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雨水管道井点降水方案:季节分配:(),(),夏季多雨区,(),常年湿润区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15届高三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课件:第11章 第1讲 世界地理概况.ppt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2015届高三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课件:第11章 第1讲 世界地理概况.ppt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8:42:1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2015届高三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课件:第11章 第1讲 世界地理概况.ppt.PPT
道客巴巴认证
机构认证专区
加  展示
享受成长特权
官方公共微信K12教育资源云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初中地理.doc(314KB)
类别 : 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
【教材分析】
俗语云:“万事开头难”,地理学科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学科,在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中扮演着一个相对“尴
尬”的角色:初中不受重视,因为中考不考;高中则因为初中基础不好,成为高考薄弱学科,也受尽歧视。作为一
线老师,我们无法更改考试制度,学科特色还许我们去体现,唯一的办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
喜欢你,使其把学习地理当乐趣!
【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白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式
【教学过程】
课前营造气氛:播放《蓝猫淘气3000问》部分片段。
上课铃响:屏幕出现欢迎画面:欢迎同学们进入地理知识殿堂!(营造友好氛围)
地理学科是学什么的呢?《蓝猫淘气3000问》主题歌的歌词给我们做了一定方面的回答!大家应该很熟悉了,
下面我们带着问题再一次去听听:根据你的了解判断,歌词中哪些属于地理学科研究的问题?可以解决的问题?
师生互动,根据具体情况对话,让学生窥地理科学殿堂一角,激发学生求知欲!
解决关于学习地理的几个问题:
地理学科学什么?
一、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
用屏幕显示问题和课本图片,给学生分析的机会,让他们树立信心。
问:右边的图片,说明了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特长.你能分析它的地理原因吗?
●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
●日本人爱吃鱼,市场上的海产品琳琅满目。
●国际中长跑中,来自东非高原上的选手常能取得好成绩。
●这些漂亮的服装大多出自我国江浙一带。
学生的分析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部分,教师该肯定的要肯定,即使说错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别的学生
给以纠正,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用吝惜赞美之词,至于答案,老师不必说出来,反是留给学生,留个悬
学了这些有什么用?
二、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这里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让学生说。
三、学会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成因
今后每节课前都进行“地球人考察”活动,屏幕显示“方舟计划”,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公元2070年,地球人口已达100亿。由于工业革命200多年来的盲目发展,尽管人类在 2070年科学、技术、
经济达到很高水平,但,孕育人类的自然界已破坏殆尽,再也无法承担这庞大的人口压力。同时,社会动荡、战争
频繁、人们行为失范……人类和地球面临着毁灭的危机。
幸运的是,人类此时已经拥有自由航行于太空的能力。于是,全球委员会制定了一个“方舟计划”,准备把地
球上的一部分(约1亿)普通公民迁移到别的星球上去。为了不重蹈地球命运的覆辙,全球委员会决定:这1亿人
要经过严格挑选和考查,“合格地球人”考查于是展开……”
今天,我们从娃娃抓起,在同学们之间也来考查一番,希望我们的考察训练能够让同学们成为真正合格的地
球人,为地球发展贡献出我们应有的力量,使“方舟计划”不需要实行,让我们和地球和谐发展。
四、装上地理头脑
举例一:展示课本图:“风沙掩埋了古文明”,问: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学生七嘴八舌:
1.尊重自然规律。
举例二:听老家姑姑谈家乡变化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3.综合分析地理问题。
4.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
以上 4条比较抽象,不用多解释,也不需要学生掌握,在以后的教学和学习中需要应用到。
【教学后记】
本节课看似很简单,其实很难,不知道该对学生说些什么!本着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为原则,课堂上注意
随机应变,不必要求学生掌握什么记住什么,只要这节课下来,学生对老师、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节课就算上成功了!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
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
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
主动学习。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
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
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辅助材料:地球仪、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有关课程课件(自制)等
教学辅助媒体: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
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
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
然后各组派 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
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 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 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图 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 4:地球卫星照片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第一组讲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
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
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第二组讲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教师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
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
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 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第三组
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第三组同学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
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第四组的代表上来为我们讲述。
第四组同学代表回答
教师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四个组的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
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
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
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教师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
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
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 3页图 1.2,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地球大小数据的图或挂图,然后让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 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 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
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
北极半径长 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
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6371千米。
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教师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
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
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
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
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作业设计: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下节课带来,并比比看谁做的最好。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节
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
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
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
(评价活动结果)
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
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
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 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
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 5页,图 1.7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课件。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基多市。
教师提问:纬度是从 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 5页,图 1.7并回答。
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 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
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30°N、30°S的纬线,同桌之间一方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方读出或写出该
纬线的纬度(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
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
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
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教师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
律站成一排(教师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
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师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 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 0°经线在哪里?
教师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
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或影象)
学生活动:在自制地球仪上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
0°经线(本初子午线)。
教师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
“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
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同学们请看(展示经纬仪并演示),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
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 0°经线
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l.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 30°、西经 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2.在自制地球仪上画出东经 90°、西经 90°和西经180°这几条经线。
教师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 30°和西经150°、西经 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
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
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
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教师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
教师巩固总结此课。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有关经纬网概念的题目答题技巧
唐山市第75中学 钟万书
前言:关于经纬度问题,一直以来是地理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做起来感觉最头疼,作为初中地理的
第一章,容易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以致放弃对整个地理科目的进一步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
总结出一些答题技巧,现结合例题总结如下,希望能对老师和同学们有
一定的帮助。
一、普通经纬网的判读
例一:见右图。
1.写出 A、B、C、D的地理坐标:
2.A点位于 C点的
方向;B点位于 C点的
3.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
,位于南半球的是
,位于东半球的是
,位于西半
。(填代号)
4.A、B、C、D四点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
,四季分明的是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答题说明:这是一个最简单的经纬网地图,概括了所有和经纬度有关的题目。
(1)第一步(题):判断东西经与南北纬代号(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判断依据:看数字,往东越来越大的是东经(E),往西越来越大的是西经(W),往北越来越大的是北纬
(N),往南越来越大的是南纬(S)。
做法:箭头指示法
图示说明:
按照经纬度数字的变化规律,从小到大绘制箭头,箭头指向就是相应的经纬度。
A:140°E、80°N  B:140°W、40°N  C:140°E、20°N  D:140°W、20°S
第二步(题):判断方向
要判断 A点位于 C点的什么方向,则在 C点标出东西南北,然后看 A点界于两个方向之间,那么 A点就在 C点
的什么方向。
如图可以看出,A点在 C点的 N坐标方向,即 A点在 C点的正北方向。B点在 C点的东北方向。
第三步(题):根据经纬度判断东西南北半球
难点: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是 20°W和 160°E。
判断东西半球口诀:经度小于 20度,全在东半球;经度大于 160度,全在西半球;经度在 20度和 160度之
间,东经度在东半球,西经度在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判断:北纬在北半球,南纬在南半球。
答案: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 A、B、C,位于南半球的是 D,位于东半球的是 A、C,位于西半球的是
BD。(填代号)
第五步(题):关于五带的特点: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四季分明,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判断依据:根据纬度判断五带:0-23.5度为热带,23.5-66.5度为温带,66.5-9。度为寒带。
答案:A、B、C、D四点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 C、D,四季分明的是 B,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A。
二、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的判读
例二:读右图,完成下列习题。
(1)用箭头在图中标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2)填注图中每条经线和纬线的度数;
(3)写出图中 A、B两点的经纬度。
A.    、    ;
  B.    、    。
以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的判读,是学生作题时最头疼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地图,最关键的是方向或南北极
判断依据: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半球上空俯视)
  北极为中心的自转方向:逆时针方向
  南极为中心的自转方向:顺时针方向
反过来,根据地球自转方向也可以判断该图是北极还是南极为中心。
第一步(题):标出自转方向。该题是北极,故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在标的时候建议在箭头首尾标出
方向,如图:
顺延:这是非常有用的箭头,面对任意一点都可以通过延长这个箭头判断东西方向,箭头指向始终向东,反
方向为西,进而成为解题的依据。下面根据这个箭头解决第二题。
第二步(题):东西经与南北纬的判断。
(1)经度的判断:图中已有 0度和 180度,根据经度的分布规律,很容易就可以填出度数,如图:
(2)东西经的判断:这里就要用到地球自转的箭头了,我们继续应用例一的技巧,按照经度从小到大的方向
绘制箭头,如图:
左边箭头逆时针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重合,说明指向东,应为东经,右边自然就是西经。
(3)纬度的判断:北极点 90度,最外围为0度,中间两个纬线圈的度数分别为北纬 30度和北纬 60度。如图:
经纬度判断完毕,我这里又写又画,花时间好像很多,但你做的时候,一会就可以完成的。
(3)答案:A:90°E,60°N   B:45°W,30°N
总结:从这两个例题的解答过程,你学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总结一下技巧:
1. 面对普通经纬网地图:第一步:判断经纬度及代号。
2. 面对极地为中心的地图:关键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方向来判断方向。然后根据方向判断经纬度及代号。
你还学到了什么?可以记录在下面:建议找出这方面的习题练习一下,你会越做越轻松的。
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三课时
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纬线和经线以及纬度和经度的有关知识,请问:纬线和经线的特点有哪些?纬
度和经度的范围与变化规律怎样?
(学生回答)
游戏引课: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就是“找朋友”。这和我们小时候的“找朋友”游戏不同,我们
要在不知道名字的情况下,找到自己想找的朋友。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开学还没多久,老师对各位同学还不是很熟,那么老师在不知道姓名的情况下怎样找到
想要找的朋友呢?
学生回答:相貌特征、性格爱好、座位等。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通过座位号很准确的找到某位同学。
活动:教师说出座位号(排列号),请这位同学起立示意。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加深难度,我们把全班分为东西各四组,南北各三组,这样能否找得到想找的朋友呢?
(分东西、南北组数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定)
学生回答:可以。
活动:1.教师说出东西组号和南北组号,如“东二组、北三组”,请符合要求的同学起立示意。(学生熟练后,
加快速度)
2.教师说出第一位同学的组号,由这位同学说出另一个同学的组号,依次传下去。
3.指出一名同学,其他同学说出该同学的位置。
教师引导:联系地球的经线与纬线,想想我们刚才分的组号和经纬线及经纬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活动:联系刚才我们找朋友的过程,请你们在地球仪上找到以下几个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2001年 3月 23日,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 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请找出碎片的具体位置;20时,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在哪里?(课本第八页)
教师评价。
学生活动:请完成课本第 8页活动 1.2.3。
教师提问:请你们说说对全球定位的理解。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利用经纬网找到某个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学会了正确地读出某个地理位置
的经度和纬度。
教学基本流程: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略)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
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四季的形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手电筒若干
课时安排:
2课时。建议第一课时讲地球的自转及地理意义、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第二课时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
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展示]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
[教师]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 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
[提问]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
[演示]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
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 24小时)
[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
①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
②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
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
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
④教材图 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
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不合适,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
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略作讲解)
[教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一&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地球绕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太阳。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
[教师]请同学们再观察思考: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
(倾斜的。没有)
[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二&
(教师用鼠标控制,当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日点时,单击鼠标,使地球“停”下来,再单击使该区域放大,
指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的纬线,然后完成下表。)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纬度
[教师]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就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动,这对地球表面的冷热状况产生了什
么影响呢?
[提问](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的欲望)
①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这与太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中午。阳光照射地
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热量就越多。)
②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是什么时候?最冷是什么时候?这与阳光的照射又有什么关系?(7月,因为此
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大。1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小。)
(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归纳,然后指导学生读教材图 1.19,“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表)
北半球的季节 月份 北半球得到光热的多少
[提问]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有何不同?(相反)
[讨论](分小组)(①是生活中的地理,②是拓展知识)
①我们这里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为什么?(不一样。夏季较长,冬季较
短。由于地球的公转)
②如果地球不是倾斜而是竖直的,地球表面有无四季变化?(没有)
[教师]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
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个带。
三、地球上的五带
(读教材图 1.20“地球上的五带”,请各小组完成)
①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②中国主要属于什么带?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带?湖南属于什么带?(北温带。热带。北温带)
③完成下表:
五带 范围 有无阳光直射 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少 四季变化情况
[小结][练习]略
第一章 第三节 地图
教学目标: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直线比例尺。
2.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4.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5.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6.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重点: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
2.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3.根据不同实际情况需要选择不同地图
难点: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教学准备:
南昌市地区地图、中国地图、直尺、圆规、米尺、画有校园平面图的小黑板,计算机课件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入:这是一幅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谁能辨别出它们都是校园的什么教学设施?(操场、篮球场、食堂、教
室,办公大楼等)请找到我们教室所在的位置?请两位同学上来,用直尺测量一下这张图上我们教室的长和宽。请
另两位同学用米尺测量我们教室的实际长度和宽度。
活动:请大家一起计算: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也就是计算一下图上的
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这个数值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比例尺。
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用公式表示就是: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
板书:第三节
§1地图的基本要素
提问:比例尺有几种表示呢?地图上的比例尺用文字表示?用数字写出来?直线式?(由学生回答)
打开地图册,任选三幅图,请三位同学,分别用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表示比例尺。
板书: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
提问:比例尺有什么用呢?
学生活动:书本第13页图 1.22台湾图,用尺量“高雄”到“台北”的图上的直线距离,再换算两地的实际
小结:根据比例尺,在地图上量出两地的距离,可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
提问:如何辨别比例尺的大小呢?
比较“台湾省地图”和“世界地图”,两幅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在那些方面的表现不同?
2.活动:比较下列三种比例尺的大小。
比较“台湾省地图”和“世界地围”内容的详细程度。
(小结):通过两幅图的比较,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特性:
(1)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 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
(2)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比例尺愈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大,反映的内容
愈简单,则比例尺愈小。
小结:地图的比例尺一方面反映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量算距离。
讲解:在校园的平面图上,我们教室的位置在哪儿?在校门的什么方向?有几条路可以到达?哪条路最近?
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教师给与指导订正。
板书:2.地图上的方向
引入一般地图的定向方法,
无指向标的地图,面对地图,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基础上,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
举例:一张南昌市地图,八一广场位于南昌十六中的什么方位?
板书:无指向标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那么有指向标的地图呢?
板书: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讲解: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举例:教科书第14页“地图上的方向”。
板书: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总结: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讲解: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所以,看懂地图首先要熟悉图例和
板书:3.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活动 1:阅读第14页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
活动 2:教科书第15页“活动”。
活动3:要求,每位同学按顺序画出你家的平面图。
活动 4:假如你家来了客人,你要做一个导游,陪同他们到你生活的城市参观游览,景点有八一广场、中山路、
八一起义纪念馆、滕王阁、八一大桥、绳金塔等旅游点。
把学生分为五组,每组拿到一份本市交通地图,以一位同学的家为起点,请画一幅旅游路线示意图,并注出
主要的大街,重要建筑物和你们所到的地方。
活动 5:画一条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要求绘出你所走的街道的名字,上下车的(包括转乘车)的车名和
站名。绘出方向标,说明学校位于你家的什么方位?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
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板书:二、地形图的判读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 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多媒体演示:课本 P16图 1.27“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 500米,甲点的高度 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
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
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
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第11页“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
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
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多媒体演示:《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
借助课件,并做一定的讲解。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读课本第17页“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
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看图:课本第17页“分层设色地形图”,讲解: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用深黄色,表示高原
用棕黄色,表示山地
练习活动三:前面我们学习了三类地形图(普通地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那么地图有
哪些用途呢?
板书: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提问: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学生阅读课本或讨论得出结论)
(人们外出旅游,需要交通图;要了解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地形及河流,需要查找该国地形图。)
板书:1.根据目的,选择地图
提问:下列三位同学各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请你们出主意。(学生讨论回答)
(1)我们班级准备到郊外的梅岭进行游玩活动,事先需要设计行动方案。
(到郊外的梅岭进行游玩活动需要当地地形图)
(2)印度在 2001年 12月 13日发生议会大厦受袭事件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日趋紧张,两国在克什米
尔地区的冲突也频频发生。我想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哪里?
(需要世界政区图)
(3)我们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离我家比较远,我得想一想怎样乘车。
(需要交通图)
阅读南昌市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图上找到中山路,胜利路,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大桥。
(各小组同学找出相互交流。)
(2)从市内到昌北机场,要经过哪几条道路?
(同桌同学合作看图,说出几种乘车方案。)
(3)在地图上标南昌火车站到南昌大学的最短路线。
(2~3名学生合作在图上用铅笔画出。)
讲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技术、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
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板书:2.地图的发展
讲解:随着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呈现方式日益多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
选择和使用地图。例如,利用卫星或者飞机,可以大范围地快速获取地面信息,加工成可识别的图像,不仅可以打
印在纸上,而且可直接在屏幕上显示。
课堂小结:选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第二章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内容有两部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及七大洲和四大洋。可以说,很多学生对于这两方面的知识在小学
就有了初步的了解,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感兴趣,对这节课的内容有更加深的认识呢?我的设计思路是:在学生了
解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达一知识点后,围绕“既然我们今天了解了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那么
人类的未来就不再缺水,人类移民海洋是不是一个梦”这一问题学生展开讨论。话题贴近生活,学生大胆想像,充
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对于七大洲四大洋这一知识点,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地球仪,动手拼图,通过学生自
主学习的过程,去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既可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又可锻炼其动手能力。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学
生为主,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教学理念。
学习目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教学方法:启发、反思、互助、探究、综合、讨论、提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自制七大洲、四大洋挂图、拼图
学生准备:地球仪、胶带纸
课堂实录:
师: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英雄是谁?
生:杨利伟。
师:就是这位英雄代表我们中国人在太空中看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一个美丽的蔚蓝色星球,请问:
地球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生:因为海洋是蓝色的。
师:地球上除了海洋还有什么呢?
生:陆地。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与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小活动】:请每个同学拿出自己带来的地球仪,用透明胶将地球仪一分为二(可选择任一方式),要求学生
观察任一半球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师:同学们,你们告诉老师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生:海洋面积大。
师:是的,地球上 71%为海洋,29%为陆地,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均匀吗?
生: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师:(指着板书:地球?水球?)前苏联宇航员进入太空看到地球后,曾经说过,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
应该叫水球。请同学们来选择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生:我觉得应该叫水球,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
生:我觉得应该叫地球,因为人类生活在陆地上的。
师:两个同学都说的很有道理,可是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水球?
生:因为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
地球的全貌。
师:非常好,可见,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人类文明史上,记载着人类探险与认识
世界的历程。请全班同学阅读材料: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学生一边阅读,老师一边展示课件:屏幕上展示出张骞、马可·波罗、郑和、哥伦布、麦哲伦等一些旅行探险家
的图片供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读完这段材料,此时你心里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他们太勇敢了,我真佩服。
师:佩服他们什么?
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师:是的,老师也很佩服他们,要知道,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还等待着人类去发现、
去探索、去研究,正是有了像他们这样的人物,我们人类才能更好的了解世界,让其更好的为我们服务。同学们,
你们想不想成为这样的人?
生:(齐声地)想!
师:有志气!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个问题。
你想过吗?地球上既然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人类的未来就不再缺水了,人类移民海洋是不是个梦?说说
你的想法。
(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兴致很高)
师:下面请每小组派代表来说你们的看法。
生:人类的将来完全可以解决水的问题,将海水淡化,供人类利用。
师:怎样淡化?
生:我想是不是研究一种很简单的方法,发明一种过滤器,海水流经它时,海水中的盐分就会与它发生化学
反应,变成一种可以被人体吸收的物质。
师:说的非常好,还有吗?
生:人类移民海洋不是个梦,我们可以在人的身上装一个人工鳃,在水里人就可以自由的呼吸。
生:人是不是也可以变得像美人鱼那样,有一个漂亮的长尾巴,这样就可以在大海里生活了。
师:同学们,你们太棒了,我想,刚才所说的这一切,在你们的努力下,一定会变成现实。
课件展示:图:1.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老师边指图,边讲解什么是大陆、半岛、岛屿、海洋。
师:请同学们在地球仪找出任一半岛、岛屿、海洋、大陆,并说出其区别。
(学生在地球仪找出了很多半岛、岛屿、海洋、并能区别岛屿与半岛的概念)
师:我们把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查找)
师:请几个同学上台来分别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指出七大洲与四大洋。
(学生边指边讲,非常准确)
师:同学们,我们再进一步仔细观察地球仪或地图,你能告诉我哪些大洲位于东半球、哪些大洲位于西半球、
哪些大洲位于北半球、哪些大洲位于南半球、哪些大洲被赤道穿过以及大洲与大洲之间的界线吗?
(学生接着仔细读图,或观察地球仪,边看边说出答案。)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拼图游戏(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七大洲几何图形),请同学们把它们放在标有经
纬线的空白图上,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积极参与,在拼图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就请别的学生来纠正。)
师:你们能不能告诉我,在做这个游戏时,你们会注意哪方面的问题?
生:主要是要注意每个大洲大致的经纬度位置。
师:(在学生拼完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什么?
生:除南级洲外,其他大洲南北对称分布。
师:很好,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很多科学家目前还没有研究出来。
用提问的方式小结:
师: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生:我知道了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生:我知道了地球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巩固练习: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陆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海陆分布不均
二、七大洲四大洋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
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
一、复习第 1 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
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
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 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
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 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 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
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
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 2.14图“难道是巧合
吗?”、图 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 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
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
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
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
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 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
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
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①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
②第一组: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
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观看图 1、图3。
③第二组:在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
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察泥沙的运动。观看图 1,图 2。
活动结束:学生分析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①第一组讨论结果:板块张裂,可看见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
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 2.20“东非大裂谷”。和图 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
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的海洋出现
(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②第二组讨论: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
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 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24“喜
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
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继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
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的名称。
(板书)1.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
课后作业:
1.活动:把两块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挤压木板,看池水的运动变化,放开手后看木板运动状态。(池水溅
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岩浆、海水)
2.结论:把以上活动的现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学过的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这一现象。
课后提高:
思考:1.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以每年 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问题?
2.岩层那么厚重,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在岩石上留下什么运动痕迹吗?
目的:为今后学习岩石圈打下伏笔。
课后心得:本章节理论抽象,板块的运动人类感觉不到,所以对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但通过这节课,
使学生理解了“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会用这些观点,解释一些现象,本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第三章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多变的天气”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之所以将其放在
《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
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关天气的常识,进一步强调了天气是人们生
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
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本节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通过活动体会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技能。
难点:①分析天气特征。
②理解天气要素,如风向风力符号的表示。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
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
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2.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①初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能力也逐渐发展。
②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方面经过前段的学习,有一定基础。
3.学生学习动力分析
初一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
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理念】
1.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
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切入点,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遵循学
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及团体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
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3.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在教学手段上借助于比较先进的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材中的信息运用 FrontPage技术加工成声、情、形
的动态信息,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度的环境。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课程标准】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术语。
2.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3.学会运用形象记忆及应用记忆的方法识记地理知识。
4.在学生收看、分析天气预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5.通过活动体会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初步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在小组游戏及学做播报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分工协作、团体意识及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设备,从感性的生活材料入手,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的特点,学会描述天气;通过
组织游戏、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进入网络,给学生更广阔的世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认同地理学习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习对生活
中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通过对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了解,感受科学精神的教育。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天气符号卡片
【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成了课件,教学活动有五个模块:课前热身、合作探究、学生活动、延伸拓展、反思。
第一模块:课前热身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点击第一模块:课前热身
展示一组各种各样天气现象的图片,
如雨过天晴的草原、多云的海港、晴
空万里的郊外、白雪皑皑的东北林区
问题:你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图
片体现的天气现象吗?
1.学生欣赏图片、并用正确的语言
描述画面中体现的天气状况。
2.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
创设情境,感受丰富多彩的大自然,
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说明:“课前热身”也可采用以下方法:
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海尔兄弟”主题歌开始,“打雷要下雨,下雨要打伞,天冷穿棉袄,天热扇扇
子……”使学生产生兴趣,引入新课。
用三国时期诸葛亮“趁浓雾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引入。
第二模块: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点击第二模块:合作探究
展示探究问题:
学生整体感知探究问题。 提出探究思路。让学生带着
问题去思考、去研究。
天气有什么特点?
天气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天气预报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你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吗?
1.展示材料:“七月的天
孩子的脸”、“东边日出西边
雨”、“暴雨前后”(可选择
材料按钮,进入材料展示)
2.教师适当补充“十里不
同天”、“早穿皮袄午穿纱”
体现的天气特点。
1.学生阅读材料,相互讨论,分析天
气的重要特点。
明确天气特点是:①短时间②同一时
刻不同地方的天气不同。③同一地方不同
时刻的天气有变化。
2.从我们的生活感受,举例说明天气
一方面从感性材料入手,
另一方面引领学生从生活的
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中感悟
地理。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
会、认识有关天气概念的内涵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解决
问题的能力。
说明:点击“多云转晴”、
“降水概率”、“风向”、
“温度”文字,课件将显示
展示材料:“北京地区天
气预报”,其显示文字:白
天,多云转晴,降水概率
20%,风向—北,风力—3、4
级转5、6级,温度3\8度…
教师重点解释风力风向的
表示方法。
1、讨论、分析这则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
具体内容?
2.了解天气要素的含义。
3.说说天气的概念。
明确: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阴晴、
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和关
注的话题,那么,天气对人
类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天气对自已的上
学、参加活动、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结合生活体验,理论联系
展示材料:一组天气与交
通、生活、农业、军事、商业、工
程建设等联系的信息资料。
要求学生分析资料,进行
学生观看资料,简要分析资料,并进
说明:学生回答正确时,
课件会显示:“祝贺你!你
答对了”;否则将会出现:
“再想一想”鼓励性词语。
过渡 天气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如何提前知道天气状况,充
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
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呢?
讨论:了解天气预报的途
径有哪些?
学生回答,可能会说出许多的答案:
看电视、看报纸、听电台广播、上网、打电
话(121)等。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所
以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对日
常生活有帮助,既开阔学生
眼界,又活跃思维。
天气预报是怎样“生产”
播放课件:形成过程
教师简介天气预报的制作
过程:观测-接收数据-处
理资料、制图-分析判断-做
学生观看天气预报过程简图:气象站
—卫星—计算机—预报员—节目。
学生在感性认识天气预报
制作过程的同时,受到科学
精神的教育。
过渡 假如没有播报员的说明,电视上出现的天气符号,你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吗?
播放课件:天气符号
第一页:晴、阴、多云、小雪、
中雪、大雪;
第二页:小雨、中雨、大雨、
暴雨、雷阵雨、雨夹雪;
第三页:冰雹、雾、霜冻、沙
学生观看课件,按页认识常用的天气
符号。边观察边用手比划。
图文合一。可以引起学生的
无意注意,使其有意注意的
时间延长,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易于理解、识记。
第三模块: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点击第三模块:学生活动
认识卫星云图
展示:卫星云图
1.学生观看网页,学习卫星云图
的基本知识。
2.分析卫星云图哪些地方可能是
晴天,哪些地方有雨或阴天?
活动由认识卫星云图开始,易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天气符号抢答竞赛”
展示:常用天气符号图
引导学生通过分类、形象记忆熟悉
天气符号。
1.分组讨论:如何识记天气符号?
熟悉常用天气符号。
2.游戏:前后桌四人组成一个活
动小组;一人出示符号卡片,另三
培养学生分工协作,团体意识及表
游戏还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
学习兴趣。
小小天气预报员
同学们,你想不想亲自当一回天
气预报员?我们这里就给你这样一
点击:“GO小小天气预报员”进
入下一级网页
学生模拟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
持人,播报课件显示出的城市天气
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学生
实践能力。
此模块的总体设计思想:通过活动,学生能够看懂电视天气预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
第四模块:延伸拓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点击第四模块:延伸拓展
点击“实践探索”
展示:巩固练习(详见课件)
学生完成巩固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结果。
点击“链接生活”
最早的天气预报是劳动人民在生
产实践中,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
中总结出的丰富多彩的民间天气谚
语。(点击“天气谚语”可进入下一
级网页,了解民间流传的天气谚语
及其含义)
请你收集几个天气谚语,了解它
们的含义。
1.观看网页,学生了解民间流传
的天气谚语及其含义。
2.课下收集几个天气谚语,了解
它们的含义,并与同学们交流,在
以后的生活中注意观察、验证所收集
的天气谚语在现在的准确性。
拓宽学生知识面。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
点击“链接网络”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
我们可以从互联网上随时获得天气
预报和气象知识。
进入“友情链接”
中央气象台
中国气象局
中国科普博览
学生观看网页内容。
(有条件的学生进入友情链接)
学生学习使用现代化手段,拓宽知
第五模块:反思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点击:反思
教师点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
出来的兴趣、投入程度、合作态度等
引导学生从本节课的学习中质疑,
为激励学生课外探究做好铺垫。
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得最好的过程、
最喜欢的环节和收获最大是什么?
学生自由质疑。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
在不同程度上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
学习的信心。
点击“课外探究”进入下一级网
展示探究内容:“收听天气预
报”、要求。
课下探究 帮助学生熟悉各种天气符号,培养
学生关注天气的意识;通过此活动,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科学精神。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
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阴晴状况 风力大小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
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
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
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
上的表 3.1,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
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
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
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3.12和图3.13(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
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
大屏幕投影:读一读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
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 4时左右,数值
约为 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7月,约为 24℃,最低气温出现在 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
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
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 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
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根据书上表
3.1中的气温数据,按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画一画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
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把下面的“三城市气温比较表”投影到大屏幕上面)
l月(℃) 4 月(℃) 7月(℃) 10月
北京 4.3 10.2 22.7 10.4
伦敦 3.0 5.0 17.0 10.0
开普敦 24.6 12.9 9.8 16.2
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
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既复习了旧课,又增加了一点难度。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注意在下面
引导和提示,然后把画的比较好的图放到大屏幕上投影出来)
大屏幕投影:练一练
画好之后,提出问题: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气
温分布情况。考察了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过渡:所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
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
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 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
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
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
书上的图3.16,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 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
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
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 53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第三章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各地区降水的分布,更好地利用降水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和
生活服务。
1.降水有多种形式,但重点认识降雨。
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3.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读围观察讨论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相关课件雨量器量杯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处的地区在地球上属于高纬度,还是低纬度地区?一年之中哪几个月降水多?
哪几个月降水少?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同学们鼓掌,烘托课堂的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
讲授新课:(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大气降水有哪些形式?
生:降水、降雪、冰雹等。
师:不管哪一种形式的降水,总之在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那么大气中的水汽是从哪儿来呢?(想一想,可
以同桌讨论一下)
师:同学们知道湿衣服晾在室外,过一段时间就干了,那么衣服中的水分到哪去了呢?(蒸气后变成了水汽
发进入大气中)
海洋、河流、湖泊以及土壤和植物等在太阳照射下,蒸发或蒸腾的水汽,进入到大气中,这就是大气中水汽的
主要来源。
板书:一、降水与生活
1.降水:(1)什么是降水?
(2)降水是怎么样形成的?
(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师:降水降落到地面后,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
板书:三、降水量的测定
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 54页。
然后指导学生认识雨量器和量坏。有实物更好:图3.18已经画得十分清楚。
通过阅读、看图。学生已经知道降水量是利用雨量器来测定的。
测量方法知道了,还要给学生说明什么是降水量、日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
首先让同学知道,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日降水量:一般每天 8时、20时各观测一次,并把两次得到日降水量相加。
月降水量:某月每天的降水量相加。
年降水量:某年每日降水量相加。
年平均降水量:某地区多年降水量的平均数。
讲完以上知识点,老师带领同学进行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大组)完成课本第 54页。
活动内容:写出如果出现这种降水情况可能会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第一组回答:阴雨连绵一个月
第二组回答:有两个月没下雨
第三组回答:某城市下了大雨
这时老师要加以引导回忆春天、秋天、冬天的天气,同学们讨论会更热烈,三分钟后,每组选派一位同学宣读
本组的结论。也让别的组的同学加以补充。
这时老师要给予同学们鼓励:不要求说得多么完整,能说出三个方面就不错了,通过这样的联系实际活动,
同学们更进一步加深理解了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影响。
拓展探究题:说一说你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句话的理解。
老师:哪位同学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请举手发言。
老师可以把课堂气氛调动得热烈一些,让每个同学都认识到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老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一年当中哪几个月降水多,哪几个月降水少?
老师:由此导入降水季节变化,并让同学观看课本第 55页(图3.19)
板书:降水的季节变化
老师:前面已经学过气温,同学们对降水柱状图,应该理解。
学生读图以后可以得出结论,让学生总结一年内有的地方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有的地方降水季节差异
然后进行活动练习。
读图3.20回答了书上提出的问题后,让学生用表 3.2中的降水量数据,老师指导绘图步骤.画出一幅水量
柱状图,可以让一位同学在黑板上模拟老师的画法练习。
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们知道了世界各地的降水是不一样的,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
板书:世界的降水分布
老师:指导学生读书课本第 56页图3.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并提出问题(书上活动)。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2)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比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干旱的地区各分布中哪里?
老师:这时要给同学们说明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的因素与气温一样,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地形的影响。
板书:(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新加坡、印尼)。
(2)赤道向两极,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4)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位于乞拉朋齐(印度,迎风坡,属于地形雨)。降水最
少的地区,即世界“干极”,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小于 0.1毫米。
通过读图,我们大致了解每年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降水与降水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通过阅读了
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能看明显的规律,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希望同学
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道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1.下列地区中,属于冬季多雨地区的是(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
B.30度~40度大陆东岸地区
C.地中海沿岸
D.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
2.赤道附近的全年的降水量一般在(
A.1000毫米左右
B.2000毫米左右
C.500毫米左在
D.3000毫米左右
3.关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雨都出现在山地的南坡
B.沿海地区降水一定丰富
C.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区
D.赤道地区高温多雨
4.下列地区中,属于全年少雨区的是(
①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③ 30度~40度大陆东岸④两极地区
A.①②③④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概念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二、降水的测量
1.工具:雨量器
2.单位:毫米
3.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三、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柱状图)
四、世界降水量的分布(等降水线──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
2.两极地区──降水少
3.南北回归线
(1)大陆东岸──降水多
(2)大陆西岸──降水少
4.中纬地区
(1)沿海地区──降水多
(2)内陆地区──降水少
第三章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课时安排:2课时
1.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图片、图表、文字资料等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善于应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决新的问题
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界丰富多彩,地区差异显著,同时又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而激发学生认识自然的兴趣和愿望。
情景导入:
展示投影:
1.你知道江西著名的避暑胜地是那里吗?为什么人们夏季喜欢去那里度假?
2.每年新春佳节之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年一度的冰灯节和冰雕展上游客流连忘返,而在海南省三亚市
的海滨浴场则人声鼎沸。为什么我国南北方的景观相差如此之大?
教师点题:同学们刚才所描述的其实是指各地的气候。
板书: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看一看:请同学看课本第 57页的 A、B两幅景观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想一想:能告诉大家 A、B两地景观不同的原因吗?
教师总结:对,是因为 A、B两地的降水不同。
教师引导:想像一下你此刻在南极会看到什么?在我国的海南又会看到什么?为什么?
教师总结:对,是因为 A、B两地的气温不一样。
读图提问:请同学看课本第 57页的3幅景观图,说说人们在谈论某地的气候时通常会谈及到哪两个方面?
(学生通过图片中的文字描述及回顾前两节的学习内容很快得出结论)
教师提醒: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千差万别,因此世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地区差异很大。
板书:一、世界气候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很大
展示投影:
1.请同学们看《世界气候分布图》,完成表 1、表 2。
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
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带 寒带气候
表 2 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分布
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以亚欧大陆中纬度为例)
2.把相应的气候类型填在横线上。
(1)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
(2)回归线附近大陆的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大陆的西岸热带沙漠气候。
(3)北纬 30℃~40℃大陆的西岸地中海气候。
(4)北纬40℃~60℃大陆的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的西岸温带季风气候。
(5)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谈一谈:你最想到哪里去旅行?那里的气候如何?
看一看:请同学看第 57页的3幅景观图,说说 A图、B图、C图分别是什么气候。
(答:A是热带雨林气候,B是热带沙漠气候,C是温带季风气候)
想一想: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地气候的差异呢?
教师引导:
1.一个地方的气温和降水受那些因素的影响?(答: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气候要素包括哪两个方面?(答:气温、降水)
教师小结: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因此,它们也成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板书: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教师引导:读图3.24
1.A位于什么带?B位于什么带?(答:A位于热带,B位于寒带)
2.热带、寒带的气温有何特点?(答:热带终年高温,寒带终年低温)
3.A、B谁的降水多?谁的降水少?(答:A降水多,B降水少)
4.A、B谁的纬度高?谁的纬度低?(答:A的纬度低,B的纬度高)
教师小结:赤道地区纬度低,气温高,海洋广阔,水分蒸发旺盛,大气暖湿,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而两极
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水分蒸发微弱,大气干冷,很难形成降水。
提问引伸:
1.北纬40℃~60℃亚欧大陆的东、中、西部分别是什么气候?
(答: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2.北纬40℃~60℃亚欧大陆的东、中、西部分别属于什么降水类型?
(答:夏季多雨区,全年少雨区,常年湿润区)
教师小结:亚欧大陆的东部濒临太平洋,夏季受来自太平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亚欧大陆的欧洲西
部濒临大西洋,全年受来自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常年湿润;亚欧大陆内陆距海洋较远,难以受到海洋湿润气
流的影响,降水少。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在中纬度地区表现的尤为显著。
教师引导:读图3.25
1.A坡降水多还是 B坡降水多?为什么?(答:A坡,因为 A是迎风坡)
2.此地是什么地形?(答:山地)
教师总结:受地形影响 A坡降水比 B坡多。
巩固练习:
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
(1)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地形)
(2)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纬度位置)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湿润。(海陆位置)
过渡: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存在这个自然环境中,必然与环境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读书讨论:
仔细阅读第 60页的课文,看看它们提供了那些信息,并加以总结。
(1)气候对人们穿着的影响。(2)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气候异常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酷热、严寒、洪水、干旱等。
想一想: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实例说说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引伸提问: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人民搬迁了,你知道是什么因素引起海平面上升的吗?
(同学阅读 62页的“气候变暖”小资料,探寻答案)
教师小结:气候可以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反过来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谈一谈:你家乡的气候怎样?你可以分析那里的气候影响因素吗?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程河镇中心学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暴雨降水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