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微创手术PFNA多少钱

微创PFNA与PFN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4页¥3.002页¥1.005页¥3.002页¥3.002页¥3.00 1页¥0.502页¥1.004页¥3.006页免费2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48页免费27页1下载券32页免费20页免费38页1下载券
微创PFNA与PFN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P​F​N​A​与​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及​比​较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PFNA与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比较研究.pdf5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PFNA 与DHS 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PFNA与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目的 通过对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anti-rotation ,
PFNA )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 )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TF )的患者进行随访研究,评估影像学结果及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股骨
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 13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及苏州市相城
区人民医院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 )和
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 )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进行随访研究。
根据纳入标准,共获得完整随访病例140例146髋。根据内固定物不同分为PFNA组和
DHS组。PFNA组70例(74髋),其中男33例,女37例,年龄67~93岁(76.24 ±6.17 );
DHS组70例(72髋),其中男32例,女38例,年龄65~87岁(75.20 ±5.78 )。PFNA组
采用AO公司生产的PFNA28髋,采用亚洲髋(PFNA-II )46髋。DHS组均采用AO公司
生产的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 )。(1)临床疗效方面:分别从手术时
间,术中失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围手术期血红蛋白丢失,术后并发
症,骨折愈合时间,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 )等方面进行
比较,并采用Harris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功能评分;(2 )影像学方面,通过术前,术
后摄X线片对患者骨折复位情况,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 ),有无骨不连,有
无内固定失败,有无残余畸形等方面进行评价。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2011年&31卷&8期
MRI信号强度比值判断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意义
张鹏,申勇,张英泽,丁文元,曹俊明,王林峰,徐佳欣
目的 利用量化脊髓MRI信号强度的方法来探讨高信号对判断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意义。方法 2000年 2月至 2008年 2月行后路减压手术治疗且随访 2年以上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5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高分辨率 1.5T MR扫描.如果患者 T2加权像存在信号强度增加的区 II 则测量此区 II 信号强度值.同时于 T1加权像测量与 T2加权像高信号区 II 处于相同节段的脊髓信号强度值.两者测量所取面积相近,操作均于 MR工作台进行。T2加权像信号强度值与 T1加权像信号强度值的比值作为研究的 T2/T1比值。无 T2加权像高信号的患者归为无高信号组,T2加权像高信号的患者以 T2/T1比值的中位数为分界点分为低 T2/T1比值组和高 T2/T1比值组。结果 无高信号组 20例;其他 37例均有T2加权像高信号(T2/T1比值范围为 1.28~2.80.中位数为 1.65),分为低 T2/T1比值组 19例(1.28&T2/T1&1.63)和高 T2/T1比值组 18例(1.67&T2/T1&2.80)。经方差分析三组在年龄、病程、术前 JOA评分、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等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T1比值与年龄、病程呈正相关.与术前、术后 JOA评分及改善率呈负相关。结论 有 T2加权像高信号的患者其术前病情较重.手术治疗效果较差.并且随着信号强度的增加.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T2加权像高信号可作为判断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一项指标。
2011&Vol. 31&(8):&825-828
经后路改良野蛋壳冶技术治疗硬化性胸椎间盘突出症
杨大龙,申勇,张英泽,丁文元,张为,曹俊明
目的评价经后路采用改良野蛋壳冶技术治疗硬化性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 1月至 2009年 6月收治硬化性胸椎间盘突出症 22例.男 13例.女 9例;年龄 33~69岁.平均49.5岁;病程 3~18个月.平均 9.5个月。病变位于 T8-9 4例.T9-10 9例.T10-11 7例.T11-12 2例。 22例患者术前均进行X线、CT及MR检查.中央型突出 16例.旁中央型突出 6例。所有患者采用经后路改良野蛋壳冶技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11分法)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时间 180~300 min.平均 210出血量 600~1200 ml.平均 860 ml。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发生硬膜撕裂2例,均在术中予以修补;1例术后出现硬膜外血肿.下肢神经症状加重.血肿清除后肌力逐渐恢复。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12~54个月.平均 27.5个月。 JOA评分从术前(3.36&1.79)分提高到术后 12个月(7.45&2.99)分.术后 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2.P& 0.01).改善率为 58.3%&30.7%.良好 14例.一般 6例.未改善 2例。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改良野蛋壳冶技术可从后方完成对胸脊髓前、后方的减压.能有效地避免术中对脊髓的干扰临床效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
2011&Vol. 31&(8):&829-833
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的临床观察
曾忠友, 严卫锋, 陈国军, 汤永华, 吴鹏, 宋永兴, 金才益, 张建乔, 王斌, 唐宏超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男 8例.女 22例;年龄 39~68岁.平均 53.7岁。腰椎间盘退变 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 4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 5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 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I度) 6例。 L3.4 2例、L4.5 20例、L5S1 8例。采用单侧显露、减压、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同时在自行设计的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进行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通过影像学评价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下腰痛评分系统(29分法)评价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 75~110 min.平均 89术中出血量为 180~500 ml.平均 285 ml.均未输血。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I型 24例. II 型 6例。术后 2例病例出现终板切割.融合器部分陷入终板及椎体内。随访时间 12~36个月.平均 22.5个月。除 1例不能明确外.其余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 96.7%。随访过程中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未出现松动、移位、断裂.椎间融合器亦无移位现象。 JOA评分由术前的 10~16分(平均 13.0分)提高到 22~27分(平均 25.2分).改善率为 61.7%~90.5%.平均 72.5%。结论 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稳定性好、融合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部分下腰椎病变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2011&Vol. 31&(8):&834-939
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
郭海龙,刘毅,盛伟斌, 普拉提.买买提, 买尔旦.买买提,徐韬,荀传辉
目的 评价单纯后路经椎板或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在腰骶段结核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2004年 1月至 2009年 10月.共 32例腰骶段结核患者选择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男 21例.女 11例;年龄 32~65岁.平均 46岁。 L3.4节段 3例.L4.5节段 19例.L5S1节段 10例。 20例采用经椎板间病灶清除.12例采用经椎间孔病灶清除。临床疗效评价包括改良 Prolo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影像学评价包括腰骶段受累区的后凸角、椎体高度的丢失。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 12~24个月随访.平均 16个月。经椎板入路者术前后凸角平均为-24.3&.术后为-34.8&.终未随访时为-32.4&;经椎间孔入路者术前后凸角平均为-25.4&.术后为-35.2&.终未随访时为-33.6&.术后较术前有显著改善。根据改良 Prolo功能评分.术后疗效优良率达 93.8%。 VAS评分显示.术前平均 7.6分.术后平均 2.9&.术后比术前有显著降低。结论单纯后路经椎板或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腰骶段结核的有效方法。正确的适应证选择、仔细的影像学评价和彻底的病灶清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2011&Vol. 31&(8):&840-845
一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关节外畸形
张晓岗,任姜栋,曹力,郭文涛,汪洋,彭理斌
目的 探讨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关节外畸形患者一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10年4月对9例骨关节炎合并关节外畸形患者行一期TKA.男 2例, 女7例;年龄 34~69岁,平均 51岁。股骨侧畸形5例.胫骨侧畸形4例;除 1例畸形由发育不良引起外.其余 8例均由骨折畸形愈合造成。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 7~54个月,平均 29个月。 HSS评分从术前平均 18.7分(6~39分).提高到术后平均 89.8分(81~96分)。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 46.7&(0&~100&).提高到术后平均 100.6&(85&~115&)。下肢力线由术前平均偏移 11.8&(2&~21&)减少到术后平均偏移 1&(0&~4&);未发现假体松动征象。除 1例患者随访发现截骨处延迟愈合外.其余患者均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膝关节不稳及髌骨问题等并发症。结论虽然伴有关节外畸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一期行 TKA手术难度较大.但通过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可以取得与普通 TKA相似的手术效果。如果可行.推荐采用关节内代偿性截骨加软组织平衡术矫正畸形。
2011&Vol. 31&(8):&846-851
同期与分期双膝关节置换术后死亡率的 Meta分析
胡军,刘锋,吕征,王青,崔维顶,范卫民
目的 比较同期双膝关节置换术与分期双膝关节置换术的术后死亡率.评价同期与分期双膝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方法 参照 Cochrane 协作网(cochrane musculoskeletal group) 建议的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 PubMed (1990至 2010年)、OVID MEDLINE (1990至 2010年) 和 Cochrane 图书馆查找有关同期双膝关节置换术与分期双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英文检索词包括: bilatera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stag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otal knee arthroplasty 等。由两名评价者独立选择实验.提取有效数据.采用 Stata 10.0软件进行 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6篇文献。同期双膝关节置换术组死亡率[OR=2.925, 95% CI (2.352, 3.638)] 、30天死亡率[OR=5.078, 95% CI (2.192, 11.763)] 及高龄患者(年龄&70岁)死亡率[OR=4.087, 95% CI (1.947, 8.582)] 与分期双膝关节置换术组相比.均明显增高。结论 现有的有限证据表明.同期双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死亡率高于分期双膝关节置换术。对于术前存在高风险(如高龄)的患者.宜考虑采用分期双膝关节置换术.慎重选择同期双膝关节置换术.并应充分评估手术风险.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受纳入文献数量和质量的限制. Meta分析结果尚有待于高质量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以予证实。
2011&Vol. 31&(8):&852-858
肩关节镜手术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肌腱炎
戴雪松,蔡友治
目的探讨钙化性冈上肌肌腱炎的病理特点和肩关节镜手术的疗效。方法 2009年 3月至 2010年 10月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肌腱炎 34例。根据法国关节镜协会分类方法将钙化灶分成三组: 小(20 mm)。所有病例均行关节镜下钙化灶清除术和肩峰下滑囊切除术.同时行肩峰成形术(8例).肩袖修补术(10例)。所有研究病例均在术前及术后随访时采用 Constant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其疗效.手术前后均摄肩关节 X线片和 MR检查.其中 9例行组织学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34例患者获得平均 11.5个月的随访。术前 1个月、术前 2天和末次随访时 Constant评分分别为(36.1&6.9)分、(55.6&12.4)分和(89.7&2.7)分. VAS评分分别为(8.2&0.8)分、(7.03&0.7)分和(1.7&0.3)分.治疗前后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三组间(小、中和大钙化灶)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复发。病理检查发现钙化灶周围组织未见胶原纤维退变.周围可见新生胶原.细胞未见坏死溶解。结论正确认识钙化性肌腱炎的临床特点并准确把握手术时机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肩关节镜手术是治疗钙化性肌腱炎安全、有效且微创的方法。对不同大小的钙化灶.术后均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2011&Vol. 31&(8):&859-864
正向、反向束间构型在前十字韧带双束重建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王锋, 赵金忠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双束重建中正向、反向束间构型的初期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 4月至 2009年 8月.采用 8股自体腘绳肌肌腱双束重建 ACL治疗单纯 ACL损伤患者 97例.根据患者入: 时住: 号的奇偶数随机分成正向组(采用正向束间构型. 47例)和反向组(采用反向束间构型.50例).移植物均采用微型钢板纽扣进行悬吊式固定。术后患者随访期均超过 1年.根据 IKDC、Lysholm和 Tegner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术后随访 12~17个月.平均(13.71&1.32)个月。末次随访时.正向组 2例(4.2%)患者伸膝活动受限 10&.5例(10.6%)膝关节轻度屈曲受限(均&15&);反向组所有患者伸膝活动正常.4例(8.0%)屈曲受限约 5&。根据 Lachman试验.正向组 1例(2.1%)I度阳性和 1例(2.1%) II 度阳性.反向组 1例(2.0%) II 度阳性。 KT-1000(屈膝 30&.30N)双膝松弛度差异值正向组为(1.04&1.11) mm.反向组为(0.86&1.12) mm。按照 IKDC客观评级标准.正向组 46例(97.9%)正常或接近正常.反向组 48例(96.0%)正常或接近正常。根据 IKDC、 Lysholm和 Tegner评分标准.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 8股自体腘绳肌肌腱正向、反向束间构型双束重建 ACL均能有效地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两组短期临床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反向束间构型能有效地防止移植物和髁间凹的撞击。
2011&Vol. 31&(8):&865-869
PFNA及倒置 LISS钢板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对比研究
韩宁,孙贵新,李增春,李国风,陆晴友,韩庆辉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blade,PFNA)和倒置股骨远端锁定接骨板(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股骨近端骨折合并髋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7年 6月至 2010年 6月采用 PFNA和倒置 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且随访时间超过 10个月的股骨近端骨折合并髋内翻畸形患者 46例的病例资料.采用 PFNA内固定治疗者 24例.采用倒置 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者 22例。所有患者术后 6h开始不负重状态下功能锻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美国麻醉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Parker-Palmer活动评分和颈干角角度丢失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 10~12个月随访.平均 11.2个月。两组术前 ASA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末次随访 Parker-Palmer活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倒置 LISS钢板组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较 PFNA组延长.颈干角角度丢失减少。结论 PFNA固定允许患者早期负重;但对于骨质疏松严重、内固定切割风险较高的患者.倒置 LISS钢板固定有助于降低术后髋内翻的发生率。
2011&Vol. 31&(8):&871-876
多网管解剖型置管灌洗法治疗骨折术后继发慢性骨髓炎
崔健,刑文钊,孙梁,张纯朴,冯文岭,孔志刚
目的探讨多网管解剖型置管灌洗法在骨折术后继发慢性骨髓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6年 6月至 2008年 12月收治的骨折术后继发慢性骨髓炎患者 40例(41处)的病例资料.男 35例.女 5例;年龄 16~68岁.平均 42.7岁。对 40例(41处)采用彻底清创、闭合死腔、多网管解剖型置管灌洗引流、全身及局部应用敏感抗生素等系列疗法治疗 3~4周。术后每 3个月复查.包括切口愈合情况、X线片表现、红细胞沉降率和 C-反应蛋白。按灌洗治疗结束时炎症是否稳定及术后 6个月时炎症是否复发制定疗效评价标准.参考指标包括伤口愈合情况、全身症状、红细胞沉降率及 C-反应蛋白等。结果 按上述疗效判定标准.优 37例.切口一期愈合.术后 6个月时无复发;良 2例.切口愈合稍差.经换药治疗后愈合.术后 6个月时无复发;差 1例.窦道复发.切口未愈。 36例在术后半年行植骨内固定术.术后骨折愈合.4例未经植骨直接愈合。随访 30~50个月.平均 43.2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多网管解剖型置管灌洗法对于骨折术后继发慢性骨髓炎的治愈率高.可操作性强.术后好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2011&Vol. 31&(8):&877-883
上胸椎椎板螺钉的生物力学研究
胡庆丰,徐荣明,潘浩,周辉,夏志敏,董刚,王以进
目的比较上胸椎椎板螺钉(translaminar screw.TLS)、椎板关节突螺钉(translaminar facet screw.TLFS)和椎弓根螺钉(transpedicle screw.TPS)固定的拔出强度。方法取 9具新鲜尸体上胸段(T1~T3)完整脊柱标本.双能 X线骨密度仪测量后.游离成 3个独立完整节段(T1、T2、T3).在椎体两侧随机进行 TPS、标准 TLS和 TLFS置入.螺钉直径均为 4.0 mm。分别进行旋入扭距和拔出试验.比较三种固定方式的最大轴向扭矩和拔出力。结果上胸椎 TPS的平均最大扭矩为(0.40&0.01) N.m.TLS的平均最大扭矩为(0.35&0.01) N.m.TLFS的平均最大扭矩为(0.43&0.01) N.m;TPS与 TL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P &0.05).TPS与 TLF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 P&0.05).TLFS与 TLS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6, P0.05). TPS与 TLF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4, P &0.05).TLFS与 T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07, P约 0.05)。螺钉的旋入最大扭矩与螺钉的拔出力呈正相关性。结论上胸椎椎板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固定拔出强度差异并不明显。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的拔出强度明显大于椎板螺钉。椎板螺钉和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可以作为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方法。
2011&Vol. 31&(8):&884-891
胸椎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研究
刘观燚,徐荣明,马维虎,赵红勇,孙韶华,林华杰,许楠健,朱彦召
目的明确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解剖学可行性和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 20具胸椎标本.仔细解剖胸椎的后侧和前侧方.以清楚地暴露胸椎椎板和椎弓根。以椎板下缘向上、外缘向内各 7 mm为进钉点.在 T1.2、T5.6、T9.10直视下置入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通过直接的置钉和 CT重建.观察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实际置钉的可行性.测量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钉角度和钉道长度。结果所有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均由上位胸椎下关节突经关节突关节.进入下位胸椎的椎弓根.成功置入下位胸椎的椎体内。重建 CT测量发现螺钉在横断面的外倾角度为 2.1&&0.7&.在矢状面的尾倾角度为 41.4&&3.2&.在各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的螺钉钉道长度为(40.6&4.9) mm.钉道长度由上胸椎向中、下胸椎呈逐渐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09, P&0.01)。结论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具有解剖学可行性.可以作为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内固定方法.但置钉时要求较高的准确性。
2011&Vol. 31&(8):&892-896
后十字韧带完整性对股骨内髁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高曙光,李康华,雷光华,李宇晟,俞芳,赵瑞波,章灿,徐迈,姜未
目的 探讨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及其各分束的生物力学功能.以及 PCL完整性对股骨内髁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12具新鲜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在不同轴向载荷(0~800N)和不同屈曲角度(膝关节屈曲 0&、30&、60&和 90&)进行生物力学测试。PCL完整、前外侧束(anterolateral bundle.ALB)切断、后内侧束(posteromedial bundle,PMB)切断和 PCL完全切断顺序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分别测量加载后股骨内髁中部的应变。结果 0&位.各级载荷下 PMB切断和 PCL完全切断均引起股骨内髁应变增加.ALB切断对股骨内髁应变无明显影响.且在各级载荷下 PCL完全切断组股骨内髁的应变绝对值较 PMB切断组无明显增加。 30&、60&和 90&位.大载荷下 ALB切断和各级载荷下 PCL完全切断均引起股骨内髁应变增加.小载荷下ALB切断和各级载荷下PMB切断对股骨内髁应变无明显影响.且大部分载荷下 PCL完全切断组股骨内髁的应变绝对值较 ALB切断组明显增加。结论 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 ALB和 PMB均有一定的稳定作用.伸直位 PMB对稳定起绝大部分作用.而屈曲位 ALB对稳定起大部分作用.且 PCL部分或完全断裂在屈伸过程中对股骨内髁均可产生不良的生物力学影响。
2011&Vol. 31&(8):&897-910
软骨细胞外基质与壳聚糖复合制备组织工程软骨支架及其性能研究
杨强,彭江,卢世璧,夏群,马信龙,胡永成,郭全义,汪爱媛,赵斌,张莉,许文静
目的 探讨采用壳聚糖与脱细胞软骨基质复合制备组织工程软骨支架的可行性,检测其理化性能和细胞相容性。方法 取天然人软骨粉碎.取 100 nm~5&m 软骨微丝,脱细胞处理后制备为质量浓度 1%悬液.与质量浓度 2%壳聚糖醋酸溶液按 1颐1(重量比)充分搅拌混合,冷冻干燥制备复合支架。对支架交联,并进行组织学、扫描电镜、孔隙率及吸水性测定、生物力学评估, MTT法分析支架浸提液毒性。分离培养犬软骨细胞.种植到支架上.倒置显微镜、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的生长、分化情况。结果 组织学显示支架中无细胞碎片残留.I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扫描电镜显示支架内孔洞相互连通似海绵状.孔径为(136.2&34.9)&m.孔隙率为 81.4%&3.5%.吸水性约为 .3%。支架纵向弹性模量为(1.940&0.335)MPa。 MTT法显示不同浓度支架浸提液与对照培养液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粘附良好.扫描电镜下细胞在支架上均匀分布.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基质分泌。结论 软骨细胞外基质和壳聚糖复合制备的仿生三维多孔双相支架.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和吸水性.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无毒.生物相容性良好.是组织工程软骨的良好支架载体。
2011&Vol. 31&(8):&904-912
锁骨远端骨折合并双侧肩峰骨骺不愈合一例报告
患者男.70岁。外伤后致右肩疼痛伴活动受限来: 就诊。查体: 右肩肿胀.右锁骨畸形.压痛剧烈.伴活动受限。右上肢神经、血管检查阴性。急诊肩关节正位 X线片示右锁骨远端骨折伴移位.喙锁间隙增宽(图 1)。诊断为右锁骨远端骨折而入: 。入: 后右肩关节三维 CT重建示右锁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伴移位.右肩峰骨骺不愈合。骨骺不愈合处相对于锁骨中后缘(图 2)。 MRI显示不愈合的右肩峰骨骺与肩峰主体之间的联接方式为纤维软骨连接.该连接未见有外伤性改变(图 3)。追问患者病史.本次外伤前右肩关节无疼痛和活动受限史。
2011&Vol. 31&(8):&911-912
肩关节米粒体滑囊炎一例报告
周海昱,姜文学,张涛,滕东辉
患者男.69岁。因左肩部肿物 2个月.无痛且渐进性增大入: 。查体: 左肩囊性肿物约 5cm x 5cm x 3cm.类圆形、质韧、边界尚清.轻压痛.左肩关节上举及外展略受限。患者既往有 20年糖尿病史.血糖控制稳定。入: 时实验室检查: 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试验、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红细胞沉降率及 C反应蛋白、风湿(抗链野O冶)及类风湿因子均正常。胸部及肩关节正位 X线片未见异常(图 1)。 MRI示边界清晰的囊性病变.T1及 T2加权像均可见肿物内多个呈等信号的米粒样影像(图 2).增强 MRI示病灶环形强化(图 3)。初步诊断: 左肩囊性肿物.性质待查。
2011&Vol. 31&(8):&913-914
蒙太因(华佗)生物力学
膝关节单髁置换中聚乙烯垫片的损坏---体内植入和体外模拟的对比研究
M Harman, S Affatato,M Spinelli, M Zavalloni,S Stea,A Toni
改进的膝关节磨损模拟方法是使膝关节单髁置换(unicondylar knee replacements.UKR)与合成股骨(具有人体股骨相似的形态和材料特性)之间形成野解剖式连接冶。将体外标准模拟和改进模拟的 UKR聚乙烯垫片与体内取出的 UKR聚乙烯垫片进行损坏模式的对比.以此评估模拟改进的效果。共评价了3组 UKR 垫片: 一组为患者体内取出的垫片(植入组.n=17);另一组是将股骨部件连接于标准金属块上进行膝关节磨损模拟之后的垫片(标准组.n=6);最后一组是将股骨部件连接于合成股骨上进行膝关节磨损模拟之后的垫片(解剖组.n=6)。所有 UKR都具有相似的低匹配度的关节面。使用数字图像摄影测量法对关节的磨损(种类、频率和面积)进行量化。虽然这三组之间存在一些共同的磨损方式.但是标准组和解剖组垫片磨损的面积与植入组不同。三组垫片在金属股骨关节面和聚乙烯垫片接触的地方.都具有相对聚集的磨损。但只有植入组垫片存在(因磨蚀方式而产生的)相对分散的磨损。合成股骨的使用增加了磨损模拟的复杂性.但是并没产生充分接近于取出垫片的磨损模式。
2011&Vol. 31&(8):&915-919
版权所有 & 2012 中华骨科杂志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解放南路406号天津医院内 邮编:300211
电话: 86-22--22- 传真: 86-22- E-mail:
本系统由设计开发在谷歌里面搜索   在百度里面搜索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 and Disability Medicine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 第21期目录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编辑部 (1)
陈立堂;涂少龙;周涛 (2)
高海东;李亚军;宋琳 (3)
孙少军;乔凌云 (4)
张有猛;何崇辉;崔丽欣 (5)
孙家驹;谢晓平 (7)
刘树利;王延伟;徐庆博;高静;师磊;林延森 (10)
张丽丽;田磊;黄煜;邓纬洋;姜南 (11)
牟仲俊 (13)
沈龙德;李爱禄;尤嘉萍;贺锦曦;李纯孝 (14)
杨黛蒂 (15)
刘鸿飞;吕杰;张志明;郑爱贞;孔令普;张岩;邢战中 (16)
赵晓静;李小易;邓春涛 (17)
曹蜀炜 (18)
许秀霞;冯喆;姜轶铭 (20)
唐巍;陈亚刚 (21)
李向新 (22)
穆雷霞;王磊 (24)
段爽莉 (25)
于冬梅 (28)
葛锦珊 (30)
冯明珠 (31)
张月敏;崔修德;都继华 (32)
张莹;崔丽娜;薛萍 (34)
徐敏;臧娅 (35)
戴复;柳娴;朱立新 (38)
周海洋 (40)
张家启;宝龙华;方芳 (41)
刘应旭 (43)
曾会斌;林炳禄;黄志龙;杨剑平;尹和平 (44)
吴锦隆 (45)
陆佳俊;吴一雄;许海云;封晓光 (47)
韩坤;王青萍;苗晋军;齐广明 (48)
邓勃武;刘顺 (49)
刘宏伟 (51)
车振海;李明 (52)
陈彩亮 (53)
陈小青;施建辉;黄灿阳 (55)
刘国林 (56)
杨晨晖;夏亚一;刘建文;何余金;郭志恒 (57)
沈庆亮;赵自平;冯月霞 (59)
邱华骥;李良华;韩大为;沈艺国 (60)
贾二菊 (61)
曾凌风;艾昌淼;朱国权;李竖飞;林勇;周耿旭;钟辉灵 (62)
冯才政;李俊娜;苏志辉;陈素绢;张文博;朱志恒 (65)
彭柏祥;伍小峰 (66)
曹东彪 (67)
刘彬;孙涛;黄盖 (68)
刘志成;韩靓 (69)
赵日升 (70)
徐毅;丁波;李忠 (72)
周迎春 (73)
柯宝君 (74)
蔡郁辉 (76)
贺炳胜 (79)
付天泽;赵卫兵;宋继东 (80)
余德红;彭伟 (81)
张培智 (82)
朱红云 (84)
刘燕燕;权晓芳;张晓莹 (86)
伊文军;陈静 (87)
蒋银辉 (88)
时会会 (90)
赵敏霞 (91)
杨润乾 (92)
塔拉;刘晶冬;孙霁 (93)
卜汉英 (96)
齐志梅;张宝霞 (97)
王凤梅 (98)
朱国平 (100)
李锦玲 (100)
罗辉 (102)
於永爱;刘婧;金仙玉 (103)
王晓春;龚毅兵;张虎;赵振保;陈齐玉 (104)
仇昌智 (106)
李小琴 (107)
张倩 (108)
关艳辉 (109)
寇艳;易志 (110)
桑莉;庄军 (111)
赵忠平 (113)
黄琪敏 (114)
李永忠 (115)
李相云 (116)
欧阳全 (117)
王志刚;曹慧 (118)
孙焕颖 (120)
朱三华 (121)
关菲菲;张洪峰;韩朝旭;聂尚芬;聂尚杰;张忠 (122)
郑晓东 (123)
魏少宁 (124)
王丽荣 (125)
韩涛 (126)
金杰 (127)
张晓玲;李娟;周伟;王广强;丁敏;钟水生 (128)
史益男 (129)
刘晓晗 (130)
李娟 (131)
张志华 (132)
李杰;周谊;高静;贾雍;飞尔屯 (133)
张亚莉 (134)
王嘉利 (134)
耿振儒;任丽娜 (136)
王巍;杨晓霞;张春晓;王洪丹;王英兰 (136)
韩振武;赵然;陈永胜 (137)
钱同胜;刘云;朱进华;陶圣宏;黄飞 (138)
胡翠洁 (139)
何伟文 (141)
孟凯 (142)
姜春辉;郭宣妮;朱安泰;石振龙 (143)
马锡俊 (144)
阿米那木·艾买提;艾祖然木·苏皮 (145)
熊彦东 (146)
韩雪 (147)
刘剑锋 (149)
门艳军;赵英;胡丽萍 (150)
葛斯华;杨文 (151)
刘会敏 (152)
王玉静 (153)
尚淑梅;崔俊芳;樊丽援 (154)
杨文;葛斯华 (155)
沈露;孔肖樱;程洁茹;吴华锋 (156)
王高冰 (157)
何永萍;陈淑琴;潘燕梅 (158)
王晓华;高会娟;王利莎 (159)
黄小兰 (159)
刘洋 (160)
张树林 (161)
梁锋;吴群;刘晓莉;杨兴兰;屈波 (162)
彭建华 (163)
王春玲 (165)
姚媛芝 (166)
赵友兰 (167)
徐文卫 (168)
王娟 (169)
廖桂兰;洪菁;苏梅芳;方登;周娟娟 (170)
马加红;陈柏春 (171)
高会娟;王晓华;龚秋玲 (172)
马莉 (173)
贾月姣 (174)
樊燕鸽 (176)
邓佳林 (177)
张玥 (178)
杨华 (179)
权丽 (180)
宁亚梅;梁一咪 (181)
黎艳秋 (182)
寇新霞 (183)
陈丽 (184)
高云 (185)
孙林英 (186)
黄伟政;郭为华;林晓霞 (187)
阿米娜·哈斯木汗;李晓丽 (189)
耿淑枝 (190)
杨敏玲;钟小娟;朱颖 (191)
武跃明;吕文艳 (193)
吴春芳 (194)
苏瑞芳 (195)
苏梅霞 (196)
叶红 (197)
程莹莹 (197)
逄万风;刘凤艳;刘波;吕思琪 (199)
晁云玲 (200)
王英;张莉;巫旭;陈红 (201)
魏南楠;孙明秀 (202)
袁东红;彭兰兰;金绍梅 (203)
张伟 (204)
陈洁 (205)
林红 (206)
何娟娟 (207)
沈哲式;李香善;张英哲;金仁顺;张美兰 (209)
冯雨明 (210)
单蕴萍;李海蓉;单红霞;马燕 (211)
沈艺国;韩大为;李良华 (212)
宋秀花;景艳玲;王东明 (214)
王乐 (216)
李鑫;郝冬兰;安兆全;孙娟;李新文;刘伟 (217)
期刊变更:原:《》
半月刊年创刊16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创医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