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适合全国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资料帮忙我们容易记忆知识点的。

[转载]《中地参》2013年高考地理评选的“十大好题,十大差题”
十大好题(1)
(2013年天津卷8~9)图4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读图回答8~9题。
据图4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
A.低纬度地区&&&&&&&&&&&&&&&&&&&&&&&&&&&&&
B.中纬度地区
C.北极附近&&&&&&&&&&&&&&&&&&&&&&&&&&&&&&&
D.南极附近
9. 图4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A.1个多小时&&&&&&&&&&&&&&&&&&&&&&&&&&&&
B.3个多小时
C.5个多小时&&&&&&&&&&&&&&&&&&&&&&&&&&&&
D.7个多小时
【答案】8.
【推荐人】王志军/湖北省恩施市第一中学
【推荐理由】情景新颖,创新意识强,对学生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第一,选材新颖,情景创新。
光照图,作为地球运动信息的重要载体,一直备受高考命题专家青睐,是长期活跃在高考舞台的一棵“常青树”。而本题组另辟新径,选用恒星视运动轨迹图作为信息载体,创设了一个全新的试题情景,在高考历史上实乃开创之举!这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性。
第二,回归生活,立意深远。
长期以来,中学阶段对地球运动的教学和考查常常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远离现实生活,再加上其理科思维较强,所以文科生对其往往是敬而远之。照片及其拍摄,对于21世纪的中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甚至可以说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以照片作为背景素材设计生活化地理问题,立意深远,它将引领地理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这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生活地理”理念不谋而合。
第三,能力为本,素养为先。
命题本意考查地球运动,难度不大,但对考生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与传统的同类试题相比,本题组在知识考查方式上变直接为间接,在思维方式考查上变静态为动态。解题时无须纠结于“连续曝光技术”,关键在于对照片中恒星视运动轨迹的准确解读:夜晚的恒星视运动类似于白天的太阳视运动,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严格来说还有地球公转,但在较短时段的情况下只需考虑地球自转),其视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大致相反,角速度大致相同(约15°/小时);另外,由于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故北极星的空间位置相对固定——位于恒星视运动轨迹的中心(或圆心),且北极星高度角与拍摄者所在地纬度值相等。因此,本题组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培养公民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和《考试大纲》“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原则。
十大好题(2)
(2013年安徽卷26~27题)图8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完成26~27题。26.
从水循环的过程中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
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
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
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
①②④&&&&&&&&&&&
①③⑤&&&&&&&&&
②③⑤&&&&&&&&&&
D. ②④⑤
27. 图中所示石油、天然气
与伏尔加河水能的能量来源不同&&&&&&&&
B. 直接形成于伏尔加河的沉积作用
开发得益于伏尔加河水资源丰富&&&&&&&&
D. 输出主要通过伏尔加河运往西欧
【答案】26.
【推荐人】武昌锋/山东省齐河县第一中学
【推荐理由】最具学科性和选拔性
第一,该题提供“伏尔加河流经地区示意图”情景简单、语言朴实简练,避免了对流域概念的界定与认识。从命题的内容来看,体现了高考试题的命题要求和公平性原则。题组以“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创设情境,同时涵盖考查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及其分布、生产、贸易等情况”、“世界主要河流,湖泊及其水文特征”等知识。体现了高考试题服务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特点,展现了地理学科特色和实用性。
第二,该题贴近时代、学科底蕴厚,特色鲜明。试题设问岁不见很多标新立异,但却拥有杂而不乱、平而不淡的特色;能力立意、基础显著,区域特色鲜明,大跨度、多角度地对主干知识进行了考察,完整覆盖了考试说明中对考生要求的基本能力,既展现高考命题思路,又体现了高考复习动向。
第三,该题跨度大、选题角度独特。第(3)题以伏尔加河流域为背景材料来命题,即:伏尔加河注入里海,里海是世界最大的内陆湖泊,属内流河,另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作用弱。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读图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技能分析相关问题的综合迁移能力。第(4)题以油气资源考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自然资源及其分布、生产、贸易等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关键是要明白油气资源来自于沉积岩,经过沉积作用之后经历漫长的地质时期演化形成。
该题组要正确解答,不仅要熟练的掌握各章节知识体系,还要理清地理环境要素的整体性特征,对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全面提升考查。
十大好题(3)
(2013年高考天津地理卷5题)随着“网购”的兴起,商品的流通量不断增加,这促进了
商业网点密度的加大&&&&&&&&&&&&&&&&&&&
B. 商品流通环节的增加
商业区的规模扩大&&&&&&&&&&&&&&&&&&&&&
D. 地域间的商业联系
【推荐人】武昌锋/山东省齐河县第一中学
【推荐理由】最具时代性和创新性
第一,该题题干“网购”这一网络潮语,从命题的内容来看,体现了高考试题的时代性和创新性。试题围绕商业活动与布局的理解主要考查商业网点的布局及商业活动特点与影响因素。解答本题的根本是识别“网购”是一种虚拟的商业网点、商品流通量影响着地域间的商业联系。
第二,该题以网购兴起为情景,展现了高考对生活中地理实用性的考查。从命题的角度呈现了高考试题的学科性和实用性。要求考生对大家熟知的地理事象的认知,运用所学地理原理、基本规律的关系分析生活中的地理事象发生与影响。
第三,该题情景新、设问新颖,从学生解题的技能来看,体现了高考试题的公平性和新潮性。要正确解答该题,关键是理解新术语“网购”,题干说明随着网购的兴起,商品流通量不断增加,需要仔细审读题干,避免设问中心词“网购影响导致商品流通量不断增加”偏离被“网购这种虚拟的商业网点”取代,以致解题错误。网购就是通过互联网检索商品信息,并通过电子订购单发出购物请求,然后填上私人支票帐号或信用卡的号码,厂商通过邮购的方式发货或通过快递公司送货上门的一种购物方式,将强并缩短了商业之间的地域联系,从而导致商品的流通量不断增加。
十大好题(4)
(2013年新课标1卷地理第4~6题)图2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2,完成4~6题。4. 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
C.纬度位置&&&&&&&&&&&&&&&&&&&&&&&&&&&&&
5. 该区域位于
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
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
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6. 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答案】4.
【推荐人】樊宗辉/河北省沙河市第二中学
【推荐理由】最能体现基本地理理念
这组题目围绕地表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性命题,主要考查基本地理规律。需要学生具备从图文信息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描述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与发展变化的能力,以及利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对于地理要素联系性、系统性的认识,以获得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一,从题目考查内容看,该组题目从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素养出发,落实到具体地理地域,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能力培养与知识教育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要求学生能够从文字和图片材料中有效的提取信息,从而体现了新课标对于学生地理学习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同时,在试题设问递进中,调动学生系统性、联系性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从命题设计上看,该组题目以美国太平洋西岸为区域载体,命题内容侧重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问题设计上严谨有序,难度适中,3道设问由浅及深,考查方向符合常规,在对基本知识考查的基础上,也能体现一定的区分性。其设计既能体现高考对于基本地理规律的考查,也能体现其实践性和应用性,有助于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整体来看,本组试题简约而不简单,通过文字和景观图像灵活考查实际区域地理现象,很好的体现了地理科学的基本理念。
【推荐人】贾国强/河南濮阳市油田第二高中
【推荐理由】试题图形专业创新性和能力立意性结合最好的试题
本题打破了一般靠等高线地形图、区域地图进行区域定位考察、区域特征分析的方式,而是采用遥感影像这样一种地理专业性非常强的图像呈现方式。回顾2012高考,如果说北京卷(1~3题图;36题图)出现黑白着色地形图来考察地图,开始打破等高线地形图考察地形图的单一方式,做到了“将学生生活和高考考试有效对接”,那么本组题目的遥感影像图形,是将地理专业性、学习前瞻性和高考考试无缝衔接,有异曲同工之妙,图形专业性创新更强,图像信息不仅体现了生活化,更能体现地理学科性的特点。
从能力要求上来看,遥感影像图毕竟是专业性很强,超出学生读图能力的一种图形,因此命题者对图形做了一定处理,比如通过黑白着色图和注记来帮助学生识别不同地形信息,比如通过提供简练的文字表述对图像做了说明,试题有“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这样的表述,因为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最高月均温一般不超过20℃,理论上山体海拔超过3400,才有终年不化的积雪,可见试题中文字和数字使用非常准确。通过文字和图像的匹配和加工,这样能够降低试题难度,更加有利于地理位置的判断和地理现象的分析,解题的思路和灵感就在图上,就在试题的文字表述中,就在对试题信息的综合加工中,体现了高考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立意要求。
【推荐人】李航/石家庄市正定县府西街80号
【推荐理由】本题以较小尺度的航拍景观图切入,景观图具有切近现实,反映信息直观等特点,在近年各地高考试卷中出现的越来越多。通过对现实景观图的分析,使学习的知识不再拘泥于课本,理论可以实实在在的应用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中,体现了高考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的导向。本题景观图中考生需要得到植被的空间分布差异、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等信息。
材料信息并没有直接给出降水信息,而是要求考生在分析植被区域差异的基础上,根据降水与植被的关系,推理得到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再结合区域地形,分析地形、大气环流、降水、植被等要素之间的关系。细细品味,难度不大,却处处闪耀着地理学科思维的火花,而且,信息呈现方式给人一种朦胧美,既不过于直白,也不晦涩。
定位是高考对区域地理考查的常见考查方式,但本组试题中的定位方式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题目定位不再依赖经纬度和附近重要的地理事物,而是结合区域景观分布特征,推测景观形成过程,在依据所学知识,了解这一形成过程的区域分布特征。从知识层面上,考查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主干知识,从能力上,强调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等综合能力。
自然带是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具体表现,虽然考生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但根据所学知识,结合题干纬度信息,只能得到“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这一结论,没有该选项;再深入分析,该地区不可能为亚热带的常绿林,也不可能为干旱环境下的草原植被,故只能选择针阔混交林。此题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能死记硬背平时的结论,而要在规律的基础上,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到题目信息中“地形”这一要素对环境的影响,就不难得到正确结论。
十大好题(5)
(2013浙江卷,3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据环境保护部日发布的第一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检测结果,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舟山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材料二:图1为舟山群岛新区物流和旅游规划略图。图2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1)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的主要原因是&&&&&&&&&&&&&
、&&&&&&&&&&&&&&&&&&
舟山群岛新区可开发的特色旅游项目有&&&&&&&&&&&
、&&&&&&&&&&&
、&&&&&&&&&
(2)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
(3)说出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答案】(1)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少;风力大,稀释自净能力强等。&
禅修、游艇、游泳、海钓、康体、沙滩、海鲜美食等。(可任答三点)
(2)舟山群岛新区港口航道深、岸线长、有利于大型船舶停泊;长江中下游地区铁矿砂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大,多选择水路中转。
(3)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推荐人】马海波、赵丽英/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
【推荐理由】本题设计思路“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考查区域同人类的关系、区域的发展与影响,综合考查环境保护与旅游地理等知识,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思想。
第一,从试题设计来看彰显“地理”特色。命题着眼于学科理论、学科思想的考查,着手于贴近生产生活实际,试题设计关注身边发生的地理事物、现象,围绕“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这个热点时事,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地理来源于生活,地理应用于生活。注重情境材料呈现方式和能力要求的多样性。材料新颖,呈现方式有文本材料、区域地图、饼状结构图。
第二,从考试目标来看体现“能力”立意。考查了学生获取图文信息,描述、阐释和论证、探讨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能力,试卷选材丰富,对考试说明的四个考核目标有较好的体现。考查考生独立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8)题,考查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第(10)题需要获取产业结构变化的信息,再运用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分析对城市化的影响程度;“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如第(8)题,非选择题第一次出现以填空的方式考查地理原理和现象,由于答案组织的指向明确,这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归纳和表达能力来加以呈现答案,对学生的组织答案和表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从考查知识来看注重“理性”思维。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是自然地理的五大原理与人文地理的区位原理,本题很好地考查了地理的基本原理的分析,如第(9)题对“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主要原因的分析”,属于地理区位原理的分析。运用比较法进行“区域对比分析”也已成为考查能力的重要内容,如第(10)题,“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基本学习方法。
第四,从命题理念来看培养“人地”素养。该题考查了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并体现了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可持续发展。注重考查考生的学科思维品质,能够从学科角度去思考问题;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如第(8)题“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的主要原因”即“人”对“地”的影响;“舟山群岛新区可开发的特色旅游项目”即“地”对“人”的影响。第(10)题“产业结构差异”对“城市化”作用的差异,体现了人文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该题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十大好题(6)
(2013安徽卷28~29题)下图表示我国某地某日观测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完成28~29题。28. 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
A. 3月12日&
晴朗&&&&&&&&&&&&&&&&&&
B. 6月5日& 晴朗
C. 3月22日&
多云&&&&&&&&&&&&&&&&&&
D. 6月20日& 多云
29. 该地可能位于
祁连山地&&&&&&&&&&&&&&&&&&&&&&&&&
B. 大兴安岭
南沙群岛&&&&&&&&&&&&&&&&&&&&&&&&&
D. 帕米尔高原
【答案】28.
【推荐人】贾峰清/山东省微山县第一中学
【推荐理由】切入精巧,考查精准,凸显能力。
第一,本题以太阳辐射日变化坐标统计图作为切入点,因此初看本题似乎在考查太阳辐射与天气这一知识点。学生也易陷入常规解题时按照图名的引导来思考的思维惯性中。但在解答后可以看出本题主要是在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知识点。故这种切入方式来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既具有创新性又具有迷惑性。同时以生活中较常见到的观测记录作为题目背景,体现了“生活中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理念。本题的解答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利用所学知识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的习惯。
第二,本题所考查知识点有坐标统计图的判读、地球运动(昼长变化规律、时差计算)、太阳辐射的日变化特征、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天气)、区域空间定位等。所考查的皆为学科核心知识和技能。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知识点无可争议的是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之一,但近年来高考对其考查形式和程度争论颇多。笔者认为本题准确定位了对该知识点考查的“度”,即考查角度以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昼夜长短变化、时差等)为主,多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降低对空间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此外,本题涉及的“空间定位”,亦是地理学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之一。高中阶段对空间定位能力的考查应重在对区域的“区分”而不在“精确”,本题中涉及的四个区域,相对位置明显,区分明显。适“度”的考查了学生对中国区域的空间定位。
第三,本题很好的体现了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这两项能力的考查。第一问中日期的判断,关键是要获取和解读图像中“有太阳辐射的时间”的长短,即白昼的长短这一信息。(根据图像中获取的昼长约14小时40分这一信息,此时该地处于夏半年,即可判断北半球6月份正确。)第一问中天气状况的判断要获取和解读图像中“正午前后太阳辐射量变化特征”(正午12点前辐射量小于正午后辐射量,且在午后出现波动)这一信息,及调动“太阳辐射日变化特征”(正午前后太阳辐射应以正午为最高点呈对称分布)这一知识来解决。第二问的解答首先要结合上题中提取昼长的信息,并结合昼长计算的方法(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确定该地日出的地方时,然后根据时间计算的办法计算出该地和北京相差约20°E,即该地位于100°E附近,即可得到答案。全题的解答凸显了对地理学科的基本能力的考查,将选择题对能力的考查体现的淋漓尽致。
十大好题(7)
(2013年江苏地理卷11~12题)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1~12题。11.
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12. 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答案】11. C&& 12. A
【推荐人】胡星荣/江苏省常州市第五中学
【推荐理由】最具生活性
第一,该题组提供“水平梯田、隔坡梯田、坡式梯田、反坡梯田”新名词术语,从命题的内容来看,体现了高考试题的公平性和创新性。试题呈现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和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主要考查内容为新地理名词术语的区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问题等。
第二,该题组要正确解答,需认真阅读比较剖面示意图以区分四种不同类型梯田,可用概念图(图3)解读。根据图2某地等高线地形图,需估算甲区的坡度。坡度=垂直距离/水平距离,甲区中间等高线密集处垂直距离五米左右,根据比例尺水平距离
10米,坡度=5m
/10m,得出甲区坡度较小,从图2中可观察出有明显的陡缓之分,故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隔坡梯田。从学生解题的技能来看,渗透了比较法和估算法的灵活运用。&&&&&&&&&&&&&&&&&&&&&&&&&&&&&&&&&&&&&&&&&&&&&
第三,该题组以材料、地理图表的形式引出,让学生明确农业生产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水会反向流动保水保土效果更好,修筑难度较大,不利于机械化耕作,有一定坡度,水会定向流动,同样不利于灌溉施肥。从学科的理念来看,体现了地理学科贴近生产、生活的特点和对生活中有用地理的考查。
第四,日,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投票通过中国云南哈尼梯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成为我国第45处世界遗产地和我国首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遗产。从命题素材的选择来看,体现了地理试题的与时俱进。&
&&&&&&&&&&&&&&&&&&&&&&&&&&&&&&&&
哈尼族群众在梯田中劳作的场景
【推荐人】徐锋/江苏省常州市安家中学
【推荐理由】看似平常的知识点、简单的地形图,设计了新颖的问题,试题情境体现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试题呈现具有可读性、直观性,体现了地理的理性思维和美感,试题设问专业性强,能力要求高。
第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梯田是对农业生产区位因素中地形因素改造的成果,在现行四版本高中地理教材中都有涉及。关于地形的改造,一般在课堂教学中都会有定性的描述,“坡度平缓的地方可以修筑梯田”,教材上也有水稻梯田的图片。而这一试题的出现,把看似熟悉的地理事实抛出,辅以地形图和主题鲜明的地理图像,让学生独立观测、独立分析、独立决策,仅仅知道定性的描述是不够的了,显然高于教材。
第二,立足读图,高于读图。本题解决的关键点是在于读图,首先要主动比较四种梯田的异同:水平梯田和隔坡梯田的田面是水平的,坡式梯田和反坡梯田的田面是倾斜的;隔坡梯田的田埂是可以种植的斜坡,其他梯田的田埂都不能直接用于种植;水平梯田的田面呈水平,在缓坡地上修成较大面积的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出现在整体坡度较均匀且坡度较缓的地区,顺坡向每隔一定间距沿等高线修筑地埂而成的梯田;反坡梯田出现在坡度较陡,并且相邻坡向不同的地区。这样有意义的观察、主动的探究是能够解决问题的,除了简单的读图还有更具说服力的依据吗?还得再研究地形图,可以把甲区域绘制成剖面图看看(见下图),适合修筑什么类型的梯田就一目了然了。这个过程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想到的,题目并没有要求绘制剖面图。为了准确的解答试题,能否灵活的进行图文结合、图文转换、图形转换就格外重要了,这种能力要求高于读图。第三,基于考试,高于考试。考试不仅要检测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更是要衡量理解能力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已学知识的能力。对于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复习,从宏观的地域选择(如气候区、地形区等)到微观的区位选择(如河流、交通、地租等)都是重要的理论知识,平时训练的较多。而这个特别微观,又是基于实践层面的选择,是对知识点的深化、对知识面的拓宽,检测学生能否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探究性的思考。可以评价学生地理技能的形成与运用状况,以及应用地理技能所取得的学习和研究成果的正确程度和实际价值。这些都是要通过考试显性反映出来的,那么高于考试的又是些什么呢?学生在做完本题后,既对梯田的认识得到了提升,又对地理学科有了更高的认识。“梯田还有几种类型的”、“原来梯田这么有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还是有难度的嘛”、“地理真是博大精深啊”……这样的“经历”和“过程”对学生的影响是高于考试的。
十大好题(8)
(2013年江苏地理第25、26题)图14是日14:00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15是①、②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量图。读图回答25~26题。25. 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状况及其成因的描述,可信的有
A.甲地阴雨,受冷锋影响&&&&&&&&&&&&&&&&&&
B.乙地降雨,受暖锋影响
C.丙地晴朗,受反气旋影响&&&&&&&&&&&&&&&&
D.丁地强风,受上升气流影响
26. 图15所示①、②气候类型与图14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相符的有
A.①—甲&&&&&&&&&&&
B.①—丙&&&&&&&&&&&
C.②—乙&&&&&&&&&&
D.②—丁
【答案】25.
【推荐人】田俊/湖北省汉川市一中
【推荐理由】注重地理图表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考查内容综合性强,地理学科专业性强,符合新高考能力立意的要求。
第一,突出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看似常规,但设计巧妙,内容丰富,创设情景是“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①、②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量图”,包含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有:常见的天气系统(气旋、反气旋、锋面及锋面气旋)的判读及常见的天气系统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状况;气候类型的判读及典型气候类型的特征等,对考生地理素养要求高,考查内容全面,能很好的检验学生地理素养的高低。
第二,突出地理图表能力的考查。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承载了丰富的地理信息,也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独特特点。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体体现。在高考试题中,以地图为载体呈现信息的的命题形式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通过地图载体,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读图步骤,能灵活运用各种必要的读图技巧,解读地图呈现的信息,最终通过地图信息来分析和解答问题。
本题共涉及等值线的判读、雷达图的判读以及地理要素分布图,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等值线判读的技巧和雷达图判读的技巧,同时还要通过地理要素的分布(经纬网的位置及海陆轮廓)进行地理定位。
从等压线的分布可知,中心气压低为低压(气旋),中心气压高为高压(反气旋),所以甲、乙位于低压槽,丙、丁则受到高压的影响。甲在英国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乙在芬兰波罗的海沿岸,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丙在乌克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丁在亚平宁半岛的意大利西海岸,为地中海气候。读图15可知,①气候类型7月气温高,为夏季,1月气温低,为冬季,4月和10月气温适中,为春秋两季,各月气温均在0摄氏度以上,比较温暖,而降水量则全年均匀,且各月均在50---100mm之间,所以①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甲地;②气候类型各月比温带海洋性性气候更温暖,7月为夏季,位于北半球,但从降水来说,主要集中在1月,7月降水较少,春秋居中。所以②气候类型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为地中海气候。所以试题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考查可谓淋漓尽致。
第三,试题综合性强,凸显能力立意。试题涉及教材重点内容多,同时又需要考生借助掌握的等值线图、雷达图等重要的读图技巧。本题对考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要求较高,要求考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建立知识间的密切联系,所以每一个思维的形成都不是靠死记硬背得到的,都是对具体问题学科能力的深入考查,试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高,具有很强的区分度。
十大好题(9 )
(2013年高考广东卷第2题)开心果耐旱怕涝。在西亚伊朗,品质最好的开心果产自环境恶劣的高原沙漠地区。这种现象表明
A. 优质农产品一般生长在环境恶劣的高原沙漠地区
B. 在环境恶劣的地区选择合适的品种也能生产优质农产品
C. 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是应对恶劣农业生产条件下的有效手段
D. 农业生产专业化可以改变恶劣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推荐人】胡英山/广东中山小榄中学
【推荐理由】最具生活性
此题用一则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常用食品“开心果”的种植为材料基础,在短短的不到五十个字的材料中提供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一是开心果“耐旱怕涝”,二是品质最好的开心果“产自高原沙漠地区”,而问题的提出也顺应的“现象表明”。作为一个选择题,答案提供的四个选择项都属于由“现象”推“本质”的哲学认识性过程。整体看,这个题目出现在选择题第2题,属于需要考试要稳定情绪,锻炼静心思维时,恰好在设置上以生活常见材料为基础,直接激发学生的考试时做题兴趣,同时做题也符合学生日常生活习惯,拿到一种食品看产地,然后提醒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自己还可以从中得到原因,对学生的能力而言也取到了很好的考察作用。该题目难度一般,但是对“生活处处皆学问”取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材料来源于生活,而我们的地理科学恰好高于生活。用科学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恰好也是现代社会人应该具有的科学品质。
十大好题(10)
(2013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9-10题)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9~10题。9. 该沙丘位于
A.冲积扇&&&&&&&&&&
B.洪积平原&&&&&&&&&&
C.三角洲&&&&&&&&&&
10. 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9.
【推荐人】仲在华/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
【推荐理由】情境源于生活,设题精巧,体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学科能力要求相对较高。
第一,情境设置的“生活化”。利用“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的图文资料创设情境,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情境设置简洁,仅有文字信息“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和与之对应一幅景观图(图中有几组沙丘与一条河流),提供的解题信息量充足。
第二,理论与现实的“撞击”。通常情况下,沙丘景观是干旱或半干旱气候区的特殊地貎景观,它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呈现的情境材料中的“沙丘”是位于河流中游地区,理论上的“沙丘”与现实中的“沙丘”的不一致,可能会引起很多考生解题时“茫然”,甚至于“疑惑”,带领考生走进答题误区。“茫然”的产生源于平时教学教条化、学生答题模式化、思维僵化,久而久之,学生难以应对新情境、新问题,其实是传统教学理念与新课程理念的碰撞,启示我们平时教学时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注重联系实际生活,运用生活中鲜活材料创设情境设题,充分体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新理念。
第三,凸显地理学科能力立意。学生解题需快速阅读题目中的图文信息,圈点图文信息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区域”,准确提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积极调用储备知识和能力,明确题干问题指向,准确辨析选项真伪,构建从图文中快速、准确地提取的有效信息与调用的储备知识两者之间纽带。第(1)题要仔细阅读文字信息,从中获取关键信息——河流中游地区,同时调用储备知识——冲积扇和洪积平原一般是在河流出山口处水流减缓,泥沙在山前淤积而成,三角洲一般是在河口附近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淤积而成,河漫滩平原一般在河流中下游地区,在凸岸堆积,河床宽广。第(2)题,对比景观图与剖面图中的沙丘形态,与景观图中沙丘形态相近或相似的是选项③与④图,然后调用储备知识——沙丘形成主要受风力影响,它的迎风坡沙粒在顶部附近堆积,坡度较缓,背风坡形成较陡峭的滑落面,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出而平缓如下图中①,背风坡凹入而较陡如下图中②。【推荐人】李秀菊/福建省永定一中
【推荐理由】一组耐人寻味的高考题
第一、涵盖了丰富的知识:试题简洁,字数精练,却包含多个知识点,关键信息巧妙地蕴涵其中。第9题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四个选项均属河流堆积地貌,但分布的位置不同——冲积扇一般位于河流流出山口处,洪积平原是指干旱地区山前地带由一系列洪积扇不断扩大伸展组合而成的平原,三角洲则位于河流入海口,而河漫滩一般发育于河流中下游地区,主要由于河流中下游地区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变慢,河流携带泥沙沉积下来,发育成沙洲和河漫滩等沉积地貌。题干点出此处为“中游宽谷”,且从景观图可看出该处显然不位于山口或入海口,排除A、B、C,选出正确答案D。第10题考查河谷风沙地貌的形态及形成动力(河谷风沙地貌是指发育在河谷环境叠加于河流地貌之上、受风力作用并受水力作用影响的风成地貌),题干中“爬升”二字暗示其所受外力方向向上,故排除B、D;我们知道,沙丘的形成主要受风力的影响,结合风力地貌有关知识——沙粒在风的推送下沿迎风坡向上运动,在顶部附近堆积后在背风坡滑落,因此导致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而陡峭,据此得出正确选项C。
事实上,此处位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强风口地段,秋末至春末期间劲风如飓,河床上因枯水期而露头的河沙,随强风运动,遇河漫滩阻挡,堆积形成沙丘,沙丘在风力作用下移动,沿岸边山坡上升形成移动沙丘,经年复一年地塑造便形成了这一特兀的地貌景观。
第二、考查学生多种能力:该题组的立意紧扣考纲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并且前后两题体现的水平层次呈梯级递进关系,考查的能力具体如下:①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提起关键词、获取地理信息,如题干中的“中游宽谷”、
“爬升”,准确把握这些信息与答题要求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地理知识的整合;②判读和分析图表所承载的地理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归纳并获得地理结论,这里包涵了读图能力与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如用地理眼光解读题中这张普通的景观图,从沙丘示意图中看出迎风坡与背风坡、陡坡与缓坡等;③知识迁移能力:试题的一大亮点在于从一种地貌景观中引出风力和流水两种外力作用形式,解答第10题需把“移动沙丘的形成原理及其剖面结构”等风力地貌的知识应用到河流地貌的分析中来,巧妙地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第三、设计新颖,导向生活。试题的取材一改往常枯燥的地貌剖面图或示意图,从一幅百度可搜到的普通而又美丽的景观图(兴许就是某位游客随手拍摄的一张照片)入手,挖掘出其中蕴涵的地理元素,打造出一组意味深长的试题,说明地理学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注意学以致用。这种命题思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给中学地理教学乃至高考复习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
第四、意犹未尽:本组试题的又一亮点还在于给人留下很多遐想的空间、思考的余地,如该河段河流的流向、爬升沙丘出现在雅鲁藏布江的南岸还是北岸、沙丘颗粒由坡脚向丘顶是否有粗细变化以及如何变化、岸边山体上的植被随高度有无变化,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答使本题犹如开启知识之门,让人余味无穷。
十大差题(1)
&(2013年天津卷第9题)图4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读图回答第9题。9.
图4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A.1个多小时 B.3个多小时& C.5个多小时&
D.7个多小时
【推荐人】郭庆彬/河北省邢台市第五中学
【推荐理由】最具“画蛇添足”
本试题重点检验考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计算能力,即直接从题目中获取信息“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为50°”,结合所学可知恒星视运动是以地球为参照物的,恒星相对运动50°,实际是地球自转50°,再运用地球自转角速度15°/h计算(50&15)可得拍摄时间为3个多小时。
完成答案后我们回头来细品试题。文字材料首先解读了照片的制作过程,夜间连续曝光拍摄,并指出了图中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图片上明确标注了北极星,且a恒星运动轨迹清晰可见,结合所学地球运动和数学中弧度的相关知识,考生不难从图中获取恒星视运动角度即对应的圆心角约50°(详见下图)。那么,到此,我们就会发现,题目中给出的“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完全成了多余,将题目改成“据图4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反而更完美。所以,该题题目信息有画蛇添足之嫌,话止于此。
十大差题(2)
(2013年高考天津卷第11题)
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读图,回答第11题。11. 在渤梅沿岸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是
完善预警系统&&&&&
围海造田&&&&&&&
修筑沿海堤坝&&&&&&
D. 建防护林
【推荐人】田俊/湖北汉川市第一高级中学
【推荐理由】解题信息过于隐晦,地理学科专业性不强,立意不高。
第一,科普式考查,学科能力要求低。该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干材料“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从而理解风暴潮的形成是海水涌向陆地所致,与其说是对地理知识的考查,不如说是考查学生读题的习惯和语文的理解能力,地理学科的能力要求较低。关于设问要求找出“在渤梅沿岸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没有选修地理知识的学生也能够完成。
第二,设计视野狭窄,立意不高。本类试题的出现,必然加强学生对记忆性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地理概念的理解本是应该的,但这样就会导致一定程度偏离高考“能力立意”的要求,所以此题立意不高。
第三,选项混淆,诱导失分。试题过于强调对风暴潮概念的理解,风暴潮指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台风、飓风)、温带气旋(寒潮)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风暴潮发生的时候往往也会带来强风,而选项中“完善预警系统”“建防护林”是均是防治沿海强风灾害的重要措施,所以这样就容易诱导考生选择A或D选项,从而导致失分。
十大差题(3)
&(2013年新课标全国II卷42题旅游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第(4)题。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该地夏宜避暑,冬可滑雪,吸引了大量游客。图9示意神龙架及其周边地形,图中山峰为神农架主峰神农顶。(4)说明神农架夏季、冬季均吸引游客的自然原因。
【答案】神农架地处亚热带,山地海拔较高,植被繁茂,夏季凉爽,冬季有积雪。
【推荐人】康庆琪/甘肃省白银市平川中学
【推荐理由】设问几乎无思考价值,图像信息有无效嫌疑,参考答案莫名其妙。
首先,题目设计的问题几乎无思考价值,立意不高。能力立意,考查分析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标文科综合测试的灵魂。该题材料信息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考生“该地夏宜避暑,冬可滑雪,吸引了大量游客”,却设计了“说明神农架夏季、冬季均吸引游客的自然原因”的问题,犯了逻辑循环的错误。由于材料的表达过于直白,使得本问题的设计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考生完全可以做个搬运工,直接搬运材料文字写出“因为神农架夏宜避暑,冬可滑雪,所以吸引了大量游客。”这在理论上完全是非常完美的答案。甚至聪明一点的学生不直接搬运而是稍加发挥如解释下为何能够避暑和滑雪,则完全可以得出一个比所给答案更标准的答案。
其次,图像信息在解题中没有发挥应用的作用,有无效信息的嫌疑。从题目所给文字材料看“该地夏宜避暑,冬可滑雪”,则没有等高线地形图,不影响考生答题。只有在“该地夏宜避暑,冬可滑雪”这个信息没有给出,神农架地区的等高线地形示意图才会显露出其必要性。此时提出同样的问题,图像信息方可发挥应有的作用,问题也将变得有思考价值。考生可以据图分析得出“纬度较低,但海拔高,夏季凉爽,适宜避暑;海拔高,冬季有积雪,在坡度适当的地方可建滑雪场,冬季可吸引滑雪”。
其三,参考答案莫名其妙。该题的参考答案相信会让很多考生和地理教师大跌眼镜,前四个得分点如果算是对夏宜避暑的自然原因的分析的话,尚可理解和接受。那最后一个得分点“冬季有积雪”就显得比较突兀和让人不解?“冬有积雪”算是旅游吸引物还是对“冬可滑雪”的自然原因的分析?如果“冬季有积雪”就可以成为旅游吸引物,那冬季遍地是旅游胜地;如果“冬季有积雪”是对“冬可滑雪”的自然原因的分析的话,那么此分析明显过于苍白,“冬可滑雪”不仅仅要求有积雪,还要求积雪的厚度、范围和地形坡度等自然条件的配合。否则的话珠穆朗玛峰上是不是也可以建滑雪场?虽然阅卷时答案也是可以灵活和适当增加的,可是能够到考生和中学老师手中的也只有命题人所写的参考答案。因此命题人的答案就应该考虑地更加周全,不应一给了之,这样更便于指导高中的地理教学,而不至于让同学们和老师对高考题所给答案难以理解、难以置信。从而误导中学地理教学,严重影响学生的自信心。
十大差题(4)
(2013高考文综四川卷3-4)读图2,回答1~2题。1.
图示区域从沿海向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给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导风是
东北风&&&&&&&&&&&&&
西南风&&&&&&&&&&&
东北风&&&&&&&&&&&
流量季节变化大&&&&&&&&&&&&&&&&&&&&&&&&&&&&
B. 春汛明显
河流堆积作用强&&&&&&&&&&&&&&&&&&&&&&&&&&&&&
D. 河谷横剖面呈槽型
【答案】1.
【推荐人】李霞/山东胶州市第一中学
【推荐理由】新课标的试题,老教材的背影
第一、强调空间定位,考点单一,立意不高。本组第三题主要考察空间定位,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风向。该地处于北半球热带地区,由图例可知,该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形依次为狭窄平原、山地和高原;由植被的分布可知,该地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所以应吹西南风,选择答案B。而根据图中纬度数应首先考虑信风,北半球的信风为东北信风,该信风不可能带来大量降水,故此地的西南风应该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右谝而成。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该地情况与印度半岛西侧相似。
第二、不利于考试的公平性原则,答对的部分学生有歪打正着的嫌疑。在我们日常的复习备考中,我们既教导学生如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往往会给学生总结一定的规律,如考查某地的风向,在中纬度大陆西岸要首先考虑西风;若是中纬度东岸,则首先考虑冬夏季风(或海陆风);低纬度则首先考虑信风及信风的偏转等等。而该题中有部分学生只是看到了北半球大陆西岸,就得出西南风(北半球西风)。且第三题定位的不准确并不影响第四题的完成,所以这种歪打正着有失高考的公平性。
第三、对地理教学和备考产生误导。该组题目若学生能够由纬度数、陆地轮廓、地形判断出该地位于印度半岛西侧,那么该题难度将大大降低。所以该类高考题的出现,会使高中地理教师加大对地理空间定位的教学与训练,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又不利于学生对高中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掌握和学科综合能力的养成。
十大差题(5)
(2013年江苏地理卷 8题)图3 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图3
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读图回答8题。8. 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①&&&&&&&&&&
②&&&&&&&&&&
③&&&&&&&&&&
D. ④
【推荐人】郜家胜/ 安徽省黄口中学
【推荐理由】选择题干设置牵强附会,有超纲嫌疑。
本题旨在考察河流沉积地貌的形成过程。从选项的设置上看A、D两个选项明显是多余的,设置是毫无意义。甲地砾石堆积物的物质来源应该是来自于甲地的河流的上游,A、D两地位于甲地的下游(图中已明确标明),根据题意可以直接排除。所以笔者认为故能玄虚拼凑答案的嫌疑。选择题的每一个选项都应该充满思考性、意义性、诱惑性,在挑战中选出最佳答案才是命题真谛。
其次,从学科知识方面看,金刚石的形成应该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主要存在于靠近岩浆出,这些知识在新课标中对学生明显没有要求,学生仅仅只需要知道堆积地貌的碎屑物是来自河流的上流,别的是什么没有也无需知道。针对谁易受风化或侵蚀学生无从知道也不需知道。
十大差题(6)
(2013年高考江苏卷第25-26题)图14是日14:00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15是①、②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量图。读图回答25~26题。(双选)26. 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状况及其成因的描述,可信的有
A.甲地阴雨,受冷锋影响&&&&&&&&&&&&
B.乙地降雨,受暖锋影响
C.丙地晴朗,受反气旋影响&&&&&&&&&&
D.丁地强风,受上升气流影响
27. 图15所示①、②气候类型与图14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相符的有A.①―甲&&&&&&&&
B.①―丙&&&&&&&&&
C.②―乙&&&&&&&&&&
D.②―丁
【答案】(8)AC&& (9)AD
【推荐人】何飞/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中学
【推荐理由】知识点单一,缺乏综合性,题中信息资源浪费严重,考查的难度梯度小,失去选拔功能。
第一,知识点单一,缺乏综合性。两道双选题,一题考查有关等压线中各种天气系统图的判读和天气状况分析;一题是判断区域气候类型。每题的4个选项都相对统一,紧扣天气和气候,缺乏与其它地理要素的关联。本题中可以考查的内容也很多,例如:欧洲不同地区河流水文特征、时间判断、农业地域类型、传统工业区、新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
第二,未充分挖掘图中信息,出现信息浪费现象。材料中的日期“日”没有充分利用,可以设计此季节相关的气候特征、成因、水文现象、农业现象……;材料中时间“14:00”也没有利用,可以考查地区温度变化、热力环流等,这也是很多学生容易忽略的信息;图中区域以欧洲为依托,考查有关欧洲背景知识较少,空间性不强,失去地理特征;图中等压线显得有点多余(除了(1)题中D答案的强风需要判断),利用率不高,答案中对地图和材料信息没有充分挖掘,这对于地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反而是种浪费,要消耗大量时间分析。
第三,图中信息铺垫太多,题目过于简单,区分度不明显,失去选拔功能。等压线的数值在每条等压线上都标注了,降低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在图中低压槽学生自己可以根据等压线知识来判断天气系统类型并解答题目,题目中已经画出天气系统符号则大大降低其难度,对于高考这样具有选拔功能的考试就会失去其意义。
十大差题(7)
(2013年江苏地理卷第1~2题)
一艘海轮从上海出发驶向美国旧金山。当海轮途经图1中P点时正值日出,图中EF线表示晨昏线。读图回答1~2题。1
小时前 上传下载附件 (18.94 KB)
1.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接近
15°N,135°E&&&&&&&&&&&&&&&&&&&&
B. 15°S,135°W
23°26&N,0°&&&&&&&&&&&&&&&&&&&
D. 23°26&S,180°
2. 下列现象发生时间与海轮途经P点的日期相近的是
A.江淮平原地区正播种冬小麦&&&&&&&&&
B.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梅雨季节
C.北京一年中昼长最短&&&&&&&&&&&&&&&
D.塔里木河一年中流量最大
【答案】1.
【推荐人】周德/安徽省望江中学
【推荐理由】题目设问不够严谨,导致答案存在争议
根据第(1)题答案,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接近(15°S,135°W),查阅相关资料(见下图)得出途经P点的日期应有2种可能:第一种大约为11月4~6日;第二种大约为2月6~8日。&&
&如果海轮途经P点的日期为第一种情况,即日期大约为11月4-6日,则江淮平原地区正播种冬小麦与该日期最相近。答案选A.
争议的出现在于第二种情况,即海轮途经P点的日期大约为2月6-8日,则A选项答案明显不合理。此时北京一年中昼长最短即冬至日12月22左右与该日期相对较近。答案选C。
评价:该题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按照大多数中学教师的习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是匀速的,大致上是一个月8度。如果按照这样推算,此题的二种情况都有很大的争议。我想命题者并不是想通过该题纠正大多数中学教师的这种习惯。其实命题者主观的认为:当太阳直射15°S时,江淮平原地区播种冬小麦。换句话说江淮地区播种冬小麦时,太阳直射在南纬15度附近。而如果按照这种想法。那么题目的设问就要做如下变更:当海轮途经
P 点的日期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十大差题(8)
(2013年重庆卷第4题)图2为美国与巴西两国城市的土地、淡水、能源产出效益图。读图2回答第4题。4. 两国相比
A.淡水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
 B.淡水产出效益相等
C.能源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
 D.能源产出效益相等
【推荐人】郭庆彬/河北省邢台市第五中学
【推荐理由】最没有思维容量
本题以一幅柱状数据图来展示美国与巴西两国城市的土地、淡水和能源产出效益,结合柱状图,通过图例区分土地、淡水和能源,比较柱的长短即数的多少,判读出A选项“淡水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正确,直接确认答案即可。
一道经典的高考试题应该是简约而不简单,或通过题干,或通过图像,或通过题目,或通过选项,充分检测考生思维容量和地理能力的试题。而该题过于简单,题干只给出了图名,图像只有两个国家且柱状数据直观,题目设问没有深度,选项A“淡水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答案显而易见,且B、D选项根本就不用看,感觉此题特像学前班小朋友玩的游戏“比长短”。这样的试题对于高中毕业生来说,没有一点思维量,不能展现地理能力,也根本无法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
十大差题(9)
(2013年高考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巴西盛产甘蔗,产量居世界首位。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巴西甘蔗产量达5.6亿吨,其中一半以上用于生产乙醇,是世界第二大乙醇生产国,该国近半数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图为巴西及周边区域图。(1)分析巴西大量生产乙醇的主要原因。
(2)有人建议我国借鉴巴西的经验,以甘蔗或粮食作原料生产乙醇作为汽车燃料,试分析其利弊。
【答案】(1)原料丰富,巴西石油资源短缺,市场需求量大。
(2)利:缓解能源紧张;优化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属可再生能源)。弊:造成粮食安全隐患。
【推荐人】邓士木/湖北长阳一中
【推荐理由】图像材料信息累赘、无效;设问偷换概念,答案欠准确。
回答第(1)问,首先得分析一下作为材料之一的图像,从图例中可以得出:巴西甘蔗的分布地区,以及甘蔗分布地区城市密集,结合文字材料答案得出大量生产乙醇的主要原因是“原料丰富”、“市场需求量大”。但图例中矿产资源锰、铁的多处分布对回答问题似乎没有任何意义;再者图例中石油的分布给考生呈现出什么信息?是石油资源丰富吗(考生可以得到石油还是丰富的结论)?而答案恰恰给出了巴西大量生产乙醇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巴西石油资源短缺”的结论,这就让人费解了。这样的信息与答案严重不一致,违背考试大纲“考查考生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的要求。
第(2)问,命题者的意图是考查考生的辨证思维。但在设问时有“偷梁换柱”之嫌。巴西是用盛产的甘蔗生产乙醇,第(2)问以有人建议我国借鉴巴西的经验引入,却生硬扯到或以“粮食”作原料生产乙醇上去,在偷换概念的前提下,得到一个与材料不相关的“造成粮食安全隐患”的答案也就不足为奇了。
&十大差题(10)
(2013年大纲卷5题)自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温州的一些瓜农到海南岛承包土地,种植西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他们每年8月底到海南岛种西瓜,次年5月中旬返回温州。据此完成5题。
5.温州瓜农选择在海南岛种植西瓜,是因为海南岛(& )
A.西瓜品种优&&&
B.种植成本低&&&
C.种植利润高&&&
D.市场需求大
【推荐人】刘兵/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推荐理由】本题题干与答案选项设置不规范,题干中“是因为海南岛”一句中的“海南岛”表述不科学,选项设置牵强附会,很容易让人一头雾水。
根据材料可知,温州瓜农每年8月底到海南岛种西瓜,次年5月中旬返回。在此期间,尤其1-2月份,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低。以1月份为例,温州1月平均气温8.8℃,最低气温可至-2.5℃,,而海南1月平均气温18.8℃,最低气温仅为9.1℃。据此分析可知,1月份,海南岛具有温州无法比拟的气候优势,这也是众多温州瓜农纷纷南下的重要原因。而题干中“是因为海南岛”一句直接引发人们思考的是海南岛的优势,而不是温州瓜农在海南岛种植西瓜有什么优势。笔者建议将是因为海南岛”一句中的“海南岛”去掉,然后将答案选项改为“A.海南岛西瓜品种优
B.(在海南岛)种植成本低&&
C.(在海南岛)种植利润高&& D.海南岛市场需求大”。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