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例子辩证关糸的原理、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糸的原理的重要意义。

什么叫唯物辩证法,我是初中生,怎样理解呢_百度知道
什么叫唯物辩证法,我是初中生,怎样理解呢
提问者采纳
唯物就是物质决定意识,辩证就是多角度考虑问题,全面而不是片面的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部分,说白了就是客观的全面的考虑问题
提问者评价
将来会懂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6条回答
肯定物质 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现有物质 后有意识是唯物主义 辩证法就是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
唯物辩证法简而言之就是在坚持世界是物质的前提下,以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初中生?那就再等几年上了高中学了哲学你就明白了。不要想太多了,想太多也不好。
首先要承认世界是物质的,而不是意识的,这是唯物论的前提.
就是通过多方面的推断最后确定它是个什么东西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书后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书后答案
上传于||文档简介
&&这​是​本​人​自​考​自​己​整​理​的​,​仅​供​参​考​,​共​同​学​习​,​严​禁​复​制​上​传​。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答题复习提纲 50
下载积分:890
内容提示: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答题复习提纲 50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18|
上传日期: 09:03:0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答题复习提纲 50
官方公共微信2011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一章(2) - 自学考试 - 环球网校
                
            
   、、、、  
&& 2011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一章
2011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一章(2)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列宁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纷繁复杂的,同时又是普遍联系的。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①。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相互区别的事物、现象或要素之间的联系,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任何事物都有它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因而是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同时,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同其他事物联系在一起的。事物之间既相区别又相联系,这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孤立地看世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之间质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这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仅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就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客观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如实地从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的联系。
  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又是复杂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认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不要只看到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联系,而忽视其他部分、其他方面的联系。其次,必须抓住事物中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对事物的联系要具体分析,要从纷繁复杂的多种联系中找出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向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避免出现对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
  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要特别注意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倾向。人们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从事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往往是因为只看到直接联系,忽视了间接联系。比如,1958年,我们只看到麻雀吃粮食,而没有看到麻雀大量捕食害虫能保护庄稼和树木,于是大规模捕杀麻雀,造成一些地方虫灾泛滥。人们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或为了保护自己的家畜家禽,大量捕杀蛇、鹰、狐狸、黄鼠狼等,这些动物被消灭殆尽,结果鼠患成灾。这种只见直接联系不见间接联系的急功近利的狭隘功利主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不仅是普遍联系的,而且是运动发展的。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同事物的普遍联系紧密不可分的: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必然使事物的原有状态、性质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从而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分别使用这三个范畴时,它们各有侧重: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就其最一般的意义来说的。变化则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具体内容的改变。包括事物性质、数量、位置、结构、形态等方面的改变: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即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所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所谓过程,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具体历史过程无论多么长久,它总是有始有终的,是有限的:无数有限的具体过程构成无限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台体。这是难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世界上没有永世长存的事物。慝格斯说:。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人类的绝对状态的硬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紧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
  唯物瓣证法不仅一般地承认运动变化,而且认为世界是由低级到高级的永恒发展过程,世界的发展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的过程,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不能根据它在时间上出现的先后。也不能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是否具有新特点,以及它的力量是否强大,它发展得是否完善。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新事物能迅速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又吸收、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且添加了一些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它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还有相当大的力量,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但是,不管经历怎样的艰难和曲折,新事物必然会战胜并取代旧事物。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试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根本分歧,并说明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怎样才能坚持 唯物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而它主张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因而它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仅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且有性质的根本变化。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因而它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一类事物只能产生同一类事物,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而它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只见事物的现在,不见其过去和未来;只见一个个孤立的片段,不见总过程。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因而它主张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坚持两点论。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因而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另一方面,坚持一点论。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为只有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才能科学地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坚持发展的观点;而且只有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才能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联系实际上是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引起其他事物的发展变化,一要素的发展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发展变化;并且,矛盾是世界最普遍最重要的联系。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就只能坚持孤立和静止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则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就在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这是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事物为什么会发生量变和质变?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会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而且量和质、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的关系,以及必然性和偶然性、本质和现象等一系列对偶性的范畴之间的关系,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主要是教导人们学会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毛泽东指出: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_.个统一体中。例如,正和负、化合和分解、正确和错误、剥削和被剥削,双方都是依赖对方的存在而存在的。&&&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例如生产中包含着消费的因素,消费中包含着生产的因素;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因素。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例如,福与祸、安与危、先进与落后、胜利与失败等等,无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具有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敌对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固然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生物体内的同化和异化的区别,社会生活当中人民内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同意见的争论和商讨等等,也都属于矛盾的斗争性的表现。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只有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才能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才能相互转化。条件都是可变的。因她,矛盾的同一性及其所体现的静止和稳定,都是暂时的、可变的,因而是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指斗争性的存在可以脱离任何具体条件,而是指无论在任何条件下,矛盾双方都会有斗争。矛盾的斗争性既存在于事物的相对稳定状态中,也存在于事物的显著变动状态中。矛盾的斗争及其所体现的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脱离对立的同一,是绝对的同一或抽象的同一。这种同一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如果事物永远和自身绝对同一、绝对等同,也就没有矛盾,也不会有事物的发展。承认绝对的同一性,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
  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假若对立面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它们就不能结成一个矛盾统一体,因而矛盾斗争也就无从发生。脱离同一的对立,就是绝对的对立。承认绝对对立与承认绝对同一一样,也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要反对只见同一不见对立或只见对立不见同一的形而上学观点。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共存,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成果,否则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警惕资本主义的干扰和挑战,否则社会主义制度就无法坚持。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关系问题,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必须解决的一个新
  课题: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结合实际说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只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事物才有相对稳定性,才能存在,在此基础上,事物才能发展。如果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事物就不能存在,更谈不上发展…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对立的,但二者也是相互依存的。如果二者之问只是相互排斥,没有相互依存,那么,这两个阶级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连一天也不能存在下去,就根本不会有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
  第二,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矛盾双方各自从对方吸收和利用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使矛盾统一体趋向成熟和完善。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发展是一物转化为他物,但不是转化为任何别的他物,而是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这一转化的基本趋势是由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的。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在对立面的斗争中,双方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即事物的质变进行量的准备和创造条件。
  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当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达到某一限度时,只有通过矛盾双方的斗争才能突破这个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使一事物变成他事物。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有重要作用,但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毛泽东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①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片面夸大斗争性的作用而否定同一性的作用,或者片面夸大同一性的作用而否定斗争性的作用,都是错误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同时,事物的外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必须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内因、外因及其关系。
  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和周围的事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不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也不会发展变化。在一定情况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甚至起决定性作用。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变化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也就是通过使矛盾双方的状况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外因的作用无论多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邓小平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筒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矛盾观点。无沦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敢于承认矛盾,正确分析矛盾。并采取恰当的方法去解决矛盾,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要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即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一点论,防止片面地看问题。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持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柏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正确地认识事物。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而取得成功。如果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各种不同的矛盾,那就必然失败。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
  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普遍性是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它只能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特殊事物之中,而不能脱离各种不同的特殊事物独立存在:水果只能存在于苹果、梨、桃等之中,不存在离开苹果、梨、桃等独立存在的水果。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与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运动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趣性的特殊性也是不存在的。如果割裂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就会导致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丁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尤其不能用普遍性代替特殊性,因为特殊事物的具体特性比普遍性丰富得多。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由于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过来也是一样。&&&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毛泽东指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补充和丰富普遍原理。这一原理对我们有重要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抄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就必须在坚持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十分重视研究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丰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这些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基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种关系,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还要注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虽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基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这种关系,我们在分析问题时,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互相转化。
  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沦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陷入片面性而犯一点论的错误。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地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地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在实践中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均衡论。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两点论中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重点论中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沦统一的具体表现。
  (二)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一定的质。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正是因为各种事物都具有自身特定的质。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特定的质就是特定事物的存在本身。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质,质改变了,原有事物就不存在了,而变成其他事物。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属性是一事物和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
  事物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量的规定性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量的变化只要不超过一定的范围,就不会改变事物的质。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和量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一方面,质是量的基础,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质总是一定量的质,量也制约着质。这种质和量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充分体现在度中。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就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和最低界限。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事物的质保持不变,量变突破关节点,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例如,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度就是O~C-l00℃,0℃和100%:就是它的两个关节点,在这个幅度内,水保持它自身不变。如果超出这个范围,水就失去自己液体状态的物理的质,而变成冰或水蒸气。
  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_L,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性时,人们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出度的范围。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的变化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足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这是因为:首先,质变必须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突破度的界限,引起事物的质变。其次,质变必须由量变规定其性质和方向。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相反的量变的彼此较量。两种相反力量的此消彼长,不仅是质变的基础,而且决定着质变的性质和方向。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结束在旧质基础上的量变,为在新质的基础上的量变开拓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阶段性部分质变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而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显现出阶段性;局部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全局性质未变,而某些局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都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事物的运动发展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19世纪法国科学家居维叶认为,有机界的变化是由于突然性的灾变所引起的,通过这种灾变,一些由某种神迹创造的新物种代替了旧物种。激变论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冒险主义,认为社会革命无须经过积蓄革命力量的准备阶段,幻想通过突然的冒险活动取得革命胜利。庸俗180进化沦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19世纪下半期出现的南俗进化论,对生物的进化作了庸俗歪曲的解释,认为生物的进化只有量的渐进,没有质的飞跃。庸俗进化论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改良主义,主张社会的发展只能通过一点一滴的改良,反对通过社会革命对旧的社会制度进行根本的变革。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都是错误的。
  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辩证的否定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体。如果没有肯定方面,事物就不能存在;如果没有否定方面,事物就失去了变动性而成为僵死的东西。当肯定方面处于支配地位时,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一旦否定方面取得了支配地位,事物就会丧失其原有的性质而发生质的变化。
  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中包含着否定。例如,在生物学上,假设生命是肯定,死亡就是对生命的否定,生命正是在不断产生又不断排除死亡因素的过程中发展的,生命中就包含着死亡。否定中包含着肯定,例如,在化学上,分解是对化合的否定,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的过程,也就是氢原子化合为氢分子、氧原子化合为氧分子的过程,分解中就包含着化合、,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就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辩证统一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革命的本质。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火亡的理解;辩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足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米说,它足批判的和革命的。④在辩证法看来,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的、绝对的,总是要被否定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量。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否定不是单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通过事物内部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来实现的。事物正足通过这种自我否定而实现自身运动、自我发展。
  第二,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这种质变,只有经过否定才能实现。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生长起来的,它对旧事物的否定不足简单的全盘否定,而是有所保留的否定,即保留旧事物巾某些积极的东西于自身之中,并把它发展到新阶段。因此,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的环节而联系起来。
  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成果。克服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它在新…事物之间划出一条确定的界限,因而体现着事物发展中的非连续性;保留则是对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的汲取,体现着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辩证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竖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我们必须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当然这种继承只能是有批判的继承,批判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要以博大的胸襟和开放的视野,大胆吸收外国文
  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邓小平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①与此同时,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对于外国文化,既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而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建立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事物最初是肯定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事物处于肯定阶段。矛盾进一步展开,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取得主导地位,于是事物发生质变,这时事物的发展由肯定阶段进到否定阶段。新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经过斗争,对否定阶段再一次否定,使事物进入否定之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厂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又增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从而使事物在自己运动中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经过两度否定,否定之否定阶段与肯定阶段都作为否定阶段的对立面而出现,会有某些相似之处。这样,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肯定阶段上的某些特征,仿佛是向出发点回复。因而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否定之否定阶段既是前一周期的终点,同时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事物的发展,就是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样事物的发展就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还由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某些偶然原因的出现,使事物的发展出现暂时的倒退。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循环论片面夸大事物发展曲折性、回复性的一面,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看作是简单的周而复始,从根本上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前进性。直线论忽视或否认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把发展的道路看成是笔直又笔直的。这两种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带有很大的总括性,它的作用要在一个较长的过程中,在事物的发展完成一个周期(即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时,才能完整、充分地显示出来。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事物的发展过程,千万不能把否定之否定规律当作单纯的证明工具,不能把它当成僵死的公式,形式主义地到处乱套。
  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要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还包括一系列其他范畴,主要有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等。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对于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因果联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但是,并不是所有时间先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都是因果联系,在此之后并不等于因此之故。如白天与黑夜、春夏秋冬之间交替,虽然时间上先后相继,但它们彼此之间并没有因果联系。所以,因果联系是时间上先后相继的、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的联系。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混淆和颠倒。这是原因和结果区别的确定性。如果倒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就会得出荒谬的结论。
  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
  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原因之所以成其为原因,是相对于它引起的结果而言的:同样,结果只有相对于引起它的原因来说才是结果。
  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是确定的,但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别又是不确定的。同…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过来也是一样。例如,在摩擦生热、热引起燃烧、燃烧导致爆炸等一连串因果联系的环节中,生热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引起燃烧的原因,燃烧既是发热导致的结果,l义是引起爆炸的原因。
  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并引起原因的变化。,例如,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的原因,生产关系的变革又是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原因。科学上的反馈原理就是原因和结果的不断的相互作用。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因果规律性(必然性)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决定论。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因果规律性(必然性)的哲学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是错误的。
  因果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几种主要的类型是: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在分析复杂的因果联系时,一定要进行具体的、全面的分析。
  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行动。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必然性与本质和规律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偶然的东西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能这样出现,也可能那样出现。如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确定不移的必然性,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经过怎样的曲折道路,则是偶然的。
  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的过程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使发展的过程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和偏差。
  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
  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客观事物的每一过程都是由根本矛盾的作用决定的,都是遵循必然规律发展的,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受到内部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的种种影响。事物的发展不能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总是在无数的偶然变动中贯彻自己必然的发展趋势。在社会生活中,商品的价值决定价格这一必然性,是通过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通过大量偶然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的。马克思说: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①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凡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始终受必然性的支配。在生物领域和社会历史领域,直接呈现出来的是大量的偶然事件,几乎看不到必然性。然而生物进化和社会发展都是有规律的,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进化和发展的。如在社会历史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带有偶然性。但是偶然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受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历史必然性支配的,是历史必然规律的表现和补充。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里有两种情形:其一,对前一过程来说是必然的东西,对后一过程而言,则可能变为偶然的东西,反过来也是一样。其二,在小范围是必然的东西,对于大范围来说可能变为偶然的,反过来也是一样。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机械决定论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看成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如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里,没有任何一个尘土分子的分布是偶然的。这样,他们就把偶然性也当成了必然性,、这表面上抬高了必然性,实际上是把必然性降低为偶然性。同时,如果在社会生活中,把一切都说成是必然的,就会导致命运决定一切的唯心主义宿命论。
  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则把一切现象都看成是纯粹偶然的,否认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这种观点否认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取消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从而使人或者消极无为,或者盲目冒险。
  举例说明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的重要意义
  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实践中避免盲目性,提高行动的自觉性,取得预期的效果。决不能离开必然规律,不按规律办事,把希望寄托在偶然事件上。否则,就会犯类似守株待兔的错误。
  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在科学发展史上,电流的磁效应、x射线的发现,青霉素的发明,都是科学家通过抓住和分析偶然现象而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这些科学发现和发明说明,重视分析偶然现象,才能揭示必然性,推动科学进步。如果排斥偶然性,就会错过科学发现的时机,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此外,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决不能忽视偶然性。要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做到有备无患,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时,要经历由可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现实性和必然性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合乎必然性的东西,才是现实的,或者说,终将变为现实。现实不仅指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而且包括事物的种种联系。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它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的,它不再是可能性。决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
  其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现实性不能离开可能性,它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的,不可能的东西永远不会成为现实;可能性不能离开现实性,它的内在根据存在于现实之中。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现实性是由可能性发展和转化而来的,同时它又包含着新的可能性,这种新的可能性又将转化为新的现实性。客观世界的发展,就是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中实现的。
  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其次,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
  (四)内容和形式
  任何现实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
  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同时,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表现一定的内容。另外,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和对立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内容和形式可以相互转化。在某一种联系中是形式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成为内容,反过来也是一样。
  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二,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事物的内容是比较活跃易变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二者始终存在着矛盾。在事物发展的初期,形式与内容是基本适合的。内容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形式就落后于内容,逐渐成为内容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形式与内容变为基本不适合。这时就产生了变革原有形式以适应内容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经过变革,新形式代替了旧形式,形式与内容又基本适合。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矛盾运动,就是这样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不断发展过程。
  在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二者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首先,内容决定形式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决定,而不是僵死的决定。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
  表现不同的内容。其次,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认识事物的内容和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掌握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自觉地运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原理,注意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利用旧形式和创造新形式。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首先重视内容,反对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但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反对抹煞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五)本质和现象
  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体,都具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一事物的根本性质,对于该事物来说,就是它本身的特殊本质;对于他事物来说,就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本质和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但比较起来,本质的含义要更宽泛一些,它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事物的现象是复杂多样的。有些现象与本质是一致的,通常叫作真相;有些现象与本质似乎不一致,这种情况通常叫作假象。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不能把它同主观上的错觉混为一谈。
  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也是不存在的。本质和现象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
  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因为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所以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因而就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如果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直接合而为一的,科学研究就成为多余的了。如果对事物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是肤浅的,甚至为一些假象所迷惑,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行动的失败。
  其次,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因为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表现着本质,所以只有通过分析现象才能达到对本质的认识。我们决不能离开现象去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大量的现象,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揭示出决定事物现象的本质。毛泽东指出: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要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方法。
&&&&[2]&&&&&&
】【】【】
考试用书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