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学院资金来源是什么

聚焦MOOC——专家观点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网络
发布日期:
2012:MOOC元年
蔡文璇& 汪琼
  2012年有可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很重要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学模式闯入人们的视野,给互联网产业及在线学习、高等教育带来巨大影响。斯坦福大学校长将其比作教育史上“一场数字海啸”,《纽约时报》作者Laura Pappano将2012年称为“MOOC元年”。
  MOOC的理念是通过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将优质教育送到世界各个角落,它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发展十年的质性蜕变,不仅提供免费的优质资源,还提供完整的学习体验,展示了与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结合的种种可能。回望2012年,我们有必要站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这波巨浪前,掌握其在元年之际的发展脉搏。
  元年前夕:MOOC的状况
  2008年,Dave Cormier 与 Bryan Alexander教授第一次提出了MOOC这个概念。顾名思义,MOOC的主要特点是大规模、在线和开放。“大规模”表现在学习者人数上,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课程动辄上万人。“在线”是指学习是在网上完成的,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开放”是指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只要有上网条件就可以免费学习优质课程,这些课程资源是对所有人开放的。除了商业公司提供MOOC平台外,还有一些老师是使用各类社交媒体或学习站点进行MOOC教学,这也是MOOC“开放性”的另一种体现。对MOOC的最终用户——学习者来讲,他们绝大部分是精通计算机技术、社交网络的“数字原住民”,他们渴望通过网络获得免费优质课程,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伙伴产生学术碰撞。2011年秋,全球来自190个国家超过16万人注册学习了斯坦福大学Sebastian Thrun与Peter Norvig教授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最后2.3万人完成整个课程学习,就是一个例证。
  元年期间:MOOC的成长
  从本质上讲,MOOC是在线教育的一种形式。为何MOOC能迅速从正式课堂教育的辅助手段“蜕变”为一种备受瞩目的新型在线教育模式?在2012年期间MOOC事业在哪些方面获得了进展?这个过程值得分析。
  MOOC快速成长的第一个原因是MOOC课程的教学模式已基本成型,使得照此模式批量制作课程成为可能。二十多年网络教育实践中被证明能够有效保证网上学习效果的教学经验被很好地总结为MOOC的基本教学模式,如网上学习辍学率高,因此不能单纯靠学生自学,一定要有老师引导授课;课程持续时间应与通常大学教育一样,约8~12周,教学每周分模块进行,每周都要交作业,并给学生足够多的练习;授课以视频教学录像为主,主要是板演,并配以教师的讲解,每个视频8~12分钟,期间穿插小测试,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另外还会通过论坛投票对问题排序,让教师只重点回答大家都关心的问题;鼓励同学互教互学,通过互助帮助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MOOC快速成长的第二个原因是2012年出现了多家专门提供MOOC平台的供应商,包括目前该领域的三大巨头:Coursera、Udacity和edX;一些老牌课件平台提供商,如Blackboard和Instructure也鼓励老师在其云平台上建设公开课。不少MOOC平台,如Instructure公司的Canvas 学习管理系统,斯坦福大学新推出的Class2go都是整合了YouTube、Facebook等互联网应用来播放教学视频、扩展在线学习空间。2012 年9 月,Google推出了MOOC 的开源制作工具——CourseBuilder,使得普通老师自己制作MOOC课程成为可能。
  与之前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各个高校需要建立自己的开放教育资源网站不同,这些专业化平台提供商的出现,降低了高校建设MOOC课程的门槛和经费投入,也刺激了更多的一流大学加入MOOC课程内容提供商的行列。
  短时间内,众多高校的加入是MOOC快速成长的第三个原因。如成立于2011年秋季的Coursera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已招募了包括著名的加州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在内的来自四大洲62所知名大学,带来超过200万的注册学员。对于各国知名高校而言,MOOC平台是高等教育的“新大陆”,谁都不希望失去向全世界传播知识,提升国际地位的机会。在未确定MOOC对高等教育是否具备颠覆性影响的前提下,参与其中是最好的选择。2012年,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推出edX的免费在线课程技术后,全世界超过120个院校表示希望加入,其中包括伯克利大学等知名院校。2012年12月,在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与美国Coursera公司签署了合作后,英国其他许多大学,如伯明翰大学、布里斯托大学等11 所学院也加入了另一家长期远程教育提供商FutereLearn公司。据悉亚洲一些学校也在联合讨论建立亚洲MOOC平台,一时间MOOC战国纷争的时代已经到来。
  MOOC 快速成长的第四个原因是大量风险基金和慈善基金进入,国际上较为著名的风投公司KPCB、GreylockPartners、Charles River Ventures等均投入多笔资金,几个著名MOOC提供商的融资都在数千万美元以上。这些捐赠除了用于MOOC提供商的平台研发、业务拓展之外,也会用于对于这类新型网络教育方式的研究,比如,2012年6月,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为麻省理工学院提供100万美元捐赠,用于支持他们分析MOOC课程学生网上学习的数据,以开发建立全新的计算机类课程在线学习模型。基金会还希望通过项目了解哪类学生及哪类课程适合于MOOC,对于那些不具备自我引导能力的网上学习者,教师应该怎么做。
  MOOC快速成长的第五个原因是一些大学开始接受MOOC课程的证书,承认其学分。如日,Udacity首创在线课程学分与大学学分的挂钩。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全球校区(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GlobalCampus)允许其学生在完成了Udacity提供的计算机科学引论课程的学习,花89美元在严格的考试中心通过了Udacity提供的考试并获得证书之后可以转为该校的学分。11月,美国教育理事会同意评审Coursera的几门课程,为这些课程的学习证书被更多高校认可创造了条件。
  对于一般性院校,MOOC课程有可能是降低高等教育成本的一剂良方。2012年11月,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为12家机构提供300万美元的捐赠,以鼓励开发大学入门级基础类课程。之前的MOOC课程大多是专业程度高而专的课程,针对的校外人群是继续教育者。盖茨项目针对入门级课程,提供定制或修改的可能性,这样的MOOC前景会吸引更多的高校以此来降低教学成本。
  正是因为上述五个因素环环相扣,MOOC生存发展的良性生态空间基本形成,才造就了2012年MOOC繁荣的景象。
  元年之问:MOOC的发展
  2012年,MOOC作为网络教育的生力军面临着诸多挑战与质疑。
  第一,诚信保证问题。MOOC提供商在谈未来的运营模式的时候,都将证书服务、就业推荐服务等作为主要赢利手段,为此如何杜绝“替学”或“作弊”现象,如何保证“证书”的可信度和含金量,在2012年引发了多种讨论。目前三家MOOC运用商都是与Pearson的考试中心合作提供有监考的课程结业考试,Coursera还与一家网络考试机构合作研究网上监考技术,包括根据打字节奏判断学习者是否为其本人。
  第二,课程标准与评估机制。2012年8月,Udacity宣布因为教学质量的原因取消了预定上线的一门《离散数学》课。这件事引起了对MOOC课程质量标准以及系统化课程质量评估工作的重视。MOOC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与传统教学存在较大的差异,亟需建立起明确统一的课程标准与评估机制。日,美国教育理事会(The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ACE)同意对Coursera上几门由顶尖大学提供的课程进行同等学分评估(acredit-equivalency evaluation),以判断这些课程的质量,是否可以用于推荐学分。该理事会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就开始推荐一些体制外的培训课程,因为有些学生需要这些课程的学分。通过ACE进行课程评估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一种机制。日Coursera宣布其五门课程已经进入ACE推荐名单,这也意味着从此之后,需要学分的Coursera用户必须在学期开始时就缴费并接受一系列验伪过程。
  第三,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尽管MOOC自发展初期就吸引了许多风险投资公司的青睐,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MOOC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盈利模式。除了学业证书、成绩单、就业推荐等收费项目外,将MOOC课程作为大学预科课程或提供给商业网络教育机构有偿使用,或者用MOOC课程教本校学生并收取学费授予学分,都是目前正在尝试的商业模式。有鉴于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准备自己建设MOOC 平台,越来越多的开展MOOC教学的方式,商业化的MOOC提供商会有怎样的未来还难以预料。
  从云计算技术到社交媒体,信息技术的发达已经大幅度降低创建教育平台的成本,MOOC的发展让在线教育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前进中得以理性思考,回归高等教育的本质。美国基金会教育政策项目主任Kevin Carey 在《Into the Future With MOOC's》中指出,未来将会有更多的MOOC学习者出现,必须客观看待它的发展。无论MOOC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困难,它都使得未来在线教育模式越来越清晰。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
MOOC理念打开了一扇创新的大窗户
  “我对MOOC很有兴趣。” 接受本刊采访时,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李晓明开门见山。就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中,为了克服开展MOOC教学的一个不必要的障碍,他提交了一个提案: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需要修改——在传统课堂中被认为是“fair use”的情形也应当适用于在线课堂上。“法律不应当只是单纯强调对原作者著作权的保护,我认为,它应当是在保护著作权与让社会高效利用创新之间寻找一个平衡。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MOOC的发展将顺畅得多。”李晓明说。
  李晓明对MOOC的前景充满期待。“MOOC强调与过去这些年来的精品课或者公开课相当不同的学习模式。公开课把内容放到网上,谁来参与、有何评价、有何问题,公开课并不关心。但这是MOOC教学很在意的地方。”
  “有些课程特别适合网上教学,如果学校想做MOOC的话,可以先从这类型课程入。”李晓明介绍说,他自己在北京大学从1999年开始发起将计算机本科生的一门课程(Web Software Technology)“搬到网上”,全部采用网上教学的方式,一直做了十多年。“以周为时间单位,我们把课件放到网上,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也通过网上反映出来,老师和学生按照一个约定的方式互动。去年我们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问:‘如果这门课程开出两个平行的班供学生选择,一个常规面授模式,一个如同现在这样的网络模式,你会选择哪个班?’,参加问卷的有100多位学生,一半以上表示更愿意选择网络模式。”
  除了版权问题之外,李晓明认为,信誉问题、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这三个方面影响着MOOC的进程。
  首先,在信誉方面,MOOC由于完全采取在线授课的方式,因此平时作业是否由学生本人完成、最后考试的试卷是否是真实可靠的,都是困扰人们的问题。“不过太多顾忌信誉问题而放弃MOOC的推广与发展是不可取的,应当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技术或者机制来逐步改善。”
  其次,在教学模式方面,由于参与者数量规模化,如何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组织、如何进行学习者的组织管理、如何引导学习者深度参与、如何进行教与学的评价等,需要突破延续了几百年的传统班级授课制的种种规则和标准的束缚,去建立适合知识社会促进人的发展的大学课堂新秩序,“这方面,创新的空间很大。”比如,很多人选修课程,提出的问题很多,但教师和助教的时间有限,回答哪些问题更合适?于是就可以设计“问题投票”机制,最后教师回答排名前10个的问题,而且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前几个问题与学生互动。“这些规则虽然看似微小,但非常富有创新。我相信在MOOC的其他环节也有很多创新的空间。”李晓明表示,“教学方法是教育学研究的传统课题,但所有成果几乎都是针对小规模学生群体的,现在需要研究大规模教学法。”
  第三,MOOC的组织方式。当前,MOOC在一所大学的发展需要有一些专门的安排,学校要对MOOC的开发与教学活动提供特别的支持,但长远看,则应该是融入成为大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李晓明的设想是,如同在大学开课的传统方式,一个老师要开始一门MOOC课程,也是需要申请批准,在教学内容、教师资质等方面有相关认定,除此外,还需要有教育技术方面的考量,即要看有关教学设计是否适合MOOC的形式。这一方面,现在看来是对教师的额外要求,长远看则应该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我们可以想像,今后完全有可能让构成一个学生学位要求学分的30%通过MOOC获得。
MOOC:大学的机遇与挑战
  在过去十多年,世界范围内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风起云涌,我们国家2003年发布启动的国家精品课程、网易新浪发布的国外大学视频公开课连语言障碍这个问题都解决了,最近几年开始推动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在线课程越来越多。课程与教育资源的大同世界仿佛摆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指尖。然而,大学,作为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摇篮,作为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正在面对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真的准备好了吗?
  MOOC及其新进展
  在国内外,MOOC 已经成为非常火热的一个话题,是开放教育世界的一道靓丽风景,也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正在迅猛发展的新生事物。目前,有不少大学、机构和组织提供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中最流行的要算Coursera、edX、Udacity等。目前全世界有数以万计的学习者参与了MOOC 模式中的各种学习。
  最近的一次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日,MOOC和在线教育的重要学术领袖之一,加拿大学者 George Siemens发起了另外一门MOOC,名字叫《高等教育的现状与趋势》(Current/Future State of Higher Education),在这门为期6 周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中,围绕着六个主题展开,这六个主题分别是:1.变革压力:究竟什么在影响高等教育?2.网络教育学:在线教与学的新模式;3.教育领域的企业与商业活动;4.大数据与分析;5.教育中的领导力;6.网络教育学:在线教与学的新模式。课程形式包括每周的阅读、视频和建议活动。每周有2~3场由特邀嘉宾进行的演讲。每周都会有实时在线的研讨活动。
  MOOC面临的挑战
  最近几年,著名博客LillySheperd 在LearningOnlineInfor.Org上发表的题为《年度最有前景的教育技术》文章,文章指出了年度最有前景的教育技术,MOOC便是其中之一。但是,对MOOC的看法,人们却不一而衷,称赞者对其大加赞赏,抨击的人针砭其弊,更多的人在保持观望。更有激进者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传统大学将不复存在。在美国,甚至有人建起了UnCollege,认为15 年后,美国大学都会破产。
  知名博主Todd Tauber不久前发表了一篇题为《在线学习的肮脏的小秘密:学生厌倦而辍学》的文章。他写道:“在线教育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也终于赢得了人们的尊敬。甚至比这还要酷。但是,让我们不要忘记,他们仍旧处于试验阶段。尽管被‘大规模地宣传’,但是,它们依旧没有对学生产生真正的影响。”也有不少批评者认为,MOOC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传统讲课的翻版,是有缺陷的教学模式。除了互动性和些许的定制,MOOC并没有解决关键的教学问题。
  完成率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也是在线课程历来都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们真正关心的是MOOC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008年的第一个MOOC有2200个注册用户,而其中只有150人是积极参与的活跃用户。对此,不少学者提出了尖锐地批评。批评者的说辞之一,就是尽管MOOC的注册学生规模大到数以十万计 ,但是通常90%以上的注册者未能完成课程。因此,Todd Tauber 也持这样的看法,他说,“其中根本就没有那么大规模”(Not So Massive After All)。
  另外一位学者Kevin Corbett在自己的网站上撰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MBOOC:大规模烦人的开放在线课程》,在这篇文章中,Kevin 总结了Todd文章的一些观点。其中,对于“为什么在他们的数字化课堂上,所有这些辍学的学生都虚拟地睡过去了?”他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把课程放上网的人们依旧是依照班级的套路在思考问题”。
  MOOC对大学的影响
  最近,MOOC由起初的不提供证书,开始慢慢地转变为提供证书。MOOC 平台 Coursera 采取了配合社会规则的策略——学习者只要支付 30~100 美元,就可以获得由知名大学的线上课程的认证。不仅如此,在美国,不少高校开始认可学生在MOOC上修得的学分。传统的高等教育开始面临全新的挑战。我们相信,MOOC必将对大学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组织、学分认证、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对于传统大学而言,在今天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高效的课程与学习机会,解决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均衡问题。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大学在传统面对面课程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在线课程,学生可以选择在校学习或在线学习。
  MOOC对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民主化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借助网络,向学习者提供在线课程,扩大高等教育的机会,深化大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大学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MOOC是在线的课程,它不仅能够扩大大学的知名度,提升大学的社会影响力,而且还能使其他大学“草船借箭”,优化自己的师资结构。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的招生宣传和资源优化配置迫在眉睫。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简单地理解,恐怕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是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和生源的国际化。一所大学,如果其教师队伍来自世界各地,其学生来自世界各地,这样的大学通常都是更国际化的大学,吸引力更大的大学,也可以算是一流的大学了。对于大学而言,如果想提升其学生市场占有率,扩大影响,向公众提供MOOC,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借助网络占领高等教育市场,也是每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战略举措。
  MOOC有助于增进大学间以及大学与政府、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MOOC的创新不在于学习者可以在线接触大学教授,并不是体现在同伴互动,也绝非WIKI式的论坛和自动评测。因为在过去几十年,大学通过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已经实现了这一点。MOOC的创新之处就在于把学生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转嫁给了大学以及未来的雇主。
  相对而言,MOOC对大学的影响可能更多地表现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方面。慕课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课程呈现方式的变革。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学课堂将变得更加侧重互动和问题解决,而不是知识的传授。慕课的开放特性构成并彰显了其独特的创建、结构以及运作,这为传统大学的课程开发、教学组织和运作提供了独特的思路。MOOC模式强调知识生产胜于消费,产生的新知识有助于维持和发展MOOC的知识生态环境。展望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接受MOOC 的学分,那么,MOOC完成率的问题自然就会大幅度提升。
  给中国大学的五个建议
  对中国而言,随着宽带向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能通过在线的方式享受世界一流的教育。由于有了开放教育资源,有了在线教育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除了传统的高等教育,更多的来自农村的学生将通过类似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之类的在线资源选择接受“非正式”的高等教育,完成他们的大学教育,来自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将越来越得到在线教育的恩惠。
  随着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和国际高等教育竞争的日益加剧,中国大学既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对中国的大学而言,最顶级的大学应该积极推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以便在国内生源竞争中处于优势,并提升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低于其他大学而言,可以充分利用好开放教育资源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深化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建议一:把开放教育资源和MOOC纳入大学发展战略中
  大学在指定自己的发展战略时,应当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积极推动大学的信息化、国际化和民主化。不仅如此,还应当将目前如火如荼的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与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纳入到大学的发展战略之中。
  建议二: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在线参与式学习方法
  由于开放教育资源(OER)和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的发展,加之教育部以前推进的“国家精品课程”以及正在推进的“大学视频公开课”,学生在线高等教育的机会的确已经摆在了每一个受教育者的面前。但是,这种可能性要真正地变成现实,尤其是大面积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线课程也许并非是为每一个人准备的。要想在在线课程中取得成功,需要的不仅是熟练和舒适地运用技术,而且还需要一系列的个人特质和技能,包括从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调节、高效的自我时间管理、在线独立工作、在线协作与合作的能力、顽强地毅力和吃苦精神、甚至快速打字能力等等。
  中国大学必须加强引导,大力提升学生与教师的信息素养,尤其是要帮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掌握在线学习的方式方法,这是前提和基础,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建议三:积极探索和深化大学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过去一些年,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再到各大学,已经开展了许多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取得了诸多成果。在这个基础上,大学应该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积极探索将在线学习、混合学习以及颠倒教室之类的创新性教学模式,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实践之中。这不仅仅是教学和学院的问题,它涉及到大学的管理与学分认证等一系列问题。
  建议四:引导教师将开放教育资源引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
  中国的大学应该引导教师将前期推出的国家精品课程、世界名校的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等开放教育资源引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借助这些开放教育资源,深化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否则,从中央政府到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大学,就无法将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综合考虑,也就势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建议五:加强研究,有计划分步骤地尝试和探索MOOC
  MOOC是发展迅猛地新生事物。在《地平线报告》(2012年高等教育版)中,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被提及,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而仅仅过去一年,MOOC便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词汇。它是如此的新颖,以至于人们还来不及仔细地审视和深入地研究。为此,我认为,中国教育研究工作者应该关注MOOC及其发展,大学应该加强对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研究,大学应该在以前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和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分步推出自己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作者单位为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
MOOC摸到了“象鼻子”
  “通过信息技术来变革教育,可能是大家普遍的理想。但怎样来变革?不同圈子的人在做不同的尝试。如同盲人摸象,有些人摸到了象尾,有些人摸到了象腿,都值得鼓励和肯定。 MOOC可能是摸到了“象鼻子”,但远远不能说,它就是教育的未来。”当被问及MOOC是否会是未来的主流时,高教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理事长蒋东兴说。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希望信息技术像影响其他行业一样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变化。蒋东兴认为,教育是否能产生变革实际上依靠三个层面的相互作用。
  第一个层面——从事信息技术的群体,他们不断尝试各种IT手段改变教育,希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充分融合。但是,纵观历史以及其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力是微小的,它从外围改变并帮助教学的提升,却并没有达到一个革命性的作用。
  第二个层面——教学者本身。无论是微课堂、可汗学院,还是MOOC,模式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这对教师的冲击力非常大。在新的模式下,教师上一节课要花很大代价,所用精力远比传统课堂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教师在“革自己的命”,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层面,也是最难最具挑战的一个层面。
  第三个层面——整个社会,尤其是资本市场,非常渴望信息技术参与教育创新之后能从中获利,因此,他们的动力是最强的。“无论是facebook还是推特,在资本层面介入之后都有更快更大的发展。MOOC也许不会成为教学的主流,不过未来的主流教育模式很有可能诞生在我们所能看到的MOOC主流机构里。”
  “可以说,现在的状态是第一个层面和第三个层面两边一起夹攻,迫使中间层面的教学者发生变革。”蒋东兴表示。
  这三个层面正在互相作用,但其影响程度不同。“资本层面受利益驱动,变革的动力最强。技术层面的动力次之,它帮助同时也施压给教育者层面。其中动力最弱的是第二个层面,也就是教师层面。以传统的方式做好教学的人现在能不能适应翻转课堂、适应MOOC,需要打问号。这要求教师突破,求新求变,教师能不能适应这种新模式?此外,在线教学还会使一些教师失业,在产生明星教师的同时,一些教师却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革自己的命是最困难的。”蒋东兴认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大行其道,必须有一批先知先觉的教师,勇于探索,打破传统,寻找并释放出自己的潜力。
  在整个的变革中,中间层是最关键的。“没有动力不代表不想变,只是缺乏如何变革的勇气和经验。”针对这一点,蒋东兴表示,必须有人先尝试先探索,推动中间层的变革。“先发动100个教师去做,这100个人接着会影响更多人,多年后,能够看到一个不错的结果。”他认为,推动中间层变革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层面不推动,资本市场不会去推动,也推不动。”
  MOOC会逐渐取代现有的教育模式吗?蒋东兴认为,MOOC是未来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件,但不会成为主流,“ MOOC摸到了教学变革的一点门道,但目前,它产生不了革命性的影响,它不可能是全部。各种教学模式都是一种尝试,应该鼓励大家尝试,但是不是要大家统一去尝试某种模式?不对,还没到那时候。”
  相关阅读:
MOOC 的特点
  MOOC 的特点是将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融合。大致上可以归纳出目前MOOC 课程的一些共同特性:
  1.大多数课程都有特定的上课期间,大约1~3个月左右;
  2.90%都属于教师引导型 (Instructor-Led)的授课方式;
  3.教学平台大都是自行开发或整合,很少使用一般的LMS平台;
  4.除了Udemy之外,大部分的课程都由大学教授来提供;
  5.教材大都以Video型式呈现,很少是flash动画;
  6.几乎每门课程的老师和学员互动以及学员和学员之间的讨论互动都很热烈;
  7.教师授课的方式除了教材之外,也都会设计作业或考试的机制;
  8.学员来自全球各地;
  9.几乎所有的课程教学和讨论都以英文进行;
  10.课程结束后,注册学员大都还可以进入课程复习。
MOOC中的5种学生类型
  Phil Hill是一位教育技术咨询专家和分析师,他在在线教育和教育技术市场提供咨询服务已经有10年的历史了。Phil Hill在过去几年他和他的朋友们MOOC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在自己博客上提出了一种MOOC学生的四种原型,它们分别是潜伏者(Lurker)、被动参与者、主动参与者、临时进入者。随后的博客文章中, Phil Hill对自己的四原型继续修正,提出了MOOC的5种学生类型(如下图),他们分别是:
  爽约者(No-Shows):在一门Coursera式的MOOC的在注册者中,这类学生往往是最大的一个群体,他们或者注册了MOOC,并激活了自己的账号,但是,他们从来都没有登录过这门课程。
  袖手旁观者(Observers):这些学生登录了课程,也许还阅读了课程内容,浏览了其他学习者的讨论,但是,除了镶嵌在视频中的那些弹出式测试,他们是不会参与其他任何形式的评估的。
  临时进入者(Drop-Ins):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参与某一门课程中的一些选题一些活动(观看视频、浏览或参与讨论组),但是他们不会去努力完成整个课程。
  被动参与者(Passive Participants):这些学生以消费的方式浏览一门课程,他们也许观看视频、参加测试、阅读讨论组的内容,但是他们通常不会主动完成课程作业与任务。
  主动参与者(Active Participants):这些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慕课之中,参与讨论组、完成绝大多数作业、任务和所有的测验与评估。
&&最新更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慧树mooc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