮。他們到新加坡讀書或工作。有些會回去中國,有些則長期定居在新加坡。這些來自中國的移民通常稱爲“新移民”。总理李显龙在2008年的一次采访中也提到,华语的式微趋势,并强调华语的重要性。 在当时, 小学一年级的调查报告中, 大约有50%的华人小孩在家说英语的。 这个比例在1988年只有20%。
华语已经从母语,降低到功能性语言, 甚至更有向第二外语地位降低的趋势The proportion of Primary 1 Chinese pupils who speak mostly English at
home rose from 20 per cent in 1988 to 55 per cent last year, according
to an Education Ministry survey.'What we are seeing is the Chinese language changing from a mother
tongue to a functional language, even a foreign language for some,' he
told reporters.-马来西亚虽然新加坡有政府支持实行双语教育, 但是真正论华语素质,马来华人(读华校的)还是比新加坡人高好多。 我的好朋友夫妇 男方是新加坡人 女方是马来华人, 经常听到女方“嘲讽”男方的华语水平;)在5 , 60 年代 马来打击华人 打击共d(就是这个时期 因为新加坡是个以华人为主体的社会, 而把它踢出马来西亚)。
禁止公立学校教授华语。 禁止以华语作为公共语言, 如禁止在商店的标牌上使用华语, 在广告, 宣传单上使用华语。更不要说电视 电台了。 企图在根源上掐断华族传承。 这时华人政党,华人商会, 华社揭竿而起, 建立华小(华人小学) 独中(独立中学)私立学校, 以一己之力维护华族传承。 注意在华小,华中的教育是华语教授各科, 英语只是第二语言。 这也是唯一一个国外纯华语教育体系。 马来政府这时又宣布, 非马来语教育体系的学生(暗指独中)不得报考马来的公立大学。 于是独中的毕业生大多去了新加坡, 也有一部分去了英国 澳大利亚。所以当你遇到华语流利的马来华人不要惊讶, 大多有类似的经历, 华小,华中, 海外留学, 家境不错, 聪明, 颜值高;)
而且由于你还会惊奇的发现很多中华传统的传承在海外比大陆保存的更好, 更完整。 这当然要感谢文ge时的破四旧。同时华文教育, 和华校系统在马来西亚也面临这各种各样的问题教育乃至其它非的教育在一向是个争议性的敏感政治课题。马来西亚政府主张马来西亚的教育体系应该以国语()做为所有学校的主要教学媒介语,并曾以此为最终目标来执行。由于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是民间私人华文中学抵抗这个国家政策而形成的产物,因而它的争论主要都围绕在马来西亚国家的母语教育问题上。(打压反而起反效果,反恐最好的办法不是武力打击而是文化融合)关于华中,马来华语教育大家可以参看的回答印尼,菲律宾, 缅甸在
新加坡时有很多同学, 同事, 朋友是印尼, 菲律宾, 越南, 缅甸等国家的华人。 他们的华语最多就是日常“吃了吗”的听说水平,
读写仅限于他们自己的名字。 他们大多是祖父辈或更早下南洋过去的华人, 近几十年已经很少有华人移民去这些国家。
当然能从这些国家去新加坡留学,工作的群体在本地怎么也属于中上阶层, 不能代表华人整体, 但是即使是在新加坡, 也是一样,
越是上流,越是正式,越倾向使用英语。 开个会,绝对是英语,私下闲聊有时华语; 去个CBD,乌节路绝大多数是英语,
去个菜市场,大多是华语或者方言。 另外,新加坡的女佣大多是来自印尼, 菲律宾, 缅甸的华人。 绝大多数完全不会华语,
唯一的例外是来自北缅和中国接壤的省市会些简单的华语。澳洲在澳洲, 除了家庭教育外, 有两种渠道学习华语。
一种是华语补习班, 看到有很多家长从3,4岁开始就把孩子送去各种补习班, 不过很少有ABC (Australia Born Chinese)把孩子送去中文学校,即使有,也不过是抱着学习一门功用性语言的心态, 就像我见过的有些印度小孩,韩国小孩去学华语一样的心态 。 另一种就是中学时可以选的第二语言。
不过范围只是涵盖最基本的听说读写。 生字量也就大概500字左右吧, 如图摘自维多利亚省华语第二语言教学大纲中要求中学毕业时掌握的汉字最后, 个人观点,作为移民第一代(第二代估计已经不来知乎,来了也看不懂)或者准备定居移民的, 将来也不必要太强求下一代,
把华语当作一项技能,就像钢琴,舞蹈一样,有天分, 愿意学就多学点。 不愿学,没有必要,为了所谓的民族传承搞的天怒人怨,鸡犬不宁的。
从现在的趋势看,就算你把下一代逼迫的成功, 到了下二代也没有作用了 。 最最后, 还是那句话, 除了先天基因影响外, 后天同伴(peer effect),环境对成长的影响,比父母教养,家庭环境大得多。 参考The Nurture
Assumption: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 中译名(教养的迷思)
我认识几个ABC朋友,他们多少都会说点中文,但基本都是只会说不会写,每每问起来他们都表示说多了都是泪。中文说得最好的一个朋友,回家爹妈不让说英文,听见一个英文单词就得把手伸出来打一下。所以最后中文表达能力相当好,基本可以无障碍交流。但他弟弟就差远了,因为他爹妈舍不得打。。。其他人都是日常简单交流没问题,但遇到复杂对话或是一着急就开始蹦各种英文单词。。。也有华人开办的,专门的华人语言学校负责教中文,过去有室友在那里上班。但据她说,教那些华裔说中文就跟让国内小孩说英文一样困难,所以最后出来的效果反而不如那些在家学天天挨打的。但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比前面的那种普遍要均衡一些,但也就是50分水准。可以脑补一下一个不会讲普通话的广东人和北京人在一起交流的场景我接触过的基本都是以上两种,还烦请各位知乎的教育大拿和ABC们现身说法
我是温哥华的,我们大温村CBC小孩出生后不久就自带中文技能,no Chinese no friends
本人在加州当中文老师,简单说说美国的小朋友是如何学中文的。1. 父母如果会讲中文,而且讲的不错,有可能就自己在家教了。2. 如果父母讲得不是很好,或者没时间教,那么一般会送到中文学校去。一般的中文学校都是周六上午一个半天,也有周六下午甚至周日的。周日还是相对较少,因为上午很多人都要去教会。也有平时下午的课后辅导班。美国学校一般下午三点就放学了,到六点这三个小时一般是课后辅导班,可以选很多课,有些家长就会送小孩子去学中文。3. 现在美国有一种很火爆的项目,叫做中文沉浸班(Mandarin immersion program),主要是在小学,公立私立都有。沉浸式教学和一般的中文课不一样。中文课就只是学语言和文化,而且是用英文教的。但是沉浸式教学是要用目标语去学所有的科目。美国的小学老师基本上是要教全科的,也就是语文、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美术、音乐、体育都一个老师教,也有部分学校老师只教部分或者一个学科的。不管怎样,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是沉浸式教学的老师,你要用中文去教上述学科,还得在不能用英语解释的前提下,确保那帮母语不是普通话的熊孩子们能听懂你在说什么。沉浸式教学的模式是什么样子的?基本上双语班的模式是:学生越小的时候,学目标语的时间就越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英语的比重逐渐加大到50%。不同的学区模式不太一样。比如洛杉矶学区LAUSD (Los Angeles Unified School District) 就是50/50模式,也就是中文和英文一半一半。比如小盆友们星期一上午用中文上第一课,下午用英文接着上第二课。第二天再倒过来。所以他们对专有名词(比如数学、自然和历史)的掌握都是双语的。也有学区是这样的:幼儿园是90/10模式,也就是90%的时间学中文,10%的时间学英文,然后随着年级的增长,学英文的比例逐渐加大到50/50,比如帕萨迪纳学区PUSD (Pasadena Unified School District)。(插一句:Pasadena就是洛杉矶市中心东边的一个城市,也就是生活大爆炸那几个宅男生活的地方~他们工作的牛逼哄哄的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就在此~)如果有兴趣可以阅读美国学区的沉浸班介绍。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那。。。他们是学简体字呢还是繁体字呢?不同学区不一样,有些先学繁体字,再学简体字,比如LAUSD;有些学区则是先教简体字,再教繁体字,比如PUSD。其实我挺同情那帮学繁体字的孩子们的。听说曾有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嚎啕大哭,因为造句写不好“一邊的邊”。妈蛋!连我照着写都写不好好吗!如果是我,我会改写“正在……还在……”而不是一邊……一邊……”。他们学拼音吗?学。只是可能大一点再学,比如三年级,因为这样不容易跟英语混。他们都学些什么?具体内容参考美国最新出的共同核心标准(Common Core Standards),老师所教的所有内容都出自这里。中文只是把英文的翻译过来而已。他们都用什么教材?每个学区的教材不太一样,基本上也是美国比较流行的基本中文教材:《Better Chinese》、《美洲华语》,还有老师自己编的教材等等。很多补充材料都是老师们自己编的,因为美国的中文材料实在是太少了,尤其是数学、自然等学科,所以有的时候就用英文教材,但是是用中文讲。中文沉浸式班的现状和前景如何?目前公立学校开这个项目的比较多,私立学校比较少。因为公立学校免费嘛,所以有些家长据说是排队报名给学生报双语班还得抽签录取(当然还有别的语种,不仅仅是中文)。美国近几年也跟中国一样,热衷学外语,不再甘于只会说一种语言了。。。曾有个段子是酱紫的:A:你知道会说三语怎么说吗?B: trilingual。A:你知道会说双语怎么说吗?B: bilingual。A: 你知道只会说一种语言是什么吗? B: monolingual。A:错,American。囧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是只招到了一二年级,随着学生年级往上升,还是蛮缺老师的~所以如果想到美国学教育,毕业之后办身份留下,考一个双语教师资格证是教育相关专业留美可能性最大的一种选择。美国不认可国内的各种证。如果有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美国教育漫谈(USA_edu),有更多关于美国教中文,考取教师资格证,选学校,工作,生活之类的文章~
我表姐自小随母亲移民日本(其实准确说是回到日本,因为有日本血统,是日本政府协助回国的),嫁的是当地的日籍华裔,表姐夫祖籍是上海。生了三个儿子。我不知道早年我姐是怎么教育三个儿子的,那时候他们夫妻忙着做餐饮生意,我怀疑是没顾得上仔细管,这仨儿子无论是长相还是行为习惯都是极其地道的日本人,不仅如此,这仨孩子因为种种原因还有排华情绪。其中大儿子不喜欢中国的理由是“小时候跟着妈妈回来探亲的时候坐车不幸被隔壁的出租车司机吐了一口痰从此觉得中国人素质都好低”(这理由我认可了_(:зゝ∠)_),小儿子是因为学校里的同学朋友都不太喜欢中国所以耻于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老二我没问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姐开始了艰难的纠正教育,她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办法,算得上是“一帮一带”吧,她重点盯着老大和老二,在家全部改成中文对话,即使三个儿子当时只会说日语,她也大量使用中文,虽然儿子们没有因为老妈说中文就学会汉语,但是这种强硬的“你老娘我就是中国人”的立场我觉得他们是有体会的……然后,我姐开始把日本和中国的各种战争史当故事讲给他们听,尤其是南京大屠杀这种,而且讲的时候声情并茂,刷新了他们的历史观……(这些都是他们后来来中国后告诉我的)再然后,我姐大手一挥,把老大扔到中国来学中文了,老大当时还有一个结伴来的日本土著同学,俩人当时住在我家,我就发现老大明显对汉语的学习能力比日本人快,我们能用中文和老大做比较简单的沟通甚至是聊天,而和日本土著同学如有必要真的只能说英语了……(当时我的日文也烂的一比)。我问老大为什么汉语学得这么好,他说因为在日本的时候妈妈经常讲,我说那你都会说什么?他认真列举了一下他会说的内容,其中包括:神经病啊!脑子坏掉啦?有毛病啊!是不是欠揍啊!你有病啊!_(:зゝ∠)_然后他想喝水的时候还是得隔空喊他妈“卡桑!米兹库大撒一!”好吧,但是不管怎么样,他还是自幼有了汉语的语境,虽然词汇量跑偏了……国内长辈有时候略目的不明的问他们知不知道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件,本来从表情上看他们应该是想借机训一训人的,但是老大以及他的日本同学都表示知道,而且他还很精准的用中文说了大屠杀三个字,一问果然是我姐教的。再然后重点来了,老大基本上就这样被教育成合格的中日文化交流小天使了,然后老二和老三还在进化的路上,仍然时不时发表一下反华观点,咋办呢。每当老二发表反华的歧视言论,老大就会上手揍,没错,就是揍。话说,我们也好,我表姐也好,可真的没有教他揍人哈,我扪心自问,和老大他们的接触我也不灌输他们仇日情绪的,平时我们都只聊动漫和日剧的。揍的多了,加上慢慢对母国有了了解,老二终于也变成了中日文化交流小天使,然后老大和老二开始揍老三……上一次我表姐回国,我妈还很关切的问道:你家老三现在还挨揍吗?我表姐沉痛地说:还挨。估计过不了多久和我同龄的老三就要被扔来中国学汉语啦哈哈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放养土鸡的好处和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