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此夜,人月双清——双清关是什么意思思?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本人资料一部分是自己原创,一部分来源于网络,若您发现侵犯您个人权利的,请留言联系我,我立马删除。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何香凝与廖仲恺
下载积分:350
内容提示: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何香凝与廖仲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22:52:2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何香凝与廖仲恺
官方公共微信“人月双清”廖仲恺何香凝诗词作品展
“人月双清‘展览海报
何香凝美术馆自1997年建馆以来,连续策划了多个推广何香凝艺术的主题展览,根据对馆藏何香凝的绘画、书法作品与文献、图片等资料所呈现的历史线索进行梳理与展示。此次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何香凝艺术精品展”赴北京、武汉展出的同时,在本馆内首次将廖仲恺、何香凝的诗词整理后集中呈现,既是对以往何香凝艺术研究与展示的补充与扩展,同时也通过对廖仲恺这位与何香凝最亲密的革命伴侣的精神世界的展现,予我们以何香凝艺术更为立体的感知。
“人月双清”源自廖仲恺、何香凝婚后寄居阁楼的生活,面对皓月当空,何香凝写下“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基于对此斗室的珍视将其命名为“双清楼”。廖何把对高尚品格的执着和对事业的追求结合在一起,把生活的情趣和革命的激情融会在一起。“人月双清”作为一种清幽高洁的美好境界的寓意,更是廖仲恺与何香凝高尚情操的写照。1937年,何香凝曾把《双清词草》赠予时在延安的毛泽东,毛主席收到后在亲笔回信中给予何香凝高度赞扬。
值此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参照《双清词草》及相关文献,从廖、何夫妇共同生活的年代所作的诗词中选取了40余首,以手书影印件为主,并配合相关的图像资料,分别以“夫妇:诗以寄情”;“自我:歌以咏志”;“友朋:言为大同”三个主题呈现。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资料的展示,让当代的人们体会到一个世纪之前,热爱中国的知识分子对爱情、家庭、生活、事业的朴素坚守。而在廖、何夫妇的诗词中,越过明清直承唐宋的写作,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观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
何香凝美术馆
二O一一年九月十日
(责任编辑:黄萌)
您可能感兴趣的展览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已有0位网友发表评论
合作媒体o机构
责任编辑:江静010-您现在:&&
广州南华路——河南始兴处 商贾聚居地
居民在南华路的横街窄巷散步。
南华路具有浓郁岭南特色。
&&&&南华路命名于1926年,因地处河南地区,并祈“繁华发达”,故名。1928年民国政府拆除南岸大街、龙溪西约、龙溪中约、福麟街、紫来街、冼涌、跃龙东街等街巷陆续完成南华路、同福路、洪德路的建设。
&&&&老广州旧有“先有南华西,再有海珠区”的说法。南华路是海珠区最早的主干道之一,地处珠江南岸,东起海珠桥东侧草芳围西端,西至洪德路,分东、中、西段。其中南华西街向来是富商巨贾的侨居之地,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中段和东段随城市拓展才慢慢发展起来。
&&&&南华路上,沿途深深浅浅的横街窄巷,来往悠然的居民,店铺七零八落散开,一副往事如云烟散的旧城景象,似乎很难让人联想到这里曾是广州繁华富裕地。然而转过身来,拐进迷宫般的街巷,却别有洞天——赫赫有名的潘家大院、双清楼、波楼、洲头咀抗英纪念碑等历史陈迹都融汇在密密麻麻的民居肌理中。
&&&&200年前富贵乡
&&&&历史上,南华路人行道一侧为江岸,另一侧是滔滔江水或者滩涂,其间还有一条珠江支流南溪蜿蜒流经。南华路真正建基可追溯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彼时广州兴起一阵在“河北”做生意、“河南”建房子的风潮。
&&&&十三行同文行富商潘振承乾隆年间来到“河南”,发现南溪(今滨江西路漱珠涌)一带珠海波光、平畴野绿,建筑宅居极佳,并且与十三行隔江相望,到珠江对岸的商行上班楫舟即过。于是潘氏决定掷重金在南溪以西开乡建祠,不仅修豪宅、花园和祠堂,还于溪上建起漱珠、环珠和跃龙三座石桥,从此入籍定居,并将此地按福建家乡命名为龙溪乡,又将祠宇所在巷命名为栖栅。
&&&&在这条街上,潘氏后人陆续建起潘家大院、南墅、看篆楼、南雪巢、六松园、万松山房、海天闲话阁、听帆楼、清华池馆、晚春阁、船屋山庄、菜根园、黎斋、双桐圃、三十六村草堂、梧桐庭院、花语楼等20多处亭台楼阁,因其宏伟的规格和高雅的格调,被时人称作潘园,成为许多骚人墨客作诗酒酬唱之所。“芳园风日倍精神,屈曲高低妙出新。傍水楼台都入画,引雏莺燕故随人。”描绘的就是潘园当时的盛况。
&&&&而后,十三行怡和行伍秉镛兄弟也在南溪东畔置地,建起伍家花园,与潘家隔南溪相望。从此,南溪成为兴宅新乐土,一些豪绅富户及海外侨商竞相在南华路附近建宅安居,一时间宗祠庭院比比皆是,南溪两岸成了“富者多居”之地。如此一来,又促成漱珠桥畔不断添加酒楼茶馆,临江的酒楼夜晚灯火通明,红窗四照,桥下船只来来往往,漱珠集市内还有各种各样的商铺,呈现一片繁华热闹景象。
&&&&走在南华路上,看见街头巷尾仍有“龙溪乡”、“伍家祠路”等门牌,好似昭示着两百年前的南华路曾是富贵乡。只是时随境迁,诸多繁华荟萃早已随时间消逝,唯一保留下来的清代历史建筑,就只剩下位于南华西龙庆北的潘家大院了。
&&&&漱珠桥盛景难觅
&&&&独具浓郁岭南特色的南华路位于广州市珠江南岸,海珠区西北面,由于邻水而居,便为河南主要的交通、商业要道。特别是曾作为运粮河的珠江支流漱珠涌,江上往来人群不绝,虽时过境迁,但这里的风俗和繁华仍有江水为证。
&&&&据记载,漱珠涌净碧清流、轻舟漫荡,北段水松稷,南段柳树脚共同组成美丽的风景线,海幢寺、伍家花园、南墅等经典名作、瑶溪二十四景之一的待月桥、吟虬径、听秋居等,隐藏于市,成一时之盛。
&&&&“五月龙舟忙”,端午节期间广州民间的划龙舟项目必不可少,漱珠涌附近万人涌动,观者如潮。东岸不远处,有一座地名叫龙船岗的土阜,站立岗上即可远眺珠江,对龙船的游龙、竞渡活动都能一览无遗。平日为运粮船让渡,龙舟均停靠在桥底。端午节时,龙舟通过漱珠涌划向珠江主航道江面,争相在赛龙舟比赛中拔头筹。比赛进行时,船上岸上人声水声锣鼓声声声入耳,节日气氛浓重。
&&&&《河南龙溪潘氏族谱》有云:“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广州府城南对海,地名乌龙岗下运粮河之西,置余地一方……建漱珠桥、环珠桥、跃龙桥,定名龙溪乡。”十三行总商潘振承趁四面环水之势建桥,却巧合地让漱珠桥造就了南华路最为繁华的一段时期。
&&&&当时漱珠桥繁华热闹,“秦淮水榭,未为专美”。漱珠桥畔不断增添酒楼,江岸舟楫罗列,笙歌夜夜升起,兴旺自然不用多说。广州城内富贵人家及文人雅客竞相来此,有的专为海鲜而来,有的为商事而来,还有的在此吟诗作对,共酌同游者比比皆是。
&&&&酒楼以经营海鲜为业,其品种繁多且高档,夏日季节有三鯬、比目、马鱼膏、鲟龙丰盛,转秋则是石榴、米蟹、禾虫、海鲤。众多酒楼中,醉月楼、虫二楼(取风月无边之意)、成珠楼最受食客亲睐。“砓脍烹鲜说漱珠,风流裙裾日无虚。消寒最是围炉好,买尽桥边百尾鱼”。至今,南华路还有水产商富集的小巷子。
&&&&“家家亲教小红萧,争荡烟波放画桡。佳绝名虾鲜绝蟹,夕阳齐泊漱珠桥。”词句还在嘴边,但旧时场景已不在。1928年,在修建南华路时漱珠桥被拆,成为南华路的一部分。1966年漱珠涌又改造成渠箱而成为一条污水排泄枢纽,北起滨江西路珠江边,南止三丫涌,箱面成为轻便通道。如今在南华路上一段略拱的路面其实就是原漱珠桥所在地,桥状已不复见。
&&&&诗书余音绕庭院
&&&&漱珠涌与漱珠桥一带名园宅第多,戏院画院亦多,私塾学堂读书声朗朗,成为广府儒商文化的源流。不少风雅人士、骚人墨客、富贾商绅竞相前来造访观光,诗人墨客给它留下诗句更是数不胜数。
&&&&园宅的兴起源于潘氏家族。潘家家风严谨,培育出不少能人雅士。史料记载,潘振承出生于栖栅社(今漳州)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尽管家境贫寒,潘父勤劳作息,供潘振承及其兄弟在文圃书院(南宋大儒朱熹曾在此讲学)读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雍正五年(1727年),潘振承辍学,当上了船工。后来,潘振承辗转到了广州,凭借其聪慧和经商头脑,开设同文行,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富商,并被推举为十三行商总。
&&&&潘振承在与外商打交道的过程中,自学了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英语,深谙知识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在河南建乡伊始,潘振承就辟出馆舍作为书塾,聘请鸿生硕彦为潘氏子弟授课讲学,如清代壬戌科进士金菁莪、谢兰生等,被称为清代“诗坛七子”之一的张维屏更随同在潘家讲学的父亲张炳文,与潘氏子弟同读,长达九年。
&&&&在重文兴学的家风熏陶之下,跟随名师学习的潘氏子弟中,不少人成为饱学之士,考取功名,更多的成为诗人、书画家和鉴赏家。潘振承次子潘有为,中举两年后又考取进士,任职内阁中书。潘振承之孙潘正亨虽科场失意,但能赋诗,尤工书法,被称为“三绝擅清才,能诗能画能文”……潘氏子弟中,共有四位进士、五位举人,族人所作著作达一百多本,潘氏由此成为书香门第。
&&&&潘氏诸多族人中,潘飞声是其中的杰出人物。潘飞声是潘振承的第六代子孙,早年跟随“粤东三家”之一的叶衍兰学习诗词,少有才名,早有大志。光绪十三年(1887年),潘飞声应德国柏林大学东方学院邀请,讲授汉学。潘飞声虽无功名,但能诗词,善书画,与罗瘿公、曾刚甫、黄晦闻、黄公度、胡展堂并称为“近代岭南六大家”。
&&&&当年龙溪街42号居住的是廖仲恺和何香凝夫妇,这处两层砖木结构的居室后被命名为“双清楼”,至今到附近去仍可见木趟栊门、青石板街的旧貌。每当繁星似锦之夜,夫妇俩在窗前赏月、读书。一次恰逢中秋,何香凝望见皓月当空,月光的余晖洒进屋内,触景生情写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后来何香凝绘画时常用“双清楼主”署名,廖仲恺也写了一本“双清词草”的诗词集。
&&&&近代战争爆发后,潘氏家道中落,辉煌境况难再寻觅,汇入了滔滔向前的历史长河。走在南华路上,潘氏庭院除了部分残余外,大多已不见影踪,变成了寻常巷陌或是普通民居。所幸潘氏后人建立的潘氏私宅,仍完好地保存至今。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变迁,这座潘氏大院已成为海珠区的老年大学。在沉淀了潘氏百年家训的庭院里,不少头发苍白的老者伴着晨光走进这里,用另一种方式诠释潘家重文兴学的家风。
&&&&南华路
&&&&街坊声音
&&&&老人生活与历史老街相映成趣
&&&&南华路到底有多少古老记忆?从敬和里看完青砖大屋后继续往前,可以看到双清楼、清代将军故居、姑婆屋;如果向滨江西的方向走,可以看到洲头咀反租地抗英斗争遗址、西方古典风格的波楼……在这条富有历史韵味的老街,与奔走于此的汽车、穿梭而过的年轻人相安无事,外界似乎从未打扰过这里安静宁谧,老人恬淡生活和历史建筑相映成趣。
&&&&广州旧城素有谚语:“西关小姐东山少爷,河南执地佬(拾荒者)。”在过去,河南被认为是乡下人、穷苦人的聚居之地,故有“执地佬”一说。不过,随着清代行商的建房开发,百年后河南已然寸金寸土。“那是以前的说法啦,现在不一样了。”黄伯笑言。
&&&&黄伯退休后,听闻家附近有间老年大学,再三考虑之后,报了个书法班。黄伯说,书法是他年轻时候的爱好,工作后没再怎么练就感觉生疏。邻近的一些老人家喜欢到公园里闲坐聊天,黄伯却觉得自己坐不住,总要找点活儿干。到老年大学学习书法,对于他来说,是个怡情遣性的事情。“重拾爱好,反正在家也是闲着,还可以培养性情,结识朋友。”
&&&&同样报读了老年大学的还有陈姨。陈姨在南华路上长大,“小时候就听附近的老人说过潘家的故事啦,说这里出了很多名人呢。”参加工作后,陈姨成为了一名老师。退休后,陈姨走进了老年大学,再次成为一名学生。现在,每天到学校里学习,成为陈姨生活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记者手记
&&&&南华路串起河南街巷脉络
&&&&不知不觉,这是地名背后的故事团队第三次走读到河南“海皮”一带,从龙溪首约到同福路再绕回到南华路,似乎“河南”尘封的历史还是得来到这片因行商开发而兴起的“河南”初兴之地。十三行行商、潘氏族人乃至已变为暗渠的漱珠涌、消失近百年的漱珠桥、环珠桥未这段“河南”发祥、中兴史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华路由东向西,从富基路延伸至洪德路,物理意义的简化理解即大致从海珠桥走到人民桥,与滨江路和同福路平行,宝岗大道、江南大道等主干道穿过其中。南华路的名气远小于南华西,这或许跟旧时富商聚居西边和现代文明社区的宣传有关。
&&&&坊间素有“先有南华西,再有海珠”的说法,为什么选择南华路而不是南华西?我数次产生过疑问。直至后来,我从地图上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上世纪20年代末,民国政府拆除南岸大街、龙溪西约、龙溪中约、福麟街、紫来街、冼涌、跃龙东街等街巷陆续完成南华路等建设。不过,现在从地图上,我们可以依然欣喜看到紫来街、冼涌等横巷的存在,它们就像一片叶子的脉络,以南华路为主脉,沿此向两边蔓开,北通滨江西,南达同福路。而这些横七竖八的茎脉串成一起,构成海珠区的根基,打开了一幕幕广州对外开放的历史画卷。
&&&&“西关小姐东山少爷,河南执地佬(拾荒者)”。旧人对河南的描绘在南华路、洪德路一带开发后,成为了历史的回忆。“执地佬”也好,小姐少爷也罢,都是南华路承载着历史涤荡留下的文化印记。正如建路者当初对南华路期望那样,河南之繁华,不仅仅在于兴旺繁荣的商贸往来,更在于人文的滋养和文化的积淀。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李细华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朱伟良&实习生&姚莹&吴璇&左秋怡
&&&&●统筹:郑佳欣&陈文敏
&&&&●策划:姜玉龙&黄小晶&谭亦芳&郑佳欣
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办
负责制作维护
本网站用IE6.0以上浏览器、分辨率获最佳效果。您当前位置: - 三地文化资讯- 正文
纪念辛亥革命百年 何香凝美术馆展出“人月双清”作品
出处:深圳新闻网&&&作者:佚名&&&发表日期: 15:12:52&&&【字体:】
&&&&& 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由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主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支持,林帆策划的&人月双清&&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廖仲恺何香凝诗词作品展&将于9月10日至10月23日在何香凝美术馆展出。
&&&&& 何香凝美术馆自1997年建馆以来,连续策划了多个推广何香凝艺术的主题展览,根据对馆藏何香凝的绘画、书法作品与文献、图片等资料所呈现的历史线索进行梳理与展示。此次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何香凝艺术精品展&赴北京、武汉展出的同时,在何香凝美术馆内首次将廖仲恺、何香凝的诗词整理后集中呈现,既是对以往何香凝艺术研究与展示的补充与扩展,同时也通过对廖仲恺这位与何香凝最亲密的革命伴侣的精神世界的展现,予观众以何香凝艺术更为立体的感知。
&&&&& &人月双清&源自廖仲恺、何香凝婚后寄居阁楼的生活,面对皓月当空,何香凝写下&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基于对此斗室的珍视将其命名为&双清楼&。廖何把对高尚品格的执着和对事业的追求结合在一起,把生活的情趣和革命的激情融会在一起。&人月双清&作为一种清幽高洁的美好境界的寓意,更是廖仲恺与何香凝高尚情操的写照。
&&&&& 本次展览参照《双清词草》从廖、何夫妇共同生活的年代所作的诗词中选取了40余首,以手书影印件为主,并配合相关的图像资料,分别以&夫妇:诗以寄情&;&自我:歌以咏志&;&友朋:言为大同&三个主题呈现。主办方希望通过这些资料的展示,让当代的人们体会到一个世纪之前,热爱中国的知识分子对爱情、家庭、生活、事业的朴素坚守。而在廖、何夫妇的诗词中,越过明清直承唐宋的写作,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
  |    |    |    |    |  
粤港澳文化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技术支持:
& 粤港澳文化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邮箱:master@prdculture.org
浏览本网站建议使用分辨率为:
IE 5.5以上艺术品中心
当前位置: >
“人月双清”廖仲恺何香凝诗词作品展
展览城市: 广东&-&深圳
策&展&人: 林帆
展览时间: ~
展览地点: 何香凝美术馆
主办单位: 何香凝美术馆&
展览前言:
何香凝美术馆自1997年建馆以来,连续策划了多个推广何香凝艺术的主题展览,根据对馆藏何香凝的绘画、书法作品与文献、图片等资料所呈现的历史线索进行梳理与展示。此次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何香凝艺术精品展”赴北京、武汉展出的同时,在本馆内首次将廖仲恺、何香凝的诗词整理后集中呈现,既是对以往何香凝艺术研究与展示的补充与扩展,同时也通过对廖仲恺这位与何香凝最亲密的革命伴侣的精神世界的展现,予我们以何香凝艺术更为立体的感知。
“人月双清”源自廖仲恺、何香凝婚后寄居阁楼的生活,面对皓月当空,何香凝写下“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基于对此斗室的珍视将其命名为“双清楼”。廖何把对高尚品格的执着和对事业的追求结合在一起,把生活的情趣和革命的激情融会在一起。“人月双清”作为一种清幽高洁的美好境界的寓意,更是廖仲恺与何香凝高尚情操的写照。1937年,何香凝曾把《双清词草》赠予时在延安的毛泽东,毛主席收到后在亲笔回信中给予何香凝高度赞扬。
值此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参照《双清词草》及相关文献,从廖、何夫妇共同生活的年代所作的诗词中选取了40余首,以手书影印件为主,并配合相关的图像资料,分别以“夫妇:诗以寄情”;“自我:歌以咏志”;“友朋:言为大同”三个主题呈现。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资料的展示,让当代的人们体会到一个世纪之前,热爱中国的知识分子对爱情、家庭、生活、事业的朴素坚守。而在廖、何夫妇的诗词中,越过明清直承唐宋的写作,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观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
Copyright 2010 广东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 版权所有 粤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刷机双清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