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有钱吗做了什么贡献?你有什么感想

袁隆平是否被严重过誉?
按投票排序
105 个回答
袁隆平先生确实被“严重过誉”。讲一讲,天不会塌下来。
1、袁隆平先生的工程院院士实至名归。可他为什么不是中科院院士?阴谋论、排挤论和赌气说,看看笑笑就算了。业内人士对袁隆平先生的科研能力评价并不高,因为他在育种方法上并没有做出突破性创新,成功的结果源自大量重复的培育和田野调查。杂交水稻的方案早有他人提出和实践,只是他的团队在合适的时间偶然找到了那个合适的雄性败育的野生稻品种。袁隆平团队的成果,更偏向工程实现,这也是他不能进中国科学院的原因之一;而水稻杂交的工程难度在于,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而且有孚壳包裹在外面药物难以渗入,不像玉米那样雌雄蕊分离,所以产业化生产杂交种子只能通过选育让母本雄蕊失去功能,三系法两系法分别是通过不同途径保持母本自身正常繁育和表现出雄蕊败育的技术。谁先找到第一棵合适的雄蕊败育水稻谁就是赢家。2、没有袁隆平,就没有杂交稻吗?杂交水稻并不是袁隆平先生首创的。杂交水稻基本的思想和技术,以及首次成功的实现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ll也被学术界某些人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由于Henry Beachell的设想和方案存在着某些缺陷,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后来日本人提出了三系选育法来培育杂交水稻,提出可以寻找合适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来作为培育杂交水稻的基础。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日本人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另外日本人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水稻育种新方法,比如赶粉等,但是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法完成杂交水稻的产业化。虽然袁隆平团队第一个做出三系法的样本品系,但中国普遍种植的并非袁隆平团队培育的品种。最早几年全国大规模推广袁隆平团队的种子(不抗病),结果稻瘟病大爆发,杂交水稻种子被成仓库地废弃,几乎彻底失败。直到自带抗稻瘟病属性的籼优63(谢华安,福建所)出来,才拯救了杂交水稻产业,这个种子至今都有相当的市场占有率。袁老的研究团队此后20多年一直没有重量级的品种做出来,直到2004年左右才做出了一个堪用的品种(不记得名字了),2007年做出的二系超级杂交稻一期Y两优1号也将将能用。市场是金标准。
历史不是只由英雄创造的,杂交水稻这种工程类实现也不是一定非谁不可。袁隆平团队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和培育了野败型种源,但实际上除了袁老团队的野败型突变,后来还发现了红莲型和包台型,除此以外也许还有更多基因资源未被发掘。错过了那棵野生稻,我们也还会有其他机会;3、袁隆平团队现在的研究有实用价值吗?他们选择特殊自然条件搞专种专肥冲击亩产第一这件事是真的,竞标赛性质,不可复制不可推广。超级稻Y两优系列推广种植效果远远没有宣传中那样夸张,并没有跟老的杂交水稻品种甩开差距,传统育种潜力真的尽了。杂交水稻就是未来方向吗?初代杂交水稻具有优势,二代之后发生性状分离,有很多所在培育二代,试图纯化高产品系。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南方有些地方农民居然把杂交水稻的恢复系当做普通品种种植,产量并不明显低于老的杂交水稻品种。优良基因如果能够纯化,定性测定,理论上能够远远优于一笔糊涂账的杂交水稻。水稻的未来为什么不能是转基因和基因测序等级的优化呢?4、杂交水稻让中国人不再挨饿吗?水稻增产主要功劳是化肥农药的普及使用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种子的改进只能算1/3的功劳,这还没考虑非杂交水稻品种的改进。5、袁隆平先生几乎独占了杂交水稻事业的荣誉,团队得到的荣誉太少,当初的主要合作者都跟他翻脸了。当年杂交水稻研究事实上是政治推动的全国统筹研究浪潮,全国各地都有贡献,其中袁隆平声势最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得到了华国锋的青睐。几个突破性的成果,都不是袁隆平完成的,可媒体宣传把荣誉归于他一人。特等发明奖颁奖时,大家就闹得很不愉快,最后只能由中央直接指定奖金分配方案。总共10万元的奖金,20多人分,袁隆平分得最多,5000元,颜龙安第二,4600元。其次是张先程和李必湖。从官方奖金分配上,也可以窥见这几位的贡献大小相差仿佛。张先程、李必湖和颜龙安后来都与袁隆平不和。这几个人的成绩是:袁隆平是三系法总设计师,主要负责管理和翻译论文工作;李必湖,发现野败;颜龙安,第一个种植野败成功,第一个培育出不育系和保持系,培育出应用最广的不育系“珍汕97”;张先程,第一个恢复系。以前你听说过他们几位吗?这里补充一点,特等发明奖是1981年,那时候还基本没有万元户,10万不少。5000也不是平分,研究所惯例大部分都提留经费。10万更不是全部的荣誉和收入,不用臆想一个清贫的科研工作者形象,他们并不潦倒。6、隆平高科纯粹是概念股,主业是资本运作,了解股市历史的人都懂。这里不多作展开了,我也并不知道袁隆平先生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7、袁隆平先生团队未来的研究方向转向了转基因技术,但我真不信袁隆平先生的小儿子袁定阳能成功转基因把水稻搞成C4植物。袁定阳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工作目标就是玉米碳四基因转入水稻。2008年袁隆平教授也承担了“高产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的国家重大专项。碳四和碳三差别非常大,要修改上千条基因。抗虫只需要转一条BT毒蛋白基因进去,霰弹枪法乱入都能转成功,碳四转入几千条起,还有顺序要求,我对此很悲观。能自由堆砌基因的时代离我们现在还很远,这个研究方向就像金龙电池一样充满了理想化和不切实际的色彩。我坚信玉米才是未来,水稻救不了人类。玉米是神授植物,雄蕊顶在头顶上,无论人工去雄还是化学去雄都很容易—而且玉米粒的颜色取决于花粉携带的基因,天然标识物。M公司用传统育种办法做出来的DK007/008水平已经高到水稻摸不到的高度了,几乎不用管理,刨个坑拌点肥料种下去就有收成;农民居然争买小颗粒不饱满的种子,因为品种特性稳定,小颗粒种出来不比大粒的差,颠覆了播壮种的农业传统。玉米天生C4,去雄极易,比水稻有前途多了。我们这一代人现在不努力奋斗的话,以后退休了只吃得起玉米饭。利益相关:银行从业,无利益相关。回答中多处引用其它报道或数据,恕不一一说明。
这就叫“吃饱了撑的”
袁隆平之所以给人过誉的感觉,是因为太多太多的科技工作者欠誉。如果和其他行业相比呢?演员、政客、甚至杀人犯恐怖分子都有人歌功颂德,这些新闻热点人物,没有被媒体过誉?和那些新闻小丑相比,袁隆平获得的荣誉是恰如其分的,但是还有更多我们不知道名字的人,本应具有更高的声誉。这就是“新闻自由”悲哀。最后一句话是题外话,评论里说这句话耽误了好答案,也没说错。不过我觉得,我们经常叹息这个世界怎么了,可很多时候其实世界没怎么,有问题的是我们的关注点。名为新闻自由,其实向畸形秀看齐,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踏踏实实做研究不是新闻,骚扰女学生才是新闻。从这个大环境来看,还真是让袁隆平“过誉了”。
说真的,袁老先生这人,没上过钞票,没上过城楼,没有专用疗养院,没有出版过他的语录,身后也肯定不会有水晶棺。你算算他培育的稻种多养活了多少人,再考虑有没有神化?=============================动不动就“又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这种逻辑我相当不喜欢。什么叫集体也有功劳?他人亦有功劳,那就说出来,不要憋一脸神秘相好像无名英雄内幕人士说出来会被灭口的样子。文明成果的推广当然需要很多人共同努力,但是有谁的功劳说谁的功劳,另有谁有贡献另外感谢。拍个电影,还有主演配角群众演员。颁最佳男女主角的时候,感谢一下灯光场记制作组同仁那是礼貌,但是不等于每个角色同样重要。分不清公正和平等,社会是要出问题的。稻种的贡献找育种的,化肥的贡献找发明化肥的,造农机的说农机的。人家说育种的贡献大,你就跳出来说又不是他一个人的贡献育种化肥农机多了去了。人家说化肥的贡献大,你就跳出来说又不是他一个人的贡献育种化肥农机多了去了。人家说什么的时候,你都能找个万能句式复制粘贴一下。谁的贡献都没有“又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先生贡献大。在泰特斯维尔几个寒冷的冬季中所经历的磨难让德雷克的健康每况愈下。他带着妻子劳拉和4个孩子定居在新泽西后便病倒了。劳拉靠做些针线活来为家人挣回买土豆和盐的钱。1869年,一位泰特斯维尔的老朋友,石油商人泽布·马丁(Zeb Martin)偶然碰见了在纽约市寻找工作的德雷克。德雷克正在海关大楼附近的码头上蹒跚而行,穿的还是10年前的那件黑色外套。马丁把“德雷克上校”的现状告诉了那些现在已经变得富有的德雷克的昔日旧友们。友人们在科林斯会堂(Corinthian Hall)聚会,他们马上为他筹集了3000美元,对这个“为如此辉煌的财富打下基础、开拓了人所见证的壮观石油工业之路的人”表达他们的敬意。第二年,人们筹集了更多的资金。1873年,宾夕法尼亚州全民投票决议“发给德雷克,或者在德雷克去世后给他的遗孀”1500美元的终身年金。1880年,德雷克在伯利恒去世。72年后,他的坟墓被迁到了泰特斯维尔的林地墓园(Woodlawn Cemetery),与他的妻子劳拉合葬在一起。“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的老板捐资修建了德雷克的青铜雕...——《他们创造了美国》在美国石油产业的先驱者因为自己的投资错误陷入困境的时候,宾州人用朴实的感激之心回报了他。他们没有说“挖到石油的又不是德雷克上校一个人还有blablabla”“我们因为石油发了财又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说的好像打井输油炼油石化汽车航空都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一样”。虽然世间这样的故事不常有,我还是希望多一点对先驱者的感激,而不是“又不是他一个人blablabla”。杀人放火籍首论功,丰衣足食集体奉献。哎,绩效系统还处于初级阶段呀。
1、他的杂交其实土法转基因。杂交水稻基本的思想和技术,以及首次成功的实现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ll也被学术界某些人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2、在杂交水稻方面还有很多人,亩产过吨他也不是第一个。3、水稻产量的提高是该归功于化肥等技术的进步,还是杂交产生的生产优势,值得讨论,尤其哪个因素更重要。【超级杂交水稻施肥法】基施据测定,在杂交水稻的总需肥量中,有50%-60%的氮和70%的磷、钾来自土壤,施肥不足就会过多消耗土壤中的养分而降低肥力,增施有机肥是提高肥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杂交水稻生产中有机肥的施用量应占全期施肥量的40%。早施分蘖肥在插秧后5天,晚稻在插秧后3天,即可追施分蘖肥。分蘖肥宜分次施用,第一次亩施尿素6-7.5公斤,隔7天左右,根据苗情,对生长差的田块,再亩施尿素4公斤;对施有机肥少和缺钾的田块,应亩施钾肥5-7.5公斤。看苗施穗肥穗肥因施用时间不同,可分为促花肥和保花肥。凡是前期施肥适当、苗情较好的,一般应以保花增粒为重点,只施保花肥,每亩施尿素2.5公斤左右。如果前期施肥不足,群体苗数偏少,个体长势较差,促花肥与保花肥都要施,每次每亩施尿素5公斤。杂交水稻对钾肥需求量大,应在晒田复水后结合追施氮肥,每亩追施钾肥2.5公斤左右。看苗施粒肥抽穗前苗色过淡的田块,每亩施尿素22.5公斤;齐穗后过早落黄的田块,每亩施尿素2.5-3公斤;生长正常的田块,每亩用5-7.5公斤尿素对水50公斤喷施。由于杂交水稻生长后期对磷、钾的需求量较大,应在始穗前4-6天或齐穗后2-3天,每亩用磷酸二氢钾150-200克对水50公斤,对生长差的田块喷施。
更新,请支持的答案,他讲了一些水稻育种方面的干货。比我和前面的其他答案高到哪里去了。吐个槽,我用公共编辑把严重两个字去掉了,不想题主又执着的加上了……-------------------------------------袁隆平院士的科研贡献很大,值得我们敬佩,但和他同等贡献的其他农学家远没有这么高的知名度。 个人觉得对他并没有过誉,觉得过誉,是因为对其他科学家贡献宣传的太少,这之间的反差太明显。看过一篇环球科学13年10月份的报道:让科学家面对媒体 作者:Ewen Callaway概括一下,大意就是全世界都在兴起建设科学媒体中心的形式,鼓励科研机构宣传自己的成果,对普通媒体专业性不足作为补充,让民众更加了解相关知识。而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太低调,不引人注目,同时有些媒体在机智地向民众传播一种砖家叫兽都是狗的理念。这时候袁院士突然上头条就给题主一种过誉的感觉,因为平时没人关注,太突然了,看着不习惯。实际上恰好说明平时在这些方面宣传的不够。除了科研成果以外,袁院士在资本运作方面也值得其他科学家学习,他手里隆平高科的股份是个天文数字,估计是搞育种的里面最有钱的吧。他完全配得上自己的荣誉和财富。欢迎批评指正。—————————————————为什么我点进来之前就猜到有一堆人在举报。还有诸如“你行你上啊”这种逗比(你行你上啊被折叠后已经默默删了,给你点个赞)。不知道这是什么习惯,还能不能好好讨论问题了,这涉及到不友善问题了吗,对袁院士大不敬了吗?你有不同意见你可以提出来,一句已举报,自己又没有见解,真是显得low暴了,和明星的脑残粉区别在哪里。你对袁院士的了解也仅限于媒体报道和杂交水稻这四个字吧。这种非黑即白的习惯还有药救吗?崇拜一个人,就不允许别人有不同的意见,又是“闭嘴,我们在谈民主”的范儿。看到异见就寻求权威镇压这种思维方式,真是极权政府茁壮成长的土壤。———————骑车途中更新:有同学机智的提出举报也算是自己的一种见解,觉得我自相矛盾。我认为举报是为了让不当问题或答案消失,谈不上是对问题本身的一种见解,关于什么问题该被举报知乎有标准,请不要一直举报不合自己意的答案,有种东西叫反对+没有帮助。
在学校见过一次袁隆平先生,几分钟,大概是这样的。
瘦小,黝黑,穿得很简单。校领导请他讲话,他说,学校图书馆修得真好。让他提字,整张桌子那么大的纸,他在巴掌角落里写了个“好好学习”一类的话。
总觉得,被过誉的人,倘若健在,或多或少有种建立在虚无之上的自我膨胀。
因“誉”不仅仅是别人施加的,更多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换句话说,活着,你可以选择不接受那份谬赞吧?
离开校园后,因工作关系见过许多“过誉”的人。老实说对杂交水稻不懂,社会意义与科技价值不好说。毕竟,不是袁先生,也很可能由其它人来解决这个种植问题。
但是,那次短短的接触与之后很多年查阅的采访记录,让人觉得,这位老先生绝不是那个“过誉圈子”里的人。起码,就算是过誉了,他自己也没给人这种感觉。
不过如果你问他,他也许会说自己被过誉了吧?--------------------------分割一下----------------------------
被同学吐槽,就不匿了……重申一下,这个答案不针对袁先生的学术成就,所以实际上算是偏题。
非专业人士,确实不懂杂交水稻培育的困难行与实际历程,事实上谬赞与否真心不好评价,但确实承认“没有袁隆平,也不一定不会有杂交水稻”这个观点。
研究成果往往由团队甚至多个团队所创造,基于我国在解决粮食问题上的强烈意愿与大量投资,这一课题的成功,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有种排除时间考虑的历史必然性。
但是,评论里称袁先生只是一个比较努力执着的农民伯伯这类观点,是非常不认同的。觉得您有贬低整个农业科学的嫌疑,这样真不好。
解释一下。首先,前文说他说话平实,提字小等,并不是因为袁先生不能写、不能说。恰恰相反,现有专访资料显示,他语言功底还不错。就留下的几个小字而言,笔法也是不差的,写大应不成问题。
不会和不为是两件事,前者是能力问题,后者是依场合自我控制。直白讲,就是别显摆,别自我膨胀。我认为人要做到这样很难,所以很敬佩他。但这跟评论里因是农民伯伯就不会写字不会说话这样的认定,没有丝毫关系。
再者,袁先生绝对不是什么农民伯伯+“勤劳500”+“执着8000”。
学者就是学者,不管他投身于哪个领悟,也不能说他是只比该领悟基础工作者多了一点意志上的区别。学术能力与客观知识上的差异,导致了两者质的不同。这是常识,请不要搞学科歧视。
农民伯伯除了利用业务时间苦读专著论文、做研究搞实验经历异常艰苦的自我学习外,没可能成为袁隆平。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是俯首田地的时间,而是埋头书海的经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意志力从来都不是,这也就是为什么大跃进会失败,尽管大家曾疯狂的执着过。另,我是学心理学的。由比类推,专业内的大神们,特别是咨询方面的,难道只比街道大妈多了努力与执着啊!想想都觉得可怕。
就好比他原本只有黄晓明那么高,结果人人都以为他跟姚明差不多。农业大学农业专业毕业论文写杂交水稻的学生出来说几句闲话。1.在我看来,一位科学家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这事儿挺打脸的。科学家对诺贝尔奖有种莫名的执著。我原先上育种课的教授就特别逗,每次上课一准儿提诺奖:你们谁以后把巴拉巴拉技术研究出来一准能获诺奖;咱们学校要是有人能获诺奖那得多牛哪怕写个恭贺本校女婿荣获诺奖也行。所以说,对于科学家来说,诺奖真的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教授们幻想过很多次他们的研究成果能获诺奖。但,绝对不包括和平奖。(这里说绝对不包括我,诺奖给我什么我都开心,咱不挑。)2.提名和平奖,其实间接说明袁隆平教授的科学贡献不足。当然,不仅仅是他,全国大部分农学技术都被美国甩出几条街。咱们国家农业确实差点,农业,投资巨大,周期长,政策保守,情况复杂。差了就是差了,咱也犯不着打肿脸充胖子。所以说,像转基因这样的未来产业,更加不能落下。一旦落下了,不仅是在技术方面落下。战略层面上,也会各种吃亏。3.关于杂交水稻,我才疏学浅,只简单说点。种间杂交都会有一定杂种优势,就像驴和马杂交骡子各方面素质会优于父母本。水稻分籼稻粳稻等亚种。籼稻和粳稻杂交的杂交种则会继承父母本双方的优势,从而高产优产。但是,杂交水稻和常规稻有一点绝对差异:杂交水稻农民不能留种,只能买种子公司的种子。而常规稻农民可以自留种,来年再种。各位想想,若是农民们都留种,种子没人买,种业公司赚谁的钱去!!!而且,杂交种的价格,必然是比常规种贵出很多。所以,曾经一度在我幼小黑暗的心灵里,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是为了。。。咳咳,打住,又瞎说大实话了。不过这是当时几十年前的情况,农民本来就穷的很,还要年年花钱买种,然后产量提高了百分之__。不过现在消费观念改变了,农民买种,不仅为了高产,也为放心。常规种留种也有风险,自留种质量差出芽率不高。现在逐渐很多农民,也不愿意为了省钱留种而担风险。所以常规稻又发展起来了。(这句绝对没有阴谋论(; ̄ェ ̄))我质疑杂交水稻,是因为和常规稻比起来,杂交稻牺牲了口感,提高了那么一丢丢的产量,还得农民年年买种。常规稻有的品种产量也挺高的。如果那个时候专注发展常规稻也能培育高产高质量的品种。当然,这是不现实的,农民都自己留种了育种公司不得喝西北风去。4.说说产量,产量优势是推广杂交稻的主要原因。杂交稻比常规稻产量优势有多“明显”,这个有哪位专家来说么?我这半桶水就不乱说了。不过我记得杂种优势最明显的是玉米,水稻么。。。得往后数几名。水稻常规种也能提高产量,且潜力巨大。不过印象很深一次,在uc某校,跟朋友聊天,他问我是做什么的。我说,杂交水稻。然后森森森森被鄙视了,人家就明着说做杂交水稻育种太慢太落后,他们都用转基因。我一边推脱说国家观念问题,一边说我们导师的单片段代换系还是很方便的。(这个时候胡讲八讲装内行镇住他们还是很有必要的。老娘知道自己落后,但也不能让人小瞧了去。)5.最后用我某个教授的话作结尾,他说:袁隆平这几年,年纪大了,越来越不实在。最最后,在我眼里,我的导师才是棒棒哒。踏实勤恳几十年专注于农学,这才叫科学家。即使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专业也是挺凄惨的,人少的可怜,学生还不用功。每次他那么大年纪在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各做各的。还是挺心疼的。向他们致敬!!!
我觉得他该得一次诺贝尔和平奖。
当初饿的不如狗,如今吃饱谈过誉。
正好学的是农学,也在农业部门工作,也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个人认为,袁作为个人来说,确实存在过誉,但作为一个群体的代表,却没有过誉。这个说法并不是否定袁隆平的贡献,对于长期挨饿的中国人说,粮食安全直接影响国体重器。记得高中时的政治老师,对袁隆平推崇备至,以老爹称之,认为国家科技进步奖,甚至诺贝尔和平奖,都不能表达袁老爹的贡献。之所以说袁老爹过誉,相信做水稻育种的同志们更有发言权,这里参考
的答案。首先,杂交水稻的方法并不是袁老爹原创的;其次,很多工作是袁的团队完成,而不是他个人完成的,而除了袁之外,后面默默工作的人并没有得到应得的荣誉。再说一些自己了解的信息,报纸上宣传的袁老爹品种推广面积和市场占有率,个人认为被明显的夸大了。长江以南的省级农科院系统,甚至各市的农科所系统,都不乏专门研究水稻育种的科研工作者,针对各区域的气候,水肥条件和常见病虫害开发了有针对性的品种,并不存在所谓的通用品种,因此袁的品种主要还是在湖南及周边占有率较高,在江苏,主要的杂交稻就是本省培育的,如果把所有杂交稻加起来算成是老爹的,我勉强还能相信“中国大陆一半以上的水稻都为袁隆平的杂交品种”至于“过誉”,却很难用在袁老爹身上,因为他身上的誉,大部分是媒体加上去的。个人认为袁是中国科研人员的典范,比如淡泊名利,朴素,节俭,低调,和前段时间网络热过一把的李小文院士颇有相似之处,但典范并不一定是规范,喝十块钱的酒,抽二十块的烟,穿一百块的鞋,是袁老爹和李院士的权利和自由,但假设他们喜欢的是苹果手机或者是法拉利呢?大家还会不会认同他们是科研人员的典范呢?而另一位最近热门的院士是李宁,但又是另一个典范,由于挪用课题经费被查处判刑。挪用科研经费,是最让人气愤的一种贪污,国家挤出纳税人的钱,承担研究失败的风险,支持科技的发展,以完全的信任将经费拨给科研人员,没想到却被挪用,进入私人腰包,该查该抓该杀。但回过头来,以育种为例,假设一个兢兢业业的科研人员,申请的课题经费是国家的,租地费用,劳务费用,仪器设备费用,水电费用都是国家出的,而一旦出了成果,比如专利和种质资源,却是个人的,有重大贡献的还可以终生享受国务院津贴,是否算还是进入了私人腰包?而试验也不一定就是成功的,一个兢兢业业的科研人员,如果试验失败了该怎么办呢?科研是否也可适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思路呢?前段时间参加了一个农业学术会议,有幸和内蒙一位农业口的老师同住。晚上和老师聊了会天,没想到刚入职场的我还没来得及抱怨,所长先吐了苦水“内蒙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我招了好几个博士和硕士,工作都很认真,干得都很好,但工资只有3000不到,哪怕在内蒙养家都很困难,成天灰头土脸的,结果工作几年都跳槽了,有一个被500强挖走拿年薪了,还有一个自己开公司卖仪器都在国外买房了。后来再看到他们,气色都好多了。我也替他们感到高兴。”但是,我除了羡慕,感到的只有一种来自心底的心酸。假设搞科研只喝得起十块的酒,抽得起二十块的烟,还有多少人愿意搞科研。没有贬低别人的意思,搞原子弹的赚不过卖茶叶蛋的的时候,你会不会挪用科研经费?派去中科院调查的巡视组应该最清楚吧。回到最开始的结论,个人认为,袁作为个人来说,确实存在过誉,但作为一个群体的代表,却没有过誉。只可惜,现在的情况与我的结论正好相反,袁老爹为王,他代表的农业,或者更大范围的科研工作者,为寇。
当然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袁隆平的成果和他的团队,和全中国研究农业的人,甚至全世界的研究者都是分不开的,不过在这个死个戏子都年年一帮人点蜡烛的世界..这么伟大的人再受怎样的荣誉也不为过...
我个人觉得是过誉了。不是说他没有成就,只是在多养活几千万人或避免多少人饿死这类无法验证的数据面前,他更像是党媒一贯擅长树立的夸张典型。首先从科学成就上来看,他只是一个应用工程师,并没有在基础研究上留下过多痕迹,可以说他死后100年,没人会过多记得有这么号一人物。其次,从世界范围来看,杂交水稻并不是主流,除了中国因为政府补贴力度大而大面积种植,其他水稻主产國都很难推广,因为决定水稻经济价值的除了产量,还要看质量,比如口感等因素。针对不少人对饥饿歇斯底里的恐惧,我想多说一句,上世纪前苏联、中国以及本世纪初朝鲜的大规模饿死人事件与粮食种植技术无关,这是体制恶果,就算是把袁隆平的产量放大十倍,放在那个时代下,同样会饿死人,因为那是一个逆向淘汰的时代参考:
结论,袁隆平是政治宣传的产物,从学术来说,绝对过誉。对不起哈,粘贴几篇文章,以后补上。这是百度“袁隆平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结果,上面提到“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按照这个数据来看,每亩增产100公斤,在大量化肥使用的情况下这并不是个特别值得注意的数字。最近几年的数字,没找到,见谅。值得一提的是,全国累计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种,却并未出自袁隆平之手。来源是下面这篇博文。我百度了下谢华安,没听过这人,百度百科链接供上。袁隆平近期对转基因明确表示支持,顾准之女顾秀林老师斥责其为“两面派”。在上面这篇文章里引用了不少雄,一一列下《英雄与江湖:大陆杂交水稻科研人物志》看这篇东西可谓精彩纷呈,杂交水稻的江湖一点也不清澈呀。这一片则介绍了袁隆平的团队。《凤凰周刊》还有一篇文《大陆水稻种植利益链》,可以看一下杂交水稻里的惊人利润。说袁隆平清贫,都滚蛋。下面来两篇学术点的,《中国粮食安全报告》文章里说“现代改良品种往往需要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高的物质投入。因此把单产的增加都归功于品种改良的贡献则是抹杀了其他因素的贡献”,作者李海明通过计算得出“大约73%的产量增加是靠投入增加而换取的,而剩下的27%的产量的增长是由品种改良贡献的。”这是个下载链接,文章名字是《中国水稻品种改良以及对水稻生产的影响》,自己看看。
其实对水稻技术,大家并不了解:
1.无相关利益,非农业相关专业本科生,如因知识欠缺而产生的疏漏还请指正。2. 是否过誉包含主观判断,不作直接回答。但可以说其他科研人员过于“低誉”。-------------------------------------------以下为理论研究部分的数据---------------------------------------------3. 2001 - 2010 年中国( 大陆) “水稻”发文量排名前20 机构[1]* 论文测试集为为年的SCI论文* 据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网站(,)介绍,该中心由袁隆平领导,袁隆平自2000年之后的科研成果均以该中心作为单位发表。4. 水稻研究各指标排名前20位的作者[2]整体上看,各个指标TOP20中,日本作者过半,其中论文数量TOP20作者中,日本作者达12位,总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TOP20作者中,日本作者均为11位。在TOP20作者中,根据合著论文分析,来自日本名古屋大学的Matsuoka Makoto、Kitano Hidemi、Ashikari Motoyuki和Ueguchi-Tanaka Miyako来自同一个研究团队;日本国家农业生物科学研究所的Hirochika Hirohiko和Miyao Akio合著论文数为79篇,来自同一个研究团队。中国的优秀学者包括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张启发、浙江大学的吴平、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钱前、中国科学院的朱永官、朱立煌、韩斌以及南京农业大学的万建民。张启发发文达到88篇,发文量位居中国第1,世界第8;韩斌发文68篇,居中国第8,世界排名28,但其发表论文的总被引频次为2656,总被引频次居中国第1,世界第6,篇均被引频次39.06,居中国第1,世界第3。5.水稻研究TOP20高被引论文[2]6. 在SCI库中 以 Hybrid Rice 为主题词进行检索(*Hybrid Rice一词为袁老使用),对结果进行国家分析,其中近39%的杂交水稻论文为国内发表。以Rice or Paddy or Paddies or Oryza 作为主题词检索,分析国家/地区,结果如下图:以Rice or Paddy or Paddies or Oryza 作为主题词检索,分析国家/地区,结果如下图:ESI数据库可以根据SCI论文聚类分析当前领域研究热点,对水稻的研究热点如下图[2]:7.在ESI库中以Rice or Paddy or Paddies or Oryza 为主题词查看近两年热门论文,其中有两篇为国内研究机构,中科院和浙江大学://////////-------------------------------------以下为水稻实际种植数据------------------------------------------------------8.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的数据,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稻为:¦¦¦¦¦¦¦¦¦这里, 汕优63 自1983年以来累计推广超过93939万亩,由 谢华安院士 研究,84年审定汕优64 自1983年以来累计推广超过19370万亩, 由 陈昆荣; 孙家沪; 黄烈文; 朱其时; 徐旭增 研究,86年审定威优64 自1983年以来累计推广超过17796万亩,由 袁隆平院士 研究,85年审定冈优22 自1983年以来累计推广超过13926万亩, 由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彭兴富等,95年审定汕优2号 自1983年以来累计推广超过12663万亩,由 江西省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78年审定汕优6号 自1983年以来累计推广超过11923万亩,由 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83年审定威优6号 自1983年以来累计推广超过9701万亩, 由 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78年审定D优63
自1983年以来累计推广超过9601万亩,由 四川农业大学 刘文炳,87年审定Ⅱ优838
自1983年以来累计推广超过9689万亩,由 四川省原子核应用技术研究所,95年审定汕优10号
自1983年以来累计推广超过9233万亩, 由 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叶复初等,89年审定 [1]孙秀焕,路文如. 基于Web of Science的“水稻”研究论文产出分析[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39.[2]孙秀焕,路文如. 基于Web of Science的水稻研究态势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614.---------------------------------正在编辑中,先发以免丢失------------------------------------
二次更新袁隆平在育种理论的创新几乎没有。那些义愤填膺的为袁隆平鸣不平的你们知道育种是什么吗?大家还是由 的答案形成了刻奇了。———————————————————————————————更新有人说这个问题脑残,相反,我觉得题主能提出这个问题是有一定见解的。人家的问题在于“严重”两个字,并非否定袁隆平。———————————————————————————————没错,确实是过誉了,甚至,袁隆平被神化了。想要在这个问题上跟我讨论的,先问问自己知不知道李振声、谢华安,跟李振声、谢华安比起来,袁隆平差远了。袁隆平唯一比他们强的就是他最有钱。袁隆平的贡献毋庸置疑,他的科研地位跟他的贡献也是相称的。但是,在人们眼中的地位,换句话说,在媒体眼中的地位过高了,是被吹嘘上去的。袁是被一些商业推手在网络时代给神化了。他的贡献并没有媒体吹的那么神奇,其本人的能力说白了就是大量实验的苦劳,离理论创新还差的远。
不是袁隆平这个人被高估,是粮食问题被高估。官方大力宣传他,是想告诉年轻人以前粮食品种很不好,动不动就会饿死人,多亏了袁隆平我们才活下来了。现在我国农业人口锐减,小麦、玉米、大米都是净进口,你饿死了吗?和平年代想要被饿死是难度不小的,就算自己产的不够其他国家排队要卖,有些作物说不定比自己产还要便宜。真正饿死人的不是粮食品种,而是......我出门看看水表为什么这么多答主都在嘲讽题主?因为在他们眼里,没有袁隆平我们都要饿死,他是救命恩人,当然不可质疑。我也尊重袁老,但我不认为他救了我的命,而是认为他的研究让我们可以省下很多买进口粮食的钱,在食物上少依赖外国一些。
水稻分为籼稻和粳稻,籼稻普遍种植于南方,粳稻普遍种植于北方。而袁隆平研究的是籼稻。袁隆平对北方水稻的实际意义可能不大,而其研究的籼稻品种在南方的种植率不知道多少。袁隆平贡献肯定毋庸置疑,但是评论中说没有他,大家就饿死了,有点夸张。至少北方应该不是,但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碗里的饭要多亏袁老爷子。看到众知友的评论,不太赞同。不否认袁的伟大。到如果说伟大到了神一样不可质疑,伟大到了所有的一切都归功于他,过了。为所有其他默默耕耘的研究者不平,为我母校的研究者和老教授不平,他们中很多人都默默的耕耘了几十年。几位远去的老教授,奋斗了一生,同样留下了丰厚的成果。===============================看看此题大多数的回答和评论。知乎?无知!
这个问题下的答案为什么读起来都有种让人不愉快的感觉呢?就事论事,想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应该把袁老的工作成果(或者跟同行的比较)跟所收获的赞誉拿来做个对比,才好说明是否“过誉”吗?可惜大部分答案都是无情地讽刺题主,所用的语言也算是够尖锐甚至恶毒的了。题主也并没有给了“袁隆平被过誉”这样的判断呀,你们的火气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几年来,对于袁老和他所做贡献的评价也一直有所争议,甚至触及到杂交水稻产量这样的核心问题,这样的事情拿来让大家讨论一下应该也是并非没有必要的吧。我也不是学农业的甚至也不是学理科的,所以我想,这样的问题或许还是由专业人士来回答比较恰当吧?想了一想,还是不匿了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袁隆平死了没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