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初中现在完成时练习题17-22题

读“我国的四大区域图”,完成17-22题.图中③④区域的分界线是(  )A.昆仑山-祁连山B.秦岭-淮河C._百度知道
读“我国的四大区域图”,完成17-22题.图中③④区域的分界线是(  )A.昆仑山-祁连山B.秦岭-淮河C.
//g://g.jpg" esrc="http.baidu.baidu://g.hiphotos.hiphotos.baidu.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读“我国的四大区域图”<a href="/zhidao/wh%3D600%2C800/sign=/zhidao/wh%3D450%2C600/sign=274d6d13d243ad4ba67b4ec4bede62fc74decfbf6c
提问者采纳
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山脉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一线.也是青藏高原的边缘线.图中③西北地区和④青藏地区的分界线是青藏高原的边缘线---昆仑山-祁连山.故选:A.
其他类似问题
淮河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陈涉世家》练习卷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选自《陈涉世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度已失期___________
②为天下唱___________
③陈胜佐之___________
④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发闯左m戍渔阳九百人
广故数言欲亡
野芳发而幽香
既克,公问其故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扶苏以数谏故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勿以善小而不为
3、下列成语中的“亡”与“今亡亦死”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家破人亡
B.亡命之徒
C.唇亡齿寒
D.生死存亡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译文: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分别用一句话简要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6、结合[甲][乙]两段文字从三个方面概述陈胜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的卓越才能。
《陈涉世家》阅读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②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②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9、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10、《陈涉世家》有陈胜两句豪言壮语:一句表达自己胸怀大志的,原句是
;一句写男儿当自强的,原句是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吴广以为然。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扶苏以数谏故
B. 陈胜、吴广乃谋曰
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 项燕为楚将
D. 楚人怜之
贤能为之用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发闾左谪戍渔阳
(2)度已失期
(3)会天大雨
(4)宜多应者
13、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陈涉世家》阅读答案
四、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度已失期/宁信度,无自信也
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既克,公问其故
D.固以怪之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失期,法皆斩。
②天下苦秦久矣;
③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6、下列各句中不能表现陈胜的谋略的一项是
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D.(又间令吴广)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17、读贾谊《过秦论》中的一段文字,结合上文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赢:提,背)粮而景(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山东(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这段文字与《陈涉世家》(节选)中陈胜怎样的预见相一致?请你把陈胜的预见写出来。
②两段文字写的都是陈胜、吴广起义,但在表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
《陈涉世家》阅读答案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7-22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有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18、解释加点词语。
(1)略知其意(
(2)梁以此奇籍(
(3)梁与籍俱观 (
(4)去,学剑(
19、翻译句子。
毋妄言,族矣:
20、选文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21、项羽与刘邦争霸,史称
22、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南宋词人李清照曾作诗怀念他,请写出其中的名句。
参考答案:
1.①估计②倡导③帮助、协助、辅佐等④冒充、假托、假装等(每个词1分)
4.(4分)①扶苏因为屡次劝戒(应为“谏”字,估计是字打错了)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以”、“数”、“将”翻译不正确的分别扣0.5分)
②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宁”翻译不正确,整个句子没有翻译出反问语气的分别扣0.5分)
5.(2分)【甲】陈胜起义的原因和对形势的分析。【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
6.(3分)①敏锐的洞察能力――“天下苦秦久矣”“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②严密的组织能力――抓住“将尉醉”的有利时机,使用激将法;“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③非凡的宣传、鼓动能力――“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每点1分,能概括出相关的才能,意思对即可)《陈涉世家》阅读答案
②惩罚(共2分,每词1分。出现错别字该词不得分)
8.①况且大丈夫不死就罢了,死就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②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戍边死的本来十个人中就有六七个。(共2分,每句1分。每句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9.说明他们听说起义军将至而弃城逃跑,可见起义军所向披靡的浩大声势,也说明秦朝统治的残暴及秦政的衰落。(共3分,每个要点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1.(3分)D
12.(4分)(1)指代平民
(2)估计、揣测
(3)适逢、恰巧遇到
13.(4分) 偶然性:因暴雨断道而误期限(2分)
必然性:秦朝统治法峻刑严,“天下苦秦久矣”。陈胜等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这迫使他们为求生,不得不转戈反秦。(2分)(意思对即可)
15.①误了期限,按照(奏稿的)法律,都要被杀头。(意对即可)
②全国百姓苦于秦朝统治已经很久了。(意对即可) ③士兵们(或:士兵中)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情),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意对即可)
17.①号程天下的百姓反抗秦朝的统治,会得到很多人的响应。②《陈涉世家》中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原因和策划(谋划)的经过;《过秦论》中的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影响和起义引发的结果。(意对即可)
1、其:代项梁所教的兵法
奇,以……为奇
离开3、不要胡言乱语,(否则)要被灭族了!
3、轻视学习,崇尚武力,胸怀大志,具有叛逆性格。
4、楚汉相争
5、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陈涉世家》阅读答案1.我们要珍惜时间,挖掘自身的能量,将其用到工作和事业中去。 2.【甲】漠然 【乙】追逐 【丙】勇气3.答案示例: 这三段的论证过程是:第①段列举李广射虎的事例,第②段举美国科学家做的“青蛙实&&&&& 验”,通过这两个事例来引出第③段中心论点。
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教材新学案·语文 八年级 下册(人教新课标) 人教新课标
阅读课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A)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B)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C)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D)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E)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1.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能把我们阅读时的思考、感悟及时地表达出来。参考示例,在下面相应横线上为文中加横线的语句加上批注。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所写的那些童年旧事有何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道地家乡味”指什么?这“真正的家醅”为何没地方找?这两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1轻巧夺冠·优化训练 九年级语文上 北京课改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说活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衙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酿呢?
1.本文围绕着春酒,记叙了作者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
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3.文中画线语句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4.主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写自己的心得。(字数在150字以内)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西省十一校联盟九年级5月中考模拟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16分)
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
石和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
我独自微笑着、欢喜着。四下一个人也没有,我就觉得自己也没有了。天地间只有一团喜悦、一腔温柔、一片勃勃然的生气,我走向田畦,就以为自己是一株恬然的菜花。我举袂迎风,就觉得自己是一缕宛转的气流,我抬头望天,却又把自己误以为明灿的阳光。
不知怎的,忽然想起住在郊外的陈,就觉得非去拜访她不可,可当我站在竹篱面前,
我独自摇了半天门铃才发现一个极小的铜锁——她也出去了。
其实我并不那么渴望见她的。我只想消磨一个极好的太阳天,只想到乡村里去看看
五谷六畜怎样欣赏这个日子。
抬头望去,远处禾场很空阔,几垛稻草疏疏落落地散布着。颇有些仿古制作的意味。
我信步徐行,发现自己正走向一片广场。黄绿不匀的草在我脚下伸展着,奇怪的大石在
草丛中散置着。我选了一块比较光滑的斜靠而坐,就觉得身下垫的,和身上盖的都是灼
热的阳光。我陶醉了许久,定神环望,才发现这景致简单得不可置信一—一片草场,几
块乱石。远处惟有天草相粘,近只有好风如水。没有任何名花异草,没有任何仕女云集。
但我为什么这样痴呆地坐呢?我是被什么吸引着呢?
头顶上有一棵不知名的树,叶子不多,却都很青翠,太阳的影像从树叶的微隙中筛
了下来。暖风过处一满地圆圆的日影都欣然起舞。唉,这样温柔的阳光,对于庸碌的人
而言,一生之中又能几遇呢?
坐在这样的树下,又使我想起自己平日对人品的观察。我常常觉得自己的浮躁和浅
薄就像“夏日之日”,常使人厌恶、回避。于是在深心之中,总不免暗暗地向往着一个
境界——“冬日之日”。那是光明的,却毫不刺眼。是暖热的,却不致灼人。什么时候
我才能那样含蕴,那样温柔敦厚而又那样深沉呢?“如果你要我成为光,求你叫我成为
这样的光。我不禁用全心灵祷求:“不是独步中天,造成气焰和光芒。而是透过灰冷的心,用一腔热忱去温暖一切僵坐在阴湿中的人。”
渐近日午,光线更明朗了,一切景物的色调开始变得浓重。记得读过段成式的作品,
独爱其中一句:“坐对当窗木,看移三面阴。”想不到我也有缘领略这秋静趣,其实我
所欣赏的,前人已经欣赏了。我所感受的,前人也已经感受了。但是,为什么这些经历
依旧是这么深,这么新鲜呢?
一个人,在无垠的草场上,咀嚼着简单的干粮,倒也是十分有趣。在这种景色里,不觉其饿,却也不觉其饱。吃东西只是一种情趣,一种艺术。
我原来是带了一本词集子的,却一直没打开,总觉得直接观赏情景,比间接的观赏
要深刻得多。饭后有些倦了,才顺手翻它几页。不觉沉然欲睡,手里还拿着书,人已经
恍然踏入另一个境界。
等到醒来,发现几只黑色瘦胚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的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
悠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草。我抛书而起,在草场上纡回漫步。难得这些静的下午,我
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羡慕他
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依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
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日影稍稍西斜了,光辉却仍旧不减,在一天之中,我往往偏爱这一刻。我知道有人
歌颂朝云,有人爱恋晚霞,至于耀眼的日升和幽邃的黑夜都惯受人们的钟爱。唯有这样
平凡的下午,没有一点彩色和光芒的时刻,常常会被人遗忘。但我却不能自禁地喜爱并
且瞻仰这份宁静、恬淡和收敛。我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茫茫草原,就只交付我和那看
羊的孩子吗?叫我们如何消受得完呢?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
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记得元曲中有一段述说
一个人不能写信的理由:“不是无情思,过青江,买不得天样纸。”而现在,天空的蓝
笺已平铺在我头上,我却又苦于没有云样的笔。其实即使有笔如云,也不过随写随抹,
何尝尽责描绘造物之奇。至于和风动草,大概本来也想低吟几句云的作品。只是云彩总
爱反覆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如果有人学会云的速记,把天上的文章流传几篇到
人间,却又该多么好呢。
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连它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半天朱
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不仔细分辨,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
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
我站起身来,摸摸石头还有一些余温,而空气中却沁进几分凉意了。有一群孩子走
过,每人抱着一怀枯枝干草。忽然见到我就停下来,互相低语着。
“她有点奇怪,不是吗?”
“我们这里从来没有人来远足的。”
“我知道,”有一个较老成的孩子说:“他们有的人喜欢到这里来画图的。”
“可是,我没有看见她的纸和她的水彩呀!”
“她一定画好了,藏起来了。”
得到满意的结论以后,他们又作一行归去了。远处有疏疏密密的竹林,掩映一角红
墙,我望着他们各自走进他们的家,心中不禁怃然若失。想起城市的街道,想起两侧壁
立的大厦,人行其间,抬头只见一线天色,真仿佛置身于死荫的幽谷了。而这里,在这
不知名的原野中,却是遍地泛滥着阳光。人生际遇不同,相去多么远啊!
我转身离去,落日在我身后画着红艳的圆。而远处昏黄的灯光也同时在我面前亮起。
那种壮丽和寒伧成为极强烈的对照。
遥遥地看到陈的家,也已经有了灯光,想她必是倦游归来了,我迟疑了一下,没有&&
走过去摇铃,我已拜望过郊上的晴朗,不必再看她了。
走到车站,总觉得手里比来的时候多了一些东西,低头看看,依然是那一本旧书。
这使我忽然迷惑起来,难道我真的携有一张画吗?像那个孩子所说的:“画好了,
藏起来了!”
归途上,当我独行在黑茫茫的暮色中,我就开始接触那幅画了。它是用淡墨染成晴
郊图,画在平整的心灵素宣上,在每一个阴黑的地方向我展示。
1.仔细阅读本文,完成下面表格。(6分)
作者的情思
日影稍稍西斜
2.我坐在树下,有了怎样的感悟?(3分)
3.有人读了本文后,觉得作者表面上是画“晴”,实则是画“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写出你的理解。(3分)
4.读完全文后,你感觉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一例进行赏析。(4分)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春酒》一文,完成17-22题(14分)
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作者:琦君)
17.阅读全文后,你所理解的本文主旨是&&&&&&&&&&& 。(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18.作者在本文中详写了儿时在故乡的哪些生活片断?请概括作答。(2分)
&&&&&&&&&&&&&&&&&&&&&&&&&&&&&&&&&&&&&&&&&&&&&&&&&&&&&&&&&&&&&&&&&&&&&&&&&&
&&&&&&&&&&&&&&&&&&&&&&&&&&&&&&&&&&&&&&&&&&&&&&&&&&&&&&&&&&&&&&&&&&&&&&&&&
19.品味句子“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说说该细节描写有何妙处?(3分)
&&&&&&&&&&&&&&&&&&&&&&&&&&&&&&&&&&&&&&&&&&&&&&&&&&&&&&&&&&&&&&&&&&&&&&&&&&&&&&
&&&&&&&&&&&&&&&&&&&&&&&&&&&&&&&&&&&&&&&&&&&&&&&&&&&&&&&&&&&&&&&&&&&&&&&&&&&&&&
20.本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概括作答。(2分)
&& &&&&&&&&&&&&&&&&&&&&&&&&&&&&&&&&&&&&&&&&&&&&&&&&&&&&&&&&&&&&&&&&&&&&&&&&&&&&
&&&&&&&&&&&&&&&&&&&&&&&&&&&&&&&&&&&&&&&&&&&&&&&&&&&&&&&&&&&&&&&&&&&&&&&&&&&&&&
21.如何理解“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3分)
&&&&&&&&&&&&&&&&&&&&&&&&&&&&&&&&&&&&&&&&&&&&&&&&&
&&&&&&&&&&&&&&&&&&&&&&&&&&&&
&&&&&&&&&&&&&&&&&&&&&&&&&&&&&&&&&&&&&&&&&&&&&&&&&&&&&&&&&&&&&&&&&&&&&&&&&&&&&
22.俗话说:“一方水养一方人。”各地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古今不少诗人把一些节日写到诗中。请把下列诗中描写的节日写在后面相应的横线上。(3分)
(1)千门万户&#26312;&#26312;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2013年&四川省达州市】
(一)阅读《春酒》一文,完成17-22题(14分)
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作者:琦君)
17.阅读全文后,你所理解的本文主旨是&&&&&&&&&&& 。(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18.作者在本文中详写了儿时在故乡的哪些生活片断?请概括作答。(2分)
&& &&&&&&&&&&&&&&&&&&&&&&&&&&&&&&&&&&&&&&&&&&&&&&&&&&&&&&&&&&&&&&&&&&&&&&&&
& &&&&&&&&&&&&&&&&&&&&&&&&&&&&&&&&&&&&&&&&&&&&&&&&&&&&&&&&&&&&&&&&&&&&&&&&&
19.品味句子“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说说该细节描写有何妙处?(3分)
& &&&&&&&&&&&&&&&&&&&&&&&&&&&&&&&&&&&&&&&&&&&&&&&&&&&&&&&&&&&&&&&&&&&&&&&&&&&&&
& &&&&&&&&&&&&&&&&&&&&&&&&&&&&&&&&&&&&&&&&&&&&&&&&&&&&&&&&&&&&&&&&&&&&&&&&&&&&&
20.本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概括作答。(2分)
&&& &&&&&&&&&&&&&&&&&&&&&&&&&&&&&&&&&&&&&&&&&&&&&&&&&&&&&&&&&&&&&&&&&&&&&&&&&&&
&& &&&&&&&&&&&&&&&&&&&&&&&&&&&&&&&&&&&&&&&&&&&&&&&&&&&&&&&&&&&&&&&&&&&&&&&&&&&&
21.如何理解“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3分)
& &&&&&&&&&&&&&&&&&&&&&&&&&&&&&&&&&&&&&&&&&&&&&&&&&&&&&&&&&&&&&&&&&&&&&&&&&&&&
& &&&&&&&&&&&&&&&&&&&&&&&&&&&&&&&&&&&&&&&&&&&&&&&&&&&&&&&&&&&&&&&&&&&&&&&&&&&&
22.俗话说:“一方水养一方人。”各地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古今不少诗人把一些节日写到诗中。请把下列诗中描写的节日写在后面相应的横线上。(3分)
(1)千门万户&#26312;&#26312;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在完成时习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