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介素5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剂治疗什么病

张建中教授:银屑病治疗进展
发布时间: 11:21&&&来源:医学前沿网&&&编辑:jingle&&&&&&
  银屑病是皮肤科常见疾病,银屑病的患病率各国各地区有一定差异,在北欧某些地区高达3%,在我国为1.23%。银屑病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大量证据表明遗传是银屑病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感染、季节和气候变化、情绪紧张等因素可促进发病。
  1 银屑病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银屑病分为寻常型和特殊型两大类,后者包括关节病型、红皮病型和脓疱型。各型间可互相转化。
  1.1寻常型银屑病
  最常见,占整个银屑病的95%左右,各年龄人群不分性别均可发病,40岁前发病的患者常有家族史,而40岁以后发病的家族史阳性率不高。典型皮损为红色斑丘疹,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皮损边界清楚。轻轻刮去鳞屑,可见一层淡红色发亮的薄膜,称薄膜现象。刮去薄膜可见多个小出血点,称为筛状出血现象即Auspitz征。皮疹可表现为各种形态,如点滴、钱币、地图、环形,少数为带状和蛎壳状。皮损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和骶尾部,可累及身体各部皮肤以及甲。多分布广泛,具对称性,少数局限于某一部位,如头皮、小腿、外阴、龟头等处。进行期遇各种机械刺激、外伤、手术等后可在刺激部位产生银屑病皮损,称为同形反应或Koebner现象。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瘙痒,少数无任何痒感。
  1.2 关节病型银屑病
  银屑病患者有5%~8%的人伴有关节炎,常继发于寻常型银屑病或银屑病多次反复恶化后,也可先出现关节症状或与脓疱型银屑病及红皮病型银屑病并发。除了银屑病的皮损外,还有关节病变,多侵犯远端指趾间关节,受累关节红、肿、痛,渐可致关节畸形固定。严重者可侵及多个大、小关节及脊柱,形成骶髂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
  1.3 红皮病型银屑病
  红皮病型银屑是银屑病的一种特殊、严重的炎症类型,约占银屑病的1%。急性发疹者常有发热、寒战、倦怠等前驱症状,皮疹初发常在四肢屈侧或关节屈面发生局限性红斑,迅速扩延全身,呈广泛潮红,并有轻度水肿或浸润。大量脱屑,四肢末端大片脱屑,如手套袜套样。毛发稀少或脱落,指(趾)甲增厚、色灰黄,患者可伴有发热、畏寒、头痛、关节痛等不适感。
  1.4 脓疱型银屑病
  包括泛发性和限局性脓疱型银屑病两大类。掌跖脓疱型皮损发于掌跖,表现为红斑基础上针头至粟粒大小无菌性脓疱;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表现为全身皮肤群集着针头大的无菌性脓疱。周期性成批发出,向周围扩展,可排列成环状、多环状,结成薄黄痂,反复发生。可有沟状舌,常伴有发热、白细胞升高、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脓疱干涸后可有大量脱屑,易转化为红皮病型银屑病。
  2 银屑病的治疗
  2.1 治疗原则
  银屑病是一个慢性病,患者应当做好长期治疗的准备。目前提倡建立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采用心理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式。药物治疗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病情程度、病期、皮损部位选择治疗方法。对于轻中度银屑病可采用局部用药为主的治疗;对于重度患者采用局部用药联合系统用药的治疗方法。急性进行期患者应选择刺激小,具有安抚作用的外用药物,如5%硼酸软膏、鱼肝油软膏等,勿用紫外线照射或具有强烈刺激性的外用药,以防病情加重或转为红皮病型。
  2.2 去除诱因
  去除诱因在银屑病的预防和治疗中非常重要。如戒烟酒、不食用有刺激性食物、适当休息、避免物理、化学和药物的刺激、防止外伤以及避免搔抓皮损等。急性期皮损宜用刺激小的药物治疗。彻底清除感染灶。临床上有相当多患者因感冒而致银屑病发生、复发或加重,所以治疗和预防感冒极其重要。
  2.3 外用疗法
  外用疗法是银屑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有如下几类:
  (1)皮质类固醇激素:是使用最多的银屑病外用药,它有效、易得、不污染衣服、产品甚多便于选择。主要制剂有以下种类:弱效激素有地塞米松霜、氢化可的松霜,中效的有去炎松、丁酸氢化可的松、莫米松等,强效的有氟轻松、二丙酸倍他米松、氯氟缩松、戊酸倍他米松、二丙酸倍氯美松等。超强效的有丙酸氯倍他索、卤美松、丙酸氯倍他索等。
  治疗银屑病时,临床上可选择各种类型的皮质类固醇。掌跖以及四肢部位的相对小面积、厚斑块型皮损可选用超强族皮质类固醇激素,也可以封包,待皮损变薄后则改用中低强度的皮质类固醇,一般每日外用2次即可。
  还有一种间歇冲击疗法,方法是外用超强皮质类固醇,每日2次持续2~3周,直到皮损至少消退85%以上,于每周周末连续3次,每次间隔12小时即在36小时之内连续3次。此法可以避免耐药与反跳。厚斑块可作封包疗法。
  皮质类固醇外用的副作用主要有局部皮肤萎缩、感染、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等,特别是长期应用时,面部和外阴部要注意时间勿超过2周,否则易引起上述副作用或激素依赖性皮炎。此外大面积应用可增加吸收。
  (2)维生素D类似物:临床上应用维生素D类似物治疗银屑病已获得成功,是近年银屑病治疗中的最大进展之一。在西方国家已逐步取代了皮质类固醇激素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
  ①卡泊三醇:可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分化,并可选择性地抑制白介素-1(IL-1)对T细胞的刺激功能,有免疫抑制作用。外用于银屑病皮损处后,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下降、分化转变为正常,此外,表皮与真皮炎症浸润也有减轻。
  卡泊三醇可单用,也可与其他药物合用。外用卡泊三醇软膏有效率约为75%~85%。封包疗法可增强疗效。卡泊三醇与环孢素A(CyA)联合应用6周后治愈率为50%,PASI积分下降80.5%。证明卡泊三醇与CyA有协同作用,两药合用能够加强疗效,减少用量,降低副作用,对慢性重症是可取的。
  副作用主要为皮肤刺激,约占5%~10%,表现为烧灼、红斑、脱屑,多见于面部。该药几乎不影响钙代谢。长期应用未发现皮肤萎缩,停药后无反跳,安全性及耐受性均较好。
  ②他骨化醇:与维生素D受体亲合力及其体外效果与骨化三醇强度相同。诱发高血钙比骨化三醇略轻。经研究,每日1次用他骨化醇软膏1.2 &g/g或4 &g/g,1个月之内银屑病损害即获得改善,可用于面部。
  ③骨化三醇:为维生素D3在体内的活性代谢产物。作用机理基本同卡泊三醇。局部外用骨化三醇0.5 &g/g或3 &g/g治疗银屑病皮损均有效,治疗面积超过600~1200 cm2易引起高尿钙。
  (3)维甲酸:维甲酸有促进上皮细胞分化的作用,可纠正银屑病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和分化异常,也有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产生的作用,可抑制炎性细胞进入银屑病皮损。外用维甲酸制剂适用于轻度至中度寻常型银屑病。
  目前临床上所用的维甲酸外用制剂有:0.1%全反式维甲酸,每日早晚各外用1次。国外用0.1%、0.2%、0.3%全反式维甲酸软膏,每日2次,疗程为2~3周。缺点是有较大刺激性。0.1%或0.05%他扎罗汀凝胶每日1次,疗程12周,停药后12周随访中低浓度维持时间较高浓度长,可用0.1%治疗,取得疗效后再用0.05%维持治疗,停药后将维持更长时间不复发。
  (4)焦油类:焦油类是由矿物或植物进行干馏后所提取的,由煤取得的是煤焦油,由植物取得的是糖馏油、松馏油、黑豆油等。煤焦油至少含有上千种成份,包括芳香的碳氢化物,如苯、萘、酚等。煤焦油可抑制DNA合成,减低细胞核的有丝分裂时间,发挥抗增生作用,还有致光敏作用。
  焦油制成洗剂用于洗头、洗澡也有很好的疗效。煤焦油浓度在1%~5%之间疗效最好。煤焦油还有头皮搽剂,还可与2%~5%水杨酸配合应用去屑。对顽固性掌跖部位银屑病用煤油浸泡和煤油软膏封包,同时联用皮质类固醇制剂疗效好。焦油制剂与长波紫外线(UVA)联用对银屑病更有效,此外焦油制剂对于用其它药物无效的患者也有效。Gockman于1925年提出一种三联疗法即煤焦油软膏、浴疗和紫外线照射相结合,可使疗效提高。目前这一疗法仍然应用与临床。
  煤焦油副作用有毛囊炎、痤疮、光毒性、刺激、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有气味等,致癌性是不是主要的尚不确定。
  (5)蒽林(二羟基蒽酚):蒽林为强还原剂,对抗局部炎症作用,可夺取组织氧使表皮细胞不能利用,可抑制有丝分裂,是治疗银屑病最有效的外用药物之一,常用0.1%~l%蒽林霜、软膏和糊剂。皮肤用0.l%、0.25%、0.5%及1%软膏和霜,头皮部用0.25%~0.5%洗剂、霜剂、香波,每日或隔日1次。传统方法是先从低浓度即0.1%开始,逐渐加大浓度。也可用高浓度(1.5%~3%)蒽林软膏作短时间外用(10~30分钟),然后用油搽去,再用护肤霜,每周3次,一般3周后皮损消失,可减少刺激和染色,提高疗效。这种疗法称为短期接触疗法。
  蒽林的副反应主要是使皮肤与指甲发生红褐染色,不可用于面部,因为可引起结膜炎,也不用于间擦部位。因该药有一定毒性,因此不能用氮酮等促渗剂配方,以免吸收引起毒性反应。大量吸收可致肝脏、肠道以及神经系统中毒。
  (5)辣椒辣素:辣椒辣素为一种天然的植物碱,化学结构为全反式-8-甲基-N-香草基-6-壬烯胺。能减少来自神经原的传导介质P物质,从而减少外源性刺激由外周神经传入脊髓神经和高级中枢神经,减轻血管舒张,有抗炎作用。该药耐受性良好,副反应为局部灼烧感。
  2.4 系统治疗
  (1)抗生素:点滴型银屑病首选抗菌素,斑块型银屑病或特殊类型银屑病在活动期也可选用抗菌素。常用的有青霉素、头孢类抗菌素等,常用青霉素800万单位/d,连续2周。也可用青霉素V 500 mg每日4次,连续4周,或羟氨苄青霉素 + 克拉维酸钾500 mg每日3次,4个疗程以上。其他抗菌素有甲砜霉素、四环素和红霉素族等,如可用红霉素1 g/d, 米诺环素50 mg,每日2次。
  (2)抗组胺药:可用于银屑病的止痒。所选药物可用咪唑斯汀10 mg,每日1次,氯雷他定,10 mg每日1次,依巴斯汀10 mg每日1次,西替利嗪10 mg每日1次,这些药物一般没有困倦感。也可用氯苯那敏(扑尔敏)4 mg,每晚1次。
  (3)细胞毒类免疫抑制剂:①氨甲蝶呤(methotrexate,MTX)是叶酸代谢拮抗剂,能与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使二氢叶酸还原成四氢叶酸,干扰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使DNA合成受阻,从而抑制淋巴细胞或上皮细胞的增生。
  MTX是目前国际上推荐使用的治疗银屑病的药物。常用小剂量疗法即每周7.5~15 mg,顿服或分次口服,每周1次注射,10~15 mg/次。MTX对于泛发性寻常型银屑病有效。是严重关节病型银屑病的首选药物,对红皮病性银屑病有很好的效果。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在用维甲酸无效或因故不能用时可用MTX,病情控制后即减量至最低需要量。
  氨甲蝶呤最常见的副作用是恶心、腹泻和口腔溃疡,有较少部分病例可见肝脏毒性如肝纤维化,因此,临床治疗时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并进行监测。
  ②羟基脲:每天1.5~2 g,有报道部分患者的皮损在治疗3个月时消退。对脓疱型银屑病、疱疹样脓疱病和连续性肢端皮炎均有效,对肝毒性少见,可替代MTX。该药副作用有巨细胞性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③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是烷化剂类免疫抑制剂,进入体内后,可被肝脏细胞中的磷酸胺酶或磷酸酶水解而活化,释放出氮芥基,与DNA的磷酸键结合,形成不同类型的交联,从而抑制细胞生长、成熟和分化,特别是对B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口服0.1 g/d。静滴0.1~0.2 g,隔日1次,用药后4~6周见效。为减少对膀胱粘膜的毒性,用药期间应大量饮水。病情得到控制后逐渐减量以维持疗效。
  ④环孢素A:是一种含11种氨基酸的环状多肽,是一种新的强效选择性高的免疫抑制剂,可阻断白细胞介素2(IL-2)的产生,选择性作用于增殖期T淋巴细胞等。主要用于严重寻常型银屑病、关节病型、红皮病型和脓疱型银屑病的治疗。常规剂量每日2.5~5 mg/kg,分两次口服,2~3周即可见效,2~3个月疗效最大,一般不要超过6个月,复发病例可以重新用药。本药耐受性良好。长期使用至4年,70%的患者得到缓解,但需要调整剂量。红皮病型传统方法治疗无效的患者环孢素治疗有效,短期应用(2~4个月)该药可使红皮病的症状得以控制。
  环孢素A的副作用有多毛症、震颤、胃肠道不适、齿龈增生、肝肾毒性、厌食,四肢感觉异常、高血压及闭经。严重者肝肾功能损害。应注意服药期间避免高钾饮食、服用含钾或保钾利尿药。不应与其它免疫抑制剂合用。高尿酸血症患者慎用。
  ⑤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吗替麦考酚酯)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其活性成份为次黄嘌呤5&磷酸脱氢酶抑制剂-霉酚酸。后者是三磷酸鸟苷(GTP)合成的限速酶。由于激活的T、B淋巴细胞的增殖高度依赖于嘌呤的合成途径,而其它细胞则可通过替代途径增殖。因此,霉酚酸酯可选择性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此外,骁悉(吗替麦考酚酯片)尚可抑制新血管的形成、抗体的产生及淋巴细胞表面糖蛋白分子(如粘附因子)的表达。副作用主要有恶心、消化不良、感染、白细胞减少及转氨酶增高等。剂量为0.75~1.5 g/d,分2~3次口服,疗程3个月以上。
  ⑥雷公藤多苷:雷公藤片、雷公藤多苷及雷公藤总苷均是从中药雷公藤提取的甙类物质,治疗银屑病的疗效是肯定的。常用10~20 mg每日3次。临床要注意对性腺和肝脏的毒性,应当定期查血象和肝功能。
  (4)维甲酸:主要为阿维A酸和阿维A酯,使用最多的是阿维A酸。一般口服用于治疗严重、顽固或对其它单一治疗无效的银屑病患者。可单用,但更多的是与其它药物联合应用。口服治疗对脓疱型和红皮病型最有效,显著优于斑块型。对泛发、限局及掌跖脓疱型均有效。阿维A酸和阿维A酯是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的首选药物之一,对本病有良好而迅速的反应,开始剂量为0.75~1.0 mg/(kg?d),2~10天内起效,维持剂量0.2~0.5 mg/(kg?d),需维持治疗2~3个月或更久,若过早减量脓疱易复发。
  阿维A酸和阿维A酯的副作用有致畸、唇炎、粘膜干燥、掌跖脱屑、脱发、血脂增高、转氨酶升高和韧带骨化等,孕妇期妇女、哺乳期妇女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也不宜使用。停药后两年内不宜妊娠。
  (5)非类固醇性抗炎药:适用于关节病型银屑病轻、中度关节炎和肌肉与肌腱在骨起止点处的病变,控制关节炎症。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SZ):用于关节病型银屑病中度严重关节炎。起始剂量为0.5 g,每日2~3次,每周增加0.5 g,直至达到维持剂量2 g,维持6~8周。可以缓解1/3患者外周关节炎的症状,约1/5患者不能耐受柳氮磺胺吡啶。其他药物如消炎痛25~50 mg,每日3~4次口服,布洛芬、萘普生等也可使用。
  (6)皮质类固醇激素:银屑病一般不用系统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特殊类型银屑病在其他疗法无效或全身中毒症状严重的情况下才可考虑系统应用皮质激素。关节病型银屑病需大剂量才能减轻关节炎症状,弊多利少。关节腔或腱鞘内局部注射非常有效,2~3天内就能见显著效果。用法:泼尼松40~60 mg/d,分2~3次口服,或琥珀氢化可的松200 mg加入5%葡萄糖液1000 ml分次静滴。控制后逐渐减量。
  (7)生物制剂:用于银屑病的生物制剂主要有三大类:重组人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融合蛋白。用于银屑病治疗的生物制剂主要有如下几种:
  ①阿法赛特(alefacept,LFA-3Tip,Amevive):是一种减少致病性T细胞的药物,是人源性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LFA-3)IgG-1融合蛋白,能阻断抗原提呈细胞上LFA-3与T细胞上CD2的结合。另外,阿法塞特的IgG区与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细胞上FcrⅢ受体结合而导致记忆性T淋巴细胞的选择性凋亡,该药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治疗银屑病的病例已经超过1500例,绝大多数患者病情得到改善,约第18周药效达高峰,其重要优势:长期缓解无需维持治疗;疗效持续提高;安全性好。主要缺点是病情严重者只有50%或不足50%得到缓解。
  ②昂他克(denileukin diftifox,DAB389 IL-2,Ontak):由IL-2受体结合区与具有酶活性的白喉毒素跨膜片段融合而成。对活化T细胞IL-2R的亲和力是静息T细胞的1000倍,故能选择性地杀伤活化T细胞。其不良反应是寒战、发热、乏力、恶心、呕吐,也可发生急性过敏反应。
  ③英利昔单抗(infliximab,Remicade):是一种肿瘤坏死因子&(TNF-&)单克隆抗体,通过细胞毒作用杀伤膜表面含TNF-&的细胞,还能诱导活化T细胞凋亡。对不稳定的红皮型或脓疱型银屑病,可迅速控制病情,与甲氨喋呤相比,没有肾毒性和肝毒性,其缺点是必需缓慢注射。有报道称该药可引起结核病复发,故有结核病病史者慎用,还有称应用该药可出现快速超敏反应。
  ④益赛普(etanercept,Enbrel,Immune):是一种TNF-&与IgG Fc段组成的融合蛋白,通过与TNF结合从而阻断TNF起作用。皮下注射每次25 mg,每周2次,连用24周;或每次50 mg,每周2次,连用12周,可有效地治疗中、重度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银屑病性关节炎和某些顽固性银屑病,是治疗中重度银屑病最具希望的药物之一。
  ⑤希普利珠单抗(siplizumab,MEDI-507):是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主要通过CD2抑制T细胞的活性,而Hum291是OKT3的人源化产物,与T细胞上CD3结合后诱导一种凋亡机制选择性地清除抗原反应性T细胞,还通过减少TH1型细胞因子以及增加TH2型细胞因子调节两型反应间的平衡。
  ⑥依法利珠单抗(hull24,efalizumab,Xanelim):是一种针对CD11a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T细胞表面的LFA-l与抗原呈递细胞、血管内皮和角质形成细胞表面CD54的相互作用,减少T细胞向皮损内的迁移、抑制皮损内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而发挥治疗作用。该药对其他药物抵抗的斑块型银屑病获得满意的效果,治疗4周后患者的皮损面积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平均下降约50%。
  ⑦其他:如抗CD4抗体(OKTcdr4a,imuclone):通过与T细胞受体(TCR)复合物中CD4结合而达到抑制T细胞活化的作用。达克利珠单抗(daclizumab,Zenapax,赛尼哌)为人源化抗CD25的单克隆抗体,可通过阻断CD25与IL-2的结合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IDEC-114是抗B721(CD80)分子的单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地阻断B721分子与CD28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阻断两者提供的协同刺激信号,发挥灭活T淋巴细胞的效应。
  重组人白介素10(tenovil,rhIL-10,Ten2ovil)是一种免疫调节细胞因子,使异常增生和分化的角质形成细胞正常化。重组人白介素-11是一个多功能性的细胞因子,在骨髓造血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直接作用于巨噬细胞,从而减少TNF-&,IL-1&及IL-12p40等炎症因子的产生,也开始应于银屑病的治疗。
  生物制剂对银屑病疗效不尽相同,因药物较昂贵、仍然不能解决复发问题、有些生物制剂有明显副作用等因素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2.5 紫外线疗法
  是银屑病非常重要的疗法之一。大部分患者可用此方法,特别是对皮损分布广泛或外用药物抵抗的患者可采用此法。最简单的方式是利用日光的天然疗法,紫外线治疗包括窄谱(311 nm)中波紫外线(NB-UVB)、宽谱(280~320 nm)中波紫外线(BB-UVB)、补骨脂素与长波紫外线结合的光化学疗法(PUVA),近年来也有采用靶向UVB疗法(290~320 nm)和308 nm准分子激光疗法。
  (1)中波紫外线:中波紫外线(UVB,280~315 nm)对银屑病有治疗作用,尤其是波长在311~313 nm。UVB干扰过度增殖的银屑病表皮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表皮的增生,另外引起各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改变,免疫作用的改变也可能在治疗中发挥作用。治疗时,首先应测定最小红斑量。开始照射3/4最小红斑量。患者应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逐渐加大剂量。通常治愈皮损需3周左右的时间。UVB和其它疗法联合疗效更好。UVB治疗照射剂量过大可致局部红肿、痛感,甚至可在该部位产生新的银屑病皮损。照射时应保护眼睛以免致结膜损伤。
  Goeckerman三联疗法即洗澡、焦油制剂和UVB三联疗法,2%~5%焦油制剂外用每日2~3次,至少每日1次焦油浴,然后照射UVB。可用矿物油或植物油清除过多的焦油。
  (2)NB-UVB:NB-UVB单一性好,红斑反应轻微,治疗银屑病非常有效[9]。影响NB-UVB疗效的主要因素是剂量、频率和次数[10]。已发现在紫外线光谱中,31l nm波长的紫外线治疗银屑病最有效。
  作用机制:主要诱导T细胞的凋亡并调控其细胞因子的分泌;抑制朗格汉斯细胞的抗原递呈能力和活化T细胞功能。NB-UVB初始剂量为70%的最小红斑量,并逐渐增加。治疗频率:目前报道的频率不尽相同,最常用的是2~3次/周。有报道单独应用NB-UVB治疗银屑病临床有效率为92%[12],NB-UVB与PUVA相比疗效相当,但副作用相对减少。目前,与NB-UVB联合治疗的主要是地蒽酚、卡泊三醇和维A酸。
  NB-UVB的副作用:近期副作用常见的是一过性红斑、皮肤瘙痒、疼痛和色素沉着等,剂量过大可有水疱;长期副作用为光老化和光致癌。
  (3)靶向UVB与308 nm准分子激光,国内外有报道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斑块状银屑病安全、有效,皮损清除较传统光学疗法更快。此两种均作用于局部,避免了正常皮肤的照射。
  (4)PUVA:原理是补骨脂素在吸收长波紫外线后,与表皮细胞DNA的胸腺嘧啶碱基结合形成光合物,细胞需要进行切割修复,从而使DNA复制延缓,表皮增生减慢;PUVA还可抑制朗格汉斯细胞的数量、结构和功能,引起活化T细胞凋亡,减少中性粒细胞趋化性,稳定肥大细胞膜,有助于银屑病斑块的消退。
  PUVA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口服8-MOP 0.6 mg/kg,2 h后行长波紫外线照射;②8-MOP药浴(0.5~5 mg/L),入浴15~20 min后照射UVA,每周2~3次;③0.001% 8-MOP霜外用60 min后照射UVA;④3-甲基补骨脂素(TMP)0.2 mg/L淋浴液,淋浴5~10 min后照射UVA;⑤有报道外用0.01% 8-MOP凝胶联合UVA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掌跖部皮损,症状明显改善。每周照2~3次。在皮损消退90%以上时,可以进入维持治疗阶段。维持治疗用于皮损活动明显,过去有PUVA治疗史的患者,需要至少2个月的维持治疗,每周至每月照射1次。如复发应增加照射频率。皮损稳定患者不作维持治疗。有效率可达80%~95%。
  PUVA与其它药物的联合治疗如与维A酸类药物、甲氨蝶呤、卡泊三醇等进行联合应用。
  副作用主要是光毒性反应和胃肠反应。前者在局部治疗时较为明显,后者仅在口服治疗时,是可逆的。长期副作用:潜在的远期危险性可能有皮肤老化加速、眼部损伤和致癌作用。
  2.6 中医中药
  根据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详情可登录牛皮癣疮疾病专题或向专家免费进行咨询,届时专家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出详细的解答。
  3 总结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病,治疗的目的并不是根除本病,而是适当控制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充分的医患沟通、互信和配合非常重要,这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由于银屑病常表现为缓解和加重交替,因此治疗也可随病情活动性而变化,加重期需积极治疗,控制炎症,防止不可逆损害的形成,缓解期可维持最简单治疗或暂时停止治疗。此外,银屑病多采用综合疗法,一般为内用、外用和紫外线疗法联合,病情控制后,逐渐减少用药种类,最后可用1~2种疗法进行维持治疗。也可采用不同药物的交替或顺序使用,以维持疗效,减少副作用。
  参考文献
  [1] 靳培英,甲氨蝶呤治疗银屑病的再评价[J].国外医学,):3.
  [2] Abels DJ, Harari M. Psoriasis remission time at the Dead Sea[J]. J Am Acad Dermatol,
Pt 1):325-326.
  [3] Besch R, Marschall C, Schuh T, et al. Triple helix-mediated inhibition of gene expression is increased by PUVA[J]. J Invest Dermatol, ):.
  [4] Engin B, Oguz O. Evaluation of time - dependent response to psoralen plus UVA (PUVA) treatment with topical 8-methoxypsoralen (8-MOP) gel in palmoplantar dermatoses[J]. Int J Dermatol, ):337-339.
  [5] Berneburg M, R?cken M, Benedix F. Phototherapy with narrowband vs broadband UVB[J]. Acta Derm Venereol, ):98-108.
  [6] Diffey BL. Towards optimal regimens for the UVB phototherapy of psoriasis: a mathematical model[J]. Acta Derm Venereol, ):259-264.
  [7] 顾有守.银屑病治疗现状[J].临床皮肤科杂志,):499.
  [8] 于波,钟绮丽,张杰等.NB-UVB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及其对皮损角质形成细胞周期蛋白D1和E的影响[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649-651.
  [9] Lapidoth M, Adatto M, David M. Targeted UVB phototherapy for psoriasis: a preliminary study[J]. Clin Exp Dermatol, ):642-645.
  [10] 杨秀莉,王丽华,张敏等.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斑块状银屑病临床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541-542.
  [11] Trott J, Gerber W, Hammes S,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PUVA treatment in severe psoriasis i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additional UV 308-nm excimer laser sessions[J]. Eur J Dermatol, ):55-60.
  [12] Korman NJ, Moul DK. Alefacept for 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and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everyday clinical use.[J]. Sem in Cutan Med Surg, ):10-18.
  [13] Costanzo A, Peris K, Talamonti M, et al. Long-term treatment of plaque psoriasis with efalizumab:an Italian experience[J]. Br J Dermatol, (s2):17-23.
  [14] Rioda WT, Adorni G. Infliximab treatment in psoriatic arthritis:our experience[J]. Acta Biomed, ):95-102.
  [15] Keane J, Gershon S, Wise RP, et al. Tuberculosis associated with infliximab, a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2neutralizing agent[J]. N Engl J Med, ):.
  [16] 张永东,迟庆美.益赛普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311-312.
6242人关注
3655人关注
3180人关注
3087人关注
3597人关注
2366人关注
1726人关注
2830人关注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