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白山羊除了上海包括浙江和江苏的全部城市吗 还是有的城市不属于

1.C    2.C
第一题,由表知“长三角”GDP占全国的比重为×100%=18.7%;“长三角”经济外向度达126.7%,说明对外开放程度较高;“长三角”农业生产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题,“长三角”第二、三产业占的比重较大,但第三产业远低于第二产业,处于工业化阶段,今后“长三角”产业结构应逐步向第三产业转化,制造业已不具优势。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地理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形成了“弓箭型”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读图回答下面五道问题。
图中①为“弦”,主要是指
& A.京沪铁路沿线经济带& B.京九铁路沿线经济带&&
C.京广铁路沿线经济带& D.中部经济地带
图中②为“箭”,下列城市群不在“箭”上的是
A.长三角城市群&&&& B.长株潭城市群&&&
C.武汉城市群&&&&&& D.中原城市群
图中③为“弓”,其范围包括
①京沪沿线&&& ②沿海& &&&&&③港、澳、台 &&&&④东北老工业基地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图中A、B、C、D是组成我国“弓箭型”经济格局中的四个核心城市,下列关于其说法正确的是
& A.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和湿润区&&&&
& B.都以发展外向型微电子技术为主
C.从A至B.C.D之间都有直达干线铁路沟通&&
D.都是直辖市,其中B.C.D设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四极”,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我国经济发展“四极”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环渤海经济圈交通便利、信息发达,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丰富
②长三角经济圈水、陆、空交通发达,拥有较多国际性核心技术
③珠三角经济圈靠近香港、澳门、东南亚,有开放的市场观念
④成渝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对外贸易便利,具有后发优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科目:高中地理
读下面材料和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长三角都市经济圈”是指镇江以东,包括上海、无锡、苏州、常州、南京、杭州、宁波等15个城市,以约占全国1%的土地,6%的人口,生产出约占全国19.5%的生产总值,成为继纽约经济圈、北美五大湖经济圈、东京经济圈、巴黎经济圈、伦敦经济圈之后的第六大经济圈,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经济引擎。
(1)写出图中城市名称:A& &&&&&&&&&&
(2)与首都北京相比,上海在交通区位上特有的优势是& &&&&&&&&&。
(3)在大城市的带动下,江、浙乡镇企业迅速崛起,简述发展乡镇企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
4.长江下游沿江地区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环境污染逐渐加重。在2007年“两会”上,政协委员提出这样的警示:防止“一江春水”变为“一江毒水”。请你为保护和改善长江下游的生态环境献计献策& &&&&&&&&&&&&&&&&&&&。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0年浙东北(ZDB)三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卷
题型:综合题
读下面材料和下图,回答有关问题。(6分)
&“长三角都市经济圈”是指镇江以东,包括上海、无锡、苏州、常州、南京、杭州、宁波等15个城市,以约占全国1%的土地,6%的人口,生产出约占全国19.5%的生产总值,成为继纽约经济圈、北美五大湖经济圈、东京经济圈、巴黎经济圈、伦敦经济圈之后的第六大经济圈,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经济引擎。
(1)写出图中城市名称:A& &&&&&&&&&&(1分)
(2)与首都北京相比,上海在交通区位上特有的优势是& &&&&&&&&&。(1分)
(3)在大城市的带动下,江、浙乡镇企业迅速崛起,简述发展乡镇企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2分)
4.长江下游沿江地区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环境污染逐渐加重。在2007年“两会”上,政协委员提出这样的警示:防止“一江春水”变为“一江毒水”。请你为保护和改善长江下游的生态环境献计献策& &&&&&&&&&&&&&&&&&&&。(2分)
科目:高中地理
 “长三角”经济圈是指以上海为龙头,由江苏和浙江的16座城市形成的城市群,是我国最具活力的三大经济圈之一。读下表有关资料(2007年数据),完成37~38题。
GDP总值(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
经济外向度
“长三角”
3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长三角”经济发达,GDP约占全国的20%②“长三角”农业生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③“长三角”对外开放程度较高④“长三角”应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一产业比重
&&&&&& B.②③   C.①③& & D.①④
38.有关“长三角”发展阶段及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 ②工业化阶段
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④扩大制造业规模
&&&&&& B.①④   C.②③& &&&&&&&&& D.②④深读:长三角特大城市群的浙江对策
查看: 1715|
评论: 0|来自: 青年时报
摘要: 这份今年3月20日经过补充后成稿的《浙江城市群、都市圈、市域网络化城市发展对策研究》课题报告,是由杭州市城市研究中心完成的。   其实早在去年5月,报告的核心部分已经送到省委、省政府供主要领导审阅。去年5月 ...
&&& 这份今年3月20日经过补充后成稿的《浙江城市群、都市圈、市域网络化城市发展对策研究》课题报告,是由杭州市城市研究中心完成的。
  其实早在去年5月,报告的核心部分已经送到省委、省政府供主要领导审阅。去年5月28日,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在课题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这个报告应发各市、县主要负责同志阅”。也在去年的6月28日,省长李强在课题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这份研究报告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所提建议也很有参考价值。下一步我省要以四大都市圈建设为重点,以中心镇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优化总体布局,加强统筹协调,着力提升质量和内涵,加快推进具有浙江特色的型城市化。送发改委、建设厅、政府研究室阅研”。在社科院推出长三角特大城市群的概念后,这份报告中所涉及到的浙江城市群对策,更有了特殊的含义。经与杭州市城市研究中心沟通后,我们把课题报告的相关部分节选刊登,以飨读者。
  城市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极具价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城市化实际,本报告认为城市群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以物质性网络(由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通讯、电力等组成)和非物质性网络(通过各种市场要素的流动而形成的网络)为纽带,在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的组织和协调下,由若干个不同等级规模、城市化水平较高、空间上呈密集分布的城市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集合体”,它具有地域性、中心性、集聚性、叠加性等特征。
  中国城市化发展实践证明,城市群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文化发展的“主引擎”,是参与国际竞争新的地域单元,对一个地区、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具有中枢的支配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有力推动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极。据统计,2013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18%的人口,创造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浙江的城市群布局
  当前,中国城市群发展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经济转型升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城市群布局不尽合理,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不够、集群效率不高,中心城市功能偏弱,城市产业结构趋同,城市结构不健全,城市群内部协调机制有待加强,城市群建设行政色彩浓厚,资源环境压力过大,发展方式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等问题日益凸显。
  就浙江而言,按规模大小和层次高低,“城市群”主体形态具体表现为城市群、都市圈、市域网络化城市等。其中,城市群是指加入长三角城市群的浙江省城市群体;都市圈是指省域范围内以龙头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区域,包括跨行政区划的、通勤便利的、经济联系密切的市、县(市)在内的区域。主要有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圈;市域网络化城经济密度大于500万元/平方公里;经济外向度大于30%;基本形成高度发达的综合运输通道和半小时、1小时与2小时经济圈;非农产业产值比率超过70%;核心城市GDP中心度大行45%,具有跨省际的城市功能。
  按照《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总体要求,浙江省城市群体统筹区域发展格局,围绕上海这一核心,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发挥长三角南翼重要战略作用。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城市为长三角核心区,其中杭州为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宁波为长三角地区副中心城市。
  一方面,浙江省城市群体利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取得了较快发展。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台州、舟山、嘉兴、金华、湖州等9个城市进入了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百强行列,其中杭州位列全国十强。另一方面,与江苏等兄弟省份相比,浙江省城市群体整体竞争力还不够强,“大城市比例偏少、中小城市多而不强”的现象还比较明显。2013年,浙江省(11个设区市)只有杭州、宁波、温州3个城市的GDP超过4000亿元,而同期江苏省(13个设区市)却有苏州、无锡、南京、南通、徐州、常州等6个城市的GDP超过4000亿元,苏州甚至超过了13000亿元;浙江省有丽水、舟山2个城市的GDP少于1000亿元,而同期江苏省排名最后的宿迁的GDP也超过了1700亿元。
  浙江四大“都市圈”
  按照《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年)》,全省城镇体系呈现出集群化、网络化发展的趋势,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圈初显雏形。全省从以县域经济为重点转变为以城市经济为重点,从区块经济带动转变为都市圈经济带动。2013年,四大都市圈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超过61%,初步形成了区域中心城市与县(市)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杭州都市圈以杭州中心城区为核心区,以临安、富阳、德清等城市的中心城区为外围主要人口和产业集聚点,形成了“一核多点”的空间形态。宁波都市圈以宁波中心城区和奉化中心城区为核心区,以余姚和慈溪的中心城区为都市区西部的余慈片区,初步形成了“一核一片”的空间形态。温州都市圈以温州中心城区以及瑞安、乐清、永嘉和洞头的中心城区为核心区,以平阳和苍南的中心城区以及龙港—鳌江组团构成平阳—苍南片区,初步形成了“一核一片”的空间形态。金华—义乌都市圈以金华中心城区和兰溪中心城区,以义乌和东阳、浦江的中心城区分别形成都市区的两个核心区,以永康和武义的中心城区为都市区外围人口和产业集聚点,初步形成了“双核多点”的空间形态。
  2013年,杭州、宁波、温州的GDP位列前三;从人均GDP来看,杭州、宁波、舟山、绍兴、嘉兴均超过1万美元,除丽水外,其他城市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均衡的省份。但就全省内部而言,市域网络化城市的发展差距还比较明显。杭州、宁波的GDP均超过了7000亿元,丽水、舟山的GDP还不到1000亿元;杭州、宁波的人均GDP均超过了1.5万美元,衢州、舟山的人均GDP还不到8500美元;杭州的城市化率已接近75%,衢州的城市化率还不到48%。
  浙江的七个对策
  第一,加快建设全省铁路网特别是高铁网。建议打造1.5小时的全省交通圈、经济圈和生活圈。加快建成包括沪杭、宁杭、杭甬、杭长、杭黄、合杭、甬台温、金温、温福、杭温等在内的全省高铁网。建议省有关部门近期着手研究杭温高铁,并向国家有关部委积极反映和争取,将杭温高铁列入《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和《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第二,加快建设全省城际轨道网。建议全省做到市市通城际轨道交通。建议近期结合杭州城南新城的规划建设,将杭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建成为全省城际轨道交通枢纽。
  第三,完善全省高速公路网建设。建议加快沿海高速公路复线建设(包括六横跨海大桥建设),尽快完善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高速公路网络,促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建议省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建设杭州湾南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复线),连接杭州大江东新城、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宁波杭州湾新区。
  第四,加快全省河道水运网建设。建议围绕“北提升、南畅通、东通海、西振兴”的内河航运发展目标,充分挖掘杭甬运河的航运能力,改造提升杭嘉湖宁绍地区的河网,重点建设杭甬运河宁波段三期、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等骨干航道。
  第五,加快全省信息高速公路网建设。建议在三大电讯营运商之外,依靠自身力量,构建省域信息高速公路网,为老百姓提供价廉物美、性价比高的全套信息化服务。鉴于华数集团在三网融合、“天地合一”(有线与无线合一)方面的技术优势,建议以华数为基础打造全媒体信息高速公路网。
  第六,加快全省生态网建设。建议进一步协调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信息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服务业等,打造都市圈绿色产业体系。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分区要求,以循环经济为特色,以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低碳城市建设为载体,使城市更有亮点,县城更有特色,乡村更加优美,加快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大力建设“美丽浙江”。
  第七,加快全省港口群建设。建设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以嘉兴、台州、温州为两翼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优势互补的沿海港口体系。着力推进大宗商品平台建设,大力提升港航物流服务水平和集疏运服务水平,不断增强港口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建议近期进一步理顺宁波—舟山港港口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真正实现宁波—舟山港从世界大港向世界强港的跨越。
  第八,加快全省机场群建设。建议坚持“强化枢纽、发展干线、培育支线”的发展思路,统筹规划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为龙头,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温州永强机场为骨干,台州机场、衢州机场、舟山普陀山机场、义乌机场等为补充的布局合理、设施先进、集疏便捷、功能完善的现代民用运输机场体系。认真研究重建浙江航空公司,适时开发公务机市场。
 特大城市群
  就在上周五,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2》发布会在京举行。
  蓝皮书在城市和区域经济研究中,经过长期观察和反复比较,初步有了一个重大发现:长三角地区已经在原有基础上浮现出一个更大范围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并将带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长三角的区域广化
  1.时间维度:基于时间距离,“两小时经济圈”不断扩展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迅速改善,各节点城市到中心城市上海的最短时间距离迅速缩短,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的“两小时经济圈”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至2020年,长三角“两小时经济圈”将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全境以及安徽除亳州以外的总共4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届时,所有城市与中心城市上海之间的最短往返通勤时间将控制在4小时之内,能够实现当日工作往返,长三角将全面迈向“当日经济”。
  2.空间维度:基于引力模型,中心城市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以2003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的16个会员城市为标准,依据引力模型,计算这一时期中心城市上海与外围其他会员城市的吸引力指数,并分别与2013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扩容后的30个城市,以及2020年长三角两小时经济圈所包括的40个城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多和空间范围的扩大,吸引力指数均值平稳上升,这进一步证明,到2020年,长三角将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北至连云港、徐州,西至安庆、六安,南至温州、丽水,包括沪、苏、浙、皖40个城市的“超级经济区”。
  长三角的区域深化
  1.经济一体化:核心城市带动外围城市,区域经济显著收敛
  以地均GDP和GDP增量分别衡量经济发展效率和增长潜力。通过对长三角经济区40个城市年地均GDP和GDP增量进行考察,发现长三角在这十年间出现了明显的区域经济收敛,地区间差距进一步缩小,综合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2.交通一体化:区域交通高速化、网络化,可达性水平全面提升
  以加权最短出行时间(Average&Weighted&Travel&Times)测度长三角的区域可达性水平,结果显示,年,长三角可达性水平将不断提升,交通一体化水平全面改善,且区域内部的可达性水平更加均衡,外围城市的可达性迅速提升,长三角的整体空间格局由两极化向均衡化发展。
  3.市场一体化:“冰山”成本降低,区域共同市场逐步形成
  以地区间相对价格法测度长三角市场一体化程度,结果显示,年,长三角的相对价格方差呈现整体收窄的趋势,并逐渐平滑,最终稳定在极小区间里。在市场力和政府力的双重作用下,长三角的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
  4.产业一体化:产业结构趋同,区域合作实现集群优势
  通过产业结构相似度和产业结构转换速度来测度长三角的产业一体化程度。结果显示,2004年之后,长三角整体的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均值连续7年持续上升,2010年达到0.795,发生了明显的产业同构现象。随着产业关联度的提升,长三角各地的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呈现明显的同向变化趋势,产业一体化程度显著提升,产业同构成为一体化的基础,长三角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并形成集群优势,对外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
“世界超级经济区”为什么出现在沪苏浙皖?
  乘高铁从上海到苏州,只需39.5元,32分钟,到南京只需139.5元,99分钟。再从上海到杭州,只需77.5元,65分钟。
  2014年5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在北京共同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重大成果《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2》(以下简称蓝皮书)发布会”。蓝皮书称,“沪苏浙皖地区已经在原有基础上浮现出一个更大范围的世界超级经济区。”
  蓝皮书在城市和区域经济研究中,经过长期观察和反复比较,初步有了一个重大发现:长三角地区已经在原有基础上浮现出一个更大范围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并将带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此基础上,蓝皮书从区域广化和深化的角度证明,至2020年,这一在综合经济、交通体系、市场体系、产业体系等领域实现全面一体化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将出现在北至陇海线,南抵浙南山区,西至京九线,东临黄海、东海的广袤空间里,包括沪、苏、浙、皖的4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纵观历史,任何大国的崛起都离不开超级城市(群)的支撑,城市的地位决定了国家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说,建设沪苏浙皖长三角超级经济区,能够充分整合区域资源,扬长避短,形成以上海为中心,能匹敌和超越纽约、伦敦、东京的全球第一大城市群,带动中国跻身世界顶级强国之列,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多个领域已全面一体化
  1982年12月22日,国务院决定成立上海经济区,形成了长三角的最早雏形,拉开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序幕,最早的上海经济区只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等10个城市。
  随着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长三角发生了明显的区域广化,即区域范围不断扩展。截至2013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的会员城市扩充至30个,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全境以及安徽省的合肥、芜湖等5地市。
  “这一地区人口总量和地域的面积甚至GDP的总量在世界上已经处在第一或者是领先的水平,三省一市人口达到2亿人,面积34万平方公里,按照现在的GDP或者是购买力评价的话,GDP的总体规模在世界上也是最大的一个区域。”倪鹏飞说。
  研究结果显示,沪苏浙皖地区在综合经济、交通体系、市场体系、产业体系等领域已实现全面一体化,包括沪、苏、浙、皖40个城市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在北至陇海线,南抵浙南山区,西至京九线,东临黄海、东海的广袤空间里。
  伴随长三角明显的区域广化和深化,一个覆盖沪、苏、浙、皖40个城市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若政府能够顺应这一客观趋势,因势利导,克服目前在战略规划、空间布局、体制机制、公共治理、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促进区域合作的战略规划,优化带动纵深发展的空间布局,完善平衡各方利益的协调机制,建立深化区域一体的公共治理体系,培育提升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构建支撑全域开发的基础设施体系,促进这一超级经济区的建设,对于实现“两个百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长三角的区域广化、深化
  在时间维度上,基于时间距离,沪苏浙皖地区“两小时经济圈”不断扩展。
  在这一地区,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迅速改善,各节点城市到中心城市上海的最短时间距离迅速缩短,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的“两小时经济圈”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
  根据这一地区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长三角“两小时经济圈”将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全境以及安徽除亳州以外的总共4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届时,所有城市与中心城市上海之间的最短往返通勤时间将控制在4小时之内,能够实现当日工作往返,长三角将全面迈向“当日经济”。
  在空间维度方面,基于引力模型,该地区中心城市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据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竞争力模拟实验室以2003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的16个会员城市为标准,依据引力模型,计算这一时期中心城市上海与外围其他会员城市的吸引力指数,并分别与2013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扩容后的30个城市,以及2020年长三角两小时经济圈所包括的40个城市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多和空间范围的扩大,吸引力指数均值平稳上升,这进一步证明,到2020年,长三角将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北至连云港、徐州,西至安庆、六安,南至温州、丽水,包括沪、苏、浙、皖40个城市的“超级经济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认为,“沪苏浙皖:一个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沪苏浙皖是一个新的概念,与长江三角洲、泛长江三角洲、文化长江三角洲等概念相比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把我国超级经济区的城市辐射力由传统的江南扩展到江北。对于促进沪苏浙皖长三角超级经济区的建设,实现“两个百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在综合经济一体化方面,沪苏浙皖地区核心城市带动外围城市,区域经济已显著收敛。
  上述课题组以地均GDP和GDP增量分别衡量经济发展效率和增长潜力。通过对长三角经济区40个城市年地均GDP和GDP增量进行考察,发现长三角在这十年间出现了明显的区域经济收敛,地区间差距进一步缩小,综合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
  在交通一体化方面,区域交通高速化、网络化,可达性水平全面提升。
  以加权最短出行时间(Average&Weighted&Travel&Times)测度长三角的区域可达性水平,结果显示,年,长三角可达性水平将不断提升,交通一体化水平全面改善,且区域内部的可达性水平更加均衡,外围城市的可达性迅速提升,长三角的整体空间格局由极化向均衡化发展。
  在交通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在2000年以后长三角有一系列跨江跨海大桥建成通车,比如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这一系列大桥使得长三角能够打破这些江河湖海对于传统长三角“Z”字型结构制约,使长三角能够向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纵深方向发展,以上海为中心的扇形结构逐步打开。特别是高铁与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使得长三角交通联系更加紧密。像沪通城际铁路、连盐城际铁路、甬台温城际铁路的建设与互通将一举打通长三角的沿海通道。
  研究显示,沪苏浙皖地区区域共同市场已逐步形成。在市场力和政府力的双重作用下,长三角的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
  与世界五大城市群有差距
  与此同时,这一区域合作实现了集群优势。通过产业结构相似度和产业结构转换速度来测度长三角的产业一体化程度。课题组发现,2004年之后长三角整体的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均值连续7年持续上升,2010年达到0.795,发生了明显的产业同构现象。
  随着产业关联度的提升,长三角各地的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呈现明显的同向变化趋势,产业一体化程度显著提升,产业同构成为一体化的基础,长三角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并形成集群优势,对外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
  倪鹏飞介绍,从长三角各地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度水平来看,上海与江苏、江苏与浙江的产业结构相似度水平较高,近年来分别保持在0.9和0.85左右,而上海与浙江的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仅仅保持在0.7左右,这说明江苏的产业结构介于上海与浙江之间。
  课题组发现,安徽与上海、江苏、浙江的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较低,这说明安徽在产业结构上与长三角核心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从变化趋势上来看,2004年以后,安徽与上海、江苏、浙江的产业结构相似度持续上升,特别是与江苏、浙江的相似度系数快速上升,达到0.8以上。
  这说明安徽正在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逐步融入长三角,而这一过程也呈现明显的梯度性,即先与江苏、浙江全面对接,再逐步接受上海的辐射,最终完全融入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体系。
  放眼全球,目前已形成六大城市群:美国独享位居前两位的以纽约为中心的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和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区城市群,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日本、伦敦、巴黎分别拥有以东京为中心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中心的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在经济规模、城市化水平等方面与以上五大城市群均存在一定差距,仅排在第六位。”倪鹏飞说。
  课题组同时指出,目前长三角地区的战略与规划相对滞后,空间瓶颈制约核心区经济外溢,城市病日益凸显。区际利益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区域公共治理体系严重缺失,产业集群程度与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体系缺乏协调,衔接不够。
长三角城市群的启示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称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称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并称为中国三大城市群,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所取得的瞩目成就一直被各界称道,它给其他地区的启示又在哪里呢?
  行政与市场:
  协调发展谁来主导
  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力量,行政与市场在城市群协同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是一个基础性的维度。
  据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郁鸿胜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长三角城市之间的合作是市场经济自发催生的,走的是联合发展道路。当时小平同志提出浦东开发开放,江浙就主动融入那一轮的经济改革开放大潮中去。上海只是经济中心,在行政职能上,长三角的各个城市都是平等的。
  那么,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互补的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说,“按道理,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应该向周边辐射。”事实上,长三角城市群在这一方面突出的就是上海辐射后所引起的化学反应。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傅蔚冈曾撰文指出,在长三角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江浙两省和上海接壤的区县,江浙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要远高于上海郊县,而苏州市所吸收的FDI(外商直接投资)甚至要超过上海。
  到目前为止,全国经济实力百强县的前十名都是来自长三角和珠三角。
  合作与协同:
  避免混战与内耗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教授说:“长三角上海是龙头,从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有巨大的牵引作用,长三角的协调复杂程度更大,但其他几个省都愿意协调,尤其是产业协调得好。”
  “以长三角这个增长极为例,它发展迅速的原因就是各自的产业定位明确,上海市以高端金融业为发展内核,昆山的电子产业发达,整个长三角地带、依据上海这一核心城市,各自产业功能错位,形成组团式发展。”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戴宏伟说。
  在区域内各成员之间的配合,需要良好的沟通机制来保证。3月30日,长三角城市第14次市长联席会议在江苏盐城召开,这次会上最大的“热词”就是“上海自贸区”,几乎每一个会员城市在发言中都提及了“抓住上海自贸区的创新机遇”的话题。
  经过多轮“扩容”,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合作平台上的成员城市已从15个增加到30个。打造区域一体化升级版,内在合作机制将势必会“与时俱进”。此次,上海在区域内率先建议,完善“民主平等+高效”议事制度。
  据长三角城市协调会人士的回顾,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城市间的合作率先进入务实阶段,每年都有实质性的专题推进。在这些专题的确立中,首先寻找“最大共识度”,然后在实施过程中,不强求“齐步走”,而是允许“分步走、跟进走”。这里面就体现了民主平等与高效的结合。下一步,“自贸区效应”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扩展长三角城市群的合作空间,“民主平等+高效”的区域议事机制将成为一体化的制度保障。
世界五大城市群
  目前世界公认的大型城市群有五个,它们是: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英国中南部城市群。中国长三角城市群正紧随其后,成为第六个重要的城市群。本文重点介绍国外的五个城市群,为中国的城市群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参照借鉴。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以芝加哥、多伦多为核心,分布于北美五大湖沿岸,跨美加两国,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出海口为圣劳伦斯河。该区域面积约24.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0万,拥有10个左右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城市总数达35个之多。
  五大湖地区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水运价格低廉,对北美的钢铁工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五大湖南岸和西岸形成了五大钢铁工业中心。在此基础上,它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形成一个特大工业区域、全球汽车制造中心、机械制造中心。
  这一地带是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最高、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工业城市集聚,与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一起占美国70%以上制造业产值。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的产量和销售额占美国总数的80%左右,是一个巨大的世界工厂,底特律就是全球著名的汽车城、福特汽车公司所在地。同时,这里也是美国内地的金融、贸易与文化中心。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以巴黎、阿姆斯特丹为核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作为超级城市群,实际上由大巴黎地区、莱茵—鲁尔、荷兰—比利时构成。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总人口4600万。19世纪,欧洲大陆的兴起使西欧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以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波恩等大城市为中心组成了“人字形”发展轴,成为全球旅游、航运、重工业制造中心之一。
  该城市群的特点是把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空间组织形式,以保持整体的统一性和有序性。法国的巴黎—里昂—勒阿弗尔城市带是为了限制巴黎大都市区的扩展,改变原来向心聚集发展的城市结构,沿塞纳河下游在更大范围内规划布局工业和人口而形成的带状城市密集区。
  德国的莱因—鲁尔都市圈是因工矿业发展而形成的多中心城市集聚区,在长116公里、宽67公里范围内聚集了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埃森等20多个城市,其中50万-100万人的大城市有5个。鲁尔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
  在荷兰境内有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3个大城市,乌德支列、哈勒姆、莱登3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小城市,呈多中心马蹄形分布,各城市之间的距离仅有10—20公里。鹿特丹和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构成亚欧大陆桥的西端桥头堡,处于世界上最繁忙的两大运输线——大西洋海上运输线和莱茵河水系运输线的交接口,素有“欧洲门户”之称。
  美国波士华城市群
  以纽约为核心,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分布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长900多公里,宽50~160公里,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500万人,城市化水平超过90%。包括波士顿、华盛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等一系列大城市。
  波士华城市群是美国经济核心地带、最重要的工商业区,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是全美最大的生产基地;又是美国的金融、贸易、运输中心,甚至是世界最大金融中心。
  从发展历程看,外向型经济是波士华城市群兴起和壮大的主要驱动力量。虽然技术进步使生产的区位约束条件日益宽松,但海运仍然是实现国际贸易物资交流的最有效手段。
  近年来,知识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已成为美国波士华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高科技产业和研究机构、高校在这些沿海城市群聚集,增强了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孵化功能,为城市群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劲。
  英国中南部城市群
  英国中南部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1000万人口以上城市1座——伦敦,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的城市人口均达100万以上,中小城市10余座,还有众多小城镇。区域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约为全英国土面积的1/5,在世界五大城市群中面积最小。人口约3650万,占英国人口的一半左右。然而这是发展最早的城市群,18世纪后,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成长,在英格兰中部地区首先形成世界级城市群。
  这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GDP1万亿美元以上,人均GDP&25000美元左右,是全球金融中心,作为印刷机械、汽车生产制造中心之一的曼彻斯特是世界纺织工业之都,利兹、伯明翰、谢菲尔德等大城市是纺织机械重镇;除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城市设有金融交易中心外,伦敦形成欧洲最大、同时也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日本东海道城市群
  东海道城市群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中心,区域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全国的20%。人口将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枢,在其国内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集中了全日本80%以上的金融、教育、出版、信息和研究开发机构,集中了日本工业企业和工业就业人数的2/3,是日本经济最发达的地带,成为全球汽车、家电、自动办公设备、造船中心之一。
  这是一个多核的城市群,包括三大都市圈,一是以东京、横滨为中心的京滨都市圈、以大阪、神户为中心的阪神都市圈、以名古屋为中心的名古屋都市圈。由于日本国土狭窄,平原面积少,因而中小城市相对较少,为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城市群和主要城市既有优势产业,又有相对综合的功能。
  与波士华城市群一样,主要城市各具特色,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大大提高了城市群在世界上的地位。而不同的是作为城市群的龙头城市,东京的功能比较综合,是日本最大的金融、工业、商业、政治、文化中心。在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城市在加强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强化地域职能分工与合作。
  东京人口超过1000万,被认为是“纽约+华盛顿+硅谷+底特律”型的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世界大城市,承担着全国经济中国际金融中心的职能,是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特大城市人口调控要交给市场
  产业转移和人口迁移有其规律,不要人为把人口和产业划分成所谓的低端和高端。
  一是去城市行政等级化,改变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方式。对新增的公共资源配置,不要再依靠行政手段来实施,将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放手给市场,不要把它们集中在城区。对于曾以行政手段配置的公共资源,在调控的过程中,要发挥市场的作用。
  二是不要用行政手段去调控市场配置的资源。有些资源配置是市场在自发过程中形成的,不要用行政手段去强行干预,要尊重市场规律。如北京提出的搬迁动物园批发市场等做法,这种本末倒置的调控是起不到作用的,即使能解一时之需,也容易遭到市场更大程度的反弹和报复。<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
站长推荐· · · · · · · · · · 热点推荐· · · · · · · · · · 最新供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江三角洲白山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