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标教学理念中有哪些事项是应该注意的

当前位置:学员主页 --> 作业
敖特根高娃(学员)
[提交时间:
答题内容:
&&&&&&浅析新课标背景下政治课堂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 &新课改在 &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指导下,改革教学目标,改革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材质量,改革课程评价。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的创新,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紧扣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作为中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新型的教与学互动关系,真正的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各学科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纷纷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出台相应的对策,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经过了几年的教学实践,针对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体会和经验,探讨一下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变化。
&&& 一、既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更要做到实际联系理论
高中思想政治旧课程、老教材的教学,都要求坚持这一原则和方法,只不过的是,那时的具体做法是从理论到实际,是用实际来说明理论,强调的是理论,甚至过分的强调理论而忽视实际。
过分强调理论而忽视实际的做法,实际上是违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真理、科学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的同时,更强调的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目的。
现在,高中思想政治实行新课程、新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仍然没有过时。然而,课程标准变化了,教材变化了,即教育理念变化了,因而这一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也应该赋予其新的内涵,或需要更加全面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那就是:在具体做法上,更要做到从实际到理论,是从实际、生活中概括出理论,抽象出理论,而不只是用实际去说明理论。这样,才是真正的坚持了实践第一的认识论精神,才是全面的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新程标准与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生活逻辑&,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新教材不但在整体架构上充分体现了&以生活为基础&,而且在具体知识的呈现中充分做到了&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活题材之中,通过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范例来展示观点。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我们应该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引导学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模拟活动、参与家庭经济、文化生活、参与社会政治、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发现生活,然后通过探究、学习,去理解生活,从而产生推动社会及家庭生活发展的需要。
&&&&&& 二、既要研究老师的教法,更要研究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教和学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矛盾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然而,在不同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和学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在旧课程、老教材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支配性的作用。旧课程、老教材的教学虽然也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但实际上,研究教法的活动更多,研究学法的活动很少,实际上教师仍然主宰着整个教学活动,这主要表现在,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是问题的设计者,是学习效果的主要评价者。
现在,高中思想政治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学生的学转变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学法研究上来,转移到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来。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学习过程是主导&,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的第四点及其他地方反复强调了这一点;新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到了把教材从&教本&变为&学本&,在呈现方式上通过设计大量的思维及实践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经过&活动、体验、表现&,实现自主学习,也就是说,把体现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活动设计作为教材基本内容的呈现方式。
教学研究的重点要实现从研究教法到研究学法的转变,我们的老师就应该做到,备课时既要备老师的教法,更要备学生的学法。应该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堂上不仅要有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更要有学生提问,老师、同学来回答。
&&&&&& 三、既要重视知识点的教学,更要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中思想政治在旧课程、老教材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更多强调的是理论,是知识点的教学,甚至是死抠知识点,具体表现为:凡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点,哪怕其完全与学生的发展、创新无关,老师都要反复讲、学生都必须反复练;凡是与考试无关的知识点或东西,哪怕与学生的发展或实践能力的提高有着紧密的联系,老师一般都不会去讲,也不要求学生去学。因而传统的以考点为中心的教学,违背了&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的目的。
现在,高中思想政治实施新课程、新教材。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新教材的编写,其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新教材的一个亮点就是强调实践性。它&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重视引导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说,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新教材要以提高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为能力目标追求。
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新教材在教学上就应该瞄准认识的根本目的,在适当关注知识点的同时,更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上。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哪些是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对这些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要适当加以指导,让学生通过活动、联系生活去感悟。其次,要重视从整体上控制理论知识的学习总量量,从而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创造条件。再次,更应该发扬教学民主,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大胆去自主探究,让学生去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创新的潜能,真正提高学生创造和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 四、既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活动是一种实践,它既需要一定的手段(如课程、教材、教学工具等)作为支撑,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而且,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其实,在高中政治旧课程、老教材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等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已经被部分老师所采用了。但是,由于旧课程、老教材及其教学的目标是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忽视了信息技术手段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尤其忽视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具体表现在,CAI和网络只是为老师的教服务而不是为学生的学服务。
其实,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是现时代和未来社会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新教材的内在要求。新课程、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内容的学习,用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景,以帮助学生发现生活,自主获取知识。也就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要求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景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生成新信息等的信息素养。
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教师首先在教学观念上就应该转变对先进教学手段及其应用的认识,更应该强调教学手段为教学教育目标服务,尤其应该重视在先进教学手段和新课程新教材的教学整合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可以通过CAI把社会生活的情景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从中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单独或以小组去收集相关的信息(包括社会调查、图书馆索引、互联网络搜索),然后通过学生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制作,抽象出&理论&,再通过结题报告、作业展示等多种形式完成信息的发布、分享等,实现新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 五、既要以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为依托,更要开发和整合其它课程资源
从课程论和教学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空间、教学资源及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其本质就是就是如何对上述要素进行优化整合,以便实现教学的更大效能。
教师们对旧课程、老教材的教学,教师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的,或者说是严格按照高考考点的要求进行的,学生和老师都是死啃书本,教学目标及其教学过程都具有很强的封闭性与应试性。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及其新教材,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和把握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课程及其教材的基本内容的组织,既把学科理论和知识作为支撑点,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新教材的教学,既要以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为基本依托,更要积极地、不断地开发和整合其他课程资源。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对新课程、新教材的更大效能。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教师首先应该重视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去组织实施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教师应该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精选内容并恰当地确定难度。其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课程资源意识,树立开放、多元的课程资源观,对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东西,都应该大胆地加以利用。
&&&&&& 六、既要学生配合老师,更要老师配合学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事物的性质就不同;人的思想意识不同,行为实践的表现方式就不同。在旧课程、老教材的传统教法中,由于教的方面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的学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因而,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师生关系就是以老师的教为中心,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设计的问题及其思路转,强调更多的是学生配合老师而不是老师配合学生。
以生活为基础的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新教材,体现了新的学生观,那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老师为中心。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新教材的内容和编写,都力求从当代高中生成长的特点出发,从他们的实际需要出发,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的需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在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新教材的教学实施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具体的做法和要求是,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学会向学生学习,学会向学生倾听,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尊重、激发、保护和保持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热情和信心,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和发展的促进者。
&&&&&& 七、既要有老师提问,更要有学生提问
在高中思想政治旧课程、老教材的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表现在问题的提出方面就是,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和提出的,很少有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尤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更是如此。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对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大家都是公认的。显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远比培养学生的&学答&意识与应试能力重要得多、有意义得多。这也正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新教材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就其核心价值来说,它是一门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对高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它把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应该淡化讲台的威严色彩,使学生敢问。教师可以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道共同讨论问题,也可以把学生强上讲台,充当老师,把原来静止的、单向的视听教学变为运动的、多向道的、全方位的教学,使师生之间的&公共距离&缩短为&亲切距离&。这样,走下讲台的教师与学生同处于&一个水平线&上,师生互教互学,教学相长,久而久之,就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克服讲台的负面作用,除掉教师那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不良教风和学生对老师的敬畏感,使学生产生平等的感觉和敢于向老师提问的良好心理效应。其次,在教学引导活动中,教师应该在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的基础上,以灵活多样、引人入胜的教学艺术去创造愉快的学习情景,开展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火花,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相机诱导,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和刨根究底的欲望,使学生想问。再次,教师应该加强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会问。
&&&&&& 八、既要重视&双基&教学,更要突出德育教育的课程性质定位
课程德育性质:高中政治升年课程,就其核心价值来说,它是一门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对高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就其课程的培养目标来说,它是一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课程。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新教材的本质、核心和首要目标其实仍然是德育课程。
传统过分重视双基:高中政治旧课程、老教材,虽然也是德育课程,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支配,由于受唯升学率评价的钳制,老教材的课程实施实际上抛弃了它该课程的核心价值,&双基&教学取代了德育教育。这钟本末倒置的错误做法必须纠正。
新课程不是不要双基:那么,是不是新课程、新教材的教学就可以只要德育而不要&双基&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双基&是进行德育的载体。
双级与德育的关系:但是&载体&是手段,它是为教学教育目标服务的。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双基&教学,更要重视通过&双基&教学来提高德育的效果。
教学策略: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我们应该从现代高中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分析满足这些合理需要的条件,使&双基&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需要,融德育于生活引导、成长引导和&双基&教学之中。
&&&&& 九、既要搞好终结性评价,更要搞好综合性评价
&&&&& 高中思想政治在旧课程、老教材的教学中,只有终结性的评价,特别是只有选拔性的考试,评价机制缺乏发展性和过程性,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一大理念就是要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强调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追求,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定和达成。
在实际操作上,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的教学评价应该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不仅要考察学生对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应该强调创新多种新颖、活泼、可操作的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方法,重视思想政治学习的过程和体验,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重视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社区等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总而言之,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国特色的课程设置,具有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相关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活动的学科特点;作为学科课程体系中的一项科目,具有不同于一般科目的整合方式;作为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具有不同于一般学科教育的德育功能。惟其如此,只有切实从方法论的意义上奠定课程研究的专业基础,才能真正使所有致力于课程发展的研究者达成共识,从而使课程建设和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实现对旧课程、老教材和传统教法的扬弃中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就必须在继承传统课程教材教法的一些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师生关系、课程资源、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重心的转移,以素质教育观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的改革。
教师评语:
浏览: 69 &&评论: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听《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一课有感 - 新课标下高师思政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置策略研究 - 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课题管理中心
新课标下高师思政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置策略研究
时 间 记 忆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听《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一课有感
20:48:10 | By: 12张咏丽 ]
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听《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一课有感
思政课堂设置问题通常是教师着意思考的事情,但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也是教师问题设置策略的内容之一,是从另一方面对教师设置问题的补充和丰富,值得大家思考。近来听了学校的青年教师比赛课《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教师准备了一段材料要求学生分析和提出问题。
材料:扁鹊是春秋时期的神医。但一般人不知道,其实扁鹊兄弟三人的医术都挺高明。有一次,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医术谁最高明?”扁鹊答道:“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魏文王不解:“那为什么你名气最大?”扁鹊解释:“我大哥治病,是治于未发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根,他的名气也就无法传出去。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些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在病人病情严重之时,所以大家认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应此传遍全国。
教学过程中,在学生阅读《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内容后,教师呈现了这段材料,要求学生结合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和质疑。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提出了许多问题。问题围绕如何评价我国当前的反腐败斗争,以及如何进行反腐败斗争。通过质疑和解决问题,学生们认识到扁鹊阐述的“良医治未病”的哲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央提出的着重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方针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关键在于“制权”,即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等。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和自己探索解决问题,学生发现了教材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学会了运用,提高了能力。
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有疑问性、干扰性和复杂性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此外,在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在谈论什么,教师的注意中心就关注什么,学生有什么疑惑,教师就去探索、求解。要发动学生就热点问题去收集和整理材料,然后在班级进行交流。收集和整理材料可让学生分组进行,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
学生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有时看起来显得简单和幼稚,但其教学价值却十分突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自己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类似于科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高中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当然,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习惯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阅读全文(217) |
上一篇:下一篇:
后,你将出现在这里
&Copyright &copy
, All Rights Reserved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徐州市新生街76号(原九中)C409,C407 电话: 1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 初中课件 &&
&& 中考试题 &&
教学设计 地理备课
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应当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前 言地理是一种修养、地理是一种气质。高质量的地理教育可以给学生一种特殊的思维品格、思辨能力和创造素质,使他们学会用地理的眼光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 。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追求就在于使学生能接受高质量的地理教育。高质量的地理教育要求地理教师接受、认同、内化和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地理教学。主要内容•“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理念的价值追求与体现策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的价值追求与体现策略•“认识区域”部分的教学问题• 探究学习的实效性问题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理念的价值追求•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地理学科在解释周围环境、不同尺度区域乃至全球的各种自然特征与人文现象的独特作用;•初步学会选择与评价空间位置,能够理解现代社会中各种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形成对自然的人文关怀,更好地适应生活、欣赏生活、规划生活;•认识地理对于未来进一步学习的作用;•初步理解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感受地理学的美,形成学习地理的兴趣。对“有用的地理” 的正确理解•不是要把地理截然分成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生活无用的地理。•不能仅仅看地理知识是否能够在现实中得到直接应用,还应当看到它对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上的作用。•强调的是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认识生活离不开地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在教学中的贯彻1 关注地理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阐述其中的地理背景例1:气候与服饰实例:阿拉伯地区的居民喜欢穿长袍,戴头巾,服饰的颜色以白色为主;极地周围的因纽特人喜欢穿皮帽制品衣服;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英国女士冬季穿裙子,欧洲男士们的服装样式以开胸为主要特色。让学生分析其地理背景。•地理背景:•阿拉伯地区居民的服饰特点,与那里炎热干燥的气候、太阳辐射强、日照强烈有关。•极地周围的因纽特人常穿兽皮缝制的衣服,与他们生活在高寒的北极圈内,气候严寒、冰天雪地的环境密切相关。•青藏高原海拔4000多米,一般日平均气温要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24℃左右,又由于空气稀薄,日照强,气温日变化大,昼热夜冷早晚凉,独特的高原气候形成了藏族牧民的穿着特色。•英国位于欧洲西部,终年盛行西风,冬季西风带来大西洋上的暖湿空气,气候温暖湿润。因此,英国女士冬季也穿裙子。同理,欧洲的气候深受大西洋的影响,冬不冷,夏不热,气温日较差也小,温和的气候适宜男士们穿开胸式的服装。在欧洲,几百年来穿开胸式的服装长盛不衰,西装的名字也由此而来。•例2:气候与民居•实例:我国西北地区的传统民居多为屋顶平、墙体厚、窗户小,冬季保温、夏季防暑的&°平顶土房&±;南方地区则形成了屋顶陡斜、四璧透风、房体高架、上下分层的干栏式&°竹楼&±、&°木楼&±等民居类型;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内都有火炕、火墙等取暖设施,并设双层窗户。让学生分析其地理背景。•地理背景:•我国西北地区的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因为光照强烈、降水稀少、温差大、风沙多,不必要担心降水的经常性侵蚀,所以屋顶常常是“一”字形,而且复土较厚,四璧墙体十分厚实,窗户也比较小,这样屋内就可以达到冬暖夏凉了。•南方地区的民居类型的形成,是因为气温高、降水多、风力弱、湿度大,屋顶形态呈尖锐的“△”形,它既有效地减少了受光面积,又使屋内的热量积聚在室内上部,保持了屋内凉爽,同时还有利于迅速排除屋顶水分。•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则与冬季严寒而漫长的气候密切相关。例3: 地质地貌与民居•广西、湖南、贵州一带的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的传统居住建筑为“吊脚楼”;窑洞至今仍是我国陕西、山西一带居民喜爱的民居;青藏高原上的居民多建造石质碉房。•让学生分析其地理背景•地理背景:•广西、湖南、贵州一带的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主要分布在山区,因平地较少,地势较陡,坡度大,在修建住宅时,为了扩大住宅面积,往往在房屋一侧,临空发展,在下边安数根柱子支撑,使延伸部分好似吊在主屋后侧或一侧,给人以一种腾飞而起的崇峻感。•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利用了黄土缺乏层理、有明显的垂直节理和透水保温性好的地质特性。•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形成时代较新的高原。由于风化作用强烈成土时间短,且地高天寒,成土环境严酷,因而土层浅薄,质地粗疏,岩石广布,当地人们在建造房屋时,往往就地取材,主要以岩石为原料。•例4:地貌与交通习俗•在我国西南地区,形成了架设溜桥、索桥、藤桥的交通习俗,成为交通民俗的一大奇观。交通工具在山区也别具特色, “背篓”、“背架”、“滑杆”等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分析其地理背景2 关注地理与生产之间的联系•例:地理与农业发展方针与措施的制定•决不放松粮食生产,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针,其制订的地理背景是:我国人口众多,而且不断增长,粮食需求量很大;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耕地不断减少,人口的增长与耕地持续减少已成为粮食生产的主要矛盾。•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是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生态措施,其地理背景是:我国人均水资源少,干旱区面积大,降水的空间分布、时间分配不均;农业用水每年缺口达3000亿立方米以上,农业灌溉水源数量严重不足,质量恶化。•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其地理背景是:我国人均占有的耕地少,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山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为山地的立体开发提供了优越条件。3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阐述地理现象、地理概念、地理特征等知识•例: 从生活中常见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先用贴近现实的导入,“在电视的国际新闻中,差不多每天都有关于中东的报道”,然后结合如下资料提出问题:“这个地方为什么战争不断?”&#年-1973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进行了四次战争,通称中东战争。&#年-1988年,伊朗与伊拉克之间进行了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年,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年,美、英再次轰炸伊拉克•这种设计优点是什么?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的价值追求•以形成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具体说来就是:•使学生在空间关系辨识与分析、空间格局观察与归纳、区域整体性综合分析、区域差异比较、地理过程分析与预测等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地理知识与地理科学方法;•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联系地理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联系中国地理国情、联系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重大问题等方式,使学生体会地理学科的价值、产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形成国家意识与全球意识、形成科学的地理观念与环境伦理观念、受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浸染与熏陶。有地理素养的人的特征描述(1)具有地理素养的人明白地理科学知识的本质(足够的地理存量知识);(2)有地理素养的人在和环境交流时,能准确运用合适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和理论;(3)有地理素养的人采用地理的视角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增进其对世界的了解;(4)有地理素养的人能够运用地图、略图、脑中地图作空间透视,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将其恰当归类,得出相关的解释与结论;(5)有地理素养的人明白并接受地理学、理解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能感受地理学的美、地理和社会之间的相关性;(6)有地理素养的人对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更丰富、生动和正面的看法;(7)有地理素养的人具有许多和地理技术密切相关的实用技能。体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理念的基本着眼点•发展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形成一定的地理观点•进行地球道德的教育•进行地理科学美的熏陶1 发展地理学科能力•地理学科包括那些特殊能力要素?•不同学科能力要素的培养基准(目标)地理学科特殊能力要素分析与培养案例空间定位能力•空间定位能力的界定:是指在认识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时,运用地图、略图、脑中地图作空间透视,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得出相关的解释与结论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空间定位能力的 构成要素:•地理位置的空间知觉与想象能力•地理位置的分析与简单评价能力•对地理位置关系的表达与交流能力•空间定位能力培养目标 :•1.熟悉不同地理位置类型的观察与描述方法。•2.能正确读出一地的经纬度并确定该地在地球表面的位置;•3.能运用地图确定一地与特殊纬线的位置关系;•4.能运用地图确定一地所跨的纬度范围;•5.能运用地图来反映地表事物与山、河、湖、海洋等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6.能运用地图来反映地表事物与其外在的具有经济意义的物质要素和环境(如铁路、港口、交通枢纽、城市、自然资源产地等)的空间关系;•7.能借助地图并用语言或略图表达地理事物的位置关系;•8能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位置的影响,并能结合区域位置推断出该区域自然要素、现象、原因。•9.能简要分析评价地理位置的优劣。培养案例•空间知觉能力•空间位置及其影响•表达与交流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地理空间格局的觉察力的界定:是在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空间展开范围和空间排列状态等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是认识空间分布格局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学生具备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觉察力,可以较为顺利地理解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有序性规律。•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的构成要素•空间分布格局的观察能力:指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位置关系、空间形态、空间组成和空间排列方式等内容时,形成具有条理性、概括性知觉的心理过程。•空间分布格局的想象能力:是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的活动中以地图、图表、文字表述等所反映的已有表象为根据,通过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具有概括性空间结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空间分布格局的概括能力:是指在对地理事物空间展开范围、空间排列状态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分布的事实概括为一般规律的心理过程。•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的培养目标•地理空间分布格局的观察方面•能够运用地图有条理、有步骤、按顺序地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位置关系、空间形态、空间组成、空间排列方式和空间制约关系进行观察;•能够比较准确地辨别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位置关系、空间形态、空间组成、空间排列方式和空间制约关系的区域差异;•能够比较合理地运用整体到部分、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地理空间分布格局进行观察。•形成对地理空间分布格局的积极观察品质,如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敏锐性、精确性、细微性。•地理空间分布格局的想象方面•能够由读图想象出地理空间分布的实际排列形态与空间结构。•能够根据文字描述、分布图画出简单的分布略图、模式图。•能够将地理事物在不同区域空间分布加以综合,想象出一般分布规律。•能够想象出地理事物在空间上的延展特征和变化。•能借助地图来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地理空间分布格局的概括方面•能够以纬度作参照,抽象概括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格局。•能够以经度为参照,抽象概括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格局。•能够以空间方位为参照,抽象概括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格局。•能够以相对位置为参照,抽象概括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格局。•能够以垂直方向为参照,抽象概括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垂直带地带性规律。•能够人为划定界限,抽象概括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格局。培养案例•案例:观察、想象、概括地形空间分布格局•地理学科一般能力要素分析与培养案例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重点:问题意识、对已有地理信息的利用、所提出的问题的质量。•教学关键点 :正确区分地理问题与非地理问题 。•地理问题:•一是有关地理位置的问题。着眼引导学生就空间位置关系、地理位置的影响、地理位置优势与劣势提出相关问题。•二是有关空间有序性的问题。着眼引导学生就有关地理事物的空间排列状态、空间格局等提出相关问题。•三是有关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与区域差异的问题。着眼引导学生就地理事物的结构、状态、组成等提出相关问题。•四是有关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过程的问题。着眼引导学生就分析、归纳地理过程规律以及预测地理过程提出问题•五是有关地理因果联系的问题。着眼引导学生就地理事物空间上的成因联系提出问题。•六是有关空间联系的问题。着眼引导学生提出类似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是怎样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的?区域与区域之间发生怎样的空间相互作用?地是怎样影响人的?人是怎样影响地的?等方面的问题。培养案例•根据图表展现的信息提出两个与锋面有关的问题。只需提出问题, 不必作出回答和解释。地理信息加工能力•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收集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三个要素。•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包括:定位和搜集信息、观察和有系统地记录数据、阅读和解释地图、空间和地方的其它统计图展示,以及使用统计方法。•整理地理信息包括:选取资料绘制成地图;选取资料制成图表、表格、模式图等;运用其他媒体手段进行统计、归纳。•分析地理信息包括:运用统计等方法分析地理信息、资料;运用地图等手段进行推理和得出结论;从各种信息源中选择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预测等思维活动。案例:从地图上获取有效地理信息•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是以一定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例1:地理位置信息的获取(图略):•例2:区域气温分布信息的获取:•例3:地图上综合信息的获取─以台湾为例地图上综合信息的获取─以台湾为例•由地图的语言直观地表示出来的信息,叫显性信息;由显性信息经逻辑推理或合理猜想得到的信息,叫隐性信息。•从图上可以读出该示意图的比例尺、台湾岛周围岛屿名称,海域名称、岛上河流分布、主要城市的分布、冬季风的来向,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隐性的信息:•①因为该岛屿东临太平洋,是否属于东亚岛弧链的部分(合理猜想)?若是,其成因应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的结果(逻辑推理)。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推出火山、硫磺等信息。•②因北回归线横穿该岛,可以推出:岛屿南部为热带气候,而北部为温带(亚热带)气候。由此还可推出本地的主要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类。•③由岛上河流的走向和长度,至少可以推出二点:一是地势东高西低,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由此还可推知,其人口及城市也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二是河流所蕴藏的水力资源较为丰富。•④由比例尺可量算基隆到福州、高雄到厦门的直线距离,若告知船(机)速,还可推算航行时间。•⑤由冬季风的来向可让我们理解为什么要在“冬季到台北来看雨”?……2 形成一定的地理观点•地理观点的界定•中学生地理观点教育的重点领域人地协调观点空间观点因地制宜观点可持续发展观点地理观点的界定•地理观点的内涵•地理观点是地理科学思维方式的核心要素。是指人们用于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本质的模式、思想方法及思维运作程序。•地理观点为人们提出、回答、识别和解决地理问题,以及评价可能产生的后果,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地理观点使得社会与自然得以摆在地理的透镜下解读与诠解。”•李春芬先生认为,地理观点就是指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系。•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观点包括了解地球上的空间类型和过程,以及理解地球是由有生命和无生命的诸要素所组成,交互作用于自然内和自然、社会间诸关系的复合网中。包括空间观点与生态观点。•“地理学向其他分支学科一样,也具有一套发育完善的视角:•1.通过地方、空间和尺度的透镜观察世界的地理学方法;•2.地理学的综合领域:环境-社会动态地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环境动态与自然系统、人类社会动态与经济、社会和政治系统联系起来;•3.应用图像的、语言的、数学的、数字的和认知的方法的空间表述。”─引自《重新发现地理学》空间观点•所谓空间观点是有关于事物的位置和分布等讯息。当人们致力于探索有关“场所”之性质的问题时,可谓已具有空间观点了。具体在如下方面得到应用:•如何使用地图和其它地理表现方式、工具、与技术,以空间观点来搜集、处理、展现信息;•如何使用心像图(心智地图)来组织有关于人类、地方、环境的信息;•如何分析地球表面上的人类、地方、环境的空间结构。生态观点•生态观点强调了自然界所有要素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与其它生物相互关联的关系,等等。生态观点表明。如果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整个系统。•是否相当于“人地协调观点”?重新发现地理学:•“地理学的视角关注地方和空间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地理学视角激发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某种现象只发现在某些地方而为他处所无?为什么同一地方发生的现象相互影响?在一种地理尺度上起作用的过程如何影响他种尺度上的过程?区位对影响(或避免)政治、社会、经济或边界变动的努力有什么重要性?”中学生地理观点教育的重点领域•吴传均院士:“应当把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观点,以及人地关系观点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雷明德教授:中学地理教学应重点培养8个方面的“地理意识”:区位意识、环境意识、资源意识、人地关系意识、区域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全球整体意识、识用地图的意识。•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空间观点、生态观点。•周旗、廖赤眉:地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即地理结构视角和地理空间视角。•地理结构视角。这个研究角度的核心是人地关系。在地理分析、人地关系研究具体化为对地球表层系统结构的研究。•地理空间视角。这个视角强调事物的空间联系或相互作用,研究这种相互作用量随空间距离的变化规律。•您的观点?•从地理学家的倡导和基础地理教育的实际看,基础地理教育阶段应把人地协调观点、空间观点、因地制宜观点、可持续发展观点作为地理观点教育的重点。人地协调观点•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与地的协调“地对人的影响”中包含的思想方法•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与无机、人文与自然、过程与关系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必须从整体中观察事物的特性,从各种事象的互相关联中把握整体属性。•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外部条件,但并不是决定性条件。•在特定的场合,地理环境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以间接影响为主。“人对地的影响”中包含的思想方法•人类对&°地&±的干预意味着对自身的干预。•人类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但是不能改造自然规律。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要受到自然的惩罚。•人地系统发展过程中人与地之间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人地关系在改造─适应─超越─制约的过程求得发展。然而,当人地矛盾达到根本上的否定状态和急剧对抗时,人地关系可能转向破坏─衰败─的崩溃模式。•人地系统是人与地互动、区域与区域互动、要素与整体互动、原因与结果互动的统一。“人与地的协调”中包含的思想方法•人类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的容量相适应;•人类的发展必须从自然环境的整体出发,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变化发展;•确定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必须同自然环境与资源结构大体上相吻合;•利用地理环境、既要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又要遵循社会经济规律 。空间观点•区位观点•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观点区位观点•位置联系观。某个区域因其独特的空间占位状况,决定着该区域其它要素的组合特征,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促成某些特殊活动的发展;区域间地理特征的差异,往往由于两者在地表上所占据的位置的不同。•位置变化观。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作用随相互关系和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观点•已有知识提取: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在空间上的联系性。由于这种空间联系性在地理环境不同地段有着质的差别,所以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便产生地域分异。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空间结构的特征,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李春芬•教学上渗透如下观点是很重要的:•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在空间上是相互联系的,每一组成要素的主要特征都是在同其它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并通过历史过程形成的。它受其他要素的制约,以其他要素为存在条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相互联系在空间上有质的差别,因此显示不同的地域组合,反映了区域间的差异性。•教学设计应把握的视角:•基本视角之一:体现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使学生学会综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案例见第三个大问题)•基本视角之二:因为组成区域的各要素特征的组合体现着区域的整体性,所以应注重“显著征象和标志”的组合。(案例见第三个大问题)三、“认识区域”部分的教学问题•课程标准规定:至少学习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涵盖各部分 &°标准&±的具体要求。•带来的教学难题(以大洲为例):•选择哪个大洲或哪几个大洲(课程编制)•如果只选择一个大洲,应重点学习些什么内容?•学习一个大洲时,其他大洲怎么办?•具体说来可能遇到的矛盾就是:过多涉及其他大洲,则有限的课时不允许;如果仅仅学习一个大洲,有可能使学生缺少全面认识大洲的机会。•基本对策:1.注意教给学生认识区域的方法2.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范例教学)注意教给学生认识区域的方法•概括说来,认识区域部分教学的基本目标有二:第一,认识区域特征(包括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第二,学会认识区域的方法(主要方法:区域比较、区域综合分析)。其他目标渗透其中。•“认识区域”部分的主题:•认识区域特征•认识区域差异•认识区际联系•认识区域发展认识区域特征•区域特征的认识思路──找出该区域特别显著的征象和标志,并将这些显著的征象和标志综合起来,勾画出该区域的整体性特征。•一是从区域的自然地理方面寻找其特别显著的征象和标志,二是从区域的人文地理方面寻找其特别显著的征象和标志。案例: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基本视角:组成区域的各要素特征的组合体现着这一区域的整体性。•区域地形特征+区域气候特征+区域水文特征……→区域特征•基本方法:区域分析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的综合:先寻找各要素“特别显著的征象和标志”,然后将这些“特别显著的征象和标志”综合起来加以表述。区域地形方面“特别显著的征象和标志”的归纳•以下描述的是那些大洲的地形特征?•地形呈三个南北纵列带。 西部为南北走向的高大山系,东部高原平原相间排列。•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地形以平原为主,山脉主要分布在南部且呈东西走向。•描述地区和国家的地形特征•中南半岛•西亚和北非•日本•新疆•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教学的核心问题:如何分析概括一个区域的地形特征?•教学策略:以一个或几个地区为案例,构建如下认知结构:气候方面“特别显著的征象和标志”的归纳•气候类型构成的判断:在区域范围内,气候类型是否复杂多样,或哪一种气候类型所占面积最大(为主),有什么特殊的气候类型等。•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区域气候差异的比较:在区域范围内,气候的空间排列的空间规律与差异。•冷热、干湿的性质判断:分全区域的判断和对主要气候类型的冷热、干湿性质判断。•气候要素水平分布的差异:一是气温在区域范围内差异的方向和幅度;二是降水在区域范围内差异的方向和幅度。小资料:气候要素的特征判断依据•核心是对气温、降水状况作性质判断•气温的性质判断•气温:以气温数据为依据,找出表征其“最显著状态”的征象和标志,作冷热性质的判断。其判断主要有季节判断与全年判断两种。•季节判断的征象和标志是:•冬季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习惯上成为寒冷;•冬季1月平均气温在零下10℃以下,习惯上成为严寒;•冬季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习惯上成为温暖;•夏季一般把月平均气温20℃(有的定为22℃)作为凉爽和炎热的界限;•一般把月平均气温24℃以上,称为高温。•全年判断一般针对热带和寒带地区的气候类型(包括温带海洋气候)进行判断。•降水的性质判断•降水:以降水数据为依据,找出表征其“最显著状态”的征象和标志,作干湿性质的判断。其判断也分季节判断与全年判断两种。•季节判断:•月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上,为雨季或湿季•热带月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为干旱少雨(干燥)•温带月降水量在30毫米以下,为干旱少雨(干燥)•全年判断:•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为湿润、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为少雨、干燥特征综合:以亚洲自然地理特征为例认识区域地理差异•区域的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别。•区域比较是认识区域差异性的基本方法。•对类型区域而言,重点在于把握区域共性与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举例)区域比较的基本方面•要素现象或本质的比较:通过对地理要素(或部门)其全部或部分现象及性质的比较,从比较中找出差异最大的现象或性质,得出差异性的结论。(请举例)•类型和结构的比较:通过对某个要素(或部门)的各种类型在区域内的比重与其他区域作比较,取比较大小顺序或比重最大的类型或成分作为表征差异性的结论。 (请举例)•状态或过程的比较:通过对某个要素或部门在区域的变化状态与别的区域作比较,找出它的特征性状态,以明确区域差异。 (请举例)案例:区域共性与个性•在低纬度大陆西岸沙漠气候中,南美洲秘鲁西海岸的沙漠,由于强盛的秘鲁寒流的影响,具有某些海洋性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在纬度上它延伸得最长,是世界上所有大陆西岸沙漠气候中最接近赤道的。这表明在大陆西海岸荒漠的一般特征中,它显示了自己的个性,反映了它所在大陆的不同特点。─李春芬训练案例•分析南美洲热带沙漠气候的独特性时,应渗透如下的基本思路,学习比较法的运用:•应选择的比较对象最好是哪里?(学会选择比较对象:同等级、同类型)•从那些角度进行比较?(学会选择与制定稳定精确的比较标准─相应的知识结构是基础)•两个类型区域有那些异同? (学会按一定的步骤、按确定的比较标准进行比较)•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懂得既要比较现象,又要比较本质)一则教案─我们生活的大洲•[新课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应从哪里入手来认识一个大洲或地区呢?•[情景提问]:比如,我想去某一个同学家拜访,可不认识,你能为我描述以一下你的家庭住址吗?•[归纳、确认]:在这里,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描述——1、你家门牌号码多少?2、你家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3、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征,如:有多大?有多高?•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副板书]:在哪里——地理位置•[承转]: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实这和描述同学家的住址也是一样的:亚洲所在的街区就是他在世界半球中的位置;亚洲的的门牌号码就是其经纬度;亚洲的邻居就是他周边的大洲和大洋。•[活动]:•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副板书]• 最北:81°N;最南:11°3′S;• 最东:169°40′W;最西:26°3′E•读图6.2 、6.3 ,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小组讨论]•[启发引导]•1、计算:•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板书]:一、世界第一大洲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2、东西距离最大3、面积最大(4400千米)•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承转]:老师去家访,在确认了同学的家庭住址之后,就要进一步了解他家里的情况了,首先家里有什么呢?比如家里有几间房,院里有几口井,门前有几棵树——这叫自然情况;而家里有几口人,做什么工作,生活习惯和生活水平如何——这叫人文情况。•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也通常也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副板书]:有什么——地形、河流(就先说说地形和河流)•[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活动]:•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书记员纪录所经地区的特征。)•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造型活动”:•(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成十字。(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提问]:•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板书]:•二、地形复杂,山河壮阔•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余略)几点讨论•优点?请您来概括。•问题?•大洲位置的认识方法突显不够•大洲地形的认识方法突显不够•停留在认识一个大洲上,迁移不够四、地理探究学习的实效性问题•问题一:学生程度不同,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真正能“动”起来的是少数。而大多数学生只能当收音机,坐久了有可能开小差,甚至影响课堂纪律。如何解决这少数“动”而多数不“动”的问题?•问题二:大多数人真正“动”起来以后,往往纪律难以控制,或者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怎么办?•问题三:当学生的思维放开以后,有些问答题或评价题,学生的答案难以让老师作出评价•问题四:倡导学生收集地理信息,条件不具备怎么办•问题五:地理探究学习适应范围•问题六: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互补一则教学案例的启示•分享我们对岩石的知识•课题:分享我们对岩石的知识•思考:你对岩石的了解有多少?你想发现它有哪些奥秘吗?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同时我们将看到三块不同的岩石。•材料:你要准备的:一本科学笔记本一张“记录单1-A:岩石-我的观察记录”一把手持凸镜你和你的同伴要准备的:一本岩石与矿物学生活动教材一组三种不同的岩石一个纸板托盘•自我探究1.在你的科学笔记本第一页上,写下你的名字和记录日期。并确定自己在记下每个新内容时,都注明了日期。2.下面请思考关于岩石的一些问题你对岩石了解多少?你在哪儿发现了岩石?岩石有哪些作用?3.在你的科学笔记本第一页上记录下你所思考的结果。4.与你的同学分享你的观点。老师将记录下你的观点。5.你对岩石还有什么问题吗?请你告诉同学们。老师将把它们记录在表格上。6.在老师的指导下,收集以下材料:一个纸板托盘,三种岩石和两个手持凸镜。7.观察你的手持凸镜。并用它观察你的指甲、铅笔、笔记本上的记录,或者放在你课桌上的任何一样东西。8.在我们利用手持凸镜来探索岩石的奥秘时,你看到了什么?与你的同伴分享你的发现。9.老师将发给你一张叫做 “岩石——我的观察记录”的记录纸。在记录纸上记下你对每一块岩石所能观察到的一切内容。然后将它夹在笔记本里。然后,你就可以通过比较,看出你当初的观察结果在后面的实验中发生了什么变化。10.将托盘、岩石和手持凸镜送还到资源中心。11.看看你的记录纸,并与同学们交流你记录下来的对三块岩石各自不同的看法。12.在你的科学笔记本上,写下你认为三块岩石所具有的性质。•课后作业1.将你在你家院子里或在假期里所寻找到的岩石带到学校,放到教室的岩石研究中心。2.回家后,对你的家人或朋友描述你今天所学到的关于岩石的知识,并请他们写下对岩石的一些问题。将这些问题带到学校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地理探究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自主活动能力、合作交往能力。•体会地理研究的过程、学会地理方法。地理探究课的情感目标•探求知识的欲望、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热情;•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知难而进、刻苦勤奋的意志和献身科学的精神;•利用科学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地理探究学习的适应范围•确定、评价空间位置:着眼解决地理事物分布在哪里的问题;对地理位置做出评价。(请举一例,下同)。•揭示空间有序性:包括对有关地理事物的空间排列状态、空间格局等的探究。•揭示地理因果联系:分析解释地理事物空间上的成因联系。•解释空间效应: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是怎样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的?地是怎样影响人的?人是怎样影响地的?•分析、归纳地理过程规律以及预测地理过程地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提出地理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收集证据•整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解释)•表达与交流提出地理问题•学习要求:在观察、调查、阅读等情境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的问题。•达成目标:能对地理事物和现象产生好奇心,提出可能通过探究解决的问题;领会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引导探究的策略:教师必须提供某种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提出问题的兴趣;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通过特殊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提出的,甚至可以是教师或教材提出的。提出假设或猜想•学习要求: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者收集相关信息,将已有的地理知识与问题相联系,提出对问题解答的猜测和假设。•达成目标:能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通过思考作出猜想假设。•引导探究的策略:让学生广泛开展讨论、合理猜想。引导学生考虑我们能作什么样的预测和假设?应以什么为中心展开探究?鼓励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能够解决思想中暴露出来的不一致或不足之处的假设。收 集 证 据•学习要求:为验证猜想和假设,通过各种途径、形式搜集数据资料,决定收集资料的范围和要求,并制订相应的计划。•达成目标:能针对探究的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考虑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理解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对科学探究的意义。•引导探究策略:指导制订探究计划,明确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收集一手和二手资料的方法,具有初步的从一手或二手资料中提取有价值的科学信息的能力。整 理 分 析 资 料•达成目标:1.整理资料:能够选取资料绘制成地图;制成图表、表格、模式图等;能够运用其他媒介手段进行统计、归纳。2.分析资料:学会运用统计等方法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学会运用地图等手段进行推理和得出结论;学会从各种信息源中选择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预测等思维活动。•引导探究策略:指导学生绘制图表的方法;教给学生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源。指导学生运用其他媒介手段进行统计、归纳。解 释•学习要求:分析观察和实验的结果,与猜想和假设进行比较,做出解释;收集更多的证据支持解释,检查解释及过程、方法上是否存在问题,必要时提出改进措施。•达成目标:将证据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得出基本符合证据的解释;能注意与预想的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并做出简单的解释;能提出改进工作方法的具体建议。•引导探究策略:指导学生正确地描述、解释观察、实验所见到的现象;在学生提出证据说明和验证猜想和假设时,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使之与已有科学知识建立联系。启发学生注意与预想的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并让学生做出简单的解释。表 达 与 交 流•学习要求:表达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见解,并且和别人进行交流 。•达成目标:能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表示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能倾听和尊重他人提出的不同见解,并交换意见;认识表达与交流对科学探究的意义。•引导探究策略:培养学生能够从各种探究结果中得出有用的概念,作出明确表述;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检验与评价;采用恰当方式(如运用绘画、图表、文字等)总结和表达结论。地理探究实例1•收集与整理信息的探究:给出资料:1.一段关于法国突降大雪,引起交通阻塞的报道;2.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3.夏收季节天气与小麦收割的报道;4.寒潮天气预报,提醒市民增添衣服。让学生补充更多类似资料。•让学生说明材料1、2、3、4……提供了哪些信息,并加以总结。地理探究实例2•提出地理问题、提出问题的假设的探究•在教学“南极大陆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时,首先,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1)南极洲煤炭分布图及煤炭储量;(2)提示煤炭形成的重要条件——湿热的气候、茂密的森林;(3)南极洲景观图片;(4)南极洲气候特点。接着,让学生利用上述信息提出问题。再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和提出假设。地理探究实例3•布置搜集降水量数据、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作业•让学生到学校所在地的气象台(站)搜集当地降水量数据,填在表格中(如当地没有气象台站,表中数据可以由教师给出),在让学生用表格的降水量数据,并按下面的步骤(注:绘图步骤是否给出,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坐标纸上绘出一条直线作为x轴,并在其上标记12个月份;•画出两条与x轴垂直的线作为y轴,加上雨量刻度;•用立柱显示表x的雨量数据,形成降水量柱状图。•学生绘出降水量柱状图后,让学生读绘出的降水量柱状图,完成如下任务:•读出一年中各个月份降水量的数字,把12个月的降水量数字相加,算出该地全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找出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该地降水集中在那几个月?•自己归纳一下,读降水量柱状图应该注意些什么?地理探究实例4•给出问题,学生探究。•(1)读图判断①②③④四地气压大小;(2)地面A、B两地的温度哪个高;(3)请学生举出三种符合下图热力环流的实际例子。地理探究实例5•整理分析信息,进行大胆猜想,获得结论的探究•1.从水循环和水平衡原理看,椭圆表示某一区域,箭头①的含义是_,箭头②的含义是_.•2.若椭圆图表示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海洋,那么箭头①的含义是_,箭头②的含义是_.•让学生仿照上述两题,再编拟几题.地理探究实例6•给出资料,布置探究型学习任务•给出“闽江十里庵水文站1954年雨量和流量的关系图”和“塔里木河一条支流上某水文站的流量与附近库车气温对照图”。•让学生提出假设。•自己得出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规律。地理探究实例7•学生自己得出地理规律的探究•学习任务:总结世界小麦的主要产区的分布规律•学生理想的探究步骤是:首先在地图上找出小麦的主要产出大洲,然后从气候带、地形、河流(水源)这些影响小麦生产的因素入手,找出分布上的共性,去除分布上的差异性,最后得出小麦的分布规律。•此学习过程的优点:充分利用地图这一信息源,学得地理分析的方法。地理探究实例8•市区空气污染现状调查与思考(研究性学习)当我们上学路经车辆拥挤的街道时,街路上被一股黑色的烟雾所笼罩,机动车的尾气使空气受到了污染,给人们健康带来了威胁。通过对市区机动车辆尾气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引起社会对环保的重视。思路提示:(1)查阅有关书籍了解机动车辆尾气成分及危害;(2)走访交警支队管理处,获取市区各类机动车辆数据;(3)取点调查来往机动车辆数:校门口、西安桥、解放立交桥;(4)实验阶段:a.将一块干净的白手帕挡在发动的助力车排气管后观察其变化情况;b.将小白鼠放在笼中,放在小汽车的尾气排放管后,进行观察;(5)利用实验结果、调查数据、查阅的资料分析其危害,提出建议。地理探究实例9•实验探究•材料:一盆冰,一盆热水,一根香烟或一束香,一只长方形玻璃缸。•把冰和热水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把点然的香烟(或香)放入玻璃缸中,观察描述烟在装冰和热水的盆子上面是如何运动的,在两盆之间烟又是如何运动的。•让学生观察此实验进行如下活动:•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猜想;探究结论。地理探究实例10•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张美国东北部地区本区的地图,上面有自然景观要素、自然资源和铁路线。让学生分析本区最大的城市建在何处?•提出三种假设:一种是考虑交通条件,城市应该建在内河运输、铁路运输方便的地点;第二种考虑资源条件,城市应该建在有大铁矿的默萨比山脉附近;第三种考虑农业生产,城市应该建在土地肥沃、农业发达的依阿华地区。•验证假设。在地图上,查证这个城市是位于密执安湖南端的芝加哥,它是美国北方的交通枢纽,也是一个多功能的城市。•总结提高。通过这个案例的学习,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自己“确定”了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进一步理解了城市的区位因素。地理探究实例11•展示世界地图和日本地图,让学生观察、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将观察到的内容记录在一张纸上。•阅读有关日本的工农业生产、贸易、人民生活、文化习俗等资料,整理出若干条要点,记录在另一张纸上。•根据上述资料,让学生分析自然条件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日本的居民生活,日本为什么是资源小国、经济大国。•将当地能买到或能看到的日本商品列个清单,再与日本主要进出口商品进行比较,说说日本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和相互影响。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这种联系和影响。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
与"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应当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相关文章
网友最近关注
地理课改推荐内容
地理课改热门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课标下的问题教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