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行怎么样头发直径 微米一般只有几微米到几十微米要用什么才能看到细胞的什么很多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2节―细胞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2节―细胞
大小:1.5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七年级下册笔记-第五章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七年级下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七年级下册笔记-第五章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知识点总结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知识点总结
已​校​正​,​知​识​点​全​面​,​基​础​差​的​用​很​好​!​!​!​!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相关知识点:
高等动、植物细胞的大小通常为几微米至几十微米,细胞不能无限长大主要是受限于(  )A.细胞核的大小B.叶绿体的大小C.线粒体的大小D.细胞的表面与体积之比 [细胞核、植物细胞、叶绿体、细胞分裂、线粒体]
高等动、植物细胞的大小通常为几微米至几十微米,细胞不能无限长大主要是受限于(  ) A.细胞核的大小 B.叶绿体的大小 C.线粒体的大小 D.细胞的表面与体积之比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细胞的表面与体积之比,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相关知识点:
[高等动、植物细胞的大小通常为几微米至几十微米,细胞不能无限长大主要是受限于(  )A.细胞核的大小B.叶绿体的大小C.线粒体的大小D.细胞的表面与体积之比 [细胞核、植物细胞、叶绿体、细胞分裂、线粒体]]相关内容: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知识点总结-海文库
全站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生物学
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第一节
生物与非生物1.生物的基本特征(1)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2)非生物:没有生命的物体叫做非生物。(3)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1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应激性)2能生长、发育和生殖;
○3需要营养;
A.生物的特征:○;
○4能呼吸;
○5具有严整的结构;
○6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7能进行新陈代谢;
○8具有遗传和变异;
○9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B.非生物的特征:与上述相反。1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区别-----是否具有生命
C.注意:○(或能否进行新陈代谢-----生物基本特征) 2有些生物在死亡后就不再是生物,如生鸡蛋是生物,而熟鸡蛋是非生物
○(4)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生物与非生物共同构成了自然界,非生物是生物生存的条件,没有非生物就没有生物,生物最终转化为非生物。2.观察蜗牛的生物特征(1)蜗牛的生活习性:蜗牛是软体动物,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昼夜伏处(夜间活动),要夏眠和冬眠,所以在春秋两季易找到;吃作物茎叶,属于农业害虫。(2)蜗牛的结构:A.放大镜的使用:要想获得大而清晰的图像,可以将放大镜适当靠近被观察的物体,然后移动放大镜或物体;如果所要观察的物体不能移动,可以同时移动自己的头部和放大镜。B.蜗牛的结构:包括壳、触角、眼、口和足。1壳:螺旋状,具有保护作用;
○2触角:有两对,前一对较短,后一对较长; ○3眼:在较长一对触角的顶部,能感受光线的强弱;
○4口:内有齿舌; ○5足:运动器官,足的下面有足腹,能分泌黏液,起到减小摩擦的作用,所以蜗牛爬过的玻璃片
○上会留下痕迹。(3)蜗牛的感觉:视觉、触觉(触角最灵敏,其次是足和壳)、嗅觉和味觉。但蜗牛和蚯蚓都没有听觉。 补充:3.动物与植物(1)动物和植物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营养方式不同。①动物:由于细胞中无叶绿体,自身不能制造养料,要摄取食物来获得营养。②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能利用阳光、水、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2)植物是整个生物界的基础,是动物生存的基础,而动物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4.观察生物的方法:先观察外表、再观察内部、然后观察一些变化。
细胞1.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1)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首先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软木栓的死细胞的细胞壁结构,提出了“细胞”这个名词。(2)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郎发现了植物细胞内的细胞核。(3)德国诗人歌德提出了“原型”说,另一位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原液”说。(4)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有经验基础上,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5)19世纪60年代,德国科学家魏尔啸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6)细胞学说的得出历时200多年,是许多伟大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的结晶。细胞学说: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2.细胞的结构(1)细胞的大小和形状:细胞很小,直径一般只有几微米到几十微米,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种类很多,不同的细胞,大小差别很大,形态千姿百态。(2)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①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作用②细胞质:细胞内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③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3)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①细胞膜;
②细胞质;
③细胞核;④细胞壁:位于细胞膜外,具保护和支持作用,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形状,主要成分为纤维素⑤液泡:成熟植物细胞中常有较大的液泡,内有液体叫细胞液,含有多种有机物⑥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内有叶绿素------并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如根细胞没有(4)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注意: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是一种生物B.显微镜不容易看到植物细胞的细胞膜C.并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和液泡(表皮细胞和根细胞没有叶绿体)
3.显微镜的使用(1)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的常用工具是显微镜。(2)显微镜结构:①目镜;②物镜;③粗准焦螺旋;④细准焦螺旋;⑤物镜转换器;⑥载物台;⑦压片夹;⑧遮光器;11镜臂;○12镜座。 ⑨反光镜;⑩镜筒;○注意:A.用于调节光线强弱的是遮光器;B.使镜筒较大范围升降的是粗准焦螺旋;C.使镜筒较小范围升降的是细准焦螺旋。(3)显微镜使用的主要步骤: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①安放:取镜时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镜筒在前,镜臂在后,置于接近光源、靠身体前方略偏左。②对光-----三对:A.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B.转动遮光器,选取最大光圈对准通光孔;C.左眼观察目镜,调节反光镜对准光源,选取适宜的光圈和反光镜(光线强:小光圈、平面镜;光线弱:大光圈、凹面镜),直至从目镜里看到一个白色明亮的圆形视野。③放片: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待检查部分位于通光孔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载玻片两端。 ④调焦:先粗后细,先低后高。A.两眼从侧面盯住物镜,顺时针(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玻片;
{注意:这一步双眼盯着物镜的目的是防止物镜压碎玻片标本和损伤物镜。}B.左眼注视目镜,逆时针(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当看到物像时停止;C.最后用细准焦螺旋调节,直到物像看清为止。⑤观察:左眼观察,右眼睁开,便于记录。(4)放大倍数不够时:换用高倍镜的操作步骤-----此时细胞数目变少,体积变大,视野变暗
①将要观察的物象移到视野中间
②转动转换器让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③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5)常考点:A.调节视野明暗的是反光镜或遮光器;调节视野清晰度的是细准焦螺旋。B.光线强弱问题:①光线强:小光圈、平面镜;
②光线弱:大光圈、凹面镜。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D.目镜和物镜的区别:①目镜:无螺纹,镜头长度越长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亮;②物镜:有螺纹,镜头长度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E.低高倍镜的区别:①低倍镜下,观察范围大,细胞数目多,体积小,视野亮,物镜离玻片标本远;②高倍镜下,观察范围小,细胞数目少,体积大,视野暗,物镜离玻片标本近。F.分析视野中的污点:-----污点决不会在反光镜上转动目镜,若污点动,说明污点在目镜上;若不动,再移动玻片标本,若污点动,说明污点在标本上;若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也可用低倍物镜换高倍物镜,若污点消失,说明污点在物镜上,若污点还在,说明污点在目镜或玻片标本上,还需进一步确定)G.显微镜成像①显微镜下成倒像(上下左右同时颠倒)②视野中的物象移动:如物像在视野右下方,仍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4.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1)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要薄且透明。(2)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①擦:用洁净纱布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②滴:用滴管在洁净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目的:保持细胞原来形状)③撕:将洋葱鳞片切成小块,用镊子从鳞片内测撕下洋葱表片④展:把撕下的洋葱表皮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镊子展平⑤盖:用镊子取盖玻片,先将一侧靠近清水,待清水充满两玻片夹角后,慢慢放下(防止气泡产生),盖在洋葱表皮上(玻片与水平面成45度角)⑥染: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红墨水或碘液,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后,使染液浸润全部标本
(染色的目的是便于观察液泡)⑦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3)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装片:--------选用较小光圈,图像界限比较清晰①擦:用洁净纱布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②滴:用滴管在洁净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滴生理盐水而不滴清水的原因:维持细胞原来形状,防止细胞吸水,导致膨胀破裂)③刮: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壁轻轻的刮几下④涂:把牙签上的刮下来的口腔上皮细胞涂在生理盐水(0.9%)中(均匀涂抹);⑤盖:用镊子取盖玻片,先将一侧靠近清水,待清水充满两玻片夹角后,慢慢放下(防止气泡产生),盖在口腔上皮细胞上⑥染: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亚甲基蓝溶液或碘液,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后,使染液浸润全部标本 ⑦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表皮细胞临时装片(4)观察临时装片时常见问题的原因:A.视野中有许多黑色圆圈:盖玻片时气泡太多。B.视野中有污点:先旋转目镜,若污点不动,则不目镜上;若污点动,则在目镜上。若污点在物镜上,则移动玻片标本,污点不动。反之,则在玻片标本上。C.视野中细胞有重叠现象:洋葱表皮细胞撕得太厚或洋葱表皮细胞未在载玻片上展平。D.视野太亮: 把大光圈换成小光圈;把凹面镜换成平面镜。E.视野太暗:把小光圈换成大光圈;把平面镜换成凹面镜。F.观察物象不在视野中央:玻片标本没有对着通光孔的中间。G.细胞结构看不太清楚:未染色。H.压碎装片:用高倍镜头、镜筒下落、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I.看不到白亮视野:物镜、反光镜或光圈没有对准通光孔。J.在细胞结构中染色颜色最深的是细胞核。4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人体与生物一样,都来自于一个细胞-----受精卵。它是一个全能干细胞,人体复杂结构是由受精卵不断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3.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1)细胞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①细胞分裂的结果(意义):A.使单细胞生物的生物个体数目增多B.使多细胞生物的体内细胞数目增多,并产生生殖细胞②细胞分裂时最重要的事件是母细胞的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并平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分裂是相对独立的过程。③细胞分裂时细胞大小、个数发生变化,形态、结构、功能都不变。④细胞分裂次数n与细胞个数N的关系为N = 2⑤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 n(2)细胞生长是指刚分裂的子细胞,其大小只有母细胞的一半,能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地长大的过程。①结果是使得子细胞体积不断增大。②植物细胞生长过程示意图:
(3)细胞分化是指长大后的子细胞,小部分再分裂;大部分会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过程。-----结果是形成了各种组织。(4)细胞分裂、生长、分化示意图:
4.组织(1)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称组织。
(4)皮肤的结构(由外到内):表皮、真皮(有血管)和皮下组织三层。
5.器官和系统(1)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①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A.营养器官:根、茎、叶(与植物制造自身营养物质和生长有关)B.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与植物的生殖有关)②动物的器官:-----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A.感觉器官:眼、耳、鼻;
B.消化器官:胃、肠、肝、胰;
C.呼吸器官:肺、鳃;D.循环器官:心脏、血管;
E.生殖器官:睾丸、卵巢;
F.排泄器官:肾、膀胱。(2)系统:若干功能相近的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完成一项或多项生理活动的结构。①人体的八大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在这八大系统中,只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具有调节作用。②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A.消化道:口腔(牙齿将食物磨碎)、咽(将食物进入食管)、食道(把食物向下推进入胃)、胃(暂时储存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小肠(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主要场所)、大肠(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肛门(把粪便排出体外);B.消化腺:唾液腺(分泌唾液,帮助消化和吞咽食物)、胃腺(分泌胃液)、胰腺(分泌胰液)、肠腺(分泌肠液)、肝脏(分泌胆汁,帮助消化,还能解毒)。6.结构与层次(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2)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3)生物体的结构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进化的。7
常见的动物1.动物分类(1)地球上现存的动物约有125万种。(2)分类是一种把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归类到一起的科学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清晰。(3)对物体进行分类操作的一般步骤:①明确分类的对象; ②确定分类的依据; ③得出分类的结果。(4)分类的依据一般是分类对象间的区别;而事物间的区别往往较多,所以依据不同,同一分类对象的分类结果也会不同。(5)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如:①根据是水生还是陆生: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②根据体温是否恒定: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③根据是胎生还是卵生: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④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脊椎动物(约4.7万种)和无脊椎动物(约120万种)。⑤根据体表有没有羽毛:有羽毛的动物和没有羽毛的动物。(6)科学的生物分类方法①科学的分类方法是以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为依据进行分类。 ②林耐的生物分类等级:由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物种)。其中“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也是分类的最小单位。③生物分类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但相同点越少,其亲缘关系越远;生物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但相同点越多,其亲缘关系越近。即分类的等级越高,同类生物的差别越大;分类等级越低,同类生物的共同点越多。
④每一种生物在分类系统中都可以找到它的分类地位及其从属关系。3.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1)生物学上常使用检索表来鉴定生物的种类。(2)二歧分类检索表:把同一类别的生物根据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的区别,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接着很据另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的区别,把上面的每个分支再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如此逐级排列下去,直到编制出包括全部生物类群的分类检索表。(3)平行式检索表(双向式检索表):每一项两个相对性状的叙述内容都写在相邻的两行中,两两平行;数字号码均写在左侧第一格,将图式转化为文字形式的检索表。
2.常见的脊椎动物(1)脊椎动物:身体部位有一条脊柱,脊柱由许多块脊椎骨组成的动物。
注意:A.不要简单地认为既可以生活在水中又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都是两栖动物。
B.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动物的原因:其幼体发育已经彻底摆脱了水域环境。
C.爬行动物体表角质鳞片或甲的作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并起保护作用。D.哺乳动物是分布最广、功能最完善的动物。E.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特征,它大大提高了幼体的成活率。F.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分主要在于有没有毒牙和毒腺。头部呈三角形、颈部较细、尾部骤然变细的蛇常常是毒蛇。被毒蛇咬伤,立即在靠近心脏一端(近心端)用布条扎紧。
4.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2)节肢动物分为四类:昆虫类、蜘形类、甲壳类、多足类。(3)节肢动物中昆虫类的种类和数量是生物界中最多的。(4)昆虫类的特点:①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和二对翅,身体、触角和足都分节;②体表长有坚硬的外骨骼(在生长中有“蜕皮”现象);③呼吸器官为气管,胸、腹部的气门是气体交换的门户。(5)有益的昆虫:螳螂、蜻蜓;
有害的昆虫:蚕蛾、蝗虫。5.观察蚯蚓是怎样生活的(1)蚯蚓是无脊椎动物的环节动物。(2)蚯蚓的生活习性:适于生活在疏松、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白天在土壤中穴居,以泥土中的有机物为食,夜间爬出地面,取食地面上的落叶,是农业益虫。(3)蚯蚓的外部形态:体色暗红或灰黑,身体呈长圆柱形,由许多体节构成。前端有口,后端有肝门。靠近前端的几节颜色较浅并且光滑,形似指环,叫做环带。环带是区别蚯蚓前后端的依据。(4)蚯蚓的运动:通过体壁肌肉的交替收缩以及体表刚毛的配合,产生运动。刚毛在运动中起支撑和固定的作用。(5)蚯蚓的呼吸:蚯蚓没有呼吸系统,依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其体壁密布毛细血管,能分泌黏液。
注意:①蚯蚓体表干燥,会窒息而死。②大雨过后,蚯蚓会爬出土壤,因为土壤中水分过多,缺少空气,蚯蚓无法呼吸。(6)蚯蚓的体温:蚯蚓是变温动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土壤深层,既可以躲避冬季的严寒,又能夏季的酷暑。(7)蚯蚓对刺激的反应:蚯蚓身体后部具有较多的神经细胞,所以后部的触觉比前部灵敏;而前部具有较多的感光细胞,因此前部对光线的反应比后部灵敏。(8)蚯蚓的作用:①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②药用(解热、活络、平喘);③帮助处理生活垃圾、消除环境污染。10
常见的植物1.
2.种子植物:能产生种子的植物。(1)根据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可以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2)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的种子植物。①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②果皮对种子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使种子的成活率大大提高。(3)裸子植物:种子裸露的植物。分布很广,其中大多数种类植株高大,根系发达,抗旱能力强。3.孢子植物:一生不开花,不产生种子,没有种子的植物,但能产生孢子,主要依靠孢子进行繁殖。(1)蕨类植物:生活在阴湿环境中,叶的背面会长出许多孢子囊,内有很多具有繁殖作用的孢子。①蕨类植物的生殖过程离不开水。②蕨类植物可食用、药用或做绿肥饲料,有些煤是古代高大的蕨类植物形成的。(2)苔藓植物: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结构比蕨类简单。①苔藓植物的生殖过程依赖于水。②假根起着固定和吸水的作用。③蓄积一定的水分,对保持水土有重要作用,并且能检测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④在丛林中,背光面苔藓多,有苔藓植物生长的方向为北方。⑤苔藓植物是最早出现的陆生植物。(3)藻类植物:生活在水环境中,是最低等的植物。-----藻类植物对水环境要求最高。①单细胞藻类:衣藻、蓝藻-----分裂生殖②多细胞藻类:海带-----孢子繁殖4.判断种子植物的方法:看该植物是否会开花,若会开花,则一定是种子植物。有些种子植物不一定能看到种子,如香蕉中的小黑点是种子。-----无籽香蕉、无籽西瓜是种子植物。5.日常所食用的食物中,有许多是植物提供的。(1)食用叶的有青菜、大白菜、洋葱、百合??(2)食用茎的有马铃薯、姜、仙人掌、荸荠 、芋艿、茭白、藕??(3)食用根的有萝卜、胡萝卜、甜菜 、番薯??(4)食用果实的有水果、蔬菜、花生、香瓜子、??(5)食用种子的有西瓜子、玉米、山核桃、栗子、稻谷??(6)食用花的有菊花、玫瑰、茉莉、桂花、蒲公英、雪莲等 ??
物种的多样性1.单细胞生物(1)单细胞生物:用肉眼很难看见的生物,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里,有些则寄生在人类身上。如衣藻、草履虫、变形虫、酵母菌、细菌、硅藻、眼虫等既是一个细胞,也是一个完整的生物体。(2)单细胞植物A.衣藻是单细胞藻类植物,呈球形或卵形,生活在池水中。图中各结构功能:①是鞭毛:有两根,能自由摆动,使衣藻在水中自由游动;②是伸缩泡:有两个,位于鞭毛基部,与排泄有关;③是眼点:呈红色,位于细胞近前端,能感知光线强弱,使之游向关线较强地方;④是细胞核:与遗传有关;⑥是叶绿体:呈杯状结构,进行光合作用;⑦是细胞壁:保护和支持形状。
(3)单细胞动物
A.草履虫是单细胞原生动物,个体微小,前圆后尖中间稍宽,像倒转的草鞋底,用肉眼观察为针尖大小的小白点。图中各结构的功能:①细胞膜(表膜):位于表面,氧的摄入,二氧化碳的排出;②细胞核:其中的大核:与营养有关;
其中的小核:与遗传有关,有生殖作用;③纤毛:位于表膜上,通过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④口沟:摄取食物;5食物泡:随着细胞质流动,消化食物;------在显微镜下观察被染成黑色的结构 ○⑥胞肛:把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胞肛排出体外;-----排泄食物残渣⑦收集管和伸缩泡:收集代谢废物及多余的水并排到体外;-----排出废物12
2.多细胞生物:用肉眼能见的动物和植物个体,一般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1)最早出现的陆生植物-----苔藓植物;(2)最高等的植物-----被子植物;(3)最简单的多细胞动物-----海绵动物;(4)最高等的动物-----哺乳动物; (5)种类最多的动物-----昆虫。3.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不同地区的生物物种多样性是不同的。 (1)意义:①不同地区的生物物种多样性是不同的。地球上,生物物种多样性复杂程度较高的区域都位于温暖地带。②生物之间互相为对方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③一种生物为另一种生物提供食物,表现为食物链关系。任何一方数量的增减都会影响到其他生物的生存。(2)我国的珍稀动植物:①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杉、水杉、秃杉、人参、珙桐(鸽子树)、桫椤、金花茶、望天树。 ②中国动物国宝:大熊猫、朱q、扬子鳄、黔金丝猴、白鳍豚、褐马鸡、中华鲟。4.物种多样性的保护(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主要原因:栖息地的丧失、掠夺性的开发、外来物种入侵、无节制排放污染物。(3)保护生物多样性,一定要保护生物生存的环境,所以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的重要措施。
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国家划出了一定的保护区域。如广东省的鼎湖山、吉林省的长白山、四川省的卧龙、贵州省的梵净山。
补充:1.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变色龙、北极熊)2.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或植物在进化 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3.拟态是指一种生物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拟另一种生物,从而使一方或双方受益的生态适 应现象。
上一篇: 下一篇: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毛细管直径小于3微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