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手机短信群发的ruanjian,比如我有几万条客户资源,我想有没有群发短信的软件给他们,但是手机发太慢了

大量群发短信的营销方式有多大效果?
经常收到房产、开发票的短信,接触的很多地产公司也在做短信群发,一发几十上百万条。发是发了,但不知具体效果如何。有关短信营销的效果有何统计数据分析?
按投票排序
126 个回答
这个东西别问苍天。苍天是难得糊涂的。“图样图森破。告诉你,上帝连小学算术也不会。”塔勒布说的。数据在一些短信媒体公司的统计表格里有。我这里也有几个。不过你当然不能信。信那个你就过错年了。而且我也记不住。看任何一个媒体的效果,首先看它的接触点。看起来短信的接触点是人的手。这让大家认为它是一个简短的电子DM,直效媒体。是手递手的。错了。短信与DM有本质区别。DM在诞生之初,它的接触点是住址。通常,住址是公开信息。但电话是一个人的隐私。跟住址决然不同,这就让短信的广告效果变得非常吊诡。(微博广告则有另外的特征,今天不谈)隐私的媒体,让它具备了 “秘密传媒通道” 的特征。有些事情,就像鞋底破了个洞,天不知道地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两个旺盛的市场,就在需求中诞生了——1、短信是法外商品的第一传媒。发票、枪支、毒品、夜总会、私家侦探、小产权房、私募、博彩,都是法外商品。秘密的事情,除了熟人带熟人,它没有别的传媒渠道。我收到过的最诱人的一条短信:“少量新鲜水果到店。黑丝美腿,游戏迷情。恫体酥人,陶醉暧昧。阿弥陀佛,淡定淡定。XXX夜总会,张姐负责安排,电话XXXXXXXX。”“妈妈我也要吃水果。” 这东西教坏小孩子。你看我都背下来了。因为我看了好几遍。杀伤力惊人。你要是让我在马路上站一根电线杆跟前看这样的广告,我是肯定不好意思的。这个接触点要分析的,要统计的,其实不是消费者的手。而是秘密。你收到的这个广告,是真广告。直抵隐私。每一分都花的值。2、短信是公司中层创收的第一传媒。任何一个多人协作的事情,在上传和下达的过程中,都不是从 A 到 B 那么简单。因为这个东西由人操作,人最聪明了。总书记说要开发上海自贸区,相关负责人跟国内外供应商就会为之一振。房地产公司老板说要打广告,市场策划部的人嘴角就会抽动一下。通常,在百货公司、房地产公司的促销广告投放中,都会算上短信的一大块预算。出来的效果统计报表中,短信的来电来访也是常常能占到40%左右的比例。“看,发短信管用吧。” 策划部 X 经理跟媒体公司 X 总的眼神擦出一闪即逝的火花。如果没到40%?“嗯。说明短信发少了。每周再增加50万条。”以5分 / 条计算成本,50万条是25000元。这个成本,还不到一个户外广告位的零头。也还不到组织一次大型公关活动的零头。老板不介意。以2分 / 条计算回扣,50万条是10000元。积少成多。它不像高成本的明媒体投放,一是价格太透明,二是中层没有决策权。因此非常安全。这个接触点要分析统计的,其实也不是消费者的手。而是甲方中层。你收到的这个广告,很多,却是假广告。它们只是策划部 X 经理跟媒体公司 X 总的一次次合谋。莫名收到短信的消费者非常无辜,是这个合谋中被使用的一个环节罢了。他俩其实根本不在乎你看到的是什么,会不会打个电话。把盖洛普的书放回书柜角落去。欢迎来到一个真实的媒体世界。以上。
根据不同行业合作的短信公司不同到达率不同,有些公司专门做金融行业,例如北京某家有政府背景的那效果相对其他公司就要好很多--资源呀,行业根据业内的划分一般是这样的:1四大类(房产、教育、移民留学、金融)2、商超连锁(超市、百货等)3、电商(当当、唯品会等)4、平台类(生活服务、支付、物流等)5、其他。从去年工信部开始严管垃圾短信,并在洛阳成立了一个独立的监管中心,直接对运营商总公司负责,这样对省公司还是有很大的制约的;短信行业就受到很大的营销,也正规了很多,倒闭了很多浑水摸鱼的小公司。这样运营商就开始关闭了四大类的通道(投诉率太高,通道有投诉指标的,超过了就要被关闭关闭),降低其到达率。四大类目前市面上基本没有106的通道只有采用跨网的形式发送,有106也是专门和运营商合作关系比较好(给钱多)通道打一枪换一个的方式,可是现在通道资源很紧张的,很少公司会采取这样的方式。所以目前四大类的营销短信效果是:非106显示号,到达率在40%~60%。 如果是注册会员,那么政策也要松很多(电商、商超、、),选择性也要广。发送通道就可以选择:1、跨网的 基本没有什么要求,达到率70%~85%; 2、普通106的(电信10659、联通10655、移动10657)对签名有要求、关键字有要求,到达率85%~90%;3、工信部颁发的短信服务代码10690的通道 这样的通道一般要求比较多(开头尊称+短信内容+退订回TD+【签名】),到达率在90~96%.最后,短信公司只能做到到达率,就是让多少人看到你的信息。而不能保证效果。效果和你品牌、活动吸引度、投放精准度等有很大的关系。要看效果:一CRM管理系统,会有数据对比的(发了多少数据,有多少使用)一般电商、淘宝天猫也都是这样统计的。 二,看活动期间数据和非活动对比数据。 不过经过我的粗略计算:一位客户发了2000条短信—短信内容是要求加活动QQ群 最后有40个人加了QQ群,也就是说转化率是2% 。要知道天猫旗舰店的转化率一般是0.2%~0.5%。。。所以效果自己看。。。 再给你两个数据:唯品会一个月随随便便发送1000万条、当当网今年的短信预算是2700万。。。软妹纸呀。。。你去算下吧。。。
曾短信行业从业者路过。1.短信的成本是比较高的,至少5分。那么报价低于5分的,都是有水分的。2.数量几十万几百万有很大的水分,短信公司不会发足这么多。3.通常有百分之二十的回扣,而且是合同金额的百分之二十。正是因为行业暴利,而且准入门槛很低,所以要通过回扣进行竞争。因为回扣,短信公司的利润降低,那为了保证集利润,短信发送的质量和数量都大大打折扣。万科一般用进线费效比,来访费效比来判断一个短信公司的效果。通常周末的进线都是短信公司的人打的,特别是在领导问过短信效果,且效果不好的时候。随着郭嘉对垃圾短信治理和315连续三年曝光后,短信公司已经逐渐消亡。曾经通过短信谋取暴利的人们,都纷纷转战其他行业。下图是近期联通公司朋友发出来的端口价格,大家可以看下。
这里忘了说一个情况了,自从电信出了小灵通还有188,联通除了186(联通情况还算好)。其实通过电信和联通渠道发的垃圾短信比较多,因为一方面一个移动的客户因为短信内容去投诉电信公司是说不通的,通管局也很难跨通道去批评对方公司。更何况通过小灵通,188等等都是理论上的个人所为,顶多只能封号码。而这就是到达率的重点部分了,虽然理论上短信不太会出现丢包行为,而且即使丢包是可以系统纠错再发一次的,但是就是因为垃圾短信太多,所以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稍微丢掉一些,也能降低用户投诉率,只不过陷于网络通畅的考虑,其实能做的很少。但即便如此,其实无论是移动发电信,还是电信发移动,对方公司对一下子出现这么多数量的短信营销还是可以遏制的,所以往往都是到最后找个合作方用对方的通道去发了。-----------------好吧,这问题貌似应该是替我准备的。呵呵,以前为它卖过命,现在就经验总结下,不过数据手头都没有了,2年多过去了。1、首先,不是人人都会收到的(当然前提是移动自己去发,不是卖给别人了,但是理论上是不能买卖的,特别是这几年),不会收到的有红号,黑号,灰号,具体名称可能记不太清了。其实就是公司领导的号码,政府领导的号码,投诉专业户、一定时间内不使用的冷号等等。当然现在还要去掉随E行等等这些没有短信功能的号码(不知道随E行现在有没有短信功能)。2、其次,一般移动自己的短信外发是要安排客户的,一来是有些客户对移动有些业务不熟悉,也不懂,发了也白发,虽然自有资源无所谓,但是毕竟投诉也是某些省份比较看重的,无故招来一些投诉是没有意义的。那么主要就是像有些客户根本不开通cment或者cmwap,你去推送他什么这个活动那个活动就完全没有意义,类似老人的号码什么的。当然这种也会通过身份证来判断。3、然后,短信是讲究到达率的,因为很多号码都不是很多人在用,或者已经关机等等,所以短信到达率一般会在90以上,否则就是管理员有问题了,库选得有问题。4、一般上来说,移动自己主动发的1065打头的短信信誉率还是很高的,我以前群发过互联网业务,因为是新业务,所以选择了在1000万的库里面去选,最后到达率好像在98以上了,最终客户的反馈是2到4%左右,对于一个和中移动完全没关系的业务,还能达到这样的反馈(1000万的2%=20万)还是很高的。5、当然移动不在乎消费出去的自有资源,而像房地产,现在基本不允许用通道来发,当然也是在某些注重客户投诉率的省份。那么那些房地产往往费用还是很高的,投入产出比是很在意的。一般会选择在某些基站覆盖的用户群发送,这样的操作模式其实在校园营销的时候也有,所以为啥你跑去哪儿了,就会一条短信发来。具体比例不清楚,我想和房地产的收入相比,还是九牛一毛了吧。当然,这几年房地产穷急了眼,我天天漫游着,还一直收到某地皮,某银行的短信,也实属无语。当然这主要还是说明房地产死活不愿降价,收入远远大于支出是有很大的关系。扯个题外话,毕竟手机,特别是移动在江苏保有用户群还是以40岁以上的年龄层为主,所以通过短信营销的内容,主要还是以这类房地产,基金等等内容为主。
短信里必须埋一个反馈渠道,一个电话,一个网址也好,根据反馈率来评估效果。
现在效果不好了 大海捞针吧 不过成本也很低
先回答题主,没啥效果,我们过去投短信的钱大概一个季度在十万左右,但我知道大多都是短信公司自己打来的,领导回扣也是挺多的。下面从甲方来说说。继续使用短信的原因,其实从进线量已经没什么意义了,陌拜,特别是高端项目,这才是新的方法,但短信方法现在我们主要是购买一批特定客户的电话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投放,先混个脸熟,给别人留下印象。另外就是在短信内容上下功夫,我就收到一个别墅盘的短信,真心佩服文案,做的很优美,像一首小诗,植入广告很顺畅,这样的短信存活的概率很大的,自身调性也很高。
这个办法是,广撒网,总有鱼,有鱼就有肉吃。。。不知道是不是我很穷的原因,这些骚扰短信我真的没收到过,人穷连发广告的都看不起你,想想,我要去哭会o(︶︿︶)o其实这个办法,很笨,但是也是相当有效果的!这种广告形式,一楼。。。没看名字,已经说了,绝大部分是非法商品运用的,当然也有卖房子的,卖二手车的等等~我接过办贷款的电话,就是民间高利贷嘛,他们的主要电话来源是:你在银行的预留号(银行员工就卖)~他们的侦选是:你所绑定的银行卡月流水和固定存款数额~广撒网,总有鱼啊。。。房地产售楼部的广告短信和电话,他们的主要来源:*1*银行 *2*举办的小活动让你自己留下~他们的侦选是:*1*固定存款 *2*某高薪工作的人群卖走私车的广告短信和电话,他们的主要来源:*1*银行 *2*二手车市场~他们的侦选是:*1*银行固定存款 *2*你在和二手车市场与业务员交流时,就已经搞清楚了其实很多地方可以搞到你的手机号:*1*住房公积金管理处*2*银行*3*运营商*4*你不经意在某活动,某商场等留下的手机号这个套路很老,很有用。。。就是让你占便宜,占便宜,占便宜。。。然后小兔乖乖,把门开开ㄟ( ̄▽ ̄ㄟ)今天在微信还有一位知友跟我说,广东一拍卖公司总给他打电话,我的回复是:骗子嘛,耐心好,服务好,态度好!反正我这火爆脾气,永远当不了骗子。。。你准备占便宜了么?你准备好掉坑里了么?你准备好纸巾了么?总用教父的图,有人抗议了。。。星星啊,对不起你了啊
我觉得效果特别显著以我本人为例。几年前打车软件还在互相打架的时候,那可是拼了老命的在发垃圾短信啊,哦,不对,是垃圾 iMessage。发到最后我被迫把我手机的 iMessage 功能关了。效果特别显著,一直到现在我都没用过一次打车软件。
据我所知 效果其实还可以,短信运营 一般看到达率(就是短信最终被用户打开浏览),靠谱的通道可以达到99%以上,也就是说每条短信都能发送到终端用户的手机上的比例,至于是看是删是屏蔽这个不好说,如果浏览,就是一次成功的广告,当然由于现在广告太多,比较容易招致反感,这里面提高到达率和浏览率就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做的好的,效果其实还不错,品牌宣传,复制传播加深记忆;转化率(通过短信达成的成交,包含间接,直接的),这个涉及到行业,产品,价值,需求,我们目前可以做到大概1%的成交,耐用消费品,快速决策型产品,其他比如饮食,零售行业,转化率一般也还不错, 房产等估计主要不是靠短信来做转化,更多的是做宣传,剩下的一些地下交易估计转化会更高一点,当然要看投放的数量和客群精准程度;投资回报率:就是投一条短信能带来多少订单或者金额,一般来说短信目前平均是5分钱一条,量大的可以做到4.3-4.7分左右,再低就不太现实了,别人也要生活啊!比如50万条短信,大概25K,可以卖一套100万的房子,或者5000份盒饭,效果各自体会,懒得排版
听过尼日利亚王子没?这个骗局的分析已经浩如烟海了,一个路子。
在南京的老头老太们对古董拍卖行发小礼品的短信特别热衷…
唯有呵呵。无非低成本高到达率罢了。真实转化率肯定低于淘宝和天猫的营销工具。十万元有五百万的达到率,谁不图这个侥幸啊。转化率低于千分之五,一般在万分之几。讲营销转化率,大家要有个基本概念:上传率,下发率,相应率,购买率。上传目标客户,由于种种原因会筛掉部分;下发会有一定的到达率—短信到达率很高,其他朋友有分享的;响应并非百分百,购买就更少。相对来讲,目前营销效果最好的还是阿里系。一般营销人不可能追求超过10%的最终转化率。短信的低成功率,造成其营销目标必须是高利润率的产品。你懂的。我见到最成功的短信营销,是卖黄金的。但是换一种思路,短信作为社交媒体的拉新工具还有点意思。
短信可以广撒网,基数大的情况下比例再低绝对数还是很多的。当然主要还是成本低。
我来披露一个真相:短信的目标用户,大多装了手机卫士,手机管家!垃圾短信根本看不见的好么!嘿嘿嘿!!!曾经互联网广告狗飘过。
来源网易公开课 【趣味课堂】诈骗短信那么弱智,骗子能赚钱吗?
导读:你一定也收到过诈骗短信,“您已获奖XX万,请付手续费”、“爸妈我在外被抓,快汇钱保释我”……这些诈骗模式已经被媒体曝光过好多遍了,大家一眼就能识破,骗子怎么还在用呢?真让人为骗子捉急。用这些劣质骗术能赚到钱吗?是的!骗子没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他们还是很有商业头脑的。 骗子并没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相信用过手机的人都收到过类似以上的短信,你有没有这样的疑问:这些已经被媒体曝光成千上万次的骗术为什么还是一再出现?骗子们看上去实在太不好学了,怎么也不开拓创新一下理念,这么out的东西还有人信吗?最近,微软的研究人员回答了这个问题,骗子才没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导读:你一定也收到过诈骗短信,“您已获奖XX万,请付手续费”、“爸妈我在外被抓,快汇钱保释我”……这些诈骗模式已经被媒体曝光过好多遍了,大家一眼就能识破,骗子怎么还在用呢?真让人为骗子捉急。用这些劣质骗术能赚到钱吗?是的!骗子没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他们还是很有商业头脑的。 骗子并没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相信用过手机的人都收到过类似以上的短信,你有没有这样的疑问:这些已经被媒体曝光成千上万次的骗术为什么还是一再出现?骗子们看上去实在太不好学了,怎么也不开拓创新一下理念,这么out的东西还有人信吗?最近,微软的研究人员回答了这个问题,骗子才没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经久不衰的骗术:“尼日利亚王子” 在英文 Email 里,最流行的垃圾邮件就是“尼日利亚王子”,大体故事情节是尼日利亚几位高官要把巨额资金以“国家秘密”的形式转移到国外,需要使用你的名义和银行账户,转移成功之后你将获得上千万美元中的 10% 作为酬劳。如果答应和这些“高官”合作,过一段时间骗子就会以事情进展不顺利为由,让你先垫付一点“微不足道”的手续费和打点官员的小费,付过几次钱之后,对方就变得无影无踪。“尼日利亚王子”就是这样一种没有任何高明之处的诈骗方式 。 这种骗术在之前的纸制信件里就开始流传,后来是通过传真,再到后来的电子邮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可谓“经久不衰”。由于不断被冒用名义,尼日利亚政府在 1991 年不得不公开发表声明不存在这回事,不过这封邮件直到今天依然很流行。微软的研究人员想弄清楚的是,这封文笔都不通顺、谷歌就找到的邮件为什么还一直在被骗子使用。他们为何不写些生动形象、新颖逼真的版本?
经久不衰的骗术:“尼日利亚王子” 在英文 Email 里,最流行的垃圾邮件就是“尼日利亚王子”,大体故事情节是尼日利亚几位高官要把巨额资金以“国家秘密”的形式转移到国外,需要使用你的名义和银行账户,转移成功之后你将获得上千万美元中的 10% 作为酬劳。如果答应和这些“高官”合作,过一段时间骗子就会以事情进展不顺利为由,让你先垫付一点“微不足道”的手续费和打点官员的小费,付过几次钱之后,对方就变得无影无踪。“尼日利亚王子”就是这样一种没有任何高明之处的诈骗方式 。 这种骗术在之前的纸制信件里就开始流传,后来是通过传真,再到后来的电子邮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可谓“经久不衰”。由于不断被冒用名义,尼日利亚政府在 1991 年不得不公开发表声明不存在这回事,不过这封邮件直到今天依然很流行。微软的研究人员想弄清楚的是,这封文笔都不通顺、谷歌就找到的邮件为什么还一直在被骗子使用。他们为何不写些生动形象、新颖逼真的版本? 从防火警报器说起 警报器的灵敏度是一把双刃剑,什么样的灵敏度才是适当的,要视 false positive 和 false negative 两种后果造成的损失(即成本)大小而定。权衡利弊,我们宁愿把防火警报器调的灵敏一些,让它乱响几次以防万一。
依据损失而设定的灵敏度 在宿舍里,火灾报器常常半夜里叫起来,最后却发现是虚惊一场,它为什么这么不靠谱?这大概是因为警报器的本身“水平有限”,传感器总是不能区分真正的火灾和吸烟产生的烟雾、空气湿度变化、气温过高这些正常情况,因而就会产生两种错误:不应该响的时候乱响(false positive)和该响的时候不响(false negative)。可是false positive和false negative两种情况总是一个变小另一个就变大。如果把警报器调的灵敏一些,它就会经常没火的时候乱响,但是有火的时候失灵的几率就小了很多;如果让警报器迟钝一些, 就不会半夜里总是把人吵醒,可是真着了火它也容易不响。警报器的灵敏度是一把双刃剑,什么样的灵敏度才是适当的,要视false positive和false negative两种后果造成的损失(即成本)大小而定。对于警报器来说,如果没火的时候乱响,损失不大,可是真有了火灾它没有发挥作用,就会造成巨额财产损失甚至生命危 险,权衡利弊,我们宁愿把防火警报器调的灵敏一些,让它乱响几次以防万一。 灵敏度未必总是要越高越好 警报器不该响的时候响、该响的时候不响的困扰也存在于其他很多场景,不过灵敏度却未必总是要越高越好。例如在法庭上,如果对一个嫌疑人的指控证据不充足,处于“半有罪半无罪”的状态,法庭也会像火灾报警器一样犯两个错误:把好人冤枉成坏人(false positive)和把坏人当好人放了(false negative)。这种情况下如果把灵敏度调得高一点,就意味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如果把灵敏度调得低一点,就意味着“永远不冤枉一个好 人”。比较一下两种情况的造成的损失,如果把一个好人误判为有罪,这样的冤案哪怕只有几起,也会让法庭的公信力大大下降,比暂时放掉一个坏人的损失要大得多。所以大多数国家在这里会把敏感度调得比较低,这就是所谓的“疑罪从无”。 骗子可没有看上去那么笨 综合下来就是,彻底把一个人的钱骗到手概率不大,false positive成本不小,false negative成本没想象的大,三个因素合到一起会迫使骗子降低钓鱼的灵敏度。他们故意发一些很假的邮件,这样上当的都是些“真傻”的受害者,可以减少 跟“钓上来的鱼”辛苦联系一番,最后却一分钱没骗到。
依据损失而设定的灵敏度 在宿舍里,火灾报器常常半夜里叫起来,最后却发现是虚惊一场,它为什么这么不靠谱?这大概是因为警报器的本身“水平有限”,传感器总是不能区分真正的火灾和吸烟产生的烟雾、空气湿度变化、气温过高这些正常情况,因而就会产生两种错误:不应该响的时候乱响(false positive)和该响的时候不响(false negative)。可是false positive和false negative两种情况总是一个变小另一个就变大。如果把警报器调的灵敏一些,它就会经常没火的时候乱响,但是有火的时候失灵的几率就小了很多;如果让警报器迟钝一些, 就不会半夜里总是把人吵醒,可是真着了火它也容易不响。警报器的灵敏度是一把双刃剑,什么样的灵敏度才是适当的,要视false positive和false negative两种后果造成的损失(即成本)大小而定。对于警报器来说,如果没火的时候乱响,损失不大,可是真有了火灾它没有发挥作用,就会造成巨额财产损失甚至生命危 险,权衡利弊,我们宁愿把防火警报器调的灵敏一些,让它乱响几次以防万一。 灵敏度未必总是要越高越好 警报器不该响的时候响、该响的时候不响的困扰也存在于其他很多场景,不过灵敏度却未必总是要越高越好。例如在法庭上,如果对一个嫌疑人的指控证据不充足,处于“半有罪半无罪”的状态,法庭也会像火灾报警器一样犯两个错误:把好人冤枉成坏人(false positive)和把坏人当好人放了(false negative)。这种情况下如果把灵敏度调得高一点,就意味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如果把灵敏度调得低一点,就意味着“永远不冤枉一个好 人”。比较一下两种情况的造成的损失,如果把一个好人误判为有罪,这样的冤案哪怕只有几起,也会让法庭的公信力大大下降,比暂时放掉一个坏人的损失要大得多。所以大多数国家在这里会把敏感度调得比较低,这就是所谓的“疑罪从无”。 骗子可没有看上去那么笨 综合下来就是,彻底把一个人的钱骗到手概率不大,false positive成本不小,false negative成本没想象的大,三个因素合到一起会迫使骗子降低钓鱼的灵敏度。他们故意发一些很假的邮件,这样上当的都是些“真傻”的受害者,可以减少 跟“钓上来的鱼”辛苦联系一番,最后却一分钱没骗到。
人群里最后上当的人的比例跟电子邮件内容没很大关系 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灵敏度和诈骗短信有什么关系?微软研究人员认为,骗子发电子邮件和上述情形有共通之处。 对于骗子来说,目标就是在茫茫人群中找到一个受骗者,把钱骗到手。不过,大家要搞清楚的是,仅仅对骗子的电子邮件有兴趣,回复了邮件,只能称得上 “上钩”,最后把钱汇到骗子手里才称得上被骗。人群里最后上当的人的比例跟电子邮件内容没很大关系,因为上钩者不会只因为最初的邮件内容就汇钱给骗子,更关键的是接下来与骗子的联系情况,一旦“上钩者”发现不对头的地方,就会中断与骗子的联系。电子邮件的质量相当于“灵敏度”,会先把人群里一部分可能上当的人筛选出来。 骗子们的false positive和false negative就是: false positive:把人群里本来不容易上当受骗的人钓上来了,进行行骗。 false negative:错过了人群里很傻很天真的人,没有骗到他们。 容易看出,骗子整体的骗术相当低劣,而如今人们警惕性又越来越高,能上当的人的比例少之又少,可能只有万分之一。如果“尼日利亚王子”的邮件写得像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一样滴水不漏,相当于把灵敏度调高,false positive会变大,false negative会变小,这就意味着骗子起初需要联系的人变多了,但最后真正上当交钱的人未必会增加多少,结果不见得划算。 那骗子在两种情况下的成本各是什么呢? false positive:骗子进行这种诈骗也不是没有投资,群发邮件没有多少成本,可是如果跟钩上来的鱼一对一联系起来,成本就变大了。如果联系的人比较多,需要雇用更多的“客服”,需要开更多的银行账户,需要制作更多的假材料,甚至还有把“放蛇”的警察引进来这种风险成本。最后这些不傻也不天真的人会在深入的 交流之后发觉真相,拒绝交钱给骗子,那骗子就是白忙了。 false negative:很简单,最后交钱的人少了,骗到的钱也减少了。 综合下来就是,彻底把一个人的钱骗到手概率不大,false positive成本不小,false negative成本没想象的大,三个因素合到一起会迫使骗子降低钓鱼的灵敏度。他们故意发一些很假的邮件,这样上当的都是些“真傻”的受害者,可以减少跟“钓上来的鱼”辛苦联系一番,最后却一分钱没骗到。 这一方面说明,现在这年代骗子们行骗的成本越来越高,这个行业越发不景气。另一方面也说明,骗子们其实还是很有商业头脑的。 人群里最后上当的人的比例跟电子邮件内容没很大关系 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灵敏度和诈骗短信有什么关系?微软研究人员认为,骗子发电子邮件和上述情形有共通之处。 对于骗子来说,目标就是在茫茫人群中找到一个受骗者,把钱骗到手。不过,大家要搞清楚的是,仅仅对骗子的电子邮件有兴趣,回复了邮件,只能称得上 “上钩”,最后把钱汇到骗子手里才称得上被骗。人群里最后上当的人的比例跟电子邮件内容没很大关系,因为上钩者不会只因为最初的邮件内容就汇钱给骗子,更关键的是接下来与骗子的联系情况,一旦“上钩者”发现不对头的地方,就会中断与骗子的联系。电子邮件的质量相当于“灵敏度”,会先把人群里一部分可能上当的人筛选出来。 骗子们的false positive和false negative就是: false positive:把人群里本来不容易上当受骗的人钓上来了,进行行骗。 false negative:错过了人群里很傻很天真的人,没有骗到他们。 容易看出,骗子整体的骗术相当低劣,而如今人们警惕性又越来越高,能上当的人的比例少之又少,可能只有万分之一。如果“尼日利亚王子”的邮件写得像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一样滴水不漏,相当于把灵敏度调高,false positive会变大,false negative会变小,这就意味着骗子起初需要联系的人变多了,但最后真正上当交钱的人未必会增加多少,结果不见得划算。 那骗子在两种情况下的成本各是什么呢? false positive:骗子进行这种诈骗也不是没有投资,群发邮件没有多少成本,可是如果跟钩上来的鱼一对一联系起来,成本就变大了。如果联系的人比较多,需要雇用更多的“客服”,需要开更多的银行账户,需要制作更多的假材料,甚至还有把“放蛇”的警察引进来这种风险成本。最后这些不傻也不天真的人会在深入的 交流之后发觉真相,拒绝交钱给骗子,那骗子就是白忙了。 false negative:很简单,最后交钱的人少了,骗到的钱也减少了。 综合下来就是,彻底把一个人的钱骗到手概率不大,false positive成本不小,false negative成本没想象的大,三个因素合到一起会迫使骗子降低钓鱼的灵敏度。他们故意发一些很假的邮件,这样上当的都是些“真傻”的受害者,可以减少跟“钓上来的鱼”辛苦联系一番,最后却一分钱没骗到。 这一方面说明,现在这年代骗子们行骗的成本越来越高,这个行业越发不景气。另一方面也说明,骗子们其实还是很有商业头脑的。转自空间,侵删(?o . o?)
下面是 eMarketer 2011 年的一个报告,有点旧,但也能说明问题:2011 年 6 月美国移动营销市场,最终促成购买的渠道占比:邮件渠道占移动营销购买率的 56% ,居第一;其次是短信,占 41%。邮件渠道占移动营销购买率的 56% ,居第一;其次是短信,占 41%。这个数据是美国市场的数据,以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爱用短信),中国市场应当降低 Email 的占比,增加 Text message 的比例。发送成本低发短信和邮件的成本很低,市面上单向下行短信群发一般是 5 分钱一封,邮件的话 1 分钱,甚至更低。列表购买价格低至于手机号列表的价格,被 315 曝光的「罗维邓白氏」公司:用约 250 万元的价格,购买了总数超过 9000 万条的各类个人信息。平均每条不到 3 分钱。比较优质的列表,会包括手机号码、电子邮箱、家庭住址、银行账户、消费记录、婴幼儿情况等而如果是包括了「车牌号、车款、姓名、手机」等字段的高档车车主信息,每条的价值可能就在1元以上。数据越全,发送的精准性会越高。最后告诫大家,不要购买列表,要发也要像凡客当当那样,发给用户主动提供的手机号。不要打法律的擦边球。参考:
诈骗短信的思路是,有一单上钩就回本了。
从实操层面来讲短信很有效,看看做这个行业的广告主就知道了,肯定都是要真金白银赚钱而且都是要立时见效的人投的。就算是往大公司大概念上想,看看江南春,这么懂行的广告人,为什么会下精力做分众无线,肯定说明是有效的,当然为禁止是另一个回事。只讨论有效性上,短信肯定好过什么微博、QQ之类的可以点对点到达的群发媒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没有qq群发软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