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法修辞讲话化?什么是修辞化?

502 Bad Gateway
502 Bad Gateway
The proxy server received an invalid response from an upstream server. Sorry for the inconvenience.
Please report this message and include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to us.
Thank you very much!
/question//answer/
Powered by Tengine语法修辞讲话_百度百科
语法修辞讲话
这是一部语法修辞知识的普及性著作。本书语言通俗晓畅,注重分析生活实践中的语言现象。1951年本书内容在《人民日报》连载后,曾引起强烈反响,在促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1版 (日)丛书名:
产品尺寸及重量: 21 x 14.7 x 2.1 cm
ASIN: B00116KL5G
《语法修辞讲话》是著作。、合著。52年第一版 79年第二版。内容分为语法基本知识、词汇、虚字、结构、表达、等6讲。该书着重实际用例的分析,强调语言知识对语言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是只说明一些术语格式,而是更重视言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达到“”的目的。该书以语法为中心,以语法的基本知识为基础,提出分别主干和枝叶的分析方法,用这个方法去辨识句子的脉络,从这个脉络来观察结构上、表达上的正误,也联系词汇、修辞和逻辑的分析。该书对语言教学以至,都有很大影响,在促进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本书目录及页码
再版前言 3
第一讲 语法的基本知识 l
一 说明“语法”(1) 二 从字到句(4)
三 词类(8) 四 句子的成分(12)
五 附加成分、联合成分、同位成分、外位成分(18)
六 (22) 七 长句举例(25)
第二讲 词汇 28
一 词性(29) 二 词义(34)
三 (39) 四 配合(41)
五 几个常用的词(47) 六 文言词语(54)
七 生造词语(57) 八 简称(58)
第三讲 虚字 62
一 ;“们”(63) 二 数量、比较(66)
三 “的”(69)
四 “和、跟、同、与、及、并”(71)
五 “着、了”(77) 六 “把、被”(81)
七 “对于、关于”(86) 八 “在、从、当”(93)
九 “因为、为了、由于、结果、使”(100)
十 与否定和疑问有关的虚字(107)
十一 其他虚字(111) 十二 (114)
第四讲 结构 122
一 (123) 二 宾语(128)
三 (132) 四 附加语(136)
五 词语的次序(141) 六 (147)
七 外位成分和类似的现象(149)
八 分合和插说(153) 九 (158)
第五讲 表达 167
一 逻辑(168) 二 费解(176)
三 歧义(181) 四 堆砌(186)
五 重复(190) 六 (196)
七 (201) 八 层次(204)
九 修辞杂例(213)
一 句号、(219) 二 (228)
三 分号(235) 四 (239)
五 问号、(244) 六 (248)
七 括号(255) 八 (259)
十 分读号、连读号、、、(270)
十一 (272)
语法修辞正误练习 277
怎样学习《语法修辞讲话》 364“便是(了)”的词汇化与语法化42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便是(了)”的词汇化与语法化42
“便是(了)”的词汇化与语法化;――兼论语气词“就是(了)”的形成;刘顺;(南京审计学院文学院);[摘要]“便是(了)”形成于元末明初,它是在谓语;[关键词]语气词;便是(了);就是(了);词汇化;一、引言;“便是”是元末明初形成的准语气词,表示“无需顾虑;①本文记作“便是(了)”;(1)这段子价钱谁不识?索甚么索价钱?若索呵索六;(2)我怎麽不识银子,为甚
“便是(了)”的词汇化与语法化――兼论语气词“就是(了)”的形成刘顺(南京审计学院 文学院) [摘
要]“便是(了)”形成于元末明初,它是在谓语位置上通过语用推理、吸收语境义、不断词汇化和语法化而产生的。在明朝中前期,语气词“就是(了)”开始替换准语气词“便是(了)”,明朝晚期以后,“便是(了)”很少使用,现代汉语时期完全被“就是(了)”替换。[关键词] 语气词;便是(了);就是(了);词汇化;语法化;词汇替换 一、引言“便是”是元末明初形成的准语气词,表示“无需顾虑,不要怀疑”的判断语气。其后在“便是”后附着“了”,出现“便是了”的形式,它们是同一种语气意义的两种自由变体。①本文记作“便是(了)”。例如:(1)这段子价钱谁不识?索甚么索价钱?若索呵索六定,老实价钱五定,捡钞来便是。(《原本老乞大》)(2)我怎麽不识银子,为甚麽教别人去看,拿去换钱,不折本就罢。你自另换五分银子与我便是了。(《老乞大新释》)到了明朝中前期,副词“就”开始替换“便是(了)”中的“便”,于是出现了新的表达形式“就是”和“就是了”,本文记作“就是(了)”。例如:(3)八戒道:“老儿滴答甚么,谁和你发课,说甚么五爻六爻!有饭只管添将来就是。”(《西游记》第二十回)(4)月娘道:“左右是个内官家,又没什么,随他摆弄一回子就是了。”(《金瓶梅》第三十二回)例(3)用“就是”,例(4)用“就是了”,二者语气意义相同,可以自由互换,本文记作“就是(了)”。清末以后,“就是(了)”完全取代“便是(了)”,成为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的一个语气词。例如:(5)遮阳帽说:“这两张加上你那张,三张票放在一堆免得各人弄丢了,横竖一路走就是。”(张勤《旅途匆匆》)(6)回头你,或者派人把你们需要盖章的合同拿到我们编辑部去,我给盖就是了。(王朔《编辑部的故事》)关于“就是(了)”语气意义,一些权威辞书已经做了解说。如《现代汉语词典》第5[1]734[2]320-321版、吕叔湘主编(2001)《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张斌(2006)主编《现代汉[3]306-307[4]240-241语虚词词典》、齐沪扬主编(2011)《现代汉语语气成分用法词典》等。但是上述辞书列出的义项数量不同,解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我们认为表示“无需顾虑,不要怀疑”的判断语气是它的核心语气意义。这种语气意义是继承“便是(了)”语气意义的结果。关于“便是(了)”和“就是(了)的词汇化及语气意义的形成,学界已经有了一些研究。孙锡信(1999)认为“早先用于句末的‘便了’,后来多半被‘就是’‘就是了’代替。”① 下文讨论的语气词“就是(了)”是“就”替换“便是(了)”中的“便”的结果,一个语言单位的组成成分能为其他成分替换就说明该单位还没能完全凝固为词,但该单位能单独承载语气意义,本文称为准语气词。但他未能展开讨论。张谊生(2002)认为句末语气词“就是”的形成与判断无关,它是由充当谓语的“就是”直接虚化而成的,张文忽视了“便是(了)”与“就是”(了)的历时[6]替换关系。王建军(2006)研究了语气词“便是”到“就是”的演变过程,将“便是”的形成归结于对早先存在的语气词“是也”的类推,但王文并没有详细展示语气词“便是”的[7]形成机制。李宗江(2008)认为“就是(了)”来源于“SP+ad+V+了”结构,其间经历了[8]151-153“即―便―就”的词汇替换,但对其词汇化语法化过程及历时替换过程未作分析。上述研究或讨论比较简略,或论证不够严密,未能细致展示“便是(了)”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也未能对“就是(了)”与“便是(了)”的历史替换进行讨论。本文在前贤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便是(了)”词汇化、语法化过程及其动因,并对语气词“就是(了)”替换“便是(了)”进行讨论。二、准语气词“便是(了)”的词汇化《说文解字》将“便”释为“安也。人有不便,更之。”例如:(7)百姓皆得衣饱食,便宁无忧。(《墨子〃天志中》)到了西汉时期,“便”已经具有了副词的用法,表示动作随即发生,相当于“立即”。例如:(8)是时楼船将军杨仆使使上书,愿便引兵击东越。(《史记〃东越列传》)[9]353“是”最初是代词,公元一世纪前后语法化为判断动词“是”当“是”成为判断动词后,就可以接受副词的限制,这就为副词“便”出现在动词“是”前创造了条件。考察语料发现,中古时期及以后,“便”作为副词表示动作随即发生的意义并不多,更多的是用在判断句中,表示对判断的肯定,即加强判断语气。例如:(9)乃作色曰:“鬼神古今圣贤所共传,君何独言无耶?仆便是鬼!”(刘义庆《幽明录》)(10)后有一田父耕于野,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世说新语〃术解》)(11)好日无风尘时,日中曝令成盐,浮即接取,便是花盐,厚薄光泽似钟乳。(《齐民要术〃卷八》)关于副词“便”加强判断语气意义的由来,董志翘、蔡镜浩(1994)认为“便”在西汉时期就作副词用,表示动作的随即发生,犹“即”;而“即”而在汉代的判断句中就有加强[10]36判断语气的作用;“便”受此影响,亦可在判断句中用于“是”之前加强判断的语气。上述例句中动词“是”的宾语为名词性成分,“便”作用是进一步加强判断语气,强化传信功能。在同期的文献中,我们发现“是”的宾语不仅可以是名词性成分,如上述几例,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例如:(12)今若有识道意而犹修求之者,讵必便是至愚,而皆不及世人耶?(《抱朴子〃金丹》)(13)山东重丧,则唯呼苍天,期功以下,则唯呼痛深,便是号而不哭。(《颜氏家训〃风操》)(14)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苍生血染成。(唐杜荀鹤《再经胡城县》)上文例句中的“至愚”、“号而不哭”和“苍生血染成”都是谓词性成分,在句子中充当“是”的宾语。由于汉语是话题优先型语言,宾语性成分话题化是汉语的常见现象,判断句也不例外,在语料中,我们发现了大量判断动词宾语充当话题的用例。例如:(15)舜有亲阿娘在堂,乐登夫人便是。(《敦煌变文集〃舜子变》)(16)直卿曰:“私欲不是别有个私欲,只心之偏处便是。”(《朱子语类〃卷二十》)(17)上堂:“高台巴鼻,开口便是”(《五灯会元〃白云端禅师法嗣》)(18)问敬。曰:“不用解说,只整齐严肃便是。”(《朱子语类〃卷十二》)
[5]192例(15)(16)是名词性成分“乐登夫人”和“只心之偏处”充当话题;例(17)(18)是谓词性成分“开口”和“只整齐严肃”充当话题。语法化理论认为,句法环境和语义相宜性是词汇语法化的两个必要条件。判断动词的宾语性成分话题化就为“便是(了)”创造了词汇化和语法化环境。判断动词宾语一旦移位至话题位置,“便是(了)”就充当句子述题,用于对话题进行说明。由于其宾语成分的话题化,其后面便不能再出现任何成分,实际句法位置就是句未,如上文诸例的“便是”就是这样。“便是(了)”的句末位置为其词汇化和语法化为准语气词创造了可能的句法环境。仔细分析上文例(15)―(18)可以知道,名词性成分充当话题的句法结构不可能促使“便是(了)”词汇化和语法化为准语气词,因为语气词是附着在句子末尾用于表示说话人主观态度和主观认识的功能词,仅仅一个名词性话题不可能重新分析为一个句子;谓词性成分充当话题则完全有可能重新分析为一个句子,从而促使“便是(了)”词汇化和语法化为准语气词。通过对语料的调查证明,谓词性成分充当话题的句法结构即“谓词性成分+便是”促使了“便是(了)”词汇化和语法化。例如:(19)敬非别是一事,常唤醍此心便是。(《朱子语类〃卷六》)(20)“如何是失却端正?”师云:“只是失却少父便是。”(《祖堂集〃曹山和尚》) 上述例句中的“便是(了)”还是谓语,为“副词+动词”结构,用于对话题部分的说明。如例(19)后一含“便是(了)”的分句与前一分句相对而言的,前一分句表示否定,后一分句表示肯定,只不过两个分句采用了不同的结构形式,其中“便是(了)”为动词性成分则是无疑的。例(20)是问答形式,答句的“便是(了)”显然是对问句“如何是”的回答,“是”的动词性性质是显而易见的。一旦位于话题位置上的谓词性成分有明确的主语,结构变得复杂,语义内容丰富,句子信息中心就会前移至该谓词性成分上,位于句末的“便是(了)”重要性就会降低,不再是句子信息焦点,“便”与“是”之间的关系就容易模糊化,失却句法成分之间的界限而粘合起来,从而词汇化。例如:(21)换钞不折本。你自别换与一张儿便是也。索甚麽合口?(《原本老乞大》)(22)这般时,敢少了恁饭。不妨事。便小时,俺再做些个便是。(《原本老乞大》) 上面例句“便是(了)”前面的语段都是主谓结构,是典型的句子结构形式,结构复杂,语义丰富;而“便是(了)”结构短小,信息量小,已经不是说话人关注的焦点,去掉后基本上不影响句子结构的成立。比较下面的例句:(21')换钞不折本。你自别换与一张儿。索甚麽合口?(22')这般时,敢少了恁饭。不妨事。便小时,俺再做些个。上述两个句子依然成立,与例(21)(22)相比,句子的基本意思相同,说明“便是(了)”不再参与句子命题的构建;不同的是这两个句子失却了一些语气意义,这种语气意义显然是由“便是(了)”承载的。因此,这里的“便是(了)”可以重新分析为准语气词。刘丹青(2008)认为“重新分析的一种强大动力,就来自人类语言对语义和形式之间自[11]然匹配的强烈追求。”由于“便是(了)”前面的语段是典型的句子形式,语义重心和表达重心均已前移至该结构上,“便是(了)”成了附着在句子命题后面的黏着成分,这正好跟汉语语气词的句法位置和功能平行,在句子主观性的作用下,其词汇意义越来越来虚化,更多地吸收句子表达的主观意义用以表达说话者对句子命题意义的主观态度,将它重新分析为准语气词显然是它平行于汉语语气词的形式和意义特点。当重新分析过程完成后,“便”和“是”之间的界限模糊,“便是(了)”词汇化程度不断强化。据学者考证,《原本老乞大》最初的编写年代不晚于1346前几年,它的刊刻年代大致在[12]2014世纪末15世纪初。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准语气词“便是(了)”形成于元末明初。三、准语气词“便是(了)”的语法化。研究发现,“便是(了)”的语法化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典型短语组合→虚实参半短语组合→准语气词。看下面的例句。(23)问意诚。曰:“表里如一便是。但所以要得表里如一,却难。……”(《朱子语类〃卷十六》)(24)问敬。曰:“不用解说,只整齐严肃便是。”(《朱子语类〃卷十二》)(25)王婆催逼道:“却是怎的?快些回覆我。”妇人藏转着头,低声道:“来便是了。”(《金瓶梅》第四回)(26)郎中,马只寄在这人家里,关出米来,拴马钱与他一捧儿米便是。(《朴通事谚解》) 上述例句中,例(23)的“便是(了)”是典型短语组合,“表里如一便是”也可以说成“便是表里如一”。例(24)中的“便是(了)”已开始虚化,与前例相比,句子的主观性加强了,话语中明显体现了说话人的认识,尽管如此,“便是(了)”的判断功能还非常强,结构上还是句子的构成成分,还应认定为短语组合。例(25)是西门庆与潘金莲第一次媾和后,王婆要挟潘金莲随时来与西门庆媾和,问潘金莲能否随叫随来,潘金莲没能马上回答。潘金莲的行为使王婆产生顾虑与怀疑,怕潘金莲不一定能随叫随来,故而继续逼问时,潘金莲低声道:“来便是了”。这里的“便是了”虚化程度更深,表判断的词汇意义非常微弱。因为根据王婆的问话,潘金莲只须回答“来”就可以了,“便是了”根本不参与句子结构的构建,删除后不影响命题意义的表达,可以认定为“准语气词”,其作用只是用于表示说话人要听话人“无需顾虑、不要怀疑”的语气意义。这种语气意义显然跟上下文语境有密切的关系,早期的“便是(了)”大都出现在这样的语境中,由于“便是(了)”处于语气词位置,它就会吸收这种语境意义而逐渐固化,成其为语法意义。再后来,“便是(了)”完全可以脱离特定语境的制约,也能表示“无需顾虑、不要怀疑”的语气意义。如例(26)不存在听话人顾虑、怀疑的语境,但说话人仍然使用了“便是(了)”。说明“便是(了)”已具有独立的语气意义。表示强化判断的短语组合“便是(了)”为什么能吸收语境意义语法化为表示“无需顾虑、不要怀疑”的语气词呢?其语气意义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认为词汇性语义、主观性和语用推理共同推动了“便是(了)”的语法化和语气意义的形成。作为短语组合的“便是(了)”为“副词+动词结构”。动词“是”表示判断,副词“便”用于强化判断语气。例如:(27)宋四公抬头看时,不是别人,便是他的师弟赵正。(《宋四公大闹禁魂张》)(28)大人功名及此,一失其势,便是神龙去水,为蝼蚁所制,尤宜深察。《旧五代史〃卷五十七》(29)僧问:“如何是佛?”师曰:“即汝便是。”(《五灯会元〃大龙智洪禅师》)(30)如“克己复礼”,便不必说只是为仁之事,做得透便是。(《朱子语类〃卷三十二》) 例(27)(28)“便是(了)”用作述语,前者宾语是名词性的,后者宾语是谓词性的;例(29)(30)“便是(了)”充当谓语,前者的主语是名词性,后者主语是谓词性的。上述四个例句不论是何种情况。都表示强化的判断。如例(27)的“便是(了)”与上文的“不是”相对而言,“便”相当于“正”“就”用于强化判断语气。“便是(了)”表示强化的肯定判断。对一个命题的肯定,就意味着对其他命题的否定,具有限止的语用意义。这种语用意义只认定肯定命题表示的内容,而不去关注其他。如例(29)在“如何是佛?”的问题上,师认为:只需认定“汝”即是,无需关注其他。再如例(30)如何实行“克己复礼”,只需“做得透”,无需考虑其他。为了更好地凸显这种限止语用意义,有些句子会用上范围副词“只”。例如:(31)善头曰:若觅诸人,实当不是;若觅远公,只这贱奴便是。(《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32)孟子言操舍存亡,都不言所以操存求放之法,只操之、求之便是。(《朱子语类〃卷五十九》)例(31)肯定了“这贱奴”而排除了其他人,例(32)肯定了“操之、求之”而排除了其他事。限止就是把人、物或事限定在肯定的人、物、事上,也就是限定在“便是(了)”前成分所表示的内容上,而不需考虑其他。可见,限止的语用意义根源于短语组合“便是(了)”的肯定意义。需要说明的是,限止的语用意义在“便是(了)”充当述语和谓语的句子中都存在,这种意义是由句子整体的表述功能带来的,它为“便是(了)”语气意义的形成奠定了语义基础。句子的主观性是促使“便是(了)”进一步语法化的重要因素。所谓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主观性主要体现在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说话人的情感(affect)和说[13]话人的认识(epistemic modality)三个方面。在“便是(了)”语法化的过程中,主观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看下面的例句。(33)那长老就开口说道:“老檀越在上,不是贫僧多口,我们佛家的行径,只要随缘喜舍,终不强人所难,但凭老爹发心便是。(《金瓶梅》第五十七回)(34)“就蹄子放血,他要多少功钱?”“不问多少与他些个便是。治得马好时,多少不打紧。”(《朴通事谚解》)考察发现,这类句子主要出现在口语对话中,口语对话正是体现说话人主观性的最好形式。上述含有“便是(了)”的小句都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例(33)的“但凭老爹发心便是”和例(34)的“不问多少与他些个便是”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在这里,句子命题的意义越来越依赖于说话人的主观认识和主观态度,这为“便是(了)”向表示语气意义方向语法化提供了条件。随着句子主观性的不断加强,“便是(了)”越来越多地吸收句子的语用意义用于表达句子的主观性。如前文所述,含有短语组合“便是(了)”的句子具有限止的语用意义,即只认定含有“便是(了)”表示的命题内容,而不考虑其他。研究发现,早期的“便是(了)”常常出现在听话人表现出某种顾虑、介意或犹豫情绪的语境中。例如:(35)我怎麽不识钞?索甚麽教别人看去?换钞不折本。你自别换与一张儿便是也。索甚麽合口?(《原本老乞大》)(36)周于伦道:“既母亲分付,我自出去。家中酒店,你便撑持,不可劳动母亲。我只拣近处可作生意做,不一二月便回来看家中便是。”《型世言》例(35)说话人要求听话人给他换一张钞,而听话人不愿意给他换钞,说话人认为听话人不愿意给他换钞是因为听话人可能有顾虑,特意强调“换钞不折本”;说话人说出“你自别换与一张儿便是也”,实际上让听话人只认定这句话表示的命题内容,而不必关注其他。例(36)的背景是周于伦的母亲欲让其外出经商,其妻掌珠认为婆婆和自己两人经营家中酒店有困难,顾虑重重,而周于伦又不愿违背母命,决定外出前说给其妻子掌珠的一段话。即让听话人认定“(我)不一二月便回来看家中”表示的命题内容而排除其他。只认定一个肯定命题的语义内容而不关注其他,就蕴含着无需顾虑、不要怀疑”的语用意义。随着 “便是(了)”词汇意义的虚化和句子主观性的增强,“便是(了)”就会更多地吸收与主观性有关的语用意义,使蕴含着的“不必顾虑、不必犹豫”的语用意义逐渐发展为“便是(了)”的语气意义。后来,“便是(了)”经过高频率的使用,在语用推理机制的作用下,“不必顾虑、不必犹豫”的语气意义就固化为其固定的语气意义,即使没有听话人表现出某种顾虑、介意或犹豫情绪的语境,也可以单独使用。至此,“便是(了)”的语气意义形成,它便成为表达说话人认识、态度、情感等主观性的准语气词。例如:(37)你去嫁得一个有钱有势丈夫,还可看顾你母亲。故此你只守我三年,以完我夫妇情谊便是。”《型世言》(38)如今支一支,休多要你的,休少了我的便是。(《朴通事谚解》)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便是(了)”的词汇化与语法化42等内容。 
 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原因 一、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外因 交流的需要是语法化首要的和...如没有交流的需要,便没 有语法化,交流的需要是语法化首要的动力和原因 (二)...  的对象与标准 第四章,语法化理论的作用与局限 贰,语法化与相关理论 第五章,语法化与词汇化的关系 第六章,语法化与主观化的接口 第七章,语法化与构式化的...  词汇与语法B 28页 免费 词汇化与语法化 10页 免费 专四语法与词汇 30页 免费...在学习这部分时,最常遇到的问题便是词汇不足。一般认为背单词是件既吃力,又...  专四语法与词汇 30页 免费 词汇化与语法化 10页 免费 专四词汇与语法 38页...原因状语从句,其他几个选项用在此处在意思上貌似也都讲得通, 但是不符合语法...  专四语法与词汇 30页 免费 词汇化与语法化 10页 免费 专四词汇与语法 38页...词汇与语法 一 代数 名词 数词 顺序是: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 every one...  专四语法与词汇 30页 免费 词汇化与语法化 10页 免费 专四词汇与语法 38页...高三二轮专项复习 语法与词汇 一、 语法与词汇的定位、及命题特点: 定位:语法...  语法与词汇 7页 2财富值 词汇与语法B 28页 免费 专四语法与词汇 30页 免费 专四词汇与语法 46页 5财富值 词汇化与语法化 10页 免费搜...  词汇化与语法化 10页 免费 专四词汇与语法 38页 7下载券 3词汇与语法 5页 1下载券 词汇与语法A 17页 1下载券语法与词汇 ...科盲 是从 文盲 一词化用而来,这种修辞格叫什么_百度作业帮
科盲 是从 文盲 一词化用而来,这种修辞格叫什么
科盲 是从 文盲 一词化用而来,这种修辞格叫什么
仿词  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如:     (2)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请问在这句子中有哪些语法吗,是通过什么语法转化的?I was soon among the top subscription sellers and,like other succesful salesmen,was given responsibility for training newcommers.怎么转化成“Soon I became one of thr best se_百度作业帮
请问在这句子中有哪些语法吗,是通过什么语法转化的?I was soon among the top subscription sellers and,like other succesful salesmen,was given responsibility for training newcommers.怎么转化成“Soon I became one of thr best se
请问在这句子中有哪些语法吗,是通过什么语法转化的?I was soon among the top subscription sellers and,like other succesful salesmen,was given responsibility for training newcommers.怎么转化成“Soon I became one of thr best sellers and was in charge of training newcommeers.”
这不是语法上的转换,是表达上的变化,两者语法上没什么联系,只不过是同一个意思,换了个方式表达而已.两句的直译如下:1、我很快就跻身订单量最高的销售员,并且,像其他成功的销售员一样,被赋予了训练新人的职责.2、很快我成为了最佳销售员中的一个,并且负责训练新人.两句只不过是在表达方式上有些变化.比如“负责训练新人”,在第一句中就表达成“被赋予训练新人的职责”.语法上讲,两句毫无关系,也都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语法现象,都是很基础的语法,甚至连个从句都没有.
好厉害,第一个句子我翻译不了额,我还以为是通过某些语法转化过来的,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法修辞讲话 pdf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