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生课外读物推荐中开展课外阅读中渗透无痕德育

新建一小欧阳梅小语工作室
当前位置:&&
浅谈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痕渗透
上传: 黄奕环 &&&&更新时间: 9:41:00
& & 单位及姓名:南昌孺子学校& 黄奕环 [关键词]& 语文学科& 熏陶感染& 德育渗透& 相辅相成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应该在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永恒的主题。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包括语文教学活动在内的一切活动中。语文教学在学科德育渗透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要显示出这种魅力和优势,需要教师从语文学科教学中,多方面、多角度渗透思想教育,担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 &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想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 的&无痕&效果。 面对这样的现象,尤其是在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背景下,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把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呢? 一、德育&无痕&地寄寓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地联系,曾经在低段年级中还有过语文与思想品德的合订教材,所以说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一定都是达到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尤其是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更显示德育的特殊优势(新课程年级的教材特多),它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感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语文课文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崇高,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性。&诗言志,言为心声&这是每一部文学作品和每一篇精美佳作传播、宣扬的方式,都凝结着作者的苦心,执着地表现着作者的人生追求,传达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凝聚着人类情感的各个方面。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比如《看雪》一课,德育意识隐含于教学内容之中,不外显、不张扬,就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言语对话中流露着,两者紧密得那么天衣无缝、不露痕迹。课文结尾一句老师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这种对话形式的描述,怎么会不激起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怎么会不唤起孩子们企盼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课文没有这样写,因为语文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感悟&,就像寓言故事一样,故事叙事简单明白,可是蕴涵的道理十分深刻,这恐怕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台湾的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述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的情景,看到了那浓浓的乡音,听到了那深深的乡愁,&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看看那真的雪呢?&&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两句话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强烈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对学生真正震撼的是与这种美好的愿望相联系的情感,便促使学生经常产生类似的道德行为,这是德育寄寓教学之中的结果,而且显得是那么&无痕&,那么自然。 二、德育&无痕&地实现水到渠成 由于语文德育内容分散而又丰富,&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以读为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真正感悟、欣赏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因此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首先,教师必须要有这样的&德育渗透&意识,这不是思想道德所强加的,也不是什么阶级刻意要求的,而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放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条,显然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地位与要求。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目标其实就是落实语文教学目标中情感目标,是语文教学目标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语文学科德育目标的渗透应当是无痕的、水到渠成。 其次,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做好&德育渗透&预设,教学预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一个骨干教师,哪怕是特级教师,他也必须进行教学设计,只不过他是用一生在备课,用心在预备,哪里需要明理,哪里需要渗透,都是一清二楚、心中有数。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的时候,也能做到&德育渗透&预设,那么,他的课堂就能做到叙事与明理相协调,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相统一,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相一致,德育渗透将是无痕地水到渠成。根据多年的德育渗透实践,我认为可以做好几个环节的预设: (一)在导语引入中渗透。 这是课始环节,也是启动情趣的环节,如果抓不住这个环节,整堂课将会逊色不少,德育的价值显得较大缺损。导语引入渗透方法很多,谈话法、迁移法、复习法、提问法&&只要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和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细微地去体会,这样的渗透才是有价值的。 (二)通过文眼透视德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篇课文的课题,就是全篇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课题这一文眼,并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文道结合的目的。如在上《秋天的怀念》的时候,就可以抓住&怀念&一词,问:什么是怀念?为什么会对秋天产生怀念?经过学习,学生知道作者通过写在秋天时节,母亲对残废的&我&细心的照顾,给我生存下去的信心,我才没有感到绝望,而母亲却是临死之前做的这些,让我感动不已,怀念母亲,怀念有母亲照顾我的那个秋天。让学生感悟伟大的母爱,从而达到学生对母亲有的感恩之情。在孩子们的心灵埋下了感恩意识。 (三)剖析关键词,挖掘德育 语言方案是情感的载体,一篇文章,总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字字句句隐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品味,从而揣摩其中的德育内涵,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 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以问:把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可不可以把&您?&换成&你&或&喂&?让学生明白小壁虎很有礼貌。如此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意识。 (四)在朗读讲解中渗透。 语文学科的重头戏是阅读教学,不论是记叙文、散文,还是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都会有明确的德育目标,而且必须要通过朗读讲解加以贯彻和落实,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一方面,教师可以以情激情,在朗读讲解中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分析,包括具体的情节、人物和事件,尤其是丰富的语言环境,将内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情感体会出来;再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借助朗读和表演,范读啊、赛读啊、感情读啊,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及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文中的内在感情,体会文中的&道&之所在,从而使学生倍受教育和感染。 (五)在拓展延伸中渗透。 阅读教学是为了学习内容、感悟体验、净化心灵,同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我们可以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因此,拓展延伸是德育渗透极其重要环节,能拓展延伸到课外读物、也能拓展延伸到生活经历、还能拓展延伸到社会实践等,只要有利于德育渗透,拓展延伸就会显得无比重要。 三、润物细无声的&无痕&策略 有人曾经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诠释&渗透&,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应当是不经意的不留痕迹,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凸显的策略是: (一)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透点。 钻研教材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这一项工作尤为重要。上好一堂德育渗透课,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寻找德育的渗透点,可以这么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渗透能力完全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因此,我们教师始终要把这个工作放在第一位,要研究教材的依凭性、前瞻性和德育渗透性。我们要钻研教材、寻找文本的德育渗透点,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是怎么说的&,甚至更要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的更高境界,这正是文本的价值趋向所在。 (二)课堂互动,生成德育渗透点。 课堂互动是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碰撞,通过课堂互动,能够生成德育渗透点,成为文本价值的拓展和提升的引子。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必须要考虑课堂的互动,课堂如果没有了互动,那么学生的学习就肯定会显得枯燥、无味,教学将会陷入呆板的僵局,&三维&目标也就不能有机地结合。课堂互动与德育目标渗透,并不是不可预测,我觉得,课堂互动与生成在于教师课前对教材文本的钻研程度,在于对学生学情的掌握程度,在于对教学环节的预设程度,在于课堂上对文本价值的引导程度。课堂上,只有围绕文本的价值趋向,做到有效互动,才可以及时生成、有效生成,那么文本的价值达成就不会太远了,达成德育目标渗透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明理提升,落实德育渗透点。 明理提升是指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逐渐明白道理,并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落实和提升。例如,在教学《假如》一文时,需让学生深切领悟作者关爱他人、关爱环境之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情感线去理解作者,体会他的心情,文中四次出现&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第一次是想帮助小树渡过寒冬,第二次是想帮助小鸟不用忍饥挨饿,第三次是想帮助不幸的西西有一双好腿。这里的明理和提升必须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落实,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从而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养成有爱心、能帮助他人的新一代优秀个人道德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参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固定不变的方法,但应注意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新时期德育的特点,应对德育的方法不断创新、总结、发展。&&&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尝试臻于完善。 && 参考资料: 1、《全日制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陈延海《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 4、林弗尧《作品赏析与小学语文教学》 5、胡银耀《在语文教学中多角度渗透思想教育》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听风岁月——顾红老师“生活化语文”研修工作室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上传: 钟剑平 &&&&更新时间: 14:19:42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内容提要】 在全社会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了语文改革的必出之路,而德育渗透又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体现寓德于教。然而,怎样才能把这些德育教育的思想和内容真正融入到教师教学中,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与教育,实属每一位语文教师探讨的范围。要把德育融入教师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设计自己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德育,并认真抓好教学几个环节中的德育教育的实施。本文以语文教学为切入点,主要阐述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途径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必要性,途径,问题 【正文】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主战场,学科教学是落实德育的重要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德育渗透,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素质教育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和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开发潜能的国民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为基础,以符合社会要求的学生基本素质和完整意义上的发展为根本。而现实中,部分学校和教师在实施教育时,一手软一手硬,突出智育而忽视德育,这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严重背离了人的发展的宗旨。这种短视的单纯着眼于表面效果的教育,无法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面发展,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社会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江总书记曾指出:&要对小学生、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通过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地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免疫力,树立牢固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四有&新人。&&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少年期是从幼稚期向成熟期发展的心理上的过渡时期,国外心理学家将它称为&心理性断乳期&。主要特点在于: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感情丰富而又动摇不定,意志自制力较差,是其理想、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可塑性很大。因此,教育引导得法,可以使他们爆发出巨大的青春活力,为其一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则易使其人生发展步入歧途,活力变成破坏力,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渗透德育培养学生正确思想和良好道德品质,使他们逐步成长为积极向上、文明幸福的新一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一)精心钻研,在教学设计中预设育人氛围。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辩证统一的学科。为了使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转化成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知识,教师除了要有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之外,还应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为正式上课作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设计中,应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和学生,结合教师的自身特长,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努力在教学设计中预设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情境,全面培养学生的德育知识与才能。 (二)灵活驾驭,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实施德育。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比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它是直观、形象、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1、在导入新课中开启德育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对此,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因此,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 2、在探究新知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的德育不是强加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因此,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 (1)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在《小伙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这时,安东走到玛莎跟前,什么也没说,把夹着黄油的面包掰成两半,把大一点儿的放到玛莎手里,说:&赶快吃吧。&& 教师在教学这里时,应引导学生多读,且精读,把它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从而才能让学生了解安东那种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 (3)在重点词、句的讲解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 (4)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德育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再配之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 (5)在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中渗透德育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比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在记叙童第周学生时代的两件事时,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以相似的结构和语言有层次地表现了童第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和&为中国人争气&的爱国思想。教材本身有许多可供比较的条件,利用这些条件,教师可采用比较法教学,有利于将情感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通过多次对比,学生认识到在学习上应有顽强的学习意志、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从而也激发了学生为国争光,为四化建设努力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 3、在反馈训练中强化教育 课堂练习能巩固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形成学生能力。在反馈练习中我们可从抓住训练重点,在突破难点上下苦功夫,巧功夫,恰到好处的渗透德育。如:在《好孩子》一文教学中,我在课堂巩固训练中实施了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分角色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并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就在表演中得到了升华,从而让他们在这样的课堂练习中认识到了舍己为人、助人为乐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好行为、好品质,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京京做一个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谋利益的好孩子。 4、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 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依据。对此,我们应在全课总结、延伸学习内容的时刻,巧妙地渗透总结性的德育教育。如:在《一张珍贵的照片》一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小结,让学生在知道周总理在困难时期深入农村,在让小花带路和桂花家做客的两件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总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农民的疾苦非常关心,从而引申教育孩子要学习周总理,做一个性格温和,品质优秀的人。 5、在学生习作中诱导德育 新课程教学建议对写作提出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这不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可见学生习作要融进学生生活,与学生的行为习惯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写作感知做人道理,学会做人。今年元旦前夕,我给学生留了一道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元旦回家过节,一家人团聚吃饭时,你给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盛饭、夹菜,看看他们有什么表现,你当时有什么感受,然后写在日记本上。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今天是元旦节,妈妈为我们一家准备一顿丰盛的佳肴。开饭了,一家人围坐一团,我先给他们发餐具,然后给爸妈盛饭,把他们俩爱吃的菜夹到他们的碗里,这时妈妈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说:&新年有新事,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我的小皇帝懂得孝敬父母了。&&&一向都由父母侍奉的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别提有多高兴。我想:妈妈为了供我上学,辛勤地工作,还要做那么多的家务活,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的孝敬妈妈,帮妈妈做家务,减轻妈妈的负担。还有一位同学写道:&&我给奶奶盛饭,爸爸却不高兴地说:&你自己盛给你自己吧,奶奶会自己盛饭,用不着你多此一举。&听了,我满脸的笑容消失了。心里想:难道我这样做错了吗?孝敬老人应从小事做起&&。由此可见,习作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传统美德。 &&& 6、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德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如:《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买文具》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小鸭子得救了》、《应该帮助他们》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上好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 (三)拓宽视野,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正确认识语文课外活动的作用,将课堂内外德育做到有机结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五)在作业批改中渗透德育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曾发现有位同学用&帮助&造句:&只有别人帮助了我,我才帮助别人。&我把这个同学找来跟他讲明了助人为乐的道理,使他明白了应该如何&助人为乐&。 (六)通过语文教师的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总是尽可能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难易不同层次的活动,对成绩差的同学尽可能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学生热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还经常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忌将德育变成空洞的说教。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只是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 (二)忌将德育活动搞成做秀。 有的学校喜欢在特别的日子,特别的地方,带领学生做义务劳动,雷锋活动等。他们在劳动时戴着很不协调的红色丝带,上面还醒目地写着&某某某学校&,在灿烂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的刺眼。这种德育的做秀活动能够让美好的德育思想深深的扎根于学生的心灵的土壤吗?将来能够开出美德鲜花一生灿烂吗? (三)忌用行政的力量去实施德育工作。 我们应对学生实行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人为本,要把关怀作为德育的内在要求,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感情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我们用简单粗暴的行政力量去规范学生的道德问题是很难奏效的。必须彻底改造教师行为文化,最后通过教师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文化,不能靠行政的力量去规范学生这样那样不准。 (四)忌不切合学生年龄、心理实际的德育。 德育不是驯服人的过程,而是像佛主一样度化人的过程。所以,师生间的人格平等与相互尊重是德育的前提,不能压抑学生的天性去制定成年人喜欢的规矩。任何漠视学生的权利,对学生缺乏人文关怀等不好的规矩制度都应完全唾弃。 (五)忌为德育而教育学生。 过去,我们把&利他&、&奉献&和&自我牺牲&等看作道德的核心,从而失去了自我。这种行为不能作为道德的楷模而受到表扬或大肆宣扬,相反还应受到劝阻和批评。因为这些行为已经侵犯了自身的基本人权。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可贵的,都应珍视;每朵花都有盛开的权利。像学生毫无把握的救人行为等,在道德层面都不该提倡。人性是德育的起点,也是德育的终点,是德育的立身之本,不能为德育而教育学生。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勇于探索,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为一炉,就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结合语文课文特点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立足课堂教学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真正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祖国的明天才会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国教育报》 [3] 何江梅.《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 [4] 关青.《原来语文是可以更美的》.《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5]《中国教师报》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必看的课外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