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辱骂、精神伤害,特别是女性之间的嫉妒纷争造成的产后抑郁症症状,成功胜诉的案例吗?!诚谢。

伟大的母性气息
&&&&&&& &&&&&&&&&&&&&&&&&&&&&&&&&&&&&&&&&&&&
&&&&&&&&&&&&&&&&&&&&&&&&&&&&&&&&&&& 李孟潮,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
本文部分内容发表于《心理》月刊2007年第九期
“老天对我太不公平了,我天天坐索道过江,居然从来没有看见过你!也许是我太关注这个城市的风景了,谁叫我是摄影师呢。我叫谢小盟,叫我查尔斯好了。每当我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城市的时候,我就强烈地感觉到,城市是母体,而我们是生活在她的子宫里面。刚才我正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一抬头就看见了你,你身上有一种东西深深地打动了我,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母性,伟大的母性气息。”
后现代情圣谢小盟的自白说明了其悲剧命运的根源,他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惨遭绑架险些丧命的生命走向就是仅仅为了博得美人一笑,他迷失于母体,迷失于一个个女性的表情和一座座破烂的城池。文化共同体中母性的丧失是《疯狂的石头》带来的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和沉思的命题。石头无法让人疯狂,除非我们把丧失了的母性的无以伦比的价值感投射到石头上面,所以早在石头出现之前,所有的人就已经癫狂迷乱。这种癫狂起源于婴儿天赋的对母亲身心的双重依赖,而这种依赖性犹如昆德拉所言的变奏曲贯穿你的整个一生,从呱呱坠地到彻底咽气。男人愚蠢和可悲的命运就在于他们假装自己已经摆脱了母性依赖,并且逐渐忘记了自己是在假装是在演戏是在自欺欺人是在愚弄群众,然后他会开始痛苦开始愤怒开始郁闷,责问女人责问社会责问世界:“怎么会这样?”
几乎在所有影片中你都可以发现男性如何被母性气息之网捕捉。如《泰坦尼克》中杰克为露西毅然赴死;《007之皇家赌场》中007为了女间谍神魂颠倒;《夜宴》中国王为了嫂嫂而服毒自尽;《这个杀手不太冷》中杀手和一个小姑娘相互激发母性后命赴黄泉;《巴尔扎克和小裁缝》中两个知青本来准备驯服开化一个村姑,结果他们俩反而变成了被征服被抛弃者;《绿帽子》中一个强盗一个警察都无法接受女人不爱自己之事实,一个对着自己脑袋开枪,一个把枪口指向他人。男人离开女人就活不下去这是他们的宿命,这体现在男人在人身上可以不依附于某个具体的女人,可是他们似乎永远无法摆脱对女性整个群体的依附。无论你是流浪汉还是国王,是警察还是小偷,是间谍还是知识分子,那伟大的母性气息一旦出现便毫无例外让你的男性身份认同脚瘫手软,动弹不得。
当然也有人试图挣脱母性之网之束缚,摆脱这种情绪的襁褓状态。如王朔的爱情小说的所有主人公都在不断接近女性寻求亲密感同时充满了骨子里对女性的厌恶和不安全感。这种“厌女综合征”的起源就在于一种英雄主义的对挣脱母性的尝试。你爱上了让你感到愤怒的人,人世间的悲哀莫过于此。
只有神仙和魔鬼能够真正摆脱母性之网。在《母体(The Matrix)》——这部电影的一个财迷译名叫作《黑客帝国》——中,我们可以看到尼奥的真正解脱发生在母体的阴性象征者Trinity死亡之后[1],尼奥只有意识到他的爱人Trinity和他的敌人机械大帝同属于一个母体的阴-阳侧面,都是欲望投注形成的内在客体表象,才可能真正离开母体。不过这部电影的不真实之处也恰恰在此,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在需要超脱需要解脱需要彻底摆脱母体之时母体的象征者和代理人就会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无声无息地死去。Trinity死得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方成全了尼奥的解脱,如果她死得太早或者太迟,尼奥必将走向他的反面也就是特工史密斯,或者电影《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格雷诺耶。
格雷诺耶还没有出生就已经被母亲排斥,他的母亲只是希望他和前面几个兄弟一样在臭不可闻的鱼头鱼鳞鱼肛肠中死去,可是他顽强地活了下来,格雷诺耶没有价值、没有尊严、没有身份、也没有人类的气味,他的命运就是无声无息地死去湮灭在宇宙的黑暗和尘埃中,或者是成为魔鬼/上帝主宰这个世界。最终,他通过嗅觉方面的超级技能征服了世界,修补了自恋创伤,夺回了自我的价值和尊严,“他,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出生在世界上最臭的地方。本人没有气味。他在没有爱的情况下长大的,在没有温暖的人的灵魂的情况下,只有依靠倔强和厌恶的力量才得以生存,身材矮小,背呈弓状,瘸腿丑陋, 无人与他交往,从里到外是个可憎的怪物”,通过萃取25个如花少女的肉体和灵魂那醉人的芬芳,制造出颠倒众生的香水,他终于让自己受到世人的喜爱,“他完成了普罗米修斯的业绩。别人一生下来立即得到神火,唯有他一个人没份,他是通过自己无限的才智才获得神火的。不仅如此!他已经使神火进入自己的心中。他比普罗米修斯更伟大。他给自己创造了一种香味。他比任何站在他面前的人散发的气味更加出色,更能吸引人。他无须为此而感谢任何人——父亲、母亲和仁慈的神——唯独归功于自己。事实上,他是他自己的神!”[2]母性气息被变形内化,最终形成了这个夸大的理想化的自恋性身份认同。格雷诺耶与母体的治乱兴衰,死生穷大,往来屈伸,幽明神鬼融为一体,他再也不需要依赖母体,因为他自己就是母体,而此时他的灵魂死亡,又回到了最初的混沌碎片状。影片末尾格雷诺耶回到出生之地,完成了一次殉难式自杀,具有讽刺的意义是,他一辈子都在努力,试图顽强地活下去,但是最后在他可以成为这个世界之王的时候他却死了。而他的死亡恰恰是他母亲当初生下他的时候所期望的。
[1]有关《母体》中尼奥的两次超脱的分析,参见: 李孟潮,2007。 这个世界没有“我”,《心理》月刊,2007年第3期,18-19页
[2](德)聚斯金德,李清华译,《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推而衍之,若吾欲淫,必使人淫,吾欲为窃贼,必使人为窃贼,吾欲为乱臣逆子,必助人为乱臣逆子,此仁者乎?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声。”(《墨子·兼爱》)
推而衍之,视人之妻若视其妻,可淫也,视人之财若视其财,可道也。
儒墨纷争,其质一也。“
罗素(《西方哲学史》,罗素,见website:黄金书屋):
&&&& 他作出了一种重要的、极可注意的论述:“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这是命运规定了的,因为万物按照时间的秩序,为它们彼此间的不正义而互相偿补”。阿那克西曼德所表现的思想似乎是这样的:世界上的火、土和水应该有一定的比例,但是每种原素(被理解为是一种神)都永远在试图扩大自己的领土。然而有一种必然性或者自然律永远地在校正着这种平衡;例如只要有了火,就会有灰烬,灰烬就是土。这种正义的观念——即不能逾越永恒固定的界限的观念——是一种最深刻的希腊信仰。神祇正象人一样,也要服从正义。但是这种至高无上的力量其本身是非人格的,而不是至高无上的神。阿那克西曼德有一种论据证明元质不是水,或任何别的已知原素。因为如果其中的一种是始基,那么它就会征服其他的原素。亚里士多德又记载他曾经说过,这些已知的原素是彼此对立的。气是冷的,水是潮的,而火是热的。“因此,如果它们任何一种是无限的,那末这时候其余的便不能存在了。”因此,元质在这场宇宙斗争中必须是中立。尼采的说法稍有不同:“事物生于何处,则必按照必然性毁于何处;因为它们必遵循时间的秩序支付罚金,为其非公义性而受审判。”……&&& 阿那克西曼德停留在这里,也就是说,他停留在浓密的阴影里,这阴影象巨大的鬼魂一样笼罩在这样一种世界观的峰巅。“不确定者”如何能堕落为确定者,永恒者如何能堕落为暂时者,公义者如何能堕落为非公义者呢?我们愈是想接近这个问题,夜色就愈浓。
有学者提出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来自东方,文德尔班的说法是来自埃及,当然,可以说是从中国传到埃及的。但也可能祖源在埃及,花开两支,中国和希腊是师兄弟。胡适考证,老子是公元前570年的人,和阿那克西曼德同时代,他们俩的理论实在太近似了。可比:
(3) :””25
质在这场宇宙斗争中必须是中立,自然,我想到了中道。
Bibliotherapy
&&&&&&&&&&&&&&&&&&&&&&&&&&&&&&&&&&&&&
3《爱的艺术》,弗洛姆著
4《家庭会伤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机》,约翰·布雷箫
5《罗洛·梅文集》或《爱和意志》,弗洛姆著
6《神经症与人的成长》,霍尼著
7《西西弗斯也疯狂:强迫症的认识与治疗》,汤华盛,黄政昌著
8《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著
9《认知治疗技术:从业者指南》,Leahy著
10《理智胜过情感》,Greeberger , Padesky著
11《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12《战胜焦虑》
13《克服恐慌》
14《控制你的愤怒》
15《别跟情绪过不去》,艾里斯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16《界线对谈》
17《为婚姻立界线》
18《策略性短期治疗指导手册》
窥豹诸记之二
1正名的机制
《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这是儒家文化的话语—权力构成方式。
名正则言顺,是指通过命名(符号化)来确定优势话语。
言顺则事成,优势话语确立之后,就获得了权力。
事成则礼乐兴,前面是初级符号化,礼乐兴是次级符号化(仪式化)过程。
礼乐兴则刑罚中,文化和法律都是保证权力机制运转的。
则民有所措手足,最终,通过这一套机制的内化来控制人。
这套机制可以看作儒家文化对超我的塑造。
最主要的“名”是仁,“仁”是中国人超我的核心指令,它有一套镜像指令来辅助,这有点类似“理一分殊”的构成方式,这是后话。
仁的重要的镜像指令之一是“礼”,任继愈:“实际上孔子讲的仁和礼,本来就是一回事的两个方面。礼是就社会制度方面说的,……仁是就伦理方面说的……”(《中国哲学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63,71-72)
仁的形成方式是“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鼓励使用压抑的防御机制。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可以理解为仁的内化,但孟子理解成“仁”是集体无意识,“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这似乎是鼓励投射机制。
而且,由仁出发,儒家文化形成了一套行为模式,以礼为总纲,“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礼是行为模式,乐是娱乐业,他们都是为权力服务的。
《八佾》: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阳货》:“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在五光十色的娱乐后在说话的不是那些演员,而是“仁”这个指令。看一下春节联欢晚会就知道了。
仁这样的指令不能衍生出镜像指令时,就应该把攻击性转向自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儒家的这一套权力机制也是其他政权形式所使用的,美国的核心指令是“自由、博爱、平等”,传媒就成天宣传,电影、流行乐都参加了,法律上也确定这个指令的地位。中国也差不多,样板戏到现代歌曲,都是巧妙的权力渗透方法。
人本主义之所以在中国治疗界受欢迎,因为它和儒家很对口。
2老子是损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故善柔之友,损矣。老子“善柔”,损友之祖也。
《老子》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然“柔弱胜刚强。”(《老子》第三十六章),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老子》第五十二章),故知孔子必不得势而败。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第七十八章 )。而孔孟必不得长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第七十六章)
《管子·水地篇》:“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大约同时期,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
&水在道家是个重要的概念,几乎每本道经都涉及,《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道家不认为水就是道,但水肯定是体现了道的性质,《庄子·外篇·在宥第十一》:“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养神练功是道教的基础课,魏华阳的教科书《周易参同契》每写几句就要提到水、火,可看出,至少他们不坚持水是万物始基,而只是重要成分。《明两知窍章第七》:“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枢,去数名一。阴阳之始,玄含黄芽。五金之主,北方河车。故铅外黑,内怀金华,被褐怀玉,外为狂夫。金为水母,母隐子胎。水为金子,子藏母胞。真人至妙,若有若无。仿佛大渊,乍沉乍浮。退尔分布,各守境隅。……”,&《养性立命章第二十》:“男白女赤,金火相拘。则水定火,五行之初。上善若水,清而无瑕。”
但“ 黑者水基”、“水者道枢”这些说法,乃至老子的理论据说都来自《易经》。《易经·说卦传》:“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坎卦可以指称许多的事物,“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其於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於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於舆也,为丁躜。为通、为月、为盗。其於木也,为坚多心。”
坎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类似于“理一分殊”,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儒家的人说,老子得“易”三分,成绩很差,孔子得“易”七分,成绩中等。
孔子对水也有些说法,当然,庄子这个历史上最大的侵犯孔子名誉权的人时常借孔子的口说些有趣的话,《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孔子叫人去学死水一潭,有意思!
实际上,孔子认为水可以作为心性修养的判断标准,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当然,仁比水重要,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到了孟子,已经能辩证的看水了,《 离娄章句下》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闲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告子章句上》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袂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中国对水的讨论实在太多。西方的泰勒斯就没有这么幸运,天主教就不信他那一套,《创世纪》开头就反驳了泰勒斯那一套,“起初神创造天 地。”这不关水什么事。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水是在下面的。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总之,神是万物的始基,神要看水不好,说句话,水就没有了。
罗素稍微客气些:“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这种说法可以认为是科学的假说,而且绝不是愚蠢的假说。二十年以前,人们所接受的观点是:万物是由氢所构成的,水有三分之二是氢。希腊人是勇于大胆假设的,但至少米利都学派却是准备从经验上来考查这些假设的。”(《西方哲学史》)。
尼采对泰勒斯赞赏有加,不过尼采在每个人那里,独只看到他自己,“希腊哲学似乎是从一个荒谬的念头开始的,它始自这个命题:水是万物的本原和母腹。真的有必要重视和认真对待这个命题吗?是的,有三个理由:第一,因为这个命题就事物本原问题表达了某种看法;第二,因为它的这种表达并非比喻或寓言;最后,第三,因为其中包含着——尽管是萌芽状态的——“一切是一”这个思想。上述第一个理由尚使得泰勒斯(被誉为古希腊“哲学之父”的Thales)与信教和迷信的人为伍;但第二个理由却把他同这些人区分了开来,表明了他是个自然科学家;而由于第三个理由,泰勒斯就有资格被看作最早的希腊哲学家。”《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接下来他又说了,“如果泰勒斯说地由水变来,那么我们只是有了一个科学假设,一个错误的、然而难以反驳的假设。可是,他已经超越了科学假设。……泰勒斯用经验方式观察水——更确切地说,湿气——的发生和变化,这种观察那样可怜而又杂乱,它不能允许乃至诱导作出如此重大的一般推论。这样推论的动力乃是一个形而上学信念,其根源深藏在某种神秘直觉之中。我们在一切哲学家身上,在他们为了更好地表达它而作的不屈不挠的努力中,都可以发现这种信念,它就是“一切是一”的命题。……正是从泰勒斯身上,我们可以明白,哲学如何总是——当它一心奔赴那魔术般吸引着它的目标时——要越过一切经验的樊篱。它利用容易到手的支撑物,希望和预感都加快了它的步伐。思虑缜密的知性却气喘吁吁地跟在后面,寻觅更好的支撑物,也想到达充满灵性的伙伴业已到达的那诱人目标。……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使得哲学思维如此快速地达到其目的?它同从事计算和量度的思维的区别难道仅仅在于它能迅速飞越较大空间?不,因为使它腾飞的是一种异样的、非逻辑的力量——想象。……当逻辑和经验的僵硬性企图向“一切是水”命题跨越的时候,即使一切支撑物都破碎了,在科学建筑崩塌之后,也终归还剩下一点东西。正是在这剩下的东西中,包含着一种动力,甚至包含着将来开花结果的希望。……希腊人——泰勒斯在他们中间如此异峰突起——是一切实在论者的对立面,因为他们只相信人和神的实在,而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人和神的伪装、面具或变形。在他们看来,人是事物的真理和核心,其他一切只是疑似和幻觉的舞弄。正因为如此,把概念当概念来把握这件事给他们造成了难以置信的负担。在现代人这里,哪怕最个性的东西也要升华为抽象观念;相反,在希腊人那里,最抽象的东西总是复归为一种个性。然而,泰勒斯却说:“事物的实在不是人,而是水。”至少就他相信水而言,他开始相信自然了。作为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对一切神话和譬喻怀有反感。尽管他还不能清醒地达到“一切是一”这个纯粹的抽象观念,他还停留在一种具体事物的表述上,但是,在他那时代的希腊人中间,他毕竟是一个可惊的例外。……泰勒斯是一位无需幻想式寓言就洞察自然界底蕴的创造性大师了。如果说他在这样做时虽则利用了科学和实证的方法,但时而又跃过了它们,那么,这恰恰就是哲学头脑的典型特征。……当泰勒斯说“一切是水”的时候,人类就突破了单门科学的蠕虫式的触摸和爬行,以直觉洞悉了事物的最终答案,并借助这种直觉克服了较低认识水平的一般限制。”
搞哲学靠的是直觉和一神教,这种说法真好,可惜中国的教育制度接受不了。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耶稣《新约·路加福音》:“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是这样行。”以前者之言,耶稣者,禽兽也,依后者之言,孟柯,罪人也,必下地狱。
胡适言:“正名主义,乃是孔子学说的中心问题”。(《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68-76)《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荀子之“正名篇”:“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讼,则谓之大奸。其罪犹为符节度量之罪也。故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其民悫;悫则易使,易使则公。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壹于道法,而谨于循令矣。如是则其迹长矣。迹长功成,治之极也。是谨于守名约之功也。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则虽守法之吏,诵数之儒,亦皆乱也。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然则所为有名,与所缘以同异,与制名之枢要,不可不察也。 异形离心交喻,异物名实玄纽,贵贱不明,同异不别;如是,则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废之祸。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此所为有名也。”庄子《天下篇》:“春秋以道名分”。于是可观儒家之权力机制。胡适言《春秋》正名三法:正名字,定名分,寓褒贬。呜呼,西人福柯之理论,所言莫过于此。
7公孙龙与索绪尔
《公孙龙子·指物论第三》:“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 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以天下之所有,为天下之所无,未可。 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不可谓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不为指也。不为指而谓之指,是无部为指。以有不为指之无不为指,未可。以指者天下之所无。天下无指者,物不可谓无指也;不可谓无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指非非指也,指与物非指也。使天下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天下无物,谁径谓指?天下有指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径谓无物非指?且夫指固自为非指,奚待于物而乃与为指?”此非古之索绪尔也哉?
Alvin Frank and Eugene E. Trunnell//Conscious Dream Synthesis as a Method of Learning about Dreaming: A Pedagogic Experiment //Psychoanal. Q., 47:103-112 (PAQ)
1900P311dream workP310 synthesisthe dream thoughts219011904b
the primary process
用下列材料合成一个显梦。你自己的梦的愿望应排除在外,其他人的不作要求。别和同学们讨论,但作好在班上答辩的准备,好让我们能分析此梦,并确认此愿望(即准备好提供可引至隐梦、和梦有关的前几天的、童年等的自由联想材料)。梦应包括:
至少两个凝缩的实例;
至少两个置换的实例;
一个颠倒(reversal)或一个笑话或一个象征、新词或口语;
一个计算和/或谬论(absurdity)和/或智力活动的例子;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加上厨房水槽(kitchen sink)这个梦象。
你是一个二十一岁的将毕业的学生,和一个男友住同一套宿舍。你们两个都有女友,和她不时使用宿舍(和舍友事先协商)。你们的父母周六来看你,观光一下,看你们的球队在俄亥俄州的比赛。父母第一次见到了你的舍友和女友,父母看上去挺喜欢他们。你出去吃饭。在家排行居中,普通家庭,有个姐姐大你两岁,弟弟小你两岁。没有作过心理治疗。那个星期六后你作了个梦。我们会推测在星期天你把梦告诉了谁。附:如果我们从显梦内容中看出了“婴儿欲望”,你的作业就算没完成。
223latent dream thoughts
overdeterminationdream formation
梦者,像个小男孩一样,正和舍友的女孩坐在餐桌旁。餐厅里只有桌子中央的一根蜡烛闪着光。光线如此暗淡以致梦者以为他和自己的女友或他母亲在一起。那女孩站了起来,梦者看到她身体中部高耸,而下部圆肥(high in the middle and round on the end),就像他母亲一样,但比他母亲或他自己都高得多。她抱着一个洋娃娃,看上去像梦者或他的孩子。女孩坐了下来,并开始照料洋娃娃。梦者举起了蜡烛,在女孩面前晃来晃去。她伸手来拿蜡烛,但梦者吹熄了火焰。这时,梦者的身体和年龄都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成长,很快从小孩长到了21岁,瞬间又长到了32岁出头。由于他知道这是荒谬的,便跑到镜子前,从镜中他看到了父亲的脸叠加在他21岁的脸上。梦者与父亲的影像嵌合得丝丝入扣。镜中的映像在说:“你是我的儿子!”
梦念:我的女孩不错,但比不上我母亲。我想和母亲一起睡觉,但那是违禁的。当然我还年轻,生于1953年,所以有足够时间去找到一个像我母亲一样的人。我确实想结婚并有个孩子。如果我年级大点的话,我可能已先遇到了母亲,娶了她,并和她有了个孩子。
俄亥俄下部的中央高耸者什么?(What is high in the middle round on ends Ohio ?)
蜡烛代表阴茎,也是“我的女孩比不上母亲(My girl doesn't hold a candle to my mother)”的可视化表象。
“你是我的儿子。”,梦者在童年一定听过这样的话。
32年+21岁=53,这是梦者出生的年份。[也是颠倒(reversal)]
Krisregression in the service of the egoreservoir of primitive capacities and processesKubie(1958Kris(1952KrisP305
TATtransferenceKris1952(wit and caricature)egoprimary processP177
conscious determinants
FREUD 1900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Standard Edition IV/V
FREUD 1901 Fragments of an Analysis of a Case of Hysteria Standard Edition VII pp. 7-122
FREUD 1906 Delusions and Dreams in Jensen's 'Gradiva.' Standard Edition IX pp. 7-93
FREUD 1914a On the History of the Psychoanalytic Movement Standard Edition XIV pp. 7-66
FREUD 1914b From the History of an Infantile Neurosis Standard Edition XVII pp. 7-122
FREUD 1924 An Autobiographical Study Standard Edition XX pp. 7-74
KRIS, E. 1952 Psychoanalytic Explorations in Art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64
KUBIE, L. 1958 Neurotic Distortion of the Creative Process Lawrence, Kansas: 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
Nichols ,& M . P. 1984
Bowen Bowen , M. 1976
Bowen insight , Nagy
Bowen Nagy
BowenNagyVaillant
interpretationBowen
1 Goldenberg , I . , && Goldenberg , H . , ( 1985) Family therapy : An overview ( 2nd ed . ) . Monterey , CA : Brooks / Cole
2 Papero , D . V. , (1995) Clinic& hand book of couple therapy , ( Ed by Jacobson& & Gurman ) , the Guilford Press&&
3 Bowen , M . ( 1976) . Theory in the practice of psychotherapy . In P . J. Guering ( Ed. ) , Family therapy Theory and practice ( pp . 42-90) . New York : Gardner Press
4Bowen , M . ( 1978) .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 New York : Jason Aronson
5 Bowen , M . ( 1966) . The use of family theory in clinical practice .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 7 , 345-374
6 Sharf . R. S . ( 1996) . Theories of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 concepts and cases . Brooks /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7Dorothy Stroh Becvar & Raphale J. Becvar .(1988 ). Family therapy ----a systematic integration. Pp 146-154 . Massachusetts : Allyn & Bacon , INC
8 Boszormenyi-Nagy, I. & Ulrich, D.& (1981). Contextual family therapy . In A. S. Gurman & D. P.& Kniskern ( Eds .)& Handbook of family therapy , pp . 159-186 . New York : Brunner / Mazel .
9Boszormenyi-Nagy, I. 1966. From family therapy to a psycholo fictions of the individual and fictions of family .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 7, 406-423
10 Boszormenyi-Nagy, I. & Framo , J. ( Eds) (1965) . Intensive family therapy :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 New York : Haper & Row
11 Boszormenyi-Nagy, I. & Spark , G. , 1973 . Invisible loyalties : reciprocity in intergenerational family therapy . New York : Haper & Row
12 Boszormenyi-Nagy, I. & Spark , G. , 1972. Loyalty implications of the transference model in psychotherapy .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 27 , pp . 374-380
13 Boszormenyi-Nagy, I.( 1976) . behavīor change through family change . In A . Burton ( Ed . ) , What makes behavīor change possible ? , pp . 227- 258 . New York : Brunner / Mazel
14 Boszormenyi-Nagy, I.( 1962) . The concept of schizophrenia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family treatment . Family process& , 1, pp . 103- 113
15 Nichols ,& M . P.& ( 1984 ) . Family therapy—Concepts and methods . New York : Garden Press
<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FONT-FAMILY: 楷体_GB.2 代际治疗的治疗策略
Bowen burn-out( Bowen, 1978)
BowenBowen( Bowen , 1966)
4 I position,
2.2& Ivan Boszormenyi-Nagy
Ivan Boszormenyi-Nagycontextual family therapy
1 2 heritage,
Boszormenyi-Nagy, I. & Ulrich, D. 1981 Nagy (Boszormenyi-Nagy, I. & Spark , G. , 1973)
( a ledger of indebtedness and entitlements )legacyDorothy Stroh Becvar & Raphale J. Becvar1988
Nagy fairnesstrustworthy
Boszormenyi-Nagy, I. 1966
Boszormenyi-Nagy & Ulrich Boszormenyi-Nagy, I. & Ulrich, D. 1981
(Boszormenyi-Nagy, I. & Framo , J. 1965)
Nagy split filial loyalty(Boszormenyi-Nagy, I. ,1962) .Boszormenyi-Nagy, I. & Spark , G. , 1972
Nagy revolving slate
(Boszormenyi-Nagy, I. , 1976)
Selvini-PalazzoliPappBowenMinuchinHaleyWhitaker Satir
Nathan Ackerman Ludwig Von Bertalanffy Gregory BatesonTed Lidz Murray Bowen20Goldenberg & Goldenberg , 1985
19095Winiccot
Nathan Ackerman62
2.1& Murray Bowen
<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FONT-FAMILY: 楷体_GB.1 代际治疗的理论假设
Murry Bowen
Bowen emotional system , feeling systemintellectual systemPapero, 1995
Bowennuclear family emotional systemBowenBowen( Bowen , 1976)
Bowendifferentiation of self , BowenBowen unresolved emotional attachment
fusionundifferentiated family ego mass
Bowenthe triangle
Bowen(Dorothy Stroh Becvar & Raphale J. Becvar , 1988 )
Bowen(family projection process)
pseudo-self1234triangulation
Bowenemotional cutoffBowen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Bowen(Sharf , 1996)
/Volker Thomas, Fred Piercy //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1997Vol.8(3).–1~13
李孟潮编译
Milton EricksonRosen Anderson GoolishianWhiteEpston(dominant narrative)WhiteEpstonRoberts谈到,我们讲的故事可能间接地与一个咨客感到与他人分享会有危险的,隐藏的故事发生关联。在讲述这个隐藏的故事的过程中,咨客开始改变他们的优势生活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我们邀请咨客讲出他们自己的故事,而不必在乎它与治疗师讲的故事有什么样的关系。
下面是两位治疗师常用的故事:
在《孙子兵法》中谈到,将领不应该把孤立的敌人逼入绝境,因为受陷的敌人定会奋勇抵抗来保住他们的生命。东方人是精明的军事家,他们总是为敌人留下一条逃跑的路线,这样,敌人的斗志便会削弱。在选择战死或者退而保全时,大多数人选择保全。
& &我(F. P.)喜欢对有些来咨询的夫妻讲这个战争故事,他们的争吵逐渐失去了控制,双方都像受困的敌人一样要战斗至死。当我发现夫妻间逼迫对方,并争吵得越来越厉害时。我便经常使用东方人的逻辑,建议每个人都要让出一条路,让他人不失体面地从针锋相对的争论中退出。
一对中国的夫妻咨客抓住了这个故事的本质,他们对我说,在他们的文化里,让别人能够“下台阶”是很重要的,这样在争吵中每个人都能保住面子。我和他们的治疗中好多次讨论了“逼迫”,“留条后路”,“下台阶”。例如,我们讨论了称赞的意义,双方的需要,以及当他们发现自己他们争斗得厉害时,双方讨论能让他们脱离困境的可选择的“台阶”。
有时你就是赢不了
一位印度尼西亚的同事告诉我这样一则伊索寓言:一个老人和他的孙子,带着一头驴走过村庄,孙子坐在驴背上,“这太丢人了,”村民们说,“男孩看起来很健康,而这位可怜的老人家不得不走路。孩子应该下来走。”在经过下一个村庄时,他们交换了位置。男孩走着,老人骑驴。“这家伙太没同情心了,”村民们说,“可怜的小孩子要走路,那老头儿却骑着驴象是个国王。多可悲啊!”听到这里,爷爷忙从驴背上下来和孙子一起走路,牵着驴,又到了另一个村子。这回村民们说,“这两个人肯定很笨,有头好驴却不用。多可笑!”听到这里,爷爷和孙子骑上驴就走入了另一个村庄。“多残忍,”村民们说,“那小驴不得不忍受两个人的重量。”听到这里,他们忙下了驴,把它抬起来,扛着驴走过下一个村庄。
我(F. P.)把这个故事用于这样的夫妇,由于某些原因他们发现无论他们做什么都是错的。当他们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微笑起来,因为他们认出了爷爷和孙子的困境和他们的是何其相似。他们争吵的原则诱使双方藐视对方,不管他人说什么或做什么。
除了嘲笑这个他们制造的无益的游戏外,这个故事还能在我们寻找打破“我对你错”的循环模式的方法时,让夫妻站到一起。一种方法是让机会来决定谁是“对的”,比如说,夫妻俩可以弹一个硬币来决定谁是“对的”。
我也喜欢问咨询的夫妻他们会他们会建议故事中的爷爷和孙子怎么做。通常他们说,“他们没必要太看重其他人的想法。”在这时我会问他们会怎样在他们自己的关系中应用这条建议。
英国作家C. S. Lewis曾经写过这样的故事,一个丑陋的人为他长得丑而感到很难过,于是他戴上了一张很英俊的面具。由于他现在看上去很英俊,其他人就把他当作很好看的人来对待。这人戴着面具有很多年。一天他决定取下面具看看自己真实的样子。他走进盥洗室,关上了门,又犹豫了很久才取下了面具。当他朝镜子中看去的时候,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的脸已被塑造得和面具的形状一样,他真的变英俊了!
运动、商业、管理界等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提倡如果你想要成功,就应“行事像你想要变成的那个人一样”。这对人际关系也适用。我(F. P.)这样应用这个故事,当我对夫妻们解释,如果他们表现出对他们伴侣更多的爱,他们的伴侣就会觉得他们可爱并用充满爱意的方式和应他们。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的感情最终会和他们“假装”出来的行为相匹配。他们会变成更充满爱意的和招人爱的伴侣。
当我只对伴侣中的一人治疗时,我经常让这个咨客做一个“特别一周”的试验,类似于一种叫做“爱心日”和“关爱日”的干预方法。我要求我的咨客在特殊一周内对他/她的伴侣用二倍或三倍的表达爱意的词或行动,而不告诉他们的伴侣。我建议咨客,即使伴侣没有同样的反应,也应作为一种试验坚持下去。我要求咨客观察他/她的伴侣是怎样反应的,和咨客自己戴着这种新的、“假扮”的面具有怎样的感受。
如果咨客能够坚持一周,有三件事情就可能发生。第一,咨客可能开始感觉到对他/她的伴侣更多的温情。第二,伴侣感到来自咨客的更多的关爱。第三,咨客对自己的感觉会更好。我告诉咨客,“在这一周结束时,看看镜子并脱掉你的面具。你会对你所看到的感到吃惊的。”
对那些反复出现自杀观念的咨客,我(V. T.)常用德国作家赫曼·黑塞(Hermann Hesse)的小说《草原狼》(Steppenwolf),这是他在20岁时试图自杀以后写成的。下面作者结合病例说明了治疗的过程:
安是一个德国人,她七岁时移民到美国。她被转诊到我这里,因为我也是德国人。对她进行精神病学评估的精神科医生认为也许我能够帮助他,因为我们有相同的文化背境。我们会见前两周,她和她的丈夫杰克一齐移居到现在的住所。这对夫妇大约40岁出头,已经结婚15年。杰克是一家跨国公司的工程师,时常在全世界奔波。他们结婚以来这对夫妻已经搬家16次,这次在杰克被安排到国外以前,他将在公司总部接受四个月的特殊培训。每次在这对夫妻搬迁以前,安都会变得抑郁,想要自杀。杰克投情的倾听和情感支持能帮助安适应新的地点和最终感到好受些。但这一次,搬迁以后安的情况比以往任何一次都糟糕。早上她不能起床,画了一幅画,画里她从附近的一座桥上开车掉入河中,常考虑利用致死量的催眠剂和抗抑郁药来结束她的生命。和我以前遇到的许多要自杀的咨客一样,安并不想死。但是,她不能再过这种让她感到无助和绝望的生活。知道她将在四个月后再次搬迁使情况变得更坏。她最终鼓起勇气和她丈夫谈到他的自杀观念以后,他们去看了精神科医生,他指导他们来找我。
首次会见时安自己一个人来,杰克因为训练无法抽出时间。虽然她知道我是德国人,但让我惊讶的是,她坚持我们说英语。安告诉了我她的故事,居无定所,漂泊无根,每次搬家后都感到孤独无助,考虑自杀——因为这是逃离这无尽黑暗深渊的唯一出路。
我想起了那本书《草原狼》。我初到美国时,在这个异国他乡我感到很隔隔不入,得了思乡病,考虑回到德国去,我读了这本书好几次。安没有读过这部小说,所以我给她概要地讲述了一下:
小说的主角哈里,40出头,是一个孤独的,远离社会的人。他奋力挣扎着求生,感到自己在社会中没有竞争能力,害怕见人。虽然他对女性充满着性幻想,但不敢和女人接触,因为太害怕被抛弃。当他孤独的时候,他常常感到抑郁和想要自杀。生活是不得不忍耐的重负。哈里认为自己被生活判决了,且还没有假释的可能。一天,在严重的抑郁情绪中,他决定在50岁生日的那天自杀。因为他只是40岁刚出头,所以至少还有10年可以活。他发现他的决定给了他一点解脱的感觉,并且生活的重负逐渐变得可以忍受。他甚至重拾起所有的勇气外出到公众场所去,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女人,后来便爱上了她。爱情对他来说,就是要在一个安全的距离内仰慕着那位年青女性,而不和她说一句话。随着他的50岁生日越来越近,他做了一个梦。梦中他来到了一家神奇的剧院。剧院有许多门,但他想要关上时便打开。这好像是表示了他们在邀请哈里去探索那些房间。在房间里,他经历了许多超现实的体验,一个比一个更加有趣和激动人心。在梦中,哈里从一个被动的,孤独的,抑郁的,过着难熬生活的旁观者变成了一个积极的,富于探索精神的,过着激动人心生活的主导者。他在剧院中度过了很长时间,直到他的50岁生日。那天,仍然是在梦中,他在剧院主舞台的中央遇到了他的秘密爱人,在那里他们激情荡漾,不可思议地做爱。在性高潮被唤起时,他突然体验到一种超越生死极限的心灵状态。生存或死亡不再重要。小说随着梦而结束,留给读者考虑生与死的超现实意义。
在讲完故事时,我向安道歉,因为我不能想出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故事。她断然告诉我,这个故事看起来就象是为她写的,故事的主角哈里是男性这并不重要。我建议她去买这本书,在我们下次会见前读一下。第二周安回来做治疗时,我看到她眼中闪烁着火花,这是我在首次访谈时没看到的。她买了一本《草原狼》的英译本,并一口气读完了它。对小说结尾的神奇剧院那一章她尤其着迷。对生与死的超现实的超越让她的自杀处于另一种语境中。读完小说后,她决定以哈里作榜样。她和自己定下协约,现在暂时不自杀,但她保留以后改变自己想法的权利。
接下来的几星期,安刚开始能够和我分享她的生活故事。她告诉我她怎么得的抑郁症,她的自杀观念和计划,以及与自杀观念的斗争怎样反而使她活了下来。生和死对她来说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就象德国和美国是同一个世界的两个国家,如此接近,又如此的遥远,如此相似,又如此的矛盾。
安是一个德国妓女的独生女,她母亲在二战后联合共管的德国靠向英国和美国的官员出卖肉体维持生计。嫖客们来时便去母亲的卧室一会儿,走时行色匆匆。有时候安会听到在卧室里她母亲的尖叫和顾客的呻吟。吓坏了的安躲在起居室,头上盖着枕头。母女俩在一起时,她的母亲会伏在安的肩膀上哭泣,寻求她的安慰,这使那小女孩更加害怕。
安六岁时,妈妈的一位顾客“拯救”了他们,娶了她的母亲并把他们带到美国。她的继父,Bob,就像是一个酒中毒者,在身体上虐待她和她的母亲。那场婚姻维持了不到两年。一天深夜妈妈带着安逃离了他们居住的军事基地。她的继父不能容忍这样的分离和随之而来的离婚,开始搜寻他们。后来的几年她和她的母亲为了避开Bob的搜寻,不得不每隔几个月就搬家一次。在12岁时,她的继父在一场车祸中丧生。她和她的母亲终于可以在东海岸的一座小镇定居下来。
那时安出现青春期的骚动。她对自己内心日益生长的性的巨人感到迷惑和恐惧。平息性欲的唯一方法是和年纪大得多的男孩发生性关系。当她意识到她正在做她所憎恨的母亲曾做的事,安被愧疚和羞耻吞没了。她的乱交形迹于卖淫。和母亲频繁的冲突和争吵只有在安离家出走几天时才会中止。她憎恨自己和她的妈妈,但又不能够离开她。16岁那年的严重的自杀倾向使安进入的住院青少年病房有六个月。她平静下来,和母亲相处得好一些,但随后无论何时她交了一个男朋友,都会感到忧郁。
上了大学后,安找了一份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就像《草原狼》里的哈里)。作为一个成年的青年,她学会了把世界分作互相排斥的几类:儿童--成人,美国--德国,乱交/卖淫--禁欲,生--死,欲望--羞耻,需要--愧疚,爱--恨。只有在书中的幻想世界,她才允许自己体验人与人的关系。在真实的世界中,她仍然保留着社会性隔离(就像哈里)。在二十五六岁时,她认识了她的丈夫杰克。杰克是一个相当害羞的工程系的毕业生,社会技能很不成熟。他们保持朋友的关系有一年多。开始约会时,两个人都相当害怕身体和情感的亲近。杰克毕业后,他们鼓起所有的勇气结了婚。安辞退了她的工作,跟着丈夫到他第一份工作所在的中西部生活。为了安定下来,他们买了一所房子,成立了家庭。安竭尽全能让她自己快乐起来,最终得到了她在成长过程中所丧失的:一个稳定的家庭。让她和杰克沮丧的是,她又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中,出现了自杀的观念,需要住院和接受精神科治疗。安重新开始把世界分裂为好的和坏的两半,就像草原狼一样。治疗又使她安静下来,她在一家图书馆找了一份钟点工,仍保持着社会性隔离。杰克是唯一的一个她允许偶然进入她绝望世界的人。
婚后两年,杰克的工作要求他出差。虽然内心深处感受到被杰克遗弃了,她还是在近乎麻木的隔离状态中被动地接受了杰克长期不在家的现实。在几次为期三周的出差后,杰克被派到沙特阿拉伯工作,且不知道要干多久。安无可选择,跟着杰克搬家,于是频繁的搬迁生活开始了。安会一连几个月变得抑郁,并常出现自杀的念头,虽然从来没有把她频繁的自我毁灭的思想付诸行动。搬迁强化和巩固了她那一分为二的世界,就象她早年生活经验一样。然而,她无法理解为什么她会那样做。和杰克在一起她是安全的,杰克是个完全可以依靠的人,他把安的抑郁看作是适应新环境的过渡。她不再被她的继父搜寻,不用再和她的性斗争。她应该感到安全,但她不。每一次搬家都重唤起了她的恐惧,加深了她的抑郁,一次又一次使生活变得无法忍受。这样周而复始有十年以上,直到安发现了她的草原狼,进入了她的神奇剧院。
通过草原狼的故事,安辨明了几种对她生活比较重要的模式。
1.她不是唯一一个和生活斗争并希望结束它的人。《草原狼》的主角哈里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另一种观念。当她读了这篇小说以后,我看见安的眼睛里闪烁着火花,反映出她开始重新赢得对她的生活的把握。安开始能够避开苦难的生活,用小说主角的眼光来看她自己和她的生活。在治疗会谈中,我们经常为哈里奇怪的行为方式而大笑不止,那时安便体会到她和哈里的行为是何其相像。显然她理解哈里的爱情和她对丈夫杰克的一样----一种带有距离感和安全感的爱,却十分害怕接近对方。《草原狼》的作用象一个有聚合力的生活故事,为安打开了一片天空,她开始重新把握自己的生活。
2.生活对安来说如此的难以忍受,就象哈里一样,她对死亡的幻想给了她对失控生活的控制感。“这样做是多聪明啊!”她这样评论哈里的在50岁自杀的决定。每次搬迁,她的生活便失去了控制。荒谬的是,预期死亡给了她一种安全感和控制感,这正是她需要维持的。
3.和许多人一样,通过把世界分为对立的两类,分裂双价情感,把她的世界分为无数的极端这样一些机制,安能免受创痛和虐待的伤害。面对死亡感到安全给安一种她需要的保护,这种机制使她从小女孩时便可免受威胁,在生活陷入混乱时保护她。不幸的是,得到这种安全感的代价是孤独和社会性隔离。神奇剧院对她来说变成了一种克服她分裂的内心世界的象征。探索不同的房间象征着她对生活的控制。在剧院中她不再是生活舞台上被动反应的,受尽虐待的失败者。相反,她变成了主动的领导者,决定下一步去哪里。小说中对生与死的神奇超越体验给安指明了一条道路,径由它可整合安的恐惧、幻想、愧疚和羞耻,让生活充满生机。神奇剧院使她从对选择死亡的需要重负中得以解脱,而能够坚持过着难以忍受的生活。
无论如何安不可能变成一个喜气洋洋,容易相处的女人,但是《草原狼》的故事帮助她重新获得了对生活的控制。她的自杀观念彻底消失了。在几次有杰克参加的夫妻治疗中(他也读了《草原狼》),他们一起拜访了神奇剧院,探索了他们关系的新的可能性,为即将到来的南美洲的搬迁作准备。他们也决定带上安的母亲去南美洲,并去德国一趟,自从安和母亲离开她的继父以后,他们就再也没有回去过。
安和杰克要走前的一周,她来找我做最后一次个别会谈。当她走进我的办公室时,她开始讲德语。在我们以前的会谈中她从来没有这样做过。她也带来了一本德文原版的《草原狼》,并告诉我这是和英文译本同时买的。直到我们最后一次治疗前的一周,她才敢看德文版本。使她惊讶的是,她的德语恢复得如此之快,这对她回收被她分裂了的在德国的生活大有裨益。在整个会谈中,她边讲德语边哭泣,相信我会理解她的语言和情感。她想让我知道,虽然这很痛苦,她还是决定统一她在德国的生活和美国的生活,并不再否认自己的这一部分。治疗结束时,安拿出一个用礼品纸包着的盒子送给我。当我打开盒子时,我被安的好意和她的这句话感动得流出了眼泪: “Danke fur lhre Hilfe”(谢谢你帮了我)。这是田纳西州长官邸的复制品,许多年前安在一次假期旅行中买了它。我们会谈前几天,这模型房子使她想起了神奇剧院。她买了一个塑料的硬壳包在房子上,并镀上了铜字:“神奇剧院----感谢让生活变得又值得活下去。”
几个月以后,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德国的信(用德文写的)。在那里,安、杰克和安的母亲正在旅游。这是一封充满了痛苦和希望的信,谈到面对过去并让它和未来协调一致。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看到她和杰克。但安每年仍会寄节日贺卡(德文写的)给我,告诉我她和杰克现在的生活。他们搬到南美洲以后,她又变得有点轻度的忧郁,但没有再想自杀。九个月后,杰克又要被派到另外一个国家。他们一起作出决定,杰克应该辞退他的工作,并去找一份不需要远行的工作,这样他们就可以安定下来。他们搬到了离她母亲不远的地方,在母亲生前的最后几年,他们的关系又变得象过去一样爱恨交织。安仍然还是一个习惯独处的人,有时会变得忧郁。在信中她还谈到了《草原狼》,说它是一种整合她生活中痛苦和希望的象征。神奇剧院在我的办公室里摆在一个特殊的位置。
故事通过它们所提供的象征,把智慧、希望、和另一种选择性结合起来。我们发现上面的这些故事显然对我们的咨客是有用的,有治疗意义的。我们希望你也会发现他们的用处。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这些故事会激励你发展出自己的故事,并和你的咨客共享。我们建议你把制造故事看作一座神奇剧院。那里有那么多的门等着人们去开启,他们是引人入胜的,充满激动人心的可能性。
弗兰克尔学说及家庭治疗
&&&&&&&&&&
&维克多·弗兰克尔(Victor Frankl)是享有盛誉的存在-分析学说的领袖。他发明了意义治疗(Logotherapy)。
意义治疗理论的核心是“意义”。这个意义是独一无二,只有人“能够且必须予以实践”的。这与萨特所说的“自为”的存在不同,意义不是由自己创造,而是要求人们去探索的。如果把意义看作自我表现或愿望的投射,那么“它将失去了挑战和要求的特性而不能再鼓舞人的勇气和上进。”人生的基本动力即是寻求意义的意志,而神经症患者恰恰缺乏这种意志。
由于求意义意志的受挫导致了弗兰克尔所说的“心灵性神经官能症(Noogenic neuroses)”,它源自人类存在的心灵层次,当人忧虑或失望超过生命价值感时便出现。这是一种“灵性的灾难”,而不是病理学意义上心理疾病。因此,人类有些内心冲突是正常而健康的。意义治疗的目的便是协助人们认识自己的生命课题,找出他生命中的意义,激发他的潜力。
在探索意义和价值时,是可能引起人类内在紧张的。但这种紧张是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弗兰克尔认为的人类存在的最重要的本质是"负责",所以意义治疗中应让病人自己承担起判断的责任,医生的价值观念不能塞给病人。发现意义的途径有:(1)创造、工作;(2)体认价值:经由体验某个事件和人物,如工作的本质或文化、爱情等来发现生命的意义;(3)受苦:因为痛苦被发现有意义时,便不再痛苦了,通过认识人生的悲剧性和处理困境,促使人深思,寻找自我,最终发现人生的意义,达到自我超越。
在意义治疗的实践中,弗兰克尔又发现过分意愿和过分注意是导致症状强化的原因,于是他发明了"矛盾意向"技术,让患者故意从事其所害怕经验的事件。这与森田疗法的某些技术和系统家庭治疗中的"悖论处方”在操作上是大体一致的。
弗兰克尔考察了20世纪人类的心理状况后得出结论:人们疯狂追求权力、金钱、性欲的满足等享乐行为的原因在于存在空虚,求意义意志的挫折。为了避免存在空虚,人们采用了种种代偿方法,如求权意志和享乐意志等。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空虚感和紧迫感正是意义治疗的治疗指征,因此意义治疗已超越严格意义上的心理治疗。
&弗兰克尔的“矛盾意向”技术已成为许多流派——特别是新行为主义——的基本技术之一。但弗兰克尔理论的适用范围远不止此。Jim Lants在一九九八年第四期的《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上发表了题为《弗兰克尔的存在无意识在婚姻、家庭治疗中的应用》的文章。详细介绍了弗兰克尔式的家庭治疗。
Lants谈到:弗兰克尔认为,家庭生活有多重的意义和意义功能。每一对夫妇,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家庭的成员认识意义和实现意义潜能的途径都是独特的。家庭中的意义有三个部份: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意义,求意义的意志和求意义的自由。
求意义意志是婚姻、家庭行为的基本动机和原因。有效地家庭治疗中,治疗师应帮助家庭发现家庭意义和实现意义潜能,而这些意义及潜能是曾被掩盖、否认、压抑了的,隐藏于家庭存在无意识中,在治疗过程要把这些无意识中的意义和潜能带到意识层面。
家庭治疗中所重视的"改变"实际上是继发于分析治疗所说的"领悟"的。在弗兰克尔式家庭治疗中,同样会遇到阻抗,因为意识到家庭中的潜在意义,就意味着要面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脆弱性,这会诱发家庭内部的焦虑。
治疗中要激发家庭的三种意知动力(awareness dynamics):关注,回收和实现。
“关注”是指治疗师有责任让家庭发挥能力克服阻抗,并关注存在的,可实现的意义潜能。
“回收”又可称为“授勋”,是指治疗师帮助家庭成员回忆、发现他们的过去实现过的意义潜能,并对其表示尊重,以此为荣,虽然它已被家庭成员认为是存在于“一去不复返了的过去”中,这有助于缩减存在空虚和消除随之而来的症状。
“实现”是指假若家庭成员已能关注和发现家庭中的意义潜能,却不能利用它时,治疗师应帮助他们识别、克服、改变造成这种障碍的家庭互动模式。
Lants认为上述3种动力是由弗兰克尔式家庭治疗的三个主要成分推动的,他们是人性会见,动力性哲学反省和存在性哲学反省。
“人性会见”指治疗师提供一个支持性环境,使无意识中的阻抗和意义潜能的实现模式带入意识层面。
“动力性哲学反省”指治疗师帮助家庭认识到既往病理功能模式,并进一步认识到更有效的整合性功能模式,类似问题聚焦技术。
“存在性哲学反省”指治疗师应用问题、体育、传奇、诗歌、艺术、故事、同情、意象引导等方法,帮助家庭成员“关注”其未来的意义潜能和机遇,并“回收”既往的意义,这与米兰小组的系统式循环提问技术类似。
弗兰克尔式家庭治疗的指征是:有精神分裂症患者成员的家庭,失重家庭,移民家庭,阿巴拉契式家庭(笔者注:阿巴拉契——美国东部高原地区),高度躯体化家庭,创伤后家庭和有越南战争退伍军人成员的家庭等。
由Lants的论述中我们看到,存在-分析主义是如何与家庭治疗整合的。
实际上,每一次成功的心理治疗都是,也只可能是整合性心理治疗。
把家庭成员带到治疗室中进行治疗只是一种治疗形式,更重要的是指导整个治疗过程的治疗哲学。系统式家庭治疗遵循的系统论原则是符合辩证法整体和普遍联系观点的,这是心理治疗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还应遵循的另一条原则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治疗师不应拘泥于任何形式。有许多家庭治疗师遇到的是单独索引患者,这时我们不能强求家庭中所有有关成员参加治疗,而应调整自己的治疗策略,选取一切符合实际的治疗技术和理论。
(修订于)
Professor Tao198473203.5
ground snake tail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Maria Montessori
22Dr Cramer
/H. C. Halberstadt-Freud// Mental Health Care in China// Int. R. Psycho-Anal// 1991 18:11-18 (IRP)
&&&&&&&&&&&&&&&&&&&&&&&&&&&&&&&&&&&&&&&&&&&&&&&
198712198835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38
the Mao Mausoleum
Colin Thubron
&defensive
psychosisorganic disease ECT, -
mentality -1015
, 1981sleeping sickness
& 189510315
1912 19181923192519281928193619381945(1942)(1943)(1943)19521982(1950)(1964)(1966)(1968)(1972)(1978)(1980)198210987
1918231922Anna61019241925AnnaEva RosenfeldAnna1929919279Joan Riviere1970AnnaAnnaPeter HellerDorothy BurlinghamDorothyAnnaDorothy(P.Heller,personalcommunication,46,1991) 在给他女儿分析的最初时期,弗洛伊德也为Abram Kardiner作分析,在一次为Kardiner分析的时间里,弗洛伊德提到了Anna及她的未婚状况,请Kardiner为他参谋。Kardiner已经听说了Anna接受他父亲精神分析的传闻,但他并没有问这个问题。Kardiner相信弗洛伊德的很多男性追随者都企图成为他的女婿(49)。Anna一生未嫁,她一直陪伴她的父亲度过他的余生,作为一个同伴、打字员、合作者、保姆。尽管她未受过大学教育,但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师,她还是得到认可,而且非同一般。到底是怎样的不平常呢?那就是她的分析非常实在。在她获得学位时,弗洛伊德已62岁高龄了。他认为Anna的分析非常有效体现在两篇理论性文章里,那就是“一个被打的孩子”(1919年)和“性别之间解剖学差异的若干精神结果”(1925)。在1935年弗洛伊德给Eduardo Weiss的信中,他显然是用成功来形容她的治疗。 43 David J.Lynn,M.D. George E.Vaillant,M.D. (430012)&
&& Am J Psychiatry 155:2,163171,February,1998
?(1)()(2)()(3)()(4)(5)(& )(6)()(7)(8)()(9)
(autoeroticism)
()(objectlove)()
Freud , A(1946) . 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 . New York :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P4
1619141923
1(repression)
(suppression)
3(asceticism)
4(projection)
5(altruism)
6(displacement)()
7& (turningagainstself)&
8(reactionformation)
9(reversal)
10(sublimation)
11(Introjection)
12&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
13(isolation)
14(undoing)17
15(regression)
&&&&&&&&&&&&&&&&&&&&&&&&&&&&&&&&&&&&&&
secondary elaboration
rationalization intellectualization
Otto RankAnnaVaillantisolationundoingVaillantDSM-Ⅲ-R
123DSM-Ⅲ-R
Vaillantdistortion
distortion
distortion
distortionDistortion
Distortion in dreams”,distortiond
distortion
displacementdistortionDISTORTION,
Disavowal, VaillantDISTORTION
dream-distortionDITORTION
displacement
VaillantVaillant
&&&&&&&&&&&&&&&&&&&&&&&&&&&&&&&&&&&&&&&&&&&&&&&&&&&&&&
&&&&&&&&&&&&&&&&&&&&&&&&&&&&&&&&&&&&&&&&&&&&&&&&&&&&&
displacement,1894dislodgedtransposedFreud,1894
Freud,1907
Katan(Kanta,1951)
1921IshamIshamIsham,1921
1973Norman N. Holland(,1995)
Holland1Ddir2Dt3Dn4DsimHolland
FREUD, S. 1894 The neuro-psychoses of defence S.E. 3
FREUD, S. 1907 Obsessive actions and religious practices S.E. 9 p. 126
Katan, A. (1951) The Role of "Displacement" in Agoraphobia. Int. J. Psycho-Anal., 32:41-50 (IJP)]
Isham, M. (1921) Example of Displacement of Original Affect Upon Play. Int. J. Psycho-Anal., 2:430-431 (IJP)
N1995 76-97,(1973 Defence, Displacement and the Ego's Algebra. Int. J. Psycho-Anal., 54:247-257 (IJP)
26411/14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抑郁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