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瑞宁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作用邛奴

  古姓,在《》中排名第33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08位。古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族先祖古公亶父后代,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   在史籍《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姜嫄为帝喾元妃。帝喾是上古五帝之一,为黄帝的曾孙。   姬弃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从小聪明灵敏,在少年时代就树立了雄心壮志。有一次,他跟其他孩子一起做游戏。游戏内容是大家分别种些东西,比比谁种的好。结果,姬弃种植的大豆、芝麻、花椒等比别人的要大要好,于是对农作物萌发了浓厚的兴趣,并潜心研究、栽种。随着时光的推移,熟谙农耕的姬弃成了远近闻名的种庄稼能手。尧帝听到有这样的人才后,专程拜访了他,并举荐他担任“农师”,掌管农业。姬弃在任期间,大力推广耕种技术,农业发展相当迅速,使人们告别了半饥饿的生活。   舜帝之世,洪涝频临,待大禹治理洪水后,又出现了赤地千里的情况。姬弃为解决百姓的口粮而奔走各地,教民稼穑,播种百谷,因劳苦功高,舜帝便封他于邰(今陕西武功),史称“后稷”。后稷死后,被尊为农神。后稷逝世后,他的儿子不窋继位。不密生活在夏代,社会发展缓慢,“稷”官被废。不密便率领族人迁徙于今陇东甘肃省庆阳、平凉两地区的“戎狄”之地,继续发展农业,光大世德,不辱先世。不密死后,他的儿子鞠继任周族领袖,仍立足于戎狄之地。他在领导周人勤于农务的同时,学习戎狄部落的畜牧与狩猎知识。   公刘是鞠的儿子,生活在甘肃省庆阳地区。这里当时属戎狄部落辖地,周族在不窋担任部落酋长时,就已从陕西省武功县一带的邰地迁来发展,与戎狄人比邻而居。戎狄部落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部族,而周部落则一贯以农业为主,所以公刘还是一心想恢复传统的农业。为了耕种管理好庄稼,公刘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或选良种、或治虫害、或播或收,周而复始,春华秋实,周人的粮食有了大丰收,农业在戎狄之地已得到大发展。公刘还不满足,他想到周族要勃兴,光靠丰盈的粮食是不够的,于是,又率领族人经漆水、沮水,挺进于渭河流域,进行木材交易,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豳地在今陕西省彬县、旬邑县一带,当时虽地广人稀,但每片土地都有各部族管辖的疆界,公刘要迁居于此,必先武装族人,征服或赶跑他族。在史籍《诗经全译·公刘》第一章就说:“诚实忠厚的公刘,不能居住图安康。就划地界又修疆,就理露囤就清仓。就把干粮包裹好,装进小袋和大囊。显现光辉睦人民,弓箭张设把敌防。执着干戈和斧钺,开始启程向前方。” 公刘来到豳地,一边率众伐树除草,开荒垦地,一边利用太阳的射影测定土地方位,综合土地阴阳及水源情况,丈量规划土地,分给每个父系家族耕种,促使每个家庭都富裕起来。居住在豳地的周族,在公刘的统领下,生活殷富,人口大增,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并组建有三支军队,实力相当雄厚。这就为周族的崛起及庆节建立豳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刘逝世后,葬在今彬县龙高乡土陵村(离县城四十多公里),墓冢高五十多米、长一千五百多米、占地五百余亩,四面环山,犹如一条大鲤鱼卧于盆中,当地群众称“金盆养鱼”形。公刘卒,他的儿子庆节继承父志,很快建立了豳国。豳国的地域大体有今陕西省彬县、旬邑县、长武县、耀县及铜川市部分地区。庆节之所以能很快建立豳国,功劳还得记在公刘身上。公刘晚年,即横涉渭河,采取厉石和锻石,在豳地开始营建宫室馆舍,草创了先周奴隶制国家雏形。   在史籍《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喻立。毁喻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   周部族自公刘在豳地开拓基业以后,历经庆节至公叔祖类等几代经营,豳国已有了较大发展。到了古公亶父执政时,古公不但善于处理部落政事,待人和气,心地善良,还以后稷、公刘等先贤为楷模,决心要继续光大周族,造福子孙。由于积德行义,他备受国人的拥戴。正当周族蓬勃发展,过上富裕生活之际,居住在豳国西北以游牧为主的薰育、戎狄等部落,在商王朝的支持下,时不时来侵扰进犯,最初只是索要一些财物。古公为不伤和气,也为了使族人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便大大方方地分给他们一些东西。但戎狄部落并不知足,不久,又来进犯。要占领周族在豳国的土地与属民,霸权野心表露无遗。   周民对戎狄人的蚕食之举,奋起欲战。古公认真分析道:“你们拥立我做君主,是想保护人民的利益,多为族人做些好事,这是一个好的思想出发点。但你们是否想过,我们周族是以农业为主,主张和平,如今戎狄部落发起战争,屡来进犯,无非是要夺取政权,让他们管理这片土地与国民。人民归我管理或归他们管理都一样,没什么区别。假如你们因为我而去与擅长狩猎游牧的戎狄人决战,即使能取得暂时的胜利,也很难彻底消灭他们,甚至将卷入一场长期的战斗中,那样的话,我们的亲人、族人,就会有死伤。要牺牲自己的同胞来换取君主之位,我不忍心也不同意这样做。”   为避免战争,减少百姓的损失,古公亶父毅然“率私属二千乘”,离开豳地,渡过漆、沮两条大河,翻越巍峨的梁山(今陕西永寿、乾县一带),南迁到岐山脚下安营而居。此时已是商朝武乙年间。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古公悄然离开豳地的消息不胫而走,豳国人民说:“古公是位仁义之君,我们还是跟着他走。”于是,很多人纷纷收拾简易行装,尾随着古公,也来到了岐山。   但在文献《重庆府川东道璧山县天池古氏谱》中,却有一段与《史记》中记载不尽相同的先周历史。该谱记载:   后稷讳弃,系黄帝之玄孙、少昊之曾孙、娇极之孙、帝喾之三子,初仕尧,官司农,教民稼穑;继佐舜,亦官大司农,播种五谷,功隆万世,封国于邰。生子曰不宙,佐大禹,亦官大司农。生子曰鞠,鞠公字德宣,袭爵邰侯。生子曰育。育公生子曰抚。抚公生子曰拔。拔公生子曰膺。膺公生胜公,胜公仕夏。生子曰含章。生子曰郝公。生子曰乾公。乾公生子曰公刘,由狄迁豳,袭爵为侯,屡谏桀王不从,自修后稷之业。生子曰堃,堃公仕商,袭爵。生子曰庆节,庆节继爵。生子曰皇仆,字元音。生子曰太素,袭爵。生子曰国华,继位。生予曰差弗,继位。生子曰绍穆,继位。生予曰承启,继位。生予曰殷仲。生予曰怀德。生子曰毁隃,毁隃继位。生予曰超,继位。生予曰公非,袭爵。生子曰至详,继位。生予曰尚贞。生子曰高圉,继位。生子曰亚圉,继位。生子曰公叔祖类。生予曰古公,字亶父,号周公,由豳迁岐,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仁。   “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这是《诗经》中歌颂古公亶父功绩的诗句。   岐,岐山;阳,南面。岐山,俗称箭括岭,位于今陕西省岐山县祝家庄乡岐阳村北,为秦岭余脉,今人称作北山。因三峰为峙,又称岐山。山体由石灰岩组成,峰峦耸翠,绿草如茵。山的阳面(南面)平原广漠,土地肥沃,雨量充沛,以古公亶父与周族人居住于此,故称周原。   古公亶父率族人自豳国来到岐山脚下,见该地水源丰富,气候宜人,土肥地美,连长出来的苦菜都是甜的,很适合耕种与狩猎,且又有岐山作天然屏障,觉得是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地方,于是与妻子太姜商量,决定安顿下来。太姜随着古公亶父与族人一路跋山涉水,见的地方多了,也觉得这里是块理想之地,便同意了。接着,古公亶父发动族人,疏沟整地,划地建房。周族在古公亶父的领导下,迅速恢复了农业。随着族群日益壮大,古公认为周族要健康地发展下去,必须以岐山为政治中心,于是策划营建大规模的城郭室屋,“三月成城郭,三年成都”;同时建立了中央机构,设立了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官,使之各司其职,整顿部落组织,改革戎狄原始陋俗,实行助耕制,立国号为“周”。周国自此始。   古公亶父是伟大的改革家、军事家、政治家,他建立的诸侯国周国,得到了商朝的认可。在重要的史籍《竹书纪年》中有这样的记载:“商王武乙六年,邻迁岐周。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古公亶父的曾孙姬发建立西周王朝之后,追尊古公亶父为周太王。太,是对曾祖父的称呼,直到今天,中国人中仍有称曾祖父为“阿太”或“公太”的。   古公亶父率族人营建的“都城与宫殿”,经考古发现其遗址为正方形,周长六十里,包括今岐山县的京当、凤雏、周家、朱家、董家、贺家、礼村、王家嘴、双庵、衙里、岐阳堡、祝家、流龙嘴、南北郝家、青化、丁童家村;扶风县法门镇、齐村、上下樊村、召陈、康家、任家、庄白、刘家、黄堆、云塘、强家、务子、齐镇、齐家等村。   古公亶父生有三个儿子:姬泰伯、姬仲雍、姬季历,三个儿子都是贤能之辈,互敬互爱,在岐山相继成家立室。   姬仲雍在岐山生有二子:长子取名姬昂,次子取名姬曼。姬季历娶挚任氏女子太妊(任)为妻。至季秋之月甲子,太妊生姬昌。当太妊临产时,有一红色小鸟衔丹书飞来,停放在太任产房门上,书上写道:“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不及其世。”意思是说:“恭敬上天而不懈怠者吉祥,怠慢上天而不恭敬者灭亡;奉行道义而克制私欲者天下从之,满足私欲而抛弃道义者终无善果。任何事情,不努力为之则会枉费心机,不恭敬上天则不能获得正果;枉费心机者最终要灭亡,恭敬上天者则能流传万世。以仁义取天下,以仁义守天下,则可传之百世;以暴力取天下,而以仁义守天下,则可传之十世;以暴力取天下,又以暴力守天下,则会一世而亡。”   由于姬昌(周文王)出生之时有此“圣瑞”,古公亶父对这个孙子另眼相看,宠爱有加,并传言“我周国的兴旺昌盛,还指望这个孙子呢!”便给他取名为“昌”,有意要把王位传给姬昌。但当时周氏族的传统继位方式,是由嫡长子继承,或兄终弟继,而姬昌之父季历排行最小,一时无资格继位。古公亶父既不能违背这一氏族规约,又为自己不能依心意传位而十分苦恼,闷闷寡欢,积郁成疾。   姬泰伯、姬仲雍自幼受母亲太姜的教育,知书识礼,善解父意,于是兄弟商议,决定让贤。至商朝武乙年间,兄弟俩趁父亲病危之际,借口说去衡山采药,强忍抛妻弃子之痛,而潜奔江南荆蛮之地。为了能彻底让位,兄弟俩便遵照当地土著习俗,断发文身,不回岐周,以让幼弟姬季历继承王位。   当时的江南很落后,姬泰伯、姬仲雍带来中原先进的文化与技术,备受土著们尊重与推广,一时之间各方面均得到很大改观。姬泰伯与姬仲雍兄弟还被当地土著推举为领袖,在今江苏省的无锡市一带建立了吴国(又称虞国、句吴国、勾吴国),兄弟俩相继为吴王。后来姬仲雍又娶万妃,生下第三子姬简,史书称为季简,就是后来吴氏的先祖。   姬季历在泰伯、仲雍离开周国后,顺利地继承了古公亶父之位,即周族领袖,臣于商朝。姬季历在统领周族的同时,还被商王武乙封为牧师,掌管商朝畜牧业,周族的势力就此逐渐强大,并攻灭了不少周边戎狄部落,疆域亦得到扩大。到姬季历之子姬昌执政时,岐周已成西方霸主,还被商朝末主纣王封为“西伯侯”,成为商末四大诸侯之一。   后来姬昌之子姬发灭商,建立周朝,史称周武王,尊姬昌为“周文王”。   姬仲雍去江南之后,他遗留在岐周的长子姬昂在周武王时受封于雍地(今陕西凤翔),建立了雍国;次子姬曼为纪念祖父古公亶父,遂以古为姓氏,称古曼,从此衍生了古氏,世代相传至今。 &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古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学者何兆吉、曲雯编著的《百家姓辈分字行》说:“商代末期有古国。今出土青铜器有‘古伯尊’,见于省吾先生《商周金文录遗》。古伯,亦称古父,商末周初人,古国族首领,名不详。古国其后当有以国命氏者。”   在今上海市博物馆的馆藏青铜器“古父已卣”上器盖各铸铭文‘亚古作父已彝’六字,是贵族古氏为其父已所铸的祭器。古是商王朝时期国族名。   实际上,古国是在西周初期周公旦镇压武庚、管叔、蔡叔、淮夷联合叛乱之时一并灭亡,其国王族以及国民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古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公族大夫之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音讹为氏。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郤犨受封于苦城,其后人以“苦”讹音为“古”成为姓氏,后遂称古氏。   郤犨的先祖,为周武王姬发幼子姬叔虞。   姬叔虞在周成王姬诵之时被封为唐侯,建都于唐(今山西太原),史称唐叔虞。当初唐地是戎、狄杂居之地,周王朝为防御戎狄内侵,故封叔虞在该地区予以镇守。至唐叔虞长子姬燮父(字安抒)时,将唐都迁于今山西省太原市南边的晋水之滨,以河流名称改国号为晋,成为西周诸侯国之一。当时的晋国辖地有今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一带地区。   晋国传至晋献公姬佹诸执政时期(公元前676~前651年),整军大举征伐西北方的狄翟族人。在战斗中,公族子弟姬叔虎奋勇当先,率领晋军攻破翟人营垒,一举打败了狄翟人,并灭狄翟中的翟柤国。晋献公便以郤邑(今山西沁水下游)封给姬叔虎,姬叔虎的后代遂称郤氏。   在郤氏家族中有位叫郤犨的,仕晋景公姬孺为大夫,受封食采于苦邑(今宁夏盐池城东北部),时称苦成,后改邑地为鸣鹿城(今河南鹿邑),将愿苦成之名移到新邑地,称苦城,其后代在周简王姬夷十二年(晋厉公姬寿曼七年,公元前574年)发生了“晋灭三郤”之后,有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以邑名为姓氏者,称苦成氏、或称苦城氏。   苦成氏后来又分衍变成若干个姓氏:居齐国的改称车成氏,居敦煌的改称库成氏,居汉阳的就改称古成氏。在这些姓氏家族的演变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单姓古氏、车氏、库氏、成氏等。   古成氏今已十分罕见,但在汉、唐之际,古成氏家族登朝为官者不乏其人,如汉朝时期有广汉郡都尉古成云,十六国时期后秦国有黄门侍郎古成诜、大将军古成和,东晋时期有南海太守古成彪,唐朝时期有云阳尉古成夔等等。不过,在宋朝时期编撰成书的《百家姓》中,已经没有古成氏了。   著名的东汉时期史学家王符在《潜夫论·志氏姓》中记载:“古成氏之后,分为古氏,后汉广汉多古氏。”据文献《古氏家谱》的记载,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中有一位广汉郡功曹古牧,学者们大多认为他就是古成氏的后代。 &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吐奚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吐奚氏,是鲜卑族的姓氏。   据史籍《魏书·序纪》的记载,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一位叫昌意,昌意最小的儿子受封于北方大鲜卑山国(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北段),因以为族。鲜卑族实行君长制,统领幽都以北地方(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以畜牧猎射为业,淳朴为俗。鲜卑族因居匈奴之东,又有东胡之称。汉初居辽东,后汉时移居匈奴地方,晋初已分为多个部落,如慕容、拓跋、吐奚、贺兰等。其中,拓跋氏最强大,后来南进,建代国,创立北魏王朝。   北魏成皇帝拓跋毛立执政时,已统领有三十六国(部落)、九十九大姓,威震中国北方。至北魏献帝拓跋瞵时,七分国人,使自己的七个兄弟各自领管其族,各分姓氏。如长兄纥骨氏改为胡氏、次兄普氏改为周氏、三兄拓跋氏改为长孙氏、五弟达奚氏改为奚氏、六弟伊娄氏改为伊氏、七弟丘敦氏改为丘氏、八弟侯氏改为亥氏。后来兼并其他国家,国中分部,部中分族,称为内姓。   至北魏神元皇帝拓跋力微时,历史已在西晋时期,其他各部落诸姓大部分都已更改为汉姓,如独孤氏改为刘氏、吐奚氏改为古氏、贺拔氏改为何氏等。   鲜卑吐奚氏改为汉字单姓古氏的历史,在史籍《魏书·官氏志》中有记载。但吐奚氏改古氏的时间是在西晋时期,远早于北魏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中原洛阳时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时的改姓运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率先改汉姓为元氏,那是鲜卑族第二次大规模的改姓运动。   在史籍《魏书》中记载有四位古氏重量级人物:北魏王朝绰号“笔公”的司徒古弼、北燕国大臣古泥、晋阳令古彤、小将古皓。   唐朝怀州刺史李君爽在《二十五府君墓志铭》中,明确指出古彤是“周太王古公之后,魏太武笔公尚书弼之裔”,唐朝尚属官修族谱时期,李君爽已言明古弼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后代,且与南方《古氏族谱》记载相符。   显然,只有北燕国冯文通部的属下大臣古泥,早年曾任单于右辅,应当是吐奚氏后代。 &  第五个渊源:源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来源,可以追溯至公元七世纪末,那时来自阿拉伯、波斯等中亚国家的商人进入中国经商,留居于广东省广州和福建省泉州等地。到了十三世纪初叶,迁人中国的中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逐渐增多,并不断同汉人、维吾尔人、蒙古人融合,便形成了回回民族。   回族人信奉伊斯兰教,族人中有一支以伊斯兰教经书《古兰经》的“古”字作为姓氏。另一支则在唐朝初期中亚人进入中国后,以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任大将军的古都白丁之首音的谐音汉字“古”作为姓氏,称古氏。   回族古氏以新安郡作为郡望,北宋时期已繁衍播迁于河南洛阳市、开封市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目前,回族古氏以河南省洛阳市、郑州市、开封市、中牟县,四川省阆中县,陕西省西安市西郊和北京市居多。居住在江苏省扬州市的回族古氏,在明朝有一“古回回”是藏书家,这一支古氏原有族谱,记载至三十三世,后毁于兵燹。   当代著名书法家、原解放军出版社副社长古灵(古振英),音乐理论家、贵州艺术专科学校副教授古宗智及戏曲艺术家古峰等,都是回族古氏的杰出人物。 &  第六个渊源:源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苗族古氏主要居住在贵州省修文县、云南省河口县、屏边县、文山县及越南。   苗族的祖先是被尊奉为战神的蚩尤,他与炎帝、黄帝并称为“中华三祖”。据传,蚩尤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是中国古代“九黎”部落集团的首领。《苗族简史》中记载,九黎是南方最早最大的部落联盟,由许多部落组成,是南方百越民族集团、苗蛮民族集团及南方部分汉族最早的先民。   据苗族古氏长老口头相传:在远古时代,洪水滔天,有兄妹俩心地善良,常做好事,得到神人指点,躲进一个大葫芦里避过劫难。后来兄妹俩滚磨为婚,生下一个大南瓜。夫妻俩感到惊奇,便将它切成肉块,抛于四野。第二天,奇怪的事发生了,昨天肉块所抛之处,均有炊烟,肉块亦变成了人类。夫妻俩便把挂在李树旁的定为“李”姓,挂在木鼓边的就称“古”姓,等等,世代相传至今。 &  第七个渊源:源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蒙古氏,源出蒙古本部之称,即成吉思汗最早生息的乞颜部,以部为氏。在金国时期,有个女真蒙古部,是女真族与蒙古民族久年交融的一个混合部族,在金国灭亡之后,曾被元太祖赐姓为蒙古氏,后逐渐成为一支大族,满语为Monggu Hala,移居于土默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   明朝时期,蒙古族蒙古氏即有改汉姓为蒙氏者,满族蒙古氏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多冠汉姓为蒙氏、古氏等。&  第八个渊源:源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古尔吉氏,满语为Gurgi Hala,世居广宁正安堡(今辽宁北镇广宁镇),所冠汉姓为即古氏、吉氏。   ⑵.满族董鄂氏,亦称栋鄂氏、东古氏、东果氏、东峨氏、董额氏、董古氏,满语为Donggo Hala,源出冬古河之名,后为部落名,最后成为姓氏。冬古河最早见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的记载,明廷敕谕建州左卫都督凡察“安插尔等于三土河及婆猪江迤西冬古河两界间同李满住居处”的敕文中。冬古河即今天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的大雅河上游支流黛龙江。董鄂氏人先人,原居图们江上的瓦尔喀(今吉林珲春),其族源出自是北宋宗室赵氏的后裔。金国时期时被掳至北境,以“久处变为土著成了女真人”,随建州左卫西迁而到达明廷为之规定的范围之内,后在冬古河上定居,遂以地为姓,称董鄂氏,随着人口的繁衍而自成一部,称董鄂部。董鄂部属于建州女真,是建州左卫的一个大部,后来成为著名建州五部中的强部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古氏、鄂氏、董氏、栋氏等。   ⑶.满族尼玛哈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氏、金国时期称女真“尼庞古”,以部为氏,满语为Nimaha Hala,汉义“鱼”,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古氏、俞氏、于氏、鱼氏、余氏、胜氏等。   在当代满族古氏中,著名教育家、上海师范大学古人伏教授是一位佼佼者,他的祖籍就在耀州,即今辽宁省的营口市。 &  第九个渊源:源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传说,凉山的诺合,即黑彝贵族,都是由古侯、曲涅这两位彝族祖先繁衍而来的。   彝族,自古就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云、贵、川之间的凉山一带,但是关于彝族的族源,除了土著说外,还有外来说,即东来说、南来说、西来说、北来说等等。其中以“北来说”较为普遍,而“土著说”是近年来在学术界、特别是在彝族本民族中提出的。彝族土著说,又分为西南土著、云南土著说这两种来源之说。   西南土著说认为: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这种主张的依据,除汉文文献资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献资料和神话传说等。   云南土著说认为,云南是彝族的起源地。东来说认为,彝族来自古代战国时期的楚国,是楚将庄跻进军西南时迁来的,即来自湖南、湖北。   关于南来说,只是极少数学者的主张,认为彝族是古代夷越人的后裔,是从我国西南边界,甚至西南各邻国发展起来的。西来说出自西方殖民者的所谓“探险家”之口,他们从彝族的外形论定,彝族来自欧洲,与雅利安人同族,或与高加索人种有关。   关于北来说,认为彝族为古羌族人的后代,是从我国西北来的。古羌人亦称氐羌或西羌,约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形成,古羌族人是一个活动于我国西部地区的游牧民族,后从陕、甘、青一带经四川西部至云南北部。古羌族人早期南下的支系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后来形成西昌地区的邛和滇池地区的滇民族,便是彝族的先民。   还有学者认为,彝族来自西藏地区,是古代牦牛徼外夷的后人,他们是住在今川藏交界处的一种古代土著民族。   关于凉山彝族的来源,根据民间普遍传说,直系祖先为距今约两千年的古侯、曲涅两个原始部落。   古侯、曲涅居住在兹兹蒲武,即今云南省的昭通地区一带,后迁入凉山,再扩散到四川各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凉山彝族在超度死者亡灵时,要请毕摩(即巫师)念《送魂经》,将死者灵魂送回祖先住地。分住凉山各地的彝族,首先将死者的灵魂送至昭觉,然后经布拖、金阳、渡金沙江到云南永善或者昭通,最后送到莫木蒲姑,意即祖先居住的地方。一般认为,这条送魂路线大体反映了凉山彝族的来源及迁徙路线。   彝族具体在何时从滇东北进入凉山地区的,历史文献缺乏直接记载。据史籍《元史·地理志》记载,南诏据(西)州后,置建昌府,“以乌、白二蛮实之”。此外,凉山彝文古籍《公史传》也有关于古侯、曲涅两系迁徙凉山的记载。综上所述,推测凉山彝族的直系祖先古侯、曲涅进入凉山约当东晋康帝时,距今大约一千六百多年,或许更长,有学者甚至则认为距今有两千年左右。   根据凉山彝族的传说及《送魂经》、《招魂经》的记载,彝族从滇东北进入凉山的路线,是从云南永善县的大屋基渡过金沙江,沿美姑河而上,到达凉山中心地带的利美莫姑(今美姑),或再从美姑西行到达利美竹核(今昭觉竹核),然后,古侯向东、曲涅向西,沿着不同的方向在大小凉山定居下来。如今凉山彝族的家支分布,古侯在东,曲涅在西的原始轮廓仍依稀可见。这说明,古侯、曲涅是凉山彝族的主要支系。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彝族先民进入凉山的时代可能更早。在史籍《后汉书·西羌传》中记载:在战国时期南迁的“旄牛种,越(西)羌”,就是彝语支各族的先民。汉、晋时期文献所记载东汉时期的“苏祁叟”便是其中的一支。蜀汉时期的“越叟帅”高定,在史籍《三国志》中称之为“夷王”,便是他们中的大首领。凉山地区曾发掘一些石板墓和大石墓,其时代大约在战国至东汉。当地彝族称这些墓葬为“濮苏乌乌”墓。   凉山彝族中传说,濮苏乌乌是很早以前的凉山居民,当彝族先民来到凉山后,就与他们有过交往,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来这种人便绝了。由此可以推知,彝族先民进入凉山的时代,大致应与濮苏乌乌墓葬时代(即战国至东汉)相当。汉、晋时期,原住凉山地区的濮人北逾大渡河进入严道、临邛,彝族的部分先民也在这时从滇黔大量进入凉山。《元史.地理志》在阔州载,仲牟由之裔名科者居此,应该就是在这时迁到凉山的东南部地区的。   从唐朝以来直到明、清时期,黔西、滇东北的彝族又有过数次向凉山大规模的迁徙活动。唐代是彝族先民再次向凉山大量迁移的时代,从唐开始,彝族已成为凉山地区的主要居民。明朝末年,明王朝镇压贵州水西部土司安邦彦和永宁土司奢崇明,以及清朝初年吴三桂攻打水西和雍正年间云贵总督鄂尔泰在滇东北、黔西北强行“改土归流”,都导致滇黔地区一些彝族首领,带着臣民和奴隶“渡金沙江往四川”,形成滇黔彝族一再大批向凉山迁徙。解放前,在沙马、阿都两土司区掌权的安氏,就是清初由贵州水西迁来的阿者家土司的后裔,昭觉地区的阿硕土目也是云南乌蒙家一支。当然,从唐代到明清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彝族的先民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线,经过多次陆续迁来凉山的。这些先后迁来凉山的彝族,与当地土著民族又不断融合、发展。因此,虽然不能否认古侯、曲涅两部是凉山彝族的主要支系,但把凉山彝族统统说成是古侯、曲涅两部一脉相传的后裔,显然不符合历史实际。统观历史,应当说,居住在祖国西南和大小凉山的彝族,是土著的多种古代民族与各地陆续迁来的各古代民族,逐步地、长期地融合、发展而形成的统一民族。   根据彝族父子联名的世系推算,古侯、曲涅的家谱最长,有七十六代,一般都有五十代以上,那么应当至少有约一千余年的历史。   著名史学家斯维至经过考证后,在《姓名的故事》中记载:“凉山彝族的家支,最初是由古侯和曲涅两位祖先分化、繁衍而来的,它们实际就是两个不同姓氏的氏族。彝族当然不只这两个姓氏,但是当他们迁到凉山时,就只有这两个姓氏了。”   彝族,自古就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古侯部落在当年居住在兹兹蒲武(今云南昭通),后进逐渐迁徙至四川地区。在古侯的后裔子孙中,有汉化其姓氏者,称古氏,既是古老的彝族姓氏,也是族系庞大的姓氏家族。 &  第十个渊源:源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海南省琼中黎族自治县乌石镇有一批古氏居民,但该支古氏本为汉族,迁自广东地区,后逐渐成为彝族,但语言为客家话,仍然是汉语。   该支彝族古氏之所以成为彝族,主要是海南岛本为黎、苗土著民族居住区,客家人初来乍到,频繁受到土著侵扰,难以人和,遂干脆入籍黎户,可免其患。尤其是在当时黎、苗等少数民族在入学方面可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如免学费等,这样使很多贫困汉民亦纷纷改为黎族,以沾其惠。   其后,逐渐融入彝族、苗族之中,成为彝族古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高山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高山族的先民,可追溯到距今二到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在镇人”。主要来源于内地沿海一带古越族,与来自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的居民,相互融合发展而成。   高山族古氏,主要居住于台湾省花莲县、宜兰县等地。日日寇投降后,民国政府要求原住民改为汉姓,并由各单位依分配、抽签、自选等方式推行。   当时,在北区的原高山族一部分住民,因尊敬爱戴他们的警官古星南(新竹市人,当时职管山区,后晋升为新竹县警察局副局长。他身材魁梧,相貌威严,出声如雷,全心辅导管教居民,甚得居民敬重,被尊称为雷公),在改汉姓时,有一部分高山族同胞以古星南为荣,自选古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古公亶父、古伯(古父)、郤犨、古泥、古侯、古星南。 &迁徙分布0.035
(1721) () &1.
()() () () (107125)
(806820)()()() &1.&
907 ()(11741189) ()(13681398)()(1531)()(1723) ()(1728) & ()
(15221566)(15731619)(16281643) (16441661)() (1662 1723)() (17231736) (17361796) &
(14571464) () ()()
(1272)(1274)1(1266)(1675)
(14651487)()()
()(1653)(1673)(1718)(1754)()()(1775) ()(1648)
()(1743) (1756)
()(1354) (1381)
(1873)()()() () () ()& (1978) (Morton.H.Fried)195690.2
38 19451945 90 (1684) 1995 (1707)()(1721)
1945819481950
()()()()(1872)
() (879) () ()()
(18511861)()()
(23) 郡望堂号郡望  新安郡:秦置新安县,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宏农郡,汉朝因之。西晋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一带地区。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新安郡。隋开皇年间改新安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业初年省东垣入新安。隋朝时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后移治休宁(今安徽休宁),再后移治到歙县(今安徽歙县)。唐贞观年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   新平郡:隋朝末期以北地郡之新平县置新平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改为豳州,唐朝开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735年)改为邠州,后曾一度改为新平郡,治所在新平(今陕西彬县),下辖新平、三水、永寿、宜禄四县,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彬县、长武、旬邑、永寿等县地一带。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期改河内县为沁阳县,一直沿用至今。 堂号  新平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新安堂:以望立堂。源自北魏吏部尚书、宰相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代县)。史籍《魏书·地形志》中记载:“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孙蕃衍,成为当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为堂号。   国宝堂:资料有待补充。   温元堂:资料有待补充。&&&古姓家谱文献&
()()&&(10491062)(1144)
(1702) &()(1698)
()(1798) (1844) ()
()(1873) (1873)
()(1890) ()(1891) ()(1893) (1894) ()(1896) (1904) ()(1907) ()1915 ()1915 ()1919 1919 ()1920 1921 ()1924 ()1926 ()1928 ()1932 ()1935
()1946 ()1946 ()1948 ()
()1952 1964 ()1966 ()1970 ()1971 ()1972 ()1972 1974 ()1975 ()1977 ()1977 ()1981 ()1982 ()1985 ()1985 ()1986 ()1988 ()1988 ()1989 ()1989 ()1990 ()1990 ()1991 ()1991 ()1991 ()1991 ()1991 ()1992 ()1992 ()1992 1992 ()1993 ()1993 ()1993 1993 ()1994 ()1994 ()1994 ()1995 ()1995 ()1995 ()1995 ()1995 ()1995 ()1995 ()1995 ()1996 ()1996 ()1996 ()1996 ()1996 ()1996 ()1997(2000) ()1997 ()1997 ()1997 ()1997 ()1997 ()1997 ()1997 ()1998 ()1998 ()1998 ()1998 ()1998
()1998 ()1998 ()1998 ()1998 ()1998 1998 ()1998 ()1998 ()1999 ()1999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1 ()2001 ()2002 ()2002
() () (1946) ()(1946) ()
&古姓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源自亶父;望出新安:全联典指古氏的源流和郡望。   乡贤世泽;国宝家声:此联为古氏宗祠“国宝堂”堂联。   君称国宝;人举笔公:此联为古氏宗祠“国宝堂”堂联。   南岭首第;北魏元勋:此联为古氏宗祠“新安堂”堂联(广东地区用)。   名扬东汉;勇冠鲁齐: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古初,父丧未葬,邻家失火,初匍匐柩上,以身捍火,火为灭。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的古冶子,从齐景公渡河。有鼋衔左骖没于水,古冶子右手持鼋头,左手持左骖而出,水为之倒流三百步,人视之为河伯。   五言通用联:   亶父家声远;笔公世胄长:此联为古氏宗祠“国宝堂”堂联。   六言通用联:   押衙真侠义士;笔公为社稷臣: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富平人古押衙,建中年间的侠客。尚书郑震有个女儿叫无双,才高貌美,许配给了郑震的外甥王仙客。后来郑震因罪被处死,无双被收入宫中为奴,打扫园林。一天,王仙客在褥子下发现一封信,上面写着:“富平县的古甲衙是人间的有心人,你是否去求他帮忙?”王仙客便去拜访了他,在他的帮助下,终于救出了无双。下联典指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代郡人古弼,善于骑射,官至吏部尚书,因功封灵寿侯,虽事务繁杂,而读书不辍。他的头尖,北魏太武帝便叫他“笔头”,人们则称他“笔公”。他多次进言直谏,北魏太武帝说:“笔公可以称为社稷之臣。”   七言通用联:   学富精撰长生诀;志坚拒交禅受图:上联典指南北朝时期的学者古铣,著有《长生保要》。下联典指明朝永历年间的郎中古其品的事典。孙可望谋禅代,遣人求其品画“尧舜禅受图”。拒不从,受害。   新发于硎千年利;安然无恙万家兴: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古氏望族居新安“新安”二字的嵌字联。   座绕慈云叨佛力;家留旧泽念宗功:据村史考证,那洲村古氏始祖古瑜保,是明朝景泰年间,从新会县古劳乡迁入这里开村定居的。   八言以上通用联:   片言可用,毫末将拱;小恶无为,涓流成池:此联为唐朝时期的名宦古之奇《县令箴》辞句联。古之奇,以作《县令箴》出名。箴云:“政不欲猛,刑不欲宽,宽则人慢,猛则人残。小恶无为,涓流成池。片言可用,毫末将拱。勿轻小道,大车可覆。不恕而明,不如不明,不通而清,不如不清。”   古道照人,世传孝德;新安发迹,代孕忠诚: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名人古初,临湘人。汉光武帝时期遭父丧未葬,邻家失火,初匍匐柩上,以身捍火,火为灭。太守郅郓甄异之,荐于朝。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名人古翊,新安人。   和气致祥,百忍成金,处世端资退让;厚德载福,惟善为宝,持身贵养谦光: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那洲村古氏祖厝联。   洪洞溯渊源,俎豆千秋,祖功宗德清芬播;新安征谱牒,本枝百世,子孝孙贤福荫长:河南省濮阳市杜母寺村古氏宗祠联。   前火焰、后金瓶,仰见祖德宗功与灵山而并峙;左珠江、右锡巩,惟顾文经武纬合秀水似长流: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黄姚镇古氏宗祠联。 典故、趣事  冶子持鼋   春秋时期,齐国(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有位叫古冶子的勇士,幼多膂力,精于水战,仕齐景公,官戍右。有次齐景公要去晋国(在今山西省境内),叫古冶子随侍左右。在渡黄河时,下起滂沱大雨,水面波涛汹涌。此时,有巨鼋舒头,正好与船舷相撞,使船摇来晃去。忽然,巨鼋张开血盆大口,衔左骖(驾车时的马)没入河中,众人惊恐万分,束手无策。惟古冶子见状,即拔剑跳入水中,斜行五里,逆行五里,与巨鼋周旋搏击。已避退至岸边的齐景公望着黄河水面,不见古冶子的踪影,惋惜地说:“冶子死了。”稍顷,只见水面流红,古冶子左手持鼋头,右手挟骖尾,燕跃鹄踊而出,仰天大呼一声,河水倒流三百步。众人皆视其为河伯(河神)。齐景公赞叹:“真是神勇无比。以前先王设立勇爵,却从未有像冶子这么英勇。”便解锦袍赐予古冶子,后又立五乘之宾以旌之。&  古弼直谏  有一次,北魏皇帝在北山狩猎,捕获几千头麋鹿,因数量太多,运输成了问题,便下诏书给尚书令古弼,要求古弼速派五百辆车来接运麋鹿。皇帝深知古弼的脾气与为人,待信使拿着诏书走后,对左右将士说:“依我看,笔公不会发派这么多车过来,你们还是用马来运送吧。”便回行营,安排马匹运输,行至百里处,收到古弼奏表说:“今年秋天谷穗下垂金黄,桑麻大豆遍布田野,野猪野鹿常去偷吃,飞鸟大雁亦来啄食,再加上风吹雨打,这样的损耗,早上与晚上就相差三倍。乞请皇上允许推迟延缓运送麋鹿,以便把谷子尽快收割,运入国库。”皇帝看后,说道:“果然与我所说一般,笔公可谓社稷之臣、国家栋梁啊!” &  古洪义救刘无双  陕西省富平县南社乡古家社,在唐朝可算是古氏大村。村里住着个叫古洪的青年,自小精通武艺,豪侠好义。因父亲遭人算计,古洪为替父报仇,在闹市中将仇人砍死。古洪因此被捕入狱后,又用奇计得以逃脱,幸免于死。古洪后来到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羽林军服务,成了御林军中的一员。年近六旬时,调任押衙(管领仪仗侍卫的衙门将),人称古押衙。唐德宗建中年间(公元780~783年),尚书租庸使刘震有个女儿,名叫无双,端庄艳丽,聪明伶俐,与表兄王仙客青梅竹马,并有婚诺。时值泾源节度使姚令言军在长安策动兵变,刘震受伪皇帝之命做了官。待唐大将李晟收复长安,刘震被斩,无双入后宫做了宫女。此时的王仙客悲愤不已,几不欲生。后来王仙客在金吾将军王遂中的推荐下,担任富平县令。上任数月,忽听说有中使押领三十名宫女去打扫皇陵,要住长乐驿。王仙客派人打探到三十名宫女中有刘无双在内,便抱着要与她见面的一线希望,前往长乐驿,并在驿中紫褥下得到无双的留言:常听敕使说富平县的古押衙是人间少见的有心人,善谋多勇,能否求助于他?王仙客一边上书京兆府,要求把长乐驿划至富平县管辖,一方面又亲自到古家社拜访古洪。每次去古洪家时,仙客都带去礼物,绫罗绸缎、金银玉器不计其数,却始终未启齿坦言求助之事。直到王仙客任满,退居富平时,古洪才登门拜谢王仙客说:“古某一介武夫,诚谢大人深恩厚惠。只是大人每到寒舍,神情各异,想必有事求我,恐又波及左右。如今已洗身官场,有何难言之隐,尽管说来,在下必竭力相帮,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王仙客这才身官场,有何难言之隐,尽管说来,在下必竭力相帮,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王仙客这才以实情相告。古洪听后,拍拍后脑勺说:“此事不太好办,但将尽力为之,成败难料,亦不必过于期望。”之后,半年都没有古洪的消息。一天,古洪求见王仙客,问:“府上还有哪位识得无双?”仙客提及无双原婢女采萍。古洪要求借用采萍,仙客应允。忽几日,传来皇陵中有宫女遭处置的消息,而此宫女竟是刘无双。王仙客号啕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泪诉说:“本指望古押衙能解救无双,没想到无双已遭毒手。天公不作美,奈何?”深夜,有人敲门,王仙客开了门,见是古洪。古洪抱着布袋说:“这是无双的‘尸体’,体温尚热,后天就会活过来,届时你熬些药汤让她喝下,恢复元气,但此事千万不要泄露出去。”原来,古洪去茅山求得茅山道士的起死回生丸后,让采萍冒充敕使,说刘无双是叛党,并将药丸赐予无双,叫她自尽。古洪亲自到皇陵下,以亲属名义,用百匹丝绸购得无双尸体,一路上凡是驿站,都送去厚礼,使秘密不至于泄露。古洪又对王仙客说:“我已在门外替你安排好十一人、五匹马、三百匹绢,五更时分,你即带无双远走,隐姓埋名,以避祸患。”说完,为表明心迹,不泄机密,竟拔刀自刎。 &  江南二古  明末,江南一带提起“二古”之事,无不啧啧称奇,津津乐道。“二古”是指安徽省无为县刘渡镇古家碾的古慎之、古述之二兄弟。古慎之,谱名良儒;古述之,谱名良献。兄弟二人,幼受庭训,苦读儒学,饱学经史。时值明末战事纷起,习武之风盛行,二人便兼练习骑马射箭的技艺。老大古慎之,练就一手骑射本领,矢无虚发。崇祯癸酉(公元1633年),他带领弟弟古述之、侄子古文伯赴金斗应试,以娴熟的马步获得冠军。他挥舞大刀有摩天之势,扛石则举重若轻,足见武艺之高超。而论文应策,皆切中时务,人以才子目之。弟弟古述之,文武全才,善丹青,工草书。与兄慎之同赴试金斗时,向他索求字画者排成长龙。古述之运笔自如,点、勾、勒、画,题诗留款,顷刻成品。有人见古述之于文艺甚为了得,有意试探一下他的武艺,便让他手持双刃,周边置水。古述之手挥双刃,旋舞如风,但见寒光一片,滴水不入。俩兄弟遂被并称为“江南二古”,人们刮目以待。 &  古道耕与苏轼的交情  古道耕,北宋进士,陕西新平人(今陕西彬县),侨居湖北省黄州府定惠院南坡。善种竹,有修竹十多亩,经常垂钓于长江边上。苏轼,字子瞻,宋嘉祐二年进士,四川省眉山县人。宋英宗时任职直史馆。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行新法。苏轼上书论其不便,自请出外,于杭州任通判,后官迁湖州,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至宋哲宗时才被召还,为翰林学士。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农历2月,苏轼抵达黄州,居住在定惠院,躬耕于城南的一片土坡,自号东坡居士。东坡与南坡,相距咫尺,而古道耕便成了苏轼在黄州四年生活中的至交。苏轼刚到黄州时,得知鄂州、黄州一带溺婴恶习严重,便一方面呼吁竭力制止,一方面与安国寺住持继连、进士古道耕等组织成立育儿会,推举诚实博爱的古道耕担任会长,极力拯救儿童。此时,苏轼也写下了著名的《黄鄂之风》。此后,古道耕更是成了苏轼朝夕相处的朋友。宋元丰四年农历1月20日,古道耕送苏轼到岐亭游春。农历2月,苏轼向官府要得荒地数十亩,古道耕协助耕种,令苏轼感动不已,遂作诗表达谢意:“古生亦好事,疑是押衙孙。家有一亩竹,无时容叩门。我穷交旧绝,三子独见存。从我于东坡,劳饷同一餐。”同年农历4月,古道耕与苏轼、陈季常、潘丙、王齐愈兄弟等同会师于师中庵,祭祀任师中。宋元丰五年农历1月,古道耕与酒监潘丙、药师郭遘等陪同苏轼去女王城寻春,苏轼作诗纪念。农历12月19日是苏轼生日,古道耕与郭遘等在赤壁矶为苏轼祝寿。宋元丰六年农历6月,古道耕打算要建三进的房子时,苏轼作《书赠古氏》文以贺:“古氏南坡修竹数千竿,大者皆七寸围,盛夏不见日,蝉鸣鸟呼,有山谷气象。竹林之西,又有隙地数亩,种桃李杂花。今年秋冬,当作三间一龟头,取雪堂之规模,东荫修竹,西眺江山。若果成此,遂为一郡之嘉观也。”宋元丰七年农历4月,苏轼离开黄州时,古道耕与其他朋友一道,依依惜别至磁湖。苏轼在黄州的四年生活,可说是在困难时期,而此时伸出援助之手的正是古道耕、郭遘、潘氏兄弟等。患难中的朋友,怎不让苏轼铭心于骨!&古姓名人古姓历史名人  古桑:(生卒年待考),著名战国时期赵国隐士。   :(公元?~452年待考),代州人。著名北魏大臣。 &  古之奇:(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官吏。   他写过一篇奇文,名叫《县令箴》云:“政不欲猛,刑不欲宽。宽则人慢,猛则人残。小恶无为,涓流成池。片言可用,毫未将拱。勿轻小道,大车可覆。不恕而明,不如不明。不通而清,不如不清。”说到当县官应做些什么,也说到清官还在次要,更重要是通晓世事,心地仁爱才有益于百姓。   古云应:(公元784~848年),著名唐朝官吏。   在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以明经荐任江西省洪州(今江西南昌)通判,因此举族南迁,先迁赣南,后定居广东省南雄珠玑沙水村。   据《梅县客家姓氏源流考》中记载:“凡赣、闽、粤、桂、滇、琼、湘、川等古氏后裔,均以云应为始祖。”   古革:(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潮州太守。   在广东肇庆有一座丽谯楼,位于肇庆市城中路,始建于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楼高两层,筑于高六米多的台基上,重檐九脊,歇山顶,拱道门,通体红色,俗称“红楼”。   丽谯楼原称御书楼,因宋徽宗赵佶在端州做了三年端王,回京后当了皇帝,遂将端州改名肇庆府,寓“开始”、“喜庆”之意。他亲挥御笔,用他那风格独特的“瘦金体”赐书“肇庆府”三字。皇上赐名赐书,殊荣降临,当年的留守大臣古革在府衙前筑台盖楼,专奉御书,故名。 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改名为丽谯楼,设铜壶滴漏、乾宁铜钟、大藤鼓以报时辰。   古其品:(生卒年待考),重庆梁平人。著名明朝画家。明朝末年,孙可望谋禅代,派人求古其品画一幅《尧舜禅受图》,遭到古其品的拒绝。   古朴:(生卒年待考),陈州人(今河南淮阳)。著名明朝大臣。历任兵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在朝三十多年,以清廉著称。 古姓近现代名人古应芬:(),字勃勤,亦作湘芹,广东番禺人(祖籍广东梅县)。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自小人私塾读书,1902年考中秀才,1904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活动。1906年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升人专门部。 1907年毕业归国后,历任广东法政学堂编纂、广东咨议局书记等职。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广东都督府成立,古应芬任省核计院院长,时琼崖民军叛变,出任琼崖绥靖处总办,平之。次年,“二次革命”起,古应芬与胡汉民、朱执信等起兵响应。中华革命军兴,往来于马来半岛和港澳间,任筹饷联络。1917年后任都督府秘书,随孙中山参加讨袁护法运动。 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古应芬速归见孙中山于黄埔永丰舰,佐治军书。数月后,去香港筹饷,接济各地讨陈军,是驻港讨陈办事处成员,开展筹款和联络工作,与邓泽如等联合策动滇、桂、粤等联合驱逐陈炯明出广州。1923年2月受孙中山命,任大本营江门办事处全权主任,组织力量讨伐沈鸿英;3月任大本营法制局长,继后任元帅府大本营秘书长;8月随大元帅孙中山东征陈炯明,撰有《孙大元帅东征日记》一卷。1924年9月任大本营财政部长、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兼军需总监。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成立,古应芬当选为国府委员,仍兼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8月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1926年1月任中央监委委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古应芬任中央常务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财政部部长,后任国民政府文官长。 1931年回广州,策动粤桂军反蒋,任广州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广州非常会议组织委员会委员。古应芬在职忠心努力,协助孙中山革命成功。时值南北统一,训政开始之际,他维系各方,关系重大。 日因牙疾重症,不治逝世。政府明令褒扬,国葬如仪。   古鼎华:(),广东中山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 早年从军,192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骑兵科第八期。 当年参加北伐,在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第一方面军任连长时,带领部队英勇杀敌,战绩彪炳,晋升为旅长。1931年任财政部税警总团第二分团团长。 抗战时期,任广东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39年12月任暂编第二军副军长。1940年12月晋升少将。1942年5月,任第九战区暂编第二军军长。1943年任粤桂边区副总指挥、总指挥。在任期内曾动员粤桂边区各地人民组织抗日力量,支援抗战。 抗战胜利后,任国防部高级参谋。 1949年底逃离开大陆。1985年病逝于香港。   古柏:(),江西寻邹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广东从事党的工作。大革命失败后,领导寻邬学生、农民举行武装起义。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一纵队政治委员、中共寻邬县委书记。 1931年后历任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秘书长、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粮食部长、红军独立师师长和红军十一军军长等职。1933年因拥护毛泽东提出的正确路线和政策,受到王明“左”倾路线的迫害和打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在粤闽赣根据地坚持斗争,任粤赣军区游击司令。 1935年底在广东龙川山区和国民党军队作战中英勇牺牲,终年二十九岁。 古灵:(1928~),回族,又名古振英;北京人。著名当代书法家。 幼喜金石书画,十六岁开始发表漫画,十七岁在《益世报》、《世界日报》、《大公报》上发表杂文。 十八岁参加革命,长期于部队从事宣传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工作,曾任解放军出版社副社长,今已离休。 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全国记者协会理事,北京杂文学会副会长。擅楷、草、篆、隶四体书法,兼长篆刻。 古导贤: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陆军卫勤学校校长。 &古建龙: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行政院国家安全局”科研室主任。  古力(日~):重庆市人,6岁学棋,12岁进重庆队,1995年入段并入选国家少年队。1997年底拜为师!2006年第10届 LG杯3-2战胜夺得职业生涯第一个世界冠军。2007年把春兰杯首次留在中国。2008年成功终结了韩国十连冠。2009上半年第4届丰田杯决赛战胜队友,在"千年之战"的第13届LG杯零封强敌,随后3-1力克夺得第1届BC信用卡杯冠军。  :已故中国演员,专门扮演毛泽东。&&&港台&古汉强:新界西区议员  :香港歌手、演员、主持人  :香港演员  :香港无线电视艺员、配音演员,1990年代成为无线电视的艺员,亦曾为动画电影配音,2010年1月兼任配音演员:香港著名收藏家、旅行家、作家。古伟明:前香港百米飞人、前香港100米短跑纪录保持者,代表香港参加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古龙,原名熊耀华,著名武侠小说家,新派武侠小说泰斗和宗师。他在1969年创作了一部先有剧本后有小说的武林奇书《萧十一郎》,赢得读者的广泛赞赏。古龙与金庸、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他的武侠小说创作理念是“求新求变”,不受传统拘束,将中外经典镕铸一炉,他为“武侠美学”理念的形成与“武侠文化”的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古龙为人豪气干云,侠骨盖世,才华惊人,他以丰富无比的创作力,留下了70多部精彩绝伦、风行天下的武侠巨作,影响巨大,开创了近代武侠小说新纪元,将武侠文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词条分类[]
按学科分类:
按行业分类:
按地域分类:
开放式分类:
注释信息[]
扩展阅读[]
相关词条[]
申明:1.中文百科在线的词条资料来自网友(一些人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贡献,供您查阅参考。一些和您切身相关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健康、经济、法律相关问题),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2.中文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给予删除。3.如需转载本页面内容,请注明来源于www.zwbk.org
词条保护申请
* 如果用户不希望该词条被修改,可以申请词条保护
* 管理员审核通过后,该词条会被设为不能修改
注意:只有该词条的创建者才能申请词条保护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寄奴功效与作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