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能不能报中山大学行政管理专业逻辑学专业?

傻逼的主要问题在于他是无法在争论中学习的,他对事物的认知水准,就一直保持在一个固定的程度;也就是说,他认为对的,就会一直认为是对的。&br&&br&傻逼的另一个问题是他不能接受的是“自己被说服”这么一件他觉得很没有面子的事情,会不断的抵赖;也就是说,他即便发现自己错,也绝对不会承认。&br&&br&所以,不要试图当场说服一个傻逼,说服一个傻逼这件事情本身完全木有意义,向一个聪明人,证明他是错的会有意思得多。&br&&br&帮助傻逼的最佳方式是等别的时间,别的场景,去诱导傻逼,让他自以为有了新的见解。
傻逼的主要问题在于他是无法在争论中学习的,他对事物的认知水准,就一直保持在一个固定的程度;也就是说,他认为对的,就会一直认为是对的。傻逼的另一个问题是他不能接受的是“自己被说服”这么一件他觉得很没有面子的事情,会不断的抵赖;也就是说,他即…
如果同样被打成白痴的话,比逻辑思维强的人损失小一些
如果同样被打成白痴的话,比逻辑思维强的人损失小一些
&ol&&li&马太效应。那些大号因为关注者较多,回答问题之后总是会被盲目赞同。有的时候看到一个自己有较多实际经验且有兴趣的问题,发现有个大号在那胡扯说了一大推理论或者空洞虽然没错但也基本不实际不实用的答案之后,而且赞同票靠前,一般也懒得回答了,因为你会有些失望和失落。所以做为个人来讲,当有一个我喜欢的问题的时候,我其实不希望首先看到大牛们的回答(当然更多时候他们回答得很好),他们一回答,很多人盲目跟上赞同,答案的丰富性和多彩性会受到影响,这个问题就其实没太多意思了。&/li&
&li&最先聚集起来的小团体圈子氛围,他们最了解知乎,粉丝众多,在提问和答案中,感觉他们互相认识互相默契,是单独一个知乎用户群,虽然她们不排外但是给了很多新用户融不进去的感觉,以前黄继先老师、M姐等被带头,现在感觉好很多了。当然,他们很多时候回答的确非常好。我也要说明,我最喜欢的知乎用户是黄继新老师,最佩服M姐。&/li&
&li&自以为师,习惯总是自以为牛X的把问题扩大化,全面化,高度化。感觉提问是在出语文论文作文题目似的,很多时候抱着简单的单纯的心问一个问题,答案总是会让我哭笑不得。&/li&
&li&纸上谈兵。那些真正在实际中操盘的人很少有时间来知乎上回答问题的,当然知乎还是可以获得很多知识的,只是需要自己结合实际去判断和取舍,不能盲信。&/li&
&li&知乎由于不注重对提问者的保护、鼓励以及提问者问题个性化的即时性解决,这种规则让提问者感到他是为了大家更多的学习而提问题做奉献了,以至于不能很好的高效的达到自己切身的个性解决问题的需求,再加上有些蛋疼的修改题目的做法(不是否定修改题目的做法,只是怀疑修改题目的意义和标准),很多人慢慢的就不喜欢也没动力提问了。所以知乎用户越来越多,好问题越来越少,因此好答案也越来越少。&/li&&/ol&&br&
对有些用户来说,解决问题和学习受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比如我,我来知乎提问更多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学习是其次的顺带的自然的目的。而现在害的我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要先被教育一番。--伤不起。
马太效应。那些大号因为关注者较多,回答问题之后总是会被盲目赞同。有的时候看到一个自己有较多实际经验且有兴趣的问题,发现有个大号在那胡扯说了一大推理论或者空洞虽然没错但也基本不实际不实用的答案之后,而且赞同票靠前,一般也懒得回答了,因为你会…
我的本科在北京大学数学系。我们这个系中的许多人都是通过奥数保送上来的,我虽然没有走上数学研究的道路,但是我的了解,目前在数学界有影响力的中国数学家们,绝大多数在奥数上曾经获奖。&br&&br&以此文为例:&br&&a href=&.cn/s/blog_00ntvy.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cn/s/blog&/span&&span class=&invisible&&_00ntvy.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张伟,2000 CMO银牌,&br&袁新意, 恽之玮 ,刘若川,2000年国家代表队员,IMO金牌。&br&肖梁 2001年国家代表队成员,IMO金牌。&br&这批人我都很熟悉,而且当时我印象最深的高年级讨论班,北大数学系的高峡老师,也是84年IMO奖牌出身,他给了我们一些基础的数学研究训练,我至今收益颇深。&br&奥数使得他们走上数学道路,即使在中国,&b&奥数也是数学人才的重要来源。&/b&&br&&b&&br&&/b&&br&另一方面,以我的亲身经历,奥数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我同样会将这种方式传递给我教过的小朋友们。奥数的本质是鼓励学生的探索思维,题目的“刁钻”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用他没有在课堂上学习过的方法解决问题。我记得我学习奥数时,老师在堂上会写一个题,然后给大家半个小时时间,他出去转悠,回头会来问:有招么?然后大家会纷纷说怎么办,然后他会挑战大家的想法。然后大家再想,有人解出来了,还会鼓励大家想别的解法。这种探索式的思考方法使我获益良多。&br&&br&我后来进入了移动互联网行业,再到08年,我偶然了解一些所谓奥数培训机构,我认为他们的教学方式已经把奥数给歪曲了,他们采用了应付高考的方式教奥数,产生的问题大家都已经说了很多,我不再赘述。但是也有一批培训机构教师,从02年人大附中从北大数学系借奥数老师讲课开始教学,他们自己受到了非常良好的奥数教育,也得过奥数的奖牌,也懂得如何教学,譬如邹瑾(97IMO金牌),杨笑山(00CMO银牌),胡晓君(00CMO金牌,国家集训队成员)等等,我希望这批人通过他们的工作,真正的将奥数的思维方法传递给奥数教师和学生们,如果这件事能够做的足够好,他们给社会带来的贡献不亚于这群年轻的数学新星。
我的本科在北京大学数学系。我们这个系中的许多人都是通过奥数保送上来的,我虽然没有走上数学研究的道路,但是我的了解,目前在数学界有影响力的中国数学家们,绝大多数在奥数上曾经获奖。以此文为例:张伟,2000 CMO银牌,袁新意, 恽…
因为他们明显说错了。&br&&br&在不久前国内关于PX的抗议此起彼伏的时候,PX的百度百科中关于毒性的信息曾一度被篡改为「剧毒」,有一群隔壁的理科生在百度百科上不断地把PX的条目恢复原状。&br&&br&「是否要建PX项目」是一个价值判断,各方都可以从各个层面提出各自的看法,可是「PX是否剧毒」是个事实判断,给实验动物喂食测量其半数致死剂量就可以确定答案。&br&&br&「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哪个好」是一个价值判断,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可是「唯心主义只有中学教科书里头那一种」是个事实判断,回顾一下哲学史就知道不止教科书里那一种。&br&&br&我在高中三年曾经学习化学竞赛,最终拿下了国一,也算是一个理科生。当我看到有人说:「PX有剧毒」的时候,我心中有一个很明确的判断:「你说错了」。&br&&br&我在大学选择了政经哲专业,读了一些这方面的书,也算是哲学勉强入门。当我看到有人说:「唯心主义就只有中学教科书中那一种」随后按照中学教科书上的方法把它批判一番,指出唯心主义图样图僧破云云,我心中的判断和上文中关于「PX剧毒」的判断是一样的。&br&&br&这类化学问题并不是要对某某人名反应的复杂机理进行概括,也不是要讨论「考虑动力学和热力学某某反应能否在某某条件下发生」,这是个简单的常识题,学过些许化学知识就能作出判断。&br&&br&这类哲学问题并不是要对某某哲学家的思想进行概括,也不是讨论「某某哲学家对某某哲学家的质疑是否有道理」,这是个简单的常识题。了解过一丁点哲学史就能作出判断。&br&&br&既然理科生会给文科生讲述化学知识,那么文科生给理科生讲述哲学知识又有什么奇怪的呢?&br&&br&这很奇怪吗?这一点都不奇怪啊。&br&&br&因为他们明显说错了。
因为他们明显说错了。在不久前国内关于PX的抗议此起彼伏的时候,PX的百度百科中关于毒性的信息曾一度被篡改为「剧毒」,有一群隔壁的理科生在百度百科上不断地把PX的条目恢复原状。「是否要建PX项目」是一个价值判断,各方都可以从各个层面提出各自的看法,…
&ul&&li&&u&&b&你的问题描述正好符合维基百科中的对“人身攻击的谬误”的描述——&/b&&/u&&/li&&/ul&&b&维基百科:&/b&&br&哲学家李天命认为:“&b&其实只要没有将品格批判当做驳论的理据,那批判就没有犯人身攻击的谬误。否则的话,父母责骂子女,法庭判辞批评罪犯的操行,便全都犯上人身攻击的谬误了&/b&。”&br&&br&此处所说的人身攻击仅限于逻辑上的Ad Hominem(拉丁语,“对于人”),即所谓的人身攻击的逻辑谬误,不包括“对人格侮辱(personal abuse/attack)”之类。&br&网络之上与人辩论,常会出现一个说法就是“你对我采用了人身攻击”,但是其实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是把ad hominem和personal abuse/attack的混淆。&br&Ad Hominem在严格意义上来讲是“&b&讨论时针对或提出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阶级或处境等,而进行攻击或评论&/b&,&b&&u&并以此当作提出了理据&/u&&/b&去驳斥对方的论证或去支持自己的论点,此乃犯了人身攻击谬误。此即所谓「对人不对事」或「因人废言」”(定义来自维基百科)&br&以上定义中我加粗的关键词“并以此当作提出了理据”是判断一些言论是不是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的关键,也就是说即使对方对你个人提出了对人不对事的评价,如果你不能说明这些对个人的评价是被对方作为理据的话,谬误就不存在。&br&&ul&&li&&u&&b&那么什么是“人身攻击”呢?&/b&&/u&&/li&&/ul&&b&百度词条: (其实我觉得这个词条还不是很完善)&/b&&br&关于“人身攻击”在法律上并没有一个定义,理论上也好像找不到一个界限。 &br&  但从众多事实依据来看,人身攻击应该是以舆论为导向,无法律效力,却多半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意愿,针对性强,目的明确的文字或言论;此文字、言论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且内容词性为贬义、攻击性强;另从‘人身攻击’字面上我们可以理解,它又是与侮辱、谩骂区别开来的,它相对而言要文明得多,且从内容上技术含量相对也要高些。 &br&  这样我们应该可以给它下个定义:人身攻击即某人或某些人因主观意愿针对他人及身体以无差别文字、言论攻击。 &br&什么是人身攻击? &br&  其实这个问题从法律角度来讲应该叫侵犯人身权。 &br&  每个人都有人身权,包括身份权和人格权。人格权包括生命健康权、名誉权、姓名权、肖像权。而身份权包括了荣誉权、著作权、发明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等知识产权中的人身权以及监护权、亲属权。 &br&  所谓人身攻击就是侮辱他人、故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侵犯他人隐私,而使得他人在精神上、生活中受到了侵害并造成了严重后果,这种行为法律上称之为侵犯名誉权,当事人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损害赔偿、赔礼道歉。&br&&br&&ul&&li&&u&&b&举一反三(以下强大的例子来自&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c948a6c96e2c& href=&/people/c948a6c96e2c& data-tip=&p$b$c948a6c96e2c&&@谢熊猫君&/a&)&/b&&/u&&/li&&/ul&&strong&例子一:&/strong&&br&A:所有猫都是哺乳动物,狗不是猫,所以狗不是哺乳动物&br&B:你的这个逻辑有问题,按你的说法猫是哺乳动物的一个子集,但是狗即使不在猫这个子集内也依然可能存在于哺乳动物这个集之中。&br&评论:&strong&A和B都没有人身攻击&/strong&,意见相左不代表人身攻击&br&----------------------------------------&br&&strong&例子二:&/strong&&br&A:所有猫都是哺乳动物,狗不是猫,所以狗不是哺乳动物&br&B:你的这个逻辑有问题。&br&评论:&strong&B的说法虽然不完整,但是不存在人身攻击&/strong&&br&----------------------------------------&br&&strong&例子三:&/strong&&br&A:所有猫都是哺乳动物,狗不是猫,所以狗不是哺乳动物&br&B:你的这个逻辑有问题。很明显你根本不懂逻辑。&br&评论:&strong&B的说法不是人身攻击&/strong&。B的说法前半部分是针对观点的;后半部分虽然是针对个人的,但是并没有地方可以说明B是用这个对于个人的评价来反对观点或者加强自己的观点,所以在没有其它背景的情况下,B的说法可以理解为讽刺成分居多,讽刺不属于人身攻击。&br&----------------------------------------&br&&strong&例子四:&/strong&&br&A:所有猫都是哺乳动物,狗不是猫,所以狗不是哺乳动物&br&B:很明显你根本不懂逻辑。你的这个逻辑有问题。&br&评论:&strong&B的说法不是人身攻击&/strong&。B所说的“这个逻辑有问题”并不是“A不懂逻辑”这个评价的结论,B的后半部分仍然是在直接针对A的观点&br&----------------------------------------&br&&strong&例子四&/strong&:&br&A:所有猫都是哺乳动物,狗不是猫,所以狗不是哺乳动物&br&B:很明显你根本不懂逻辑。&br&评论:&strong&B的说法不是人身攻击&/strong&。在没有其它背景的情况下,这时候B的评论是对于A逻辑能力的评价,而没有用这个评价作为对A的观点的反驳。B的说法仍然是讽刺为主。&br&----------------------------------------&br&&strong&例子五:&/strong&&br&A:所有猫都是哺乳动物,狗不是猫,所以狗不是哺乳动物&br&B:你根本不懂逻辑。&br&评论:&strong&B的说法不能被肯定地认为是人身攻&/strong&击。B的评论很有可能是基于A的论点的一个推断,但是B并没有表示这个推断可以作为A的论点不成立的理据。也就是说“你不懂逻辑,所以你的论点是错的”是人身攻击,但是“你的论点是错的,所以你不懂逻辑”不是人身攻击,虽然后者很不严谨。&br&----------------------------------------&br&&strong&例子六:&/strong&&br&A:所有猫都是哺乳动物,狗不是猫,所以狗不是哺乳动物&br&B:你的这个逻辑有问题。你是个傻逼。&br&评论:&strong&B的说法不是人身攻击&/strong&。B的说法虽然包含了人格侮辱(personal abuse),但是不是人身攻击,理由见前面几个例子。&br&----------------------------------------&br&&strong&例子七:&/strong&&br&A:所有猫都是哺乳动物,狗不是猫,所以狗不是哺乳动物&br&B:你是个傻逼。&br&评论:&strong&B的说法不一定是人身攻击&/strong&。除非B把&你是个傻逼&当做论点来用,不然这不构成人身攻击。人身攻击必须是一个argument&br&----------------------------------------&br&&strong&例子八:&/strong&&br&A:所有猫都是哺乳动物,狗不是猫,所以狗不是哺乳动物&br&B:草泥马。&br&评论:&strong&B的说法不一定是人身攻击&/strong&。理由同例子七&br&----------------------------------------&br&&strong&例子九:&/strong&&br&A:所有猫都是哺乳动物,狗不是猫,所以狗不是哺乳动物&br&B:你一向逻辑能力很差,所以你肯定是错的。&br&评论:&strong&B的说法是人身攻击&/strong&&br&----------------------------------------&br&&strong&例子十:&/strong&&br&A:所有猫都是哺乳动物,狗不是猫,所以狗不是哺乳动物&br&B:你是个傻逼脑残,所以你的观点可不对&br&评论:&strong&B的说法既是人身攻击又是人格侮辱。&/strong&&br&----------------------------------------&br&&strong&例子十一:&/strong&&br&A:所有猫都是哺乳动物,狗不是猫,所以狗不是哺乳动物&br&B:错!如果狗不是猫的话那至少算昆虫!你个傻逼。&br&评论:&strong&B的说法逻辑有问题,但不是人身攻击。&/strong&&br&----------------------------------------&br&&strong&例子十二:&/strong&&br&A:所有猫都是哺乳动物,狗不是猫,所以狗不是哺乳动物&br&B:不好意思,我情愿相信写教科书的那些真正动物学家的说法。&br&评论:&strong&B的说法是人身攻击&/strong&。B虽然很有礼貌,但是他没有直接应对A的观点,而是用贬低A的可信度(“你不是一个真正的动物学家”)的方法来反对A的观点。&br&----------------------------------------&br&&br&&strong&例子十三:&/strong&&br&A:听好了傻逼!所有猫都是哺乳动物,狗不是猫,所以狗不是哺乳动物!&br&B:又是一个人身攻击,大家忽略他的说法就好了。&br&评论:A的说法包含人格侮辱,逻辑也不对,但是&strong&A没有人身攻击&/strong&。&strong&B的说法反倒是人身攻击&/strong&。读到这里你们应该能判断为什么了。&br&----------------------------------------&br&&br&&strong&例子十四:&/strong&&br&A:这个B以前是一个小偷,他的话不能信。&br&B:又是一个人身攻击,大家忽略他的说法就好了。&br&评论:&strong&A是人身攻击&/strong&。B正确地指出了A的人身攻击,并且提醒大家忽略,&strong&B不是人身攻击&/strong&。&br&----------------------------------------&br&&strong&例子十五:&/strong&&br&A:所有的政客都是骗子。B是一个政客,所以B是一个骗子。&br&B:又是一个人身攻击&br&评论:&strong&A不是人身攻击&/strong&,不管你是否同意A的假设(“所有的政客都是骗子”),A都只是在试图说明B是个骗子,而不是在以此反对B的任何观点。&strong&B的说法是人身攻击&/strong&,因为他把一个并不是人身攻击的说法说成是人身攻击,从而借此来反对A的说法。&br&----------------------------------------&br&&strong&例子十六:&/strong&&br&A:所有的政客都是骗子。B是一个政客,所以B是一个骗子,所以B的所有观点都是谎话&br&B:又是一个人身攻击&br&评论:&strong&A是人身攻击&/strong&,同时“所有的政客都是骗子”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strong&B不是人身攻击&/strong&,因为B正确地指出了对方的人身攻击。&br&----------------------------------------&br&&strong&例子十七:&/strong&&br&A:所有猫都是哺乳动物,狗不是猫,所以狗不是哺乳动物&br&B:你的逻辑有问题&br&A:我再慢慢讲一遍给你听,所有猫都是哺乳动物,对不?狗不是猫,对不?所以狗不是哺乳动物!这个很难理解吗?&br&B:你的逻辑不对,逻辑上看如果p是q,不能说明非p是非q&br&A:我不是在跟你讨论p和q,我和你讨论的是常识!狗不是哺乳动物!&br&B:好吧,看来你的脑子不好使。大家忽略他吧。&br&A: 人身攻击!我赢了!&br&评论:&strong&B最后表示A的脑子不好使不是人身攻击&/strong&。虽然不看上下文的话这句看起来很像人身攻击,但是B之前正面攻击了A的观点,而且考虑到A的反应,B这句话并不是试图说明A的观点是错的,而是在试图说明A的脑子有问题。&br&======================&br&&br&顺带一提,A最后那句“人身攻击!我赢了!”就是所谓的人身攻击攻击了。&br&&br&&br&&br&此文是经过网络上的资料进行整理后得出的,参考地址如下:&br&&ol&&li&百度词条:&a href=&/view/585530.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人身攻击_百度百科&i class=&icon-external&&&/i&&/a&&br&&/li&&li&维基百科-人身攻击:&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8%BA%AB%E6%94%BB%E6%93%8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zh.wikipedia.org/wiki/%&/span&&span class=&invisible&&E4%BA%BA%E8%BA%AB%E6%94%BB%E6%93%8A&/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li&&li&维基百科-人身攻击的谬误:&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8%BA%AB%E6%94%BB%E6%93%8A%E7%9A%84%E8%AC%AC%E8%AA%A4&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zh.wikipedia.org/wiki/%&/span&&span class=&invisible&&E4%BA%BA%E8%BA%AB%E6%94%BB%E6%93%8A%E7%9A%84%E8%AC%AC%E8%AA%A4&/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li&&li&【科普】人身攻击和人身攻击攻击&a href=&http://ibeidou.net/?p=7233&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ibeidou.net/?&/span&&span class=&invisible&&p=7233&/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li&&/ol&=============================思考的分割线====================================&br&经过在QQ上和@路灯 同学的讨论,和在这道题之下的@夏小筱 同学的讨论,脑袋有点乱了,我决定先对定义再用原文(拉丁)置换后再捋一遍,到时候再做更改。&br&如果有对逻辑学有较深理解的同学,欢迎过来一起探讨。&br&&br&&br&想吃到正宗的纯牛肉潮汕牛肉丸吗?找我吧~&a hre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首页-林记-淘宝网&i class=&icon-external&&&/i&&/a& 拍下后在留言中附上知乎+ID即可优惠5元。&br&&br&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微信号,每天会给大家推菜谱哦~另外还会给大家推我阅读时看到的一些不错的片段(悦读),还有我养我萌猫照片~主推&b&“治愈”&/b&哦~&br&&img src=&/34f3f572e4_b.jpg& data-rawwidth=&206& data-rawheight=&20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6&&微信号:iluzern
你的问题描述正好符合维基百科中的对“人身攻击的谬误”的描述——维基百科:哲学家李天命认为:“其实只要没有将品格批判当做驳论的理据,那批判就没有犯人身攻击的谬误。否则的话,父母责骂子女,法庭判辞批评罪犯的操行,便全都犯上人身攻击的谬误了。”…
&b&反感鸡汤文,用计算机科学家的话是这么说的:&br&&/b&&br&&b&算法--有限的确切的计算序列,并且这样的步骤和序列可以解决一类问题。&br&&/b&&br&&b&&img src=&/dbb60dd4ec44_b.jpg& data-rawwidth=&822& data-rawheight=&2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2& data-original=&/dbb60dd4ec44_r.jpg&&当然给出一个有效的算法是困难的&/b&&br&&b& 《推理的迷宫》&/b&
反感鸡汤文,用计算机科学家的话是这么说的:算法--有限的确切的计算序列,并且这样的步骤和序列可以解决一类问题。当然给出一个有效的算法是困难的 《推理的迷宫》
呵呵,题主的提法其实有问题,主要是思维的局限。&br&“假如你进入体制内,工作好坏的评价标准在关系的处理和平衡,而这种能力主要靠实践获得。”&br&现在的年轻人“主动”吸收了太多的关于党和政府的负面信息,特别是以微博为代表的谣言平台,还有不负责任的媒体,真的是深恶痛绝啊!&br&在体制内,工作好坏的评价标准绝不是处理关系,而是和企业一样,看你的工作能力,简单说就是业绩。只是对业绩的评价维度有差异而已。我好多在体制内的同学都跟我抱怨过,基层工作压力太大,工作量非常大,根本没时间让你去“搞关系”。而且真正能够升职的,基本都是业务好且有潜力的,当然如果再加点背景是再好不过的,企业不也存在这种现象吗?&br&&br&“公文写作不是这个逻辑,而且还是个关系处理和平衡的问题,比如一个文章你按照解决问题的逻辑写深了,它可能就牵扯到一批人利益了,矛盾也就产生了,四平八稳才是它的逻辑,因为不会得罪人。”&br&题主绝没有写过公文,就我个人经验而言,写公文是极具考验一个人能力的。&br&1.公文写作的目的是什么?&br&是让领导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你要说什么,希望他做什么。领导平时是很忙的,他根本没那么多时间看你那么多啰嗦的,所谓逻辑的东西,这就要求你用最少的文字最精炼的表达你的意思,这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br&2.怎么写?&br&上面说了,要精炼,但精炼到何种程度,这是学问,这只能慢慢锻炼。写完后最好让不知道事情的人看一遍,看他们是否了解你要说什么,因为你自己写的事情你肯定是清楚的,往往会删一些加一些东西而没有歧义,但是对不知道事情经过的人很可能会理解错。所以一定要跳出来检查自己的稿子。&br&3.提建议。&br&写公文不是说写完就算数的,作为一个部门的专业工作人员,你的工作就是要给领导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或建议意见。这也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能力的。比如除了一个事故,你写一个情况说明,领导看到之后肯定是希望你给他出几个解决方案,然后让他去选。解决方案怎么来,这就考验你的专业性和能力了。&br&&br&回到“进入体制内工作后,此前积累的阅读量还很重要么?”我只能说,题主的“功利心”太强了,记得有这样一个理论,可以把事情按重要性和紧急程度进行区分:重要而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很多人天天在处理重要而紧急的事,而最后真正产生影响的是“重要不紧急”的事,比如锻炼身体,阅读!&br&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什么是有准备呢,就是你前期做了大量的努力和积累,正好在某一时刻机会来了,你把握住了!阅读就是如此,总有一天会让你有所收获。不管你读什么书,只要是读书,总归是好的。&br&另外再说一句,题主务必正确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中国的现实。否则失败的肯定是你自己。想想,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下,也有那么多人成功了呢?没有实力的人总会走不动路的。&br&&br&&br&…………………………………………………………………………&br&还是决定修改下答案:&br&很普通的一个回答,居然转变成对公务员的争议,这点始料不及。&br&我不是公务员,目前在上海一家垄断的国企上班。我在民企做过,之后在外企,最后到国企(事业单位转制),我同学中有许许多多的公务员,分布在江浙沪一带,我的想法是基于自己平时看新闻,思考,结合同学分享的亲身经历而形成的。&br&本以为知乎是一个比较“高帅富”的地方,大家都是为了知识而聚在一起,应该是理性居多,但没有论据直接上来“骂”的真的让我挺灰心的。&br&关于我自己接触到的一些领导,感受和@思多米一样,至少在江浙一带,没点真材实料你根本不可能爬上去。我刚进这家单位的时候也很郁闷,怎么那么多关系户,但很快就认清了,这些人进来之后没能力就只能在这个岗位上混一辈子了,关系能让你入门,但绝不是最重要的条件。&br&关于公务员,在知乎上搜了一下,还是挺多的,可参考&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人们对公务员的工作有哪些误解?&/a&和&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公务员真的那么好吗?&/a&&br&当然,什么都是围城。&br&其实,关于政府的问题,最深刻的感受者肯定是自己。每次回家,我都会想起十多年前自己小时候家乡的场景,和现在已经完全是两个时代。你能想象二十年的时间浦东能发展成现在这样吗?这样一个政府,在短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就,如果真的都是一群靠关系上去的人决策的结果的话,那我只能说我们实在是太幸运了!&br&现在的中国人很沉不住气,而社会大环境也让我们感觉输不起,所以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在比,总是在抢,连高考都能成为一个家庭的决定重要的大事。&br&我们没学会谦虚,却学会了狂妄。我大学有个老师对共产党很反感,听闻有次他在课上对一同学说,你当国家主席难说比习XX还好,你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对这样的假设我感到很无奈。&b&生活中常常碰到这种人,他永远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个人,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他人或社会或政府。&/b&在中国,谁都认为自己是国家主席的料,谁都认为自己比其他人聪明,谁都可以在网络上、生活中对其他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这是一个高素质的人应有的品质吗?&br&&br&刚看到一条微博,深有感触,原作者梦遗唐朝:&br&“听说要在附近建个火电厂”,&br&“会污染,反对”。&br&“我说错了,是风力发电”,&br&“会破坏环境,反对”。&br&“也可能是水利发电啊”,&br&“会破坏地质,反对”。&br&“那最好建个核电厂”,&br&“会不安全,反对”。&br&“哎,停电了”,&br&“这操蛋的国家,连电这种最基本的东西都供应不足”。&br&&br&不管你们怎么喷,我还是坚持一贯以来的想法,中共是一个伟大的政党,同时是一个问题很多的政党。&br&以上。匿了。
呵呵,题主的提法其实有问题,主要是思维的局限。“假如你进入体制内,工作好坏的评价标准在关系的处理和平衡,而这种能力主要靠实践获得。”现在的年轻人“主动”吸收了太多的关于党和政府的负面信息,特别是以微博为代表的谣言平台,还有不负责任的媒体,…
说一个我发现已久的:对提问者身份的误判,将提问者误当成持有问题中的观点进行教育和攻击,或对并不带有个人目的和个人主观色彩的问题的提问者当成学生一样教育。
说一个我发现已久的:对提问者身份的误判,将提问者误当成持有问题中的观点进行教育和攻击,或对并不带有个人目的和个人主观色彩的问题的提问者当成学生一样教育。
“你也有父母妻子和孩子吗”&br&“$%,#@**^”(是的,和你们人类一样)&br&“你们是全家一起坐飞碟来地球旅游吗”&br&“$%,${^^},¥#¥{^=+~~”(是的,是全家一起,我和我妻子轮流驾驶飞碟)&br&“你们在真空状态下也无法生存吧”&br&“$%,#@**&&^”(是的,和你们人类窒息时的状态一样)&br&“你妈和你妻子都掉到飞碟外边了你先救谁”&br&“!!。。。&&&—¥^}_。。。”(这个。。。可能先救我妈吧。。。)&br&飞碟突然飞走了。
“你也有父母妻子和孩子吗”“$%,#@**^”(是的,和你们人类一样)“你们是全家一起坐飞碟来地球旅游吗”“$%,${^^},¥#¥{^=+~~”(是的,是全家一起,我和我妻子轮流驾驶飞碟)“你们在真空状态下也无法生存吧”“$%,#@**&&^”(是的,和你们人类窒息…
这会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这里的很多人不懂得隔行如隔山,喜欢跨越学科界限来评论自己不熟悉的事物。&br&&br&要不是人文社科问题下经常有一些非专业人士扯一堆中学课本上的唯物主义、地缘政治的阴谋论和拟人的浪漫主义民族史,“文科生”也不会如此反弹。&br&&br&知乎绝对不缺乏专业人士,缺乏的是专业主义。大家都尊重他人的学科,就没这事了。
这会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这里的很多人不懂得隔行如隔山,喜欢跨越学科界限来评论自己不熟悉的事物。要不是人文社科问题下经常有一些非专业人士扯一堆中学课本上的唯物主义、地缘政治的阴谋论和拟人的浪漫主义民族史,“文科生”也不会如此反弹。知乎绝对不…
重复一遍问题&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学逻辑学的真正用途是?」下我的回答&/a&中的观点。&br&&br&几乎任何一个领域(including 数学),尤其是一个实践领域(e.g. 工程)的主要构成部分都是经验性的,也就是说,你的纯粹理性辩论能力的提升,并不会使得你在这个领域内如虎添翼。即便像是数学这种全部由先天知识构成的学科,其中的各种定义以及你对于命题的记忆这些具体的过程都是经验性的。&br&&br&更为糟糕的事情是,在辩论的过程中,一个领域内的大牛对于发动各种攻击的时候你是没有办法用逻辑的方式来还击的。因为他要做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说服力的论证的话,必须要求听者有着极高的专业素养,而你并没有能够听懂这种论证的基础。这种情况下能怎么办呢?他只能说因为自己是这个领域里面的权威,所以你应该听我的。如果你不听,他无非就骂你一句傻逼然后走人了。&br&&br&喜欢以理性辩论者自居的人在这个时候特别喜欢搬出谬误分析的工具:「看,这个傻【哔】教授,说自己是大牛因此自己是对的,这是以人为证;他辩不过我然后骂我傻逼,是人身攻击。什么大牛什么教授,不过尔尔。」yol 老当年那句话,虽然经常被人拿来讽刺他,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来说是正确的,当一个学术圈内的人士在面对学术圈外的人士的时候,心里偶尔会有一种这样的傲慢:「如果不是因为在网络上,你与我对话的资格都没有。」&br&&br&专业人士和专业人士的掐架是不需要讲一般意义上的逻辑的,就像是数学家的证明在恰当的地方可以跳步或者省略那样——对面那个审稿人/读者懂就行了,你们这些傻【哔】大众不必懂。亚里士多德的有效三段论(1-AAA)是大家熟知的,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更为常见的情形是省略三段论。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所有人都会死」的前提隐没掉了。这个例子你能补全,但是在专业的争论中,你甚至不知道他们隐没掉的前提是什么(毕竟不是所有有效三段论都采用了 1-AAA 的格式),你以为是逻辑推不出的地方,在他们看来或许只依赖于一个非常 trivial 的前提,又或者,你自己自作主张补了一个错误的前提上去,然后认为对面的推理依赖的是这个前提。同时,专业人士之间的辩论也会比日常情况下更讲逻辑,也就是说,专业人士的辩论在特定的地方,比如说法律和哲学方面,会更加注重概念的澄清,措辞上细微的差别就意味着巨大的不同,而这是没有经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所无法体察的事情,而即便隐约感觉到了差别存在,也未必能够清楚地陈述出到底这种差别是一种怎么样的差别。&br&&br&另一方面,专业人士在面对普通人的时候,难免会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也就是说,你们并不是平等的辩论者,他在这个领域内的理性能力就是比你强,真的要形容的话,你是学生,他是老师。这种情况下,疑问是可以有的,但是在提出疑问的时候,处于礼貌,问题的产生应当归于自己,而不是归于对方。比如说,即便你觉得有问题,你在提问的时候语气上不能是:「我觉得这里有问题」,而应当是「对不起,我觉得我这个地方没有搞清楚」。而这种东西,是咄咄逼人的辩论术不会教给你的。&br&&br&此外,大多数学科的组织性并不高。这也就意味着,你在学习的时候需要接受很多的驯化,而很少能够有人给你解释清楚为什么。就连数学这种组织性极高的学科,在遇到学生问一些「数学哲学」问题的时候,大多数老师也是无能为力的。(最典型的三类问题:数/点/空间/平面/集合的本质是什么?数学是何以能够被应用的?你是如何想到这个解法/证明的?)更不用说人文社科里面各种说不清楚的凭感觉的东西了。对于逻辑性的过于强调甚至可能会导致你没有办法进入这个领域。比如说我就没有办法读一本人类学或者历史学的著作。唯一我能(作为理论研究而不是作为小说)读得动的 K 系著作在 K0 里面。&br&&br&吐槽了这么多也就是想请你竖立两个观点:&br&&ul&&li&逻辑不是万灵药,要编程就好好编程,要想学辩论就好好看别人是怎么辩论的,但是辩论嘛,表演性太强,主要还是以拉拢观众问目的,在特定的情况下把水搅浑,让情况变得对自己有利也是可以的,也就是说,辩论实际上比起逻辑更加注重对于修辞学和把握观众心理这些伎俩的使用,在纯粹的理性辩论者看来,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太有节操的行为。&br&&/li&&li&至于网上或者日常生活中的骂战,如果你是小白,遇到了大神就虚心求教。如果你是大神,拉黑对面的小白即可。如果你和对面都是大神,我不太相信你们吵得起来,也不太相信你们会low到相互指对方的逻辑错误。如果你和对方都是小白,别浪费时间了,好好搬砖去吧。想求真?去找一个双方都认可的大神来请教一番。&br&&/li&&/ul&&br&回答到此结束?并没有。&br&&br&&br&&br&下面是正题。&br&&br&逻辑的训练,或者说,论辩的训练,并不&b&完全&/b&依赖于书本,也就是说,书本虽然可以给你一个系统性的引入,或者,在你有了初步的直觉之后给你一个系统性的总结,但是具体到使用中,自己能否体查到各种谬误,依赖的还是你的逻辑直觉。此外,除了找谬误的能力之外,将话说清楚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而这也不是光通过看书就能学来的。逻辑能力在这种意义上很像数学能力。规则的记忆只是初级中的初级罢了。如果一本代数书里面的概念是什么你都背不下来,那么做题自然是没有可能的事情,但是它也远远没有古文默写填空那么简单。会用是很关键的事情,不做题却还想具有某种能力是人类的原罪。&br&&br&抛开形式逻辑不谈,日常中的论辩其实是一种非常琐碎和经验性的东西。人类在辩论中会犯什么样的错误这一知识,有别于大多数逻辑知识,不可能是一种先天的知识,而仅仅会是一种经验知识,并且是一种极端琐碎的经验知识。我们发现了各种各样的谬误,给它们贴上标签,之后当辩论的时候对方犯错时候,我们甩起这个标签,啪!打脸。但是但是但是,就算你不知道这个标签叫什么又如何呢?回顾一下这个过程:&br&&ol&&li&给不同的谬误贴上标签&br&&/li&&li&在论证的时候找到谬误&br&&/li&&li&查找到对应的标签,啪!用标签打脸&br&&/li&&/ol&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既不是你贴标签,也不是你查到对应的标签然后用它打脸,而是你要能找到这个谬误啊!问题在于这个东西恰恰就是这种分类表式的谬误分析教材所不能教给你的。或者说,你单纯地知道有这样一系列的谬误形式是没有用的,因为日常的实操不比书上的例子和习题,题目出出来就是一个一个列在那里的,日常需要你进行论证分析的语篇那么长一段,这个时候要再把错谬一一挑出就是很麻烦的事情了。&br&&br&类似的困境出现在构建论证的过程中。你可以用论证分析的工具来审查自己的论证是否合理,就像是你可以用逻辑工具来审查一个数学证明是否正确那样——但是,且不论找错本身就是一个困难的过程(给你简单的数学证明,你或许能够找到错误,但是给你怀尔斯证明费马大定理的初稿你能发现其中的错漏么?),你构建论证的能力是论证分析教不会你的啊。你想要的编程的时候逻辑更加流畅,辩论的时候自己能够构建出更为恰当的论证,这些都不是逻辑能够做到的事情。这种构建能力,怎么说呢,就和数学的解题能力一样,是不可问的事情: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如何做出这道题的,除了把做出这道题的过程再复述一遍之外,他们似乎给不出更好的回答了,而这种回答显然不是你想要的回答。&br&&br&&br&&br&怎么训练呢?辩论。辩论的对象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自己。当然了,在辩论之前,如果你能从更为根本的层面上确定自己的立足点那就更好了。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被一个问题绕进去是因为他自己是没有立场的。而这个立场的树立本身不是逻辑训练的产物,也不是单纯的论辩能够给你的。有一些问题会将你引向更为深刻的问题,但是却不一定要求你对于后者给出一个答案之后才能回答前者。但是另一些问题则不是这样。&br&&br&比如说,在考虑许多道德问题的时候,明确自己的道德立场是非常关键的,然后你要意识到如下区分:&br&自己实际上会怎么做?自己希望自己怎么做?他人希望自己怎么做?自己希望他人怎么做?这种希望能通过何种手段达成?(比如说你希望鸟没有翅膀会飞/鱼离开水能生活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没有意义的希望)而问题还没完,因为你知道他人并不是一个整体,持有不同规范伦理学立场和不同道德直观的人可能会对于同一个问题会给出不同的答复。这种情况下你要思考的是你到底是站在什么角度陈述自己的立场,是陈述自己的选择,还是去试图改变他人的选择,还是,不试图改变他人的选择,但是试图改变他人对于自己这种选择的看法?&br&于是你需要明白世界上有哪些道德直观,又有哪些规范伦理学立场,并且,你还要知道自己持有什么样的道德直观和规范伦理学立场。于是你的讨论才有可能是清晰的。但是这完全是一个对于伦理学领域内的问题可能应该如何展开思考的经验问题啊,逻辑不会告诉你这些事情的。换了一个领域之后,你或许就需要从头开始思考一整堆的基础问题了。比如说审美价值判断。&br&&br&虽然按理说基本上也就只有规范性的问题和审美价值争得起来,毕竟描述性问题本身都有事实作为依据,但是即便是在事实领域,都有中医辐射转基因这样一堆的东西,可想而知……&br&&br&当然了,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思考下去很容易陷入到各种终极目的这类问题中。事实上很多选择上的争端也是如此,比如说一个团队对于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平衡,以及错误的归责问题等等。但是由于这种东西一开始就不可能达成一致,所以基本上除了争端要解决问题,都不是以口头博弈而是以用脚投票或者是权力压制的方式完成的。事实上也是如此,我们在进行政治辩论的时候也就仅仅是通过花言巧语拉拢选民罢了,最后不可调和的部分就是单纯的拼杀,谁权重大谁赢。苏格拉底巧舌如簧不也还是被民主地投死了么。修辞学比理性更有用,毕竟用理性来思考太累人了。另一方面,一个人就算实际上没有给出终极目的这样的问题的答案,也并不妨碍他持有一个特定的伦理学立场,只不过这个立场暂且和自己的终极目的没有辩护意义上的联系罢了。但是就算一个人的伦理学立场是基于自身的终极目的的,那又如何呢?如果他人要质疑这个人的伦理学立场,而这个人将自己的终极目的作为对于自身伦理学立场的辩护的话,那么辩护的需求仅仅是从对于伦理学立场的辩护转嫁到了对于终极目的的辩护上罢了。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br&&br&回到理性上,假设辩论主体是理性的,我们最后希望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无非就是让对面承认他所偏好的东西是他的个人偏好。争论到此为止就结束了。理性没有办法完成对于感性的僭越,你没有办法说服我让我觉得芹菜好吃,你也没有办法通过纯粹辩论的方式让一个毛左放弃他的腊肉的崇拜。(但是驯化和肉体改造可以做到这一点,而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令持有异见者消失——死人是没有想法的)&br&&br&理性的唯一价值在于拆穿谎言,然而拆穿谎言之后你却没有别的办法了。因为赤裸裸的偏好是你无法改变的东西。当你用它直面自己的时候,你或许可以借此判断出到底哪些是自己的偏好,而哪些是自己用来撑场面的谎话,或者,达到统一战线的权宜之计。比如说种族平权里面,有多少人实际上想要的是正义,而又有多少人是为了自己种族的可能利益不被侵害而选择加入到这样的立场中,又有多少人是没有深刻想过这个问题,仅仅是因为某个自己崇敬的人这样说了,或者,自己的恋人对于自己有这样的道德要求,才选择为这样一个立场辩护?&br&&br&有趣的事情在于,很多时候自我的反思是得不到结果的,因为我们很容易将自己理想的选择误当成自己在现实中做出的选择,于是乎在某种意义上成为键盘侠。简单的两个例子:一个是很多人都很容易宣称自己在遇到一个什么什么情况的时候会见义勇为或者助人为乐,然而真的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却未必愿意去麻烦自己;另一个例子是人们口头上宣称自己会选择莎士比亚全集之类的东西作为孤岛上的十本书之一,但是实际生活中却从来不碰这些东西。&br&&br&这也就是为什么道德和审美都应该是论迹不论心的东西。因为论心没有标准。大是大非上你的判断我或许会相信(而这也并不是因为我对于你的信任,而是我对于人类整体的信任,毕竟一个正常社会中不可能大多数人都不是遵纪守法的好人),但是具体到各种小问题的自我判定的可靠性或许就没有那么牢靠了。&br&&br&如果你能够理清自己的某个道德问题上的立场或者审美倾向上的立场实际上是什么样的。那么当你在加入到辩论中的时候,你就能有立场了。一个没有立场的人是没有动力辩论的,反正别人说什么都好,既然你说是那就是了。这种消极的态度本身也不是不行,但是对于要训练吵架能力的你来说,并不太合适。与此同时,由于你并不是真的想要成为一个辩手,而仅仅是想要为自己辩论,因此也并没有必要像辩手那样故意找自己不喜欢的立场为其辩论。真要为一个自己讨厌的立场进行辩护,很容易训练出来诡辩的技巧。&br&&br&当你有了基本的立场之后,可以观战了,各种意义上的观战都无所谓,无论是网络上的对战还是学术界的著作互掐,又或者是电视辩论,都无所谓。反正论证构建就是一种模仿的过程。实际上在学数学的时候情况也是类似的,光有定义定理公理而没有例题的话,学生估计都跳楼去了。例题的存在是很重要的事情。辩论的过程中本身就充满了对于概念的澄清和对于对方谬误之处的分析。反复浸染于其中之后水平自然会逐渐上去的。但是,这一切训练真的有价值么?嘛,无所谓,玩的开心就好。
重复一遍问题中的观点。几乎任何一个领域(including 数学),尤其是一个实践领域(e.g. 工程)的主要构成部分都是经验性的,也就是说,你的纯粹理性辩论能力的提升,并不会使得你在这个领域内如虎添翼。即便像是数学…
&ol&&li&把一段话中所有的&b&修辞手法&/b&都剔除出去,包括&b&比喻、拟人、反问、设问、排比、对偶&/b&等。&/li&&li&如果不是引用的事实、数据、原理定理公理等,把&b&引用&/b&的句子也剔除出去。&/li&&li&之后把多余的&b&形容词&/b&和&b&副词&/b&也剔除出去。&/li&&/ol&最后得到最好的结果是干巴巴的&b&观点、论据和结论&/b&,基本上就纯粹是作者的逻辑了。在没有修辞手法、形容词和副词的情况下,作者是没有办法煽情的。&br&.
把一段话中所有的修辞手法都剔除出去,包括比喻、拟人、反问、设问、排比、对偶等。如果不是引用的事实、数据、原理定理公理等,把引用的句子也剔除出去。之后把多余的形容词和副词也剔除出去。最后得到最好的结果是干巴巴的观点、论据和结论,基本上就纯粹…
我的观点是:&br&&b&一、提问者对此负有责任&/b&&br&&ul&&li&以你在问题描述中给出的问题为例:“比如吧,&b&有人提问说&/b&&i&我老婆品味不怎么好,穿衣服不好看,怎么解决&/i&。本来吧,有人回答推荐说哪个网站穿衣服好看,哪本杂志比较好,你多让你老婆看看,这个回答就很好了。偏偏有很多人辩证思维泛滥,一切问题都用辩证思维来看,&b&把问题上升到&/b& “&i&你为什么要改变别人”“品味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i&”。&/li&&li&就我的理解,你是认为他人没有在提问者所画出的“圈子”里回答,而是跳到了圈子外边自由发挥。但很多情况下,这是因为,&b&提问者自己没有把这个“圈子”画出清晰的界限&/b&,或者,其在提问时本身也还没有对问题有清晰的想法(提出好的问题也是一项技能,需要一定的前期思考)。这个样例问题完整的写法应是“我(认为)老婆品味不怎么好,(我认为她)穿衣服不好看,(这个令我烦恼/不爽的问题)怎么解决?”&/li&&li&一个人的“认为”是TA对别人做出的主观判断,所以,回答者的“正统答案”和“辩证思维泛滥的答案“就分别是从“&b&改变老婆的行为&/b&”和“&b&改变自己的看法&/b&”两种角度来对提问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答,对于这个问题来说,这两种回答都是适宜的,没有跳出提问人所画的圈子去自由发挥。&/li&&/ul&P.S.我在回答时,一般都会&u&先将提问者的&b&问题核心&/b&多读两遍&/u&,有时候还会复制粘贴到回答中,以保证自己最大程度的理解问题并且顺便理顺问题(因为有些问题写的并不通顺)。此外,有时候提问人在最初提出问题时,自己也还没有完全想清楚,而回答者可能会比提问人想的更进一步。&br&&br&&b&二、你提出的问题&/b&&br&&ul&&li&“知乎上那些辩证思维泛滥的人,是怎么了?”,文本上是个疑问句,但就我理解,你的本意问题是:“&b&我认为&/b&知乎上有些人(在回答问题时)总是辩证思维泛滥,大家觉得是这样吗/你们怎么看?”。当然,你在问题描述中把这个意思写出来了。但有些人却仅提出问题,问题描述中全无扩展。&b&所以这些问题看似闭合,实际是个开放型的问题&/b&。&br&&/li&&li&就我的提炼,你核心观点是:知乎上的部分问题应该是有相对确定和统一的回答的(但不一定简单),而不应该存在如此多的发散思路,而且有些发散思路是在对原问题进行“提升”,即修改了问题。这么做是不妥的。&br&&/li&&/ul&最后,如果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清晰明确的(但不一定简单),这样的问题更应该选择依靠Google和Wikipedia这样的工具去求得解答(当然,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可以来寻求专业的查询帮助),而不是把知乎当成个哆啦A梦。在知乎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具有一定的思辨性的问题(聚集多行业的小众知识聚合分享型问题是例外),这样也更符合知乎的宗旨。
我的观点是:一、提问者对此负有责任以你在问题描述中给出的问题为例:“比如吧,有人提问说我老婆品味不怎么好,穿衣服不好看,怎么解决。本来吧,有人回答推荐说哪个网站穿衣服好看,哪本杂志比较好,你多让你老婆看看,这个回答就很好了。偏偏有很多人辩…
我来谈论一下认知科学里面的结论吧。&br&&br&人类的思维模式不是逻辑的。这是显然的,要验证这一点,有两个经典的实验,一个是概率叠加实验(即合取谬误),一个是卡片选择实验。&br&&br&卡片选择实验如下:告诉受试者,已知每张卡片都是一面数字,一面字母,问受试者,如果要检验规则「每个元音的另一面都是奇数」,那么需要检验哪几张卡片?这时,桌面上放着四张卡片,朝上的那一面分别写着 A K 4 7。&br&想要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考虑下面这种情况:&br&酒吧里面坐着四个人,已知其中两个人分别点了一杯可乐和一杯 Whiskey,另外两个人分别是 17 岁和 23 岁。并且假设当地规定 18 岁以上的人才能喝酒,请问如果你要检查是否有人违反了规定,你要检查哪个或者哪些人?&br&&br&答案就不用我说了。显然,人脑在处理抽象问题的时候,会比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更慢,并且,此时依赖直觉会更容易出错。换言之,逻辑不是人的基本思维架构。&br&&br&第二个问题是给你一段描述某个人(比如 Rose)的文字,然后其中提到了她有各种女权主义倾向的行为(即,表现得像一个女权主义者),但是没有提到她是银行出纳,最后给你若干个选项,叫你在选项之间按照可能性从大到小排序。&br&一个选项是「
Rose 是银行出纳」,另一个选项是,「
Rose 是银行出纳,并且是一个女权主义者」。&br&很多人错误地把「
Rose 是银行出纳,并且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排在了「
Rose 是银行出纳」前面。&br&如果不能理解为什么是错误的,考虑下面这种问法:假设有 100 个人符合上面的描述,请你按照在选项之间按照可能人数个数的多少从多到少排序。&br&同样,在第二种情况下,做对的人会比较多。因为第二个问题比较具体。而概率这种抽象的东西,是不适合人们思考的。&br&&br&让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人类的思维模式不是,至少,不完全是逻辑的呢?&br&答案很简单,因为人类不是电脑,人类没有一种适合进行逻辑计算的结构,并且事实上,很多完备的算法是没有多项式时间的。&br&最重要的是,逻辑,作为理性的终极形式,仅仅是一种工具罢了。很多判断都是不完整的判断,比如说判断一批产品的质量,我们出于时间成本的考量,必定会采取抽样而不一一检测的方式。法庭定罪也是这样,我们通过一个不完全的信息,作出一个可错的判断,但是这也足够了。&br&&br&另外,我们如果从进化生物学的意义上来考察,可以得到更为直接的结论。&br&正确的行为模式,对于一个生物个体来说,不是别的,正是那些可以使得这个个体成功存货的行为模式。我看到一个树的背后有一个阴影,我当然看不到阴影在被树挡住的地方是不是连续的。但是我会直觉地认为那里可能会有一个东西,并且,如果那个阴影本身长得比较像某种巨大的动物的话,我会本能地不去靠近它。就判断本身而言,我的判断自然可能是错的。但是别忘了,生物意义上的正确不是是否客观地认知了世界,而是是否能够活下来,所以,如果我判断某个东西是危险的,我径直逃跑是没有任何损失的。相反,如果我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得到正确的判断,搞不好真的被怪兽发现了吃了。这就是不采用正确率高的逻辑判断,而采用判断速度快的直觉判断的直接原因。因而,比起效率底下的前者,后者才是更为「正确」的方式。&br&&br&这大概就已经解释完了。所谓正确的决策,本来就不是指符合客观真理的东西。&br&更何况,要想知道一个复杂系统的输出,最快的方法就是,运行它。&br&&br&但是,现在的社会和原始社会是不同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社会中,直觉不再那么重要,因为我们很少需要担心自己会因为一两秒的反应不及而丧生。一般来说,依赖直觉的情况有两种,第一种是当我们在进行某些极度依赖反应的事件的时候,比如说,高速飚车的过程中,如果忽然出现一个什么东西,我们的判断绝对不是逻辑的判断,而是直觉的判断来指导我们,因为逻辑是人类的高级结构,要调用逻辑是更为困难的过程。另一个类似的情况是我们在打架的时候,像是李小龙那种人,都是依赖直觉进行出拳而不是逻辑,因为反应时间是很关键的。&br&&br&但除了这种极度要求反应速度的情况之外,直觉在现代社会中就毫无用处呢?&br&不是。&br&因为逻辑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换而言之,逻辑最多就仅仅是一个过程,逻辑本身无法充当输入。另一方面,逻辑的局限性非常明显,纯粹的逻辑是得不到任何结论的。但是我们偏偏又需要哪些能够真正给我们带来经验知识的综合命题。而逻辑是没有办法真正连接两者的。当然,我们现在的东西的确够用,但是这种够用是建立在某种超越逻辑的基础之上的,比如说:对于外部世界的本能的信仰,也即是,直觉。&br&&br&当然,逻辑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如果要概括逻辑这种东西的话,或许最好的概括方式就是某种规则。逻辑并不是一个或者一套规则,而是一族规则的集合。或者说,对于不同规则的形式化,不同的地方采用不同的规则,虽然规则本身的制定可能是有问题的,或者是不完备的,但是总还是一种值得去参考和遵循的东西。&br&&br&另一方面,是当我们面对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的时候,直觉是得不到结论的。我们依靠直觉,是基于一种贝叶斯神经网络的经验积累,比如说开车的时候,我们靠直觉,游泳的时候,我们靠直觉,骑单车的时候,我们靠直觉,打架的时候,我们靠直觉,做高考题的时候,我们靠直觉。但是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经验在长期的训练中得到了积累,想想看你第一次解初等数论题目的时候能靠直觉么?(虽然这时靠逻辑也没有用)&br&复杂的问题同理,直觉性的思考虽然可以很快得到一个答案,但是这个答案未必是正确的,所以要考察其正确性的话,还是需要系统性的逻辑手段。直觉适用于那些我们错了也不会有损失,但是不及时可能会有很大损失的事件。而逻辑则相反,如果考虑的时间充裕,并且如果不周到会导致严重后果的话,那么你就不会选择直觉了。&br&至于拍脑袋做决定之所以常见,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因为对于后果的错误估计,或者说,损失不在决策者。另一方面就是决策者本人的狂妄,自认为自己一定不会受到损失。&br&&br&唔,大概就这样了。
我来谈论一下认知科学里面的结论吧。人类的思维模式不是逻辑的。这是显然的,要验证这一点,有两个经典的实验,一个是概率叠加实验(即合取谬误),一个是卡片选择实验。卡片选择实验如下:告诉受试者,已知每张卡片都是一面数字,一面字母,问受试者,如果…
深度沉迷“狼人杀”中。&br&非常幸运,我们渐渐成长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高质量的狼人杀圈子。十几个同学每周三、周六晚上,固定玩。不会出现提问者说的“大部分人都是盲从的,很容易信服于某个玩得熟练的权威玩家”这种情况。每个人都很认真地参与游戏,进行推理。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人”,于是剩下的,就是建立在纯逻辑之上的思维盛宴。&br&几乎不会出现明显跟风,如果有人那么做,会被怀疑为狼。因为当有其他人被怀疑时,真正的狼肯定很想有人替他挡着,就会去进一步地引导群众去怀疑这个人。除非他能提出有力的证据,如果只是重复之前别人已经提出的论据 ,就很可能是狼想隐藏自己。&br&不管自己的身份是什么,在提出怀疑时,都必须给出充分的论证。一旦论证有破绽,就很可能被别人抓住漏洞不放,以此怀疑你的身份,把你推向风口浪尖。&br&该不该跳身份,要跳什么身份,什么时候跳,跳时需要提供哪些信息,才能坐实你的身份,不被对手抓住漏洞来引导民众。话需要说到什么份上,以免给对手知道太多。狼什么时候可以自爆了来保护其他的狼。这些都需要对局势有精准的判断。我见过网上一些扫盲攻略,说“预言家只要验到坏人的时候就可以跳了”云云。其实,场上局势风云变幻,没有这种“当出现A情况,就可以出B招了”的固定打法,千变万化才是这个游戏的魅力所在。&br&随便说几种打法:&br&1.狼跳预言家&br&控场能力强的人如果有机会,在真正预言家表明身份前,先跳预言家,直接说验到了A是狼,那真正的预言家A同学此刻就非常不利了。但是这种打法需要跳身份时毫无漏洞,要跟民众阐释清楚为什么你要第一个验A同学。还需要和A对峙时,指出A明显的破绽,这样才能引导群众相信你而冤死真正的预言家。这也需要你对自己的判断很有信心,你必须猜准了每个人的身份。这是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打法,生手禁用。&br&2.假跳一个场上根本没有的身份&br&因为场上有盗贼,所以有身份牌压在底牌里,所以场上可能根本就没有这个角色!这时候你假跳这个角色,没有人跟你抢,你的身份一坐实,愚民们就任你操控了。你是好人,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投石问路,让对手误判场上的局势。也就是设个局让对手往里面钻。但是你怎么知道这个身份场上没有呢?可以是这样。你自己是盗贼,可选的底牌是一只狼,一个预言家。你选了狼,再假跳预言家引导舆论。还有更高级点的,你通过局势确定盗贼不会揭穿你,并且猜出来了场上这个身份没有。&br&3.狼焊跳:“我就是狼!”&br&经过几轮后,甚至只是一轮后,狼就对目前的胜率有了把握。这时候,跳出来我就是狼!咱们就是睁着眼睛玩这局,狼也能赢。这是非常霸气的打法。需要脑子清醒,计算无偏差。比方说A同学直接说“我是狼。根据现在场上活人的人数对比,我们现在剩四只狼,只要统一投票B同学,他必死。接下来,我们杀人的顺序是······狼们都不必再隐瞒身份,一律统一行动,这局狼就赢了。”&br&4.丘比特自连&br&丘比特可以把两个人连成情侣,把自己跟一头深水狼连在一起,来一场人狼恋,还是很好玩的。因为预言家验你会验出你是好人,这样好人阵营会保你,而你的狼伴侣也会暗中保你晚上不被狼杀死。谁又能料到其实你是第三方阵营呢?当然这是理想的情况。事实上,你很可能要为你的狼伴侣殉情。而一旦被识破是人狼恋,更是人皆可诛之。&br&……&br&打法还有千千万,和同学们玩这个游戏经常收获惊喜。比方说有人发明出一个新的打法,比方说有人设了个精巧的局,比方说最后发现还有个局中局……每一次都是思维体操,不仅锻炼逻辑缜密性,还能让人感觉到创造的快乐。
深度沉迷“狼人杀”中。非常幸运,我们渐渐成长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高质量的狼人杀圈子。十几个同学每周三、周六晚上,固定玩。不会出现提问者说的“大部分人都是盲从的,很容易信服于某个玩得熟练的权威玩家”这种情况。每个人都很认真地参与游戏,进行推…
说明下这些特质是好答案坏答案里都有的,我并不是在说有这些特质的是坏答案。&br&其实正是有太多这样的好答案,所以才更难分清。&br&&br&匿名用户。&br&业内人士。&br&写得长。&br&图多。&br&言之凿凿。&br&幽默。&br&编号。
说明下这些特质是好答案坏答案里都有的,我并不是在说有这些特质的是坏答案。其实正是有太多这样的好答案,所以才更难分清。匿名用户。业内人士。写得长。图多。言之凿凿。幽默。编号。
和不太会玩的人玩的时候开局千万不要B话多,你的理由你的演讲你的说辞超过他们智商承受范围就会被他们投死。。。。。。。唉
和不太会玩的人玩的时候开局千万不要B话多,你的理由你的演讲你的说辞超过他们智商承受范围就会被他们投死。。。。。。。唉
我想这里的逻辑必定是指&b&语言&/b&方面的,而不是指数理方面的。所以,逻辑学是一门学科,研究逻辑的学科。这是废话,但是,逻辑学同时是&b&研究论证&/b&(包括有效论证和谬误)的学科。这样就稍微有一点实质性内容了吧?注意,逻辑是研究既有论证的学科,至于产生论证,这对于人来说是毫无困难的事情,又或者,本身和逻辑的关系不大。比如说数学,你要论证帕斯卡定理是正确的,其困难之处不在于逻辑学上,而在于几何学上。当然,了解足够多的论证模式本身对产生论证还是大有裨益。&br&&br&本来想自己编一个例子的,但是既然有人回答了,我就来稍微开刀一下吧……=w=&br&吐槽:&blockquote&人要睡觉, 男人是人, 所以男人要睡觉. 【&b&这不是逻辑.&/b&&br&韩寒喜欢穿靴子, 所以韩寒身高造假, 所以韩寒写作造假. 【&b&这也不是逻辑.&/b&&/blockquote&这两句话都是逻辑研究的对象。我主要分析后一句话:&blockquote&韩寒喜欢穿靴子, 所以韩寒身高造假, 所以韩寒写作造假. &/blockquote&(1) 这是&b&论证&/b&,因为该论证的生产者试图论证韩寒造假了,而韩寒造假是一个悬而未决的事实(准确来说应该是一个&b&事态&/b&或者是&b&事件&/b&)。【我这句话是一个&b&解释&/b&,解释的是最前面的「这是论证」,当然你可以视我这句话为一个论证,但是我还是倾向于我这句话是一个解释 [1]】&br&(2) 这个论证的&b&可靠性&/b&不太好。在分析之前我们就能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逻辑一般都是直觉的,如果出现了反直觉的论证,那么很有可能这个论证有形式谬误。但是,并不是所有反直觉的东西都是有形式谬误的。比如:「总统是狗,狗有四条腿,所以总统有四条腿」。结论是显然错误的,但是这个论证没有形式谬误,但是它还是不可靠的,因为它&b&至少有一个前提不可接受&/b&。也并不是所有结论没有问题的论证都是可靠的,比如:「总统是狗,狗有两条腿,所以总统有两条腿」。&br&一般认为一个好的演绎论证是一个可靠的论证,所谓可靠,是指它同时具有:&ul&&li&&b&有效的形式&/b&,和&/li&&li&&b&真的前提&/b&。&/li&&/ul&(3) 大部分论证是&b&不完全可靠的&/b& [2],即便它的说服力很强。因为说服力本身和人类认知心理有关系,所以不是一个合适的标准。而且事实上很多问题也和我们乱套论证模式有关系。因为在日常语言中,论证一般都是以省略的形式出现的。所以我们为了还原论证,必须给它套上一个模式,同时补全隐藏前提,使它显得完整。比如说:地是湿的,看来刚才下雨了。这是一个论证,论证的结论(claim)是刚才下雨了,前提只有一个。但是,我们还有隐藏的大前提[3]:「如果天下雨了,那么地是湿的」。问题是,如果你认为省略的前提是这个,那么这个论证就是一个谬误了,因为它用了如下的形式:因为,p推出q,q;所以,p。这个论证形式是显然错误的,例子我不举了。所以,难道「地是湿的,看来天下雨了」就是一个有着形式谬误从而一无是处的论证么?不是,根据宽容原则(厚道原则)我们应该换一个补充前提:「一般来说天下雨了之后地才会湿成这样」。虽然这个结论依然不是完全可靠的。但是比起前一种情况,结论的可接受性大了很多。整个推理链是这样的:p,p推出可能q;可能q;q。从可能q 到 q这一步是不完全可靠的。但是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下的可接受性要比直接理解为演绎谬误高很多。&br&(4)「 韩寒喜欢穿靴子,穿靴子的人可能是为了身高造假,韩寒穿靴子,所以韩寒身高可能造假;造假的人往往是不诚信的,韩寒可能不诚信;不诚信的人如果写作,也很有可能是造假造出来的;所以韩寒可能写作造假;所以韩寒写作造假。」这是这个推理链的完整模式。结论直到 “韩寒可能写作造假” 为止都是没问题的。(但是其实如果在「韩寒可能不诚信」后面补上「韩寒不诚信」的话,那「韩寒不诚信」这个结论的可靠性已经很弱了,但是「韩寒可能不诚信」却是必然为真的)「可能」是什么呢?在这里是:存在一个逻辑可能的世界(即这个世界是不违背逻辑的),这个世界中韩寒写作造假。这个结论是不违反直觉的,因为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可能世界,这个可能世界中韩寒写作造假了。但是问题在于,可能性不等同于实然性。所有逻辑障碍加上可能二字都能逾越,除了从可能性推出实然性这一步。&br&(5) 当然,具体评定可能性的大小有一套系统的手段,比如说在判案的过程中我们要评价可能性,但是无论我们搜集了多少证据,都是可能而已,达不到逻辑必然。但是出于实践需要,我们会认为当可能性超过某一个阈值之后(当然这个阈值并不真的就是一个值),我们可以认为这个事件是必然的,然后完成可能性到必然的过渡,虽然从逻辑上来说这是不允许的。当然,具体如何看某个证据会对可能性造成多大的影响,以及可能性到了多大我们才认为是必然,这些都不全是逻辑的问题了。[4]&br&&br&讲完了。逻辑就是这样的东西,它研究的是论证以及谬误。学逻辑不能让人更冷静,也未必能让人变得更严谨,但是它可以让你说出更多的废话来。你不觉得,其实这些都是直觉就能解决的问题么?&br&&br&[1]&b& 解释&/b&与&b&论证&/b&。 在我们使用「因为……所以……」或者有着类似结构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可能是在做解释,也有可能是在做论证,逻辑大部分情况下研究的是论证而不是解释。要区分解释和论证,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结论部分是不是有争议的。比如说「今天下雨了,所以地是湿的」。这不是一个论证,而是一个解释。而 「地是湿的,一般来说天下雨了之后才会湿成这样,所以今天可能下雨了」。这是一个论证,因为它试图论证今天下过雨了(现在我们还不清楚今天有没有下过雨)。当然,在不同的场合下,同样的描述性的语句(链)由于语境的不同,会充当解释或者论证,但如果是规范性的语句(链),那么只可能是论证而不可能是解释了。在比较复杂的场合中,解释中可能嵌套着论证,论证中也有可能嵌套着解释,更不用说解释中可以嵌套着解释,而论证中也可以嵌套着论证了。&br&&br&[2] &b&可靠性&/b&和形式不同,可靠性本身不具有一个绝对二分的标准。可靠性是可以叠加的,比如说有证据表明,受害人指甲缝中残留的组织细胞的特性序列有10%, 20% 30%, 40%, 50% 是完全相同的。当你代入不同的数值的时候,你是犯人这个结论的可靠性不同,准确来说是和这个数值正相关。用 RSA [4] 的标准来看,可以认为前提的充分性在增加,或者是前提的可接受性在增加。这两者的增加都会提高可靠性。&br&&br&[3] 大前提其实是一个不好的说法,为了明白为什么这个说法不好,我要介绍一下&b&图尔敏模型&/b&。【我果然很蛋疼】&br&所谓图尔敏模型,颠覆了以前标准的前提/结论的论证二分法。而从一个更为全面的角度去考察一个论证。让我们考察一下这个例子【例子内容是胡扯的,看形式就好了】:&blockquote&A:XXX是英国人。(claim)&br&B:为什么?&br&A:因为XXX在百慕大出生。(data)&br&B:为什么?&br&A:因为在百慕大出生的往往都是英国人。(warrant)&br&B:为什么?&br&A:因为有法律这样规定:凡是在英国的海外领地出生的人都是英国人(backing)&br&B:没有反例么?&br&A:有,如果他双亲都是中国人的话,那么他可能不算英国人(rebuttal)&/blockquote&claim 是指一个论证中你要论证或者说你要为之辩护的那个结论。data是直接论据,一般和结论有着相同的主词,如果结论是一个针对个体的陈述,那么 data 一般也是一个针对相同个体的陈述。warrant 用于支持从论据到结论的跳跃。backing 用于解释 warrant。rebuttal 是反例。还有一个没有列出来的,是和 rebuttal 相关的,quantifier,用于限定 claim 在何种程度(可能性)上为真,是必然还是可能,如果只是可能的话,就会有 rebuttal ,如果是必然的,那么就不用考虑 rebuttal 。其中,D、W、B 三者都是所谓的前提,并且 backing 和 warrant 都可用作大前提,但在它们在论证中有着不同的功效。所以单纯的前提结论二分会导致很多困境,三段论的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分也不够好。而如果把每个论证都用这种形式展开的话,那么问题会少很多。用图尔敏模型来分析「人要睡觉, 男人是人, 所以男人要睡觉.」大概会是这样:&ul&&li&claim:男人要睡觉;&br&&/li&&li&data:男人是人;&br&&/li&&li&warrant:人要睡觉。&br&&/li&&li&backing:背后一堆解释为什么人要睡觉的生物学原理。&br&&/li&&li&quantifier:全部(男人都要睡觉);&br&&/li&&li&rebuttal:无。&br&&/li&&/ul&&br&[4] &b&评价论证的标准
&/b&评价一个论证有三个标准,一个是相关性,一个是可接受性,一个是充分性。到这一句话为止,对于论证的评价标准在学界中是没有争议的。争议从这三个词的定义开始。具体内容我就不讲了,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RSA三角形(relevance, sufficiency, acceptability)。不求严谨的话,从字面上去理解就好了。有些情况下为了避免前面可能和实然之间推不出的关系,我们会将这种关系转化为充分性,即何种情况下视作足够充分。当然,在实践中,是否充分往往会根据你的目的而变动,而不具有一个完全同意的标准。可接受性和相干性就不用说了。违反三者之一的都被视作谬误。
我想这里的逻辑必定是指语言方面的,而不是指数理方面的。所以,逻辑学是一门学科,研究逻辑的学科。这是废话,但是,逻辑学同时是研究论证(包括有效论证和谬误)的学科。这样就稍微有一点实质性内容了吧?注意,逻辑是研究既有论证的学科,至于产生论证,…
我写过一篇《再谈问题分析和解决思路》,可参考:&br&&br&如果从问题层面来将工作中的能力,那么一个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是自己提出假设创造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前者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后者足以 提出有价值的创新。而独立解决问题的本身又包括两块,一个是针对问题现象提出应急解决方法,一个是针对问题根源提出的风险管理和预警机制。问题分析和解决 本身就应该是一种通过迭代不断收敛的过程,因此根源分析和机制建立就显得更加重要。&br&&br&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核心的还是遇到问题后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包括了对问题的定义,场景的分析,可能的假设,尝试的路径等诸多内容。而这些内容是很重要 的隐性知识,很多需要靠个人的经验,你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你并没有把这些写出来,这些内容会很快在你脑海里面通过思考完成,最后你选择了一种假设或尝试 了一种方法,解决了问题。&br&&br& 那么这种意识和思维的方法本身又如何形成?个人觉得这个相当简单,一定要意识到思考方法是因人而宜的,别人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而适合自己的标准就是不一定有明确套路,但是你按该方面能快速独立的解决问题。&br&&br& 当我们面对一个新问题的时候,不管是查找帮助文档,还是上网找资料等自学方式,一定要先自己去尝试解决,并记录下自己思考的大概轨迹,你可能还是无法解决 问题,但是这个记录和尝试相当重要。其次当别人告诉你解决方法后,不要停留在结果上?简单加问一句你是如何想到这里的?你是如何搜索到解决方法的?你是根 据问题什么输入做出判断的?这种发问相当重要,通过这种发问其实你是在问别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别人的思考方式再和你自己的一印证,再问问自己我当时为 什么没有想到那个点上呢?我下次再遇到类似问题我应该多考虑点什么呢?如此步骤有个1,2年积累,你肯定可以从被动执行解决结果到独立解决问题。&br&&br& 上面谈了思考方式的转变,下面接着谈实践和自我验证,从点到面的扩展。还是那句话,你不可能从思维养成一种实践习惯,而只能从不断实践养成一种思维方式。 所以只有通过自我实践证悟的方法才是对你最有用的经验。点到面扩展往往是最难的,同样问题下次遇到了可能会解决,但是问题稍微有点变化自己又不会了?这也 正是我们讲的独立解决问题的重点。那要应对问题域本身变化后带来的解决方式变化,那么就先要考虑当我解决前一个问题时候问题域本身所涉及的知识体系结构。 任何问题解决后都要考虑拓展关键知识,一个问题解决用到了文件存取函数,那么就要拓展到整个IO相关类和方法的学习。解决问题过程中经常用到Oracle 相关系统表,权限,角色和用户,那就把Oracle 系统管理和权限知识系统学习。只有这个思路才可能举一反三。工作以后的学习基本都是围绕问题驱动的拓展学习为主,这种学习方法不空洞,易实践,容易在工作 中自然加深。&br&&br& 最后不得不谈互联网搜索,很多技术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相关的解决方法,首先搜索引擎选择Google或Google英文,技术资料收录远远多于 百度。其次搜索前得准备,必须要搞清楚问题的定义,问题发生的场景,内外环境因素都必须考虑进去。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是由多种不同的因素导致,不能精确定 义问题自然搜索范围很大,查找时间长。&br&&br& 在精确定位问题后,重点即变为关键字的选择,关键字的选择一定要屏蔽技术问题的个性化特点,比如源代码行数,你自己命名的代码文件名称等都要去掉。其次找 最有价值的关键字,包括我们看到得异常名称,异常典型说明,ORA-错误等都是典型关键字。关键字上再配合你出现问题的软硬件环境,如java环境,中间 件选择的什么出现的问题等。在搜索过程中许多网页虽然没有明确提供解决答案,但是会提供有价值的补充关键字和帮助你精确定位问题,所以还需要不断调整搜索 关键字多次尝试。&br&&br& 另外就是查找网页的快速浏览和匹配了,这个更多是历史技术经验积累。快速的模式匹配,解决问题效率高的往往就是一看就知道哪些内容有用?哪些快速抛弃?精读和泛读的快速切换和应用,都直接影响到效率。 &br&&br&
我写过一篇《再谈问题分析和解决思路》,可参考:如果从问题层面来将工作中的能力,那么一个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是自己提出假设创造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前者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后者足以 提出有价值的创新。而独立解决问题的本身又包括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山大学逻辑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