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自己的时间和行程

行程类问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span class="g-ico g-ico-star g-ico-star-on" style="width:%">
<span class="g-ico g-ico-star g-ico-star-on" style="width:%">
<span class="g-ico g-ico-star g-ico-star-on" style="width:%">
行程类问题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材料分析:看上图回答:①张骞第一次通西域的时间?通西域的目的是什..
材料分析:
看上图回答:①张骞第一次通西域的时间?通西域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请你依图写出他第一次走的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他在去西域路上会遇到什么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读图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①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同时开通丝绸之路。②长安—陇西—河西走廊—玉门关—楼兰—北山—龟兹—疏勒—大月氏—葱岭—于阗—南山—鄯善—阳关—河西走廊—陇西—长安。③地理环境险恶(沙漠,缺水,地形不熟,匈奴的袭击,西域各国的不信任,距离长,人员不多等)。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材料分析:看上图回答:①张骞第一次通西域的时间?通西域的目的是什..”主要考查你对&&张骞通西域&&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张骞通西域
张骞通西域: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到过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了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也向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况。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诸国也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终于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通西域的影响:&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贡献:张骞通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张骞通西域,奠定了我国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基础,后来,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张骞通西域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开通“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的示意图:
发现相似题
与“材料分析:看上图回答:①张骞第一次通西域的时间?通西域的目的是什..”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6270770369158235382741861853079《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
您现在的位置:&&>>&&>>& >>
>> 浏览文章
《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
《路程、时间与速度》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2-64页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解释与运用,由以往第一学段的图画情境的数模学习过渡到现在第二学段的文字应用题的数模学习。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式),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知识的基础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难点: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数量关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关键: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知与形成“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切身体会每个物体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
4、教学准备: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再向抽象思维转化。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我借助下面的教具帮助教学:
(1)多媒体教学。
(2)皮尺、秒表。
二、说教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用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多媒体电教法、尝试教学法、反馈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并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说学法:
因为“速度”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故而教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探索、分析、思考、交流的过程,逐步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建立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然后运用这个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的练习和教师补充的习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标准》所提出: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教学环节&教&&&& 学&&&& 过&&&& 程&设计意图&一 、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
&1、情境导入:刘翔奥运会比赛实况。
师:看完录像,你想说什么?从录像中你搜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从录像中找出相关数据,并分析数据所表示的含义,学生自己总结出名称。(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初步感知“速度”:你知道刘翔的速度有多快吗?老师通过计算知道他平均每秒大约跑8.5米 (板书:平均每秒大约跑8.5米) 。从我们教室的后墙到讲台大约是8.5米,也就是“滴答”这短短的一秒,刘翔已经从教室的后墙跑到讲台这了,他的速度确实惊人。&巧妙的利用现实生活中热点的赛况情境,通过让学生观看、分析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初步感知、理解“速度”这个概念(速度实际上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物体的行程,行程大则称为“快”,行程小则称为“慢”),帮助学生建立“速度”的数学模型。达到了新课初始便分散这节课的难点。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是路程、时间与速度,以及他它们之间的关系。&向学生明确表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三个概念。
⑴教师举例,学生辨别各个量表示的含义:
①老师从学校走回家的距离
②我坐摩托车用了10分钟
③小汽车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
⑵学生联系生活尝试模仿老师的例子自己来举例表示这三个概念。
⑶练习:(课件演示)你能分辨出路程、时间与速度吗?并说说为什么?
①从百草堂到盈信最近的路大约有900米,走路大约需要15分钟。
②一辆面包车3小时一共走了21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70千米。&通过教师的举例、学生的模仿、课件的演示,从中捕捉学生的好奇心,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将这种好奇心发挥到极致,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理解、区分这三个概念。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二、探究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1、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和由来。
(1)师:森林里的小动物也进行了一次赛跑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成绩。(课件演示)
①小狗5分跑了300米;
②小兔4分跑了280米;
③小猴5分跑了250米;
(2)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路程)你还想知道什么?(谁跑得快,就是“速度”。)
(3)师: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呢?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各抒己见,计算出各动物每分钟奔跑的路程,比较出快慢。
(4)师指导:他们每分钟奔跑的路程实际就是他们的速度。
(5)师:速度是怎么求出来的呢?它与路程和时间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6)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自己发现各部分关系,总结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全班齐读。&先通过多媒体的声、形、色的动画动感演示三只小动物的赛跑比赛,从“速度”这个难点入手,再通过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总结出第一个数量关系式,建立第一个数学模型,由此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2、学习速度的正确写法和读法。
(1)师:为了准确的表示速度,我们在60米后面加上“/分”,表示小狗每分钟跑60米。
(2)让学生自己写出其他动物和刘翔的速度,再读一读。&教师再进行速度单位书写的指导和关于速度知识的补充,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速度这个抽象的概念。&3、学生活动:现场测试学生步行的速度,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速度”的概念。
在教室里选择一段距离让2-3名学生分别来行走,教师用秒表记时,用计算器计算出行走的速度。&通过学生的亲身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只要有运动就会产生速度。&4、课外知识补充:了解一些关于速度的知识。(课件演示)
学生观看课件,师:你知道吗?
①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 4 千米/时。
②飞机飞行的速度大约为12千米/分。
③为什么我们会先看到闪电才听到打雷呢?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 米/秒。
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 30 万千米/秒。
④地球以500米/秒的速度自转。
⑤人心跳的速度为80次/分左右,新生儿呼吸的频率大约为40-50次/分,成人大约为16-20次/分,人眨眼的速度约为22次/分。&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让学生了解“速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数量,从而体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5、探索三者的其它关系。
⑴师:那速度与路程、时间除了我们发现的关系之外,他们之间还有没有别的关系呢?
学生自主发现、总结。(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⑵到底同学们自己总结的对不对呢,让我们来看下面一组例题(教材63页“试一试”第1题)。(课件演示)
少年宫&用了10分&学校&速度是60米/分&题目一:
从学校到少年宫的路程是多少?甲地&乙地&速度是70千米/时&140千米&题目二:
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时?
①师:谁来说说图意?你怎么解答?为什么用乘法(除法)?
学生看课件口述图意。学生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找出解决问题方法。
② 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己总结、发现三者之间的另外两个关系式:
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在学生自主发现了第一个数学模型后,通过这一组的例题,让学生尝试分析、思考、解决其中的数学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探究出第二个和第三个数学模型。本次的例题以线段图的形式出现,体现了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由此进一步的培养了学生探索的精神、探究能力以及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数学的自信心。&6、全班齐读三个关系式。&三、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1、数学书P63第2题:
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3小时。
①60×3=180表示什么?
②180÷3=60表示什么?
③180÷60=3表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互相说。
要求:说清算式中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算式又表示什么?&三个练习的难度由浅入深,训练的侧重点由理解概念到选择计算的方法再到运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让学生体会了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三个概念,又训练学生思维的方式和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表格练习:(课件演示)你会列式吗?车型&速度(千米/时)&时间(时)&路程
(千米)&自行车&15&12&?&摩托车&60&?&120&汽 车&?&2&160&
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条件口答算式并说出计算依据。&3、生活实际问题:一辆开往天津的在看到距离天津还有225千米的路牌后,它的速度是多少?
师:从题目你得到了那些信息?它们实际是什么,你会计算吗?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并利用这些条件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4、扩展练习:老师在上班时遇到了一个困难,你能帮助老师吗?(课件演示)
&&& 从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600米,我步行的速度大约为60米/分,我从家出发步行9分钟能否到达?(你有什么不同的方法?)
师:从题目你得到了那些信息?你估计能到达吗?你打算怎样解决?
⑴学生独立思考。
⑵四人小组交流不同的方法。
⑶学生汇报:
③&& 计算应该用的时间来进行判断
②计算9分能走的路程来进行判断
③计算9分走完所需的速度来进行判断
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这道拓展题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三个数量关系式(或是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来分析、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让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体会到处理实际问题的策略多样性、算法多样化(即: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的理解,解决它也有多种的方法)。&四、回顾反思&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弄懂了什么?想对同学们说什么?
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及对自己的评价。&给学生提供一个空间和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说说、找找中领悟本节课的内容,再一次理解与整理“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构造成的三个数量关系,并由衷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2、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自主探究弄清了什么是路程、时间、速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自己总结出了三个数量关系式,并利用这些关系解决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收获不小。希望同学们能继续保持这种探索的态度,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五、布置作业&数学书63页第3题、64页第5题。&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设计,配合多媒体,能简明扼要,画龙点睛地展现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板书展示了什么是“速度”,“速度”的表示方法、读法;展现了“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所构造成的三个数量关系式;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留下深刻的印象。
路程、时间与速度
刘翔:平均每秒大约跑8.5米(8.5米/秒)
谁跑的快?
&&& 路程 ÷ 时间 = 速度&&&&&&&&&&&&&&&&&&&&&&&&&&&& 速度的表示方法:
小狗:300 ÷ 5 = 60米&&&&&&&&&&&&&&&&&&&&&&&&&&& 小狗:60米/分
小兔:280 ÷ 4 = 70米&&& 速度= 路程 ÷ 时间&& 小兔:70米/分
小猴:250 ÷ 5 = 50米&&&&&&&&&&&&&&&&&&&&&&&&&&& 小猴:50米/分
小兔跑得最快,平均每分钟跑70米。(读法)
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式:&&&&&& 路程 = 速度 × 时间
&&&&&&&&&&&&&&&&&&&&&& 时间 = 路程 ÷ 速度
上一篇:下一篇:对不善时间管理的朋友来说,或许常常遇到的一个情况是答应接下太多的会议、活动或是额外任务的要求,结果把自己的工作节奏打乱,核心的重要项目反而无法如期完成。这时候,我们看到很多时间管理的文章都会说:要懂得拒绝。但又有另外一类文章告诉我们应该多尝试新的挑战。于是,问题来了,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拒绝?什么时候可以接受挑战?
我自己工作上常常接触到很多善于时间管理的讲师、管理者,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在我邀约他们参与或帮忙某个任务时,当他们要拒绝时,都有一个明确的理由叫做:「那段时间(下周,下个月)我要进行 XX 项目,所以可能没有额外的时间帮忙。」
重点就是,对于这些善于「时间管理」的人来说,他们明确知道自己未来几周,甚至未来几个月的「时间重心」(无论这时间是留给工作、家人或人生规划),于是他们就能很明确地知道当有额外的任务进来时,他们什么时候可以接受(可能刚结束或刚开始项目)?什么时候不能接受(那段时间正是项目需要投注最多身心的时候)?
日程表上有空,不代表你真的有空:学会留时间给自己
我们一般人在排行程时,会觉得日程表时间格上看起来是「空的地方」就是自己有空的时间,但这是最可怕之处。当我们觉得自己有空,而一股脑接受所有的额外任务,把自己的日历时间格填满,但等到事到临头,才发现自己那时候其实应该要多留时间去处理自己的项目工作,应该要多留时间应付核心工作的可能意外,但我们却忘了留下余裕。
图说:虽然日历看起来很空,但可能只是因为我们忘记事先规划而已,把这样的空日历填满,等到事到临头,才发现自己分身乏术。
要改正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学会在日程表上「留时间给自己」,把最重要的时间预留给自己,才不会让自己被各种临时任务、意外琐事追着跑。
图说:帮未来留下时间给自己最重要项目,这样就知道我应不应该在未来的那个时段去接受额外的任务或挑战。
刚好,我之前在经理人网站上的一篇文章「不是把事情填进去就好!「进攻型」日程表,才能让你不再被 deadline 追着跑」中,有提到所谓「进攻型日程表」的说法。
「进攻型日程表」,就是我这里想要谈的「在日程表上留时间给自己」的技巧,于是我参考了经理人那篇文章的观念,加上我自己这一个多月来的实践,重新转化为我自己的实践心得,来跟大家分享进攻型日程表怎么操作的方法。
这篇文章讲的是我的心得,应该可以实践到任何你惯用的日程表上,甚至任何你惯用的「项目管理软件」上,而我自己惯用的则是 Google 日历。
1. 日程表不能没有未来:「预先」设定长期计划与重要截止日
本篇文章要强调的是「实践」,希望从我的经验来分享怎么真的把所谓的「进攻型日程表」设计出来,所以我会直接讲方法,然后才在方法中去谈到一些观念。
当我们开始构想到未来几个月的一些目标规划时,那么当下我就会把这个项目最重要的几个截止日写入日程表中,并且开始进行长期的计划。
例如我要写一本电脑玩物的数字工作方法新书,有了一个预订出版日期后,我就在日程表先写上出版日、送印刷厂日等明确的截止日期(下图是假的范例,不要当真了),这是第一步。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这种长远之后才要发生的目标,会习惯性地「忽略」,不把他们写到日程表中,等到时程快到了才开始焦急准备,但这些未来项目重要截止日,才是应该优先写到日程表上的内容,如果你规划的计划愈早出现,那么无论是不是明年才要执行的计划,只要是计划的当下就应该先写入日程表。
2. 日程表不能只有截止日:拆解计划步骤,列出完成所需要的时间
但是写下截止日还不够,接下来进攻型的日程表才要开始发挥效用。
有了几个重要截止日后,我会开始构想要达成这个目标必须经历的一些进度,尤其是那些必须由我执行的重要进度,和那些通常可能是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来准备与完成的进度,而不是单独一天就能做到的。
这时候,我会把这个需要一段时间执行的进度,用多日活动的方式加入日程表中,这在 Google 日历上就会显示成一个类似「甘特图」的进度条。
这里是实践进攻型日程表的另外一个关键。或许我们也会把截止日写在日程表上,问题是到了截止日那一天或前几天,才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完所有工作,这都是因为我们只是「被动」地写下完成的日期,却没有思考「如何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分量」。
「完成所需要的时间长度」:尤其是我自己必须亲自执行所需要的时程,我也会预先用长条图的方式画在日程表上,例如在把新书送印刷厂之前,要有 15 个工作天进行排版与校稿,那么就要把这个时程画在日历上。
3. 太长的进度会失焦:把超过一周的大进度分割成以一周为单位的子进度
不过这里我自己有一个经验是,如果单独一个进度的时程拉得很长,例如连续三周都要执行同一个进度,那么我们就很容易精神涣散,会开始觉得时间那么多,就会到了进度时程中也会想要多拖延个几天在做。
一个不够具体、不够聚焦的进度时程安排,就跟没有安排没什么两样,因为我们没有压力、没有目标,就会缺乏动力,就不会真的照着做。
所以当检视自己预排的进度时程,如果发现太长的时间表,我会去思考这里是不是还可以拆解成更具体的步骤,有没有可以在几天或一周内要达成的阶段性目标,然后从这样的构想去把日程表上的进度条再拆解成更聚焦、更具体的单位。
4. 穿插当日核心任务:善用全日行程,写当天最重要的进度
除了有些需要好几天的工作量才能达成的进度外,在整个项目中还是会有一些比较零碎但也很重要的阶段任务,而这些任务可能是花个半天或一天就能完成,但必须在某个时间开始、或在某个时间完成。
这时候我会把这种比较不需时间准备,但有特定日期压力的项目进度,用全日活动的方式标注在我的日程表上。
我不会预先去排像是早上 10 点到中午 12 点要做哪件任务这样的事情,因为我之前也曾经在不同文章里说过,这样预排自己工作时间表细节的方式会有太多变动的可能性,等于是浪费自己预排的精力。
但我会把某几天设定「属于这一天最重要的任务」,这就像是 Google 日历上的全日行程,他会显示成一个色块,让我很清楚的知道这一天我要以做什么工作为重心?至于在这一天的什么时间做?那通常就是这一天任何有空的时间就应该执行它。
5. 先有长期计划,才能掌握短期计划:知道自己应不应该接下临时的任务
透过前面四个步骤,我就可能在几个月前先规划好了某一个项目的进度时程表,并且这个未来日程表上不是只有截止日期,还有一条一条长条图显示出完成每一个阶段性任务我所需要花费的工作日数。
这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显而易见,只要我排好时间条,我就可以很清楚地回推我什么时候应该开始工作,而不会等到快到截止日期前才不知所措。
第二个好处则是,当有人要跟我约某个会议、某个活动,要给我某个额外任务时,我可以从这份未来的进攻型日程表中,知道自己那个时段是否可以应付这个额外任务?
当我看到长期计划中那一周正是我项目最核心的密集工作进度时,我就知道我不应该在那一周去接其他额外要占用工作时间的任务,即使日程表上看起来有空格,因为我必须把那些时间留给自己的核心项目。
6. 单独的任务,也要预排完成他们需要的时间
而且当心中想要接下临时的任务时,一定也要有拆解步骤、回推完成所需时间的思考。
要答应参与一个会议、要帮忙一个任务,但这时候不能只是把会议时间写在日程表上,还是一样要回推完成他们需要的时间分量,这时候,我们就更容易发现自己到时候是不是可以应付这样的工作量。
如果只是一个时间,任何任务看起来都很简单,但是如果用进攻型日程表的思维:「在日程表上留时间给自己」,就能很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时段自己必须专注的任务,以及这个时段是不是还能分心去处理其他任务了。
7. Google 日历的颜色怎么安排最适当?长期计划、临时任务、重点关键
当日程表上可能有很多进度条、任务、截止日时,以 Google 日历来说要怎么用颜色去区分不同任务呢?
我的方法是,我会区分三种颜色:长期计划、临时任务、重点关键,例如下图中橘色是长期进度的进度条与截止日,也代表我的核心工作;而黄色则是代表这项核心工作里又特别重要的重点关键。
而紫色则代表临时任务、次要琐事。这样的三个颜色区分,就能让我一眼就辨别出应该关注的重点在哪里。
8. 闹钟提醒不是必须的
当有了进攻型日程表的排程后,我们的日程表管理就从自己「被时间追着跑」,转变成「预留时间给自己」。
而当有了这样的转念后,日程表上的闹钟提醒对我来说就一点也不重要了,因为我习惯就是每天打开日程表,看自己这周、这天与未来的工作进度排程,由我来主导时间的安排,而不是等着被提醒。
这时候,我就会把所有日程表的闹钟提醒都关闭,反正这些提醒如果我们扪心自问,其实常常都在不正确的时间弹出,我们通常也都是跳过或关闭而已。
9. 不要在「勉强的时间」里排时间
另外补充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在排进度时程时,尽可能避开假日、晚上,不要把上班时间以外的时间算进自己赶工的时间里,因为一旦我们有了这样的想法,那么这个工作就一定会让我们加班,因为我们心中留下了可以回家再做的后路。
所以像是「拼拼看用半天完成一天的任务」、「做不完就回家或假日再做」的想法,都是在预排进攻型日程表时一定要避免的想法,甚至一开始就应该尽可能避开这些时间,这样回推出来的时程表,才能知道自己应该开始每一个工作的准确时间与分量。
10. 回顾旧行程:了解自己完成某种项目真正需要花费的时间
最后,如果在几次项目中练习了这样的进攻型日程表排法后,它有另外一个效果,就是当我们回顾之前某个月已经完成的项目时,可以看到当时的进攻型进度安排,也就能更准确地知道自己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的正确时间长度。
这很重要,不要明明需要两个礼拜完成的进度,我们误以为(或逼自己)一个礼拜完成,这样想的话,我们永远无法排出完美的进攻型日程表的!
以上,是我自己实践「进攻型日程表」,学习如何「预留时间给自己」的进度排程心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也欢迎大家提供回馈与想法。
声明:「领客专栏」所有文章均由原作者授权 AppSolution 发布/转载,任何个人/组织未经授权不得使用。本文转载自「電腦玩物」,原文链接:
AppSolution 领客专栏「電腦玩物」主笔。探索軟體和服務背後的數位工作思維及方法,體驗實際應用後帶來的生活改變。
完美日程表攻略:别被时间追着跑!| 领客专栏·電腦玩物
关注爱范儿微信号,连接热爱,关注这个时代最好的产品。
想让你的手机好用到哭?关注这个号就够了。
关注玩物志微信号,就是让你乱花钱。}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