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商业模式书籍求推荐《美的教育最简单》 作者:尹建莉 谢谢。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尹建莉:好的教育四两拨千斤|育儿|家长_凤凰资讯
尹建莉:好的教育四两拨千斤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尹建莉表示,现在社会上流传的错误的、虚假的、表面化的育儿经验太多了。有的家长很有学习的意识,可是架不住被一些观念给弄得晕头转向,焦虑的情绪是家长普遍存在的一种感觉。尹建莉表示,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滥,有的所谓的西方教育观念并不适合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哭声免疫法”,我们的传统是孩子哭了就应该去抱他,可是“哭声免疫法”流传进来以后,很多妈妈眼睁睁看着孩子在哭泣,不去抱孩子,怕把孩子惯坏了。但是一个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他需要母亲的体温和爱,在他哭的时候,他不会讲话,他是用哭声表达他的求助,你怎么可以无视
原标题:尹建莉:好的教育四两拨千斤《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后出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晨报讯(记者 刘婷)前天,因《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被读者熟知的作者尹建莉,携手作家出版社推出她的第二部家庭教育图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尹建莉表示,现在社会上流传的错误的、虚假的、表面化的育儿经验太多了,而好的教育总是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出版方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已畅销近600万册,成为家庭教育领域一本现象性图书。尹建莉表示,她的第二本书,依然采用了案例式写法,第一本书案例主角是她的女儿,而第二本书涉及更多孩子。第一本书中提到的一些问题没有深入去谈,第二本书中有深度的剖析,比如说自由,第一本书中有一篇文章提到了自由的观念,新书中对这些关键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诠释。她还称,第二本书批判性会更强一些,因为我们要纠正一些错误观念的时候,必须指出什么东西是错误的,但是她希望不仅停留于批判的地步,光去批判,没有建设,这是没有意义的。尹建莉表示,现在社会上流传的错误的、虚假的、表面化的育儿经验太多了。有的家长很有学习的意识,可是架不住被一些观念给弄得晕头转向,焦虑的情绪是家长普遍存在的一种感觉。尹建莉表示,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滥,有的所谓的西方教育观念并不适合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哭声免疫法”,我们的传统是孩子哭了就应该去抱他,可是“哭声免疫法”流传进来以后,很多妈妈眼睁睁看着孩子在哭泣,不去抱孩子,怕把孩子惯坏了。但是一个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他需要母亲的体温和爱,在他哭的时候,他不会讲话,他是用哭声表达他的求助,你怎么可以无视他的求助呢?好的教育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比如孩子管不住自己吃糖,妈妈不让吃他还偷吃,妈妈经过反思,觉得控制孩子,第一他吃糖反而多,第二还发展到弄虚作假,第三没有形成自我控制力,于是就把糖筒交给孩子自己保管,但告诉他吃糖多的坏处并且约定好10天后才给买新糖。后来几天后妈妈偷偷数糖筒里的糖,孩子一块都没有多吃。尹建莉称,一个人的教育受两部分的影响,一部分受到政策的影响,也就是我们所谓体制的影响,另外一部分是受到观念的影响,也就是教师和家长的影响。大的教育体制她也有不满,但是她觉得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不会一步到位成熟起来。孩子每天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是家长如何跟孩子去说话,如何跟他相处,一个教师如何跟他说话,如何跟他相处。她致力的就是后一种东西。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627507
播放数:228192
播放数:283380
播放数:322362
48小时点击排行尹建莉新书《好妈妈》聊育儿&教育关键是给孩子自由
&&&&来源:&&&&
&&&&&&字号
原标题:《好妈妈》作者聊育儿与自由
  京华时报讯 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的新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近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首印达50万册。尹建莉2009年出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至今已销售近600万册。在新书中,尹建莉把案例从自己的孩子扩展到了更多孩子,她每天都会收到近100封邮件,书中的这些案例有不少是来自跟这些家长的直接交流。昨天,尹建莉接受采访时说:“我在第一本书中曾说过,对孩子最好的管教方式就是不管,第二本书最核心的教育关键就是给孩子自由。”
(责编:陈苑、许心怡)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发布
E-mail推荐:&&
  本报讯 近日,《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的第二部家教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发布。   据介绍,该书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姊妹篇。它紧贴当下教育现实,还原教育真相,作者依据经典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让家长意识到,美好的教育原来是简单的,自己也可以成为教育专家。   此外,这本新书还提出了一些让大家耳目一新的教育原则。如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等理念。(王明月)
&&&播客?视频
&&&时政要闻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重要理论
&&&时政资料
& & & & & &&||||||||||||||||
您的位置:&&&&&&& 正文
尹建莉:上大学前孩子最好别寄宿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寄宿生活给孩子带来的心灵创伤一生都难以弥补
上大学前 孩子最好别寄宿
  开学了,不知又有多少孩子被父母送进了全托幼儿园或寄宿制学校,送孩子寄宿是基于孩子的需要还是满足家长的需要?寄宿对孩子有哪些负面影响?忙于工作或者担心老人过于娇纵孩子的年轻父母,能不能避免送孩子寄宿这把双刃剑对家庭的伤害?本报特约家庭教育研究者尹建莉,曾经送女儿初中寄宿的家长,谈谈她的反思和建议。
  ――编者
  ■很多人成年以后的情感和心理问题,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在情感和安全感方面的欠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代替母亲。”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孩子长时间和父母分离会使家庭伦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坏。
  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是半个孤儿院儿童
  关于孩子寄宿,赞成派认为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反对派认为缺少家庭的温暖,不利于孩子的情感培养及智力发展。
  我是明确反对寄宿制的,如果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把孩子早早送入集体生活中,就可以有很好的集体意识、善于和人合作――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
  事实上,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较重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往往停留在较低层面――不是他们天赋不好,也不是保育员的工作不尽责,是他们被剥夺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从小缺少家庭气氛滋养,缺少和亲人的情感及语言交流,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现出永久的缺陷。
  脑神经科学已证实,早期情感发育不良,会直接损害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其结构异常,造成无法逆转的病理性改变。在这方面,罗马尼亚曾犯过一个致命错误。
  二战后,罗马尼亚人口锐减,政府规定每个育龄妇女至少要生4个孩子并可以送到政府出资的国家教养院集体抚养。此后先后有6万多名婴儿一出生就被送进教养院批量抚养。这些孩子后来几乎都出现行为异常,大多数智力低下,情感发育不良,不会和人交流,无法形成对视和对话,独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后摇晃或不断重复某种刻板行为,对陌生人没有恐惧感,也没有沟通能力――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孤儿院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曾用猕猴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充分证明早年情感滋润对一个有思维的生命到底有多重要。
  心理学家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母亲隔离开来,在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其中一个用硬邦邦的钢丝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瓶。按照“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小猴子应该和有奶的“钢丝妈妈”更亲近。但小猴子只有饿了才靠近钢丝妈妈,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身边。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小生命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它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
  更令人警醒的是,这些猕猴成年后,大多数性情冷漠,不会交配或拒绝交配,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中,走路也蹒跚不稳,甚至连叫声都不正常,永远处在猴子社会阶层的最下端。即使通过人工办法让一些母猴怀孕,它们也对小猴冷漠无情,残忍虐待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
  猕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它们身上反映的这种“孤儿院现象”说明,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所不可或缺的。
  孩子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必须依循成长秩序渐次展开,宛如一粒种子必须依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成长一样。孩子首先要获得温饱、安全感、爱和亲情等这些自然需求,然后才能发展出更高一级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识和能力。家庭的温暖,尤其是母爱,是一个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品。
  送孩子寄宿,本质上是反自然、反天性的,是成人无视儿童作为一个人的自然需求、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到孩子头上。尤其是送孩子上全托幼儿园,是在孩子幼年时期就急于去发展他的社会属性,减少他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这样的拔苗助长,让孩子原始的自然需求得不到满足,今后他的社会属性也难正常成长、无法正常表达。
  为事业打拼,不是对孩子大撒手的理由
  有些家长说,我知道寄宿对孩子不好,但工作实在忙,没办法。
  其实,观察我们身边的孩子,很容易明白一个事实:儿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必须要有相处时间的长度和频次。孩子越小,对父母之爱的要求越多,对相处时间和频次也就要求越多,这是儿童获取安全感的必需。长期寄宿的孩子,潜意识中既害怕被父母抛弃,又对父母有怨恨,所以经常会表现出委屈、拒绝、过度缠绵和不可理喻。
  有一次朋友聚餐,一对事业有成、中年得子的朋友带着5岁的儿子,据说那孩子3周岁就被送进北京市非常有名的一家幼儿园全托,自己会洗袜子内裤、睡觉起床都很自觉。孩子看起来很聪慧、非常乖,坐在妈妈旁边默默地吃着饭。那天一起吃饭的另外两个五六岁的小朋友一会儿就混熟了,吃完饭就跑到旁边的沙发上玩儿去了,而这个小男孩一会儿爬到妈妈怀里,搂着妈妈的脖子和妈妈缠绵,过一会儿爬到爸爸怀里和爸爸缠绵,看起来十分忧郁又烦躁,不说话,也始终不肯下地和小朋友玩儿,看得出内心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事实上,寄宿造成的情感疏离,不仅仅发生在孩子心里,也发生在父母心里。缺少相处的长度和频次,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爱的浓度和质量就不会高。许多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难以很好地与孩子沟通,这与他们和孩子相处机会少,建立的感情联结比较稀疏有关。
  孩子幼小的时候,往往正是父母开始打拼的时候,但这不应该成为天天不见孩子的理由。年轻时谁不忙呢?想做一件事总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总有借口,再忙也要回家吧,哪怕每天只有半个小时和孩子相处,或者几分钟都是有意义的。只要父子间常听到对方的声音,母子间常闻到彼此的气味,家中就会形成甜蜜的气场,这种气场包围着孩子,让他内心安全而滋润。时间是最有弹性的东西,挤一挤就出来了。可加可不加的班,不加;新上映的大片,不看;朋友邀约吃饭,少去;屋子很乱,由它;睡眠不足,真的很累,累就累点吧,反正年轻……天下父母没有因为带孩子累死的,何况也就几年的时间。
  事实上,送孩子寄宿唯一的好处是解脱父母,想想我们的爷爷、爸爸甚至我们自己是如何长大的,如何学会和人相处的,就知道寄宿并不是培养孩子自理和合作能力的必经之路,充其量只是个借口而已。寄宿非但不能让孩子学会和他人相处,学会自立,反而削弱了孩子在这些方面的潜能。当一个孩子在亲情体验方面极其欠缺时,他只能出于紧张更多地索取爱,而不是学会施爱与他人;当他在幼儿园或学校统一管理下只知道服从时,他只能学会自我压抑,失去个性,而不能学会合作与体谅。
  还有一种情况,是年轻父母由于工作忙,孩子交给老人带,担心老人过度娇纵孩子,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得已而为之选择了寄宿。但我认为,当家庭生活中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时,不能以牺牲儿童利益为代价,家长要慢慢想办法努力协调和老人的关系,慢慢用科学教育思想去影响老人,基本原则是不把难题交给弱小的孩子去扛。
  我女儿圆圆上初中时就读的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当时我们自己作为家长对寄宿存在的问题认识不清。把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抛到学校,一周才回一次家,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圆圆是个可以主动化解问题的孩子,可那3年是我在教育上感觉最力不从心、圆圆状态最不佳的3年。现在想来真是后悔。
  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事情,如果天天能见到父母,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就可以及时被父母察觉,能和父母沟通,至少能在情感上得到及时的修复。不要指望孩子能把问题放一个星期,然后周末给你带回来。3年的寄宿生活,至今仍给圆圆留下一些负面的东西,“排毒”需要很多年。每次聊起来那3年的生活,我都内疚万分。所幸女儿高中没再寄宿,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寄宿的负面影响才逐渐淡化。
  全社会都没有认识到寄宿制的弊端
  曾有人拿出著名的英国伊顿公学来证明寄宿制的优点。
  实际情况是:第一,伊顿公学是一所男校,不招太小的孩子,一般学生年龄在13-18岁,已相对成熟;第二,学校的办学思想比较先进,教师素质比较高;第三,学校在录取方面有较高的条件,学生本身素质就比较好,并且学校也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伊顿公学如同一顶王冠,搜罗了全国的顶级珍珠宝石而成,即使在英国也是不可复制的。所以它只能当一个特例来看,没有代表性。
  我认为孩子在读大学前都不应该寄宿。到了高中阶段,寄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会小很多,但仍然建议最好住在家里。
  遇到有家长问我是否应该为了择校而让孩子去寄宿,我总是回答,哪怕上一个条件差些的学校,也一定要让孩子天天回家。为了重点校而去寄宿,是非常不合算的一件事,表面上暂时能获得一些东西,但从长远看,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最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代替母亲”。
  可惜,这个观点在当下还是不能为大多数家长甚至有时也不能被孩子接受。我见过一个孩子,在小学阶段因故和妈妈分开几年,不在一个城市生活,上初中时为了上省级重点校再次选择寄宿。看着小小的他和妈妈在一起时的缠绵,以及眼神中时时流露的忧郁和紧张,我对孩子说还是选择一所在妈妈身边的普通学校吧,能天天见到妈妈比上重点校重要。孩子很不满意我这样说,坚定地摇摇头,不,上重点校重要!
  在广大农村,大规模“撤点并校”使数百万农村儿童早早过上寄宿生活,许多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厌学、辍学情况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这种情况,我认为除了教育政策的失误,更重要的原因,是全社会都没有认识到孩子和母亲相处的重要性,没认识到寄宿制的弊端。
  孩子不是无知无觉、没有感情的土豆,可以随意集中、装筐装袋地归类存放。保障儿童和父母在一起,应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一切涉及儿童利益的社会问题,都应在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去解决。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反对让孩子上寄宿制学校,他认为孩子长时间和父母分离,会使家庭伦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坏。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弥补寄宿生活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他说,家庭教育是自然之神设置的,完整的家庭教育才是培养智慧的途径。
  孩子真正属于父母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如果不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就错过了生命中许多美妙的时刻。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作者系家庭教育研究者,尹建莉 著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中国教育报》日第8版
【字体:】【】【】【】【】【】
{ 编辑:庄元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
细览版权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籍排版要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