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别人具有哪些道德品质有哪些

    在德国,教育的监管完全由联邦和各州来执行。根据德国宪法《基本法》第七条规定,国家将整个教育事业置于其监督之下。按照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联邦制结构,教育事业的管辖权在联邦和各州之间进行分配。也就是由联邦确定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而由各州对义务教育、组织形式以及考试的承认等问题作出具体的规定。目前,德国实行的是12年义务教育制度,也就是说,每个人从6岁开始到18岁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其中9年的全日制学校的学业是必须完成的,如果不能继续全日制普通学校或者全日制职业学校的学业,那么其余3年也必须上非全日制职业学校。所有公立学校都是免费的。    除了基础教育之外,德国还建立了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和成人教育体系,让每个公民从小到老都完全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种教育体系为德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不过,相关人士表明:德国社会的发展似乎并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体制的独臂支撑。  在德国,奶粉的监管完全按照药品的标准来执行。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乳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市场,德国拥有目前堪称全球最为完善的乳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对乳品实行“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生产链的全程监管。  德国是世界公认的最严谨的国家,严谨已经深入到德国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德国食品生产更是以安全、严谨著称,德国法律规定,婴儿奶粉属于药监部门监制,必须通过德国卫生部门的检测。从这一点说,德国原装进口的德露滋可谓是最能满足奶粉进药店政策的奶粉之一了。    德露滋奶粉的制造商CREMILK于1918年成立,是欧洲首款婴幼儿配方奶粉、世界首个速溶咖啡以及首个速溶卡布奇诺都是由它研发生产的。CREMILK拥有欧洲超一流的实验室,以及自有的品质监控系统,可以确保在最快的时间内发现并控制错误源,确保品质。CREMILK作为具有近百年生产工艺的德国乳企,自公司成立以来,从未出现任何食品安全事故,具有百年零安全事故的品质保证。
  德国著名的NORDFRIESLAND(北弗里斯兰)生态牧场是德露滋奶粉的奶源产地。其地处德国北部,紧邻丹麦、荷兰等畜牧业强国,因靠近Wattenmeer(瓦登海)而气候温润,草木茂盛,极其适于多汁牧草的生长。NORDFRIESLAND牧场对农药、激素、化肥及任何转基因物质的使用都进行严格的监督,其还拥有奶牛电子标签芯片管理技术及追溯体,确保了奶源的安全性。  采用的是欧洲先进生产理念,从奶源甄选到奶粉制成,时间仅在24小时内完成,避免了在生产包装中由于第三方参与而可能引起的产品污染,有效解决了奶源停滞很长时间才加工生产造成的营养成分流失问题。“新鲜24”是德国乃至世界都堪称先进的生产技术。    得益于德国教育体制的完善和追求生活品质的卓越,才能让德意志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巅,才能生产出让世界瞩目的“德国制造”,才能让我们品尝到品质上乘的德露滋!
楼主发言:1次 发图: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現代人缺少敬畏心!日10:31:22大好春光,咱們一群人,現在進山,山花爛漫,水流潺潺...咱一個人一言不發,見山拜山神,見水拜水神,見樹拜樹神,見花拜花神,大夥兒會咋樣?轟堂大笑?——差不多!——沒有人肚子疼做地下就好不錯了!揶揄者必定不少,嘲笑之餘,——不說成是封建迷信就是有口德了!說不定下山之後,眾人好心,齊齊送咱去心理診所或者精神病院,——不“被精神病”就是好事!離咱們有多久?300年吧,滅亡也就100來年,可是,在清朝只能被稱作癡心呆人的賈寶玉做派——在現代就得“被精神病”了?!現代人、文明人能相信“頭上三尺有神明”能幾個?遙想中華先民,敬天神,畏鬼神,多神教化,圖騰崇拜,無處不敬畏,無神不拜,凡有舉動,先看天地之象,鬼神喜怒...才有武王伐紂,“汝未知天命,未可也”,首次止戈,又等二年,一戰功成!後來易經在手,出門占卜,打仗占卜,民間有了黃曆,婚喪嫁娶,莫不問吉凶!雖難免有戰戰兢兢之嫌,貽誤戰機之痛,試問可是少了多少人為,多少戰爭...夏商周,名君賢臣幾個?雖有諸侯分封、奴隸制,...安居者多,僅僅周朝就續800年...環境破壞幾乎不計...後世有了帝制,更多開始敬畏皇帝,如天子...等稱號、父母官...70年一大亂局,血性輪回不止,燒阿房宮...,多少經典建築被毀?多少經典書籍被焚?多少百姓流血漂櫓?然而戰亂已平,民間還是回覆敬天地鬼神、敬畏君王官員賢臣名士的傳統,加之生產力低下,科技水平不高,對環境破壞還不很嚴重...到了近現代,尤其現代,宣揚科學、破除封建迷信的同時也把人們的敬畏天地的之心徹底消除乾淨!天人合一文化沒了,那就敬畏大人吧?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豪情壯志此起彼伏,於是,坎坎伐檀變成了刷刷伐木,本屬自然界的草原、濕地(咱家就在北大荒,鶴鄉都快沒原來1/3大了,且缺水)原始森林,河流湖泊海洋...戰天鬥地不再是神話,向大自然無度索取加之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的進步,人們開始大量繁衍,當國者不但不加制止,反而鼓勵生育...想來當時多少還有敬畏當國者和官員、專家、教授...尊重知識...現下人們敬畏什麽?敬畏誰?說句不好聽的,對地痞流氓的敬畏——都比對當政者、磚家叫獸精蠅多,咱自己在網上都這麼用!——失真了,缺位了,“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孩子成小皇帝,父母都成了奴隸了——還敬畏誰,敬畏什麽?“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辱之”,難道非要其次...之,其次...之,環境壞之,人類亡之,地球毀之——咱們大家、人類文明、整個生物圈...都玩兒完之?萬物非主,人是主人了?天人合一沒了,其次畏之也沒了...人們沒了敬畏,什麽不敢做?轉雞陰——改變億萬年進化的物種,核彈——可以毀滅地球十幾次,,基因武器,氣象武器...一旦脆弱平衡被打破,什麽是...那根稻草呢?不敢想,等著,當人們連流氓、死亡都不畏懼的時候,快自己作(zuō)死了!咱不是說讓社會倒流到原始社會,而是現下人們缺少敬畏,拿自己當造物主,天神...無掛礙故無憂恐怖——怎麼,用到這裡么?無論上下,無論內外,咱是人,就——多些感恩心吧!多些敬畏心吧!別折騰了!搜下敬畏圖片,除了空談,就是隔靴搔癢的文章,不搜了!問大家兩個問題:一,你多久沒真心誠意的鞠躬給父母、...人、...神了?二,你多久沒有誠心正意,跪伏于地,懺悔下自己,感恩下...人...神了(作秀、葬禮、宗教...跪拜不算!)????????????咱不管別人,敬天地恩德,畏慾望無窮,正尋求現下的解決方法,好些發明不敢做了——禍害天地和自然的!看來是到了東方思維擁抱科技的最後時刻了!——不然,啥都沒了!——可也好,空了——太陽系就靜了!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感恩,是朴素高贵的情感,是不可磨灭的良知,是深藏于内心的品质,是善良人性的标签!感恩,是一种人生智慧,是一片肺腑之言,是一份铭心之谢!感恩更是我们这个民族千古相传的传统美德,“饮水思源”的古训家喻户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老少皆知。山感恩大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流,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飞鸟,方成其壮阔。我们感恩树木的葱茏,花草的芬芳;我们感恩清风的多情,雨水的滋润;我们感恩生命的伟大,生活的美好;我们感恩父亲的仁厚,母亲的慈祥;我们感恩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帮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个社会就会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少一些指责与隔阂;多一些和谐与温暖,少一些纷争与冷漠;多一些谦虚与知足,少一些骄傲与放纵;多一些平淡与从容,少一些浮躁与喧哗。在改革开放、国运昌盛的新时代,正处于人生发展、人格养成的黄金阶段,尤其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和一份感恩的情,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常怀感恩,用感恩的心来感知世界、用感恩的心来体验社会、用感恩的心来对待他人,在感恩中学习,在感恩中生活,在感恩中成长。然而,在我们的同学当中,又有多少人懂得感恩呢! 最近,有媒体报道了湖北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资格的事件,很值得我们深思。去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金秋助学”活动,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入学前,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但一年多来,被捐助者中竟有三分之二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学生倒是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除了乞求和希望,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结果有5人因此遭到了捐赠者的抛弃。知恩图报,人之本性;忘恩负义,天理难容。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湖南少年黄轲的故事,感受一段有情少年的感恩之旅。 黄舸是湖南岳阳人,7岁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这是一种现代医学无法攻克的绝症,而且随着年龄增长病情会不断加重,最终心脏会因肌肉完全丧失运动机能停止跳动,患者的生命一般不超过18岁。 黄舸的病情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同情和关注,并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笔捐款。2003年,黄舸向他的父亲提出了“最后的要求”:要去看看汇款单后面的好人。从那时起,父子俩骑着三轮摩托车,克服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困难,开始了寻找恩人的征程。他们的行为感动了无数的人,沿途人们送来矿泉水、方便面和日常用品,很多旅店免收他们的住宿费,在岳阳的时候一个好心人还帮他们换了辆新三轮车。他们每找到一个恩人,向恩人表达了他的感激之情,都会让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黄舸说,“也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坚持,连累父亲也辛苦。我也说不清楚,就是心里有种强烈的感觉,觉得很感谢他们,应该感谢他们”,“滴水之恩,我们无法涌泉相报,但恩人们给予我的这些温情,会让我永不放弃。这个感恩的旅程,我也从不觉得孤单”。几年来,他们就这样怀着感恩的心走过了全国数十个城市,行程一万三千多公里,向30多位恩人当面道了谢。同学们,黄轲不是英雄,也不是明星,他只是一个身患绝症的重病人,但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他没有口号,也没有豪言,他只有一个很平凡的心愿,就是向帮助过他的人当面说声“谢”;他不英俊,也不帅气,但他的所作所为却让我们许多的帅哥靓女羞愧和汗颜。同学们,一个即将结束生命的人尚能把感恩作为自己的最大心愿,而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同龄人呢,面对黄轲,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思考、什么样的选择、什么样的行动呢。我们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从进入学校到走向社会,无时无刻不包裹在一个充满恩情的网络中,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同学对我们有帮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军队对我们有保卫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因此,我们需要感恩的事很多,需要感恩的人很多。但我觉得,作为当代中学生,最首要的就是要感恩父母。人间真情浓于水,父母之爱深似海!父母的爱,给予了我们的生命,创造了我们的人生;父母的爱,是我们失意时的避风港,是我们生命中的加油站;父母的爱,是呵护我们成长的雨露,是鼓舞我们奋进的风帆。当我们呀呀学语时,能不厌其烦地教我们说第一句话的,是父母;当我们蹒跚学步时,能紧紧拽着我们的小手的,是父母;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能倾其所有来帮助我们的,是父母;当我们受到委屈时,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是父母;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是父母;当我们取得成功时,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因此,回报父母、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首。孝敬父母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上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三字经》里说:“首孝悌,次见闻。”是说做人首先要懂得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其次才是读书认知。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句《贤文》说的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不仅是人类的美德,而且动物界也奉行。前不久,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做一道数学连线题时,把一块砖跟25克相连,并在题后写了一句话:我爸爸是个搬运工,每天靠搬砖赚钱,如果每块砖只有25克重,那爸爸就不用那么辛苦了。老师在阅卷时用红笔写下了四个字:爱心无价。当你们为自己的生日庆贺的时候,你们可曾留意过父母的生日,可曾在父母生日的时候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和真挚的祝福。俗话说:儿奔生,娘奔死。你们可曾知道,自己的出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母亲生育孩子所消耗的体力,如同背负相当于自己体重三倍的重物、一步步爬上泰山顶,这是何等的残酷与痛苦?今年母亲节的时候,在湖南长沙市的闹市街头,公开播放了长约8分钟的产妇分娩镜头,其艰辛的场面让驻足观看的每一个人倍感震惊。母亲用生与死的考验换来了我们的生命,我们怎能不感恩!同学们,当你们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里读书学习的时候,当你们坐在电脑旁尽情地感受网络风暴的时候,当你们享受着手机、MP3带给你们轻松时尚的时候,你们可曾想过,为了你们能拥有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有多少父母在日夜操劳、劳苦奔波,有多少父母在含辛茹苦、经受煎熬,有多少父母在流血流汗、忍辱负重,而我们又怎能不感恩!爱父母、尊长辈,仍然是我们当代的道德主流,在我们的同龄人中也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这里,我想跟同学们讲三个真实的故事,一起来体会什么是“大孝无声、大爱无言、大德无痕”。第一个是浙江林学院学生刘霆的故事。刘霆是浙江林学院的一名大学生,他本有个幸福的家庭:爸爸是工人,妈妈是裁缝,自己从小成绩优异。然而,六年前母亲患上了尿毒症,为了给母亲治病,家里不仅耗尽了所有积蓄,连房子也卖掉了,不堪重负的父亲也离家出走,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顷刻间就崩溃了,刘霆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边照顾母亲边发奋学习。2006年,刘霆以超过重点线的高考成绩考上了浙江林学院。为了既能上学,又能照顾母亲,他只好背着母亲上大学,每月靠着在学校勤工俭学的 50元补贴过着艰难的生活。刘霆背母上学的事迹在社会上不胫而走,被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 、“2006年中国十大孝星”及“2006年度浙江骄傲十大人物”称号。第二个是四川邻水县石永中学学生曹瑜的故事。曹瑜今年19岁,家住邻水县荆坪乡二村。2006年,在福建打工的父亲突患尿毒症,生命垂危,需及时换肾。面对家庭的困境,孝顺的她不顾自己年龄小而且就要高考的现实,以巨大的勇气决定割肾救父。但她的这一想法遭到了父母亲友及医生的反对,然而曹瑜以跪地求父的执着真情,换来了父亲的点头同意。手术前医生告诉曹瑜:手术可能致命或者致残,考虑清楚了吗?曹瑜却毫不犹豫地在手术单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勇敢地把自己的肾捐给了父亲,从而挽救了父亲的生命。此后不久母亲含泪撇下她和父亲南下福建打工,照顾父亲的重担落在了曹瑜一个人肩上。她把父亲带到了自己学校,安排在一位老师免费提供的10平方米小屋里。每天除了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她还要悉心照料正在恢复身体的父亲,买菜、煮饭、洗衣,生活得相当艰难而顽强。曹瑜割肾救父、带父上学的事迹传出后,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而她也被提名为“2007年全国道德模范”。第三个是湖南岳阳县中学生陶星的故事。 陶星是岳阳第三中学学生,2004年,年仅14岁的陶星遭遇家庭变故,身患胃癌的父亲去世,姐姐外出打工,留下一个天生聋哑痴呆并患有羊癫疯的母亲与他相依为命。为了边学习边照顾母亲,他把母亲带到学校并在学校附近以每月60元租了一间地下室。他母亲的羊癫疯病发作频率高,而且一发就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由于担心母亲在晚上发病,他就始终和母亲同睡一张床。睡觉时,他两只手紧紧抱着母亲的两条腿,如发觉异常现象,他就起来把母亲紧紧抱到怀里,直至母亲镇静并吃了药为止。因家庭经济状况十分窘困,他和母亲过得十分艰难,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是用白菜和辣椒下饭,他脚上的胶鞋补了又补,直到实在无法穿才花18元钱买了一双新鞋。陶星在他家的墙壁上刻着他一天的作习时间表:早晨5时半起床洗刷、搞好室内卫生;6时赶到学校参加早自习;7时回家做早餐,帮助妈妈穿衣洗脸、刷牙,给妈妈喂饭;中午回家做饭、给妈妈喂饭;17时半回家做饭,给妈妈喂饭、洗澡、服药;19时自习;22时30分睡。两年前,陶星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高中,明年就将考大学。有人问陶星:“你如果上了大学,怎么照料母亲?”他坚毅地回答:“如果能考上大学,我仍然背着母亲上大学。哪怕是捡破烂,我也要让母亲过好每一天。”这三个故事的主人公,与你们一样,都是平凡的在校学生,都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都处在爱做梦的年纪,然而他们的事迹却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禁不住潸然泪下。同学们,对照反思一下吧,当我们的家庭发生变故、陷入困境时,我们能否像他们那样用稚嫩的双肩挑起重担;当我们的父母身患重病、需要照顾时,我们能否用像他们那样的孝举回报父母的恩情;当我们面临求学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时,我们能否做出像他们那样感天动地的选择。俗话说: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是不计任何代价、不求任何回报的,唯一愿望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成家立业、奉献社会。在我们的同学当中,也许有的父母很富有,有的很贫困;也许有的父母身体很健康,有的却体弱多病;也许有的父母工作生活在都市,有的却面朝黄土背朝天;也许有的父母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有的却因贫穷读书不多。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应该成为我们爱或不爱父母的理由,都不应该成为我们孝或不孝父母的借口,感恩父母是不需要理由、不需要原因、不需要条件的。东南大学曾对该校100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每周和父母的通话次数、谈论话题、写信频率、是否记得父母生日等方面。统计显示,82%的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是电话,主要动机是要钱,仅8%的学生保留了和父母通信的习惯,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的学生只有8%,仅9%的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今年母亲节前夕,广州市少年宫和《都市人•成长》杂志开展了“关于家长和孩子对感恩的理解”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4%的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同学们,如果把感恩父母作为一门必修功课,我们要做的作业的确太多。感恩父母,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作为当代中学来说,没有经济能力不要紧,没有物质条件不要紧,重要的是要想在心中、作出承诺、付出行动,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来回报父母的恩情。我觉得,作为学生至少可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与父母多沟通交流,主动同父母促膝谈心,烦恼事向父母倾诉,高兴事与父母分享,让他们来感受和呵护我们的成长;二是帮父母多分忧解难,主动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工作劳累的父母揉揉肩、锤锤背、洗洗脚,为父母减轻精神和体力上的压力;三是同父母保持感情联系,父母生日时记得捎上一句祝福,父母出差远行时不忘道一声问候,父母烦恼失意时送上几句贴心的话,在外求学工作时多给父母写写信、打打电话,让父母体会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真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的一句古训,也是我们中华儿女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真实写照。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相信在座的很多同学都看过了。播出期间,这部电视剧以高达5.26%的收视率,一举击败时下流行的日剧、韩剧、欧美剧而摘走收视桂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热捧。这部电视剧以1913年到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生涯为主线,真实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初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的学习生活,震撼我们的亮点和看点很多,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部电视剧所展现出的中华青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这部电视剧热播后,很多学生在网上跟帖,纷纷感慨:在风云际会的动乱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青年担当起了“救民族于危难、挽国家于将倾”的历史重任,而身处新时代的当代青少年,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应该为实现民族复兴担负起怎样的责任呢?在此,我和大家探讨、交流一下责任的话题。那么,什么是责任呢?所谓责任,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做好分内应做的事情。美国前总统林肯说: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也能负。英国作家惟克多•弗兰克说:能否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更直接地说道:一切责任的第一条就是不要成为懦夫。责任,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责任,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是一种敢于担当的使命。孙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是一种责任,毛泽东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是一种责任,雷锋的“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是一种责任,邓小平同志那一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更是一种胸怀天下和心系人民的大责任。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不可避免地和他人、集体、社会之间发生这样那样的责任关系。因此,我们无论干什么工作,无论从事什么事业,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应该把责任两个字刻在自己心中,把负责任作为毕生的价值追求和人格坐标,经常思考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这种高度的责任感是我们做人的基点,这种强烈的责任心是我们做事的基本。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个人都肩负着不同的责任。官员的责任是为民服务,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医生的责任是救死扶伤,军人的责任是守土卫国,学生的责任是好好学习。人不能失去责任感,否则生活的重担就无法挑起,前进的路上就寸步难行,心中的希望就会暗淡无光。中国加入WTO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曾讲过这样一则见闻:一次,他在国外的一个公共厕所内听到哗哗的水声,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前去察看,只见一个十来岁的男孩正在那儿费力地修理水龙头。男孩说:“这个水龙头虽然是公用的,但它既然坏了,我作为使用的人就有责任把它修好”。“我有责任”,男孩的话虽朴实,却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责任的核心就是敢于负责和勇于承担。作为当代中学生,尤其要树立一种敢于负责的理念、培养一种敢于负责的精神、锤炼一种敢于负责的作风,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对自己的前途命运负责,做一个堂堂正正、磊磊落落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即使做错了事,也敢做敢当;即使说错了话,也勇于负责;即使压力再大,也敢于承受;即使困难再多,也敢于面对,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变压力为动力、视苦难为磨练,唯其如此,我们才能从没有希望中走出希望、从没有出路中找到出路。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大学生洪战辉的故事。洪战辉是湖南怀化学院的一名在校大学生,家在河南西华县东夏镇一个偏远的小村庄,本有一个虽不富裕但幸福快乐的家。天有不测风云,在他12岁那年家庭连遭变故:父亲突发间歇性精神病,不堪生活重负的母亲离家出走,面对年幼的弟弟和嗷嗷待哺的妹妹,当时还很稚嫩的他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艰难困苦并没有压弯他稚嫩的脊梁,反而砥砺他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十几年来,他不但自己发奋学习考上了大学,还克服种种困难把一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弃婴一手养大。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他曾辍学回家,领父亲看病,帮家里种地;为了让妹妹接受良好的教育,他把妹妹接到自己就读的学校,靠做小生意和打零工赚来的钱供其读书;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在学校里卖过冰棍、蜡烛、卫生纸巾和方便面,给当地电视台拉过广告,帮电子经销商做过销售代理。尽管生活拮据,洪战辉却从来没有申请过特困补助,还多次婉拒好心人的捐款。洪战辉的感人事迹被人们广为传诵,他也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洪战辉曾经在他的作文《我的责任》中写到:是一棵小草,就要为大地增添绿意;是一支花朵,就要为周围增添光彩;是一株参天大树,就要为人们带来一片绿荫;是一个人,就要为自己的父母献出孝心,就要为自己的兄弟姐妹营造温暖。对洪战辉而言,对自己负责就是不要丧失生活的勇气,对家庭负责就是要让家庭变得美好幸福。洪战辉的言行,体现了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正如洪战辉在日记中写到的:我会坚持,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责任,不单对自己、对家庭、还有对社会。也许我们不会遭遇洪战辉那样的苦难,也许我们不会面临洪战辉那样的压力,但我们却不能没有洪战辉那样的责任感。那么,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的责任是什么,我们的责任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无论在什么年代,无论在什么地方,学习永远是学生第一位的责任,求知永远是学生第一位的目标,进取永远是学生第一位的追求。学生以学为“生”,这个“生”可以理解为生活,学习是学生的生活;也可以理解为生命,学习是学生的生命。不好好学习、不努力学习、不认真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失职失责,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学习能力有大有小,学习成绩有高有低,学习环境有优有劣,但学习的责任却没有任何差别,对每一个学生的要求都是一样的,对每一个学生的标准都是一样的。现在在我们的同学当中,有的要求父母这样那样,有的要求老师这样那样,有的要求朋友这样那样,但他们唯独不对自己有所要求,唯独不明白自身所肩负的责任,这是多么不应该啊。同学们一定要明白,学习,不仅是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要求,更是一个学生的基本职责。不管你现在在做什么、将来想做什么,如果缺乏最起码的责任感,那终将一事无成。讲到这里,也许有的同学会问:难道除了学习,我们就什么也不做了吗。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也正是我要跟大家交流的另一个关于责任的话题,那就是社会责任感。什么是社会责任感?简单地说,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社会里,个人感觉对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是一个人承担社会责任自觉性的体现。对一个公民来说,实践社会责任,就意味着他要乐于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同学们,当今时代和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所处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前那种“寒窗苦度十年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已经不可能了,那个躲在象牙塔里诵读经书的时代也早已离我们远去。时代的潮流把我们当代中学生推向了一个更加复杂的社会系统和一个更加多变的人际环境,家事、国事、天下事已不可回避,关注社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已是大势所趋。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流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就算我们现在没有这个条件和能力,但至少我们应该有一种为他人付出、为社会奉献的责任意识。“爱心大使”丛飞的事迹相信在座的很多同学都知道。丛飞是深圳市一名优秀的青年歌唱演员,靠自己的顽强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演艺成绩。自从他1994年8月应邀参加重庆举行的一次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义演后,他倾其所有,义无返顾地开始了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10多年来,他先后二十多次赴贵州、湖南、四川等贫困山区举行慈善义演达400多场,义工服务时间6000多小时,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146人,认养孤儿37人,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2006年4月,丛飞因患胃癌去世,但他在患病晚期毅然把大家捐给他治病的钱拿出2万元捎往贵州织金县贫困山区,并提出了身后捐献眼角膜的要求,完成了作为“好人丛飞”的最后一举,着实让人感动。他的所作所为,唤醒了许多人对美好情感的向往,激发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爱心和向善的力量,为“社会责任感”作了最好的诠释,对什么是“奉献”作出了最出色的回答。丛飞,不愧为这个时代的楷模,不愧为道德新风的标杆。当这个世界还有战乱、灾难、饥荒时,当这个社会还有贫穷、残疾、不幸时,我们就要像丛飞那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他人的人。然而,现在一讲到责任和奉献,有的同学就觉得是在唱高调、说大话,好象离他们太远、与他们无关。但是,同学们,想一想吧,就在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时候,还有多少我们的同龄人因为贫穷而被迫辍学、流落社会,还有多少边远山区的学生整日呆在简陋破旧的危房里;就在我们与自己的父母兄弟一起欢聚的时候,还有多少我们的同龄人正承受着家庭变故的打击,还有多少农村的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而孤独地留守家中;就在我们在体育场纵情奔跃、展示着健康体魄的时候,还有多少我们的同龄人经受着病痛折磨,还有多少残疾儿童生活在不完整的世界里……。同学们,面对那些忧愁的眼神、面对那些辛酸的眼泪、面对那些无助的双手,我们难道真的就无动于衷吗!假如有一天,那个身患重病的就是你,那个身陷困境的就是你,那个孤苦无依的就是你,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让不完美的世界更完美,让不和谐的社会更和谐,让不幸福的生活更幸福,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大家起来,担负起民族的兴亡…我们今天桃李芬芳,明天是国家的栋梁”,这首曾在抗战时期被无数青年广为传唱的《毕业歌》,至今唱起来都让人热血澎湃、豪气干云。作为当代中学生,也许我们再也不会经历那个民族存亡的特殊年代,但是我们却应该具有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一样的责任感,把献身社会作为自己毕生的人生信条和价值追求;也许现在我们还没有能力做出像丛飞那样的义举,但是我们却不能没有丛飞那样的责任、志向和情怀;也许我们难成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们应该而且可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尽己所能为社会做一点奉献、尽一份责任。正如歌曲《爱的奉献》所唱到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今年5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参观考察同济大学时,向师生们即席演讲到:一个民族有些关心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同学们,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就让我们按照温总理所希望和教诲的,担当起这份责任、肩负起这种使命吧,我们一定会在这个世界留下自己闪光的足迹。从出生到现在,你们“怕”过吗。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怕父母,有的同学会说:怕老师,有的同学会说:怕警察,有的同学会说:怕鬼神,如此等等。那么,“怕”是什么呢,“怕”就是敬畏。邓小平曾说过:“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谨慎总是好一些。”他这里所说的“怕”,就是“敬畏”的意思。“敬畏”两个字对于同学们来说也许还比较陌生,但我们却无时无刻不在与这两个字打交道。所谓敬畏,就是对某一样东西或某一件事情既敬重又害怕。敬畏,是人所共有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心最神圣的情感状态,更是人类智慧理性的重要标志。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老子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思想家史怀哲说过: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在这个茫茫世界中,能够让我们敬畏的太多了,而我们需要敬畏的也太多了。我们要敬畏生命,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蚂蚁或一片嫩嫩的叶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生命存在的真谛;我们要敬畏自然,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我们要敬畏科学,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要敬畏知识,不断探索真理、勇于追求新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追求人类文明的新高度。敬畏,是一种道德标尺,它告诉人们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敬畏,是一种伦理标准,它告诉人们什么是、什么是非;敬畏,是一种行为规则,它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有了敬畏,做任何事情才能有所坚持、有所遵循,既定的秩序和规则才能得以维持;失去敬畏,无论干什么事都将无所畏惧、无所顾及,人类社会就会处于一种毫无约束的状态,整个世界也将因此而陷入一片混乱。可以说,敬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生存的底线。无法想象,人要是没有了敬畏,世界将会怎样?一个官员无所敬畏,他就可能利令智昏,利用手中的职权谋取私利;一个学者无所敬畏,他就可能弄虚作假,制造“伪学术”和“学术垃圾”;一个教师无所敬畏,他就可能丧失师德师风,视钱如命、虐待学生;一个学生无所敬畏,他就可能无视校纪校规,扰乱学校秩序、课堂秩序,甚至干出违法乱纪的事情;一个普通公民无所敬畏,他就可能无法无天、作奸犯科,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加紧对自然环境无休止的破坏,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攫取,导致全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空前的压力和考验。人类不敬畏自然已酿成难咽的苦果。据联合国有关资料显示,在过去30年中,23%的耕地严重退化,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面临沙漠化威胁。自然环境恶化严重威胁着地球上的野生物种,平均每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如今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三分之一鱼类资源枯竭。自然环境恶化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地震、海啸、飓风、洪涝等自然灾难频繁出现,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极强的破坏。仅年的十年间,全世界发生的自然灾害共导致622000多人死亡,超过20亿人受到影响。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相信同学们仍记忆犹新,那场史无前例的灾难瞬间吞噬了约23万人的生命,造成数十万人无家可归,成为全球近200年来最严重的自然灾难。同学们,自然有自然的规律,自然有自然的法则,如果我们在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不敬畏自然法则,不遵循自然规律,就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也是一条永恒的法则。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这五年,我们党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始终把反腐败斗争作为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不断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保持了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先后查处了上海市原市委书记陈良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黑龙江省政协原主席韩桂芝等一批省部级官员违纪违法案件,把一群腐败分子清除出了党员队伍,进一步纯洁和净化了党的肌体,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同学们,虽然腐败现象在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中只是极少数,但深刻剖析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我们不禁要反思:是什么让这些干部私欲膨胀、以权谋私,是什么使这些干部利令智昏、为所欲为,是什么把这些干部推向腐化堕落的深渊,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他们缺少一颗敬畏之心,做官无“德”,为人失“格”。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如果缺少一颗敬畏之心,不敬畏权力、不敬畏人民群众、不敬畏党纪国法、不敬畏公平正义,他就必然会放弃党性原则,丧失理想信念;必然会忘记党的宗旨,漠视群众的利益;必然会肆意玩弄权术、大肆以权谋私,从而作出种种为人民所不耻、为社会所不容的腐败行径。这些腐败行为,不管其形式手段如何、大小程度如何、影响危害如何,从本质上讲,都是对美好理想的背弃、对道义良知的践踏、对公平正义的破坏,而我们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管你们胸怀怎样的志向、选择怎样的职业、从事怎样的工作,都应该从内心深处培养敬畏之情,牢固树立一种“尊廉崇洁”的价值理念,矢志追求一种清正廉洁的人生境界。要把正直正派作为一种人生准则和人格坐标,不做歪门邪道之事,不行弄虚作假之举,坚持走正道、说正话、干正事,做一个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人;要把公平正义作为一种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恪守公理、追求公正、捍卫公平,做一个一身正气、刚正不阿的人;要把清正纯洁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保持一份纯洁的心灵和纯正的品格,干净为人、干净生活、干净做事,做一个志向高远、精神高洁、情趣高尚的人。“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拥有一颗敬畏之心,是人之所以为人最起码的要求、最基本的素质、最深刻的情感。在我们心中,总要保留一些让我们感到敬畏的东西,神圣而不可侵犯、崇高而不可亵渎、伟大而不可超越、纯洁而不可玷污,就像那夜空闪闪发光的星辰一样,照亮着我们的灵魂,约束着我们的心灵,指引着我们的方向。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要做到有所敬畏,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好“认识你自己”这个古老的人生哲学命题。当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重要的就是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基本准则、行为标尺和价值定位,自觉地按照“八荣八耻”所要求的那样,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为。然而,现在在我们当中有一种不良的倾向,那就是对一些社会现象失去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思想行为发生错位和偏差,导致荣辱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不分。有的同学缺乏正确的荣辱观念,盲目效仿影视剧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如抽烟、喝酒、打架等,极个别的还把所谓的哥们义气带到学校中来,在同学当中称兄道弟、拉帮结派,把纯洁的同学关系庸俗化;有的同学缺乏正确的鉴别能力,把缺点当个性,把恶习当优点,错误地认为“打架很威风,抽烟很成熟,喝酒很潇洒,网游很时尚”,有的甚至把说脏话视为一种很“牛”的标志,因而成天不是好好学习,而是靠吃喝玩乐来装“酷”、摆“帅”;有的同学攀比心和虚荣心极强,不顾家庭经济状况,只求满足个人愿望,乱花钱、讲排场、操阔气,用要用高档、穿要穿名牌、玩要玩新潮,千方百计追求所谓的“时髦”;有的同学缺乏正义感,对发生在同学当中的错误行为,不但不积极反对和劝阻制止,反而还包庇纵容,甚至参与其中。上述这些行为和现象,虽只发生在极少数同学身上,但影响却是恶劣的,这绝不能成为我们当代中学生的形象,绝不能成为我们当代中学生的风貌,绝不能成为我们当代中学生的追求。现在还有一个更让人忧虑的问题,那就是青少年犯罪问题。我这里有组统计数据:在20世纪50—60年代,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90年代已突增到70%以上。截止2003年,全国判处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比率由1998年的6.36%上升到7.93%,全国未成年人犯罪罪名由1998年的98个发展到120个,增幅达22.45%,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在青少年犯罪中,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和暴力化倾向十分明显,其中在校学生犯罪的比例正逐渐上升。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但对自身的身心发展造成伤害,而且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构成了一定威胁。面对始终居高不下的青少年犯罪率,面对一桩桩、一件件骇人听闻的案例,面对我们同龄人那盲目冲动、愚昧无知的行为,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十几年前,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时,说的最多的是:“我去告诉你妈!”“我去报告老师!”可是现在,动辄就要说:“我打死你!”“你去死吧!”这种心态是多么可怕啊。是什么导致他们人格分裂、心态扭曲,是什么让他们思想如此偏执、行为如此极端,就是因为他们无所敬畏。不是吗!因为不敬畏同学,他们可以为了一点点小事就与同学大打出手,甚至制人伤残和死亡;因为不敬畏老师,他们无视和反感老师的批评教育,甚至威胁、恐吓和打骂老师;因为不敬畏父母,他们把父母的爱当作一种情感枷锁,一旦自己的一点要求未能得到满足,他们就要作出种种过激行为;因为不敬畏法律,他们为了逞能、为了耍威风、为了追求刺激,打架、抢劫、盗窃、强奸、杀人无所不作,把自己的青春年华葬送在罪恶的深渊,这多么可恶、多么可怜、多么可悲啊!尽管违法犯罪行为在青少年中只是极少数,但既然存在,我们就要有勇气去正视、去面对、去反思。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是背负着重大历史使命的新一代,无论处于怎样的位置,无论面临怎样的环境,对是非、荣辱、对错,都必须有个正确的标准、正确的判断、正确的选择。同学们,你们正处于血气方刚、青春**的年纪,渴求独立、崇尚自我本无可厚非,追逐个性、求新求变也值得赞赏,但是你们必须对社会现实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对自己的前途有一个正确的把握,经常保持一颗敬畏之心,纠正错误思想,远离丑恶现象,拒绝不良风气,抵制恶劣行为。同学们,你们正处于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现在的每一步成长都将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的每一次经历都将在人生中留下深刻的烙印,真、善、美理应成为你们的主流价值取向,求学习、求进步、求发展理应成为你们的最高人生追求。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常懷感恩,知足者常樂!常懷感悟,一葉一菩提!道法自然!正如母親對子女的慈愛不用教,其實兒女對老人的孝也不用教!——是教育方法和目標帶有功利性造成的!——養只小狗,沒有刻意要求它做什麽,結果真愛時時刻刻!敬人就是最大錯誤,最應該敬畏和感恩的是大自然!生我育我,無言教我!愛國也不用教,國家上層對下層好,無為而治,下層自然感恩,銘記,不犯外辱!責任心也是如此!教師爺高高在上的教育方法過時了——向孩子學習吧!人為=偽!這個長篇大論小學生聽不懂,中學生沒人聽,大學生嗤之以鼻,進入社會的——躲著走!粘貼很容易,寫作很難的!真心寫下一個字都好!
感恩,是朴素高贵的情感,是不可磨灭的良知,是深藏于内心的品质,是善良人性的标签!感恩,是一种人生智慧,是一片肺腑之言,是一份铭心之谢!感恩更是我们这个民族千古相传的传统美德,“饮水思源”的古训家喻户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老少皆知。山感恩大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流,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飞鸟,方成其壮阔。我们感恩树木的葱茏,花草的芬芳;我们感恩清风的多情,雨水的滋润;我们感恩生命的伟大,生活的美好;我们感恩父亲的仁厚,母亲的慈祥;我们感恩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帮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个社会就会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少一些指责与隔阂;多一些和谐与温暖,少一些纷争与冷漠;多一些谦虚与知足,少一些骄傲与放纵;多一些平淡与从容,少一些浮躁与喧哗。在改革开放、国运昌盛的新时代,正处于人生发展、人格养成的黄金阶段,尤其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和一份感恩的情,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常怀感恩,用感恩的心来感知世界、用感恩的心来体验社会、用感恩的心来对待他人,在感恩中学习,在感恩中生活,在感恩中成长。然而,在我们的同学当中,又有多少人懂得感恩呢! 最近,有媒体报道了湖北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资格的事件,很值得我们深思。去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金秋助学”活动,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入学前,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但一年多来,被捐助者中竟有三分之二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学生倒是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除了乞求和希望,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结果有5人因此遭到了捐赠者的抛弃。知恩图报,人之本性;忘恩负义,天理难容。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湖南少年黄轲的故事,感受一段有情少年的感恩之旅。 黄舸是湖南岳阳人,7岁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这是一种现代医学无法攻克的绝症,而且随着年龄增长病情会不断加重,最终心脏会因肌肉完全丧失运动机能停止跳动,患者的生命一般不超过18岁。 黄舸的病情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同情和关注,并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笔捐款。2003年,黄舸向他的父亲提出了“最后的要求”:要去看看汇款单后面的好人。从那时起,父子俩骑着三轮摩托车,克服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困难,开始了寻找恩人的征程。他们的行为感动了无数的人,沿途人们送来矿泉水、方便面和日常用品,很多旅店免收他们的住宿费,在岳阳的时候一个好心人还帮他们换了辆新三轮车。他们每找到一个恩人,向恩人表达了他的感激之情,都会让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黄舸说,“也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坚持,连累父亲也辛苦。我也说不清楚,就是心里有种强烈的感觉,觉得很感谢他们,应该感谢他们”,“滴水之恩,我们无法涌泉相报,但恩人们给予我的这些温情,会让我永不放弃。这个感恩的旅程,我也从不觉得孤单”。几年来,他们就这样怀着感恩的心走过了全国数十个城市,行程一万三千多公里,向30多位恩人当面道了谢。同学们,黄轲不是英雄,也不是明星,他只是一个身患绝症的重病人,但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他没有口号,也没有豪言,他只有一个很平凡的心愿,就是向帮助过他的人当面说声“谢”;他不英俊,也不帅气,但他的所作所为却让我们许多的帅哥靓女羞愧和汗颜。同学们,一个即将结束生命的人尚能把感恩作为自己的最大心愿,而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同龄人呢,面对黄轲,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思考、什么样的选择、什么样的行动呢。我们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从进入学校到走向社会,无时无刻不包裹在一个充满恩情的网络中,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同学对我们有帮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军队对我们有保卫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因此,我们需要感恩的事很多,需要感恩的人很多。但我觉得,作为当代中学生,最首要的就是要感恩父母。人间真情浓于水,父母之爱深似海!父母的爱,给予了我们的生命,创造了我们的人生;父母的爱,是我们失意时的避风港,是我们生命中的加油站;父母的爱,是呵护我们成长的雨露,是鼓舞我们奋进的风帆。当我们呀呀学语时,能不厌其烦地教我们说第一句话的,是父母;当我们蹒跚学步时,能紧紧拽着我们的小手的,是父母;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能倾其所有来帮助我们的,是父母;当我们受到委屈时,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是父母;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是父母;当我们取得成功时,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因此,回报父母、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首。孝敬父母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上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三字经》里说:“首孝悌,次见闻。”是说做人首先要懂得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其次才是读书认知。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句《贤文》说的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不仅是人类的美德,而且动物界也奉行。前不久,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做一道数学连线题时,把一块砖跟25克相连,并在题后写了一句话:我爸爸是个搬运工,每天靠搬砖赚钱,如果每块砖只有25克重,那爸爸就不用那么辛苦了。老师在阅卷时用红笔写下了四个字:爱心无价。当你们为自己的生日庆贺的时候,你们可曾留意过父母的生日,可曾在父母生日的时候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和真挚的祝福。俗话说:儿奔生,娘奔死。你们可曾知道,自己的出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母亲生育孩子所消耗的体力,如同背负相当于自己体重三倍的重物、一步步爬上泰山顶,这是何等的残酷与痛苦?今年母亲节的时候,在湖南长沙市的闹市街头,公开播放了长约8分钟的产妇分娩镜头,其艰辛的场面让驻足观看的每一个人倍感震惊。母亲用生与死的考验换来了我们的生命,我们怎能不感恩!同学们,当你们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里读书学习的时候,当你们坐在电脑旁尽情地感受网络风暴的时候,当你们享受着手机、MP3带给你们轻松时尚的时候,你们可曾想过,为了你们能拥有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有多少父母在日夜操劳、劳苦奔波,有多少父母在含辛茹苦、经受煎熬,有多少父母在流血流汗、忍辱负重,而我们又怎能不感恩!爱父母、尊长辈,仍然是我们当代的道德主流,在我们的同龄人中也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这里,我想跟同学们讲三个真实的故事,一起来体会什么是“大孝无声、大爱无言、大德无痕”。第一个是浙江林学院学生刘霆的故事。刘霆是浙江林学院的一名大学生,他本有个幸福的家庭:爸爸是工人,妈妈是裁缝,自己从小成绩优异。然而,六年前母亲患上了尿毒症,为了给母亲治病,家里不仅耗尽了所有积蓄,连房子也卖掉了,不堪重负的父亲也离家出走,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顷刻间就崩溃了,刘霆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边照顾母亲边发奋学习。2006年,刘霆以超过重点线的高考成绩考上了浙江林学院。为了既能上学,又能照顾母亲,他只好背着母亲上大学,每月靠着在学校勤工俭学的 50元补贴过着艰难的生活。刘霆背母上学的事迹在社会上不胫而走,被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 、“2006年中国十大孝星”及“2006年度浙江骄傲十大人物”称号。第二个是四川邻水县石永中学学生曹瑜的故事。曹瑜今年19岁,家住邻水县荆坪乡二村。2006年,在福建打工的父亲突患尿毒症,生命垂危,需及时换肾。面对家庭的困境,孝顺的她不顾自己年龄小而且就要高考的现实,以巨大的勇气决定割肾救父。但她的这一想法遭到了父母亲友及医生的反对,然而曹瑜以跪地求父的执着真情,换来了父亲的点头同意。手术前医生告诉曹瑜:手术可能致命或者致残,考虑清楚了吗?曹瑜却毫不犹豫地在手术单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勇敢地把自己的肾捐给了父亲,从而挽救了父亲的生命。此后不久母亲含泪撇下她和父亲南下福建打工,照顾父亲的重担落在了曹瑜一个人肩上。她把父亲带到了自己学校,安排在一位老师免费提供的10平方米小屋里。每天除了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她还要悉心照料正在恢复身体的父亲,买菜、煮饭、洗衣,生活得相当艰难而顽强。曹瑜割肾救父、带父上学的事迹传出后,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而她也被提名为“2007年全国道德模范”。第三个是湖南岳阳县中学生陶星的故事。 陶星是岳阳第三中学学生,2004年,年仅14岁的陶星遭遇家庭变故,身患胃癌的父亲去世,姐姐外出打工,留下一个天生聋哑痴呆并患有羊癫疯的母亲与他相依为命。为了边学习边照顾母亲,他把母亲带到学校并在学校附近以每月60元租了一间地下室。他母亲的羊癫疯病发作频率高,而且一发就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由于担心母亲在晚上发病,他就始终和母亲同睡一张床。睡觉时,他两只手紧紧抱着母亲的两条腿,如发觉异常现象,他就起来把母亲紧紧抱到怀里,直至母亲镇静并吃了药为止。因家庭经济状况十分窘困,他和母亲过得十分艰难,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是用白菜和辣椒下饭,他脚上的胶鞋补了又补,直到实在无法穿才花18元钱买了一双新鞋。陶星在他家的墙壁上刻着他一天的作习时间表:早晨5时半起床洗刷、搞好室内卫生;6时赶到学校参加早自习;7时回家做早餐,帮助妈妈穿衣洗脸、刷牙,给妈妈喂饭;中午回家做饭、给妈妈喂饭;17时半回家做饭,给妈妈喂饭、洗澡、服药;19时自习;22时30分睡。两年前,陶星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高中,明年就将考大学。有人问陶星:“你如果上了大学,怎么照料母亲?”他坚毅地回答:“如果能考上大学,我仍然背着母亲上大学。哪怕是捡破烂,我也要让母亲过好每一天。”这三个故事的主人公,与你们一样,都是平凡的在校学生,都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都处在爱做梦的年纪,然而他们的事迹却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禁不住潸然泪下。同学们,对照反思一下吧,当我们的家庭发生变故、陷入困境时,我们能否像他们那样用稚嫩的双肩挑起重担;当我们的父母身患重病、需要照顾时,我们能否用像他们那样的孝举回报父母的恩情;当我们面临求学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时,我们能否做出像他们那样感天动地的选择。俗话说: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是不计任何代价、不求任何回报的,唯一愿望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成家立业、奉献社会。在我们的同学当中,也许有的父母很富有,有的很贫困;也许有的父母身体很健康,有的却体弱多病;也许有的父母工作生活在都市,有的却面朝黄土背朝天;也许有的父母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有的却因贫穷读书不多。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应该成为我们爱或不爱父母的理由,都不应该成为我们孝或不孝父母的借口,感恩父母是不需要理由、不需要原因、不需要条件的。东南大学曾对该校100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每周和父母的通话次数、谈论话题、写信频率、是否记得父母生日等方面。统计显示,82%的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是电话,主要动机是要钱,仅8%的学生保留了和父母通信的习惯,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的学生只有8%,仅9%的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今年母亲节前夕,广州市少年宫和《都市人•成长》杂志开展了“关于家长和孩子对感恩的理解”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4%的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同学们,如果把感恩父母作为一门必修功课,我们要做的作业的确太多。感恩父母,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作为当代中学来说,没有经济能力不要紧,没有物质条件不要紧,重要的是要想在心中、作出承诺、付出行动,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来回报父母的恩情。我觉得,作为学生至少可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与父母多沟通交流,主动同父母促膝谈心,烦恼事向父母倾诉,高兴事与父母分享,让他们来感受和呵护我们的成长;二是帮父母多分忧解难,主动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工作劳累的父母揉揉肩、锤锤背、洗洗脚,为父母减轻精神和体力上的压力;三是同父母保持感情联系,父母生日时记得捎上一句祝福,父母出差远行时不忘道一声问候,父母烦恼失意时送上几句贴心的话,在外求学工作时多给父母写写信、打打电话,让父母体会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真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的一句古训,也是我们中华儿女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真实写照。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相信在座的很多同学都看过了。播出期间,这部电视剧以高达5.26%的收视率,一举击败时下流行的日剧、韩剧、欧美剧而摘走收视桂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热捧。这部电视剧以1913年到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生涯为主线,真实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初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的学习生活,震撼我们的亮点和看点很多,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部电视剧所展现出的中华青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这部电视剧热播后,很多学生在网上跟帖,纷纷感慨:在风云际会的动乱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青年担当起了“救民族于危难、挽国家于将倾”的历史重任,而身处新时代的当代青少年,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应该为实现民族复兴担负起怎样的责任呢?在此,我和大家探讨、交流一下责任的话题。那么,什么是责任呢?所谓责任,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做好分内应做的事情。美国前总统林肯说: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也能负。英国作家惟克多•弗兰克说:能否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更直接地说道:一切责任的第一条就是不要成为懦夫。责任,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责任,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是一种敢于担当的使命。孙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是一种责任,毛泽东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是一种责任,雷锋的“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是一种责任,邓小平同志那一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更是一种胸怀天下和心系人民的大责任。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不可避免地和他人、集体、社会之间发生这样那样的责任关系。因此,我们无论干什么工作,无论从事什么事业,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应该把责任两个字刻在自己心中,把负责任作为毕生的价值追求和人格坐标,经常思考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这种高度的责任感是我们做人的基点,这种强烈的责任心是我们做事的基本。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个人都肩负着不同的责任。官员的责任是为民服务,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医生的责任是救死扶伤,军人的责任是守土卫国,学生的责任是好好学习。人不能失去责任感,否则生活的重担就无法挑起,前进的路上就寸步难行,心中的希望就会暗淡无光。中国加入WTO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曾讲过这样一则见闻:一次,他在国外的一个公共厕所内听到哗哗的水声,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前去察看,只见一个十来岁的男孩正在那儿费力地修理水龙头。男孩说:“这个水龙头虽然是公用的,但它既然坏了,我作为使用的人就有责任把它修好”。“我有责任”,男孩的话虽朴实,却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责任的核心就是敢于负责和勇于承担。作为当代中学生,尤其要树立一种敢于负责的理念、培养一种敢于负责的精神、锤炼一种敢于负责的作风,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对自己的前途命运负责,做一个堂堂正正、磊磊落落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即使做错了事,也敢做敢当;即使说错了话,也勇于负责;即使压力再大,也敢于承受;即使困难再多,也敢于面对,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变压力为动力、视苦难为磨练,唯其如此,我们才能从没有希望中走出希望、从没有出路中找到出路。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大学生洪战辉的故事。洪战辉是湖南怀化学院的一名在校大学生,家在河南西华县东夏镇一个偏远的小村庄,本有一个虽不富裕但幸福快乐的家。天有不测风云,在他12岁那年家庭连遭变故:父亲突发间歇性精神病,不堪生活重负的母亲离家出走,面对年幼的弟弟和嗷嗷待哺的妹妹,当时还很稚嫩的他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艰难困苦并没有压弯他稚嫩的脊梁,反而砥砺他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十几年来,他不但自己发奋学习考上了大学,还克服种种困难把一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弃婴一手养大。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他曾辍学回家,领父亲看病,帮家里种地;为了让妹妹接受良好的教育,他把妹妹接到自己就读的学校,靠做小生意和打零工赚来的钱供其读书;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在学校里卖过冰棍、蜡烛、卫生纸巾和方便面,给当地电视台拉过广告,帮电子经销商做过销售代理。尽管生活拮据,洪战辉却从来没有申请过特困补助,还多次婉拒好心人的捐款。洪战辉的感人事迹被人们广为传诵,他也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洪战辉曾经在他的作文《我的责任》中写到:是一棵小草,就要为大地增添绿意;是一支花朵,就要为周围增添光彩;是一株参天大树,就要为人们带来一片绿荫;是一个人,就要为自己的父母献出孝心,就要为自己的兄弟姐妹营造温暖。对洪战辉而言,对自己负责就是不要丧失生活的勇气,对家庭负责就是要让家庭变得美好幸福。洪战辉的言行,体现了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正如洪战辉在日记中写到的:我会坚持,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责任,不单对自己、对家庭、还有对社会。也许我们不会遭遇洪战辉那样的苦难,也许我们不会面临洪战辉那样的压力,但我们却不能没有洪战辉那样的责任感。那么,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的责任是什么,我们的责任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无论在什么年代,无论在什么地方,学习永远是学生第一位的责任,求知永远是学生第一位的目标,进取永远是学生第一位的追求。学生以学为“生”,这个“生”可以理解为生活,学习是学生的生活;也可以理解为生命,学习是学生的生命。不好好学习、不努力学习、不认真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失职失责,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学习能力有大有小,学习成绩有高有低,学习环境有优有劣,但学习的责任却没有任何差别,对每一个学生的要求都是一样的,对每一个学生的标准都是一样的。现在在我们的同学当中,有的要求父母这样那样,有的要求老师这样那样,有的要求朋友这样那样,但他们唯独不对自己有所要求,唯独不明白自身所肩负的责任,这是多么不应该啊。同学们一定要明白,学习,不仅是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要求,更是一个学生的基本职责。不管你现在在做什么、将来想做什么,如果缺乏最起码的责任感,那终将一事无成。讲到这里,也许有的同学会问:难道除了学习,我们就什么也不做了吗。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也正是我要跟大家交流的另一个关于责任的话题,那就是社会责任感。什么是社会责任感?简单地说,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社会里,个人感觉对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是一个人承担社会责任自觉性的体现。对一个公民来说,实践社会责任,就意味着他要乐于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同学们,当今时代和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所处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前那种“寒窗苦度十年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已经不可能了,那个躲在象牙塔里诵读经书的时代也早已离我们远去。时代的潮流把我们当代中学生推向了一个更加复杂的社会系统和一个更加多变的人际环境,家事、国事、天下事已不可回避,关注社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已是大势所趋。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流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就算我们现在没有这个条件和能力,但至少我们应该有一种为他人付出、为社会奉献的责任意识。“爱心大使”丛飞的事迹相信在座的很多同学都知道。丛飞是深圳市一名优秀的青年歌唱演员,靠自己的顽强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演艺成绩。自从他1994年8月应邀参加重庆举行的一次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义演后,他倾其所有,义无返顾地开始了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10多年来,他先后二十多次赴贵州、湖南、四川等贫困山区举行慈善义演达400多场,义工服务时间6000多小时,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146人,认养孤儿37人,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2006年4月,丛飞因患胃癌去世,但他在患病晚期毅然把大家捐给他治病的钱拿出2万元捎往贵州织金县贫困山区,并提出了身后捐献眼角膜的要求,完成了作为“好人丛飞”的最后一举,着实让人感动。他的所作所为,唤醒了许多人对美好情感的向往,激发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爱心和向善的力量,为“社会责任感”作了最好的诠释,对什么是“奉献”作出了最出色的回答。丛飞,不愧为这个时代的楷模,不愧为道德新风的标杆。当这个世界还有战乱、灾难、饥荒时,当这个社会还有贫穷、残疾、不幸时,我们就要像丛飞那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他人的人。然而,现在一讲到责任和奉献,有的同学就觉得是在唱高调、说大话,好象离他们太远、与他们无关。但是,同学们,想一想吧,就在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时候,还有多少我们的同龄人因为贫穷而被迫辍学、流落社会,还有多少边远山区的学生整日呆在简陋破旧的危房里;就在我们与自己的父母兄弟一起欢聚的时候,还有多少我们的同龄人正承受着家庭变故的打击,还有多少农村的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而孤独地留守家中;就在我们在体育场纵情奔跃、展示着健康体魄的时候,还有多少我们的同龄人经受着病痛折磨,还有多少残疾儿童生活在不完整的世界里……。同学们,面对那些忧愁的眼神、面对那些辛酸的眼泪、面对那些无助的双手,我们难道真的就无动于衷吗!假如有一天,那个身患重病的就是你,那个身陷困境的就是你,那个孤苦无依的就是你,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让不完美的世界更完美,让不和谐的社会更和谐,让不幸福的生活更幸福,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大家起来,担负起民族的兴亡…我们今天桃李芬芳,明天是国家的栋梁”,这首曾在抗战时期被无数青年广为传唱的《毕业歌》,至今唱起来都让人热血澎湃、豪气干云。作为当代中学生,也许我们再也不会经历那个民族存亡的特殊年代,但是我们却应该具有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一样的责任感,把献身社会作为自己毕生的人生信条和价值追求;也许现在我们还没有能力做出像丛飞那样的义举,但是我们却不能没有丛飞那样的责任、志向和情怀;也许我们难成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们应该而且可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尽己所能为社会做一点奉献、尽一份责任。正如歌曲《爱的奉献》所唱到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今年5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参观考察同济大学时,向师生们即席演讲到:一个民族有些关心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同学们,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就让我们按照温总理所希望和教诲的,担当起这份责任、肩负起这种使命吧,我们一定会在这个世界留下自己闪光的足迹。从出生到现在,你们“怕”过吗。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怕父母,有的同学会说:怕老师,有的同学会说:怕警察,有的同学会说:怕鬼神,如此等等。那么,“怕”是什么呢,“怕”就是敬畏。邓小平曾说过:“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谨慎总是好一些。”他这里所说的“怕”,就是“敬畏”的意思。“敬畏”两个字对于同学们来说也许还比较陌生,但我们却无时无刻不在与这两个字打交道。所谓敬畏,就是对某一样东西或某一件事情既敬重又害怕。敬畏,是人所共有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心最神圣的情感状态,更是人类智慧理性的重要标志。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老子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思想家史怀哲说过: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在这个茫茫世界中,能够让我们敬畏的太多了,而我们需要敬畏的也太多了。我们要敬畏生命,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蚂蚁或一片嫩嫩的叶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生命存在的真谛;我们要敬畏自然,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我们要敬畏科学,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要敬畏知识,不断探索真理、勇于追求新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追求人类文明的新高度。敬畏,是一种道德标尺,它告诉人们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敬畏,是一种伦理标准,它告诉人们什么是、什么是非;敬畏,是一种行为规则,它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有了敬畏,做任何事情才能有所坚持、有所遵循,既定的秩序和规则才能得以维持;失去敬畏,无论干什么事都将无所畏惧、无所顾及,人类社会就会处于一种毫无约束的状态,整个世界也将因此而陷入一片混乱。可以说,敬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生存的底线。无法想象,人要是没有了敬畏,世界将会怎样?一个官员无所敬畏,他就可能利令智昏,利用手中的职权谋取私利;一个学者无所敬畏,他就可能弄虚作假,制造“伪学术”和“学术垃圾”;一个教师无所敬畏,他就可能丧失师德师风,视钱如命、虐待学生;一个学生无所敬畏,他就可能无视校纪校规,扰乱学校秩序、课堂秩序,甚至干出违法乱纪的事情;一个普通公民无所敬畏,他就可能无法无天、作奸犯科,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加紧对自然环境无休止的破坏,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攫取,导致全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空前的压力和考验。人类不敬畏自然已酿成难咽的苦果。据联合国有关资料显示,在过去30年中,23%的耕地严重退化,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面临沙漠化威胁。自然环境恶化严重威胁着地球上的野生物种,平均每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如今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三分之一鱼类资源枯竭。自然环境恶化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地震、海啸、飓风、洪涝等自然灾难频繁出现,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极强的破坏。仅年的十年间,全世界发生的自然灾害共导致622000多人死亡,超过20亿人受到影响。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相信同学们仍记忆犹新,那场史无前例的灾难瞬间吞噬了约23万人的生命,造成数十万人无家可归,成为全球近200年来最严重的自然灾难。同学们,自然有自然的规律,自然有自然的法则,如果我们在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不敬畏自然法则,不遵循自然规律,就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也是一条永恒的法则。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这五年,我们党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始终把反腐败斗争作为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不断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保持了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先后查处了上海市原市委书记陈良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黑龙江省政协原主席韩桂芝等一批省部级官员违纪违法案件,把一群腐败分子清除出了党员队伍,进一步纯洁和净化了党的肌体,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同学们,虽然腐败现象在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中只是极少数,但深刻剖析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我们不禁要反思:是什么让这些干部私欲膨胀、以权谋私,是什么使这些干部利令智昏、为所欲为,是什么把这些干部推向腐化堕落的深渊,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他们缺少一颗敬畏之心,做官无“德”,为人失“格”。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如果缺少一颗敬畏之心,不敬畏权力、不敬畏人民群众、不敬畏党纪国法、不敬畏公平正义,他就必然会放弃党性原则,丧失理想信念;必然会忘记党的宗旨,漠视群众的利益;必然会肆意玩弄权术、大肆以权谋私,从而作出种种为人民所不耻、为社会所不容的腐败行径。这些腐败行为,不管其形式手段如何、大小程度如何、影响危害如何,从本质上讲,都是对美好理想的背弃、对道义良知的践踏、对公平正义的破坏,而我们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管你们胸怀怎样的志向、选择怎样的职业、从事怎样的工作,都应该从内心深处培养敬畏之情,牢固树立一种“尊廉崇洁”的价值理念,矢志追求一种清正廉洁的人生境界。要把正直正派作为一种人生准则和人格坐标,不做歪门邪道之事,不行弄虚作假之举,坚持走正道、说正话、干正事,做一个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人;要把公平正义作为一种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恪守公理、追求公正、捍卫公平,做一个一身正气、刚正不阿的人;要把清正纯洁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保持一份纯洁的心灵和纯正的品格,干净为人、干净生活、干净做事,做一个志向高远、精神高洁、情趣高尚的人。“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拥有一颗敬畏之心,是人之所以为人最起码的要求、最基本的素质、最深刻的情感。在我们心中,总要保留一些让我们感到敬畏的东西,神圣而不可侵犯、崇高而不可亵渎、伟大而不可超越、纯洁而不可玷污,就像那夜空闪闪发光的星辰一样,照亮着我们的灵魂,约束着我们的心灵,指引着我们的方向。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要做到有所敬畏,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好“认识你自己”这个古老的人生哲学命题。当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重要的就是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基本准则、行为标尺和价值定位,自觉地按照“八荣八耻”所要求的那样,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为。然而,现在在我们当中有一种不良的倾向,那就是对一些社会现象失去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思想行为发生错位和偏差,导致荣辱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不分。有的同学缺乏正确的荣辱观念,盲目效仿影视剧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如抽烟、喝酒、打架等,极个别的还把所谓的哥们义气带到学校中来,在同学当中称兄道弟、拉帮结派,把纯洁的同学关系庸俗化;有的同学缺乏正确的鉴别能力,把缺点当个性,把恶习当优点,错误地认为“打架很威风,抽烟很成熟,喝酒很潇洒,网游很时尚”,有的甚至把说脏话视为一种很“牛”的标志,因而成天不是好好学习,而是靠吃喝玩乐来装“酷”、摆“帅”;有的同学攀比心和虚荣心极强,不顾家庭经济状况,只求满足个人愿望,乱花钱、讲排场、操阔气,用要用高档、穿要穿名牌、玩要玩新潮,千方百计追求所谓的“时髦”;有的同学缺乏正义感,对发生在同学当中的错误行为,不但不积极反对和劝阻制止,反而还包庇纵容,甚至参与其中。上述这些行为和现象,虽只发生在极少数同学身上,但影响却是恶劣的,这绝不能成为我们当代中学生的形象,绝不能成为我们当代中学生的风貌,绝不能成为我们当代中学生的追求。现在还有一个更让人忧虑的问题,那就是青少年犯罪问题。我这里有组统计数据:在20世纪50—60年代,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90年代已突增到70%以上。截止2003年,全国判处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比率由1998年的6.36%上升到7.93%,全国未成年人犯罪罪名由1998年的98个发展到120个,增幅达22.45%,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在青少年犯罪中,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和暴力化倾向十分明显,其中在校学生犯罪的比例正逐渐上升。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但对自身的身心发展造成伤害,而且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构成了一定威胁。面对始终居高不下的青少年犯罪率,面对一桩桩、一件件骇人听闻的案例,面对我们同龄人那盲目冲动、愚昧无知的行为,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十几年前,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时,说的最多的是:“我去告诉你妈!”“我去报告老师!”可是现在,动辄就要说:“我打死你!”“你去死吧!”这种心态是多么可怕啊。是什么导致他们人格分裂、心态扭曲,是什么让他们思想如此偏执、行为如此极端,就是因为他们无所敬畏。不是吗!因为不敬畏同学,他们可以为了一点点小事就与同学大打出手,甚至制人伤残和死亡;因为不敬畏老师,他们无视和反感老师的批评教育,甚至威胁、恐吓和打骂老师;因为不敬畏父母,他们把父母的爱当作一种情感枷锁,一旦自己的一点要求未能得到满足,他们就要作出种种过激行为;因为不敬畏法律,他们为了逞能、为了耍威风、为了追求刺激,打架、抢劫、盗窃、强奸、杀人无所不作,把自己的青春年华葬送在罪恶的深渊,这多么可恶、多么可怜、多么可悲啊!尽管违法犯罪行为在青少年中只是极少数,但既然存在,我们就要有勇气去正视、去面对、去反思。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是背负着重大历史使命的新一代,无论处于怎样的位置,无论面临怎样的环境,对是非、荣辱、对错,都必须有个正确的标准、正确的判断、正确的选择。同学们,你们正处于血气方刚、青春**的年纪,渴求独立、崇尚自我本无可厚非,追逐个性、求新求变也值得赞赏,但是你们必须对社会现实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对自己的前途有一个正确的把握,经常保持一颗敬畏之心,纠正错误思想,远离丑恶现象,拒绝不良风气,抵制恶劣行为。同学们,你们正处于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现在的每一步成长都将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的每一次经历都将在人生中留下深刻的烙印,真、善、美理应成为你们的主流价值取向,求学习、求进步、求发展理应成为你们的最高人生追求。
曾經發文[孔子死2000年了!學樂而不迷]指出了個中區別:佛=覺者,人人可做!道=規律=老子=覺悟者,萬物如是!和宗教兩碼事!信老媽話,沒錯!咱也是:信而不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品质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