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财一卡通今年五一经济统计学学生发600元是奖学金吗

2013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征求意见稿)安徽财经大学2014 年 10 月
目录一、学校简介.........................................................................................
...............................................1 (一)学校概况 ................................................................................................................................1 (二)办学指导思想 ........................................................................................................................2 (三)办学理念 ................................................................................................................................2 (四)发展目标 ................................................................................................................................3 (五)办学思路 ................................................................................................................................3 (六)办学层次 ................................................................................................................................3 (七)办学规模 ................................................................................................................................3 (八)学校服务面向 ........................................................................................................................3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4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4 (二)专业设置 ................................................................................................................................4 (三)学生规模 ................................................................................................................................4 (四)生源质量 ................................................................................................................................5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7 (一)师资队伍 ................................................................................................................................7 (二)经费投入 ................................................................................................................................8 (三)基础设施 ................................................................................................................................8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11 (一)专业建设 .............................................................................................................................. 11 (二)课程与教材建设 ..................................................................................................................13 (三)教学改革 .............................................................................................................................. 15 (四)本科教学工程 ...................................................................................................................... 16 (五)实践教学 .............................................................................................................................. 16 (六)学生第二课堂 ...................................................................................................................... 18 (七)创新创业教育 ...................................................................................................................... 19 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20 (一)加强制度建设,切实保障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发展定位 ..................................................20 (二)以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为依托,积极组织教师教学能力培训.......................................21 (三)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21 六、学生学习效果 ..............................................................................................................................23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 ...........................................................................................................23 (二)基本素质与基础能力 ...........................................................................................................23 (三)毕业与就业 .......................................................................................................................... 24 (四)毕业生成就 .......................................................................................................................... 251 七、特色发展......................................................................................................................................27 (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依托,法、文、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基础上突出本科人才培养优 势与特色 ......................................................................................................................................... 27 (二)深入探索与实践“11211”模式,改革和优化财经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27 八、问题与对策..................................................................................................................................28 (一)专业建设方面 ...................................................................................................................... 28 (二)课程建设方面 ...................................................................................................................... 28 (三)教学改革方面 ...................................................................................................................... 28 (四)师资队伍建设方面...............................................................................................................29 附表 .....................................................................................................................................................312 一、学校简介(一)学校概况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跨文学、理学、工学、史 学、艺术学八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就业的多科性高等财经院校,是我国 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 第二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是 2012 年国家“中 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 2014 年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 立项单位。 学校 1959 年始建于安徽合肥,时属安徽省委财贸部主管的普通本科院校,校 名为“安徽财贸学院”。1961 年学校迁至安徽蚌埠,1964 年划转中华全国供销合 作总社主管,后相继隶属商业部、国内贸易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00 年, 国务院决定学校实行中央与安徽省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2004 年,更名为“安 徽财经大学”,同年 9 月,学校迁入龙湖东校区。 学校占地总面积 1521 亩, 建筑面积 686136 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 78300 万元, 图书藏量 205.5 万册,各类中、外文期刊 1700 余种。学校现设有 11 个学院,2 个 教学部,29 个校级研究机构;54 个本科专业,2 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8 个一级 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38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拥有 4 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8 个省级重点学科,1 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项目,5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 个省级特色专业,6 个省级教学团队,6 个省级实 验教学示范中心,4 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8 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 目,2 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9 门省级精品课程。学校现有在职教职 工 1423 人,其中专任教师 995 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 447 人,硕士博士化率达 87.93%。 在校普通本科学生 21934 人, 硕士研究生 1613 人, 各类成人教育学生 11904 人。自 2010 年起,学校进入一本招生,2013 年一本生源比例达 96.79%。改革开 放以来,录取分数线在省属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 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 体育设施及实行公寓化管理的学生公寓, 学习条件良好, 生活环境优雅,先后荣获“安徽省园林式单位” , “安徽省高校学生公寓工作先进 集体”称号;学校食堂通过 ISO-9000 质量认证,荣获“全国百佳食堂”称号。1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 来校讲学、授课,选派教师赴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加拿大、英国、 奥地利、瑞士、丹麦、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进修、 访问、攻读学位,积极推动与国内外院校之间的交流。先后与美、英、澳、日、 韩等国家高校建立校际关系,开展留学生教育和 2+2、3+1+1 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 养。 近年来,学校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紧密结合安徽省经济社会 发展实际,充分发挥财经类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 导研究人员主动融入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 点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项目建设, 为解决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供销合作系统等行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构建 和谐社会等方面提供基础研究和理论支撑。学校自主编撰的《安徽经济发展研究 报告》 、 《安徽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 、 《安徽省贸易发展研究报告》和《中国合 作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等系列研究报告影响力日益明显,已成为政府和企业决策 的重要参考依据。 “十三五”期间,学校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认真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 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年) 》 , 从更新教育理念入手,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秉承“诚信博学,知行统一”的校训精神,汲取传统商业文化的精髓,承接徽商 文化和淮河文化的底蕴,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经济学、 管理学、法学学科优势突出,文学、理学、工学、史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 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二)办学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和 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立足 安徽,面向全国,面向现代服务业,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三)办学理念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民主开放;贡献社会。2 (四)发展目标把学校建设成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学科优势突出,文学、理学、工学、 史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 学。(五)办学思路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质量立校,坚持特色兴校,坚持人才强校,坚持改革开 放。(六)办学层次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发展留 学生教育。(七)办学规模全日制本科生 20000 人左右,研究生 2000 人左右。(八)学校服务面向立足安徽,面向全国,面向现代服务业,为地方及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 才支撑和智力支持。3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竞争合作意识、诚信笃行 品德、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担当等能力和素质,满足地方及行业经济社会 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性人才。(二)专业设置“十二五” 以来, 学校围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以 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突出特色为重点,更新学科专业建设理念,营造良好学 术氛围,加大经费投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筑学科平台,已经形 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截至 2013 年,学 校设有本科专业 54 个(详见附表 1) ,当年招生专业共 51 个,英语、汉语言文学、 纺织工程专业当年停止招生,新增金融数学、工程造价、秘书学、商务英语 4 个 专业。(三)学生规模2013 年 6 月,在校本科生规模已经达到 19331 人(详见附表 2) ,全日制硕士 研究生规模 1676 人。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区域以及 行业发展需求和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本科人才培养的学科和 专业结构,形成了以经管类优势学科为主,法、文、理、工、艺多学科协调发展 的本科人才培养布局。4 图 2.1 2013 年在校本科生学院分布(四)生源质量近年来,学校一本录取平均分数均高出安徽省一本控制线 10 分以上,本科生文 理科录取线在安徽省内稳居前三,在其他省份也位居前列(详见附表 3);一本批次 招生计划占总计划比例逐年上升,2013 年达到 96.79%,本科招生范围覆盖全国 30 个 省、市、自治区。 表 2.1:2013 年学校省内录取分数线与安徽省一本控制线对比安徽省 一本控 制线 540 490 2013 年学校实际录取 最高分 580 552 最低分 552 504 平均分 555.74 516.7 最低分高于一本 控制线线 12 14 平均分高于一 本控制线 15.74 26.7科类文史 理工图 2.2-1 2013 年有关省、市、自治区一本控制线与学校一本批次录取线对比图(文史类)5 图 2.2-2 2013 年有关省、市、自治区一本控制线与学校一本批次录取线对比图(理工类)图 2.3-1 2013 年有关省、市、自治区二本控制线与学校二本批次录取线对比图(文史类)图 2.3-2 2013 年有关省、市、自治区二本控制线与学校二本批次录取线对比图(理工类)6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一)师资队伍截至 2013 年底,在校教职工共计 1428 人,其中专任教师人数 990 人,博士及 在读博士共 378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38.2%;具有正高级职称的 104 人,占专任 教师总数的 10.5%;具有副高级职称的 267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27%;在年龄分 布上,35 岁以下青年教师 446 人,36-50 岁的中青年教师 431 人,51 岁及以上的 教师 113 人,分别占总人数的 45.1%、43.5%、11.4%。2013 年,共有 851 名教师 承担了本科教学工作,包括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论文)等本 科教学各环节。所有教授、副教授均承担了本科生教学任务,教授讲授本科课程 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为 16.5%。图 3.1 专任教师学历结构图图 3.2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图7 图 3.3 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图(二)经费投入保障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是安徽财经大学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基本措施之一。 2013 年日常教学经费投入达 3296.91 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达到 1705.5 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 616.02 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为 194.83 元,生均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为 150.30 元(详见附表 5) 。 2013 年,学校为 8079 人次的学生发放了学校奖学金 349.97 万元,为 225 名 学生发放社会专项奖、助学金 55 万元,为 626 名学生发放了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 志奖学金 323.2 万元,为 3667 名学生发放了国家助学金 550.05 万元。 2013 年,全校共设置勤工助学岗位 310 多个,300 余名学生参加校内固定岗位 勤工助学工作;同时还组织校内临时勤工助学活动 700 余人次。(三)基础设施学校占地总面积 1521 亩。校舍总面积 686136 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 房面积 185682 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 10 平方米。1.图书资源2013 年,学校图书馆新增图书 3.6921 万册。截至 2013 年 12 月,图书馆馆藏 图书总数达到 199.6669 万册,生均图书数为 91.4 册;订购中外文期刊 1890 种,8 拥有电子图书 71 万册,电子期刊 13603 种。全年接待读者 1454175 人次,借还图 书 28.7 万册。 馆藏文献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教学科研需要进行资源建设,初步形成了以专业 图书为基础,以招收研究生的学科、重点学科和各类参考工具书、检索工具书为 重点,兼顾其它需要,具有财经类院校经管法学科专业特色的藏书体系。2.实验室建设学校逐年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投入,2013 年实验室新增设备数 437 件,新增教 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 1391.70 万元,新购土木工程综合模拟实验系统等实验室软 件 10 套,升级和扩容实验室软件 2 套,现共有实验室设备 8179 件(台) ,实验设 备总值 5502.49 万元,实验室软件 55 套,价值 469.66 万元,学校总教学科研设 备 11054.9 万元。实验室使用面积达到 11900 平方米。从事实验教学人员 150 人, 高级职称 71 人,中级职称 54 人,实验技术人员及其他 25 人。 2013 年,学校新建计算机基础实验室 2 间,研究生工作室 8 间,设计与艺术 传媒实验室 1 间,棉花工程实验室 1 间,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实验室 1 间, 共 13 间实验室。目前,共有 5 个实验教学中心,包括 65 个实验室,64 间实验教学场所 和 18 间语音室。其中,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1 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 示范中心(室)2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 个,省级实习实训教学示范中心 1 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 1 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2 个,校级实验教学示 范中心(室)5 个,校级实习实训教学示范中心 1 个,校级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3 个, 通过省级合格评估的实验中心(室)5 个,逐步形成了以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 中心为龙头,以校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为抓手,以省级合格评估实验室为基础的 实验建设新格局。3.数字化校园建设为进一步优化多媒体教学环境, 学校更新东校区 98 套多媒体教室的语音系统、 投影幕布,安装多媒体设备监控摄像头,新增多媒体教室 53 间。截至 2013 年 12 月, 学校多媒体教室共计 198 间, 其中 60 人及以下教室 79 间, 120 人教室 102 间, 240 人教室 17 间。改造、新建的多媒体设备采用中央控制单元与校园一卡通系统9 完全对接,全部实现网络化集中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优化了教学设备利用率, 确保了课堂教学活动正常顺利进行。 校园网已建设成万兆骨干,千兆到楼,百兆到桌面的架构,核心交换设备、计 费系统、上网行为管理、入侵防御系统等出口设备均已升级到万兆,出口总带宽 达到 2.6G,信息点达到 31000 个,校园网用户数量达到 13000 人,数字化校园建 设逐步深入。在校内应用平台建设方面,2013 年对现有各类业务系统进行了应用 升级,办公自动化(OA)系统,学工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等主要职能部门信息化 管理得到深入展开, “一卡走校园” 基本实现,各类应用系统应用有条不紊展开。 2013 年,购买了北京超星公司的泛雅网络平台,引入近百门网络通识选修课, 根据教学平台需求与学期课程安排,2013 年下学期开放近 80 门课程,学生可以根 据自身情况选择 1-2 门进行选修,并可获得相应学分,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 需求,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了有效补充。 随着学校数字化校园环境的日益改善,教师全面系统掌握教学设计思想、利用 网络资源科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能动性思维得到充分发 挥,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保证了教学效果的稳定提高和教学计划的充分实现。10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一)专业建设1.专业建设概况2013 年,学校设有本科专业 54 个,其中经济学类 12 个,管理学类 18 个,法 学类 3 个,文学类 7 个,艺术学类 7 个,理学类 4 个,工学类 3 个。根据经济社 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强主动服务、支撑、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学 校初步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一方面,集全校优质教育资源培育品牌,强化特 色,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对部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专业加 以调整、改造或停办、停招。已有汉语言文学、英语停止招生,同时,经过科学 论证,积极申报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和战略性新兴专业,如,工程造价、 金融数学、商务英语等。 为给学生提供自由学习、自主发展的空间,根据各学科的特点不断完善课程选 修制度。2013 年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社会学科类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 38.13%,自然科学学科类专业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 35.88%,工程技术学科 类专业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 41.76%。学校继续实行转专业制度,以满足学 生个人发展的意愿。2013 年有 521 人申请转专业,267 人实现转专业,获准比例 为 51%,创历史新高。 学校以一流大学同类专业为参照,制定各个专业发展计划和培养方案,依托优 势学科专业,增加经费投入,取得明显成效。2013 年度,金融学专业入选国家级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贸易经济、市场营销、金融工程、审计学专业入选省级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国家级特色专业共 5 个、 省级特色专业共 11 个。 2013 年, 学校组织专家组对立项建设的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情况逐项进行了检查、 验收,总结建设经验,查找存在问题。在建的 5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检查验收结论 为 2 个优秀,3 个良好;3 个省级特色专业检查验收结论为 1 个优秀,2 个良好。11 表 4.1: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 批准时间 2007 年 国家级特色专业 2008 年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2002 年 2002 年 2004 年 2004 年 2008 年 省级特色专业 2008 年 2010 年 2010 年 2011 年 2013 年 2013 年 项目名称 国际经济与贸易 会计学 财政学 经济学 金融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教改示范专业建设) 会计学(教改示范专业建设) 财政学(教改示范专业建设) 金融学(教改示范专业建设) 经济学 统计学 工商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财务管理 市场营销 经济统计学2.拔尖人才实验班建设学校遵循“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因材施教、重点培养”原则,依托优势学科 资源和高水平师资队伍,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于 2011 年开始建设经 管教改实验班,2011 年初次遴选录取 74 人,2012 年遴选录取 76 人。大一、二年 级按经管类要求培养(强化数学、英语、经济学等课程) ,大三、四年级按所选专 业培养要求选课(总学分不低于 150-160 学分) 。2013 年,2011 级实验班学生已 经按照学生兴趣、学校培养计划完成了专业分流。同时,金融学院、会计学院等 多个学院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项目建设,分别开设了多种特色实验班。3.双专业双学位制度为帮助学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学校鼓励学生修读“第二学士学位” 。2013 年 开设 35 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最终录取学生 399 名。148 名学生获得“第二 专业”和学位证书,毕业率 80%。、2012 级校内双专业录取人数分别 为 228、171、399 人。自 2012 级学生开始,学校决定对部分修读学生较多的专业 实施组班教学,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双专业双学位的学习。12 4.中外合作办学2013 年度,学校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和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进行了洽谈 合作,开展本科生 3+1+1 项目和研究生 1+1 联合培养项目。同时,继续开展 “大 学生赴美社会调研项目” ,共有 14 名学生赴美国进行了为期 21 天的社会实践调研 活动。 共有 15 名本科生出国出境进行交流学习。其中,5 名赴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 4 名赴韩国又松大学,2 名赴台湾铭传大学,4 名赴法国斯特拉斯堡管理学院和格 勒诺布尔管理学院,学习期均为一年,此外还有 37 名本科生正在申请赴韩国、马 来西亚和台湾地区进行交流学习。 在积极鼓励学生出国出境学习的同时,学校在 2013 年也招收了 9 名来自哥伦 比亚的留学生在学校学习汉语和设计管理,学习时间为一年。(二)课程与教材建设1.课程体系及平台结构学校坚持以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兼顾社会需求与学科建设需要, 全面凸显专业特色,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理顺课程逻辑关系。 经过一年多的调研讨论、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等,最终完成 53 个本科专业培养方 案的修订。2013 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 、 “重应用” 、 “求 创新”的要求。在培养方案中具体列明实验教学课的内容与组织方式,并对各学 科总学分、实践学分做出要求。2013 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立七大平台,平 台与相应学分详见表 4.2。 2013 年共开设 1804 门课程。其中,选修课 469 门,占总课程量的 25.99%。表 4.2:2013 级本科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 通识必修课 一、通识教育平台 二、特色平台 三、基础课平台 通识选修课 合计 合计 公共基础课13学分 20 8 28 8 35 学科基础课 合计 专业核心课 四、专业课平台 五、创新创业平台 六、实践育人平台 七、个性化学习平台 总计 专业拓展课 合计 合计 合计 合计28 63 16 14 30 6 17 8 160图 4.1 不同课堂规模授课门次数统计图2.教材建设与使用2013 年,学校继续严格执行教材选用制度,全年共选用教材 1694 门,其中国 家级的优秀教材 830 门,优秀教材的使用率达到 49%,比 2012 年提高了 19%。 学校根据“入主流、创特色”的指导思想,制定实施教材建设规划,2013 年 度加强了规划教材的建设工作,完成了三部安徽省优秀教材、三部地方特色教材 的规划和编写工作,获立项省级规划教材 7 本。14 3.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与视频公开课程建设学校历年来着力培育精品课程,并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整体课程建设。在精品 课程持续建设中,注重优化调整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实和完善教辅资料,建 立试题库和案例库,突出改进教学方法。经过建设,2009 年以来学校现有省级精 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 17 项(其中 2013 年新增省级精品 资源共享课程 4 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 1 门) ,2013 年新增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7 门,精品视频公开课 4 门(详见附表 11) 。(三)教学改革学校不断强化开放合作意识,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基本建立了教学、科研、 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人才培养体制。 “安徽财经大学 ——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学实践教育基地”在 2013 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地方 高校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国合作社研究院与有关行业建立了协同 创新平台,采取‘2+1+1’的实验班培养模式,实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工商管理 学院依托校企合作教育实践基地,开设特色教学班,就课堂教学、校外实践等进 行全方位合作;金融学院接受校友或有关用人单位专项基金支持,通过奖学金形 式进行校企合作,根据实务部门的实际需求,结合学科专业发展的方向,定期向 学校在校学生发布课题,由校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及课题研究,对成绩优秀 者发放奖学金。这些举措的实施,初步形成了我校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 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学校制定实施了《教学型教授、副教授评选管理办法》 、 《教育教学成果奖励 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开展优秀课堂教学奖评选和我喜欢的老师评选活动,大 力引导以传统的学术型成果评价向应用型成效评价转变,逐步改变以教师发表论 文、承担项目多少评价教师的单一评价方式,注重提高教师的人才培养能力和产 学研结合能力,鼓励老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 2013 年学校进一步推进本科生课堂教学创新改革,先后邀请复旦大学蔡基刚 教授、武汉大学丁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戴德明教授、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等知 名高校名师来校进行主干课程教学培训。同时,在校内积极组织开展课堂教学竞15 赛、微课大赛等多种形式教学竞赛活动,有效促进和帮助广大教师积极更新教育 教学理念、自觉改进课堂教学形式与方法。此外,学校为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 新网络教学模式,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采购了北京超星公司的 泛雅网络平台课程软件,并同步开放近 80 门课程。2013 级学生自第二学期开始, 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参与讨论、完成网络作业和考核最终取得相应的学分。 学校不断加大考试改革力度,改变用一张试卷、一篇论文评价学生课程学习 效果,强调考试方式多样化,提高平时成绩占总成绩比重,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的考察,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要求结合专业 特点科学采用毕业论文(设计)形式,强调形式多样化,突出增强毕业论文(设 计)环节实践教学效果。(四)本科教学工程2013 年,新增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 699 项(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 目、教学成果奖等) ,校级教研项目立项 213 项(含教学成果奖) 。其中,新增省 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4 个,省级特色专业 2 项,省级教学团队 2 项,省级校企合 作实践教育基地 1 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 1 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4 项, 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1 项,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 个,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15 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8 项,省级规划教材 7 项,省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各 2 人等等。获得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 21 项。 此外,2013 年度,学校组织专家对 2011 年超期未完成结项的项目、2012 年立 项的 116 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进行了结项验收,共有 110 项结项。2013 年底,学 校对正在建设的 2007 至 2013 年 56 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进行了中期检查。经 过专家的严格评议,共结项 4 项,52 个项目完成了项目的阶段检查,阶段检查良 好及以上比例达 85.7%。(五)实践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学校明确划分同步实验(实训) 、全程实验(实训)和 综合实验(实训)三类课程,实验(实训)课程教学计划涵盖 10 个学院的 42 个 专业,其中每个专业至少有一门综合实验(实训)课程,各专业实验(实训)课16 程学分(学时)之和占总学分(学时)的 20%以上,充分体现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基于 5 大实验教学中心的平台,2013 年全校专业实验室共承担 240 余门专业 实验课程,498 门次课程中实验项目总数 1313 个,实验总课时数合计 50497 学时, 参与实验人数达 25 万人次。实验室开放项目数达 29 项,并纳入学校综合教务管理 系统中的选课系统规范管理,计划总学时达 1926 学时,学生人数 2127 余人。组 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实验实训类)100 余项,并取得优异成绩。17 (六)学生第二课堂1.丰富媒体形式,引导团员青年成长成才2013 年,学校在校园手机报、安财社区、主题 QQ 群及飞信群等已有媒体基础 上,进一步开拓了“微博工作站” 、 “安财精灵”微信圈、 “掌上安财”APP 网络平 台等新媒体、新渠道;印发《安财青年》报纸 5 期,总印刷量达到 2 万份;编辑 校园手机报 17 期,总期数突破 100 期,积极引导服务学生成长成才。2.拓宽教育渠道,深入开展青年思想引领深入开展“我的青春 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选拔推荐我校 200 名 学生参加安徽省大学生骨干网络培训;开展“寄语青春 放飞希望”2013 级新生家 长寄语主题教育活动,共收到 11 学院 1500 余名新生家长对自己孩子或当代大学 生的寄语;组织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团日活动,评选出优秀主 题团日活动 12 项; 树立典型, 传播校园正能量, 推荐 2 名学生参加 2013 年度 “中 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寻访活动,推荐 2 名学生参加 2013 年度“安徽省十佳大学生” 评选,并获得“安徽省十佳大学生”提名奖; 评选表彰“校优秀学生干部”698 名, “优秀共青团员”1123 名, “优秀团干”563 名, “优秀团支部”102 个。3.开展各类素质拓展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2013 年,统筹、发动、组织、支持 11 个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了 26 项结合 专业学习的“一院一品”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安徽省校园文艺活动评选、2013 年 安徽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安徽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承接安徽省“挑 战杯” 优秀作品高校巡展、 高雅艺术进校园、 “徽风皖韵” 进高校等活动; 开展 2013 年度“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组织开展校园十大歌手比赛、大学生女子排 球赛、微电影大赛等 100 余项校园文体活动;开展以“清除校园小广告” 、 “爱心 之家” 、 “大手拉小手” 、 “四进社区” 、 “义务支教” 、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等 25 项志 愿服务活动,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18 4.增强学生文明意识,将文明校园建设落到实处2013 年,学校开展文明校园建设年活动,在学生中设立“文明监督岗” ,对各 教学楼、图书馆门口的不文明现象和教学楼教室卫生进行监督检查;评选校园“十 大不文明现象” ;公开招募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 131 名,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 文化环境;开展“美丽安财—让青春与文明同行”系列活动、 “寻找校园文明之美” 拍客大赛活动、 、 “快乐手工创意无限”手工艺作品大赛、新生雅室评比、典型宿 舍评选等文明校园建设活动 20 余项,帮助学生增强文明意识,规范文明行为,提 高文明素养。(七)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坚持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改革相结合,积极搭建服务引导平 台、教育培训平台、项目孵化平台,建立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2013 年组织学 生进行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共收到申报项目 660 余项;制 定《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启动创新创业训练 计划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完善和优化现有的创业孵 化项目,共遴选 5 项优秀创业项目加入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会,成功申报 安徽省 A 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安徽省“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 作品大赛,并获得优秀组织奖;组织学生参加第九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 计划竞赛“网络虚拟运营”专项竞赛 ,其中 2 个团队获得全国二等奖,2 个团队 获得全国三等奖,同时,我校以 17 分的总积分排名全国第七;组织学生参加“淘 宝杯”大学生新锐网商创业大赛(中国·芜湖)、安徽省科普创新创意大赛、安 徽省青年创业大赛和蚌埠市第一届青年创业大赛。金融学院陈玉婷、王慧敏等同 学共同申报的《汇信金融服务咨询公司》项目,在蚌埠市第一届青年创业大赛总 决赛中获得冠军,该项目在安徽省青年创业大赛中,是唯一进入八强的高校项目。 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开展创业实践。19 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一)加强制度建设,切实保障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发展定位2013 年度,学校围绕“本科教学工作改革创新年”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 人才培养质量,多次召开各种专题会议并出台多个管理文件,为有效规范教育教 学及其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与组织保障。 3 月份,学校出台了《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 行办法》 ,从管理职责、经费管理、检查验收与结项等方面进行规范,保证本科教 学工程建设、管理进一步规范化。 4 月份,学校出台《安徽财经大学实践育人工作实施方案》 ,围绕提高教育教 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为内容,建立以校内外、课内外、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 结合的立体式实践育人体系,提升教师实践育人水平,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1 月份,学校出台《安徽财经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励暂行办法》 ,包括教 学成果奖、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优秀教学研究著作、课堂教学优秀奖等集体或个 人奖项,激励学校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 平和教育质量。 12 月份,学校公布《安徽财经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修订) 》 、 《安徽财经大学 教学工作委员会章程(修订) 》 ,通过学院教授委员会选举、全校全体教授选举投 票等程序,民主选举了新一届教学工作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委员,为进一步推动 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制度与机制保障。 《安徽财经大学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 、 《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教学工程项 目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制定与实施为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制度保证。 此外,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大对日常教学运行的监控和惩戒力度, 在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的基础上,组建了学生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 用,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20 (二)以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为依托,积极组织教师教学能 力培训学校于 2011 年底成立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2 年多来,中心遵循“以师 为本、服务引导、研修交流、共同发展”的工作理念,采取互助研讨,分类培训 等方式引导教师职业规划,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2013 年,中心邀请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来校对主干课程教师进行教 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训,帮助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学技能 和水平。表 5.1:部分主干课程培训一览表 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会计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外语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培训课程 国际贸易 营销管理 计算思维及高校计算机课 程改革 高级财务会计 公共政策分析 微观计量经济学 商务英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主讲教师 鲍晓华 庄贵军 王浩 戴德明 丁煌 李子奈 蔡基刚 曹泳鑫 主讲教师所在学校 上海财经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武汉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三)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办学生命线的观念, 不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1.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实施期初、期中、期末“三段式常规教学检查制度” 。期初主要对开学准备、资 源使用、课堂纪律、后勤保障等情况进行重点检查,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期中 主要以召开师生座谈会、查阅教学档案、开展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为重点,以及对教 授为本科生上课、教师课后辅导、教研活动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期末主要以加强考 风考纪建设为重点。构建和完善常规性检查与临时性抽查相结合、自上而下监督与自 下而上反馈相结合、过程性评教与终结性评教相结合、教学质量督导制与教学信息反21 馈制相结合“四个结合”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2.全面加强课堂教学督导学校以各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教务处、实验实训中心工作人员为主要成员的本 科教学督查领导小组,采取听课方式每天进行督查,2013 年度两个学期督查次数共计 160 余次。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学校要求所 有处级以上干部深入课堂第一线,了解教学、监督教学;成立学生信息员队伍,各班 级信息员定期将教师授课纪律情况反馈给学院和教务处,基本形成领导听课、专家督 查、学生评教的课堂教学督导体系。22 六、学生学习效果(一)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1.学生评教2013 年春季学期, 学生评教共 1644 门次课程, “优秀” (大于等于 90 分) 76.28%、 “良好” (大于等于 80 分且小于 90 分)23.66%、 “一般” (小于 80 分)0.06%;2013 年秋季学期,学生评教共 1774 门次课程,优秀 78.47%、良好 21.31%、一般 0.22%。 学校将学生评教结果纳入年终教师教学考核及教师课堂优秀教学奖评定的指标体 系,加大了学生对教师教学成果检验的重视程度,将学生融入教学整个过程中来, 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2.教师考核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高教 学质量,学校制定实施《安徽财经大学教师教学年度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每 学年末开展教师教学年度考核。2013 年度参加教学年度考核教师共 851 人,其中 优秀等次教师比例为 25.03%(213 人) ,良好等次教师比例为 58.99%(502 人) , 合格等次教师比例为 15.98%(136 人) 。(二)基本素质与基础能力学校坚持“加强基础、拓宽口径、体现特色、因材施教”的本科教学指导思想,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竞争合作意识、诚信笃 行品德、实践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学生基本素质和基础能力 在各项学科竞赛等活动中均有良好表现。 选送相关校园文艺活动参加安徽省教育厅举办的“同铸复兴路 共圆中国梦” 校园文艺活动评选,获得艺术表演类高校甲组舞蹈一等奖 1 项、三等奖 3 项,艺 术作品类高校乙组绘画三等奖 1 项;组织参加 2013 年安徽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23 推选的街舞表演获得最佳表演奖;同时,鼓励学校师生参加安徽省大学生艺术展 演活动。 结合专业特点,学校组建 56 支校级重点团队,通过十八大宣讲、专业实践、 社会发展调研、就业创业服务、校友访谈、支教服务等多种形式,深入基层学习 实践,服务当地社会发展。荣获 2013 年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 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两份调研报告获得优秀调研报告三等奖;财政与公 共管理学院的“地方税收征管体制改革”调研团队获得优秀团队奖。 2013 年,学校先后举办了校田径运动会、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篮球赛、 迎新生足球赛,并首次举办了台球比赛。在年末举办的迎春阳光冬季长跑中,全 校师生参与人数达到 300 多人。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师生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三)毕业与就业学校在重视人才培养过程的同时,严把毕业关、学位授予关,有效保障人才培 养质量。2013 年全校共有 4054 名本科生顺利派遣离校,本科应届毕业生出国与 考取国内研究生人数达到 503 人,毕业生升学率为 12.4%;就业总人数达到 3909 人,毕业生就业率为 96.42%,详细就业单位分布见表 6.1,就业行业流向详见表 6.2。表 6.1:2013 年毕业生就业流向统计表 就业流向分类 公务员 事业单位 部队 企 业 国有企业 三资企业 民营企业 考取研究生 出国、出境 基层就业项目 本科生人数 53 67 5 580 68
26 就业人数占派遣生总数的比例 1.31 1.65 0.12 14.31 1.68 64.31 11.22 1.18 0.64表 6.2:2013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统计表 行业名称 教育事业 基层就业项目 金融业 本科生就业人数 16 26 69124就业人数占派遣生总数的比例 0.41 0.67 17.68 企 业制造业 商贸流通业 能源业 会计事务所 律师事务所 其他419 325 77 61 21 166110.72 8.31 1.97 1.56 0.54 42.49(四)毕业生成就1.社会用人单位评价学校通过向 108 家用人单位发放《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问卷》 ,在基 础知识、专业技能、文化素养等 13 个方面对学校毕业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得到的 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在这些方面的满意度平均值达到 89.3%,其中在 综合评价、基础知识和道德品质的评价方面满意度分别达到了 94%,95%和 97%, 突显出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优势(详见表 6.3) 。表 6.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汇总表 调查用人单位总数:108 评价项目 基础知识 专业技能 文化素养 道德品质 动手能力 工作能力 组织能力 沟通能力 适应能力 团队协作 创新精神 敬业精神 综合评价 满意 95 82 90 97 86 84 89 84 90 88 89 93 94 比较满意 13 26 18 11 21 23 29 22 17 20 29 13 13 一般 — — — — 1 1 — 2 1 1 — 2 1 不满意 — — — — — — — — — — — — —25 2.校外媒体报道2013 年, “中国青年报” 、 “安徽日报” 、 “安徽青年报” 、 “新安晚报” 、 “蚌埠日 报” 、人民网、安徽教育网、中安在线、安徽电视台、蚌埠电视台等省内外媒体先 后报道学校学子相关新闻与优秀事迹多达数十次(条) ,在创新创业、志愿服务、 自强不息、助人为乐等方面充分展现了学校学子的优秀品质,进一步提高了学校 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比如,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微信营销月收入两万元》等,安 徽日报报道了《虚拟创业练身手》等,淮河晨刊报道了《安财三个最美女生成 2012 年度蚌埠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等。26 七、特色发展(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依托,法、文、理、工多学科协调 发展基础上突出本科人才培养优势与特色2013 年,学校继续增强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法学等经管类学科 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为战略,以凝方向、聚队伍、 筑平台为原则, 出台了 《安徽财经大学学科特区实施办法》 (校政字 〔2013〕 21 号) , 通过学科特区政策形成学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以此带动学 科整体实力的提升。首次设立了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法学等学科下 的 18 个学科特区项目(详见附表 16) ,力争在三到五年内,有二至三个特色学科 或特色学科方向在全国财经类院校中达到领先水平。 在增强优势学科建设的同时,积极打造优势学科下特色本科专业,着力提升理 论经济学、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支撑学科建设水平,重视蓄势学科、新 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建设和发展,最终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交叉 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二)深入探索与实践“11211”模式,改革和优化财经类应用型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校立足市场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着眼于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及行业 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和实践“11211” 财经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一个导向” ,落实“一个方针” ,突出“两个重点” ,做好“一个融合” ,构 建“一个体系” 。坚持“一个导向” ,即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创新人 才;落实“一个方针” ,即落实“强化基础、拓宽口径、彰显特色、因材施教”的 人才培养方针;突出“两个重点” ,即突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做好“一个融合” ,即做好课堂教学(第一课堂) 、课外活动(第二课堂) 、社会实 践(第三课堂) 、网络平台(第四课堂)的互动交叉结合;构建“一个体系” ,即 “知识探究、能力提升、素质培养、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27 八、问题与对策(一)专业建设方面由于办学历史上阶段性国家教育政策要求等原因,学校专业设置仍存在规模、 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不平衡问题,未来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大专 业调整与改造力度,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定位,突出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优势, 依托学科特区,注重学科渗透、专业复合,积极彰显办学特色,为财经类应用型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打造良好平台。(二)课程建设方面由于师资队伍的数量及职称、专业结构不均衡等原因,部分专业适应学校发展 目标定位要求、体现自身专业优势与特色的课程体系尚未有效形成;适应学校自 身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材建设比较滞后,难以支持学生知识、能力和 素质协调发展需要;校园信息化建设已经落后于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也使得 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及视频公开课建设步伐受到制约。学校将更加注重课程建设 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关键作用,基于学校发展定位及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要求,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设计,重点开发体现学校优势与特色 的优质课程资源,加快发展和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平台,结合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优 质网络公开课程,着力打造校内精品资源共享课及视频公开课,全面提升学校课 程建设水平。(三)教学改革方面适应现代大学制度精神与原则的学校管理机制仍在改革与建设过程中,与此 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改革有待全面深化。学校将在全面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基础 上,进一步加大本科教学工程及振兴计划等项目建设与管理力度,确保项目研究 与建设取得优质成果,由此引领和推进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教学管理改革;进 一步完善和优化质量保障体系,突出过程控制和环节管理,注重信息反馈及利用,28 有效保障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结合干部队伍建设等工作,加大管理干部培训力 度、增强各级各类管理干部培训实效,注重教育政策、理论学习与岗位培训、教 育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提供队伍与 组织保障。(四)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尽管近年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但适应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 大学建设目标要求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将围绕学科专业建设需 要,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进一步提高师资的博士化和国际化 水平,积极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和职称结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注重培养青年 教师,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29
附表表1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2013 年普通本科专业及学科分布一览表 专 业 专业代码 102 103T 402
102 105 K 207 901K 601 401 403 101K 302 207 050262 专业类 经济学类 经济学类 金融学类 经济学类 经济与贸易类 经济与贸易类 金融学类 金融学类 金融学类 金融学类 财政学类 财政学类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类 旅游管理类 电子商务类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工商管理类 公共管理类 公共管理类 公共管理类 公共管理类 法学类 政治学类 社会学类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外国语言文学类31学位授予门类 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学 管理学 管理学 管理学 管理学 管理学 管理学 管理学 管理学 管理学 管理学 管理学 管理学 管理学 管理学 管理学 管理学 管理学 管理学 法学 法学 法学 文学 文学 文学学 经济学院院经济学 经济统计学 投资学 国民经济管理 国际经济与贸易 贸易经济 金融学 保险学 金融工程 金融数学 财政学 税收学 管理科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程管理 工程造价 工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会计学 财务管理 审计学 市场营销 旅游管理 电子商务 物流管理 国际商务 公共事业管理 行政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 土地资源管理 法学 国际政治 社会工作 英语 日语 商务英语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金融学院 金融学院 金融学院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会计学院 会计学院 会计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法学院 法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秘书学 汉语言文学 新闻学 广告学 绘画 动画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产品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 文化产业管理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统计学 应用统计学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科学技术 纺织工程 402 502 504 210 102 202 901 081601中国语言文学类 中国语言文学类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传播学类 美术学类 戏剧与影视学类 设计学类 设计学类 设计学类 设计学类 工商管理类 数学类 数学类 统计学类 统计学类 电子信息类 计算机类 纺织类文学 文学 文学 文学 艺术学 艺术学 艺术学 艺术学 艺术学 艺术学 艺术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工学 工学 工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注:金融数学、工程造价、秘书学、商务英语 4 个专业为 2013 年新增专业32 表22013 年普通本科在籍学生统计表 截止日期: 年级 合计 学院 2009 级
446 699 496 369 179 415 261 445 118 93 2010 级
463 828 570 362 160 522 311 440 122 111 2011 级
335 940 452 460 122 510 341 384 124 73 118 2012 级
191 727 419 490 150 76 135学生总计 经济学院 金融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会计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法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 教务处 全校班级数 79 2 59 514 149 457注:1.全校学生总数中不包括 2012 级保留入学资格的新生。 2.休学未复学的学生未统计在内。33 表 3 2013 年各省市招生录取情况 最低 分高 于一 本划 线 12 14 33 51 14 37 45 67 27 27 31 31 34 67 15 22 -1 -3 16 19 -3 -22 16 21 25 31 -11 -44 51 67 1 5 8 8 -1 42.94 63.45 6.78 4.5 19.89 26.38 30.88 40.28 13.6 8.83 63.58 76.85 25 19.88 12.76 14.23 -0.5省 份录取批次科类录取 人数一 本 划 线 540 490 513 501 570 554 522 449 561 538 504 527 667 608 532 517 532 517 474 482 474 482 519 505 503 489 503 489 460 443 460 443 507 493 50734二 本 划 线 498 429 431 401 540 524 446 360 511 478 424 437 590 541 484 456 484 456 409 399 409 399 465 443 451 430 451 430 394 378 394 378 459 440 459最 高 分 580 561 562 594 608 626 584 552 597 582 546 580 757 724 552 544 532 520 530 570 500 523 546 540 548 547 545 534 541 538 500 495 529 520 507最 低 分 552 504 546 552 584 591 567 516 588 565 535 558 701 675 547 539 531 514 490 501 471 460 535 526 528 520 492 445 511 510 461 448 515 501 506平均分平均分 高于一 本划线 17.74 24.53 40.55 62.28 23.1 44.1 50.05 73.73 29.97 31.48 36.24 37.34 52.5 80.43 16.61 23.68 -0.75安徽 安徽 福建 福建 山东 山东 贵州 贵州 河北 河北 黑龙江 黑龙江 海南 海南 江西 江西 江西 江西 内蒙古 内蒙古 内蒙古 内蒙古 河南 河南 甘肃 甘肃 甘肃 甘肃 新疆 新疆 新疆 新疆 山西 山西 山西本科一批 本科一批 本科一批 本科一批 本科一批 本科一批 本科一批 本科一批 本科一批 本科一批 本科一批 A 本科一批 A 本科一批 本科一批 本科一批 本科一批 本科二批 本科二批 本科一批 本科一批 本科二批 本科二批 本科一批 本科一批 本科一批 本科一批 本科二批 本科二批 本科一批 本科一批 本科二批 本科二批 本科一批 B 本科一批 B 本科二批 A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39 31 42 20 30 31 48 17 38 30 30 23 25 4 3 18 22 9 12 35 52 17 18 5 12 19 20 7 8 25 31 4557.74 514.53 553.55 563.28 593.1 598.1 572.05 522.73 590.97 569.48 540.24 564.34 719.5 688.43 548.61 540.68 531.25 517 516.94 545.45 480.78 486.5 538.89 531.38 533.88 529.28 516.6 497.83 523.58 519.85 485 462.88 519.76 507.23 506.5 山西 吉林 吉林 青海 青海 宁夏 宁夏 四川 四川 辽宁 辽宁 陕西 陕西 云南 云南 北京 北京 天津 天津 上海 上海 江苏 江苏 浙江 浙江 湖北 湖北 湖南 湖南 广东 广东 广西 广西 重庆本科二批 A 本科一批 A 本科一批 A 本科一批 本科一批 本科一批 本科一批 本科二批 本科二批 本科二批 本科二批 本科二批 本科二批 本科二批 A 本科二批 A 本科二批 本科二批 本科二批 A 本科二批 A 本科二批 本科二批 本科二批 本科二批 本科二批 本科二批 本科二批 本科二批 本科二批 本科二批 本科二批 A 本科二批 A 本科二批 本科二批 本科二批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7 19 24 22 28 35 51 7 8 8 12 8 12 6 10 6 4 7 7 7 8 21 44 18 23 9 11 13 13 14 16 6 11 8493 510 535 435 373 484 455 567 562 554 538 540 485 520 495 549 550 533 521 448 405 328 338 619 617 531 527 557 495 594 574 541 510 556440 401 421 382 340 450 417 505 492 499 470 486 435 455 425 494 505 474 436 403 331 299 312496 542 568 500 513 536 509 596 603 565 580 555 533 588 550 539 524 548 516 438 384 337 348 579 574493 518 547 453 440 509 480 572 563 554 546 544 476 532 512 507 505 526 507 433 358 329 333 572 565 510 515 559 499 576 555 547 508 561494.14 524.37 553.71 468.86 460.5 517.37 490.47 577.14 572.88 559 554.58 548.5 500.5 549 525.9 517 511 530.86 510.43 434.57 372 330.76 338.25 574.11 568.96 526.56 522.45 561.54 506.15 582 562.13 553.5 524.09 563.13 8 4 -9 12 17 -42 -45 -7 -14 -15 -47 1 -5 -47 -52 -21 -12 2 4 -18 -19 6 -2 5 8 12 18 67 25 25 5 11.14 14.37 18.71 33.86 87.5 33.37 35.47 10.14 10.88 5 16.58 8.5 15.5 29 30.9 -32 -39 -2.14 -10.57 -13.43 -33 2.76 0.25 -44.89 -48.04 -4.44 -4.55 4.54 11.15 -12 -11.87 12.5 14.09 7.13480 462 502 423 546 516 467 413 499536 531 566 519 590 573 569 553 567注:此统计数据为普通类常规招生,不包含艺术类、师资班、第二学士学位、贫困专项、各 类定向等其他类别招生人数。35 表 4 2013 年基本办学条件序号 1 2 3 4 5 6 7 8 表5 本科生人数 专任教师人数项目数量或比例 .02% 22.10 1.70 91.40 10.00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生师比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生均图书(册)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 2013 年本科生教育经费投入情况项目 类别 2013 年总额(元) 生均值(元) 占 2013 年本科学 费总收入比例 表6生均本科教学日 常运行支出 (教学 基本支出 302 类) 32,96,5.5 36.28%本科专项教学 经费 2, 150.3 3.20%生均本科实验 经费
616.02 13.10%生均本科实习 经费
194.83 0.88%2013 年专任教师职称学历年龄情况表 职称 人数 学历 人数 35 岁及以下 446 正高级 104 博士及在读 博士研究生 378 副高级 267 硕士研究生 413 36-50 岁 431 中 级 本科 199 51 岁及以上 113 990 初级 187 合计43236 表7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2013 年高层次人才统计表 人才类型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全国优秀教师 省模范教师 省优秀教师 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省高校优秀思想教育工作者 省级教学名师 数 2 6 2 11 10 1 1 5 1 1 9 量表 8 2013 年图书馆文献资源统计表资源类型 馆藏文献 电子期刊 电子图书 全年图书馆借还图书总量 表 9 2013 年课堂教学规模统计表 图书总量 本学年新增量 13603 种 71 万册 28.7 万册数量 199.6669 万册 3.6921 万册授课班人数 25 人课堂 30 人课堂 35 人课堂 55 人课堂 60 人课堂 120 人以上课堂开课总门次 418 117 289 315 占比 11.5% 3% 8% 8.5% 34.5% 34%37 表 102013 年度全校课程开设及教授授课情况统计表
23% 30% 100% 16.5%开设课程门数 其中选修课门数 选修课占总课程量比例 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选修课学分比例 主讲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38 表 112013 年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视频公开课程建设一览表 课程名称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负责人姓名 赵有广 任志安 刘福成 陈年红 经庭如 杨康民 周加来 余华银 陈忠卫 文忠桥 经庭如 赵有广 宋思根 文忠桥 周加来 盛明泉 汪先平 丁进 赵玻 石旭斋 杨仕兵 张海 王玉梅 张术松 任志安 马成文 王刚贞 任森春 李加明 董桂才 武云亮 胡敏华 杜建菊 王烨 崔志坤 徐少华 卢二坡 温朝辉39单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经济学院 管理学院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商务学院 经济学院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金融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国际贸易经济学院 商务学院 金融学院 经济学院 会计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法学院 法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 金融学院 金融学院 金融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会计学院 会计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2009 年 省级精 品课程管理经济学 人力资源管理 时间序列分析 税收学 消费者行为学 西方经济学 统计学 企业战略管理 金融工程 税收学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市场调查与预测 金融工程学 现代公司经济导论 管理会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财经写作 零售学 宪法学 经济法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 国民经济核算 社会学概论2012 年 省级精 品资源 共享课2009 年 校级精 品课程2013 年 校级精 品资源 共享课管理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国际金融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保险学 国际贸易 产业经济学 跨国公司管理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中级财务管理 税法 演讲与口才 时间序列分析 高等数学 管理信息系统 开发工具 国际贸易实务 2013 年 校级精 品视频 公开课 货币银行学 人力资源管理 经济法 高级英语程刚 包怀忠 葛秋颖 潘淑娟、 颜廷 峰 汪金龙 李玉文 吴利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商学院 金融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表 122013 年应届本科生毕业与学位授予率统计表 不授学位 人数 28 授予学位 人数 4064人数 4092毕业人数 4067结业人数 25学位授予率 99.3%毕业率 99.39%表 13 2013 年获省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统计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特色专业 教学团队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示范实验实训中心 精品资源共享课 精品视频公开课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教学研究项目 教学研究项目 教学成果奖 规划教材 教学名师 教坛新秀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项目类型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项目等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重点 省级一般 省级三等奖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数量 4 2 2 1 1 4 1 2 3 12 8 7 4 4 64440 表 14 2013 年校外实践基地情况统计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经济学院 金融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会计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法学院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外国语学院 合计 学 院 实践基地数量 12 23 55 38 23 43 23 16 11 25 14 283表 15 2013 年专任教师接受培训情况统计表 合 计国 一 个 月 至 三 个 月 以 内 86 47 5 9 43 29内 三 个 月 至 半 年 以 内 31 14 7 7 17国(境)外 一 个 月 至 三 个 月 以 内 8 4 3 3 2 三 个 月 至 半 年 以 内 6 2 2 2 2小 计一 个 月 以 内半 年 至 一 年 以 内 17 13 2 6 9一 年 及 以 上小 计一 个 月 以 内半 年 至 一 年 以 内 6 2 3 3一 年 及 以 上总计872 421 91 236 393 152812 406 77 212 371 152626 313 61 177 265 12352 19 2 13 3760 15 14 24 2240 7 6 16 18其中:女 正高级 副高级 中 初 级 级41 表 16安徽财经大学学科特区立项项目名单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学科特区名称 城市与县域经济研究 资产价格与金融稳定 地方财税制度改革与创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统计 创业创新与企业成长 组织社会评价与公司治理 国际贸易与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系统优化预测与分析 流通创新与产业集聚 农村金融 条约与国际税法 合作社与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中国经济思想文化史 企业信息管理与数据挖掘 品牌与消费行为 城乡一体化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 研究 艺术批评与艺术管理所属一级学科 应用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统计学 统计学 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 应用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法学 法学 中国历史 管理科学与工 程 工商管理 公共管理 美术学立项 类别 B类 B类 B类 B类 B类 B类 B类 C类 C类 C类 C类 C类 C类 C类 C类 C类 C类 C类依托单位 经济学院 金融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会计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金融学院 法学院 法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研究部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42 表 17 2013 年获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统计表序号 1 2所属计划类别 专业结构调整服务地方发展计划项目类别 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 停招停办专业 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教学成果奖 教学成果推广 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数量 1 1 5 2 1 1 2 1 5 1 1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计划3 4 5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领军骨干人才引进与培育计划 创新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计划省级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项目 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 成人高等教育远程化教学模式改革 与信息化建设 数字图书馆表 18 2013 年获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立项名单 序 号 立项级别 或 奖励等次 省级所属计划类别 专业结构调整 服务地方发展 计划 专业结构调整 服务地方发展 计划 教学改革与质 量提升计划 教学改革与质 量提升计划 教学改革与质 量提升计划 教学改革与质 量提升计划项目类别项目名称负责人或 责任人项目编 号 2013zyt z026 2013zyt z0931专业改造与 新专业建设 停招停办专 业文化产业管理丁进2汉语言文学 “大学章程”引领 和保障教育教学改 革与发展的制度设 计与机制构建 财经类专业人才培 养模式创新研究 地方财经高校内涵 式发展研究 工商管理类人才培 养的多维实践教学 体系研究丁进省级3重大教学改 革研究项目 重大教学改 革研究项目 重大教学改 革研究项目 重大教学改 革研究项目陈年红省级2013zdj y090 2013zdj y091 2013zdj y092 2013zdj y0934 5张庆亮 丁忠明省级 省级6张莹省级43 7教学改革与质 量提升计划重大教学改 革研究项目财经类院校管理科 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硕士点研究生培养 模式研究 财经类高校大众化 教育中的精英教育 模式研究 财经类本科毕业论 文教学改革与实践 研究 数学建模与大学生 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应用经济学程刚省级2013zdj y0948教学改革与质 量提升计划教学成果奖陈阿兴、张 庆亮、夏万 省级二等 军、 陈先年、 奖 张超 武云亮、陈 阿兴、 秦超、 省级二等 袁平红、丁 奖 宁 杨桂元 周加来(学 科带头人) 省级 省级2013cgj 0559教学改革与质 量提升计划 教学改革与质 量提升计划 学科建设与研 究生教育 学科建设与研 究生教育 学科建设与研 究生教育 学科建设与研 究生教育 领军骨干人才 引进与培育计 划 领军骨干人才 引进与培育计 划 领军骨干人才 引进与培育计 划 领军骨干人才 引进与培育计 划 领军骨干人才 引进与培育计 划教学成果奖2013cgj 056 2013cgt g013 -10 11教学成果推 广 省级学科建 设重大项目 省级立项建 设博士学位 授予单位 省级立项建 设博士学位 授予单位 联合培养研 究生示范基 地项目12应用经济学省级-13工商管理 安徽财经大学统计 学学科联合培养研 究生示范基地省级-14丁忠明省级-15省级优秀青 随机系统的非一致 年人才基金 性行为及其在经济 项目 (自然科 学中的应用 学) 省级优秀青 云环境下数据外包 年人才基金 服务中的隐私保护 项目 (自然科 关键问题研究 学) 省级优秀青 年人才基金 项目 (人文社 科) 美国中国学的“文 化转向”研究:理 论与现代中国的再 阐释朱海龙省级2013SQR L030ZD16徐勇省级2013SQR L031ZD17吕杰省级2013SQR W024ZD18省级优秀青 存在交易噪声情形 年人才基金 下的期权定价及参 项目 (人文社 数估计研究 科) 省级优秀青 环境约束、技术差 年人才基金 距与我国企业技术 项目 (人文社 创新效率提升研究44吴鑫育省级2013SQR W025ZD19钱丽省级2013SQR W026ZD 科) 成人高等教 育远程化教 学模式改革 与信息化建 设 数字图书馆20创新与公共服 务平台建设计 划 创新与公共服 务平台建设计 划课程资源建设试点 单位张国海省级2013crj g00621数字图书分馆张治理省级2013tsg 00445
9安徽财经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提供以文本文档的格式的各类文档免费下载和在线浏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财教务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