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洞庭湖的诗句诗句的解释

日期:&,尤其是尽、孤、独、闲。
《望洞庭》诗人用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秋月洞庭图,表达了作者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的感情。&白银盘&指的是洞庭湖,&青螺&指的是君山。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洞庭山水秀美的诗句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忆江南》是诗人对江南的赞美,&能不忆江南?&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怀念的感情。
运用:清晨...描写洞庭山水秀美的诗句是湖光秋月两相和的相关内容日期: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四.一班 林俞岑日期:《望洞庭》教学设计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日期:《望洞庭》教学设计二 【文本细读】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日期:《望洞庭》教学设计三 一、教材分析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日期:《望洞庭》古诗教学后感 《第一堂古诗教学感受》 新学期第一课是古诗教学 ,其中第二首诗光从字面上理解,学生肯定掌握得不会太好。我想起了寒假培训新课程时的胡老师,她很年轻,教龄不长,可是她的语...日期:《望洞庭》分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早年没有读过这首诗,选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浏览,没有很好地琢磨。真的引起我对它的注意,是这次在徐州听民主路小学刘杰老师的课。归纳一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 第日期:如螺的洞庭山――刘禹锡《望洞庭》赏析 [原诗]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
&最新内容- - - - - - - - - - - - &&热点推荐
精品专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语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学学习-  - - -
 - - - - - - - -望洞庭那首诗的意思_百度作业帮
望洞庭那首诗的意思
望洞庭那首诗的意思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秋,刘禹锡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一次,刘禹锡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观望洞庭湖的景色而写下了此诗.《望洞庭》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_百度百科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的作品。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予以援引之意。诗中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度,婉转地表达了想做官无人引荐的苦衷,和不能在天下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而深感惭愧的心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⑴,涵虚混太清⑵。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崔国伟草书
气蒸云梦泽⑶,波撼岳阳城⑷。
欲济无舟楫⑸,端居耻圣明⑹。
坐观垂钓者⑺,徒有羡鱼情⑻。
⑴: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⑵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
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⑷撼: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⑸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⑹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⑺坐观:一作“徒怜”。
⑻徒:只能。一作“空”。[1]
(9)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只能白白的产生羡鱼之情了。这是隐喻想做官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丞相能相助一臂之力。羡鱼,《淮南子·说林训》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1]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2]
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1]
张丞相即,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这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是,诗人却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出来,已具浓郁的诗意,同时,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洞庭本来就号称八百里,加上这样的浩大水势,其水岸相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此时,诗人面对洞庭,极目远望,则不仅水岸相平,而且呈现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水包孕了天宇,“涵虚”,足见其大,“混太清”,足见其阔。如此壮阔的湖面,自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并称“”。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三卷,今编诗二卷。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7页
.读书百客古诗文网[引用日期]东南形胜:气蒸云梦——在洞庭湖实地解唐诗
洞庭湖、君山
岳阳就是这样一个叫我心驰神往的目的地。登岳阳楼以观洞庭湖,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
下午约两点,从国道拐进岳阳市区。路口有一幅大型的岳阳市区地图,市区街道和交通旅游信息一目了然,值得其他城市借鉴。地图上显示巴陵大道横贯市区,从国道直抵洞庭湖边。我们就沿着这条宽阔笔直的巴陵大道开进市区,新建筑和立交桥渐次入眼,这座不大的城市,却有一点不小的气象。岳阳给人的第一印象不错。
早已通过携程预订了华天之星大酒店,办好入住登记后,立即驱车开赴湖边,在岳阳楼旁边找了家小餐馆吃中饭。饭后已是三点多,天气正热,辽阔的洞庭湖在烈日下蒸腾出迷朦的雾气,一派白茫茫,不见对岸。此刻登岳阳楼显然不是好主意,于是决定先乘船游君山。
在岳阳楼售票处购买船票,快船票60元,君山门票60元,一起购买。票价之贵超出我的预期。导游带我们去码头,原来要步行约十五分钟,从岳阳楼景区南门的售票处绕到景区以北的码头,在如此炎日与酷热下行走,我感觉这花了钱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服务。我向导游小姐提出意见,认为他们理应提供穿梭电瓶车接载游客到码头,一来他们已经收了很贵的船票钱,二来也应考虑照顾年长或者体力差的游客。但后面旅行的经历才让我明白,这样花了钱却不爽的现象,实在是太正常了。
终于走到了码头,人已热得冒烟,却还不能上船,说是船未到。游客只能在浮坞上等候,并没有候船室,更没有空调房。在烈日的曝晒下,湖面的风也像是从桑拿房吹出来的蒸汽。看着码头工作人员傲慢的态度,我的直脾气又上来了。我说你们收了这么贵的船票,却没有提供相应的服务。我们是来坐旅游船的,不是来搭交通船,理应是船等人,怎么能叫游客等船?你们光知道收钱,把岳阳的名声都做臭了!我对岳阳良好的第一印象,此刻荡然无存。其他游客并没有吭声,看来大家都习以为常,是我太久没有在国内旅游了,把这两年在欧美旅游的体验用来衡量国内的服务水平,有点不合国情,不识时务。来洞庭湖的路上,脑海中一直跳着孟浩然的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此刻,所谓“气蒸云梦”,不是水气的气,而是生气的气。
终于上了快船,原来不是想象中有空调的旅游船,只是一艘能坐十来人的简陋快艇,开船的老师傅汗流浃背、赤膊上阵。船舱内简陋破旧得让我突然担心起安全问题,才想起来,刚才买票的时候我还买了4块钱的保险,但是他们却没有给我保险费的发票,感觉又被涮了一把。
终于开船了,闷热的船舱内呆不住,大家纷纷站到船尾的甲板上。虽然冒着曝晒,但是有点风吹吹也好受一些。静下心来体验一下在洞庭湖飞驰的感觉。“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所说的八月,当是农历,已到初秋,依然“气蒸云梦泽”。此时我们在阳历七月泛舟洞庭,正是一年中的酷暑季节。烈日把湖水蒸发到空气里,相对低洼的地势在这个季节也缺少了空气对流,使得湖面一直笼罩着一派薄薄的雾气。船开出不久,岳阳城很快就消失在迷雾中,而君山却还不见踪影,连太阳也稍稍收敛起它的威力,在雾霭中变得有点灰朦,让人真切地体验到“气蒸云梦泽”的实境。而我们这样一艘小船,湖水就在脚下掠过,四周不见岸影,置身其中,感觉湖面很大,水体也很深,“地中海”这个词就突然跳进了我的脑海。洞庭一湖,涵纳九水,其实整个湖南省的流量都汇聚到这个大湖里,然后在岳阳以北的城陵矶一口奔涌出长江。这样一想,不禁感慨洞庭湖的博大,岳阳城的险要,更感慨长江的威力。
岳阳地处江湖之汇,得舟楫之便。设想一下,古人西出巴蜀,东下淮扬,或者南极潇湘,北上荆楚,岳阳就是一个水上三岔路口,船客到此必定登岸休憩,补充物资。当北风劲吹,湖面波翻浪涌,古人驾一叶低矮的扁舟,在风浪中驶入洞庭湖,远远看见岳阳城在波浪间隐隐浮动于天际线上,怎没有一种“波撼岳阳城”的幻觉?原来,视角决定了景物。“气蒸云梦泽”,一定是在岸上看湖面迷蒙;而“波撼岳阳城”,当是诗人在摇摆的船上看波浪中摇动的城市。在实地感悟到诗句的真意,原以为是诗人的想象,其实是对实景的精准描述和高度提炼。孟夫子此句一出,横绝千古,说尽洞庭,后世诗篇,无出其右矣。
特录孟浩然原诗于此,供到过洞庭湖的朋友再次品鉴,也供未去过的朋友们设想一番: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我们的小快艇拖着一屁股的黑烟,轰隆着行驶了约莫四十分钟,迷雾中终于看见君山的影子了。君山其实是一座横卧于湖中的小岛,高不过几十米,东西长,南北窄,由连绵的丘陵组成。
刘禹锡有《望洞庭》一诗,写得很别致,是描绘君山最有名的一首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最后一句被印在君山公园门票上,成了君山的名片。这其实是个误导,使我一直以为君山是兀立于湖中心,真如田螺一般竖起来的一座小山。到了跟前一看,才知道它其实更像一个睡在湖中的巨人,因为它既长且矮,不是竖立着,而是横卧着。估计诗人作此诗时,当是在极清朗的月夜泛舟至君山的侧面,湖面无风,满月的清光播撒下来,波平如镜的湖面被照耀得如银盘一般。而君山披着月色,它的侧面极有可能就似一颗青螺一般兀立在银盘之上。但是诗人又说“遥望洞庭山水翠”,又像是白天从岳阳一侧遥望,因为夜色中所看到的山水不会是“翠绿”的,夜幕下更不可能从远处看得见君山。那么此诗到底写的是白天还是黑夜呢?看来更多是诗人的想象,而忽略了时空的逻辑。结合我眼前所见和诗中所写,估计君山应是“横看如卧,侧看如坐”。可惜我们没有机会进一步去验证。
在君山码头登岸时已接近四点钟。船家说只有一个小时给我们游览,最后一班回市区的船五点钟开出。但是刚才卖船票的人明明说是可以游览两个小时的——再一次被开涮。
码头进山处立一牌坊,上有一匾,书“白银盆里”四个大字。
据说君山岛有不少古迹,但是天气酷热,人已疲惫,我们其实无心游览,加上来之前没做“功课”,也没请导游,该如何游览毫无方寸。我们信步走进一座最无聊的人造景观“爱情园”,只为享受一下里面的风扇,避避暑气。买了一套据说是楠木做的小梳妆镜,正面雕刻着岳阳楼的图案,滑开盖子里面是一面小圆镜,盖子背面依照售货员的提议,用电笔刻上“江山看不尽,最美镜中人”——权作送给夫人的小手信吧。
然后沿着一条通往后湖的公路行走。整条路就剩我们两人缱绻而行,路两旁是一溜的茶园——君山的碧螺春该是挺有名的吧。此外就是夏蝉在树上高声地鸣叫,叫得特别响特别惨,令闷热而凝固的空气更增添一份烦躁不安。走过这段路,没有看到任何古迹,但算是横穿了君山岛,这是此次游君山的唯一意义。后湖一望无垠,布满了芦苇和蒿草。
五点刚过,我们就回到了码头。码头栈桥上有一标牌,上书“一九九八年洞庭湖历史最高水位35.94米”。站在此牌下,水位线还高过头。而从我所占的位置,还要再下十几级台阶才到现在的水位,可见当年洪水的厉害,比正常水位高出约十米。十米的落差再乘以洞庭湖的面积,就是当年的水量——想想都可怕。
在君山说到洞庭湖的洪水,不妨借用李白的一首诗: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李白写的不是洪水,而是他满腔如滔滔湖水般的愁怨与愤懑。巴陵无限酒,浇不透君山一块垒,忧愤与醉意如湘水直泻洞庭,嫌君山挡道,不如刬去——此实诗仙醉后诳语!
岳阳楼南面的湖边,有一仿古的“汴河街”,沿街都是些售卖小吃和工艺品的店铺。晚上,我们在此街头觅一小店坐下,叫上一碗粉条,一碗冰镇绿豆粥,再来一瓶啤酒两人对饮。街边人声喧闹,街外就是一派沉寂黑暗的大湖,看不见月色,也听不见水声。洞庭湖的诗意,在这大旅游的喧哗时代,早已丢失在千年的幽暗中。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
如此超现实的幻想和意境,如今何人何处可以寻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诗《望洞庭》整首诗的意思._百度作业帮
诗《望洞庭》整首诗的意思.
诗《望洞庭》整首诗的意思.
月光下的洞庭湖,显得十分柔美和谐.银光闪闪的湖面上没有一丝波纹,平静的湖面倒映着天上的秋月,碧空上,一轮明月镶嵌在天空之中,把清冷的月光洒向湖面,湖光与月光融为一体,令人赞叹不已.湖面上没有一丝风,一点声音,仿佛一面从未打磨过的铜镜.我登上宝塔,望着洞庭湖湖旁的绿树红花;望着洞庭湖上的良辰美景;望着湖中翠绿的君山,山上有着高大挺拔的百年老树,有名扬中外的名胜古迹,有隐藏在山林中的深山古刹.这洞庭湖银光闪闪如同一个白银盘,这翠绿的君山好似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洞庭湖的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