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获得国家级生态村村建设应具备哪些条件

当前位置: 〉
章丘全面推进生态建设 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市技术评估
| 作者:张帅
原标题:章丘全面推进生态建设 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市技术评估
治理前的绣源河一带
治理后的绣源河一带
治理前的绣源河原名叫做巴漏河
治理后的绣源河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亲水旅游
齐鲁网济南10月30日讯(记者 张帅 通讯员 袁致甲 厉晓伟)沿着章丘绣源河景区行走,路边绿色浓密,一步一景,远处的水面,波光凌凌,一派秀美景象,宛如置身江南水乡。经过整治,昔日荒草丛生,污水乱流的巴漏河实现华丽转身,晋升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喜来乐旅游综合体等高端现代服务业项目纷纷落户,不久的将来成为济南东部的“不夜城”。
据了解,日前章丘刚刚通过国家生态市评估,5项基本条件和22项考核指标已全部达到国家生态市考核标准。这与章丘近几年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工业“绿色”转型 淘汰落后产能
在华电章丘发电有限公司,机械运转的声音轰隆,高入云霄的燃煤锅炉烟筒,喷涌着白色烟雾,而漫步厂区,呼吸顺畅,空气清新。“我们将&不环保、不发电、不安全、不生产&作为公司长期生产经营的理念,近两年环保改造投资6.5亿多元”。公司负责人介绍,按照重点区域排放限值的要求,加大环保技术改造力度,相继完成四台机组的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
章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勇气,加快“转调创”步伐,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法规,严格市场准入,抬高能耗、环境准入门槛。近三年来拒批61个高耗能拟建项目,组织实施144个减排项目,关停900多家小煤窑、小铸锻、小砖瓦厂、小耐火材料厂和57家采石场、32家地下粘土矿。对全市700多家铸锻企业、1000余台各式窑炉进行治理,全面淘汰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
科学发展的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发展的“血液”,组织实施“3320”工程,打造了3个循环经济重点产业、3个循环经济园区、2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目前,该市60多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100%,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章丘市财政每年列支100万元创新驱动基金,用于科技奖励和扶持,加快发展新材料和新能源应用、先进制造等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制药等先导产业,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新增长极。昔日“铁匠之乡”,今日高精尖产业集聚,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突出重点 全面提升生态环境
双山大街、双山西路景观河道宛如一条玉环,贯穿点缀于城市中心,涓涓流水触手可及;桃花山公园改造提升完成,曲径通幽成市民休闲新选择,山水园林特色景观进一步彰显。
人本理念,贯穿“小泉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章丘突出重点,采取“雷霆”的手段,持续开展专项行动。全面加强完善现代化监控手段,安装重点企业在线监控设施28套、重点区域视频监控3套、河流断面在线监控4套,废气无组织排放在线监控1套、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2个。在全省率先购置4套扬尘在线监控设备,对全市建筑工地、道路运输、企业堆场、露天仓库等污染点进行现场实时监控,实现了环境安全防控的制度化、规范化、数字化。
在生态旅游方面,该市突出泉水、人文、生态特色,集中打造三大精品板块。整合百脉泉、绣江河、绣源河、白云湖等特色水系景观,大力发展泉水游、湿地游;整合和挖掘龙山文化、清照文化、儒商文化等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板块;在生态品牌打造上,重点推进朱家峪景区改造提升、龙山文化遗址公园一期、文博中心建设、喜来乐旅游综合体、济南野生动物园、百脉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工程建设,形成一批新的旅游亮点,2013年,全市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8亿元。
惠民利民 实现“三级”共建
生态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要惠民利民,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围绕生态建设总体布局,章丘加快推进市、镇、村“三级”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宜业宜居生态文明新章丘。
统筹城乡一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章丘先后实施11个镇“济南市城镇建设行动”,加快“四供两排”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成第二、第三污水处理厂,建设31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6座生活垃圾转运站,实现镇街驻地生活污水治理和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
美丽乡村建设方面,该市按照 “十化五有”的内容和“五型村庄”的目标,着力抓好9个济南市级示范村、32个市级示范村和100多个镇街级示范村建设,共完成投资6000多万元,实施各类项目150多项。清理各类存量垃圾30多万方,整理河道290多公里。同时,积极组织镇街开展生态村、省级生态乡镇和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活动,目前全市建成68所绿色学校,13个绿色社区、10个安静小区,6个省级生态村,608个生态文明村,占全市行政村居的67%。目前,该市18个涉农镇(街道)全部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群。
(来源:齐鲁网)
扫一扫二维码 加“微观上海”微信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的意见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江汉运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开挖最长的人工运河,连接荆州市(荆州区)、荆门市(沙洋县)、天门市、潜江市4市2县(区)的11个乡镇,沟通长江和汉江,形成810公里的内河航运圈。为加快推动江汉运河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紧紧把握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所带来的历史机遇,推进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是“两圈两带”发展战略实施的需要,也是加快江汉运河沿线地区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推进沟通两江、辐射江汉平原腹地的“黄金水道”建设,有利于探索现代水利工程与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有利于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加快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江汉运河融合两圈、连接两带的区位优势,依托江汉运河水道及沿线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等生态产业为支撑,充分运用新理念、新机制、新方式,通过资源整合、整体开发、协同发展,着力将江汉运河沿线打造成为人水和谐、古今交融的生态文化旅游风光带,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现代水利融合发展的经济带,特色发展、转型发展、生态建设的示范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基本原则。
  规划引领,协同发展。坚持规划先行,统筹考虑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既要整合资源、协同发展,又要因地制宜、彰显区域特色。
  生态为基,绿色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加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和监管,提升运河沿线生态服务功能,坚持生态建设和保护性开发并重,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产业支撑,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培育,积极发展高效、生态、观光农业,促进现代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增强产业支撑作用。
  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江汉平原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路子,大力促进兴业富民、兴河富民,不断提高江汉运河沿线人民的幸福指数,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发展目标。到2020年,江汉运河沿线旅游交通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化旅游格局基本形成,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江汉运河沿线地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成为农业产业的主导,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远期展望,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示范带,旅游景点、旅游产品更加丰富,旅游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生态文化旅游业成为沿线地区的支柱产业,对关联产业发展和农村就业的带动作用突出,村镇建设特色彰显,人民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重点任务
  (五)大力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沿河公路建设,强化公路与城镇主干道的衔接,重点加快枣潜高速、环长湖(含庙湖、海子湖)公路等项目建设,推进回旋水域、航运码头及物流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因江汉运河阻断水系的恢复重建以及沿岸农田灌溉设施的配套建设。推进旅游公路、旅游码头、绿色景观廊道、游客集散中心、旅游标识标牌、自行车道、公共休闲娱乐场所、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六)突破性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充分利用和挖掘江汉运河沿线楚文化、三国文化、自然田园风光、现代水利工程、江河湖泊等资源,打造一批具有荆楚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加快建设运河生态长廊、荆州大遗址保护区、纪山楚墓群文化遗址公园、沙洋农场反腐倡廉教育体验基地、龙洲垸和兴隆生态旅游区等旅游景点景区。支持沙洋打造“魅力水城”,依托长湖湿地发展水上娱乐项目,建设集体育运动、疗养度假为一体的湖泊水乡风情休闲区。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特色游园、生态农庄、观赏花海等各类景点,打造旅游景点星罗棋布的运河旅游带。
  (七)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发挥江汉运河沿线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加快粮食、油菜、水产、蔬菜、畜禽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以龙头企业带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进荆州华中农高区、潜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沙洋双低油菜科技产业园建设,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潜江小龙虾、天门棉花、沙洋油菜、荆州水产等特色农业发展和产业化培育。
  (八)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江汉运河两岸绿化景观带建设,加强水源地、湿地保护与修复,重点开展长湖等湖泊的水污染治理,拆除湖泊围栏围网,推行清洁养殖。推进江汉运河沿线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实施防污清淤,保障水体质量。严格环保准入,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推行清洁种植。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实施畜禽养殖业污染物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江汉运河沿线集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生活垃圾统筹治理体系,到2025年,建制镇污水处理率和镇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
  (九)大力推进特色生态村镇建设。积极引导小城镇结合本地资源条件,发展特色产业,优化镇区人居环境,打造特色小城镇。重点推进李埠临港工业新城、拍马生态工业园区、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及后港、毛李、高石碑等特色水乡生态镇建设。积极发展绿色幸福村,注重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特色,保持农村自然生态风貌。加强村庄规划,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逐步推广“荆楚派”特色民居建设。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提高农村交通网络的覆盖水平和通畅程度,进一步提高自来水普及率,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
  三、工作措施
  (十)规划引领。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编制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发展规划,省国土资源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等部门负责编制相关专项规划,以规划引领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发展工作。4市2县(区)分别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
  (十一)创新机制。积极引进省内外战略投资者,鼓励社会资本以合资、独资和特许经营等方式,推进江汉运河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区域协商合作机制,分阶段确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社会管理等领域的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探索建立生态协同治理、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区域互助支持等协调机制,形成横向联合、上下联动的发展格局。
  (十二)抓好项目。推进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关键在项目。要抓住“十三五”规划机遇,将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的相关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十三五”规划,切实抓好产业项目培育和交通、水利、城镇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交通水利: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要积极推进武汉至天门至荆门城际铁路、江汉平原货运铁路西延项目(潜江至荆州货运铁路)、蒙华铁路至沙洋港中心港区铁路支线、沙洋汉江二桥公铁两用桥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十三五”规划。省交通运输厅要按照《湖北省省道网规划纲要(年)》,加快实施江汉运河沿线省道建设;从2015年起5年内每年安排江汉运河沿线一定数量的村级公路建设计划;加强对江汉运河旅游码头的规划建设。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要对兴隆库区崩岸治理、长湖综合治理、内河堤防和江汉运河阻断水系的恢复重建以及沿岸农田灌溉设施的配套建设给予倾斜支持。
  农业林业:省国土资源厅要将江汉运河沿线地区纳入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范围,从2015年至2020年安排土地整治项目30万亩,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省林业厅要将江汉运河沿线纳入国家长江防护林三期建设规划范围,给予重点倾斜;结合实施“绿满荆楚”行动,优先安排造林计划,支持沿线地区开展生态绿道建设;支持沿线地区申报设立国家级或省级湿地公园,将运河及沿线水系中适合建设湿地公园的区域纳入保护范围,在项目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省农业厅要在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项目建设方面给予支持。
  旅游开发:省南水北调局要进一步优化兴隆水利枢纽和龙洲垸水头区域、引江济汉工程桥梁、沿渠绿化带和防护工程,使现代水利工程体现和融合“楚文化”、“荆楚水乡”的特点。省文化厅、省旅游局要将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列为省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充分挖掘江汉运河沿线楚文化、三国文化和江汉平原民俗文化资源,推进区域文化旅游合作,策划和推广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江汉运河旅游品牌。
  环境保护:省环保厅要支持在江汉运河沿线区域开展集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及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加强对沿线工业污染的防治和监管,实现工业企业长期稳定达标排放。省农业厅要对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给予指导和监管。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要支持沿线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镇村垃圾收集设施建设。
  社会事业发展:省教育厅要积极支持江汉运河沿线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的发展,在有关项目资金上给予倾斜。省卫生计生委要加大对江汉运河沿线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省体育局要将江汉运河沿线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自行车道建设列入国家级全民健身户外基地项目库。
  四、组织领导
  (十三)切实加强领导。从2015年起,省政府连续三年每年召开1次现场办公会,研究协调加快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的重大问题,加强对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工作的指导。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有关部门和4市2县(区)研究提出年度重点工作,加强协调督办,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
  (十四)强化工作责任。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实行“省级战略、市县实施”。荆州市、荆门市、天门市、潜江市、荆州区、沙洋县作为责任主体,要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切实加强对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省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省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和政策意见,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实施,大力支持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省级相关投融资平台要根据省级战略实施的要求、相关市的需求和自身发展实际,积极参与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省政府政务督查室要将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工作纳入督办检查范围,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生态村建设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生态村建设
国​家​级​生​态​村​建​设​台​账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昆明实时气温
昆港网群 | 五华 | 盘龙 | 官渡 | 西山 | 东川 | 安宁 | 呈贡 | 晋宁 | 富民 | 宜良 | 嵩明 | 石林 | 禄劝 | 寻甸 | 高新开发区 | 经济开发区 | 滇池度假区
昆明日报&&
石林冲刺全省首个国家级生态县
发布时间:
  太阳能发电得到广泛应用。
  生态村内新建的卫生厕所。
  富有民族特色的街面。
  生态湿地。
  生态村一角。
  远眺石林县。 记者杨艳辉摄
  农村产业转型,种植红豆杉让村民富起来。
  石林巴江。记者王俊星摄
      速读&2004年,石林县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美县战略,经过近10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省级专家组近期将开展核查验收工作。如获得通过,石林县有望进入全省第一批省级生态县名单,为冲刺国家级生态县铺平道路。  随着全县80%以上的乡镇创建为国家生态乡镇,所有涉农行政村100%创建为市级以上生态村,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技术审查,石林县距离夺取国家级生态”金字招牌仅剩最后“一里路”,有望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生态县。  今年4月18日,石林县圭山镇成功被环保部授予“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标志着石林县生态创建工作取得新的突破。目前,石林县已成功创建了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大可乡成功创建为云南省生态乡镇;所有涉农行政村全部创建为市级以上生态村,其中全省3个国家级生态村有2个在石林县内。对照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的5项基本条件和22项考核指标以及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石林县总体上已达到国家级生态县创建标准。创建生态县相关技术文本已经基本制作完成,并于今年4月11日在全省率先通过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技术审查工作。在省级专家组近期即将开展的核查验收工作结束以后,石林县有望进入全省第一批省级生态县名单,从而扫除石林申报国家级生态县的最后一个程序性障碍,为冲刺国家级生态县的铺平道路。  追溯石林县生态创建历程,自2004年石林县就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美县战略,开始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推进生态创建工作。经过近10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石林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5.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6%,人均公共绿地达19.32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环境空气质量优于II标准,巴江流域水质达III类标准,先后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同时,石林全县多年来从未发生较大以上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外来物种对石林生态环境没有造成明显的影响。  多年来,石林县在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中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早在2010年,石林县就专门成立了创建国家生态县工作指挥部,由县人民政府县长任指挥长进行指挥、督阵;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任常务副指挥长进行具体谋划、具体推进。在县委、人民县政府的重视下,石林县每年都把生态创建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全县大盘中来谋划、规划、筹划,举全县之力进行统筹、攻坚、冲刺。  此外,在推进生态创建过程中,石林县摆脱“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和做法,经常进行主动协调、主动争取、主动推进。多年来,无论是生态县、生态乡镇或是生态村的创建工作,在启动和推进之初,都不是因为上级下达任务要求被动进行,而是石林县结合辖区实际情况主动开展。  为保障生态创建的顺利推进,从2006年起,石林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生态美县专项资金,支持生态建设,并带动社会资金投入生态创建。其中,石林县采用BOT(建设—经营—移交)运作模式,建设占地36亩石林县污水处理厂。污水厂于2008年开始运行,成为昆明郊县区第一个达一级A处理标准的污水处理厂。  近5年来,石林全县实施生态创建重点项目40余个,完成生态创建投资约23亿元,有力促进了全县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了国家级生态县的创建基础。其中,2012年,石林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投资占全县GDP比例的3.99%。  目前,石林县生态创建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在争取尽快获得省级生态县命名,并提速国家生态县创建的基础上,石林县将通过建设一批高产无公害粮食和果蔬基地、完成县城规划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继续开展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继续发展新型能源产业等方面,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努力把石林打造成为全省低碳经济的龙头县和著名的清洁能源之城。  产业融入  青山绿水  发展生态产业,一直是石林县推进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从推进工业生态转型、发展新能源产业、做强旅游文化产业,到全方面推进农业生态转型,石林县围绕生态美县建设规划和战略,以生态的理念和标准规划产业布局,推进生态产业的发展。  目前,石林县生态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全面坚持生态工业的发展方面,注重淘汰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污染、低成本、高效益的现代新型工业,并杜绝落后产能企业落户石林,全力打造新能源产业,先后引进了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等项目入驻石林。其中,云南昆明石林大型并网光伏试验示范电站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一期工程20兆瓦已建成投产发电;云南龙源风力发电站198兆瓦4个风力发电站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云南诺普能光电LED灯具生产线等项目已启动建设。  通过发展生态工业,与2007年相比,目前石林县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下降12%,新鲜水耗强度下降56%,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下降55%,工业用水重复率提高了28.5%,工业固体废弃物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2012年期间,石林县新型能源产业产值已达到1亿元。  同时,石林县确定了旅游立县、文化活县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号称“无烟工业”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近年来,石林县搬迁、拆除景区有碍生态环境保护的建(构)筑物达12万平方米,还将景观周边生态受到开荒、种田、放牧、采石等不利于生态保护影响的地区划入景区管理。如今,大小石林景区游览区范围已由2008年之前的4.12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以上。另外,石林县通过大力发展旅游扩大县域经济总量,不断反哺生态建设,为推进全县产业生态转型打下了基础。  除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外,石林县全方位推进农业生态转型。目前,石林县以台湾农民创业园开发建设为重点,精心打造生态农业品牌。其中,坐落于石林县的万家欢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龙头企业,种植蓝莓、梨、桃等20余个品种的水果,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与此同时,石林县大力实施“无公害食品计划”,扶持了一批特色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先后建成玉米高产示范基地2万亩、优质蔬菜示范基地4万亩、绿色水果示范基地3.5万亩。全县18家规模化养殖企业全部办理了环评报批手续,全部建设了以多级氧化塘和集中沉淀为主的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和养殖废水全部实现了资源化利用。  农村打造  生态美景  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必须有80%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得命名,而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创建必须要80%的涉农行政村达到市级以上生态村减少标准。对此,在生态村创建中,石林县根据每个村子的实际情况,依托村子的优势,因地制宜地打造生态村。  以糯黑村为例,由于该村是石头比较多,如果要按照常规的生态村创建工作,要完善村子的基础设施是一大难题,加之当地村民经济收入较低,又给生态村创建增加不少困难。但是,石林县在生态村创建的时候将这些看似劣势的东西转变为优势,依托村子的特色进行生态村创建。这里遍布着上百年历史的石头房以及随处可见的石头,是村子的最大亮点。  带着依托当地的特色来开展生态村创建的这一想法,石林县将该村的创建目标确定为“国家级”,利用该村的优势,把村子风格统一起来。随后,该村的近400户人家都统一了石头来建房屋。包括后来盖起的公厕、垃圾房、沼气池、寨门、广场等等,都是用石板砌起来的。现在村里规定,必须用当地的石头盖房子。  同时,石林县还对糯黑村进村道路、村内道路进行了硬化,修建寨门、民族文化广场、民俗博物馆、杜鹃山景观亭及游路,对民居风貌改造,对村内水塘进行了景观改造。实施了村内污水收集处理系统项目,大力开展义务植树、见缝插绿及村内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大力开展“六清六建”工作,发动广大村民对村内的“五堆”进行清理整治,对大糯黑村的人畜饮水管网进行了改造。  由于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及幽静舒适的环境,大糯黑村近年来吸引了许多游客。而且,通过生态村的创建,糯黑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大糯黑村这个主要依靠烤烟、种植和畜牧为生的村子来说,村集体没钱,村子日常保洁的投入有点捉襟见肘。在镇里、村里的带动下,村民集体将这件事包了。现在村民固定在周六上午9点之前,花半个多小时将房前屋后和路上的卫生打扫干净。  石林县创建办专职副主任吴长军介绍,糯黑村的成功创建只是石林县生态村创建的一个缩影,在石林县开展的生态村创建工作中,很多村子都是依托现有资源进行创建,不仅提高了生态环境,而且也节约了创建成本。  湿地建设  一举多得  在石林县,规模大、功能齐全的氧化塘有很多,可是生态湿地却不得不提位于长湖镇维则村的生态湿地。  据石林县创建办专职副主任吴长军介绍,由于石林县属于喀斯特地貌,要蓄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干旱的时候没有水,雨水丰沛的时候也“留不住”雨水,让雨水“渗漏”到地下。对此,在生态创建工作中,石林县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建设氧化塘、生态湿地等措施,在提升生态环境的同时,也“留住”了水。  位于长湖镇维则村的生态湿地占地面积85亩,于2011年建成。据悉,该生态湿地也是石林县集镇规划建设的规模较大的生态湿地之一。  “如果没有村民的大力支持,光征地费用就得一大笔钱,更别提后期的建设。”长湖镇副镇长陈永能介绍,该生态湿地的建设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当地村民听说要建生态湿地以后,纷纷表示愿意提供自家的土地。徐大姐说:“本来这个地方都是秧田,但是听说要在这里建生态湿地,大家都觉得很好,不仅可以‘留’住雨水,生活污水也能在里面处理,而且闲暇时候大家还能有个去处。”目前,生态湿地建设的85亩土地全部是由村民无偿提供,而生态湿地主要处理周边3000多村民的生活污水。  生态湿地建成以来,得到了老百姓的高度赞许。住在附近的黄大爷说:“这个生态湿地建成以后,村里的生态环境比以前好多了,而且我们村也有了自己的‘小公园’。住在附近村庄的人周末的时候也有人专门开车来这里游玩,一到假期就有很多学生来这里写生,这个生态湿地也为我们村打响了品牌。”  陈永能介绍,建设生态湿地的同时,还在村子里埋设了污水管道,将每家每户的污水收集后集中到氧化塘中进行处理。同时,考虑到该村离县城较远,村内又没有娱乐场所,长湖镇借着生态湿地建设,还栽种了很多绿化,将其打造成一个湿地公园。同时,还健全了集镇的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绿化美化了集镇环境,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提升了村镇人居环境。  发现亮点  小箐村  满村都是彩绘墙  小箐村是石林县辖区内两个国家级生态村之一。  小箐村位于石林岔口、石林风景名胜区旁。小箐村独特的魅力在于村民的墙院上,绘满了彩图。小箐村从2007年开始粉刷墙面,2008年开始进行绘画。如今,整个村子有彩图约140幅,共1200余平方米。  墙院上绘上彩图,村民楼院变靓了,整个村庄变美了,吸引了众多旅客前来游玩。然后,彩绘改变的不仅仅是村子的环境,生态文明、家庭和谐、男女平等、人生感情、警示名言……各种彩绘图案,让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被群众接受,树立起了保护环境、讲究卫生、文明向上的村风。  随着思想观念的改变,小箐村村的村也主动参与到生态村创建。目前,小箐村开展了争当“生态文明标兵户”、“生态文明标兵”和&“十星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并通过活动,让村民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创建,使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宜奈村  氧化塘成了景观池  通过生态村创建,石林宜奈村将昔日的烂秧田,建设成多功能氧化塘,不仅能处理村子日常流出的污水,还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场处。  生态村创建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是一项硬指标,氧化塘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污水处理设施。然而,宜奈村在创建中,却建设既能处理污水,又能收集雨水用作景观用水的氧化塘。  平常的氧化塘一两亩的空间就足够了,但宜奈村氧化塘却占地20多亩。扩大的氧化塘与景观池建设有机结合,实现一水多用:收集处理污水和收集雨水用来作为景观用水。此外,考虑到村子离石林县城较远,村内又没有娱乐场所,宜奈村在氧化塘的周围还栽种了植物,并对旁边的空地进行硬化,让村民可以在周边休闲娱乐。  氧化塘的建设,得到村民的支持。部分村民主动提供自己的土地来建氧化塘,同时每户村民都捐赠了100元给村上买鱼苗,投入到氧化塘中饲养,供村民垂钓。  小紫处村  生态转型让村民富了  以前种植平方米、土豆等农作物,到如今种植红豆杉、雪松等树苗,石林县小紫处村通过生态创建,使村民平均收入大大提升。  小紫处村是石林县城西街口镇辖区的一个自然村。生态转型前,村民依靠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生活,一年的平均收入仅有4000元至5000元。随后,结合农村生态转型,小紫处村通过发展生态经济种植树苗,让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目前,小紫处村98%的村民都在种植树苗。同以前种植农作物相比,种植树苗后,村民的年平均收入增加了10倍左右,村里很多村民固定资产都超过百万。  村民富了,村子环境也变好了。在村民的支持下,小紫处村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红豆杉成了村里乡村道路两侧的景观树。小紫处村生态经济模式成为石林县创建生态村的典型。  小贴士  什么是国家级生态县  国家级生态县是由国家环保部授牌表彰,是对各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县级行政区域的命名认可。是践行科学发展的品牌象征、综合实力提升的荣誉奖章和正确政绩观的最高绿色奖杯,是反映一个县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的金字招牌。  国家级生态县标准涵盖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的方方面面,如要求全县80%的乡镇达到国家生态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命名,80%的涉农行政村达到市级以上生态村建设标准,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不低于3.5%,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等等。因此,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是经济、社会、生态等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综合检验,是授予一个地区综合实力提升的荣誉奖章。  除署名外均由记者蔡晓磊&肖晴摄影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级生态村申报材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