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网站炒积壳的功效与作用叶变黄了,怎么办

湖北农业远程教育网-错误页面平阳县农业信息网 平阳县农业局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热&&&&&★★★
柑橘虫害防治技术(二)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239
更新时间: 11:40:31
十二、柑橘粉虱
12.1 为害特点:
寄主主要有柑橘、金橘、石榴、柿、板栗、咖啡、茶、油茶、女贞、杨梅等。
12.2 形态特征:
成虫体淡黄绿色,雌虫体长约1.2毫米,雄虫约0.96毫米。翅2对,半透明。虫体及翅上均覆盖有蜡质白粉。复眼红褐色,分上下两部分,中间仅有1个小眼连结。卵淡黄色,椭圆形,长约0.2毫米,表面光滑,以一短柄附于叶背。幼虫期共有4龄。一龄体长约0.3毫米,宽约0.2毫米,周缘有17对小凸起和约15对小刺毛,其中在虫体两端分布稍密。二龄体长0.4~0.6毫米,体宽0.3~0.4毫米,周缘凸起已不明显,小刺毛仅存3对,头部前方、后缘两侧和尾沟两边各一对,胸气管道已隐约可见,尾沟长约0.05毫米,黄褐色。三龄体长0.6~0.9毫米,体宽0.5~0.7毫米,胸气管道明显发育,黄褐色,尾沟长约0.1~0.15毫米,扁平的虫体以及胸气管道、尾沟和虫体分节所形成的凹凸,使虫体表面呈印章形。四龄体长0.9~1.5毫米,体宽0.7~1.1毫米。尾沟长0.15~0.25毫米,中后胸两侧显着凸出。蛹的大小与四龄幼虫一致,但背盘区稍隆起,且表面比较平滑,体色由淡黄绿色进而变为浅黄褐色,显微镜下可见翅芽进一步伸长,并向后内方弯曲,羽化前数天出现明显的红褐色眼点。
12.3 发生规律:
柑橘粉虱以四龄幼虫及少数蛹固定在叶片背面越冬。在浙江黄岩一年发生2~3代,上半年气温偏高的年份以3代为主,1~3代分别寄生于春、夏、秋梢嫩叶的背面。但第一代中发育比较迟的个体则以四龄幼虫或蛹进入夏季滞育状态,盛夏过后羽化出成虫并产卵于秋梢叶片,故这一部分全年仅发生2代。虽然一年中柑橘粉虱的发生既有3代,也有2代,但由于发生2代的部分,其第一代经夏季滞育后,羽化的时间与发生3代的第二代成虫的羽化时间互相重叠在一起,故一年之中田间各虫态还是有3个明显的发生高峰,其中以第2代的发生量最大。在广西恭城每年发生3代。在江西南昌和福建每年发生4代,各代成虫盛发期分别出现在6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10上中旬和翌年4月中下旬。在台湾和广东每年可发生5~6代。成虫羽化后当日即可交尾产卵,未经交尾的雌虫可行孤雌生殖,但所产卵均为雄性。初孵幼虫爬行距离极短,通常在原叶上固定为害。已发现的天敌有粉虱座壳孢菌、扁座壳孢菌、柑橘粉虱扑虱蚜小蜂、华丽蚜小蜂、橙黄粉虱蚜小蜂、红斑粉虱蚜小蜂、刺粉虱黑蜂、刀角瓢虫、具瘤长须螨和草蛉等。其中以座壳孢菌最为有效,其次是寄生蜂。
12.4 防治方法:
  柑橘粉虱的防治,首先应充分利用座壳孢菌和寄生蜂等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园内缺少重要天敌时可从其他果园采集带有座壳孢菌或寄生蜂的枝叶挂到橘树上进行引移。只有在柑橘粉虱严重发生,天敌又少时,才考虑用药防治。进行药剂防治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虽然在幼虫和成虫期用药都能有效地杀死害虫,但由于成虫羽化后当日即可产卵,而三、四龄幼虫又是寄生菌和寄生蜂的主要发生期,故以在初龄幼虫盛发期用药最为有效,对天敌影响也最小。②由于柑橘粉虱的发生期与多数盾蚧类害虫相近,亦有多种药剂可兼治,故应尽量与其他害虫的防治结合进行,以减少用药。③柑橘粉虱对多种药剂都比较敏感,在黑刺粉虱防治方法中介绍的药剂均有效,且药剂浓度还可适当稍低。
十三、柑橘同型巴蜗牛
13.1为害特点:
分布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华南各省。为害西红柿、豆科、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禾谷类、花生、甘茹、柑桔、桃、李、(木奈)、梨、风景树等作物。初孵幼贝仅食叶肉,留下表皮,稍大后用齿舌刮食叶和枝条皮部,分泌出的粘液干燥后有亮光,能使皮层腐烂。
13.2 形态特征:
  雌雄同体,成螺螺壳扁球形,黄褐色至红褐色,螺壳高约12毫米,宽约16毫米。螺层5.5-6层,底部螺层较宽大,螺层周缘及缝合线上常有1条褐色带。壳口马蹄形,脐孔圆形。头上具3对触角,上方1对长,眼着生其顶端,下方1对短小。头部前下方着生口器。体色灰白,长约35毫米,腹部腹面有扁平的足。卵球形,直径0.8-1.4毫米,初产时乳白色,渐变为淡黄色,近孵化时为土黄色,卵壳石灰质。幼螺形态与成螺相似,但体较小。外壳较薄,淡灰色,半透明。内部的螺体乳白色,从壳外隐约可见。
13.3 发生规律:
  同型巴蜗牛1年发生1代,以成螺在草丛、落叶、树皮下和土石块下越冬。越冬成螺于翌年3月上中旬开始活动,并取食为害,4月间开始交配产卵。可异体受精,也可自体受精,任一个个体均能产卵。一生可多次产卵,每次产卵30-60粒,成堆,每一成螺一生可产卵30-200粒。卵多产于疏松而又潮湿的土壤里或枯枝落叶下。田问4-10月均可见到卵,但以4-5月和9月卵量最大。卵期14-3l天,若土壤干燥,则卵不孵化。如果将卵翻至地面接触空气,则易爆裂。蜗牛喜潮湿,阴雨天昼夜均能活动为害,在干旱条件下,白天潜伏,夜间活动。至盛夏干旱季节或遇严重不良的气候条件,便隐蔽起来,通常分泌黏液形成蜡状膜将口封住,暂时不吃不动。气候适宜后又恢复活动。主要为害期是5-7月份和9-12月份。蜗牛行动迟缓,凡爬行过的地方,均可见分泌有黏液的痕迹。
13.4 防治方法:
  ①及时清除橘园杂草,及时中耕,排出积水。②在蜗牛发生期放鸡鸭啄食。③药剂防治应在蜗牛大量出现又未交配产卵的4月上中旬和大量上树前的5月中下旬进行。药剂每亩可用6%密达颗粒剂(灭蜗灵)465~665克,或10%多聚乙醛(蜗牛敌)颗粒剂1千克,拌土10~15千克,在蜗牛盛发期的晴天傍晚撒施。其他还可用2%灭旱螺颗粒剂330~400克、45%百螺敌颗粒剂40~80克,或用5%~10%硫酸铜液,或1%~5%食盐液于早晨8时前及下午6时后对树盘树体等喷射。
十四、柑桔凤蝶
14.1 为害特点:
为害柑桔、枸桔、黄蘖 花椒、吴茱萸、佛手、积壳、山椒、柑桔、黄梁、黄菠萝等。幼虫食芽、叶,初龄食成缺刻与孔洞,稍大常将叶片吃光,只残留叶柄。苗木和幼树受害较重。
14.2 形态特征:
成虫有春型和夏型两种。春型体长21-24mm,翅展69-75mm;夏型体长27-30mm,翅展91-105mm。雌略大于雄,色彩不如雄艳,两型翅上斑纹相似,体淡黄绿至暗黄,体背中央有黑色纵带,两侧黄白色。前翅黑色近三角形,近外缘有8个黄色月牙斑,翅中央从前缘至后缘有8个由小渐大的黄斑,中室基半部有4条放射状黄色纵纹,端半部有2个黄色新月斑。后翅黑色;近外缘有6个新月形黄斑,基部有8个黄斑;臀角处有1橙黄色圆斑,斑中心为1黑点,有尾突。幼虫体长45mm左右,黄绿色, 后胸背两侧有眼斑,后胸和第1腹节间有蓝黑色带状斑,腹部4节和5节两侧各有1条蓝黑色斜纹分别延伸至5节和6节背面相交,各体节气门下线处各有1白斑。臭腺角橙黄色。1龄幼虫黑色,刺毛多;2-4龄幼虫黑褐色,有白色斜带纹,虫体似鸟粪,体上肉状突起较多。卵近球形,直径1.2-1.5mm,初黄色,后变深黄,孵化前紫灰至黑色。蛹体长29-32mm,鲜绿色,有褐点,体色常随环境而变化。中胸背突起较长而尖锐,头顶角状突起中间凹入较深。黄绿色,后胸背两侧有眼斑,后胸和第1腹节间
14.3 发生规律:
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年生3代,江西4代,福建、台湾5-6代,以蛹在枝上、叶背等隐蔽处越冬。浙江黄岩各代成虫发生期:越冬代5-6月,第1代7-8月,第2代9-10月,以第3代蛹越冬。广东各代成虫发生期:越冬代3-4月,第l代4月下旬至5月,第2代5月下旬至6月,第3代6月下旬至7月,第4代8-9月,第5代10-11月,以第6代蛹越冬。成虫白天活动,善于飞翔,中午至黄昏前活动最盛,喜食花蜜。卵散产于嫩芽上和叶背,卵期约7天。幼虫孵化后先食卵壳,然后食害芽和嫩叶及成叶,共5龄,老熟后多在隐蔽处吐丝作垫,以臀足趾钩抓住丝垫,然后吐丝在胸腹间环绕成带,缠在枝干等物上化蛹(此蛹称缢蛹)越 冬。天敌有凤蝶金小蜂和广大腿小蜂等
14.4 防治方法:
1、捕杀幼虫和蛹。 2、保护和引放天敌。为保护天敌可将蛹放在纱笼里置于园内,寄生蜂羽化后飞出再行寄生。 3、药剂防治。可用每克300亿孢子青虫菌粉剂1000一2000倍液或40%敌·马乳油1500倍液、40%菊·杀乳油倍液、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10%溴·马乳油2000倍液、80%敌敌畏或50%杀螟松或马拉硫磷乳油等倍液,于幼虫龄期喷洒。
十五、褐天牛
15.1为害特点:
寄主除柑橘外,也可为害葡萄、黄皮等
15.2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6~51毫米,体宽10~14毫米。初羽化时为褐色,后变为黑褐色,有光泽,并具灰黄色绒毛。两复眼间有1深纵沟,触角基瘤之前、额中央又有2条弧形深沟,呈括弧状。雄虫触角超过体长的约1/3~1/2,雌虫触角较体长略短或等于体长。前胸宽大于长,背面呈较密而又不规则的脑状皱折,侧刺突尖锐。卵椭圆形,长约3毫米,卵壳有网纹和刺突。初产时乳白色,逐渐变黄,孵化前呈灰褐色。幼虫老熟时体长46~56毫米,乳白色,体呈扁圆筒形。头的宽度约等于前胸背板的2/3,口器上除上唇为淡黄色外,余为黑色。3对胸足未全退化,尚清晰可见。中胸的腹面、后胸及腹部第一至七节背腹两面均具移动器。蛹淡黄色,体长约40毫米,翅芽叶形,长达腹部第三节后缘。
15.3 发生规律:
  褐天牛每2年完成1个世代。7月上旬以前孵化出的幼虫,次年8月上旬至10月上旬化蛹,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羽化为成虫,在蛹室中越冬,第三年4月下旬成虫外出活动。8月以后孵出的幼虫,则需经历2个冬天,到第三年5~6月化蛹,8月以后成虫才外出活动。故越冬虫态有成虫及2年生和当年生幼虫。田间在4~8月均有成虫出洞,4月底至5月初为盛期。成虫出洞后在上半夜活动最盛,白天多潜伏于树洞内,雨前天气闷热,出洞活动也多。成虫在5~9月均有产卵,但以5~6月产卵占多数。卵多产于树干上的裂缝内、洞口边缘及树皮凹陷不平处,每处产卵1粒,个别2粒。从距地面33厘米的主干至3米高的侧枝上都有分布,但以近主干分叉处卵的密度最大。初孵幼虫先在卵壳附近皮层下横向蛀食,开始蛀入皮层时,有泡沫状物流出。在皮层中取食7~20天后,幼虫体长达10~15毫米时,即开始蛀入木质部,通常先横向蛀行,然后多转为向上蛀食。幼虫的龄期不同,从洞口排出的虫粪也不同。低龄幼虫的虫粪一般呈白色粉末,并附着于被害孔口外;中龄幼虫的虫粪呈锯木屑状,且散落于地面;高龄幼虫的虫粪呈粒状,若其虫粪中杂有粗条状木屑,则幼虫已老熟,开始作蛹室。虫道长度当年生幼虫为10~20厘米,二年生幼虫为33~43厘米。在其化蛹前,在虫道上会咬出3~5个气孔与外界相通。气孔外面留有一层树皮未咬穿,但其上密布有蜂窝状小孔。
15.4 防治方法:
  (1)捕杀成虫。根据褐天牛夜间活动及在树洞内交尾的习性,在成虫大量出现时进行人工捕捉。(2)树干涂白防止产卵。在4月份将柑橘树的主干和主枝涂白,涂白剂有:①水泥10千克、生石灰10千克、新鲜牛粪1千克,加适量水调成糊状。②生石灰20千克、硫磺l千克、敌敌畏0.25千克、食盐0.5千克、桐油0.1千克,加适量水调成糊状。也可在成虫开始产卵前(4月份)将包装化肥的编织袋裁成宽20厘米左右的条带,包扎距地面1米以下的枝干,防止产卵。(3)刮杀虫卵及低龄幼虫。6月份前后,在天牛产卵部位及低龄幼虫为害处,用刀刮杀。在6月中旬至7月份,及时剪除枯萎枝梢,并烧毁以灭幼虫。(4)钩杀或药杀老龄幼虫。在清明和秋分前后检查树体,发现有新鲜虫粪处,用钢丝钩杀。或清除虫粪后,用脱脂棉吸取药液,塞入虫孔内(也可用注射器注入)。常用的药液有:80%敌敌畏乳油或40%乐果乳油5~10倍液,也可用卫生球(萘)的酒精(或汽油、柴油)溶液,每孔用量0.3~1毫米(依虫龄大小而定);也可每孔塞入0.3~0.5米的导火线,再点燃使其燃烧完毕;也可用中草药半夏的块茎或叶片塞入洞内。塞入药物(或燃烧导火线)后再用湿泥密封虫孔。(5)加强栽培管理。清除枯枝时,要凿平伤口,涂上保护剂,使其愈合良好;枝干上的洞要用水泥、河沙或黏土堵塞,使树干表面保持光滑。(6)保护利用天敌。褐天牛有多种寄生性天敌,其中以寄生于幼虫的天牛茧蜂和寄生于卵的长尾啮小蜂最为常见,对天牛的抑制作用显着。另外啄木鸟也是天牛的重要天敌,可加强保护和利用。
十六、星天牛
16.1 为害特点:
辽宁以南、甘肃以东各省(区)都有分布。幼虫危害。每只雌性星天牛一次交配就可以产达200颗卵,而每颗卵都会被分开藏在树皮中。当幼虫孵化时,它会咀嚼入树内,造成一条通道用来结蛹。由产卵至结蛹及成虫为期可以达12-18个月。星天牛的虫患可以杀死多种不同的硬木树。幼虫蛀害树干基部和主根,严重影响到树体的生长发育。幼虫一般蛀食较大植株的基干,在木质部乃至根部为害,树干下有成堆虫粪,使植株生长衰退乃致死亡。成虫咬食嫩枝皮层,形成枯梢,也食叶成缺刻状。
16.2 形态特征:
  此虫体长约4厘米,体型壮硕黑亮,翅鞘上有白色斑点,十分醒目。本种与光肩星天牛的区别就在于鞘翅基部有黑色小颗粒,而后者鞘翅基部光滑。触角呈丝状,黑白相间,长约10厘米。 成虫:漆黑色具光泽,雄虫触角倍长于体,雌虫稍过体长。卵:长椭圆形,长约5-6毫米,宽约2.2-2.4毫米。初产时白色,以后渐变为浅黄白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8-60毫米,乳白色至淡黄色。头部褐色,长方形,中部前方较宽,后方溢入;额缝不明显,上颚较狭长,单眼1对,棕褐色;触角小,3节,第2节横宽,第3节近方形。前胸略扁,背板骨化区呈“凸”字形,凸字形纹上方有两个飞乌形纹。气孔9对,深褐色。蛹:纺锤形,长30一38毫米,初化之蛹淡黄色,羽化前各部分逐渐变为黄褐色至黑色。翅芽超过腹部第3节后缘。
16.3 发生规律:
  在浙江南部一年发生1代,个别地区三年2代或二年1代,以幼虫在被害寄主木质部内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3月以后开始活动,在浙江于清明节前后多数幼虫凿成长3.5-4厘米,宽1.8-2.3厘米的蛹室和直通表皮的圆形羽化孔,虫体逐渐缩小,不取食, 伏于蛹室内,4月上旬气温稳定到15℃以上时开始化蛹,5月下旬化蛹基本结束。蛹期长短各地不一,台湾l 0-15天;福建20天左右;浙江19-33天。5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5月底6月上旬为成虫出孔高峰,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停留4-8天,待身体变硬后才从圆形羽化孔外出,啃食寄主幼嫩枝梢树皮作补充营养,10一15天后才交尾,在浙江整天都可进行交尾,但以晴而无风的上午8时至下午5时为多;在福建成虫多在黄昏前活动、交尾、产卵,破晓时候亦较活跃,中午多停息枝端,晚上9时后及阴雨天亦多静止。雌雄虫可多次交尾,交尾后3-4天,于6月上旬,雌成虫在树干下部或主侧枝下部产卵,7月上旬为产卵高峰,以树干基部向上10厘米以内为多,占76%;10厘米到l米内为18%,并与树干胸径粗度有关,以胸径6-15厘米为多,而7-9厘米占50%。产卵前先在树皮上咬深约2毫米,长约8毫米的"T"或"人"形刻槽,再将产卵管插入刻槽一边的树皮夹缝中产卵,一般每一刻槽产1粒,产卵后分泌一种胶状物质封口,每一雌虫一生可产卵23-32粒,最多可达7l粒。成虫寿命一般40-50天,从5月下旬开始至7月下旬均有成虫活动。飞行距离可达40-50米。卵期9一15天,于6月中旬孵化。7月中、下旬为孵化高峰,幼虫孵出后,即从产卵处蛀入,向下蛀食于表皮和木质部之间,形成不规则的扁平虫道,虫道中充满虫粪。一个月后开始向木质部蛀食,蛀至木质部2-3厘米深度就转向上蛀,上蛀高度不一,蛀道加宽,并开有通气孔,从中排出粪便。9月下旬后,绝大部分幼虫转头向下,顺着原虫道向下移动,至蛀入孔后,再开辟新虫道向下部蛀进,并在其中为害和越冬,整个幼虫期长达10个月,虫道长35-57厘米。
16.4 防治方法:
1.捕捉成虫:5-6月成虫活动盛期,巡视捕捉成虫多次。2.毒杀成虫和防止成虫产卵:在成虫活动盛期,用80%敌敌畏乳油或40%乐果乳油等,掺和适量水和黄泥,搅成稀糊状,涂刷在树干基部或距地在30-60厘米以下的树干上,可毒杀在树干上爬行及咬破树皮产卵的成虫和初孵幼虫,还可在成虫产卵盛期用白涂剂涂刷在村干基部,防止成虫产卵。3.刮除卵粒和初孵幼虫: 6-7月间发现树干基部有产卵裂口和流出泡沫状胶质时,即刮除树皮下的卵粒和初孵幼虫。并涂以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等消毒防腐。4.毒杀幼虫:树干基部地面上发现有成堆虫粪时,将蛀道内虫粪掏出,塞入或注入以下药剂毒杀:用布条或废纸等沾80%敌敌畏乳油或40%乐果乳油5-10倍液,往蛀洞内塞紧;或用兽医用注射器将药液注入。‚也可用56%磷化铝片剂(每片约3克),分成10-15小粒(每份约0.2-0.3克),每一蛀洞内塞入一小粒,再用泥土封住洞口。ƒ用毒签插入蛀孔毒杀幼虫(毒签可用磷化锌、桃胶、草酸和竹签自制)。„钩杀幼虫:幼虫尚在根颈部皮层下蛀食,或蛀入木质部不深时,及时进行钩杀。简易防治:利用包装化肥等的编织袋,洗净后裁成宽20-30厘米的长条,在星天牛产卵前,在易产卵的主干部位,将编织袋裁成条缠绕2-3圈,每圈之间连接处不留缝隙,然后用麻绳捆扎,防治效果甚好。通过包扎阻隔,天牛只能将卵产在编织袋上,其后天牛卵就会失水死亡。治疗受害树:在清明至立夏期间根系生长高峰期,选择晴天,挖开受星天牛为害树的根颈部土块,用锋利小刀刮除伤口残渣,使伤口呈现新鲜色泽,在伤口处涂上生根粉(不涂也可),然后将肥土堆放在伤口周围,并盖上薄膜块,薄膜块上端紧贴树干用麻绳捆扎牢实,下端铺开在肥土上,最后盖上挖出的泥土并压紧。不久,伤口即产生愈伤组织,重新发出新根,植株恢复生机。
十七、嘴壶夜蛾
17.1 危害作物:
  主要危害柑橘果实,另外危害苹果、葡萄、枇杷、杨梅、番茄、梨、桃、杏、柿、栗等植物的果实。以早熟和薄皮品种(如温州蜜柑、甜橙、本地早等)受害严重。
17.2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19毫米,翅展34~40毫米,头部和足淡红褐色,腹部背面灰白色,其余大部为褐色。口器深褐色,角质化,先端尖锐,有倒刺10余枚。雌蛾触角丝状,前翅茶褐色,有“N”形花纹,后缘呈缺刻状。雄蛾触角栉齿状,前翅色泽较浅。卵呈扁球形,底面稍平,直径0.7~0.75毫米,高约0.68毫米。初产时黄白色,1天后出现暗红色花纹(未出现暗红色花纹者为未受精卵,不能孵化),卵壳表面有较密的纵向条纹。幼虫共6龄,老熟时长30~52毫米。全体黑色,各体节有1大黄斑和数目不等的小黄斑组成亚背线,另有不连续的小黄斑及黄点组成的气门上线。蛹为红褐色,体长18~20毫米,体宽5~6毫米。
17.3 发生规律:
  嘴壶夜蛾在浙江黄岩和江西双金1年发生4代,以蛹和老熟幼虫越冬。在广州1年发生5~6代,无真正的越冬期。田间发生极不整齐,幼虫全年可见,但以9~10月发生量较多。成虫略具假死性,对光和芳香味有显著趋性。白天分散在杂草、间作物、篱笆、墙洞和树干等处潜伏,夜间进行取食和产卵等活动。幼虫的寄主有木防己和汉防己。幼虫老熟后在枝叶问吐丝粘合叶片化蛹。成虫为害果实的时期主要受果实成熟度和温度的影响,果实要有一定的成熟度才会受害,温度在16℃以上时为害严重,13℃时显著减少,10℃时就难以发现。常年开始为害柑橘果实的时间各地稍有不同,在浙江黄岩为8月下旬,广州为9月上旬,四川为9月下旬。为害的高峰期基本上都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以后随着温度的下降和果实的采摘,为害减少和终止。成虫为害果实时以尖锐的口器刺入果皮,吸取果汁。
17.4 防治方法:
嘴壶夜蛾的防治应以生态调节和物理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1、合理规划果园。山区和半山区发展柑橘时应成片大面积栽植,并尽量避免混栽不同成熟期的品种或多种果树。2、铲除幼虫寄主。在5~6月份用除草剂镇甲剂1号涂茎(木防己)或用镇甲剂2号喷雾,彻底铲除柑橘园内及周围1千米范围内的木防己和汉防己。3、灯光诱杀。可安装黑光灯、高压汞灯或频振式杀虫灯。4、拒避。每树用5~10张吸水纸,每张滴香茅油1毫升,傍晚时挂于树冠周围;或用塑料薄膜包住萘丸,上刺小孔数个,每株树挂4~5粒。5、果实套袋。早熟薄皮品种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用纸袋包果,包果前应做好锈壁虱的防治。6、生物防治。在7月份前后大量繁殖赤眼蜂,在柑橘园周围释放,寄生吸果夜蛾卵粒。7、药剂防治。开始为害时喷洒5.7%百树得乳油或2.5%功夫乳油2 000~3 000倍液。此外,用香蕉或橘果浸药(敌百虫20倍液)诱杀或夜间人工捕杀成虫也有一定效果。
十八、鸟嘴壶夜蛾
18.1 为害特点:
分布于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能危害多种农作物,常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主要农业害虫。幼虫食害葡萄、木防已的叶片成缺刻与孔洞。成虫以其构造独特的虹吸式口器插入成熟果实吸取汁液,造成大量落果及贮运期间烂果。除柑桔外,尚可为害荔枝、龙眼、黄皮、枇杷、葡萄、桃、李、柿、番茄等多种果蔬成熟的果实,常招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18.2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3-26毫米,翅展49-51mm,褐色。头和前胸赤橙色,中、后胸赭色。前翅紫褐色,具线纹,翅尖钩形,外缘中部圆突,后缘中部呈圆弧形内凹,自翅尖斜向中部有两根并行的深褐色线,肾状纹明显。后翅淡褐色,缘毛淡褐色。卵:球形,0.8毫米,初淡黄色渐变淡褐色、上有红褐色斑纹。幼虫:体长44~45毫米,前端较尖,头部灰褐色、布满黄褐色斑点、头顶桔黄色,体灰黑色,初孵幼虫头褐色、体细长淡黄绿色具黑色长刚毛。低龄全褐色。蛹:长23毫米,暗褐色。
18.3 发生规律:
在湖北武汉和浙江黄岩一年发生4代,以成虫、幼虫或蛹越冬。越冬代在6月中旬结束,第一代发生于6月上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发生于7月上旬至9月下旬,第三代于8月中旬至12月上旬。成虫夜间活动吸食多种水果的汁液;有趋光性,略有假死性。成虫羽化后需要吸食糖类物质作为补充营养,才能正常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木防己植物上,幼虫以产卵植物的叶片为食料,老熟幼虫常在寄主基部或附近的杂草丛中,以丝将叶片、碎枝条、苔藓粘作薄茧并化蛹其中。
18.4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①果园规划:在山区或近山区新建果园时,尽可能连片种植;选种较迟熟的品种,避免同园混栽不同成熟期的品种。②栽种幼虫寄主植物:在果园边有计划栽种木防己、汉防己、通草、十大功劳、飞扬草等寄主植物,引诱成虫产卵、孵出幼虫,加以捕杀。
人工防治:在果实成熟期,可用甜瓜切成小块,并悬挂在果园,引诱成虫取食,夜间进行捕杀。在果实被害初期,将烂果堆放诱捕,或在晚上用电筒照射进行捕杀成虫。
物理防治:①每6700平方米(约10亩)果园设置40瓦黄色荧光灯或其他黄色灯5-6支,对吸果夜蛾有一定拒避作用。②对某些名优品种,果实成熟期可套袋保护。
药剂防治:①在果实进入成熟初期,用香茅油纸片于傍晚均匀悬挂在公款冠上,上拒避成虫。方法是用吸水性好的纸,剪成约5厘米×6厘米的小块,滴上香油,于傍晚挂出树冠外围,5-7年的树,每株挂5-10片,次晨收回放入塑料袋密封保存,次日晚上加滴香茅油后继续挂出,依次进行直至收果。②在果实将要成熟前,用甜瓜切成小块,或选用较早熟的荔枝、龙眼果实(果穗),用针刺破瓜、果肉后,浸于90%晶体敌百虫2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20倍液,或30%苯睛磷乳油,或40%苯溴磷等药液中,经10分钟后取出,于傍晚挂在树冠上,对健果、坏果兼食的吸果夜蛾有一定诱杀作用。③在果实近熟期,用糖醋加90%晶体敌百虫作诱杀剂,于黄昏放在果园诱杀成蛾。
生物防治:注意保护利用天敌。
十九、桥夜蛾
19.1 为害特点:
成虫除为害柑橘深实外,还可为害苹果、醋栗、葡萄、杧果、梨、桃、杏、李等植物的果实。
19.2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17毫米,翅展35~38毫米,触角丝状。体及前翅黄褐色,后翅灰褐色。前翅翅尖稍下垂,外缘中部外突成尖角。两翅合并时上有呈拱桥形花纹,每翅上各有3个黑点。卵淡黄色,扁球形,顶端突起,底面平坦,直径约0.6毫米,卵壳上有纵向条纹。幼虫末龄幼虫青绿色,体长约37毫米,腹足4对,第一对最小,第二对稍小,第三、四对发达。蛹棕褐色,长约18毫米。
19.3 发生规律:
桥夜蛾在浙江黄岩1年发生6代,以幼虫和蛹越冬。各代卵发生高峰期分别出现在4月上旬、5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中旬、8月下旬和9月中旬。桥夜蛾幼虫的寄主有薅田莓、高粱泡和野板栗。通常幼虫和蛹的成活率较高,而卵则较低,卵的孵化率在不同世代间又有显着差异,其中第一代最高,为82.3%,第五代最低,仅为11.1%。卵孵化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被寄生蜂大量寄生,特别是7~9月间虽然卵的数量很多,但由于寄生蜂寄生率高,能孵化出的幼虫则不多。故桥夜蛾对柑橘的为害通常不大。
19.4 防治方法:
桥夜蛾的防治应以生态调节和物理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1)合理规划果园。山区和半山区发展柑橘时应成片大面积 栽植,并尽量避免混栽不同成熟期的品种或多种果树。(2)铲除幼虫寄主。在5~6月份用除草剂镇甲剂1号涂茎(木防己)或用镇甲剂2号喷雾,彻底铲除柑橘园内及周围1千米范围内的木防己和汉防己。(3)灯光诱杀。可安装黑光灯、高压汞灯或频振式杀虫灯。(4)拒避。每树用5~l0张吸水纸,每张滴香茅油1毫升,傍晚时挂于树冠周围;或用塑料薄膜包住萘丸,上刺小孔数个,每株树挂4~5粒。(5)果实套袋。早熟薄皮品种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用纸袋包果,包果前应做好锈壁虱的防治。(6)生物防治。在7月份前后大量繁殖赤眼蜂,在柑橘园周围释放,寄生吸果夜蛾卵粒。(7)药剂防治。开始为害时喷洒5.7%百树得乳油或2.5%功夫乳油2 000~3 000倍液。此外,用香蕉或橘果浸药(敌百虫20倍液)诱杀或夜间人工捕杀成虫也有一定效果。
二十、其它吸果夜蛾
20.1 为害特点:
有超桥夜蛾、枯叶夜蛾、玫瑰巾夜蛾、小造桥虫、艳叶夜蛾等。为害柑橘、梨、桃、苹果、葡萄、龙眼、荔枝、柿、枇杷等多种果树。
20.2 形态特征:
1.超桥夜蛾。成虫体长13-20毫米,头、胸背和前翅棕红色,后翅、腹背灰棕色。前翅基线短,内横线成3个小圆弧向外倾斜,中横线波状直达后缘,外横线波状从前缘达到翅中,后段不明显,亚端线波状。各线紫红色,但亚端线外颜色较暗。环状纹边缘紫红,中央有一个小白点;肾形纹上部不清晰,下部黑色。前足胫节喝第一跗节的外侧白色。
2.枯叶夜蛾。成虫头胸部棕褐色,腹部杏黄色,触角丝状。前翅色似枯叶深棕微绿,顶角尖,外线弧形内斜,后缘中部内凹,从顶角至后线内凹处有l条黑褐色斜线,内线黑褐色,翅脉上有许多黑褐小点,翅基部及中央有暗绿色圆纹。后翅杏黄色,中部有1肾形黑斑,其前端至M2脉亚端区有l牛角形黑纹。幼虫一、二腹节弯曲,第八腹节隆起。头红褐色,体黄褐或灰褐色,背线、亚背线、气门线、亚腹线和腹线均为暗褐色。第二、三腹节亚背面有1眼形斑,中黑并具月牙形白纹,其外围黄白色绕有黑圈。
3.玫瑰巾夜蛾。成虫体褐色。前翅赭褐色,翅中间具白色中带,中带两端具赭褐色点;顶角处有从前缘向外斜伸的白线l条,外斜至第一中脉。后翅褐色,有白色中带。卵球形,黄白色。幼虫青褐色,有赭褐色不规则斑纹,腹部第一节背具黄白色小眼斑l对,第八节背有黑色小斑1对,第一对腹足小,臀足发达。蛹红褐色,被有紫灰色蜡粉。尾节有多数隆起线。
4.小造桥虫。成虫头胸部橘黄色,腹部背面灰黄至黄褐色;前翅雌虫淡黄褐色,雄虫黄褐色。触角雄虫栉齿状,雌虫丝状。前翅外缘中部向外突出呈角状,翅内半部淡黄色密布红褐色小点,外半部暗黄色。亚基线、内线、中线、外线棕色,亚基线略呈半椭圆形,内线外斜并折角,中线曲折末端与内线接近,亚端线紫灰色锯齿状,环纹白色并环有褐边,肾纹褐色且上下各具1黑点。卵扁椭圆形,青绿至褐绿色。幼虫头淡黄色,体黄绿色。背线、亚背线、气门上线灰褐色,中间有不连续的白斑,以气门上线较明显。气门长卵圆形,气门筛黄色,围气门片褐色。第一对腹足退化,第二对较短小,爬行时虫体中部拱起,似尺蠖。蛹红褐色。
5.艳叶夜蛾。成虫体长约29~34毫米,触角丝状,前翅呈铜色,从顶角至基角及臀角各有一白色阔带,内缘上方有一条酱红色线纹,后翅浓黄色,上有黑色肾形及大形宽黑纹,外缘有6个白斑。卵约似3/4圆球,底面平,直径约0.9毫米,卵初产时色淡黄,快孵化时渐复暗。幼虫老熟时体长约50毫米,体宽约7毫米,头宽仅约4毫米。胸足3对,腹足4对,尾足1对,头部及身体均为棕色,腹足和胸足为黑色,第一对腹足退化,外形很小。静止时头下坠尾端高翘,仅以发达的3对腹足着地。蛹为被蛹躺,长约24毫米,宽约9.0毫米,褐色,吐白色丝,混和叶片包在体外。
20.3 发生规律:
幼虫均分布于广大地区的杂草灌木间。成虫飞翔力强,白天分散潜伏,晚上取食、交尾、产卵等。成虫以果实汁液为食料,尤喜吸食近成熟和成熟果实的汁液。在广西西南部的果园,一年中4-6月为害枇杷、桃、李和早熟荔枝果实;5月下旬至7月为害荔枝果实;7月中至8月上为害龙眼果实;6-8月上旬除荔枝龙眼外,还为害芒果黄皮等;8月中旬以后开始为害柑桔果实。一天中以晚上8-11时觅食活跃;闷热、无风、无月光的夜晚,成虫出现数量较大,为害严重。凡是丘陵山区的果园,吸果夜蛾类害虫发生较严重。吸果夜蛾类害虫的天敌,卵期有赤眼蜂、黑卵蜂,幼虫期有一种线虫,成虫天敌有螳螂和蚰蜓等。
20.4 防治方法:
挖除橘园周围幼虫寄主木防己、汉防己等,可以减轻为害。②将剥皮橘子浸在30倍液的50%乙基辛硫磷乳油中3分钟,再挂在柑橘园内诱杀吸果夜蛾。③安装黑光灯、高压汞灯或频振式诱杀灯。灯高2米,灯下放木盆,盆内盛水,加几点柴油或煤油。④果实套袋。早熟薄皮品种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用纸袋包果,套袋前应防治锈壁虱。中熟品种可在10月中上旬进行。⑤药剂防治。开始为害时喷洒5.7%百树得乳油12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2000~3000倍液、2.5%保得乳油2000~3000倍液。
文章录入:pyny&&&&责任编辑:pyny&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版权所有:平阳县农业局  技术支持: 地址:平阳县昆阳镇人民路71号 电话: 传真:非经允许 本站文章请勿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麦炒积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