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叫一声今人人心可畏什么意思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王定国①诗集叙(宋)苏轼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鸟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特恐死岭外特:特别 B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穷:困窘。C畏其敏畏:敬服。 D饮酒不衰衰:减退。【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乘月而归吾从而师之B.定国且不我怨臣死且不避C.又以病止酒久之能以足音辨人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置杯焉则胶【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但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有否定之意,因而“废卷而叹”。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情酣畅。-乐乐题库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王定国①诗集叙(...”习题详情
168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3.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王定国①诗集叙(宋)苏轼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鸟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特恐死岭外&&&&&&&特:特别&&&&& B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穷:困窘。C畏其敏&&&&&&&&&&&畏:敬服。&&& D饮酒不衰&&&&&&&&&&&&&衰:减退。【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乘月而归吾从而师之B.定国且不我怨臣死且不避C.又以病止酒久之能以足音辨人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置杯焉则胶【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但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有否定之意,因而“废卷而叹”。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情酣畅。A&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0-王定国①诗集叙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王定国①诗集叙(宋)苏轼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小题1】A(“特”,只是。)【小题2】B(B项中“且”均为连词,尚且。A项第一句中的“而”为连词,表修饰;第二句中的“而”为连词,表顺承。C项第一句中“以”为介词,“因为”;第二句中“以”为介词,“凭”。D项第一句中“焉”为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第二句中“焉”为兼词,“于此”。)【小题3】B(“幽忧愤叹之作”是王定国诗歌的一部分作品,苏轼并无否定;“废卷而叹”的原因是“自恨其人之浅也”。)译文:太史公(司马迁)评论《诗经》,他认为“《诗经·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是淫乱;《诗经·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凭我看来,这只是了解《风》、《雅》中周衰之际的作品罢了,怎么察看《诗经》的主流呢?从前先王的恩泽衰微,然后《风》中周衰之际的作品在情理之中而发生,虽然恩泽衰微但没有竭尽,因此,还因道德礼仪而终止,认为贤在没有终止的地方罢了。在情理之中而发生,因忠孝而终止,他的诗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古今诗人非常多了,杜甫可以称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现在定国因为我的缘故而获罪,贬谪到海上三年,一个儿子死在他贬谪的地方,一个儿子死在家中,定国也生病差点死了。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可是定国回到江西,把他在岭外所作的几百首诗寄给我,这些诗都是言简义丰,语言平易和善,有治世之音,那些语言和德高望重的长者没什么不同。幽愁怨愤、寄寓感叹的作品,大概也有一些,他只担心死在岭外,而来不及报答天子的恩德,而有愧于父亲和祖先罢了。孔子说:“不埋怨天,不怪罪别人。”定国况且不埋怨我,怎么肯埋怨上天呢!我然后放下诗卷而感叹,自恨看待别人太肤浅了。我又考虑到先前定国到彭城来拜访我,住了十天,来回往返中写了几百首诗,我苦恼他的诗作多,但又敬服他的文思敏捷,佩服他诗作的精巧啊。有一天,定国和颜长道(曾良策注:颜长道为苏轼的朋友)游览泗水,登临桓山,他们吹着竹笛,饮着美酒,乘着月色而回来。我也在黄楼上摆上酒宴来等待他们,我说:“李白死了,世间三百年没有如此快乐了。”现在,我年老了不再作诗,又因为生病而戒酒,闭门不出,门外几步远就是大江,过了一个月也没到大江边了,糊里糊涂地,真是一个老农夫了。可是定国的诗更加精巧,饮酒毫不衰减,所到之处安闲自在,览尽山水的胜景,不因为困厄衰老而改变他的气度。从今以后,我敬服定国的原因,不只有他的诗作啊!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王定国①诗集叙(宋)苏轼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王定国①诗集叙(...”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王定国①诗集叙(宋)苏轼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鸟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特恐死岭外特:特别 B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穷:困窘。C畏其敏畏:敬服。 D饮酒不衰衰:减退。【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乘月而归吾从而师之B.定国且不我怨臣死且不避C.又以病止酒久之能以足音辨人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置杯焉则胶【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但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有否定之意,因而“废卷而叹”。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情酣畅。”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王定国①诗集叙(宋)苏轼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鸟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特恐死岭外特:特别 B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穷:困窘。C畏其敏畏:敬服。 D饮酒不衰衰:减退。【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乘月而归吾从而师之B.定国且不我怨臣死且不避C.又以病止酒久之能以足音辨人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置杯焉则胶【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但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有否定之意,因而“废卷而叹”。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情酣畅。”相似的习题。对于“大人”圣人”,孔子是敬畏的观点,认为要敬畏地位高的人,要敬畏圣人的话;孟子则不但不敬畏,而且要藐视他,不要被他的威势所吓倒,他认为,尧、舜都是同普通人一样。(每点各1分,共2分)现实生活中,面对地位比我们高的人,不管他身世多么显赫,也不要显出刻意的谦卑(低三下四、阿谀奉迎),要不卑不亢,要有自信。(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观点2分,阐述2分,共4分)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重点是对这三句话的翻译和理解。要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天命、大人、圣人、狎、藐、巍巍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要言之成理,能够传递正能量。附【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辱圣人之言。”②孟子说:“向权贵进言,要藐视他,不要看他那副高高在上的样子……”③孟子说:“哪有什么同别人不一样的呢?尧、舜都是同普通人一样的嘛。”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那么,何以无知无情的自然景物会异态纷呈,美不胜收,使人身入其境而流连忘返呢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A.自然景物真的无知无情么B.为什么它对待人类最公平呢 C.自然景物究竟美在哪里D.自然景物究竟美不美呢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学校教学楼粉刷一新,可是过了不久,墙面上就出现了脚印和球印。学校政教处面向全校学生征集公益广告(劝诫语),请你积极参与。要求语言简洁、含蓄、有文采,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格,不超过20字。(4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阅读下面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不久前,某地一所高中对700名学生做了以“你觉得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9%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其中6%的学生觉得离父母很远。很多学生说,与父母沟通时,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分)小题2: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80字)(3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请紧扣下面画线句的观点,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60字。(6分)“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蕴含有尚和精神。&&&&&&&&&&&&&&&&&&&&&&&&&&&&&&&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请筛选三个短语概括划线结论句的根据,总字数不要超过15个字。(3分)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中国早在明朝就发现和命名了钓鱼岛,发现意味着先占,先占即取得领土主权,这就是国际法则的“先占”原则。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明朝已经将钓鱼岛纳入国家版图,一些使臣的笔记里还标明了中国渔民在钓鱼岛周围海域的航线。明以后的历代政府更是采取了开发、利用、管辖和保卫等措施,对钓鱼岛行使主权以有效统治。可以肯定,日本关于钓鱼岛主权的主张是站不住脚的。&&&&&&&&&&&&&&&&&&&&&&&&&&&&&&&&&&&&&&&&&&&&&&&&&&&&&&&&&&&&&&&&&&&&&&&&&&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阅读下面材料,简要概括我国智能手机存在安全隐患的三点原因,不超过25个字。(4分)当前,我国超过90%的智能手机使用国外手机操作系统,虽然国内手机生产企业可以对系统进行“二次加工”,但其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而手机用户下载使用来路不明的软件或盗版软件,则又将会面临病毒感染、信息泄露等更多的风险。同时,在移动互联网安全领域,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对应用软件的安全审查机制,相关的法律条文还很少。因此,我国智能手机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不容小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朱熹《春日》一诗中写道“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请围绕“无边光景一时新”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话。要求:描写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请围绕“树根”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要求:运用对比、排比和象征手法,表现树根的特点,揭示树根的精神,不少于200字。提问回答都赚钱
¥3200.00 / 学期
¥1980.00 / 学期
¥9888.00 / 学期
>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①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
悬赏:0&&答案豆&&&&提问人:匿名网友&&&&提问收益:0.00答案豆&&&&&&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①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篇第十六》②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③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孟子·离娄下》)对于“大人”“圣人”,孔子和孟子有什么不同的观点?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发布时间:&&截止时间:
网友回答&(共0条)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8.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8.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2.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你可能喜欢的
[] [] [] [] [] [] [] [] [] [] [] []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一声孔叫百兽惊,草食动物避三舍是什么生肖_百度知道
一声孔叫百兽惊,草食动物避三舍是什么生肖
提问者采纳
让主管也有光彩,不会轻言跳槽,答案是狗,才能更上一层楼,打破难关,对工作很投入,尤其是在年轻时期。在个性上也和狗一样的活泼,则在工作上会充分发挥实力以上的表现,会毫无厌倦地跟著他信得过的上司和朋友,就会深受器重、诚实,狗年出生的人也具有忠于主人的特性,是很好的工作伙伴。不过三十五岁以后会有较多纷争情形,必须宽心,能顺利表现。但如果无法顺利突破,也具有敏锐的直觉力和判断力你好,服从上司、冷静,就只能在那种情形下平安过一生、沉著地去克服,而在社会上更有成就,不过有时会令人感到很烦。如果不是主管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百兽之王:虎。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现在人还敬畏什么?(转)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现在的我们还敬畏什么呢?对于孔子所说的三个方面好象都不敬畏了。这里的“畏”是“敬畏”,重点在“敬”而不是“畏”,是因“敬”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为所欲为,更不敢胡作非为。
儒学讲究“乐天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我们不再相信“天命”,认为只要我们努力追求就能达到目的;我们不再相信神圣性的东西,而是大力追求世俗的功利欲望;我们不敬畏上天,不敬畏大地,更不敬畏鬼神。为了能够满足我们的欲望,我们开山填海占耕地;为了强调平面化的“平等”,我们随意地贬低甚至否定圣人,随意地怀疑权威;我们凭借着科学技术,去与天斗、与地斗、与他人斗,要改天换地,要人定胜天,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使我们按照熊十力先生所说的那样,把“天命”理解为“自性”,我们也已经不再相信“自性”的天然“善性”。我们已经“不知天命”了,因此也“不畏”了,岂不是已经成为“小人”?
儒学讲究“敬畏大人”,什么人是“大人”?从《周易》的内容来看,“大人”指的是有德有才而且有位的人。我们依据从西方而来的“民主平等”观念,要去与“大人”平起平坐,认为“大人”所做的事、所说的话,与我们自己所做的事和所说的话应该具有同样的分量。如果谁要是说应该对“大人”有敬畏之心,便会认为是在提倡当初被我们批判得臭名昭著的“封建等级制度”,甚至会被骂做“奴才”。但是,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畏大人”是敬畏其德其才,敬畏其位的象征性,而不是敬畏其人本身。孟子的“藐大人”是心理上的自尊自重,而不是不把“大人”放在眼里。国家是君臣民共同的国家,当国家的领导言行出现错误或不足的时候,可以指出错误以求改正,而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故意夸大其辞加以诋毁,当然,对桀纣之类的君就不适用于此了,还要强调的是,这是对学儒而且期望成为君子的人的要求,而不是对所有百姓的要求。君子之言行,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对得起天下百姓。当国家的领导做得好的时候,也不适合称兄道弟般地去亲近,更不应该自认为自己比领导还强就去指手画脚。
这个问题还需要多说几句。《论语·子罕》中说:“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其中的“冕衣裳者”就是现在所说的领导,在这里,没有说是不是有德有才,而只是说有位。《乡党》中说:孔子“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这里也没有说德才而只是位。《述而》中还有一段记载:“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在这里,孔子不宣自己国家君王之恶,却自己“认错”。这一切,难道能说孔子是敬畏得去维护君王的错误吗?敬畏得对官员唯唯诺诺吗?《礼记·曲礼下》可以解释此意:“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曲礼上》说:“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因此,孔子尊重任何人的人格,对官位的尊重,则是出于天下国家的考虑,因为一旦使君王、官员失去了威严,那么,君王下达的国家政令便会被当成儿戏,国家也就会散乱;但是,孔子又不是文过饰非而无原则的人。他说:事君的时候,“无欺也,而犯之。”(《宪问》)
儒学讲究“见贤思齐”,讲究立身以诚正。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为什么?因为几千年的君王有无数,而孔子只选择了符合圣王之道的尧舜文武等几个君王的符合圣王之道的言行;因为几千年历史中的人有无数,而孔子只选择了经过了无数次淘汰之后、有口皆碑的有限圣贤的符合道义的言行。圣贤的德才修养本来就超过一般人,其言行当然也就经得起考验,因此也就应该有敬畏的态度。这些圣贤言行再经过这样的选择之后,汇集成了“六经”,因此,“六经”可以说是圣人言行的最精之选。可是,我们现在却还有多少人承认“六经”是“经”?还有多少人有一点“敬畏”之心?到处所见的是自以为是的狂妄之人!“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动,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周易·系辞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望而生畏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