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在临床上作为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炎病毒的主要感染标志是

丁香客App是丁香园社区的官方应用,聚合了丁香园论坛和丁香客的精彩内容。医生可通过丁香客App浏览论坛,也可以在这个医生群集的关系网络中分享和互动,建立更广泛的学术圈子。
扫描二维码下载
今日:17 | 主题:144996 | & 收藏本版
每发1个新帖可以获得0.5个丁当奖励
【资源共享】感染免疫检测项目
【资源共享】感染免疫检测项目
分享到哪里?
这个帖子发布于10年零206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感染免疫检测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血清学标志物测定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HAAg)
【参考值】阴性(ELISA、RIA法) 【临床意义】通过检测粪便滤液,提供诊断甲型肝炎的特异指标:HAAg于甲型肝炎潜伏期阳性率最高,急性期次之,发病半个月后消失。
甲型肝炎病毒RNA(HAVRNA)
【参考值】阴性(RIA、PCR、分子杂交法)
【临床意义】甲型肝炎病毒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染,HAV感染时阳性。 甲型肝炎IgM型抗体(抗HAV-IgM)
【参考值】阴性(抗人μ链捕捉ELISA和RIA法) 【临床意义】 1.阳性为fIAV早期感染,一般在血中持续3-6个月,但有些感染者仅呈一过性(约1周)应答,有些感染者抗HAVIgM应答缺失。 2.复发性甲型肝炎;可见抗HAV-18M呈双向性,即阳性转阴后再次阳性。 甲型肝炎IgG型抗体(抗HAV-IgG)
【参考值】阴性(ELISA法)
【临床意义】阳性说明曾经感染过甲型肝炎现已恢复,具流行病学意义。国人10岁以上阳性率>82%。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测定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参考值】阴性(P/N≥2.1为阳性)(ELISA法)【临床意义】 1.HBsAg本身不具感染性,阳性常见于急性乙型肝炎潜伏期、急性期、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 2.阳性还见于HBsAg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如半年之后HBsAg不消失,即为慢性HBsAg携带者。 3.乙肝病毒通过非肠道或者不明显的非肠道途径传播,如血液、体液:乙型肝炎病人的体液和分泌物中可存在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IgM复合物(HBsAg-1gM)
【参考值】阴性(P/N≥2.1为阳性)(ELIsA法、固相放免法)
【临床意义】HBsAg-IgM是HBV感染、复制、具有传染性的标志物,见于急性HBV感染早期。消失预示感染康复,持续阳性表示疾病转为慢性。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
【参考值】阴性(P/N≥2.1为阳性)(ELISA法)
【临床意义】 1.为HBV的中和抗体。阳性表示曾经感染过HBV,现在体内已有保护性抗体,具一定免疫力,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2.乙肝疫苗注射后或注射抗HBs免疫球蛋白者可呈阳性反应。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参考值】阴性(P/N≥2.1为阳性)(ELISA法)
【临床意义】 1.阳性表示正患有乙型肝炎,是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的标志,具高度传染性。 2.HBeAg阳性的孕妇可垂直传播,其新生儿90%以上将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且HBsAg也呈阳性
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
【参考值】阴性(N/P≥2.1为阴性)(ELISAIsA法)
【临床意义】 1.抗HBe是感染性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抗Lme阳性常伴随抗佃G阳性,早于抗·HR3的阳转,在低滴度他A8或抗HB。阳性的急、慢性肝炎中出现,表示传染性相对减低。抗HSe出现快慢与肝炎转归有关。乙肝急性期出现者易进展为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抗HBe阳性者可进展为肝硬化,如HBsAg,抗HBe阳性,且ALT升高者,要注意考虑有无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抗HBe阳性检出率肝癌>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 2.抗HBe阳性孕妇所娩婴儿中有20%感染HBV。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1.HBcAg阳性提示血清中有感染性的完整乙型肝炎病毒,含量较多且复制活跃,传染性很强。 2.HBcAg存在于病毒核心和感染细胞核内,血液中一般不以游离状态存在,故临床上不作为常规检测项目。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
【参考值】 抗HBc总抗体阴性(N/P≥2.1为阳性或抑制率 >50%为阳性)(ELISA法) 抗HBcIgM阴性(P/N≥2.1为阳性)(ELISA法)
【临床意义】 1.抗HBc总抗体包括抗HBc(IgG、IgM、IgA),主要为IgG。阳性表明曾有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或疾病处于恢复期。抗-HBc阳性可持续数十年甚至终身。 2.抗HBcIgM阳性是乙型肝炎近期感染和肝内HBV活跃复制的指标,在HBV感染的“窗口期“(当HBsAg消失和抗HBs尚检测不到的时期),抗HBc常是唯一可测出的f仍V血清标志物,可持续3~6个月,提示病人血液有传染性。
乙型肝炎免疫复合物(HBVCIC)
【参考值】阴性(ELISA法)
【临床意义】 为乙肝病人机体免疫状态和清除病毒能力的指标。乙肝急性期滴度低,但病毒仍在肝细胞内复制者,易转变为慢性。慢性活动性肝炎者滴度高。
前S2(PreS2)及抗前S2(抗PreS2)检测
【参考值】 PreS2阴性(P/N≥2.1为阳性)(ELISA法) 抗PreS2抑制率<50%为阴性(酶联免疫抑制法)
【临床意义】 1.PreS2是HBV表面蛋白成分,为HBV入侵肝细胞主要结构组分,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活跃。 2.抗PreS2是HBV中和抗体,在急性乙型肝炎出现早者预后好。
聚合人血清蛋白受体(PHSAR)
【参考值】阴性(P/N≥2.1为阳性)(ELISA法)
【临床意义】PHSAR是HBV前S2基因的产物,是PreS2抗原的一个决定簇,是HBV感染、复制和具有传染性的标志。
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测定
【参考值】阴性(PCR、斑点杂交法)
【临床意义】 1.阳性表明HBV复制及具有传染性,用于乙型肝炎或HBsA带者有无传染性的检测及HBsAg疫苗阻断垂直传播的疗效观察。 2.50%以上的抗HBe(+)慢性活动性肝炎,经4~5年发展为肝硬化,常与HBVDNA持续阳性有关。
HBVDNA多聚酶(HBVDNAP)
【参考值】 界值为阴性对照±2SD 测定值减阴性对照大于界值为阳性(免疫沉淀法)
【临床意义】HBVDNAP存在说明乙肝病毒复制活跃。
(三)丙型肝炎病毒(HCV)血清学标志物测定
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
【参考值】阴性(PCR、斑点杂交法)
【临床意义】 1.HCV由血液途径传播。阳性提示HC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尤其对抗HCV阴性或低滴度的急、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更有意义。 2.可结合抗HCV指标对丙型肝炎预后及干扰素等药物疗效进行
丙型肝炎LgM型抗体(抗HCV-1gM)
【参考值】阴性(ELISA、RIA法)
【临床意义】为非保护性抗体,于急性丙型肝炎发病时,或ALT上升4周后出现,可持续1-4周,为急性丙肝的重要指标。6个月内痊愈者转阴,反之将转为慢性丙型肝炎。此类病人约1/2抗HCVIgM可有回升,继而逐渐下降。
丙型肝炎1gG型抗体(抗HCVI-gG)
【参考值】阴性(ELISA、RIA法)
【临床意义】 1.为非保护性抗体,阳性表明体内已有HCV感染,为慢性丙型肝炎的重要指标。尤多见于输血后肝炎和经常使用血制品的乙型肝炎病人引起的HCV合并感染。 2.丙型肝炎易转为慢性化、肝硬变或肝癌。 (四)丁型肝炎病毒(HDV)血清学标志物测定
丁型肝炎抗原(HDAg)
【参考值】阴性(IFA、RIA、ELISA法)
【临床意义】HDAg在血清中出现较早且仅持续1~2周,故多数疑诊为急性丁型肝炎者因检测不及时,往往HDAg呈阴性;也可因HDAg与抗HD在血中形成免疫复合物而不易检出。
丁型肝炎抗体(抗HD)
【参考值】阴性(IFA、RIA、ELISA法)
【临床意义】 1.抗HDIgM在感染HDV时出现较早,持续2~20周,可用于早期诊断。近来发现抗HDUgM分两种,高分子量者见于急性HSV感染;低分子量者见于慢性HDV感染。 2.抗HDIgG阳性只能在HBsAg(十)血清中测得,是诊断丁型肝炎的可靠依据,且HDV感染终止后仍可持续多年。
丁型肝炎病毒RNA(HDVRNA)
【参考值】阴性(PCR法)
【临床意义】佃V通过明确与不明确的非肠道途径传播,如血液、人与人的接触等。阳性者可确诊为丁型肝炎。HDV是一种有缺陷的病毒,表面需HBV包膜蛋白的包裹,致病性依赖于HBV,可与HBV重叠感染或共同感染。HDV与HBV重叠感染较共同感染病情重,HDV感染慢性化易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五)戊型肝炎病毒(HEV)血清学标志物测定
【参考值】 1.HEVRNA阴性(RT-PCR法) 2.抗HEVIgG阴性(ELISA、RIA法)
【临床意义】 1.HEV属杯状病毒科,至少存在2个亚型,分别以HEV(和HEV(M)为代表,我国分离的HEV与HEV(居同一亚型。 2.经粪-口途径传播。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与甲肝相似,青壮年易感染,孕妇感染死亡率高。 3.戊型肝炎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EVIgG效价增高4倍时,提示HEV新感染。 4.单纯抗HEVIgG阳性,表示处于恢复期或有既往史。 (六)己型肝炎病毒(HFV)血清学标志物测定 1.HFV的分离末获成功,目前缺乏特异诊断方法。 2.血液传播,潜伏期较丙型肝炎长,平均61天,有明显亚临床感染,病情及慢性化程度较丙型肝炎轻。 3.在排除HCV、HEV、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感染的情况下,方可考虑HFV感染。
(七)庚型肝炎病毒(HGV)血清学标志物测定
庚型肝炎病毒RNA(HGVRNA)
【参考值】阴性(RT-PCR、斑点杂交法)
【临床意义】血液或肠道外途径传播。HGV致病力较弱,常与乙肝或丙肝病毒重叠感染,亦可单独感染,易慢性化。阳性表明有HGV感染。 关于HGV致病性问题目前仍在进一步研究。
庚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GVIg)
【参考值】阴性(EUSA、RIA法)
【临床意义】阳性说明有过HGV感染。
(八)其他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测定
GB病毒RNA(GBVRNA)
【参考值】阴性(RT-PCR)
【临床意义】目前从肝炎患者血清中分离出三种GBV,即A1B、C。目前认为GBV-A、GBV-B可能是两个有一定同源性的黄病毒样病毒;GBV-C是否为独立病毒尚待进一步研究。
GB病毒(GBV)抗体
【参考值】 抗GBV-A 阴性 抗GBV-B 阴性 抗GBV-C 阴性 (ELISA法)
【临床意义】 1.GBV主要通过输血途径传播,可引起急、慢性肝炎,抗GBV-A与抗GBV-B阴性不能除外GBV-C感染。 2.GBV可与HCV同时和重迭感染,GBV-C感染易慢性化。
艾滋病抗体(抗HIV)测定
【参考值】阴性(ELISA法、免疫印迹法)
【临床意义】感染HIV数周至半年后可产生抗体。抗HIV阳性,如无任何临床症状,则为抗HIV携带者;如有症状,可诊断为艾滋病。抗HIV阳性可持续数年、数十年,以至终身。我国及亚洲地区病人血清中多为抗HIV(1)型。 汉坦病毒(HTV)18M型抗体(抗HTVIgM)测定 【参考值】阴性(ELISA法、免疫荧光法)
【临床意义】流行性出血热亦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病人感染fITV 2~3日后,即可在血清中校出抗HTVIgM,7~10日达高峰,其后开始下降,随之出现抗HTVIgG,故抗HTVIgM为流行性出血热早期诊断标志。
乙型脑炎病毒IgM抗体
【参考值】阴性(P/N≥2.1为阳性)(ELISA法)
【临床意义】 1.乙脑病毒IgM抗体于发病后第4天出现于病人血中,2周后阳性率70%~90%。 2.流行区人群多次隐性感染而产生免疫力,故发病多为无免疫力儿童,再次感染者少见。
(九)细菌血清学检测
伤寒血清凝集试验(肥达氏反应)(WR)
【参考值】 H凝集价≤1∶160 O凝集价≤1:80 甲凝集价<1∶80乙凝集价。<1∶80丙凝集价<1∶80 (血清凝集法)
【临床意义】 1.用于伤寒、副伤寒诊断。WR阳性一般出现在发病1周的病人血清中,阳性率逐周递增,可达70%~90%。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高4倍时可确诊,单份血清抗体效价O>1:80及H>1:160者有诊断意义。由于伤寒及副伤寒沙门菌具有部分相同茵体抗原(O抗原),故必须靠鞭毛抗体(H抗体)和甲、乙、丙的。抗体效价来鉴别。 2.感染过伤寒或接种过伤寒菌苗者阳性。早期应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可僖跣浴?
变形杆茵凝集试验(外裴氏反应)(WFR)
【参考值】0x2<1:160Ox19,<1:160Oxk<1:160(血清凝集法)
【临床意义3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高4倍可确诊。阳性见于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等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布氏杆菌病、回归热滴度也可增高;孕妇也可稍有增高。
布氏杆菌凝集试验
【参考值】 阴性(胶乳凝集试验) <1:80(血清凝集法)
【临床意义3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思传染病。本菌有4个生物种,13个生物型。常见茵型为牛、羊、猪三型,。我国流行主要是羊布氏杆菌病,其次为牛布氏杆菌病。双份血清凝集效价,后次≥前次4倍可确诊布氏杆菌病。
抗链球茵溶血素“O“(ASO)测定
【参考值】阴性 <250kIU/L(LAT法) <1:400(血清凝集法)
【临床意义】 1.由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相当常见,故正常人也有一定量ASO产生,但一般<1:400。 2.增高见于A组链球菌所致菌血症、败血症、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如扁桃体炎、猩红热、风湿性心肌炎或关节炎、心包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3.结合间接血凝法检测A群溶血性链球茵胞外产物的抗链酶试验(ASZT)可提高ASO阳性率,尤其对怀疑该菌群感染而ASO不高者。
脑膜炎奈瑟菌抗原、抗体检查
【参考值】 抗原测定阴性(LAT、RIA\ELISA、对流免疫电泳法): 抗体测定阴性(RIA法)
【临床意义】抗原阳性可诊断流行性脑膜炎;疾病恢复期抗体效 价大于急性期4倍以上也有诊断价值。
军团杆菌抗体(抗LP)
【参考值】<1:160(血清凝集法)
【临床意义】双份血清测定,后次效价≥前次4倍,可诊断为军团 杆菌病。单次测定1:256,高度可疑。
幽门螺杆茵抗体(抗HP)
【参考值】 1gG <12.5U/m1为(-) IgA 12.5~20U/m1为(1) IgM >20U/m1为(十)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胃、十二指肠幽门螺杆菌感染,如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
结核茵抗体(抗T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40%~90%结核病人血清中抗体阳性,在胸膜结核、腹腔结核的体腔液、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髓液中,TB抗体滴度明显高于血清。
(十)其他微生物血清学检测
血吸虫抗体
【参考值】 IgE抗体 0~150U/L(ELISA法) IgG抗体阴性 IgM抗体 阴性 (ELISA法、LAT法、环卵沉淀法、胶乳凝集法)
【临床意义】IgM、IgE抗体阳性提示病程处于早期,IgG抗体阳性表明该病已是恢复期。部分病人感染血吸虫后IgG抗体可持续数年。
梅毒螺旋体抗体
【参考值】 定性试验 阴性(VDRL法、USB法、RPR法、TRUST法) 确证试验 阴性(TPHA法、FTA-ARS法)
【临床意义】 1.定性试验在感染梅毒螺旋体后l~2周阳性率为76%,二期梅毒阳性率为95%~100%,晚期梅毒阳性率为70%~95%,隐性患者阳性率为70%~80%。 2.RPR及USR为非特异性抗体检查法,故在瘤型麻风、疟疾、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雅司病、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包虫病、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等疾病,可出现假阳性。 3.TPHA及FTA-ARS为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试验,阳性可确诊梅毒。
钩端螺旋体胶乳凝集抑制试验(LAIT)
【参考值】<1:40
【临床意义】高于参考值可诊断钩端螺旋体病。
【参考值】 阴性血清<1:164脑脊液<1:8(ELISA法) 阴性血清<1:128脑脊液<1:8(PHA法)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脑囊虫病。
弓形虫抗体(TOXO-Ig)
【参考值】阴性(P/N≥2.1为阳性)(ELISA法)
【临床意义〕 1.弓形虫感染是人畜共患疾病。 2.TOXO-IBM用于弓形虫急性感染的诊断。感染后1周出现,2周达峰,然后下降并持续低滴度约1年。 3.TOxO-IgG用于弓形虫既往感染的诊断。于感染后l~2周出现,2月达螃,持续阳性数年。 4.孕妇感染弓形虫,可引起流产、早产、胎儿宫内死亡、脑积水或神经发育障碍。
嗜异性凝集试验(HAT)
【参考值】阴性,凝集效价<1:7
【临床意义】 1.凝集效价>1:56有诊断价值,动态观察如双份血清疑集效价,后次≥前次4倍也可诊断。主要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约有10%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者不出现嗜异性抗体,多系儿童和婴儿。 3.本试验为非特异性试验。血清病、霍奇金病及日本血吸虫感染急性期、白血病、淋巴肉瘤、结核病、病毒性肺炎也可出现较高的凝集价。必要时需做吸收试验加以鉴别。
冷凝集试验(CAT)
【参考值】阴性,凝集效价≤1:32(试管法直接凝集试验)
【临床意义】 1.一次检查凝集效价>1:64;或动态观察双份血清凝集效价,后次≥前次4倍,均可诊断。主要见于支原体肺炎。 2.本试验无特异性,在某些冷凝集素综合征思者凝集效价可达上干或上万;此外流行性感冒、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重症贫血、疟疾、钩虫病、肝硬变、骨髓瘤,也呈阳性反应,滴度较低。 鲎试验(TAL)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说明血液中含内毒素。 转自:导医网
martin4720 edited on
关于丁香园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HBV感染的血清学标式模式与临床意义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HBV感染的血清学标式模式与临床意义,HBV感染的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9:18:4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HBV感染的血清学标式模式与临床意义
官方公共微信(1)浆(效应B)
(2)效应T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3)有抗原性,但无感染性&
(4)肝细胞通透性增强或肝细胞被破坏、死亡,肝细胞内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液中
(5)不能& 人自然感染后或注射乙肝疫苗后,均可产生乙型肝炎抗体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2届贵州省遵义四中高三第一次月考理科综合试卷(生物部分)
题型:综合题
(7分)目前我国有1.2亿人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肝患者约有1600万。乙肝病毒简称HBV,完整的HBV是由一个囊膜和一个含有DNA分子的核衣壳组成的病毒颗粒。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免疫学检查常用以下五项指标(俗称“乙肝两对半”)。序号检测对象中文名称相关物质及检出的含义1HBsAg表面抗原包绕在乙肝病毒最外层。单独的HBsAg无传染性2HBsAb表面抗体人体产生,保护肝脏3HBeAgE抗原乙肝病毒的“内部零件”,标志着乙肝病毒正在复制,有明显的传染性4HBeAbE抗体表明病毒复制的终止或仅有低度复制,传染性消失或有轻微的传染性5HBcAb核心抗体乙肝病毒的“核心零件”(HBcAg)的抗体,它提示乙肝病毒的复制(1)某同学在高考体检时,检测结果是“大三阳”,即出现1、3和5阳性(可以检测到),这一结果表明该同学体内乙肝病毒&&&&&&&&&&&&&&&&&&&&&&&&&&&&&&&&&&&&&&,需要对其隔离治疗。(2)某广告称他们能利用基因治疗手段彻底治愈乙肝,实际是利用HBV—DNA探针进行病毒DNA检测,若检测发现该个体血液为阴性,则该个体的传染性&&&&&&(填“小”或“大”);而基因治疗则是将&&&&&&&&&&&&&&&&&&&&&&&&&&&&&&&&&&&&&&&&&&导入患者细胞。(3)调查表明乙肝病毒家庭聚集现象比较常见,亲属之间容易相互传染。促成家庭聚集性传播的因素可能有&&&&&&&&&&&&&&&&&&&&&&&&&&&&&&&&&&&&&&&&&&&&&&&&&&&&&&&。(4)为了控制乙肝的流行,目前已广泛使用乙肝疫苗进行免疫,以预防乙肝的发生和流行。但在接种乙肝疫苗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试分析回答:①已经感染过乙肝病毒或HBsAg阳性者不能接种,依据是感染过乙肝病毒或HBsAg阳性者体内已经存在&&&&&&&&&&&,一是没有必要进行接种,二是患者体内相应抗体会与疫苗结合,使疫苗失去功能。②婴儿出生时(2h内)、生后1个月和6个月,各注射30mL乙肝疫苗。重复注射的目的是使机体内相应的&&&&&&&&&&&&&&&&&&&&&&&&等增多,增强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能力。③乙肝疫苗是灭活的HBsAg蛋白,注射乙肝疫苗的少数人会发生局部疼痛、恶心、头痛和短期低热等症状,其可能的原因是HBsAg蛋白属于抗原,可能引起注射者发生&&&&&&&&&&&&&反应。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0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题型:综合题
(16分)请回答下列问题:Ⅰ.疫苗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制备禽流感疫苗的方案之一:(1)此种方案中应用了&&&&&&&&&技术。步骤①所代表的过程是&&&&&&&&&,需要&&&&&&&酶。步骤②需使用&&&&&&&&&&&&&&酶和&&&&&&&&&&&&&&&酶。步骤③可用&&&&&&&&&&处理大肠杆菌,以增加大肠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以上①②③④步骤中涉及碱基互补配对的步骤是&&&&&&&&&&&&&&&。检验Q蛋白的免疫反应特性,可用 Q蛋白与禽流感康复的鸡的血清中的&&&&&&&&&&&进行特异性反应试验。(2)对于现在很多国家大范围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有人建议接种人流感疫苗,接种人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条件之一是: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3)下面是在上述过程中用到的四种不同质粒的示意图,其中ori为复制必需的序列,amp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tet为四环素抗性基因,箭头表示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w.@w.w.k.&s.5*u.c.o~mA.基因amp和tet是一对等位基因,常作为基因工程中的标记基因B.质粒指细菌细胞中能自我复制的小型环状的DNA和动植物病毒的DNAC.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部位是DNA分子中特定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氢键D.用质粒4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该菌不能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长(4)目前临床上对乙肝病毒(HBV)感染的检测主要有两类:血清标志物检测和病毒核酸检测。后者检测方法是利用DNA分子杂交的原理,直接检查血液中的&&&&&&,该方法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Ⅱ. 下图是生活在适宜环境中的C3植物光合作用部分过程图解,其中A、B、C表示三种化合物,a、b表示两个生理过程。(1)该过程发生的场所在叶绿体的&&&&&&&&&。(2)C物质既可以作为b过程的还原剂,又为b过程进行提供&&&&&&&&&&&。(3)形成ATP和C物质时需要的能量是由&&&&&&&&&&&&&&&&&&&&&&&将光能转换成的电能。(4)若将植物突然转移到高温、强光照、干燥的环境中,叶片气孔将逐渐关闭,此时叶肉细胞内B物质含量的变化是&&&&&&&&&&&&&&&。(5)将该植物的一叶片置于恒温的密闭小室内,在适宜的CO2浓度、光照条件下测定叶片光合作用的强度(以CO2的吸收速率表示),测定结果如下图,若降低光照强度后重新测定,请在原图中用虚线表示出最可能的测定结果(注:参考原曲线中的a、b点标出新曲线中的a’b’点)。w.@w.w.k.&s.5*u.c.o~m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0届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三第四次反馈练习理综生物卷
题型:综合题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据统计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为1.2亿。乙肝病毒简称HBV,它基本上只与肝细胞结合,但不直接损伤肝细胞。肝组织损伤是通过免疫反应引起的,机体通过免疫反应在清除病霉同时,会导致肝细胞破裂、变性和坏死。(1)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它能够分泌胆汁,肝细胞中与此功能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_____________。(2)肝脏里有一种细胞,能吞噬乙肝病毒,这种免疫方式叫做________免疫,其中细胞识别HBV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________,吞入HBV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3)目前最可靠的乙肝检测方法是HBV一DNA检测,该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是__________。白蛋白(A)和球蛋白(G)的比值(A/G)是肝功能检查的一项重要指标,白蛋白是在肝脏中制造的,当机体被病毒感染,肝功能会受损,白蛋白的产生会减少,又因为机体中存在乙肝病毒这个“敌人”,球蛋白的产生会_____,从而造成A/G的比值_____。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学年贵州省高三第一次月考理科综合试卷(生物部分)
题型:综合题
(7分)目前我国有1.2亿人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肝患者约有1600万。乙肝病毒简称HBV,完整的HBV是由一个囊膜和一个含有DNA分子的核衣壳组成的病毒颗粒。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免疫学检查常用以下五项指标(俗称“乙肝两对半”)。
相关物质及检出的含义
包绕在乙肝病毒最外层。单独的HBsAg无传染性
人体产生,保护肝脏
乙肝病毒的“内部零件”,标志着乙肝病毒正在复制,有明显的传染性
表明病毒复制的终止或仅有低度复制,传染性消失或有轻微的传染性
乙肝病毒的“核心零件”(HBcAg)的抗体,它提示乙肝病毒的复制
(1)某同学在高考体检时,检测结果是“大三阳”,即出现1、3和5阳性(可以检测到),这一结果表明该同学体内乙肝病毒& &&&&&&&&&&&&&&&&&&&&&&&&&&&&&&&&&&&&&,需要对其隔离治疗。
(2)某广告称他们能利用基因治疗手段彻底治愈乙肝,实际是利用HBV—DNA探针进行病毒DNA检测,若检测发现该个体血液为阴性,则该个体的传染性& &&&&&(填“小”或“大”);而基因治疗则是将& &&&&&&&&&&&&&&&&&&&&&&&&&&&&&&&&&&&&&&&&&导入患者细胞。
(3)调查表明乙肝病毒家庭聚集现象比较常见,亲属之间容易相互传染。促成家庭聚集性传播的因素可能有& &&&&&&&&&&&&&&&&&&&&&&&&&&&&&&&&&&&&&&&&&&&&&&&&&&&&&&。
(4)为了控制乙肝的流行,目前已广泛使用乙肝疫苗进行免疫,以预防乙肝的发生和流行。但在接种乙肝疫苗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试分析回答:
①已经感染过乙肝病毒或HBsAg阳性者不能接种,依据是感染过乙肝病毒或HBsAg阳性者体内已经存在& &&&&&&&&&&,一是没有必要进行接种,二是患者体内相应抗体会与疫苗结合,使疫苗失去功能。
②婴儿出生时(2h内)、生后1个月和6个月,各注射30mL乙肝疫苗。重复注射的目的是使机体内相应的& &&&&&&&&&&&&&&&&&&&&&&&等增多,增强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能力。
③乙肝疫苗是灭活的HBsAg蛋白,注射乙肝疫苗的少数人会发生局部疼痛、恶心、头痛和短期低热等症状,其可能的原因是HBsAg蛋白属于抗原,可能引起注射者发生& &&&&&&&&&&&&反应。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对乙肝标志的影响及其临床特点--《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4年01期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对乙肝标志的影响及其临床特点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对乙肝标志的影响及其临床特点尚继民,朱安今对43例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重叠感染的病例进行了临床观察及分析。1对象43例均为1991年5月至1992年4月我院收治的抗-HCV阳性、HBV标志阳...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512.6【正文快照】: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对乙肝标志的影响及其临床特点尚继民,朱安今对43例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重叠感染的病例进行了临床观察及分析。1对象43例均为1991年5月至1992年4月我院收治的抗-HCV阳性、HBV标志阳性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海霞,陆永绥,张文辉,陈晓东;[J];江西医学检验;2002年02期
黄德庄,闫惠平,郎振为,贺丽香,齐文杰,张建成,文厚洲;[J];中华肝脏病杂志;1996年01期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戴晨阳,魏志宏;[J];中国医师杂志;1998年09期
申群喜;祝玲玲;苏黎;曾云;朱平安;;[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2期
许斌,朱虎定;[J];临床检验杂志;2000年04期
陈宪锐,玄梅香,吴多文,尹燕明,张玉江,周玉霞,魏佑农,付春生;[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年03期
香瑶瑛;[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9年06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贺立香,陈万荣,黄德庄,谢立,闫惠平,温韬,罗朝霞;[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鸿绪;周淑红;黄健宇;郑晓和;赖在真;;[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年06期
杜增兰;王岐;;[J];临床医药实践;2011年08期
张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年15期
姚维敏;陈焰;郭健文;谢春生;;[J];临床医学工程;2011年07期
张夏;黄传荣;王建华;;[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J];家庭之友(爱侣);2011年09期
邵爱东;张彦;;[J];中国医药导报;2011年23期
胡越凯;齐唐凯;张云智;张仁芳;刘莉;郑毓芳;蒋卫民;张继明;潘孝彰;卢洪洲;;[J];肝脏;2011年04期
黄愈玲;毕锡明;梁雪莹;;[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年07期
张朝彬;王志宏;;[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振兴;季林祥;杨仁池;;[A];第十一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07年
黄呈辉;欧阳玲;黄建国;刘永梅;黎淦平;;[A];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周胜生;王永忠;;[A];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白伟利;王晓云;;[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朱佐民;王清涛;高志成;杨忠华;;[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张永宏;赵艳;马丽娜;师令娴;金怡;何智敏;张小丹;陈新月;;[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徐鸿绪;郑晓和;宏苹苹;;[A];全国临床免疫检验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临床免疫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徐立新;蒋敏;;[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梁树人;;[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王文虎;王鲁文;龚作炯;;[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建;[N];医药经济报;2004年
江南雪舞;[N];大众卫生报;2005年
周华英;[N];大众卫生报;2002年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
李廷赋;[N];广东科技报;2006年
孙静媛;[N];健康报;2004年
张荔子;[N];健康报;2005年
;[N];科技日报;2005年
李君 诗庆;[N];大众卫生报;2006年
吴坚;[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吕萍;[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伟;[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梁雪松;[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王刚;[D];山东大学;2005年
张琳;[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吕丽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毛青;[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陈嵩;[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王程;[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张瑞祺;[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李端;[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香子;[D];延边大学;2001年
潘庆登;[D];南昌大学;2008年
曾国兵;[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董梅;[D];新疆医科大学;2003年
于丽君;[D];山东大学;2005年
倪燕;[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苏海霞;[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陈兆军;[D];浙江大学;2002年
张治国;[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刘一萍;[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