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全营养配方食品适用型配方的特点是增加蛋白质比例是否正确?

悬赏20爱心点
分享到微博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糖尿病是怎么得的.
之前有什么预兆吗.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诱发的.怎样预防和治疗.
糖尿病是现代疾病中的第二杀手,其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多达 1200 万,脑卒中者 500 万,冠心病者 600 万,双目失明者 45 万,尿毒症者 50 万,预防糖尿病形势极为严峻。
不同类型、不同病期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有轻重不同的症状,轻者可以毫无感觉,重者可以影响生活,可以是典型的症状(三多一少),也可以是非典型似乎很难与糖尿病联系在一起的症状。典型的症状是多尿、多饮、多食与体重减轻,按发生机制讲是应按这个顺序发生,但也可以仅仅突出某一个症状。
多尿:不仅指尿的次数增多,而且尿量也增多,24小时可达20多次,尿量可达2~3升以至10升之多。甚至尿的泡沫多,尿渍发白、发粘。多尿是由于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8.9~10mmol/l),排入尿中的糖多,于是尿次数与尿量增多。
多饮:尿多之后使体内的水分减少,当体内水的总量减少1~2%时,即可引起大脑口渴中枢的兴奋而思饮。
应当指出的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明显低于肾糖阈,所以在未出现多尿之前可能就已确诊为糖尿病了。另一方面,老年人肾血管硬化,而使肾
糖尿病是现代疾病中的第二杀手,其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多达 1200 万,脑卒中者 500 万,冠心病者 600 万,双目失明者 45 万,尿毒症者 50 万,预防糖尿病形势极为严峻。
不同类型、不同病期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有轻重不同的症状,轻者可以毫无感觉,重者可以影响生活,可以是典型的症状(三多一少),也可以是非典型似乎很难与糖尿病联系在一起的症状。典型的症状是多尿、多饮、多食与体重减轻,按发生机制讲是应按这个顺序发生,但也可以仅仅突出某一个症状。
多尿:不仅指尿的次数增多,而且尿量也增多,24小时可达20多次,尿量可达2~3升以至10升之多。甚至尿的泡沫多,尿渍发白、发粘。多尿是由于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8.9~10mmol/l),排入尿中的糖多,于是尿次数与尿量增多。
多饮:尿多之后使体内的水分减少,当体内水的总量减少1~2%时,即可引起大脑口渴中枢的兴奋而思饮。
应当指出的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明显低于肾糖阈,所以在未出现多尿之前可能就已确诊为糖尿病了。另一方面,老年人肾血管硬化,而使肾糖阈升高,所以血糖很高,而尿中无糖,也不会出现多尿;再者,老年人中枢神经感受性减弱,尽管体内水分丢失明显,而口渴中枢无感觉,也不思饮,这也就是老年人常见、死亡率很高的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的原因。多食:由于血糖不能进入细胞,不能为细胞利用,则会刺激大脑的饥饿中枢兴奋而多食,使进食后无饱腹感,满足感,于是进食次数和进食量都明显增多。
应当注意的是在II型糖尿病早期,由于高胰岛素血症的关系,使血糖利用加快,而出现餐前的明显饥饿感,甚至出现低血糖,这往往是II型糖尿病的首发症状。
消瘦:由于体内葡萄糖利用减少,脂肪分解增加,蛋白质合成不足,分解加快等,均可引起消瘦,如有多尿症状,体内水分的丢失更会加重消瘦症状。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其它症状:
疲乏无力:由于血糖不能进入细胞,细胞缺乏能量所致。据报告2/3的糖尿病患者有无力的症状,甚至超过消瘦的人数。
容易感染:糖尿病影响免疫功能,以致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现皮肤疥肿,呼吸、泌尿胆道系统的各种炎症,且治疗困难。
皮肤感觉异常:感觉神经障碍引起四肢末梢部位皮肤感觉异常,如蚁走感,麻木,针刺感,瘙痒,尤其女性外阴瘙痒可为首发症状。
视力障碍:糖尿病可引起眼睛各个部位的合并症,以至出现视力减退、黑朦、失明等。
性功能障碍:糖尿病引起血管、神经系统病变以及心理障碍等引发男性阳痿,女性性冷漠、月经失调等性功能障碍。
X综合征:II型糖尿病存在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的情况,故可同时或先后出现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冠心病、高血液粘稠度等,这虽不属于糖尿病症状,但有这些情况时,应注意血糖是否升高。
警惕无症状性糖尿病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常见和多发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糖是生命最基本的三大营养物质之一,是人体的主要能源,也是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血糖是指血中葡萄糖含量,是糖在人体内的主要运输形式。每个正常健康的人,体内血糖水平都是相对稳定的。当一个人进食后,血糖就会随之升高,正常人餐后血糖最高峰是时间是餐后45分钟到60分钟,而在餐后120分钟就要恢复到基础水平,如果一个人长期多食,会产生长期血糖增高,使胰岛素分泌也相应逐渐增加来适应,久久就会产生胰岛素分泌不足、衰竭,或其作用障碍,导致血糖的增高。增高的血糖随着血液循环经肾脏时,超过肾脏对葡萄糖回吸收的限度时,尿中可出现葡萄糖,提醒人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定期进行检查,尤其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必须定期查血糖,特别注意的是必须查饭后血糖,或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功能检查。
2、有些糖尿病患者无明显糖尿病症状,而仅出现合并症的表现,如突然视物模糊,视力障碍,无原因的周身皮肤瘙痒或反复起疖子,女性病人外阴瘙痒,频繁的尿路感染,后脚发凉,四肢麻木或疼痛,以及突然出现脑血栓、意识障碍及昏迷等,发现以上情况均应立即去就诊,以便及早诊断是否患有糖尿病。
3种易被忽视的糖尿病症状
糖尿病是仅次于癌症、心脑血管病的人体第三大杀手,它的“三多一少”症状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但是在这些症状明显出现之前,常有一些极易被人忽略的临床表现,如果不加以注意,很可能贻误病情。
一位中年妇女一段时间以来,外阴瘙痒难忍,就诊的结果是霉菌性阴道炎。她用遍了各种栓剂洗剂等抗霉菌药物治疗,但瘙痒症状都有增无减。无奈之下她到友谊医院妇科求治,化验结果令该患者大吃一惊,她的饭后两小时血糖竟然有3个加号,经进一步确诊其为2型糖尿病。所以提示一:中年妇女如有久治不愈的外阴瘙痒,不妨先去做糖尿病检查。
一位中年男患者虽然体格较瘦,但自我感觉健康无病,只是近年来患上了顽固的皮肤瘙痒,吃遍各种脱敏药物和外用擦剂,仍然不见起色。后来去医院检查发现他的空腹血糖非常高。原来他的皮肤瘙痒都是因为患了糖尿病后,长期脱水皮肤干燥所致。友谊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徐宝荣表示,中老年人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应首先排除糖尿病的可能后再对症治疗。
一位17岁的安徽小保姆,本该是毛发浓密的年纪,但她却毛发干燥疏淡,头顶裸露头皮,每次洗浴之后脱落的毛发更是随处可见。后经过糖尿病试纸的检查,这位小保姆其实患上了胰岛素分泌绝对减少的1型糖尿病。出现脱发主要是因为糖尿病造成的长期营养不良性脱发。
怎样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
  蛋白尿是临床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重要线索,但是糖尿病患者出现临床蛋白尿时已属晚期表现。目前主张通过以下方法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
  (1)测定微量白蛋白尿(UAE):六个月内两次UAE>20~200微克/分钟,排除其它因素和心衰、尿路感染、梗阻等即可诊断为糠尿病肾病。
  (2)激发试验:在一定运动负荷下,正常人不出现蛋白尿,而早期糖尿病患者却可出现蛋白尿。
  (3)尿-N-乙酸-B-氨基葡萄糖式转移酶(NAG),T-H糖蛋白、尿B2-微球蛋白检测均为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指标。
  (4)以99Tin-DPTA测定肾小球滤过率。
  (5)B超、X线摄片检查:肾脏是否较年龄相同的正常人增大。
  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上述各项检查,可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与哪些疾病相类似,怎样鉴别
  在临床上,当病人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血糖升高、尿糖阳性时,可诊断为糖尿病,但有一些疾病的症状与糖尿病相似或可以导致糖代谢紊乱。所以,应加以鉴别:
  1、尿崩症  该病有明显的烦渴、多饮、多尿,此症状类似于糖尿病,但有以下几点可与之鉴别:①该病尿多而比重低,糖尿病尿多而比重高;②尿崩症患者尿中无糖,血糖亦正常。
  2、食后糖尿  食后糖尿是指糖类在胃肠道吸收过速,故进食后出现一过性高血糖和糖尿。可见于胃空肠吻合术后,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这些病人的特点是,做糖耐量时,空腹血糖正常,半小时和1小时血糖浓度超过正常,2小时和3小时血糖正常或低于正常。
  3、应激性糖尿  在急性中毒、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塞、消化道大出血等应激状态下,由于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大量释放,可导致暂时性的高血糖和糖尿。在应激反应消除后,血糖、尿糖可恢复正常。
  4、慢性肝、肾疾病  慢性肝病患者因肝脏贮存糖原的能力减弱,糖异生及胰岛素灭活减弱,会影响血糖的调节。慢性肾脏疾病主要由于胰岛素在肾脏中灭活减弱,以及有尿毒症时胰岛素受体不敏感而影响糖代谢;还可因肾小管对葡萄糖吸收功能障碍而出现肾性糖尿。
  5、继发性糖尿病  如皮质醇增多症,胰腺切除术后,肢端肥大症等。
老年糖尿病并发症种种
  老年人患糖尿病病程长,如控制不好,易出现并发症,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心血管疾病。据调查,近半数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糖尿病人患心肌梗塞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5~7倍。糖尿病是以糖代谢障碍为主,同时伴有蛋白、脂肪的代谢障碍,甚至还可以有水、盐代谢和酸、碱失调。以上这些代谢障碍是发生动脉硬化的基础,故糖尿病患者容易产生动脉硬化症,使心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常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脑血栓。调查表明,糖尿病人脑血栓的发病率为非糖尿病人的12倍。糖尿病由于血糖增高。可使血液变得粘稠,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血流缓慢,极易发生脑血栓。同时,体内各种代谢发生紊乱,引起高血脂、高血压,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几种因素互相协同作用,最终发生脑血栓。
  3、糖尿病性肠病。糖尿病性肠病是其中晚期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原因尚不明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植物神经病变引起的,但也有不同意见,主要表现为肠道功能紊乱,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用抗菌素无效。
  4、白内障。据统计,在白内障患者中,糖尿病患者约占30%。由于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和眼内房水中葡萄糖浓度偏高,葡萄糖在代谢中转变为山梨醇物质积聚在晶体内,造成晶体纤维肿胀,进而断裂、崩解,最终完全混浊,引起患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5、难于控制的肺结核。据有关资料统计,糖尿病病人并发肺结核者占肺结核患者的10%~15%,比正常人高出3-5倍。这是由于糖尿病人的抵抗力差,高糖环境更有利于结核菌的生长繁殖。糖尿病并发肺结核后,由于高糖环境有利于结核菌的生长繁殖,且因维生素A缺乏,削弱了呼吸系统的抵抗力,并可因消瘦、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抵抗力降低,故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常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6、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引起肾脏内的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合并症,一般发生于患糖尿病5~15年之后。近年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常无任何肾病症状,一旦出现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说明患者已有持续性蛋白尿,其肾脏内的肾小球硬化,基底膜增厚,此时的糖尿病性肾病已进入中、晚期,如不及时有效地治疗,三五年后将发展成肾衰。
  7、性功能障碍。由于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阴茎动脉管腔变窄,供血量减少而造成勃起不坚或勃起难以持久,形成阳痿;或因代谢紊乱;引起神经功能低下和性激素减少。进而降低了性兴奋性,引起性功能减退。据统计,男性糖尿病患者中伴发阳痿者高达50%以上,女性患者约50%有性欲减退现象。
  8、糖尿病骨病。糖尿病骨病是糖尿病病人骨骼系统出现的严重并发症。糖尿病骨病的发生与骨的异常代谢有关。实验研究证明,糖尿病患者成骨细胞的合成及分泌功能严重受损,而破骨细胞功能仅轻度受抑制,骨吸收远远超过骨形成,造成骨细胞的大量丢失,临床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使骨对外界冲击力的抵抗作用明显丧失,轻度外力即可造成骨的重度变形,这就是糖尿病人产生严重骨病损的病理基础。
  9、膀胱病。糖尿病人持续的高血糖可损害盆神经的感觉传入纤维以及支配膀胱逼尿肌和内括约肌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使膀胱感觉缺损和逼尿肌张力下降,表现为尿意降低、膀胱容量增大、排尿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晚期由于膀胱逼尿肌和内括约肌麻痹,出现神经性膀胱的典型症状--尿潴留和充溢性尿失禁。
  10、感染。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抵抗力削弱,白细胞的防御和吞噬功能降低,高血糖又有利于致病菌繁殖,故处于体表的皮肤粘膜及与外界相通的组织器官,易发生感染。如皮肤上的毛囊炎、疖、癣,口腔中的牙周炎、齿槽脓肿,肺部的肺炎、肺结核,以及尿路感染、阴道炎等。
常见口服降糖药有几类
  目前用的口服降糖药仍是磺脲类(SU)和双胍类(BG)。
(1)磺脲类的药理作用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可抑制细胞膜上ATP-敏感的钾通道,抑制钾外流,造成细胞的去极化,导致钙通道开放,钙离子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使胰岛素分泌增加;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使C-AMP水平增高,细胞内结合钙分解成游离钙的作用加强,胰岛素分泌增加;②磺脲类药物还可加强胰岛素刺激的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肝对胰岛素的反应增加,减少肝糖生成;促进脂肪细胞内葡萄葡萄糖的转运,增加脂肪合成;增强内骼肌糖原合成酶的活性,使肌糖原合成增加;③降低血小板聚集和粘附(例如达美康),调节血脂,有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症和微血管病变。
磺脲类药物按降血糖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强、中、弱3种强度。优降糖作用最强,甲磺丁脲最弱,乙酰磺环已脲等药的降糖强度居中。另外,此类药物的作用时间不同,又分为长效、中效和短效,其中所氯磺丙脲作用持续时间最长,甲磺丁脲最短。
(2)双胍类的药理作用 ①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加速无氧酵解;②抑制肠壁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③抑制肝及肾脏的糖原异生;④增强胰岛素与外周组织胰岛素受体结合,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抵抗性,促进葡萄糖的摄取以及利用;⑤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甘油三酯水平,抑制肠道胆固醇生物合成和贮存;⑥降低人动脉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生长,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纤溶活性,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加动脉舒缩力和血流量。
双胍类与磺脲类药药共同使用可增加疗效。
糖尿病人用降糖药顺序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首先应该是单纯的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如果血糖控制不满意可以加服阿卡波糖(拜唐苹);若血糖仍控制的不理想,身材比较肥胖的患者可以选用双胍类药物,体重正常和消瘦者选用磺脲类药物单独使用,或与阿卡波糖(拜唐苹)联合应用;血糖还控制不好的患者可用磺脲类药物与双胍类药物联合应用。特别要注意的是磺脲类药物会使体重增加,因此身材较肥胖的患者不宜首选磺脲类药物。在口服降糖药已应用到最大剂量,血糖仍不能满意控制的情况下,即可以认为是口服降糖药物继发失效,应改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与胰岛素联合应用控制血糖。
  对于1型糖尿病的治疗,必须要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胰岛素治疗同时进行。若血糖控制不理想的,也可以同时加用阿卡波糖(拜唐苹);若血糖仍不能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上,则可与双胍类药物联合使用。
糖尿病并发心脏血管病的预防
  (l)强调及早纠正糖代谢紊乱。
  (2)纠正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限制饮食总热量,少吃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多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鱼子、蛋黄等,酌情服用降低血脂和胆固醇药物。
  (3)积极治疗肥胖病。对肥胖者给于低热量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及必要的减肥药物治疗。
  (4)有体位性低血压者,要注意在起床或起立时要缓慢进行,以防突然血压下降而致晕厥;如有失水、失钠应予补充,严重者可采用9α-氟氢皮质素治疗(0.l~0.3毫克,每日口服1次)。
  (5)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可改善糖耐量和脂肪代谢紊乱、并有助于减肥,必须按计划逐渐进行,以防止心力衰竭。
  (6)当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紊乱及心力衰竭时,座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若同时应用胰岛素治疗者,其剂量应持适当保守态度,严防低血糖反应。
控制肥胖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新华网伦敦11月9日电(记者曹丽君)国际糖尿病联合会专家9日指出,控制肥胖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有效减少肥胖人口可使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减少一半。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主席马丁·希林克在当天举行的一次电话会议上说,“Ⅱ型糖尿病患者中90%是由于肥胖才患病的,只要将体重稍微减少,比如5%到10%,就可使罹患糖尿病的几率大大降低。”
  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缺乏导致的慢性病。胰腺分泌的胰岛素能够使来自食品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如果机体缺少胰岛素或者无法恰当利用这种激素,葡萄糖就会存留在血液中。糖尿病分为I型和Ⅱ型,I型糖尿病患者自身不能产生胰岛素,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而90%的糖尿病患者都属于Ⅱ型,他们的机体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或者不能恰当地对其进行利用。
耐力运动糖尿病人的首选
  运动方法在糖尿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糖为肌肉运动的 主要能源物质之一。经常的耐力运动可增强肌细胞的胰岛素受体功能, 改善组织与胰岛素的结合能力,以便能在胰岛素浓度较低时保持较正 常的血糖代谢,即增强胰岛素的作用。这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即Ⅱ型糖尿病)有病因治疗的重要意义。其次,运动可改善脂质代谢 和调节体重。运动不仅有助于预防和消除肥胖,还可提高脂蛋白脂肪酸的活性,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动脉硬化危险因子),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第三,耐力运动可增加肌肉毛细血管密度,扩大肌细胞与胰岛素及血糖的接触面,改善血糖利用率。运动还可增加有 氧代谢酶活性,改善糖的分解利用过程。第四,运动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自身的体质,增强抵抗力,减少感染机会。
  糖尿病病人的运动方式主要是耐力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功率自行车以及太极拳、医疗体操等。患者可根据全身情况和条件,选择1~2项。其中步行是国内外最常用的项目,应作为首选。此外, 有人推荐糖尿病病人在家可做以下四种运动:第一是踮脚尖运动:将手扶在椅背上,踮脚尖(即左右交替提足跟)10~15分钟。第二是爬 楼梯运动:上楼梯时背部要伸直,速度依自己体力而定。第三是坐椅运动:屈肘两手扶上臂将背部挺直,椅上坐、立反复进行,做多久依自己体力而定。第四是抗衡运动:将双手支撑在墙壁上,双足并立使
  上体前倾,以增加肌肉张力,每次支撑15秒左右,做3~5次。
  运动治疗糖尿病必须持之以恒,长期坚持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就是体内胰腺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了。
症状有口渴,人开始消瘦。
115.155.10.*
这个比较详细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答: 你好,糖尿病人,能吃玉米渣粥的啊,这个是没有多大影响的
大家还关注当前位置:
>>>已知糖尿病病人尿液含有葡萄糖;肾炎病人则肾小球部位通透性大为..
已知糖尿病病人尿液含有葡萄糖;肾炎病人则肾小球部位通透性大为增加,尿液中会有蛋白质。检测病人的尿液可帮助医生确定病情。小李觉得自己身体不适怀疑自己患了糖尿病或是肾炎。如何通过一定的检测确定是否患相应的疾病。请写出设计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及结论。(1)设计原理:葡萄糖与_________发生作用,产生________;蛋白质与________发生作用,产生反应__________。(2)操作步骤:第一步:取甲、乙、丙、丁四支试管,甲、乙分别加入_______各2ml,丙加入葡萄糖溶液2ml,丁加入_______2ml,作为___________;第二步:甲、丙试管中加入刚配制的________2ml,水浴加热,观察现象;第三步:乙、丁试管中加入_______,摇匀,观察现象。(3)现象及结论:①.若甲、丙试管中出现_________,则尿液中有_________,可能患_________;②.若乙、丁试管中出现_________,则尿液中有_________,可能患____________。③.若___________,则说明小李不患糖尿病和肾炎。
题型:实验题难度:中档来源:0119
(1)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双缩脲试剂&&&& 紫色(2)第一步:小李的尿液&&&& 蛋白质&&&& 对照 第二步:斐林试剂&&&& 第三步:双缩脲试剂(3)①.砖红色沉淀&&&& 葡萄糖&&&&& 糖尿病&&& &②.紫色物质&&&&& 蛋白质&&&&& 肾炎&&&&& ③.甲、乙试管均无明显现象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已知糖尿病病人尿液含有葡萄糖;肾炎病人则肾小球部位通透性大为..”主要考查你对&&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科学研究方法&&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科学研究方法
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方法:
1、检测原理:生物组织中某些有机化合物能与某些化学试剂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糖类
(2)脂肪(3)蛋白质2、检测步骤 (1)还原糖的检测与观察:(2)脂肪的检测:方法一:花生种子匀浆+3滴苏丹Ⅲ染液→橘黄色方法二: (3)蛋白质的检测:&(4)淀粉的检测与观察: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比较:
知识点拨: (1)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含还原糖量较高的生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苹果、梨等材料。另外,由于甘蔗、甜菜中含有的蔗糖是非还原糖,不宜选用。 (2)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 (3)在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动物材料常用的是稀释的鸡蛋清。 注意事项:
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②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③必须用水浴加热
脂肪的鉴定:&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
蛋白质的鉴定: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科学研究方法:1、假说——演绎法①提出假设②演绎就是推理③实验验证假设和推理④得出结论2、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或稀有稳定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3、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归纳法、类比推理法、实验法和演绎法。①归纳法: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它把特性或关系归结到基于对特殊的代表(token)的有限观察的类型;或公式表达基于对反复再现的现象的模式(pattern)的有限观察的规律。②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推、类比。它是以关于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③实验法:通过试验的论证得出所需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分为: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实验中控制温度的方法④演绎法: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演绎法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有待于实践检验。它只能从逻辑上保证其结论的有效性,而不能从内容上确保其结论的真理性。也可以从逻辑思维,逆向思维和想象思维延伸到其结论该以反证明。4、实验必须遵守的原则:①设置对照原则:空白对照;条件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②单一变量原则;③平行重复原则5、实验的特性:对照,统一性质。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讨论结果;分析问题。分为科学实验;验证性实验;对照实验等。知识拓展:1、生物学的历史研究进展和相关实验的叙述。(1)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叙述①提出假设(如孟德尔根据亲本杂交实验,得到F1,Aa这对基因是独立的,在产生配子时相互分离。这里假设的是一对等位基因的情况);②演绎就是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③最后实验验证假设和推理(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最后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2)遗传物质验证的三个实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烟草花叶病毒的重组实验(3)酶发现过程中的实验:①1777年,苏格兰医生史蒂文斯从胃里分离一种液体(胃液),并证明了食物的分解过程可以在体外进行。②1834年,德国博物学家施旺把氯化汞加到胃液里,沉淀出一种白色粉末。除去粉末中的汞化合物,把剩下的粉末溶解,得到了一种浓度非常高的消化液,他把这粉末叫作“胃蛋白酶”(希腊语中的消化之意)。同时,两位法国化学家帕扬和佩索菲发现,麦芽提取物中有一种物质,能使淀粉变成糖,变化的速度超过了酸的作用,他们称这种物质为“淀粉酶制剂”(希腊语的“分离”)。科学家们把酵母细胞一类的活动体酵素和像胃蛋白酶一类的非活体酵素作了明确的区分。③1878年,德国生理学家库恩提出把后者叫作“酶”。④1897年,德国化学家毕希纳用砂粒研磨酵细胞,把所有的细胞全部研碎,并成功地提取出一种液体。他发现,这种液体依然能够像酵母细胞一样完成发酵任务。这个实验证明了活体酵素与非活体酵素的功能是一样的。因此,“酶”这个词现在适用于所有的酵素,而且是使生化反应的催化剂。由于这项发现,毕希纳获得了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4)生长素的发现实验:植物的向光生长和胚芽鞘实验2、同位素示踪方法的应用,使人们可以从分子水平动态地观察生物体内或细胞内生理、生化过程,认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例如,用C、O等同位素研究光合作用,可以详细地阐明叶绿素如何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什么是从这些简单分子形成糖类等大分子的中间物,以及影响每步生物合成反应的条件等。3、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对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研究,从DNA复制、RNA转录到蛋白质翻译均起了很大的作用。最近邻序列分析法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酶切理论和统计学理论,研究证实了DNA分子中碱基排列规律,在体外作合成DNA的实验:分四批进行,每批用一种不同的32P标记脱氧核苷三磷酸,32P标记在戊糖5'C的位置上,在完全条件下合成后,用特定的酶打开5'C-P键,使原碱基上通过戊糖5'C相连的32P移到最邻近的另一单核苷酸的3'C上。用最近邻序列分析法首次提出了DNA复制与RNA转录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从而建立了分子杂交技术,例如以噬体T2-DNA为模板制成[32P]RNA,取一定量T2-DNA和其它一些DNA加入此[32P]RNA中,经加热使DNA双链打开,并温育,用密度梯度离心或微孔膜分离出DNA-[32P]RNA复合体测其放射性,实验结果只有菌体T2的DNA能与该[32P]RNA形成放射性复合体。从而证明了RNA与DNA模板的碱基呈特殊配对的互补关系,用分子杂交技术还证实了从RNA到DNA的逆转录现象。4、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对分子生物学的贡献还表现在:a、对蛋白质合成过程中三个连续阶段,即肽链的起始、延伸和终止的研究;b、核酸的分离和纯化;c、核酸末端核苷酸分析,序列测定;d、核酸结构与功能的关系;e、RNA中的遗传信息如何通过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向蛋质中氨基酸传递的研究等等。为了更好地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除了有赖于示踪剂的高质量和核探测器的高灵敏度外,关键还在于有科学根据的设想和创造性的实验设计以及各种新技术的综合应用。
发现相似题
与“已知糖尿病病人尿液含有葡萄糖;肾炎病人则肾小球部位通透性大为..”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687249950872566754988292310466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糖尿病配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