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白术桂枝汤桂枝五物散

中图分类号:R68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7)-11-0045-02
&&&&关键词 肩周炎 养卫调营散风通络 黄芪桂枝五物汤 针灸推拿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是指因感受病邪或机体功能减退,而出现的以肩关节疼痛为主,功能障碍为辅,肩周围有明显压痛,肌肉、筋膜、韧带受损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反应。属中医痹证范畴。近几年来,笔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本病19例,取得一定疗效,现介绍如下,供同道商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病人男性5例,女性14例;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28岁;病程最长的3年,最短的2个月;左侧患者7例,右侧患者9例,双侧同时发病者3例。
&&&&1.2 实验室检查 血象均正常。
&&&&血沉增快者7例,抗“O”升高2例,类风湿因子阳性3例,X线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1.3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由内服中药、外用针刺、推拿按摩等方法联合治疗。
&&&&1.3.1 针刺选穴 肩井、大椎、大杼、天宗、肩k、肩贞、缺盆、曲池等。进针一般20分钟,补泻方法根据病情而用,每日一次。
&&&&1.3.2 推拿按摩 手法一般由轻至重 ......&&&&百拇医药网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薏苡附子散加味治疗肩周炎30例--《四川中医》1996年07期
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薏苡附子散加味治疗肩周炎30例
【摘要】:正笔者于年用《金匮》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薏苡附子散加味治疗肩周炎30例,疗效尚称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工人13例,干部12例,居民5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63岁,42~55岁18例,56~63岁12例;病程1月~半年以内者22例,半年~2年者6例,2年以上者2例。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薏苡附于散加味治疗。基本药物:黄芪50g,桂枝、桑枝各20g,白芍、薏苡仁、制附片(先煎)各30g,大枣、牛膝各15g,生姜6e,乳香12~15g。每日1剂,水煎,日服3次。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274.9【正文快照】:
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薏苡附子散加味治疗肩周炎30例@易显慧!644000$四川宜宾卫生学校正笔者于年用《金匮》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薏苡附子散加味治疗肩周炎30例,疗效尚称满意,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工人13例,干部12例,居民5例;年龄最小42岁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伯涛;[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5年04期
胡青山;段钦权;;[J];黑龙江中医药;1985年01期
王庆昌;[J];国医论坛;1993年06期
王桐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年06期
常万生;[J];临床荟萃;1994年19期
王万袒;[J];浙江中医杂志;1994年06期
赵克安;[J];山西中医;1994年06期
李成贤,李阳;[J];吉林中医药;1994年01期
李宪玲,王爱勤,刘丽霞;[J];中医药信息;1994年02期
刘晓怡;[J];新中医;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怡;李健红;宗红燕;;[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杨永年;;[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杨永年;;[A];全国中药研究与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邓孝军;;[A];2002全国土家族苗族医药学术会议论文专辑[C];2002年
马伊磊;叶伟成;周荣耀;钟薏;刘慧;;[A];首届国际中西医肿瘤研究论坛论文专辑(2008)[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赵富华;[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陶春祥;[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彭建中;[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吴沛田;[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苗志国;[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山东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
马建国;[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山西省忻州市中医医院
杨俏田;[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丽;[D];新疆医科大学;2003年
王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温经散寒剂&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第六章 温里剂 第三节 温经散寒剂
温经散寒剂,适用于寒邪凝滞经脉之血痹寒厥、阴疽等证。
阳气不足,经脉受寒,血行不畅或气机郁滞,故手足厥寒,肢体麻木或痹痛,或发阴疽。
此类疾病多系阳气不足,阴血内弱,寒滞经脉所致。故本类方剂配伍特点是辛温散寒与温养气血药合用。
主要药如桂枝、细辛和当归、白芍、黄芪、熟地等。
代表方如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阳和汤等。
温经散寒适应的病证跟外寒有关。由外寒直中,越过体表皮毛,主要涉及到经络、肌肉、骨节,这一些由寒邪为患为主的这类证候。这类病证的发生,跟外寒
有一定关系。同时也有体内的阳气不足。内寒招致外寒这样的一种常见的可能。从基本病积来看,寒邪直中能够因为寒滞经脉,引起了血脉不利。血脉运行不通,不
通则痛。产生以疼痛为特点的一类病证,包括痹证。
另外,寒凝经脉,气血瘀滞,也可以产生一些像阴疽一类的阴证的疮疡,这一类的外科病证。这是寒滞经脉,引起血脉不通,气血瘀滞。这是一个总的病机。
寒滞经脉有外邪直中因素,也有体内正气亏虚,特别阳气亏虚,阴血不足,这些正虚的特点。这个表上列了一些常用药物的举例,作为参考,也体现在后面的两个方里面。
寒滞经脉(血脉不利)
辛温散寒:桃枝
活血通脉:川芎、红花
温里助阳:肉桂、红花
滋阴养血:当归、芍药、熟地
当归四逆汤  ▲▲▲
〖方源〗《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51条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释名〗以本方主药当归及主治症血虚寒客之四肢厥逆而命名。
[组成]当归三两(12g)
&&&桂枝三两(9g),去皮&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3g) &&&甘草二两
(6g),炙& 通草二两(6g)
&&&大枣二十五枚(8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月艮)。
〖方歌〗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
    血虚肝寒手足冷,煎服此方乐陶陶。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 血虚不营→ 唇、甲、舌淡白,手足肌肤麻木不仁      ┐
血虚寒厥证┤                             ├ 脉细欲绝或沉细
     └ 寒凝血滞→ 四肢厥冷,手、足、腰、股或小腹冷痛,口不渴 ┘
[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 当归 ── 补血和血,为温补肝经要药。
  └ 桂枝 ──  温经通脉,温经散寒。
              ┌ 与当归相合,补益营血。
  ┌白芍 ── 养血和营 ┤
  │           └ 与桂枝相伍,内和气血。
  └细辛 ── 助桂枝温经散寒。
佐 通草 ── 通利血脉。
使 甘草、大枣 ── 益气健脾,调和诸药,重用大枣,助归、芍补血,防桂、辛之燥太过,免伤阴
           血。
◆诸药合用,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共奏温经通脉之功效,使阴血充,客寒除,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而脉亦复。
本方证由营血虚弱,寒凝经脉,血行不利所致。素体血虚而又经脉受寒,
寒邪凝滞,血行不利,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营血不能充盈血脉,遂呈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此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温,与四肢厥逆有别。治当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本方以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组成。方中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为君药。细辛温经散寒,助
桂枝温通血脉;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益营血,共为臣药。通草通经脉,以畅血行;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共为佐药。重用大枣,既合归、芍以补营血,又
防桂枝、细辛燥烈太过,伤及阴血。甘草兼调药性而为使药。全方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温阳与散寒并用,养血与通脉兼施,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比较
&& 《伤寒论》中以“四逆”命名的方剂有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三方主治证中皆有“四逆”,但其病机用药却大不相同。四逆散证是因外邪传经入里,阳气内
郁而不达四末所致,故其逆冷仅在肢端,不过腕踝,尚可见身热、脉弦等症;四逆汤之厥逆是因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无力到达四末而致,故其厥逆严重,冷过肘
膝,并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脉微欲绝等症;当归四逆汤之手足厥寒是血虚受寒,寒凝经脉,血行不畅所致,因其寒邪在经不在脏,故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证为
轻,并兼见肢体疼痛等症。因此,三方用药、功用全然不同,正如周扬俊所言:“四逆汤全在回阳起见,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在养血通脉起
见。”(《温热暑疫全书》)
1.辨证要点&
本方是养血温经散寒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治腰、股、腿、足疼痛属血虚寒凝者,可酌加川断、牛膝、鸡血藤、木瓜等活血祛瘀之品;若加吴茱萸、生姜,又可治本方证内有久寒,兼有水饮呕逆者;若用治妇
女血虚寒凝之经期腹痛,及男子寒疝、睾丸掣痛、牵引少腹冷痛、肢冷脉弦者,可酌加乌药、茴香、良姜、香附等理气止痛;若血虚寒凝所致的手足冻疮,不论初期
未溃或已溃者,均可以本方加减运用。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雷诺病、小儿麻痹、冻疮、妇女痛经、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血虚寒凝者。
四方治厥鉴别
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四逆散、大承气汤治厥鉴别
1.机理不同:当归四逆汤所治之厥,是血虚而又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之故;四逆汤所治之厥,乃因阳气衰亡,阴寒内盛引起;四逆散中厥证,则是因肝郁脾滞,阳气内郁不伸所致;而大承气汤所治之厥,为实热积滞闭阻于内,阳气受遏,不达四末所致。
2.症状各异:当归四逆汤所治,应见有肢体关节疼痛或麻木,舌淡苔白,脉沉细等;四逆汤所治,兼恶寒倦卧,神衰欲寐,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四逆散证中有脘腹作痛,泄利下重,苔白,脉弦表现;大承气汤所治之厥,常以“痞、满、燥、实”为依据。
  《古今名医方论》柯韵柏:
“此厥阴初伤于寒,发散表寒之剂。凡厥阴伤寒,则脉微而厥,以厥阴为两阴之交尽,又名阴之绝阳,伤于寒,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
也。然相火寄于厥阴之脏,经虽寒而脏不寒,故先厥者后必发热,所以伤寒初起,见其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不得遽认为虚寒而用姜、附耳。此方取桂枝汤,君以
当归者,厥阴主肝为血室也;倍加大枣者,肝苦急,甘以缓之,即小建中加饴法;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细辛甚辛,通三阴气血,外达于毫端,力比麻黄,用以代
生姜,不欲其横散也,与麻黄汤不用同义;通草能通关节,用以开厥阴之阖。当归和芍药生血于中,大枣同甘草益气于里,桂枝得细辛而气血流经。缓中以调肝,则
营气得至太阴,而脉自不绝;温表以逐邪,则卫气得行四末,而手足自温。不须参、苓之补,不用姜、附之峻,此厥阴四逆,与太、少不同治,仍不失辛甘发散之
理,斯为厥阴伤寒表剂欤!”
  临床报道:以当归四逆汤为基础方,并随症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23例,结果痊愈11例,好转6例,无效6例(中医年鉴,;108)。
当归四逆汤是寒伤血脉,血脉凝滞了。当归四逆汤证的基础,一般认为本身就有阳气不足,阳气不足,阴血也不足。所以有的说它血虚受寒。能够受寒,自身阳气也不足。阳气不足、阴血不足、感受寒邪,所以既有体质的阴阳两虚的特点,又有外邪直中的因素。
外邪直中和体内本身阳虚不温。阳虚失温有关。造成手足厥寒,舌淡苔白。
寒邪收引凝滞,造成血脉不通,除了寒性收引凝滞,本身阴血不足,脉道不充也有关系。所以血行不畅以后,不通则痛。当他血脉不充,感受寒邪,出现脉细欲绝。在《伤寒论》上,当归四逆汤的主证以手足厥寒,体现阳虚,脉细欲绝,体现阴血不足。寒凝血滞,这个为代表。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主之。
滋阴养血,缓急止痛
制桂、辛之温燥
益气健脾养血
这个证候多发生在寒邪直中,凝滞产生的一种手足厥寒,兼有疼痛,包括现在很多像冻疮、冻伤,以及痹证受寒邪发作,所以教材上写到,各个关节部位反映出来的痹证,包括可以是手足、腰腿这类骨节,由于这个寒邪凝滞,阴血不足,产生的痹证也是常用的范围。
当归四逆汤在临床治疗冻疮报导很多,冻伤也很多,这在过去曾经在有一段对外战争当中,我们全国研究治疗冻伤方面,后来出来有效方剂,有效治剂,当归四逆汤也是当时很重要的。很受重视的一个方。
&&& 当归四逆汤的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反应了外来之寒,温并兼散。养血通脉是考虑血脉瘀滞不通和疼痛,或者针对脉细欲绝,体现出血型不畅,养血通脉。
&&& 当归、桂枝联合做君。桂枝,温阳,又散寒。对外寒,温经散寒,对内在阳气不足,能温助阳气。它也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当归养血活血,针对血脉瘀滞,血脉不充,血虚血滞的特点。
臣药,细辛和白芍。细辛增强桂枝的温散作用,助阳,温散寒邪。芍药和当归协同,益阴养血,缓及止痛。
佐药通草,利用它可以通利血脉,偏于寒性。制约桂枝、细辛之温燥。这里的通草,很多人认为是木通,因为在唐以前,木通都写为通草,而这个木通的提出,是在唐代的《药性论》开始的,这个方是东汉张仲景的,当时很多写的通草实际上是木通。
说到木通,这就涉及到最近经常谈到的关木通,马兜铃酸引起急性肾衰的问题,这个急性肾衰,我们国家运用,六十年代已经有认识到关木通引起急性肾衰死亡病例报导,那还是在中医杂志,所以这类副作用,历来通过配伍的方法来解决它。关木通是北方的木通,南方川木通为代表。功效上,基本相近,略有差别。所以很多现代应用来说,很多都选用川木通。但就是关木通,它也有一个你通过配伍制约它,比如这类利水清热药,中医很少,就除了基础方,很多常用方,或者滑石、泽泻、木通这类,几样配伍,那可以减少它的用量。既有功效的协同,又有相近功效之间毒副作用的相互牵制。所以历来很多利水药中间用到木通,很多常用方,这里不是指的基础方。常用方,你看都是多样相近功效药物的并用、联用。不能够单一味药,量大。所以在六十年代,提出来它的用量,应该是6克,6克以内安全。现在很多药味少,而用量现在临床上,可以说是中药用量越来越大,所以我自己看法,跟配伍用量,这个有一定关系。当然研究当中没有都解决以前,相对川木通安全一些。这是谈到通草,这里通草,根据考证指的是木通。唐以前,本草书都是写通草,实际上是木通。唐以后,通草、木通才分开了。
佐药通草,通利血脉,制桂枝、细辛的温燥。大枣与甘草可以益气健脾养血,甘草能调和诸药。
当归四逆汤体现了温经散寒和养血通脉相结合。针对体质上的阳气不足,阴血也不足,感受外寒,引起了血脉凝滞,而产生的一系列病证。现在用得较多的,涉及到刚才说的,包括像冻伤、冻疮、痹症、妇科痛经,这一分面用得比较多。当然涉及到脾胃、肝脾不和,兼有胃脘痛,呕吐这一类,吞酸,可以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萸、生姜。
当归四逆汤建立在桂枝汤的基本结构上,阴阳双向调节,它仍然也这种桂枝、芍药这一类阴阳双向调节的架构。但由于用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主,所以当归四逆汤从这个方本意,它强调血脉瘀滞,阳虚失于温通,所以里面这个生姜这类它就没有用。如果用到加吴萸、生姜汤,用到内在脏腑,特别涉及到胃气,它用生姜能和胃降逆,温里。这个是变化了。什么时候去掉,什么时候加进来,反应出对于这个药物的应用,这个药物的特点。一般来讲,用到生姜来和胃降逆,刚才我们说到和吴萸的相配,有它的特点,而且用量上要偏大。和胃降逆作用才强。它用来协助温散表邪,或者调和气血,调和营卫,都量比较小。
阴阳并调,散寒为主。温中寓补,补中寓通。
阴阳并调也就是阴阳双向调节,还是和前面的桂枝汤的结构,和小建中汤的结构,从思路上,阴阳双向调节是一致的。温补结合,同时补中寓通。它有活血通经这类作用。
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脉细欲绝。
临床证治要点,按《伤寒论》上是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以阳气不足,阴血不足为立足点。舌淡苔白,反应出阴阳气血都不族的这种特点。不管是用在哪类病证当中,这是使用基本依据。
1. && 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不通则痛─痹证。
胃脘痛:加吴茱萸、生姜、佛手、党参。
胃脘痛是指中焦虚寒为基础,这里原有中焦阳气不足。感受寒邪直中,内外寒邪结合,不通则痛。引起了胃脘痛,伴随有肝脾不合,胃气上逆。往往可以加吴茱萸、生姜这一类。可以有吞酸,也是制酸常用。
头痛:加川芎、玄胡。
外有寒邪闭阻经络引起头痛,增加活血止痛的力量。
腰腿痛:加牛膝、杜仲、狗脊。
作用主要在偏中下,所以要加上祛风湿,壮腰膝这些药物。
2. && 寒滞经脉,血脉不利,血行不畅─肢冷、肌肤紫暗。
冻疮:加丹参、川芎、鸡血藤。
紫斑肢寒(雷诺氏证):重用白芍,加丹参、川芎、附子。
3. &&& 厥阴肝经寒证的主方。
&& 寒伤厥阴,以当归四逆汤为主方。
痛经:加桃仁、红花、川芎、泽兰、香附。(在温经散寒的基础上,加一些活血止痛的药)
疝痛:加台乌、小茴香。
厥阴受寒,诱发酸痛,可以结合乌药、茴香。这也是常用的。
前阴冷痛:加台乌、川楝、淫羊藿。
肝经络阴器,比如前阴冷痛这一类,乌药、川楝都是行气,疏肝、温肝的。台乌、淫羊藿都是温性的。川楝子具有较强的疏肝行气止痛作用。可以和相应的温药相配,去性取用。
以上这些方面都是肝经循行的部位。相应的结合活血行气的药物。
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比较
四逆汤是典型的四肢厥逆,冷过肘膝。它四逆主症的特点。
当归四逆汤
特别是肾阳虚衰以后,阳气之根本不足
热力来源根本亏虚
自身体质阳气亏损造成
阳气被郁,气机阻滞,清阳不能实四肢
外有寒邪引起,内可有阳气不足
血脉瘀滞造成四肢厥寒
典型的四肢厥逆
仅仅手足,指头还微温
手足厥寒,不是厥逆
冷的程度没有四逆汤重,手足不冷过肘膝
附子干姜温阳
透过温脾肾阳气,温阳气之根本
外邪入里郁遏阳气造成
既要散外来之寒,又要温补阳气阴血,加上通脉解除血液凝滞。
这三个都是《伤寒论》的名方,都以四逆为名。
附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当归9克 芍药9克 甘草6克(炙) 通草3克 桂枝9克(去皮) 细辛1.5克 生姜15克(切) 吴茱萸5克
大枣5枚(擘)
【用法】以水400毫升,清酒4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方歌:当归四逆桂志芍,细辛甘草木通枣,内有大寒加姜茱,养血通络寒逆消。
【功用】养血通络,散寒降逆。
【主治】素体血虚,内有久寒,又复外受寒邪,手足厥逆,舌谈苔白,脉细欲绝,或兼见头顶痛,干呕、吐涎者。
【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1)
【解说】本证为血虚寒厥证。素体血虚,复因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四肢失于温养致之。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为辨证要点。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趾跖至踝
不温,与四肢厥逆相比,程度较轻。
本证病机关键是阳气外虚,阴血内弱,复加寒邪凝滞,故其治在温经散寒同时,又宜养血通脉。当归四逆汤用桂枝汤去生姜,倍用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服之能使阴血充而客寒除,待阳气振则手足温,经脉通而脉气复。若其人胃内有陈寒积冷,可于本方中加入吴茱萸、生姜以温中散寒,降逆和胃,并加清酒同煎,以助活血散寒之力。
本证根据寒凝部位不同,可有不同见证。如寒凝于经络者,可见四肢关节疼痛,或身疼腰痛;寒凝于胞宫,可见月经后期、量少、痛经等,凡属血虚寒凝者,皆可使用本方。此外,临床报导用本方治疗冻疮、雷诺氏病有良效。
①《千金方衍义》:阳邪传入厥阴而厥寒,脉沉细欲厥与直中阴寒之治截然两途。直中阴寒用姜附四逆以回阳,惟恐药之不力而变虚阳发露,陷阴之邪用当归四逆以通阳,仍须桂技汤,但去生姜加当归助芍药以和营,细辛、通草助桂枝提出阳分,使阳邪仍以阳解。其去生姜者,恐其性暴,不待气味入阴,便从太阳开发也。在霍乱则不然,专取生姜、吴茱萸速破逆上之厥气,则阳通脉复。盖回阳用干姜、通阳用生姜,一定不易之法。
②《古方选注》:厥阴四逆,证有属络虚不能贯于四末而为厥者,当用归、芍以和营血。若久有内寒者,无阳化阴,不用姜、附者,恐燥劫阴气,变出涸津亡液之证,只加吴茱萸从上达下,生姜从内发表,再以清酒和之,何患阴阳不和,四肢不温也耶?
③《伤寒贯珠集》: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者,阳之虚也,宜四逆辈。脉细欲绝者,血虚不能温于四末,并不能荣于脉中也。夫脉为血之府,而阳为阴之先,故欲续其脉,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温其经。方用当归、芍药之润以滋之;甘草、大枣之甘以养之;桂枝、细辛之温以行之;而尤藉通草之入经通脉,以续其绝而止其厥。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必加吴茱萸、生姜之辛以散之,而尤藉清酒之濡经浃脉,以散其久忧之寒也。
④《伤寒方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是经络无所不寒.气血俱虚之至,故当归四逆允为合剂也。更察内有久寒,是一阳不足以为开泰之本,而经络之虚,乃相因以至、故以吴茱萸、细辛通逆而润燥,通草为引,复以桂枝全汤而君以当归,血由气生,寒从阳化也;并可通于杂证之血虚极寒者矣。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和中止呕。
血虚寒凝,手足厥逆,兼寒邪胃,呕吐腹痛者。
我们说这个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是一个当归四逆汤主要的一个附方。所以它的主治证候,仍然有血虚寒凝,手足逆冷,同时它又内证,寒邪直中,还有犯胃,犯胃呕吐腹痛,而用到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往往临床它还有制酸作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  ▲▲
《金匮要略》“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组成〗 黄芪三两[9g] 
芍药三两[9g]  桂枝三两[9g] 
生姜六两[18g]  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歌〗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
    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攻效良。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本方立法:以益气通经,和血通痹为立法。]
营卫气血不足 ── 阴阳俱微。
阳气不足,阴血涩滞 ── 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君 黄芪 ── 
甘温补气,补在表之卫气。
  ┌ 桂枝 ── 散风寒而温经通痹。
  └ 芍药 ── 养血和营而通血痹。
佐 生姜 ── 辛温,疏散风邪。
使 大枣 ── 甘温、养血益气。
◆方药五味,配伍精当,共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效。&&&
本方主治血痹之证。血痹乃由阳气不足,营卫不和,复感风邪,致营血运行不畅,痹阻于肌肤所致,《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谓“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也。临床以肌肉或皮肤麻木不仁为特征。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调营血,和卫阳。
本方为桂枝汤之变方,即由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畅行气血。去甘草之壅滞,且倍生姜加黄芪,目的在于走表益卫,通阳逐痹,此《内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之意。临床上,凡营卫不调,气血痹阻之证,皆可使用本方。
1.辩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血痹之常用方剂。以四肢麻木,或身体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无力为证治要点。
2.随证加减:若风邪偏重者,加防风、防己以祛风通络;兼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以活血通络;用于产后或月经之后,可加当归、川芎、鸡血藤以养血通络。
3.对于皮肤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均可加味用之。
4.不仅适用于血痹,亦可用于中风之后,半身不遂,或肢体不用,或半身汗出,肌肉消瘦,气短乏力,以及产后、经后身痛等。
1、《金鉴》:以黄耆固卫;芍药养阴;桂枝调和营卫,托实表里,驱邪外出;佐以生姜宣胃;大枣益脾,为至当不易之治也。
2、《金匮要略方论本义》:“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以黄芪为主固表补中,佐以大枣;以桂枝治卫升阳,佐以生姜;以芍药入营理血,共成厥美。五物而营卫兼理,且表营卫里胃肠亦兼理矣。推之中风于皮肤肌肉者,亦兼理矣。固不必多求他法也。”
3、由于营卫气血不足,已不能濡养肌肤,加上风寒入侵血脉,使血行涩滞,运行不畅,肌肤变得麻木不仁。本方中黄芪益气实卫;桂枝温经通阳;白芍和营养血;黄芪、桂枝相伍补气通阳;生姜、大枣合用既可调营卫,又可健脾和中,重用生姜可助桂枝以散风寒通血脉。全方配伍起来,既可温养卫气营血以扶正,又可散风寒、通血脉,祛除邪气。
4、血痹证由素本“骨弱肌肤盛”,劳而汗出,腠理开,受微风,邪遂客于血脉,致肌肤麻木不仁,状如风痹,但无痛,是与风痹之区别,而脉微涩兼紧,说明邪滞血脉,凝涩不通。《素问·痹论》说:“营气虚,则不仁。”故以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而立法。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两药为臣。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芍药之功;与生姜为伍,又能和营卫,调诸药,以为佐使。方药五味,配伍精当,共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效。
黄耆桂枝五物汤功效上和当归四逆汤类似,而且它是桂枝汤的基本结构,四味药选用,加黄耆。
血痹,肌肤麻木不仁,通过黄耆、桂枝、芍药双向调节,作用于体表的营卫。体表肌肤麻木不仁,通过温阳和血来恢复。它的脉微涩,体现出血行不畅,通过桂枝的畅通血行,既散寒,又有益气养血的作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