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潇湘馆馆主人的性格与命运

Can not open file /export/manager/www/article/cache_w/blog/recommand_topic/59.php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林黛玉与潇湘馆研究综述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论黛玉的眼泪为何而流
●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07行政管理
●彭城书院第二届国学班 &&&董亮
摘要:黛玉爱哭,她的眼泪不光流得多,流得勤,而且常常是自泪不干。“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人生情缘,各有分定。那么黛玉的泪到底为谁而流?笔者认为她的泪是为了还报灌溉之恩,充满了感恩;她的泪是寄人篱下的凄苦,浸润着怜爱;她的泪是多愁善感的化身,承载着灵性。黛玉流着眼泪,过完了悲怆、凄美的一生。
关键词:眼泪 人性世界 黛玉 感恩 寄人篱下 多愁善感
“最美丽的诗歌就是最绝望的,有些不朽的篇章就是纯粹的眼泪。”(缪塞《五月的夜》)那么“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又有着怎样的其中味呢?正如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从一滴眼泪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性世界。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是一个悲剧。王国维称其为“悲剧中的悲剧”。透过“满纸荒唐言”,我们看到了“一把辛酸泪”!而作为小说中的女一号黛玉,她的一生,也是悲剧的一生。“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是红楼梦的艺术特点之一。黛玉的姓氏,别号,写的诗词,甚至席间行的酒令,抽到的花名签,都可以作为她后来悲剧命运的写照和伏笔。作为悲剧,其最好的表现方法之一,就是泪。泪在《红楼梦》中可谓司空见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群芳髓”……而这些在黛玉的身上更能体现。“女儿是水作的骨肉”(宝玉语),我们来看看黛玉的判词:“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两株枯木”,双“木”为“林”,“枯”音同“哭”,又寓黛玉是泪枯而死。我们知道黛玉姓林,林指代草木,隐喻其前生是绛珠仙草。正如脂批所说:“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我们还知道黛玉的别号叫“潇湘妃子”,这个典故的背后便是泪。探春说得好:“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黛玉的诗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每一首都如泣如诉,她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葬花吟》就是“诗谶”,《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五美吟》,《唐多令》……无不伤感,凄凉。而《桃花行》分明是以易为风雨摧残的桃花自喻了。
黛玉爱哭,她的眼泪不光流得多,流得勤,而且常常是“自泪不干”。“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人生情缘,各有分定。那么黛玉的泪到底为谁而流?笔者认为有三种原因。让我们顺着黛玉的眼泪,来解读她悲怆,凄美的一生。
一、降凡历劫还报灌溉之恩
黛玉的泪,纯真,晶莹,剔透,滴滴为今生的知己,前世的恩人而流。
《红楼梦》的第一回写道: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俗语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开篇以神话,寓言的形式,交代了黛玉与宝玉的前世,即所谓的“木石前盟”。于是有了宝、黛初见时彼此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曹雪芹写黛玉“还泪”的原意,在第三回脂批中说得最清楚。宝,黛初见时,一个因对方没有玉而狠命摔玉,一个因之而流泪。在这里,脂批说“这是第一次算还,不知下剩还该多少!”“应如此非伤感,还甘露水也。”此外,戚序本保存的一条脂评,更点出它对整个悲剧的象征意义: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馀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夫!
既然是还泪,是报恩,那么小说有没有在哪一回提到黛玉的泪还得差不多了呢?是有的。文章第四十九回就提到
,黛玉拭泪道:“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象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宝玉道:“这是你哭惯了心里疑的,岂有眼泪会少的!”黛玉的泪是“完债”。
第一百零六回也写到,绛珠草降凡历劫,还报了灌溉之恩后返归真境。这也应了《收尾·飞鸟各投林》中的“欠泪的,泪已尽”。
我们说,黛玉的诗,因为有泪,所以才那么凄美,那么有意境。
第三十七回《咏白海棠》诗中,黛玉是这么写的: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湘帘”,是指用湘竹做成的门帘。“月窟仙人”不就是“绛珠仙子”吗?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默默哭泣,又多么可怜。满腹的心事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秋闺怨女拭啼痕”,脂评已点出“不脱落自己”,也是她的眼泪还债。
当然,随着宝、黛爱情的发展,黛玉的泪便流的更勤了。题帕三绝就是好的例子。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香痕”就是泪痕。“还泪债”在作者的艺术构思中,是黛玉悲剧一生的同义词。“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为“还泪债”定下了基调,三首绝句始终着重写一“泪”字,这也算是黛玉一生悲剧的一次预演吧。
黛玉自小便有不足之症,幼年丧母。用林如海的话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为了减少父亲的顾盼之忧,黛玉便寄居到贾府外祖母家。
初到贾府,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连饮茶的习惯都私下偷偷地改过来,这里已经很可怜了。
黛玉和湘云都是从小就失去父母,寄人篱下。遭遇有相似之处,但性格却截然不同。湘云活泼可爱,爱说爱笑;黛玉多愁多病,哭哭啼啼。不许见哭声的黛玉却每每落泪,这其间自有难言的凄苦。
还记得那晚,黛玉去看宝玉,晴雯没听出来是黛玉,就没有开门,并说了几句气话。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黛玉听了,不自主地想起自己来:“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滚下泪珠来。越想越伤感,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我们知道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见黛玉哭泣,花为之神魂颠倒,默默伤感;鸟也从梦中惊起,弄得痴痴呆呆。《庄子·齐物论》以绝色佳人“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来说人之所美,鱼鸟则惊,感受完全不同。因有一首诗道: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以花和鸟拟人。作者不仅将花,鸟拟人化,写它们也富有同情心,且将它们也描写得像弱女子黛玉一样可怜可爱。渲染衬托手法为诗家所常用,而借花,鸟者尤多。杜甫的《春望》中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小说后文写中秋夜联句,有“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联佳句,用的也是花,鸟。
那一夜,黛玉失眠了。紫鹃是最了解黛玉的了,由她去闷坐,只管自己睡觉去了。我们来看小说中的描写: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一宿无话。好一幅夜深不寐图呀!将黛玉寄人篱下,凄苦的形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黛玉常常失眠。“晓筹不用鸡人报”,就暗示黛玉忧思不眠之意。第七十六回写湘云去潇湘馆过夜,湘、黛二人同时失眠,黛玉说:“我这睡不着也并非今日,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满足的。”黛玉多病、多愁、多泪,焦首煎心,日日年年,几乎没睡过几个安稳觉。
一次,宝钗打发人送燕窝来,紫鹃收起燕窝后伏侍黛玉睡下。黛玉在枕上感念宝钗,羡慕她有母亲,有哥哥。而自己却只身一人,形影相吊。又听见窗外竹梢焦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的睡了。
雨打芭蕉,小窗听雨,不禁让我想起了“留得枯荷听雨声”。
林黛玉曾说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枯荷听雨声’。”这句源自李商隐《宿路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诗:“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清人何焯评:“下二句暗藏永夜不寐,‘相思’可以意得也。”纪昀评:“不言雨夜无眠,只言枯荷聒耳,意味乃深;直说则尽于言下矣。‘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寄怀之意,全在言外。”难道仅仅只是相思吗?无眠,不寐,不正是黛玉的写照吗?
咏物抒情,恐怕没有谁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更与菊花相适合的了。在以菊花为题的作诗会上,黛玉作了《咏菊》《问菊》《菊梦》。
咏菊(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潇湘妃子)
菊梦(潇湘妃子)
黛玉夺魁的菊花诗中,句句含悲,首首有泪。眼泪成了她终年的伴侣。三首菊花诗,就很形象的表现了黛玉孤独,寂寥之感。伴随她的依然只有潇湘馆的苦竹凄风以及那似乎流不断的泪水。
在第六十七回“见土仪颦卿思故里”中,宝钗把哥哥薛蟠从南方带过来的东西分给大观园里的姊妹们。姊妹们收了东西,都很高兴。惟有黛玉看见家乡之物,反自触物伤情,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不觉的又伤起心来了。紫鹃深知黛玉心肠,但也不敢说破。
&无独有偶,在第八十七回“感深秋抚琴悲往事”中,林鸟归山,夕阳西坠。因史湘云说起南边的话,黛玉便想着“父母若在,南边的景致,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不少下人伏侍,诸事可以任意,言语亦可不避。香车画舫,红杏青帘,惟我独尊。今日寄人篱下,纵有许多照应,自己无处不要留心。不知前生作了什么罪孽,今生这样孤凄。真是李后主说的‘此间日中只以眼泪洗面’矣!” 
&不仅如此,在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中,黛玉笑说道: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今日饭后无事,因欲择出数人,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借人喻己,吟颂这些人,是同病相怜,感叹自己离乡背井,寄人篱下,举目无亲,前途未卜。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红豆曲》与其说是宝玉的吟词,看作黛玉自诉心声,倒是颇为适合的。
林黛玉是个非常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她的诗充满了灵气。这与她多愁善感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警幻仙姑歌曰: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还记得“薄命司”两边对联: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黛玉的多愁善感是由于她的阶级出身和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生活环境造成的。是封建卫道者对她残酷迫害的结果。黛玉的哭,也是对封建势力发泄的怨恨和悲愤,是对志同道合的叛逆者贾宝玉的同情和感情的外露。
潇湘馆的森森翠竹是主人性格的延伸。黛玉曾宣称她是由于“爱那几根竹子”才选了“潇湘馆”的。那么潇湘馆是什么样的环境呢?我们从宝玉的《有凤来仪》中可以窥探出:
& &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 &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 & &&&&&&&&&&&&&&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 &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这就是黛玉的住所。其特征是“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潇湘馆青翠的竹林是黛玉住所的色彩特征。人与环境是和谐的,人如其物。翠竹是黛玉的化身,黛玉成为翠竹的灵魂。绿色既清又翠,色性偏冷,它象征着黛玉纯洁的本质和冷寂的性格。同时也符合她那愁怆的身世和命运。用竹子来烘托黛玉的性格,体现她孤高自诩,目下无尘。
&黛玉在充满仇视、倾轧、争夺、欺诈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黑暗王国里,流着眼泪过完了短暂的一生。
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她想“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故此人以为喜之时,她反以为悲。花开花落,本是自然现象,在黛玉眼里,却能引出一连串感伤的泪水来。
黛玉的敏感,使她善于体察世间人情,感受到世态炎凉。宝钗过生日唱戏,凤姐说一个小旦活像某个人。宝钗已看出来,一笑,不说;宝玉也猜着了,但不敢说;湘云脱口而出:“倒像林姐姐的模样!”不经心地得罪了黛玉,还引起一场有趣的小口角。
文章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有写道:林黛玉走到梨香院墙角,听到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知道是那十二个女孩子在演习戏文。“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使人产生无限哀愁。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可见对年华易逝,红颜易老的伤感。这与“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意思何其相同啊!这是因为触景生情,使她由青春的觉醒转入对人生价值和爱情归属的思考。联想到自身,她又很快意识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因而感到感伤、痛苦、失衡。
&& &诗言志,歌咏言。言为心声。《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文学作品也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礼记·乐记·乐本》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黛玉的多愁善感在她的诗词中都有所体现。
哀伤凄恻的《葬花呤》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落红满地无人扫,黛玉收而葬之。与其说是葬花,不如说是葬泪。你看,黛玉一手拿着花锄,一手握着锦袋。一边捡起落花,一面用手绢拭泪。伴着花锄的叹息,泪珠滴滴落下。这是一幅多么凄美,多么诗意的画面。“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由花联想到自己,岂不是多愁善感,也是寄人篱下的无可奈何。《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可得到证明。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黛玉的凄惨寂寞,如果没有多愁善感的个性,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那正是“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桃花行》和《唐多令》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像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本来就是一个伤感的季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对于黛玉这样一个敏感的人来说,更容易引发愁思。在“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写到黛玉值秋分时节又犯了咳嗽病,一日傍晚,突然变天,渐渐昏黑,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黛玉凄凄凉凉地拿起一本《乐府杂稿》来读,看了其中《秋闺怨》、《别离怨》之类的诗,不觉心有所感,于是摹拟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格调写成《代别离》一首,名之为《秋窗风雨夕》。这是凄风苦雨的秋夜,一个重病少女酸苦的哀思,悲凉的情绪如浓重的暗夜压在她的心头。这个犹如娇花嫩草的少女,孤单寂寞地住在潇湘馆里,听着暗夜中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窗棂,想着自己凄凉的身世和未来渺茫的前程,怎能不痛断肝肠。“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突然到来的秋风秋雨,惊破了她绿色的幻梦,预感到她短暂的青春年华就要逝去了。对黛玉将来因悲愁泪尽而死,《秋窗风雨夕》是一次重要的铺垫。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这是继《葬花辞》之后,黛玉的又一首顾“花”自怜的抒情诗。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因为他知道林妹妹曾经离丧,故作此哀音。他并不称赞,是因为领会了这“哀音”,再也说不出称赞的话了。“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就是明显的预示荣府败亡和黛玉夭折。只待“一声杜宇春归尽”,群芳都将以不同的方式憔悴,而最早凋零的就是黛玉。
缠绵悲感的《唐多令》中,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把一腔哀惋缠绵的思绪写到词中去。曾游百花洲的西施,居住燕子楼的关盼盼,都是薄命的女子,似乎是信手引来,实际是有意自喻。柳絮任东风摆布,正是象征黛玉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李纨等人看了这首诗,都点头感叹:“太作悲了。”是呀,除了这类悲戚语外,这个多愁善感的少女还能说出什么更乐观的话呢?
这些诗词皆是为泣所作,真是一字一咽,一句一啼,洒血泣泪,不尽余悲。
还记得“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上,大家为宝玉庆祝生日,席间掷骰子,行令。该黛玉掣时,黛玉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是一句旧诗:莫怨东风当自嗟。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他,别人不配作芙蓉。”“莫怨东风当自嗟”出自宋代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诗。后面几句是“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命薄,莫怨东风当自嗟”。芙蓉,喻黛玉娇美。“风露清愁”与《葬花辞》中的“风刀霜剑严相逼”意近。“莫怨东风当自嗟”,意思是说:不要怨恨环境的冷酷,还是承认自己命运不好吧。这是无可如何的一种悲惋、叹惜。这几句诗,就与她《葬花呤》的很像。说黛玉是“红颜薄命”,正是说她像“枝上花”一样,禁不起“狂风”的摧残,而终于泪尽而逝。
黛玉,从一出场的“泪光点点”到泪尽“魂归离恨天”。正应了《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当年的潇湘馆外“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而今只有“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真是人去楼空,红颜已归黄土垄中,天边香丘,唯有冷月埋葬花魂!“冷月葬花魂”,这是联诗达到高潮时,黛玉呕尽心血,熬干泪水,用生命谱出的一句绝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潇湘妃子,终是“质本洁来还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你是眼泪的化身,是忧愁的别名,是伤感的代称。黛玉的泪,打湿了落花,浸透了旧帕,浸润着诗稿,凄美了绝世的容颜。点点滴滴,融进了感恩,凄苦和感伤。这三种泪水伴随着黛玉的一生。
1.《红楼梦评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增订本
2.《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蔡义江著,中华书局,2002年4月
3.《红楼梦学刊》文化艺术出版社
4.《红楼十二论》百花文艺出版社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谈林黛玉的性格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谈林黛玉的性格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倩女幽魂潇湘馆装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