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湖站小学校歌,怎么唱

省份:&& 城市:
学校介绍:
鄂城区花湖镇刘钊小学联系电话:2386047通信地址: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报本街邮政编码:436054
鄂城区花湖镇刘钊小学 欢迎您!
本校目前有0人,0张图片,0篇帖子
创建了,欢迎大家到来!三十七、袁生文:他演绎教育传奇
三十七、袁生文:他演绎教育传奇
&&&&&&&&&&&&&&&&&&&&&&&&&&&&&&&&&&&&&&&&&&&&&&&&&&&&&&&&&&&&
&一一黄石一对夫妻创办私立学校的故事
他本应是个优秀的大学生,但却因替弟代考而遭遇退学;他曾一度处于艰苦的人生境地,但他没有退缩,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强的毅力,硬是白手起家,创办了一所完全属于自己的学校……。
1、代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他本来经过自己的努力,已走进了名牌大学的校园,有着一个辉煌无量的前途,但为了手足情,不谙世事的他竟视国法、考纪而不顾,居然替胞弟走进考场。事发后,他为这次代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袁生文,1957年生于湖北新州县周铺镇一个平常的乡村,在他弟弟几岁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了。在那个有妈的孩子是个宝的年代,而袁生文却因为没娘而过早的当了家。生活的艰难、贫困磨练了这个10岁不到却早已成熟的孩子。放学后,他砍柴放牛、带弟弟,苦难的童年练就了他坚韧不拨的意志、战胜困难的性格,和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信心。他的父亲曾经教过书,并担任过大队干部,是一方有名的“乡村秀才”,对文化知识的重要有着长远的眼光。他的潜移默化,对子女有着一定的影响。他对从小聪明好学的袁生文寄予厚望,所以再穷再苦,也要让他读完高中,正好遇上1977年我国全面废除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规定,同时恢复了高考制度,袁生文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武汉一所名牌大学,与此同时,弟弟也录取了鄂西一家中师学校,一家两个子女同时上学在四乡八里一时传为佳话。教子有方、有儿继业、衣钵真传,让袁老先生也光彩了好一阵子。
中国有句俗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年幼无知的弟弟,本来按自己的平时成绩报考中师也可能录取,但经过“十年动乱”的干扰,他心里觉得把握性不大,为了更有把握被录取,他向哥哥求援代考,面对从小相依为命的弟弟,袁生文犹豫了,但亲情战胜了理智,明知穿着蓑衣救火,必然引火烧身,但还是抱着侥幸的心理,于是就演绎了“黄陂新州两县相望,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今有袁生文代弟应考”的故事。也许是舍命帮胞弟太心切,也许还太年轻了,天衣有时也有缝,他帮弟弟代考数学成绩考了全校第一名。在入学不久的考试中,成绩如此“优秀”的学生,竟然连不太难的数学题都做错了,这样引起校方的怀疑,将当年中考的试卷叫他再做,其结果可想而知。经过审查,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供出了已在大学就读的哥哥。为了严肃考纪,兄弟俩双双退回原籍,规定三年之内不准参加高考。老父亲无颜面对父老乡亲,又不能过多地责怪儿子,自己一病不起。弟弟总觉得愧对哥哥,他觉得是他的过错毁了哥哥的前途,所以精神压力很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时下,不少人对文凭趋之若鹜,连考都不考,不惜通过各种捷径,以获得一纸文凭为自足,而不管其中的“含金量”如何。但在那个年月则被视为大逆不道,社会的歧视,世人的白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粪桶扁担不离肩”的繁重田间劳动,没有压垮不屈的袁生文,倒是他弟弟认为自己害了哥哥,羞愧难当,后悔不已,不能自拨,不堪忍受精神上的自责,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一念之差,留下千古的悔恨。袁氏兄弟俩所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
当年在农村中“农业学大寨”的热潮还未减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仍指导着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袁生文走出了乡村,加入了民工队伍。工地上缺一个搞测量、且要求计算能力强的人员,那时农村成绩好的高中生基本上跳了“农门”,这份差事理所当然地落到他的身上,不仅是脱离了体力劳动,关键是受到别人的尊重。但好景不长,干了一年后,工地领导的侄儿高考落榜,很快代替了他。这个打击对袁生文来说,无疑是伤口上洒盐,雪上加霜。
大学虽然对袁生文的行为给予了严厉的惩罚,但也为之惋惜,并未将其户口转回原籍,给他今后求学留下了一线希望。三年风刀霜剑的冷遇,农活的劳作,加上弟弟的丧身,几乎走向崩溃的袁生文再一次拿起考笔,但他已感到力不从心,历经三年的高考改革制度,考生的文化素质逐步上升,高考的难度随之增加,袁生文数学成绩也是“昨日黄花”,没有什么优势。结果是以13分之差而落榜。父亲怕儿子再发生什么意外,托亲友在黄石找份工作,想让他走出阴影,离开了那个令人伤心的地方。
2、从一个菜农走上了讲台
身心疲惫的袁生文独自一人来黄石做临时工,却又一次与“电大”擦肩而过,这一次是因无钱而失去了上学机会,但他获得了一个相知相识黄石姑娘的爱情,找到一个相濡以沫的妻子。他由一个菜农走向讲台,并完成了中师学历,后来在妻子的支持下,他贷款、租赁房屋办起了黄石市第一所私立小学。
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都市的环境、氛围使袁文生的情绪有所改变,虽然每天工作很紧张,但比在农村繁重的体力劳动不知好多少倍,每月的工资除生活费外,还有钱结余寄回老家安慰父亲。生活又一次增强了袁生文的勇气和信心,工作之余他拿起书本打发时光,又重新扬起对学习的热爱。时值黄石电大首届招生,在他工作的医院里有20多名年轻人业余时间挑灯夜战,工余时间忙于复习,准备参加考试。他们在复习中对这个不起眼从乡下来的临时工袁生文的学识却刮目相看,经常求教于他,并鼓励他既然基础这么好,也应该报名参加考试。在考试的成绩传出来了,听说被录取的只有一名,一些自命不凡,感觉良好的考生都认为是自己,其结果这一名被录取的却是这个临时工。无奈袁生文凑不齐学费又不愿意找亲戚开口借,只好又一次放弃了求学的机会。
男子汉大丈夫不能成名先成家,1983年经受26年风雨的袁生文与花湖农场20芳龄的高中毕业生李桂枝在亲友们撮合下,喜入洞房,同铺夜月金帐,共剪西窗红烛。多年后笔者问李女士是如何相中这个穷苦的农村青年,回答是他的才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婚后夫妻俩恩恩爱爱,相敬如宾,男人种菜,女人卖菜,夜间共同读书学习,过着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由于有文化,掌握了种菜技术和保鲜知识,又会经营,他们一年的收入高达9000元。袁生文的求知欲和读书热情被时任花湖小学的杨校长看中,经口试、笔试、试讲三关,杨校长决定录用他担任五年级班主任,面对如此信任的校长,他没有因为是“三等公民”而自惭形秽(因当时学校有国家老师,民办老师,临时代课老师三级之分),毕竟成了文化人,也是自己多年的愿望。他毅然将这个不好管理的班带到了毕业。凭着自己的实力和敬业,果然不负众望,升学率达100%,工作的业绩提高了自信,1986年他考上了黄石市教育学院中师班。在丈夫的影响下,已是3岁儿子的母亲李桂枝1987年也考取了中师班,由于二人都是在节假日上课,孩子无法照看,为让丈夫安心学习,李桂枝一年后决定休学。1989袁生文毕业后分析了该地区居民、农工、村民们的经济状况和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趋势,再加上自己也热爱这份工作,夫妻俩决定将自家全部积蓄投资、贷款,租赁房子申请创办一所私立学校。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市教委、区教委的支持,并帮助他们办好了手续。就这样黄石市第一家正规的私立小学――黄石市花湖农场袁生文小学于1989年8月正式成立。
3、创办了一所私立学校
夫妻俩“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办学创业初见成效,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他的年龄和事业如日中天。在新校舍建成之际,儿子高考前夕,大专文凭指日可待之时,他却撒手人世。
陈毅元帅有句名诗:“创业艰难百战多”。万事开头难,袁生文小学的创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这种只有旧社会存在的私立学校仍持怀疑态度,不敢盲目地将子女送往这所夫妻学校就读。他夫妻俩为了动员适龄儿童上学,走家串户找家长谈,不分白天、黑夜,不分晴天、下雨,多次上门作思想工作,打消顾虑,你们能办下去吗?学生毕业后有对口学校收吗?成绩能与公立学校比吗?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袁生文说,请你相信我们,就是倾家荡产我也要坚持办下去,我们学校是区教委批准,自然有对口学校与公立学校一样,成绩行不行,试一学期再与公立学校同届学生比,成绩比他们差,这28元学费退给你,小学毕业时若成绩比不上公立学校,1-6年级的学费我们全部退给你,这样的话不知说了多少遍,尽管如此的承诺,也未能打消家长们的顾虑。他们第一次招生只有11个学生报名,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让别人相信他们绝不会误人子弟,他们将年仅4岁半的儿子招生进校,就这样12名学生每人每学期报名及学费28元就上学了。人们称他们是“一所学校、一间教室、两个老师上课,十二个学生听讲”。
集校长、教师、家长于一身的袁氏夫妇登上了自己创办的讲台,男的教数学,女的教语文,经过了三年的艰辛,他们以自己的实力证明了他们的学校是好样的。4年以后,学校招到了60名学生,这时学校终于出现了转机。他们执着的追求和全身心的投入,再加上教育出来的学生成绩好,思想品德好,很快他们便赢得了家长们的信任,到1999年5月在校学生已达300人,10月份为335人,到了2000年在校生也是451人。袁生文小学现有8个班,校园总面积达10409平方米(自有面积2409平方米,租赁面积8000)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配有彩电、收录机、电脑、饮水机等教学公共设施,图书4800册。13名老师中本科学历2名,大专9名,中专2名。
2000年是跨世纪之年,也是袁生文小学不平常的一年,投资23.8万元的校舍基本建成,首届小学毕业生今年参加高考,他们最关心的儿子也正在省重点高中准备迎接高考。1998年夫妻双双参加了成人自学考试,到2001年7月全部考完,也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又建校又教学还要自学的袁生文又一次病倒了,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学业,瞒着儿子半年之久的病急剧加重,尽管李桂枝花了6万多元为丈夫动了手术,但医生已无力回天。艰辛多年,经历辛酸人生、劳累成疾的袁生文于日带着对亲人的依恋,对事业的热爱和追求,满腹遗憾地走了。他没有看儿子金榜题名,他没有拿到大专文凭,就这样永远永远地走了……。
笔者的采访,牵动了李女士对丈夫的思念。12年来他们一直坚持收费低,教学质量不能低的指导思想,对特困户、残疾人的子女入学实行全免学杂费或免交学杂费的原则。为求生存,求发展,袁生文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情景一幕一幕浮现在脑海,李女士几次泣不成声,中断采访。她已与丈夫共同生活、工作学习和12年创业的袁生文小学发展的业绩做成了光碟,以示纪念,并将自编的校歌译成英文,让学生普及歌唱。还准备今年完成成人高考大专学业以告慰丈夫亡灵,并把丈夫留下的事业继承发展下去。
4、袁生文小学是妻承夫业
李桂枝负起了丈夫教育事业的重担,袁生文小学12年来,由12名学生发展到本学年在校生451名,从这所小学首届毕业的儿子已考上了国家重点大学。完成丈夫的遗愿,就是对李校长最大的安慰。送走了丈夫,擦干了泪水,李桂枝勇敢地挑起了袁生文小学的重担,既要管理又要教学,还要负责完成建校的收尾工程,她成了一个大忙人。谈到儿子袁迁,李女士喜笑颜开。儿子是她的希望,她的骄傲,她的未来。为了丈夫,她可付出全部,为了儿子她可以付出一切。为了陪儿子下棋,她自己学会了走棋。1994年全家三口在市里还参加比赛。1997年13岁半的儿子中生成绩上了省重点高中的分数线,大概是日有所思,造成夜有所梦中的缘故,梦见自己进了武钢三中,为了圆儿子的梦,他们真的把儿子送到武钢三中钱展望班,他经常以自己年轻时所犯的错误教育儿子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不要耍小聪明,以自己的教训为镜。由于不适应作息时间,他们把儿子转到黄冈中学就读,后又因学费昂贵 转到了黄石二中。父亲的病一直瞒着儿子,直到父亲死的那天,儿子才得知真相,当时他如五雷轰顶,脑海一片空白。但他高考还是考了600分的好成绩,现在在武汉一所重点大学就读。李女士说她希望儿子将来考研。
谈到学校的现状,李校长说,我们是以诚对家长,以心对待学生,坚持:“收费低,教学质量不能低”的办学原则不变,目前每个学生每学期含书费只收200元。平时不收费,几年来花湖农场、黄石棉纺织印染厂、市麻纺织厂、市建陶公司、市肉联厂、市三橡胶制革厂等周边单位的子弟节约正常的交费147万元。“博爱、和谐、博学、成功”是袁生文小学的教育思想;“团结、活泼、文明、求是”是他们校的作风;“爱生、乐教、严谨、奉献”是他们校的校风,“勤学、好学、多思、善学”他们校的学风;他们还学习日本的“田间学校、森林学校、孤岛学校”的经验,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12年来,该校从12名学生发展到本学年在校生451名,有的学生在国际、国内、省、市、区各级比赛频频获奖,其中省级以上达9人次,到现在为止,已有153人毕业,合格率达100%,送对口学校市14中优秀103学生人,优生提高率达100%,有的学生毕业后考上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
袁生文小学一直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通过系列教育改革,他们取得了明显的办学实绩,被评为区级优秀素质示范学校、市级先进统计合格学校。
最后李校长表示“重素质、抓基础、求实事、创一流”是办学的目标。笔者祝愿这所私立学校越办越好,早日实现自己的目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2o15年秋季转学好转吗学生在汀祖镇小学上学想9月份转到花湖新建小学不知好转不_百度知道
2o15年秋季转学好转吗学生在汀祖镇小学上学想9月份转到花湖新建小学不知好转不
学籍跟随就在哪个学校,学生转学需要:转学需要学生学籍号和原学校的学校标识码学籍现在已经全国联网。学生转学必须办理网上的学籍转学手续,到接收学校找学校的学籍管理员,且教育部学籍管理规定籍随人走,登录网上的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因为现在学籍已经全国联网,学生在哪个学校就读。具体请咨询接收或原学校的学籍管理员,办理转入学籍的手续申请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花湖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