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松之注三国志白话文为什么对贾诩那么有意见啊!

贾诩为什么被称为“毒士”?_百度知道
贾诩为什么被称为“毒士”?
一句话害死数百万人的三国第一毒士:贾诩。这是由于公元195年,董卓旧将郭汜、李漼一方挟持公卿,一方挟持皇帝,上演一场惨烈的肉票争夺战,牵连而死的百姓数以万计。昔日孔子曾经批评帮助季氏的冉有和子路:“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李漼和郭汜正如牢笼中的门户,本来在笼中待毙,是贾诩提醒了李漼和郭汜,打开了牢笼,使得天下大乱,朝廷百姓毁于兵火。贾诩虽然并未亲手执刀杀人,却难辞其咎。综上所说:贾诩为毒士可谓不虚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什么毒计都会出,贾诩,只要自己好因为贾诩出的计谋都比较毒辣,分别是谋己(为自己谋划),谋人(为别人谋划)。。谋士有三种,谋天下(谋划整个天下),以谋己为首要任务
其他2条回答
贾诩被抓,只求自保
贾诩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汉阳阎忠异之,说贾诩“有良(张良)、平(陈平)之奇”(《三国志•魏书•贾诩传》)。贾诩初时察孝廉为郎,因有病辞官,西还至汧,路上遇见氐人,与其同行的数十人皆为氐人所抓。贾诩为脱身,便骗他们说:“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三国志•魏书•贾诩传》)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外甥吓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史称贾诩此举是:“权以济事,咸此类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
与郭汜李傕狼狈为奸,祸乱长安
永汉元年(189)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
贾诩老谋深算,出的计策都是很狠毒的
贾诩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贾诩是三国第一聪明人?_百度知道
贾诩是三国第一聪明人?
贾诩是三国第一聪明人从献计让李傕横行关中,到张绣在宛城用他打败曹操,后他劝张绣和自己都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都用他的奇计,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出世得以建功,退世亦能自保。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东汉末至三国曹魏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也是曹魏的开国功臣。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官渡之战时,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黄初元年,曹丕称帝,封其为太尉、魏寿乡侯。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黄初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曰肃侯,《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贾诩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自以为是的说因为一脚兽哗众取宠,就舔起个脸儿不要皮皮的诽谤三国。,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自己的都没搞清楚
提问者评价
阁下真英才!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贾诩的相关知识
其他17条回答
147 - 223(77岁) 主效势力
凉州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
暂无相关记载
太尉 魏寿乡侯 谥曰肃侯
曾效力过的势力
贾诩 历史简介魏太尉。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先从董卓,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二败了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都用他的奇计。曹操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为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在曹操立继位人...
易中天之流,不过拿着一本被人曲写了一塌糊涂的小说来用他自己的目光解读,殊不知,他所解读的小说就有问题,又怎么可能是对的呢?现代的人就是不实在,连昨天的事情都没搞明白,就大放厥词说了解几百年前的古人思想。他知不知道,古人的价值观
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啊!乱搞!如此之流,就当听个笑话吧!
在历史学术问题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易中天推崇贾诩只能代表他个人的意见,谢谢
贾诩作为曹操的谋士,出谋划策不在话下,不过他更懂得韬光养晦,不触怒曹氏父子,没有杨修那么狂妄,也不像荀彧那么愚忠于汉室,他看出曹操的心思但不言明,帮助曹丕登上世子之位,最后曹操死时还托付他辅佐曹丕,如果他没那么大能耐,曹操能相信他吗?
贾诩(147-223),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曾先后担任三国军阀李傕、张绣、曹操的谋士。官至魏国太尉,谥曰肃侯
贾诩,被人称之为“毒士”,奇谋百出,算无遗策。李傕郭汜作乱时,在李傕帐中任谋士,后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皆有贾诩之谋。曹操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为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在曹操立继位人问题上贾诩暗助了曹丕。曹丕日后称帝封其官为太尉、魏寿亭侯。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反。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
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存在制度 无论是法律 还是思想就像一千多年前,秦统六国而独尊儒家为大,也是统治者推行的一种政策,贾诩与许攸 郭嘉 荀彧 等 都是曹操帐下一流谋士,可惜郭嘉早夭,许攸狂傲,荀彧死忠,这么多人随曹操征战多年后最成功存下来的纵观身侧唯有贾诩一人。懂随大流,知人意,该知则知,不该明白的决不明白。现今推行的孔孟之道,以易出节目时一炮而红与反复推广,也是顺了上意! 这所谓的第一聪明,以一种角度而言,确实如此:腹黑之学 不外生存之道 天地河蟹之道 不外如是!!子不言,尔莫以吾不知呼?
易中天这么理解只不过是从三国时期那个阶段所欲的谋士当中考虑的,因为易中天根据他所得各种史料和现今存世的史料都反映了那个时期活的最久而且没被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谋士就是贾诩一人而已,其余的当时的谋士有谁最后善终了?唯贾诩一人而,而当时谋士之群中贾诩的谋略也是丝毫不差的,所以易中天称其为三国最聪明之人罢了。
不是,诸葛亮才是
呵呵,这是易中天认为的,《品三国》我看了两遍,感觉最聪明的时曹操。另外,我也感觉贾诩的才智在诸葛亮之上。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评论到: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贾诩该走就走,该投降就投降,该寂寞就寂寞。
第一次贾诩帮助两个西逃的败将重回洛阳取得胜利,但是他知道这两个人怕他,敬重只是表面的,就毅然出走,到了另一个地方也是不行,就又出走到张绣那里。如果他不走,可定被杀。功成杀功臣的事屡见不鲜。
贾诩见张绣打不过曹操,就劝张绣投降曹操。如果打不赢也要打,最后就是失败。或死或落荒,没有好下场。这样投靠曹操这颗大树,虽当不了王但是可以称臣。
投降曹操后,贾诩很低调。不多出主意,闭门谢客,子女不和权贵联姻。...
历史学术问题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易中天推崇贾诩只能代表他个人的意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活了下来就证明聪明这观点很牵强。诸葛亮要想活着很难吗?也投降曹操地位不必贾诩好多了。志气都没有,小聪明而已
毒计百出,善于谋略,为人易变,适应能力超群。
谁是第一聪明人从不同角度得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贾诩是聪明人这点毋庸置疑,但是他也不是全方面优秀的~
因为,他的政治生命与个人的命运在那样动乱、纷争的三国战乱时期的文人谋士中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
文人相识,未必谋面。云游神交,足矣。
学术自由,智者、仁者各有所见。没有绝对的肯定,尔可看做一家之言。采纳与否?在于你个人。推荐你看《柏杨品三国》《易中天品三国》皆可加深你对《三国》的认识。
个人穷秀才之见,不足为论。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人物排名,坦白的说,更欣赏司马德操那样的隐士!
三国谋士有几个善终的?别人我不知道哈 但贾诩绝对是风光后得重用,善始善终的。比诸葛强多了,比周瑜寿命长,出的计谋基本全中,三国毒士唯贾诩一人。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文和乱武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文和乱武
文和乱武,是指发生在东汉末期的一场掠夺东汉天子的事件[1]。因为贾诩的字是文和(贾诩,字文和),所以称为文和乱武。 刺杀之后,成为西凉军的头号首领,听从谋士“奉国家以正天下”之策,与同党、等人结盟攻进长安,在击败吕布杀了王允之后,控制司隶地区和凉州东部,挟持汉献帝,把持朝政长达四年,短暂的掌握了东汉王朝,后来与郭汜反目,自相残杀。二人为掠夺在关中一带发动战争,使得关中地区变为废墟。后曹操派谒者仆射率领关中诸将等讨伐李傕,夷其三族。人&&&&物贾诩事&&&&件掠夺东汉天子
贾诩,身怀奇谋,胆识过人,阅历繁复,志节深沉。他的品质里也许有着种种别人难以企及之处,但就客观效果而论,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他难辞其咎。当年陈寿撰《三国志》时,曾将贾诩与曹操手下最具威望的二荀(荀彧、荀攸)并列立传,引起了注家裴松之的不满。此事见仁见智,我觉得若撇开道德威望,先注重影响世事的深度,则贾诩与二荀并列,并无不当。[2]   在贾诩投靠曹操之前,他先后为之献策的,多属造孽江湖贾诩的恶棍型军阀。虽然贾诩常以汉室忠臣自诩,也确曾有功于皇上,但他显然更热衷于放纵自己天赋的谋士才华,而较少计较千秋功名。在各路军阀此起彼伏的混战中,在汉献帝由长安到洛阳的奔命过程中,在新旧都城的喋血杀伐中,我们都能看到贾诩的智慧,像一只不祥的猫头鹰, 在累累尸骨上盘旋。   当年董卓伏诛,司徒王允专权。王司徒虽然才能有限,且有不知体恤,滥开杀戒之弊,但风雨飘摇的汉朝江山毕竟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董卓手下原有两个莽野的部将李傕和郭汜,王允若本着首恶既除,协从不问的态度,网开一面,则这两个手上握有兵权的家伙极有可能归化朝廷,如此,乱局初定,因董卓而起的关东诸雄因一时丧失了矛头所向,不知旌麾何指,也可能权且罢兵。中国历史在步入这一章时,虽然会略嫌平淡,但于国于民,实属大幸。刚愎无比的王司徒, 本着决不姑息的态度,对李傕、郭汜下达了追杀令。这有点逼人造反的意味了。然而奇怪的是,李傕、郭汜本来也想认命了,他们决定解散部队,自己再分头向大西北逃亡。   倘如此,则王允虽然极为不明智,却毕竟没有种下恶果,东汉政权暂时还能迁延些时日。贾诩单人匹马,挡在道上,“二位,急个啥呀?”李傕、郭汜对贾诩素来敬重,便洗耳恭听。“王允正要捉拿你们,你们若解散部队, 路上随便一个小亭长都有能耐把你们绑起来,送给王司徒邀功。横竖是个死,何不先聚集军队,干脆反上长安,为董卓报仇。如侥幸事成, 则挟天子以令天下,何其威风;万一事不成,那时再逃向西北故土, 也未见得晚呀。”这一番充满流氓智慧的开导,李傕、郭汜听得不住地点头。   当年陈胜、吴广被迫“揭竿而起”,所持的理由,正与贾诩此时的教唆相同。区别是,无论陈胜、吴广还是李傕、郭汜,他们都属当事者,而贾诩则完全是局外人,换言之,这一番建议,虽然可以救李傕、郭汜性命于一时,对贾诩则没有丝毫好处。不然,当李、郭二人 成功后欲封贾诩为“尚书仆射”,他也就不会坚决推辞了。“此救命 之计,何功之有?”贾诩话说得颇有自知之明,他不过是为了救自己的命罢了。   于是,李傕、郭汜的命暂时虽被救下,汉朝的命却更加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顺着贾诩那番开导走下去,诸如“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之类强盗逻辑,已无可避免。   帝国都城长安的城头,刹那间便阴暗了下来。随着李傕、郭汜的反戈一击,东汉再也没有喘过气来。   李傕、郭汜所带的凉州兵,凶悍无比,暴虐非常,端的乃“虎狼 之师”. 初平三年(公元192 年)六月,李傕、郭汜打破长安城池,王允被戮,吕布出逃,尸遍长安。堂堂汉家朝廷,就此落入两个无赖军棍之手。据说,董卓初死之时,三辅地区百姓尚有数十万户,经过李傕、郭汜的放兵劫掠,仅仅两年间,民已“相食略尽”,好一片凄惨。两人沆瀣一气,作恶多端,这时突然又因一个妇人的嫉妒,陡然翻脸,彼此厮杀起来。世事遂进一步动荡,百姓遂进一步遭殃。贾诩虽曾对两人有所规劝,但正所谓“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面对这一最初由自己造成的局面,当它变得不可收拾的时候,贾诩事实上已一筹莫展。他看李傕、郭汜越来越像两个不成器的野孩子,只知在院子里打架。然而,这是你家的院子么?这可是整整一个王朝啊!贾诩,字文和,他的行为可是与“文和”没什么关系。一计可以危邦,片言可以乱国,正贾诩之谓也。   他厕身在杀人如麻的强盗身后,貌似蔼然文士,一面犯下滔天奇罪,一面又能成功地躲避千夫所指,这份能耐,孰能及之?你看他以一介游士的身份,时而避难乡间,时而闪身在某个诸侯的厅堂,匹似流窜作案。说计道谋,甚至敢让曹操甘拜下风;逮至晚年,竟又在曹丕的朝廷里充任太尉,权势蒸蒸日上,一派德高望重的模样。这是一个怎样的奇人?[2]   他出生在武威,俗称“金武威,银张掖”,也算是大西北一个重镇。年轻时虽也曾被人评为“有良、平之奇”,但因僻处偏远,知道他的人并不多。在那个天高地远、充满犷悍之气的地方,少年贾诩濡染其中,斯文气中难免也会夹杂若干匪气。与豪爽武夫打交道,与土匪豪强相周旋,这份本领贾诩生而具备。靠一袭长衫,一把折扇就能行走江湖,在四百年后的中国也许可行,当时免不了就会步步涉险。
贾诩有一次就在道上遇到强盗,同行数十人同时被擒,一张百人坑已经挖就。要活埋吗?看来是的,这些强盗,把人活埋也许比打牌还要轻松。贾诩面不改色,镇定从容地对强盗说:“先别急着埋我,我是段太尉的外甥,太尉肯定会出重金来赎我,保你们赚一笔。”──诸位,这里的奥妙在于,若强盗当真等着段大人拿钱来换人,西洋镜准会被戳穿,因为太尉段颎并没有这样一个外甥。贾诩拿准了他们没这份胆量,当时,段颎可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最强蛮的家伙都不敢贸然招惹。结果,贾诩一面看着这拨强盗将其余众人悉数活埋,一面自   己却与强盗首领推杯换盏,“我会在舅舅面前替你美言几句的,”说完这话,贾诩抹了抹嘴边的美味,在强盗们点头哈腰的欢送之中,骑马扬长而去。   骗人骗到这个份上,我只能遥遥地想着:贾诩是深不可测的。让满脑子想着活埋人取乐的强盗俯首帖耳,单靠智慧肯定于事无补,靠胆量也过于笼统。我的解释是:贾诩身上同样洋溢着一股匪霸之气,正是它让强盗相形见绌,气为之夺。话说回来,注定要呼风唤雨,荼毒江湖的贾文和先生,怎么也不会在寻常沟壑里翻船。他的目标是长安,他相信在那里会有自己的机会。什么机会?如果你这么问,贾诩只会诡秘地抿嘴一笑,两眼直勾勾地看着远方。那里,秦始皇建造的巍峨长城上,正幽幽地转出烽火。   似花还似非花,摧国不忘护国,正可见贾诩本色。在挑动李傕、郭汜反上长安、又间接导致李、郭二人在长安城外自相残杀,京畿震荡之后,他又在皇帝面前扮演起护花使者的角色来,弄得皇帝对他又恨又爱,又嫌又忌。为了拉拢他人联合对付郭汜,无法无天的李傕曾对凶悍的凉州兵大言不惭地许诺:“一旦攻破郭汜,皇帝宫中的美女,可任意使用。”结果,这些莽汉便天天在长安城外高叫:“李将军答应的宫人美女在哪,快快送出来!”皇家威望,扫地无光。汉献帝可怜巴巴地看着贾诩,希望他能拿个主意,至少别让这些家伙再这么在   城外乱叫了。好个贾诩,当即秘密地将强盗首领全部召来赴宴。不就是一些空洞许诺吗?区区李傕能许你宫廷美女,我受皇帝重托的贾诩,就不能许你更具诱惑力的高官厚禄?几桶美酒喝完,凉州兵当晚便奇迹般地撤离长安。李傕由此受到重创。   贾诩偷偷离开长安的时候,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他处处以汉室忠臣自居,此前有人劝他离开,他还曾掷地有声地说道:“我深受国恩,义不可背。”后来当皇帝被迫逃离长安时,贾诩也颇有护驾之功。关于贾诩,在洛阳颓败的“杨安殿”里,皇帝也许会想到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尽管有些不伦不类。萧何之败,无关乎皇朝兴替,贾诩之谋,实已致汉朝江山于万劫不复之境。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裴松之为什么认为贾诩不该和荀彧荀攸同传?_三国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59,862贴子:
裴松之为什么认为贾诩不该和荀彧荀攸同传?
而是认为应该把他归纳到等人传中?
只在关键时候出计,所以计谋不多,而去世得早
因为贾诩有过站队西凉的污点
因为他是罗忽悠的最爱
因为不熟。一一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贾诩明哲保身,出工不出力,对曹贡献不如国家吧。
不配吧。。。
可能贾诩死的很正常不像荀彧荀攸,一个死前传出被曹操猜忌,一个和杨修一样征伐的路上挂了所以裴松之认为死的正常的不正常的要分开
道德上的问题
没觉得贾诩比起魏书十四的人高一个档次
贾诩凭什么和两个汉臣合传??
因为地位,不是能力,也不是品行
贾诩一生都是为自己谋划,于主公,于国家并没多大贡献,简单的说贾诩乃小人也,,归阿瞒后,克己守法,少言寡语,不结交权贵,亦是为己,终其一生,跟谁谁倒闭,阿瞒亦知,故贾诩谨慎不给阿瞒杀自己的理由。贾诩用一生证明了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魏略曰:文帝得诩之对太祖,故即位首登上司。荀勖别传曰:晋司徒阙,武帝问其人於勖。答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感谢 邀请。一、“贾诩做了太尉,孙权为何笑之”,这个史实离我们太遥远,所以不妨看看稍近些时候的人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在前秦时期,天王苻坚不断地给王猛加官进爵,最后王猛的职称如下:“俄入为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持节、常侍、将军、侯如故。稍加都督中外诸军事。”这几个官职我们并不陌生,其中很多都是实权在握的。步子迈得太大,王猛不太好意思了,又或者是礼节性地,“表让久之”,提交报告推辞这些委任。结果苻坚不仅不接受推辞,史书记载:“遂不许。其后数年,复授司徒。”于是,王猛就成了王司徒。可能是怕挨骂,王猛不想和苻坚签订契约成为王司徒,于是再次上表请辞,表文如下:“臣闻乾象盈虚,惟后则之;位称以才,官非则旷。郑武翼周,仍世载咏;王叔昧宠,政替身亡,斯则成败之殷监,为臣之炯戒。窃惟鼎宰崇重,参路太阶,宜妙尽时贤,对扬休命。魏祖以文和为公,贻笑孙后;千秋一言致相,匈奴吲之。臣何庸狷,而应斯举!不但取嗤邻远,实令为虏轻秦。昔东野穷驭,颜子知其将弊。陛下不复料度臣之才力,私惧败亡是及。且上亏宪典,臣何颜处之!虽陛下私臣,其如天下何!愿回日月之鉴,矜臣后悔,使上无过授之谤,臣蒙覆焘之恩。”文中提到了“魏祖以文和为公,贻笑孙后”。王猛上书请辞,发生在“贾诩做太尉”之后一百年出头,还不算太久远。二、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可以结合下一句话“千秋一言致相,匈奴吲之”。这个典故在《汉书》中间有记载。讲的是巫蛊之祸以后,车千秋(本姓田氏)上书给汉武帝,公开给太子喊冤,这个事在当时可了不得。这件事的结果是“是时,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乃大感寤,召见千秋。”,刘彻反应过来了,觉得很后悔,就召见了车千秋,后来任命他为丞相,此之谓“千秋一言致相”。下面是重点,即“匈奴吲之”,吲也是笑的意思。《汉书·车千秋列传》:“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尝有也。汉使者至匈奴,单于问曰:“闻汉新拜丞相,何用得之?”使者曰:“以上书言事故。”单于曰:“苟如是,汉置丞相,非用贤也,妄一男子上书即得之矣。”使者还,道单于语。武帝以为辱命,欲下之吏。良久,乃贳之。”千秋无他材能术学,这是史书给“如何评价车千秋”的回答。一次汉朝使者访问匈奴,单于问道听说你们汉朝换丞相了,他是怎么提拔上来的?使者说是因为上书的原因。单于说要如果是这样的话,汉朝任命丞相不用贤能,一封上书就轻率地搞定了。好,这个故事我们理顺清楚了。车千秋当丞相,匈奴为何“吲之”?因为车千秋这个人没有姿势水平,写了个上访材料就当总理了。进而匈奴单于笑的是汉朝的人事制度轻率。打个比方,就好像明天早晨起来一看新闻,带鱼进常委了,你会不会觉得很搞笑?结论1:贾诩做了太尉,孙权为何笑之?——笑的是魏国的太尉任命轻率,贾诩资格不够,曹丕强行提拔。三、我们今天说起三国,感觉贾诩厉害的不得了,“贾太尉”也都这么叫着,那么贾诩到底哪里资格不够了,是品德不好,还是能力不行?这要结合王猛的全文来推断。本上表有多处用典,有正例有反例,讲的都是用人。不妨来看看其他典故说的是品德还是能力。我们已经知道车千秋这个人是能力不行,人品没啥问题。所以如果别的典故既说品德也有说能力的,那么说贾诩就应该是指品德,从而与千秋的典故搭进行搭配;如果别的典故说的全是能力,那么这里说贾诩就是指的能力。且看原文:1. “位称以才,官非则旷”——官位要以才能相称的人去担当,否则就有麻烦,说的是才。2. “郑武翼周,仍世载咏”——郑武公就是郑庄公寤生他爹,郑国第二代国君,给庄公打下了不错的国力基础,是个有才的人,没有什么道德光辉的典型事例。3. “王叔昧宠,政替身亡”——春秋时期有好几个王叔,再过几年我也要变成王叔了。这个王叔我认为应该是王叔陈生,他的事迹见于《左传·襄公十年》,说王叔与伯舆争权失败逃到晋国,还是水平不行斗不过人家。4. “东野穷驭,颜子知其将弊”——颜回的故事,颜回说东野子这个人开车技术虽然好但是早晚出事,因为马已经很累了东野子还在不断催马,结果果然东野子的马摆脱缰绳跑了。这个典故常用来比喻对待人不要逼太紧,应吸取李奥纳多女友的教训。5. “陛下不复料度臣之才力”——不是用典,而是原话,王猛怎么谦虚的呢,他说“陛下再考量一下我的才力”(言外之意我的才力不够),只说”才力”而没有说我名望不高德行不厚。以上五个点,说的全部都是能力问题,没有一个是道德问题,加上我们对王猛其人的了解,他在用人上有点类似魏武“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意思,因此不谈道德只谈才力也符合一贯作风。全文上下如此,所以“魏祖以文和为公,贻笑孙后”这句话,讲的只可能是能力水平问题,而不可能生硬地插入一句道德批判。结论2:贾诩做了太尉,孙权为何笑之?——(至少在王猛看来)孙权笑的是贾诩其人能力不足以胜任太尉一职。王猛用这个典故,结合全篇来向苻坚表明:“我水平不够,如果你非要让我当王司徒,别人会像孙权笑曹丕一样笑话你”。四、这个结论好像跟我们的一般认识有些出入,都说贾诩是毒士,人品不好大家都知道,这里竟然说他能力不行,谁这么屌他家人知道吗?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理解的,咱们今天看贾诩,看的是他在乱世中的生存智慧。作为一个生长于和平年代的人,看这种“闷声大保命”的智慧,特别是对人性的深刻把握,感觉神的很。确实不假,你想贾文和从东汉末年开始就出来捣乱,熬到三国鼎立还得了善终,本事绝不是一般人可比。但问题是,教同年代的孙权,还有后世的王猛看来,和我们的视角就不一样了。1.孙权自己也是三国乱世人物,虽然是接班上台的,但到贾诩当丞相的时候,也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因此他对贾诩的作为,就不会给予像今人那么高的评价。另一个因素是时间差:贾诩比孙坚年纪都大,他在长安乱武的时候,还有宛城阴曹操的时候,孙权还太年轻;而到了孙权成长起来的时候,贾诩已经“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退居二线了。因此孙权没有直接吃过贾诩的亏,从他的角度来看,贾诩的专长是阴谋,而没有光鲜的治军才能。按《水浒》人物打个比方,贾诩更像吴用,虽然也叫“军师”,但他不管打仗,主要从事各种阴谋活动。梁山真正会排兵布阵的是朱武。所以孙大帝的这个笑,我个人的看法,是孙权自己对贾诩可能有点偏见。再者毕竟是对立的双方,我还能天天夸你吗,偶尔找个话头恶心你一把也是可以的。2.王猛引用这个典故,可能又不一样。王猛王景略,那是和诸葛亮并称的人物,而且到了十六国时期,比东汉末年的环境还操蛋。因此他会像现在人一样,崇拜贾诩吗?肯定不会。在王猛看来,太尉作为最高军事长官,应该是自己才能胜任的,虽然上表请辞写的很客气,我觉得那是口嫌体正直——“坚竟不从。猛乃受命。”——王猛终究还是变成了王司徒。王猛是军政大权一把抓,对内整肃纲纪解放生产力,对外攻灭前燕让前秦做大。这个功绩成就和贾诩完全不在一个世界,从王景略眼中来看,贾文和当太尉可能确实不够资格,贻笑大方。3.换个角度一想,如果是王猛当太尉,就算王武侯(王猛和孔明一样谥号武侯)人品再差,也不会引起任何人的嘲笑,只会令敌国更加警觉。
单纯提供另一种视角。王党曹操收束门阀,军职曹氏宗亲为主,五子良将为辅,门阀世家难以指染,相对应的,给门阀的筹佣就是文官系统。文官系统几大世家,颍川、谯沛、司隶、关西。曹操二子争位,颍川系中立观望,所以不褒不贬,陈群接荀彧的班,尚书令。谯沛部分势力如丁氏,支持曹植,曹丕上位后,直接出局。司隶两杨支持曹植,也出局,河内司马押宝曹丕,赌赢了,跟着曹丕水涨船高。关西应该是比较彻底的支持曹丕的,所以关西士人是门阀中唯一位列三公的,但在曹魏中真正的代言人是钟繇,钟繇被曹操打压,所以曹丕把贾诩扶正,暂时安抚关西士人,等到钟繇被洗白,太尉的位置还是钟繇的。王朗、华歆比较独特,不属于曹魏主流门阀阵营,但资格很老,三公的位置给他们,既不给门阀口实,王党们又很放心。
0.0先谢郭嘉。 ……你们不会真是邀我来给姬喵喵填坑的吧?…… 你越来越淘气了。Q,Q 么么哒。其实姬喵喵和上面的朋友们已经把事儿说差不多了。孙权笑话的是贾诩当太尉这个事儿,嘲笑曹丕脑子抽风,找这么个搅屎棍子当太尉。而曹丕这么做,也确实很可能有报答贾诩建言立嗣的意思。那么在这里,我不狠狠黑孙权一下,是不合适的。对于曹丕任命贾诩做太尉,孙权为何笑之呢?因为丫没见识。非议的人不只是孙权一个,当时也有许多人认为贾诩没有做三公的德行。以星象来对应,三公是天子旁边的辅星,应该找德行完满无可非议的标杆型人物担任,作为楷模。理论上讲,应该是道德大厦。这道德大厦在意识形态上有多重要呢?两汉如果出现异常星象,说明政治有失。应对的办法就是策免三公……-_-换言之,如果治国不当老天爷会以异像表示不满,那就说明三公德行不足或有亏节。要另选贤明。而贾文和仅仅靠建议李傕打回长安这一项光辉事迹,就足够送给天下人挨个砍一刀,天打雷劈了。所以孙权当然要笑了。他得大笑特笑,在他眼里曹丕这是嘬死,生怕没有天灾人祸,活腻歪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太尉的位子很高贵。理应用在更有价值的人身上,起到笼络作用。贾诩非常低调,根本没有权力网络。在孙权看来,曹丕这属于糟蹋东西。曹丕的三公另外两个是华歆和王朗,这两块料嘛,也就那德行。华歆在当时人们对他道德操守的评议还是不错的,王朗也有些博学雅识的名声。号称有良德的华歆后来曾经干过拉着伏皇后头发拖出宫殿的事儿。真是道德君子啊。特别好玩的是,这俩货都有过在东南当太守的经历,一个豫章太守,一个会稽太守。正好这两天写过刘表,拿刘表来和他们对比一下。人家刘景升是光杆刺史,这俩是光杆太守。人家单骑上任刚到荆州的时候全境叛乱战火连绵,这俩上任时士民拥戴境内太平。人家一统七郡造就乱世乐土,华歆则给孙策跪舔,王朗打输了从苏州逃难到广西,还被抓住了。和刘表比较,华歆、王朗,虚有其表,名实不符,伪君子真小人。人家刘景升好歹是搞运动出身,参与过党锢的牛人。这俩就是公务员扩招后上岗的应届书生。说的厚道一点吧,这二位是有美名的草包。装着大尾巴狼干一些似乎很高尚的行为。也就是糊弄糊弄老百姓和孙权这样没见识的,在实用主义者曹操眼里,他们也只有名声可以利用。找这俩货做三公,其实倒是无所谓。毕竟是用来装点门面的,绣花枕头也堪一用。和刘备那边的许靖简直一模一样!用法正的话说就是年老无才没节操,但是很出名。许靖在刘备围成都时企图翻墙逃跑,华歆相继给袁术孙策曹操跪舔,王朗干啥啥不成。然后这三位都位列三公。因为天下闻名,道貌岸然。刘备非常看不起许靖,为了做样子所以养着他。曹操那边的明白人又怎么可能看得起华歆和王朗呢。于是曹丕的三公就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组合。大毒草太尉贾诩,无节操司徒华歆,低能者司空王朗。这尼玛是要亡国啊!曹丕到底想干啥?其实我们先不要管时人的议论,和曹丕的用意。看看陈寿的意见吧。不是所有人都说贾诩德行有亏么?陈寿是怎么处理贾诩的?他把贾诩和两个很美好的人并传,荀彧和荀攸。荀令君是如美玉般高洁的人物,在当时魅力值高到让人想喝他泡澡水的程度。荀彧喜欢玩熏香,所以身上总是香喷喷的。滞留过的地方,狂热粉丝们会陶醉地嗅他留下的香味。那时候荀彧的味道被称为荀令香。祢衡调侃荀彧可以借面吊丧,好看到靠一张脸就饿不死了。陈寿史评:“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裴松之的评价是:“全大正於当年,布诚心於百代。”荀攸是荀彧的侄子,比叔叔大六岁。当时对他的评价,几乎全是温良恭俭,贤德忠正这一类,还有为人师表,计谋百出,等。因为没那么多八卦,我就不多说了。简而言之,这两位都是德行完满,栋梁之才的人物。陈寿把贾毒草和他们并作一传,说明什么呢?在某个方面,陈寿是认为他们有相同之处的。对荀攸与贾诩的史评,陈寿写的是:“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良、平之亚,就是张良、陈平那样的人物。如果在梁山上,他俩的绰号就会是‘赛张良’荀攸和‘病陈平’贾诩。裴松之对此不以为然,觉得汉初谋臣只有张良和陈平,所以这俩不一块说不合适。但是他也认为,贾诩应该和郭嘉、程昱放一块儿。可是陈寿没有这样做,理论上讲,贾诩确实和郭嘉、程昱这俩很像,都是一肚皮坏水。但在陈寿眼里,他有可以和荀彧比较甚至类似的特质。是什么呢?心念汉室。张良和陈平是干什么的?张良兴汉四百年,陈平则是护国平乱,安宗庙,定社稷。贾诩干过什么事儿,可以跟陈平相提并论?董卓被暗杀后,王允打算清洗西凉余党。李傕等人吓尿了,打算逃亡。贾诩这时候告诉他们,你们要逃了,一个亭长就能把咱全办了。打回长安给老董报仇才是正路。李傕一拍大腿,心说对啊!攻打长安,打爆吕布,逼死王允。这就是在当时人眼里,贾诩最大的恶行。咱们思维发散一下,要是李傕真跑了,后面会咋样?王允、吕布这批并州人,和袁绍为首的中原诸侯会怎么相处?没有凉州军强大的武力作为威慑,早就不把汉室当蒜的袁绍和袁术会怎么着?董卓死后王允和吕布不和,王允自己又缺乏人望,不懂团结群众。和关东诸侯的局势会怎么发展?天子刘协是被董卓拥立的,如果落到早就有试图另立新君的前科的袁绍手里,会是什么下场?脑补太多没用,事实上,我想说的是,贾诩的打算和他之后的行为,证明贾诩是想保护天子的。贾诩是凉州武威人,和西凉军一个出身。在他把李傕、郭汜带进长安后,这两个人在一段时间内,还是听贾诩管的。因为攻下长安,李傕想要让贾诩封侯,贾诩说:“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后来又要他当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几次固辞不受,最后终于“更拜诩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献帝纪》:“郭汜、樊稠与傕互相违戾,欲斗者数矣。诩辄以道理责之,颇受诩言。”后来贾诩母亲亡故,贾诩很可能去官服丧了一小段时间。等他回来的时候,李傕和郭汜已经在长安城里打起来了。李傕曾经打算把皇帝拉到军营里圈养,贾诩着急忙慌地劝他:“不可。胁天子,非义也。”但这时候的李傕已经不听贾诩话了。后来张绣问过贾诩,局势都乱成这操行了,为啥不跑。贾诩说:“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当时李傕找了一批羌胡雇佣军来壮声势,结果把天子皇宫里的女眷许给人家当佣金了。刘协很害怕,就和贾诩商量这事儿。贾诩偷偷把佣兵头头请去赴宴,又开了一张更大的空头支票,又把他们忽悠走了。顺便来削减了李傕的兵势。甚至多次在李傕的屠刀底下救了天子臣属的小命,凡此种种。看贾诩的言行,根本是个大汉忠臣。我个人猜测,他可能真的是有心要安宗庙,定社稷的。董卓、李傕、郭汜这一批人,都是纯粹的军人。好狠斗勇,骁武善战,但是没什么政治头脑。捏住天子后,怎么处理朝廷的大小事务,他们是一脑袋浆糊的。就必须依靠贾诩来处理这些事物。贾诩也许小看了这些军人的暴戾,或者太高估了自己对他们的影响力。试图通过控制这些军人,对心怀异志的诸侯形成威慑,再利用潜移默化的影响,保护天子。运气好的话,没准就兴复汉室了呢。在后人眼里,贾诩这似乎是一件与虎谋皮的傻事儿。但事实证明了,天子一旦落到曹操或袁绍这种熟悉宫廷游戏有政治智商的军阀手里是什么下场。某种程度上说,比在李傕手里更糟糕,更憋屈。好歹李傕好忽悠啊!董卓不也是靠一场政变就搞定了么。但想用同样的手段搞定曹操、袁绍,根本是痴人说梦。我想贾诩在那个混乱的局面里,可能靠自己的智慧判断出了一个他认为对汉室危害最小的情况。并促成了他的这种设想,试图控制军人,保护天子,实现自己的抱负。可惜后面发生了太多预料不到的情况,所图不成,只留下一个文和乱武的骂名。在看透李傕、郭汜的狂乱后,贾诩没有再犹豫,迅速协助天子出逃。出天子,祐护大臣,诩有力焉。“老臣只能做到这里了。”之后在乱世中算无遗策的计谋,精巧诡诈的布局,可能只是一个失意忠臣苟存于乱世的无奈之举。我大胆猜度一下陈寿的用心。可能他也是这样觉得,贾诩是一位心存汉室渴望报效天子匡扶国家的忠贞之士。所以将贾诩与高洁的王佐之才荀彧并作一传。“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荀彧是这样做的。情知汉室光复无望,心灰意懒的贾诩为了自保,则“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当年面对李傕指向朝臣的屠刀,挺身而出,高声呼喊“此皆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的忠臣。最后只剩下一个毒士的名声。贾诩配不配做太尉?骂死陆逊、火烧张昭、流放虞翻的孙权有资格做君王吗?说说曹丕的小心思吧。这家伙是个多愁善感的文人,奸诈狡猾的政客,真诚恳切的朋友,缺情少义的哥哥。他任命贾诩做太尉,到底是什么目的,很难揣测。是不是真为了报答立嗣的恩情?还是因为当年贾诩跟他说的一席话?还是他看出了贾诩的本质?又或者把贾诩和华歆、王朗并列三公,单纯是为了羞辱他?咱们看看贾诩和华歆、王朗的籍贯。贾诩,凉州武威人。华歆,青州平原人。王朗,徐州东海人。这三个人都是地方名门,算不上大豪族,但也都是士人。王朗更是经学传家的知名儒生。众所周知,最支持曹操的是豫州与兖州的士族。虽然三公在当时只是装点门面用的高职称,没什么实权,不过让三个边缘人充数,是什么考量呢?猜测一下,曹丕是在赌气。曹丕是个公认不似人主的帝王,经常意气用事。而且非常小心眼。我个人认为,曹丕与颍川士族们,关系并没有那么融洽。带头提议九品中正制的颍川人陈群,这套制度的直接得利者是他们这些世族高门。直接导致两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状况。你们猜猜,挣吧着总试图集权的曹丕同学,打心眼里真的会待见这玩意么?用一个旁边的栗子来论述一下这件事。其实对曹丕夺嗣出力最大的不是贾诩,也许贾诩的建言有最后打消曹操疑惑的作用。但在夺嗣过程中,真正为曹丕出谋划策,提供合理意见,帮他打造个人形象的是另一个人。这个人也许是曹丕这辈子最好最亲的朋友,吴质。吴质和曹丕都是大才子,气义相投,情同莫逆。曹操征汉中,曹丕曹植哥俩一起送行,曹操让曹植念首诗壮行。曹植张嘴就来,言辞华美大气,曹操听的很高兴。曹丕有点着急,他知道写诗弟弟比较强,就偷偷拉吴质袖子,问怎么办。吴质说,老爹出去打仗涉险,这时候表现孝道比较容易拿分。等曹操要曹丕表现一下时,曹丕眼里滚着泪水,抽咽着嘱咐老爹保重。此举集中了老曹疲惫苍老的心。《古文观止》里面有一篇《与吴质书》,记载了三封曹丕写给吴质的信。曹丕的文章写的比诗好,这三封信写的情深意切,言辞真挚动人肺腑。我特么就没见过给朋友写信写的这么像情书的。五月十八日,丕白:“季重無恙!途路雖局,官守有限,願言之懷,良不可任。足下所治僻左,書問致簡,益用增勞。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誠不可忘。既妙思六經,逍遙百氏,彈棋閒設,
終以六博,高談娛心,哀箏順耳。馳騖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皦日既沒,繼以朗月,同乘並載,以游後園,輿輪徐動,賓從無聲,清風夜起,悲笳微吟,樂往哀來,淒然傷懷。余顧而言,茲樂難常,足下之徒,咸以為然。今果分別,各在一方。元瑜長逝,化為異物,每一念至,何時可言?方今蕤賓紀辰,景風扇物,天氣和暖,眾果具繁。時駕而游,北遵河曲,從者鳴笳以啟路,文學託乘於後車,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今遣騎到鄴,故使枉道相過。行矣,自愛!丕白。”普通话:“季重你好吗?!你在那么远的地方别累着啊!呜呜呜~我好怀念咱们一起在南皮玩的日子口牙!又读书又玩桌游,聊天谈心,交流音乐,出去吃好吃的,还一起去玩水。日以继夜的呀咱们就在一起,可那会儿夜里吹起凉风,听到胡笳轻轻的悲声,我就难过,跟大伙说这么快乐的日子恐怕难以长久,大家也都同意。现在我们果然分别天各一方了!呜呜呜~~~”……好吧,实在太肉麻了,我写不下去了。-_-lll很有趣的是,曹丕这么亲的好朋友,对他夺嗣有大功的吴质,一辈子没当多大的官。曹丕在世的时候,吴质最高的官位就是个杂号将军,督河北诸军事。为什么呢?吴质字季重,兖州济阴人,寒门。这位起自寒门的才子吴质,对颍川大族的态度是什么呢?后来曹睿时吴质为侍中,刚刚亲政的曹睿问起吴质对录尚书事的司空陈群有什么看法。“骠骑将军司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陈群从容之士,非国相之才,处重任而不亲事。”这是吴质的回答。结果就是曹睿下诏督责陈群,把他批评了一顿。吴质能得以见用,完全因为他是曹丕这个洋溢文人气质的家伙的好朋友。因为私交好,所以排除万难,曹丕才能给他安排一个军职。所以吴质本人是完完全全没有任何政治根基的。恼怒于豪族对他这种寒门出身者的排挤,吴质在曹丕在世时与这些高门子弟多所交恶。后来吴质去世,因为得罪颍川陈氏这些大族得罪的太狠了,被给了很糟糕的谥号。谥‘丑’侯。除了和曹丕诗文相合,偶尔仗势欺人,发发牢骚得罪人,给陈群穿小鞋,吴质啥也没干过。给这种恶谥,有点欺人太甚。而吴质的对颍川陈氏的态度,也许也能稍微透露出曹丕的倾向。虽然曹丕和陈群交情也不错,但因为他们曹家要靠这些士族支持,这种交情有多真诚就很难说了。综上所述,对曹丕任命三公时的心态,我个人的推断如下。他完完全全是赌气,为了恶心人……三公虽然权力不大,但是非常尊贵。杨彪四世太尉的身份,在那个时代光是听一听就令人想拜倒。这么有面子的东西,那些好面子的豪族名门,自然是望穿秋水。曹丕把这三件宝器,给了三个游走在魏晋门阀家族网络边缘的人。是何居心?不言而喻嘛。=,=“你们不是牛逼吗?你们不是大族吗?这仨超然又尊荣的职位,我就是不给你们!”“木哈哈哈哈,大毒草太尉,无节操司徒,废草包司空,给他们也不给你们!气死你们!”“呸呸呸呸呸,爷是皇帝,反正是仨没什么实权的职位,你们好意思抢吗?来呀来抢呀,就不给!”“季重,他们不是欺负你么?哼,我呀,也不会要他们快活。”及文帝崩,质思慕作诗。曰:“愴愴懷殷憂,殷憂不可居。徙倚不能坐,出入步踟躕。念蒙聖主恩,榮爵與眾殊。自謂永終身,志氣甫當舒。何意中見棄,棄我歸黃壚。煢煢靡所恃,淚下如連珠。隨沒無所益,身死名不書。慷慨自僶俛,庶幾烈丈夫。”—————————————— 我一个不留神这答案写了三个多小时!你赔我!QA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裴松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