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花都80后饭吧 广州秀娘唐志茹的联系方式吗

非遗传承丨一针一线一裙褂,钉金绣裙褂技艺
我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文化花都的重要载体之一。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小茹裙褂设计室
评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名单
在过去,广东新娘出嫁时身穿的嫁衣,多由母亲手绣制。一针一线中,蕴含着母亲对女儿的祝福。不少大家族还会将婚嫁裙褂代代相传下去,寓意将福荫传承给子孙。
而在西式婚纱和机绣盛行的现在,仍坚持纯手工绣制婚嫁裙褂的人越来越少了。不过,在花都有一对80后夫妇,仍坚持以被列入广府非遗的钉金绣裙褂技艺,为一对又一对的新人送上祝福。如果你也对传统技艺感兴趣,不妨听听这个关于传承的故事。
至少百年的家传之宝,现在仍尊贵典雅。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非遗@钉金绣裙褂技艺
运用金银线绣法手工制作婚嫁裙褂的技艺,是传统钉金绣与裙褂制作相结合的具体表现,既保留了传统广绣针法,形成了以平绣、绕绣、凸绣为主的七类六十种针法,又继承了传统裙褂制作的技艺,整套裙褂由九幅不同部位的绣片组成。
1957年,广州市发现的明正德年间戴缙夫妇墓中出土了多件钉金绣的衣裙,这是钉金绣裙褂在广州最早的实物遗存。据1956年《广绣》一书记载:清朝年间,因广府刺绣名扬海外,广州十三行附近,家家户户是绣坊,男女老少是绣工。
2015年,钉金绣裙褂技艺入选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者80后夫妇
耳濡目染,12岁已“出师”
唐志茹和邓啟荣都生于刺绣世家。“5岁跟随父母刺绣,12岁时可以独立完成裙褂整个制作过程,算是当时最年轻的绣工。”唐志茹说,自己的童年很简单,不是和小伙伴们在田野里、江边玩耍,就是在家跟着家人做针线活。
在上世纪80年代的花都,不少女性选择在家里带孩子,兼做手工刺绣,刺绣工艺也是从这时开始盛行,勤快的绣工每月最高可赚得两百元,丝毫不逊色于当时的工人。亦因此,家家户户的女人几乎都参与到刺绣的工作中。邓啟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并跟随姑姑们学起了刺绣。
“在那个年代,除了钉金绣外,还有绣绒线、绣珠仔的,成品除了裙褂外,还有各种衣物、枕套、被套,以及港澳明星登台穿的旗袍等。”唐志茹说,当时国内消费水平不高,95%的成品都是销往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唐家的刺绣工厂在最鼎盛时期有超过300名工人,直到1997年的金融风暴,才改为家庭作坊。
2002年,唐志茹和邓啟荣成立小茹裙褂设计工作室,专注绣制广东传统手工嫁衣。
唐志茹和邓啟荣。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工艺复杂,一件褂皇绣一年
工作室的嫁衣主要是以钉金绣裙褂的技艺制作而成。以这门技艺制作的褂又称金银线龙凤褂,龙凤主体采用卜心绣,看上去有浮雕的立体感。
绣制过程中,拿针的姿势、力度的控制、卜心的均匀程度等均十分讲究。为求图案对称、手工统一,一件褂的绣制由一人独立完成。
“钉金绣裙褂制作技艺所包括的16道工艺,全部手工完成。”唐志茹说,先是按照1:1的比例将款式画在纸样上,然后用胶板复刻,再一针一针在胶板上点孔,再用特制粉浆将胶板上的图案复印在布料上,如此才算完成模板制作,才能开始钉金绣裙褂的刺绣。
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据悉,现在市面上的手工金银线龙凤褂的价格高低,主要是由金银线的密度决定。例如“褂皇”的金银线密度接近100%,整件裙褂由金银线覆盖布衣表面,金碧辉煌,尊贵典雅。
唐志茹说,因工艺繁复,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傅才有资格绣制褂皇。而按照每天绣制10小时计算,要完成一件纯手工褂皇,起码要一年的时间。
来源丨信息时报、微社区e家通钟村在线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今晚80后脱口秀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