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农场管理局上海农场劳动医院在上纪50年代护训班学生现在是什么职称

上海市上海农场劳动医院在上纪5 上海市上海农场劳动医院在上纪50年代护训班学生现在是什么职称
上海市上海农场劳动医院在上纪50年代护训班学生现在是什么职称
匿名2-21 09:05 上海市上海农场劳动医院在上纪50年代护训班学生现在是什么职称
没有职称,职称先要考,然后单位聘
2-21 09:19普大喜奔,《劳动医院历史资料》出版了!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远征与创造,经过许多年的酝酿与梦想,经过这两年的奔波与拼搏,一本资料详实、图文并茂,长达310页的《劳动医院历史资料》民间史集终于出版,极其厚重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冉峰今天一早载着陈桂章夫妇前往华漕秦邦岭医生家,后备箱里塞满了新出的厚书。身患肿瘤和脑梗的陈叔是这本书的主编之一,他说这些年来全身心地投入这本书的编辑中,高度的关注,常常使他忘记了自己身患重病。为此,我在受命为该书作序时曾经说过:有人“甚至投入了追赶生命的气力。”
《劳动医院历史资料》封面,土黄的背景苍凉广袤,劳动医院以“北上海1950”的高贵姿态屹立于茫茫苏北荒原,高循珠叔叔说,五十年代初整个盐城地区只有两台X光机,一台小的在盐城,一台大的在劳动医院。设备与人员的巨大优势,在方圆数百里的地方一直保持到六七十年代,直到九十年代初还余温袅袅。
第一版的印数约三百本,似乎院内院外想要买本纪念的人很多,所以今天要召集开个小会,每个片区要设个“发行人”予以登记。他们认为我是“纵火者”,所以我就去了。
等待雾霾稍散,能见度在百米之外,我才驱车赶去,为此书的发行和明年春节劳动医院人的聚会事宜,许多人已经聚在秦叔家狭小的客厅了,高板凳小椅子上坐满了人。这济济一堂的场景我很熟悉,小时候在劳动医院的时候,这些熟悉的脸庞每个星期都会这样的围坐,在护办室或在其他的地方。但那时只要随便高喊一声就能达成的科室学习或全院大会,如今却要起早赶晚,走许多路,再换好多的车,才能从四面八方的赶来。劳动医院人的一聚如今是那么不容易,但从他们从容的表情,我却想到了曾经的那么容易。
陈桂章、侯木土、吕中昭,后排徐淑礼,50年代初进入“护训班”的时候是才十多岁的少年,如今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但他们的心理年龄真的超年轻,如今还活跃在网络上,劳动医院“30后”的前辈会上网的比例很高,我真的为他们骄傲,惭愧于我们“50后”能上网的比例也比之不及。呆在角落里的赵冬苏蛮低调。
翟恩祖叔也做过院长,60年代中期,框河我们两家隔壁邻居时,他还是个年轻的内科医生。秦邦岭叔叔是今天召集开会的东道主,他的太太陈明华老师是我小学一年级可爱的班主任,侧面的张振兴,1968年秋首批来到农场的上海知青,当年在药厂工作过,几十年过去,容貌没怎么变,一看就知道是我们医院的。
陈叔看到他注满心血的这本书得以出版笑得很开心。被挤到门后站着,默默无闻为我们精心准备的是陈老师。
高循珠叔1933年生,属猴,自述当年“开后门”进的儿童所,1950年随着一大群孩子远征苏北垦区时16岁,他说:“我一生总是乱说话,所以老是吃轧头,但是今天我还是要说两句……”我数了数,他远远不止说了两句。我们叫他“爷叔”,他说:“爷叔就是夜到缩,白天不缩”,亏他想得出来!思维敏捷、动作利索、充满朝气,我们感叹“你哪象80岁的老人!”他的接口令:“但你不要忘记我是属猢狲的。”旁边饶泓毅阿姨看着他,象在听海派清口。
编辑出版这本书的大功臣冉峰同学出镜了,拽拽的大教授在包剑峰姐姐的面前也只能韬光养晦喽。编辑这本书纯属民间的力量,难于上青天的在于这位“公子哥”不得不放下身段,为了极大地拥有历史素材,开车穿梭整个上海,为了表达尊重,有时还自掏腰包携礼物上门,呵呵,我真想象不出他谦卑的时候该是什么模样!有时候结结巴巴地打电话过去,约人家吃饭面谈,人家哼哼哈哈的没兴趣,居然还吃弹皮弓了,真郁闷!幸好他没自责“算啥名堂”,否则这书编不下去出不了。
侯叔、翟叔两位共同侍候高叔,因为他自告奋勇地说:“今天在场的各位我年纪最大!”
华漕是农场人的根据地,午饭后出来,走在东华美路上巧遇曹耀华老师和女儿冬冬,我给她们看《劳动医院历史资料》,站在路边就兴趣盎然了。曹老师让我们等等,匆匆回家叫先生李文新医生过来。
这里是个车站吗?祝月海也伸出脑袋细看上面熟悉的劳动医院人。
外科医生李文新叔叔赶来,冬冬在书上寻找老爸年轻时的影像。
大家围在一起看劳动医院的历史,聊相濡以沫的曾经往事,寒冬里暖意融融。
《劳动医院历史资料》的扉页,在与我们相伴了半个多世纪的医院病房前镌刻我们的思念:献给在劳动医院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的人们!日夜星辰、风花雪月,多少人在这个屋檐下坚守了一生,多少人又匆匆走过,爱也好,恨也罢,一缕心香总有为他们真诚奉上的理由。
劳动医院人珍爱自己的家园,一张张照片来自一个个家庭的精心收藏,躲过了风,躲过了雨,几代人不断的迁徙与漂泊,唯有体温才能让它们安然度过六十多个春夏秋冬。
“一九五一年七月十八日”一个多么具体的日子,那一年苏北的夏天不很热,那一天的天气很晴朗,那时崭新的劳动医院刚刚落成,那一日垦区卫生处的护训班已经办到了第三期。
哦,更早了,1950年3月以后,当劳动医院还在垦区四岔河营造,驻扎在十多里外新丰镇的垦区临时医院就在暂借的民房里开设,在上海滩也毫不逊色的医生护士们在这里诊治病人、开展手术。
1950年,由上海十里洋场车船兼程来到苏北荒原的护士们,脱下旗袍高跟鞋,换上了列宁装,她们都来自正规的护士学校,秀外慧中,被优雅地称为“福州小姐”、“温州小姐”和“上海小姐”,绝对是绽放在亘古荒原里的朵朵奇葩。这群如花似玉的美丽小护士,活到今天也是“奔九”的老太太了,青春易老,但芬芳不败。
垦区年代劳动医院从农场小学里挑选大量优秀学生进入“护训班”学习,照片上穿着统一制服的孩子们,看上去多么的稚真可爱!劳动医院真是一个充满了生存智慧和长远眼光的地方,“医疗从娃娃抓起”,自身造血,储蓄人才,生生不息,他们把造福健康的小树苗栽种到垦区的每一个偏僻角落,最终都成为农场医疗卫生事业的栋梁之才,撑起劳动医院这片生命的浓浓绿荫,落叶缤纷也要化作金黄与血红,伴着夕阳更辉煌。
八九十年代劳动医院出现了老中青三代并存的格局,它走到了壮年,底蕴丰泽,厚积薄发。1950年代劳动医院人最初的愿景与梦想大致完全实现……
如今,“劳动医院”这个地名称呼在中国的邮政名录中已不复存在,一些先驱们也先后离去,而“资料”中大多数活着的人们,都散落在劳动医院地域以外的地方。留下这本“资料”的唯一想法,就是给那些创业者们、曾经在劳动医院学习、工作、生活过的人们,以及出生在那里的后代们留下一点念想。——摘自《劳动医院历史资料》之前言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市奉贤区五四农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