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命提督福建省学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姓沈的光.绪十七年蝉

[转载]徐州圣旨博物馆(上)
徐州圣旨博物馆(上)
2104年9月3日。徐州圣旨博物馆。
徐州圣旨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九里山两汉文化旅游区,与西汉楚襄王刘注墓相毗邻,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最早以圣旨为载体的皇牍文化博物馆。
徐州圣旨博物馆总面积约为28000㎡,建筑面积约9500平方米。由主陈列楼和点石园两个展区组成,两部分既各具特色,又和谐统一,达到了建筑、园林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既体现了博物馆陈列展示的功能,又在参观之余给观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去处,在中国现代博物馆建筑中可谓珠联璧合,独树一帜。
馆中现有藏品3万馀件(套),展出各类珍贵文物5000馀件(套)。陈列楼的主体为徐州圣旨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分别为《奉天承运》、《蟾宫折桂》、《其藏也周》三大专题,展线长约1060米。
徐州圣旨博物馆在苏州木渎与南昌滕王阁均已开设分馆,并应邀在香港、上海、西安、张家港等地举办临展,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当地专家学者及观众的普遍好评,同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徐州圣旨博物馆
得一文博院
中国楹联匾额陈列馆
圣旨博物馆&&&
圣旨既有皇帝下达的文书命令,也有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时颁发的诰命或敕命,历经王朝更迭、战火频仍,今存世的圣旨凤毛麟角、寥寥无几,绝大多数为明清之际的诰命或敕命,根据对象的不同,又有生者为封,死者为赠的区别。圣旨所记载的内容,多为授官赐爵及相关事迹等,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每每填补一些失落的历史细节。
存世圣旨均为卷轴形式,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而有严格区别,不仅如此,形制、质地、图案、内容、遣词、文风、书法、用印等一应要素,处处都体现出居高临下、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典雅精致的皇家法度。
本馆于圣旨类文物的搜求、保护、修复、研究已厉卅载春秋,“奉”国泰民安政通人和之“天”时,“承”回望传统文化繁荣之“运”势,不弃小流,百川归海,形成了资料翔实、脉络清晰的圣旨发展史,也折射出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时代变迁。
潇水合流湘水远
趁种桃馀暇
晋□桃□
极星常伴婺星明
愿海鹤双清
同添鹤□
□□□物甲中山
恪守岩居道学
卓尔蜚声光上国
永嗣炎宋科名
龙椅宝座,是指古时候皇帝所坐的扶手上刻有龙的图案的椅子,龙椅一般放在古时候大臣上早朝的朝堂上的台阶上。龙椅一般由老红木制成,再在扶手上雕刻上龙型图案,最后再贴上一层金箔,以表示皇家的威严。龙椅隐含了“第一把交椅”的意思,“坐龙椅”就是指当皇帝。龙椅的设计考究,上雕刻有龙威武龙腾,以显示皇帝的尊贵和高尚的地位,龙椅宝座后方,是一个大屏风,这五扇开启的大屏风除贴金,上面还雕刻有九条龙的图案装饰。和十二句治国、修身的格言,知人则哲,安民则惠:能知人就是明哲,能安民便是仁惠。愷惕君子,四方为则;平易近人的君子,你是四方百姓的楷模等。宝座两侧仙鹤象征长寿、和国家的安定皇权的巩固。
经筵讲官太子少保刑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军机大臣孙毓汶
诰授奉直大夫为存福七旬荣庆立
龙飞光绪十七年岁次辛卯季冬月穀旦
龙飞同治九年岁次庚午孟冬月穀旦&
牧堂仁兄姻大人六旬荣庆
赐进士出身
钦加同知衔
诰授奉政大夫直隶即用知县
姻愚弟王廷鉴顿首拜题
恭祝大京元尊世伯珩翁冯老先生老大人暨德配余老孺人六旬同庆
钦点吏部主事小京官侄石云星顿首拜题
龙飞光绪岁次丁未孟春月穀旦&
恭祝宗嫂旦氏孺人七旬荣庆
钦命提督学院弟赞汤立
我老正须闲处著
此心犹与物为春
刘慈民集放翁句&
与中行正相近也
光绪二十一年七月既望&
今先君老伯大人堂构落成&
营建一小楹&
& □孙小憩潜修之所&
夫馀地之留于后者&
匪特为退后计&
且以为裕后
爰为之颂曰
钦加六品衔庚午科举人如弟王鼎元拜题
钦命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曾国藩为
大阃范潘母黄老夫人六十寿立&
皇清咸丰三年岁次乙卯阳月穀旦
鸐群常绕三珠树
燕子嗔垂一桁帘
化南仁兄大人雅属&
少溥张伯英
钦命……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五级纪录六次为
国学生……立&
道光二十二年岁次壬寅孟春月吉旦
无所不好无所好斋
无所不好无所好斋
澹人仁兄年大人督□&
大清同治十年岁次辛未孟夏之月上浣穀旦
钦赐康熙四十八年状元及第南书房大学士赵熊诏为
乙未科进士宋兆琪立&
大清康熙五十四年孟秋月穀旦
赐进士及第诰授中宪大夫&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加二级戴衢亨
锺母陈老孺人七一大庆立&
嘉庆元年岁次丙辰正月吉旦
鱼跃海三山
凤衔花万寿
双轮天地眼
万卷圣贤心
紫凤苍龙神奇入画
清风白日优雅成图
碧恩先生雅鉴&
润琴弟刘春霖
东坡悬厓竹&
而神韵魄力过之矣&
其玉仁兄大人雅正&
凤石陆润庠
堂燕还如旧
庭槐又发新
伊从军长兄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
皇清光绪三十年恩科
殿试一甲一名刘春霖
大清光绪三十年恩科
殿试一甲二名朱汝珍
大清光绪三十年恩科
殿试一甲三名商衍鎏
大清光绪三十年甲辰科
殿试二甲一名进士张启后立
康熙九年庚戌科
二甲进士李光地立
钦命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李文田为
皇清光绪二年丙子恩科曹鸿勋
皇明万历三十八年
庚戌科探花钱谦益
特授宁都州石城县儒学教谕宋华国为
节孝刘母叶孺人立&
嘉庆元年十二月穀旦
钦命正主考鸿胪寺少卿翰林院编修裴
副主考侍讲学士翰林院编修夏为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补行庚子恩正科广东乡试副榜第四名孙天麒立
钦命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福建全省提督学院邵亨豫为
同治戊辰七年岁次八月吉日岁进邑庠生罗□立
时势造英雄
戊子科廷试进士&
时势造英雄
&&& 因时为惠
小林三兄大人正&
蔚庐曹广桢
&&& 修竹崇兰
&&& 和风朗日
子珩大兄雅鉴&
东河毕□□
历代敦庞崇古处
&&& 怡性情
一堂怡涣溢天怀
乾隆庚戌年万寿恩科会试
赐进士钦授翰林院检讨加一级侄启梧立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成都中央军校教育处处长黄杰为
赵泽民敬立
大主考护理江西巡抚印务布政使司布政使
代理江西南昌城守协副将事开复拣发都司为
中式第六十八举人黄仪凤立&
同治三年岁次甲子冬月穀旦
咸丰壬几年殿试夺魁
菊月吉旦立
咸丰壬几年殿试夺魁
菊月吉旦立
恭祝待诰封尊府张表姊氏毕太孺人七秩志庆
恩进士例授文林郎候选儒学正堂改授直隶州州判
愚表弟□寅顿首拜题&
皇清宣统二年庚戌冬月穀旦
费了几多心
惟期吾子孙勤苦读书
&&& 讲些甚样孝
但愿尔兄弟和平作事
钦命大主考国子监祭酒叶觐仪
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李佐贤
中式第四十五名举人郑鲲立&
皇清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岁秋月穀旦
提督福建等处学政翰林院检讨加二级纪录三次吴嗣爵
贡生卢敏成立&
乾隆十年岁次乙丑仲春月吉旦
钦命大主考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检江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
钦命大主考江西九江等处地方德镇都督府带功加七等军
功加二级军功纪录二十八次施
中式二十一名举人全□&
道光十一年辛卯岁仲冬月中浣立
恭祝登仕郎汪君祥耀姻台大人七旬大庆
余阅江西通志&
有许公旌阳&
年一百三十六岁&
亦年一百二十岁&
谓古人享寿百岁者往往如是&
亦颐养之有术耶&
故天下显荣华膴之事&
独操而弗可侥幸&
是以古人重之&
兹于汪君祥耀兄台而
益信其然矣&
不敢自暇自逸&
淑配严孺人同
继配刘孺人王孺人亦如之&
更能检束其身&
一切荡佚之事&
无足动其心&
故父母爱之
妻孥依之鲜食苦&
余于有感于古今&
然君能自葆其真&
其亦有足述已&
余更羡令郎辈&
学君之敦本业&
学君之不闲荡&
学君之无诈无虞&
则不失其初心&
亦传君之矩矱&
自可式穀慰望耳&
兹因余外甥
甫之请以庚寅四月&
为君览揆之辰&
欲先期为侑觞之文&
余故质言之&
不为溢美之辞&
且持此以示晋事势也&
上古士农未分&
倪宽带经而锄&
其养生恒足而有恒心&
后世士农常分&
辄以袯襫棘入衿为耻&
故士有仰屋而生叹者&
今君孝弟力田&
囊缃身未列于黉序&
如王平仅识数字&
岂非生质之美&
而能大振家声也&
迨君鹤算既高&
常存和蔼之心&
并无机械之事&
葛天氏之民欤&
益叹浑朴之风&
抑余更有进焉&
君祝诸君子&
以为如何也&
诰授奉政大夫&
五品衔候选同知&
年家眷弟胡绍咸一德氏拜撰
皇清光绪十一年岁次乙酉八月穀旦
钦命提督福建全省学政大理寺正堂纪录十二次邵自昌
长汀学庠生廖兰彪立&
嘉庆十年岁次乙丑阳月穀旦
钦命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加太子少保李鸿藻
新科进士授工部主事丘逢甲立&
皇清光绪十五年己丑科孟月吉日
赵声夏为折冲将军佥知中枢府事兼五卫将者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
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修撰钦命山东提督学政南书房行走国史馆
协修文渊阁校理教习庶吉士现任钦差大臣恩加三品金堂衔
总理□□军务□□绎
太学生□仁宗弟立&
时维皇清同治元年壬戌冬穀旦
钦命五台山敕建大万圣佑国南山极乐禅寺建立大乘戒坛……
皇都初度腊&
凤辇出深宫&
高凭楼台上&
遥瞻灞浐中
仗凝霜彩白&
袍映日华红&
柳眼方开冻&
莺声渐转风
御沟穿断霭&
骊岫照斜空&
时见宸游兴&
因观稼穑功
襄阳米芾书&
钦命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
钦命提督学院翰林院编修曹
雍泮联□
国学生柯楚楠南郡庠生宝臣良臣立&
同治五年岁次丙寅腊月穀旦
乾隆三十六年十月初九日扈从圣驾驻跸山东泰安
蒙大语□□尔是好侍卫钦此
赐承袭三等轻车都尉御前侍卫和珅
特授南城县儒学正堂兼理建昌府儒学正堂王长泽戊辰恩科举人
特授南城儒学副堂周丰年
乡饮大宾俞大经老年台敬立&
道光九年己丑岁仲冬月中浣吉旦
明清的知识分子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如未被录取,年龄再大也叫“童生”。
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通过后参加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参加由各省学政主持的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在这三场考试中都得第一称为“小三元”。
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有机会被选拔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中央官学的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才有可能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
对明清的读书人而言,“十年寒窗”只是一个概数,最终考中进士的平均学习时间实际上远不止十年。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也称为大比,又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还称为秋闱。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考试分三场。
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乡试考中的称举人,意思是“被荐举之人”,俗称“老爷”,雅称则为“孝廉”,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放榜后,地方官设宴款待新科举人成为定例,称鹿鸣宴,各省乡试取中者名单和考卷中的佳作汇编都要呈给朝廷。
考中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考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取得一定官职,比如县官。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戌、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举行。
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为三月,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
殿试阅卷后次日清晨,后金銮殿上传唱新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叫做传胪。场地设在太和殿前,皇帝亲自参加,文武各官都身穿朝服,按品级排位,鸿胪寺官对新科进士逐一唱名。
清制,殿试传胪以后,一甲一名进士例授修撰之职,官居六品,这是每个状元的殊荣,以后多数可升至四、五品。升为三品以上大员,参与中枢机要的,为数亦不算少。榜眼、探花授编修。
其馀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馀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起草、撰写圣旨即是庶吉士的工作之一。
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例由翰林官为之,因接近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多蒙优待厚遇。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远较他官为易,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
传胪仪式结束后,诸进士、王公百官至东长安门外张挂进士榜,也称甲榜。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又称金榜题名。
录取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只有三名,各有专称,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三甲第一名也称传胪。
因为在传胪仪式中状元在太和殿前迎榜时,恰好站在台阶浮雕的鳌鱼之上,因此状元又称“独占鳌头”。
在202名明清状元中以江苏人为最多,共计63人,其中还有徐州1人,就是清康熙丁丑科(1697)状元李蟠,光绪甲辰恩科(1904)状元刘春霖则为“第一人中最后一人”。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极为罕见,明清两朝文武科举都算上也仅有六人而已。
历史上关于科举利弊存废的论争时有发生,科举制度能得到历代皇帝的亲睐,久盛不衰,在于它网得天下杰出人才尽入皇帝“彀”中,为中央王朝效命。
相比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备成型的各种正规制度,我们可以发现,科举是持续最久远、体系最完备、范形最稳定、机会最公平的制度。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越南、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除了有学子赴中国参加科举考试外,也在本国设立科举制度。
自1905年“废科举、立新学”至今的100多年间,科举废止引发的回响从来就绵延不绝。
赞者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批判者更多,但对科举废除的原因却有不同理解。有人归结于科场上的作弊,如挟带、替考、贿赂考官、通关节等;有人认为是使人思想僵化的八股文;也有人认为是重视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传统,不一而足。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真研究科举文化能给我们以诸多层面的启迪。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日(一九零五年九月二日),清廷颁布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其以前之举、贡、生员分别量予出路,及其馀各条,均著照所请办理。”这一上谕的发布标志着科举时代的终结。
科举制度的历史贡献
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垄断,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实行科举制的1300年建,选拔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像王安石、包拯、海瑞、张居正这样的政治家都是科第中人,连清末激烈批判科举的康有为、梁启超、张之洞、严复等人也是科举出身。废止科举前后,还参照科举方式举行过5次留学生殿试,共取录1388人,考取或被赐予过功名的留学生包括严复、詹天佑、曹汝霖、章宗祥、陆宗奥等。
科举制为统治阶层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具有很高人文素质的政权管理人材才,俊采星驰,代不乏贤。如曾选拔了从文天祥到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从朱熹到王阳明这样的哲学家,从刘禹锡到黄遵宪这样的诗人,从苏轼到汤显祖这样的词人,从欧阳修到吴敬梓这样的文学家,从柳公权到董其昌这样的书法家,从赵孟畹叫煳颊庋幕遥雍交蒲着嗾庋慕逃遥有疗驳皆庋木录遥又芏匾玫郊拖岚这样的学者,从沈括到徐光启这样的科学家,甚至还有蔡元培、董必武这样的革命家。
科举制还影响到了世界人才选拔制度,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近代欧洲的文官考试制度,即是从中国的科举经验中借鉴而来的,并认为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可以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度是因时代而失败的制度,并不是因为其本身而失败的制度。”客观地看,杜绝了任人唯亲乃至世袭垄断的科举制,是同时代最为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蕴含着民主、法制的因子,给后人留下诸多的借鉴。
钦命头品顶戴兵部尚书闽浙总督部堂兼理巡抚事松
国学生任德建立&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秋月吉旦
钦命进士及第工部侍郎刑部尚书太子太保李化熙
国学生七十五寿杜公立&
顺治六年岁次己丑冬月穀旦
清贞端亮&&&
赐进士特授抚州府正堂钦加道衔赏戴花翎吴祖昌
敕授儒林郎候选直隶州同知会鸿恩立
皇清同治五年丙寅岁仲春月中浣穀旦
□进士例授修职郎候选儒学正堂愚叔春芳
祖材贤□六旬弧旦之庆&
道光九年己丑岁子月穀旦立
大总统题给
山西灵石县绅赵秉明&
中华民国十一年七月&
孙秃子私藏皇帝老儿圣旨&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江门新闻网---“拔元”牌匾现身冯如故乡
  近日,在中国第一个飞行家、飞机制造师冯如故乡――恩平市牛江镇莲塘村冯先生家里,笔者看到一块有着130多年历史的“拔元”牌匾。
焦点新闻:
?长假首日拥堵难免 共和往湛江方向车龙20公里(图)???????
  这块牌匾由樟木制成,长度1.3米,宽度0.4米,中间厚度约2.5厘米,周边厚度不足1厘米。在牌匾的右边阴刻着三行宋体字,每一行字都以“钦命”开头,表示受皇帝之命,代表皇帝行使职权,分别是“钦命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广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张兆栋;钦命文华殿大学士兵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瑞麟;工部左侍郎提督广东全省学政随带加一级纪录二十六次何廷谦”。牌匾中间的“拔元”两字为阴刻正楷,每个字是36厘米×36厘米大小。在牌匾左边阴刻着“同治十二年癸酉科考选第一名拔贡生冯秀锺立”的宋体字。  据《中国科举制度》记载,“廪生、贡生都是明、清两代依学生的程度而设立的,不是学位,分别相当于现代的中学生、大学生。”“拔元”即“拔贡”,创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即令天下生员(秀才)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上,而未考取乡试(省级)者,特诏考选贡入国子监为太学生,优选者以小京官用。清高宗乾隆七年改订为十二年选拔一次,永为定例。从中可知,冯秀锺应考时已经在四十五岁以上,后来还当上小京官。
  据冯先生介绍,牌匾是二十四世先祖冯秀锺(号绪嵩)于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所立,至今有130多年历史了。为光宗耀祖,一直以来都将镶在祖屋门口的上方,由于文革期间此类牌匾属于“封资修”的清理对象,所以,他就把牌匾摘下收藏在楼阁,保留至今。冯先生说,虽然其他村民家也曾挂过类似的牌匾,但由于没有及时收藏好,基本已被清理销毁,家中的这块牌匾估计是村中仅存的一块。(黎胜华)
版权声明:任何本站发表之文章,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任何商业、非商业站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2003-.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中国江门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3502625
粤ICP备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 最美古村落候选名单
韶关市曲江区小坑镇曹角湾村
曹角湾村是始创于清初的邓姓客家古村落,至今较完整地保存着村落的古檏风貌。邓姓家族民风淳檏,耕读传家,代有人材,至今传承的民俗文化和保存的部分牌匾可为佐证。
一、村落基本情况
小坑镇位于曲江区东部,其东临始兴县,南连翁源县,地处113°45′20″~113°57′20″和北纬24°37′10″~24°45′55″,镇政府设在小坑街,距曲江城区公路里程37公里,距韶关市区约47公里。
小坑因地形狭窄,又有许多小坑(小溪流)而得名。其地在清末始设小坑墟,民国设小坑乡,至民国末期裁撤建制,建国后属大塘区(公社)辖地,1974年又与大塘分开、由上洞伐木场和大田林场合并成立小坑林场,后又将临近的枫湾、大塘、沙溪三个公社边缘、靠近小坑的上洞、下坪、黄洞三个大队划入小坑林木场,1983年11月又在小坑设区公所,1986年12月撤区建镇。
小坑地势东高西低,处于大庾岭支脉。其四面高山环抱,山高林密,树木参天,保藏有省内著名的原始森林林区,森林覆盖率达85%,森木蓄积量约74万立方米,占曲江全区14%,是广东重点林区之一。
小坑属珠江支流北江的浈江水系,年径流水量丰富。主要河流为小坑河,建有一个面积达400多公顷的小坑水库,其泄水经由枫湾河等在韶关市区东郊腊石坝汇入浈江。
小坑镇共辖有5个村委44个自然村,其中上洞村委辖有曹角湾、围背、岭排、中粉坪等12个自然村、2000余人口。
曹角湾村距小坑镇(墟)约10公里。现居村民60-70户约400人,主要是邓姓家族。建国后的集体化时期曹家湾实际又按房支区分为曹上(原2、3队)、曹下(原4队)两个村民小组。村落座落于山脚台地上,略呈弧形偏西南向分布,其村后倚靠之山岭当地称为背夫山,山势和缓,连绵逶迤;村前面对之山当地称河背岭,其山形偶有奔腾之状。河背岭下(村前)即是一条小河,小河发源于小坑镇与始兴县交界处的龙头山,经横坑口进入小坑境内,在曹角湾的水口庙处急转弯向西南流入小坑水库,除雨季外,这条小河平时水量可能不大,但很清澈。小河在曹角湾这段又有诸多叫法,有叫牛角斜的、有叫乌龟岩的或庙门口、龙沟潭、灰湖角等等,这是曹角湾村民按照小河沿岸地形地貌一段一段区分,再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如庙门口一段的叫法就是因为此处建有水口庙。
曹角湾地多人少,物产丰富。其所处小盆地地势平缓,又有小河山溪灌溉之便,故多水田,所种水稻,建国前以中造为主,现一般两造,两造亩产约600公斤;粮食作物除水稻外还有旱作如玉米、番薯、黄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籽、茶叶等,其中在建国前当地有名的“上洞茶”即主要出产于曹角湾,上世纪90年代以前曹角湾还大量种植苎麻、棉花等,并用以纺线织成“热布”(当地土织布)和腰带。
山林是建国前曹角湾村民赖以系命、创造财富的另一生活支柱,伐木砍竹,放排过府(今韶关),在珠三角上岸卖得好价钱是以前曹角湾邓姓家族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其经济林木主要有松、杉、枫、樟、竹、油茶等。
二、宗族源流与迁徙历史
历史上,曹角湾村居住人口主要为邓姓。按2007年8月印行的《邓族联谱》,曹角湾村的这支邓姓为祖居河洛地区邓族48世震公支系(堂口为南阳堂),元末时期其91世道清公由江西迁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苏姑乡定居。道清生三子,为祖贤、祖守、祖端,祖贤、祖端又于明洪武年间(公元年)由上杭入粤分居于始兴、南雄,即祖贤支下多分居始兴独峰、澄江各村、水大坪等,祖端一支居南雄三洲、五渡、富村坪。祖贤长子大一郎生七子,三子吉光又移居南雄羊角岭、溪田寺,其裔孙(96世)道传公时又徙居韶州府城河西(即今韶关市区西河,武江区辖地),100世德贵公再由韶州府城河西迁居大塘苏村(今韶关市曲江区大塘镇辖)。德贵公生一子子相,子相生应会、应元、应朝,应会迁曲江马坝许家山,应朝迁韶州府城南长乐头村,应元则迁曲江枫湾牛角湾。应元公生二子友和、友山,再迁曲江小坑空洞子铜锣湾,又再传三代至万通公又由铜锣湾迁至曹角湾村开基,繁衍至今。 曹角湾村邓姓以德贵公为始祖。按邓如高撰稿、2002年印行的《曲江县曹角湾村邓氏家族谱(精华版)》(以下简称《精华谱》)所引“祖宗历代流传世系簿”材料,曹角湾邓姓十二世(祖)扳吉(茂吉)、庚灵(国养)、载灵(国栋)等曾于清干隆47年(公元1782年)“拆大厅小祖祠堂,从新创大祠堂”一事以及现存其十三世邓天荣(万盛)于嘉庆丁丑年(公元1817年)所立“熙朝拔萃”匾的年代、按照人口学通行的25年为一代人测算法则上溯推算,曹角湾村邓姓始祖德贵公迁居大塘苏村的时间约为明嘉靖年间(公元年),其三世祖应元公迁枫湾牛角湾的时间约为明万历年间(公元年),其七世祖万通公迁曹角湾村开基的时间约为清初康熙年间(公元年)。
因无随族流传的原始谱牒可供参证,我们对曹角湾邓姓先祖在短短百余年中如此频繁地在方圆不足百里范围内来回举家迁徙的具体原因,实为无从查考。
曹角湾村距离韶州府城约50公里,在当时的山区交通条件下,除偶尔有小股山匪到来骚扰外,无疑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避难所和安乐园,邓姓族人一代一代在这过着丰足而又悠游的生活。
曹角湾邓姓以耕读传家,又兼有尚武之风。自清初康熙年间开基以来,其间文人武将代有所出,见诸于《精华谱》、《曲江县志》[1]及遗留有牌匾佐证比较有名气的有嘉庆22年贡生候选登仕佐郎邓天荣、道光5年举人官至教谕加知州衔的邓尚义、同治6年举人邓抡英(尚义子)、同治7年廪贡花县训道邓炳彪、光绪16年加振威将军邓荣成等。
三、历史传统建筑群基本情况
曹角湾村座落于山脚台地上,整村建筑布局呈弧形面西南分布,各建筑之间以河卵石铺砌的村道、巷道连接,村前即为水田。
据邓姓《精华谱》,在曹角湾村开基后至乾隆47年(公元1782年)前可能为村落的草创时期,故邓姓祖祠规模小,建筑从简。乾隆47年(公元1782年)族人邓扳祖(茂吉)、庚灵(国养)、载灵(国栋)、子文等发起“拆大厅小祖祠堂,从新创大祠堂”,请来有名风水先生刘文明规划形势、韶州城有名泥瓦匠黄有瑞主工,“复造祠堂一连四栋,上栋福堂虎座柱龙身花朵,中栋禄堂中栏扇前附并海棠花朵,三栋考堂大游廊……”,此即今存“老祠堂”;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子德公花七年时间请人“拾河石”,于嘉庆七年建成“石(围)楼”,道光3年(公元1823年)建好下书房;同治6年(公元1867年)天荣公建上书房;同治9年(公元1870年)邓炳馨再建新(围)楼……如此经历近百年的规划营建,村落布局底定、颇具规模。
村落以老祠堂为中轴往左右两边依地势规则分布。老祠堂建筑群平面整体呈“回”字形布局,由外围、祠堂、左右住房组成,外围大门扭向东南10°开在中线,门为两扇实板大门,门楣上悬有清光绪12年的“荷天驰赠”匾,骑门梁雕成龙凤呈祥图案;门枕石雕凿成鼎状、鼎足间雕饰有云雷纹饰。进入祠堂大门后应即为《精华谱》所说的“福堂”,有桶扇阻挡,其槅扇绦环板透雕成凤凰图样;出福堂,过天街,又跨一通花橘扇门进入所谓“中栋禄堂”,再隔天井过左右廊又进一槅扇门与“三栋考堂”相通,这就是邓姓族人祭拜祖先的“老祠堂”,平面为三进院落式,考堂置神台,有罩。
石(围)楼位于村落西部,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开始动工,至嘉庆七年(公元1803年)竣工,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再增建一层半(半层为走马道)。据《精华谱》载邓如高所撰《石楼记》,当时建石楼“费金万两,花时七载,墙厚公尺有余”,建楼的大小河卵石,是邓氏十一世子德公化了七年时间,请人在村前小河捡拾回来的。现石楼楼高四层半,石砌外墙,楼内原是走马廊式砖木结构,有房52间,为邓姓屯储粮食、紧急避难之所,后因楼内失火,又历经战乱,渐至颓败,解放初虽经简单维修加固,终于1980年代将木构部分拆除,现仅余石构楼筒子。
与石(围)楼相邻的有新(围)楼、下书房。新(围)楼建于同治9年(公元1870年),楼高三层,砖石混合结构,木构楼板及廊道,卵石铺地;围有正、后门,正门做成门楼,门前有门栅。此围楼面积不大,但坚固实用。
下书房创建于嘉庆年间,面积约300平方米,骑门梁及柁墩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梁正中间又雕成古代书简的样式,上刻“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十字,梁下一边又浮雕有铜钱串等;门廊两边檐下设4层雕花六铺作斗拱辅助承重,其工艺精致。
上书房位于村西角,为同治6年创建,合院式二进布局,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民国时期其中仍开有私塾,教养邓姓子弟。书房整体结构现保存完好。
综合考察曹角湾村落古建筑,其具有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保存完整、特色颇具的特点。
1. 布局合理:村落依地势面南展开,空间上高低错落有致,采光通风极佳;居住区与家畜区分开,使得村落环境整洁,有利于村民健康。
2. 功能完备:村落里各种建筑各有其功能,从而以村落为空间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以祖祠为中轴和核心、以围楼为防御建筑、以书房为课蒙建筑等。曹角湾村是一个总占地面积约10亩,常住人口约400人的山区小村落,竟然拥有两座“书房”(学堂),而且书房建筑格局仍然保持完整,这在韶关境内同类村落中比较罕见,但这正是这个村落历史上人物辈出的根本原因。
3. 保存完整:整个村落较完整保存有清乾隆以来至民国时期的建筑约20余栋(座),建筑类别多样、建筑之间的石砌巷道相对完整,少有拆建、迁建的现象。
4. 颇具特色:整个村落建筑具有粤北客家地区建筑特色,一是村落选址上坚持了粤北客家地区“靠山、近水、向阳”基本原则,故其村落因形就势,山环水绕,山水交融,环境宜人:二是沿袭了粤北客家地区村落多以祖祠为中心(轴)对称布局;三是祠堂建筑竭全族财力物力,用材讲究,装饰精美;四是传承客家人“耕读为本”的文化传统,课教建筑在村落中占据重要地位。
四、生活传统与生产活动
曹角湾邓姓氏族自邓万通公由铜锣湾迁至曹角湾村开基以来,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逐渐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于是大量置地买山,当地邓姓族人称,现上洞村委辖地有80%的田地原本是属曹角湾邓姓家族所有,而且除村落周边山林外,现空洞子林场(小坑林场)有2万余亩的山林原来也都是属曹角湾邓姓家族所有的,可见曹角湾邓氏家族产业之广大、厚实。这么大的产业,却是有相当部分是“公尝田”和“公尝山(林)”,即属家族公有,再租佃给族人或外人耕植,其所得收入用于修祠、祭祖、济困、教读、育人,这样做的原因,据说是要求族人澹薄物欲,克求上进,从而达到敬宗收族、家族和睦团结的目的。正因为如此,据说以前公尝收入的银两、铜元都是用箩筐装着放在祠堂里也没有族人私自去拿用。除“公尝田”和“公尝山(林)”外,曹角湾邓氏还在韶州(关)府城开店设铺做生意,并在今韶关市区上后街一带建有“邓家馆”,据说面积不小,带有花园,主要是用于解决邓姓子弟在府学、县学求学、赶考的吃住问题,当然也接待来府、县办事的邓姓族人。
曹角湾邓姓有耕读传家的生活传统,重视教养子弟,以期能“学而优则仕”。这个小村落建有两座课教建筑——邓氏族人称之谓“书房”,并用公尝收入高酬聘请县内较有名的先生课教子弟(家底厚实的子弟仍需缴一定学费,大概相当于一至三箩谷子,贫困子弟则全由公尝收入供读)。据不完全统计,邓氏家族自十三世邓万盛(天荣)、万兴(天毓)、万隆(天培)兄弟开始,考有功名或捐有功名的大约有40多人,大小官职在身的大约有20余人,其中不乏一家数人或几代都有功名或官职,真可谓“书香门第”。至今还在族人之中口耳相传着一段“七子六秀才”的佳话,说,万兴支下的邓琼华(字梅村、号正华,捐有九品“文林郎”名衔)生有七子(有“神童”之誉、后官广州府花县训道的邓炳彪是其三子),一同在下书房读书,都是聪颖有加,学有所成,六子先后考上秀才,加上其父邓正华,一门八个男丁七个有功名,这不,这年最小的邓怀翰又要赶考秀才,而且以他的学问,中榜是肯定没问题,这在其他人家高兴得烧高香都来不及呢,可在这个家可是出现问题了,为什么?在封建社会,有功名的人是不可以干体力活的,不说下田劳动,就是挑担祭祖家里也要个男丁去做呀!一家人思来想去,只有硬生生的不让这个小儿子去赶考,留下一个白丁专管挑担祭祖!
“出将入相”、“光宗耀祖”自古以来就是每个客家氏族重视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读书出仕蔚然成风的同时,曹角湾邓姓还有浓厚的尚武之风,其中确也涌现了文武双全的人物,如光绪元年《曲江县志》传载,道光5年举人官至教谕加知州衔的曹角湾人氏邓尚义性刚劲不循俗,功书善画,精乐律、厘宫订商……无事时常弹铗引杯,作投笔想。时邓尚义与(广东)提督昆寿为莫逆之交,曾对昆寿“指陈緑营利病,悉中机宜”,咸丰年间太平军、拈军围攻韶州、乐昌,邓尚义“后先执干戈以卫郡邑,不图仕进而志切同仇”,昆寿为之题匾日“豪杰之士”。据不完全统计,曹角湾邓氏清中晚期以来有武庠生、武秀才一类功名的有6人,光绪16年六品武职的邓荣成(寿坤)更是升官晋级至振威将军等。作为尚武之风的见证,曹角湾邓氏老祠堂仍留存有一只练功石(就如今天的哑铃一类)。
由于长期受耕读传家传统以及生活丰足没有谋生压力的影响,除主要从事种地种田、伐木砍竹等生产活动外,曹角湾手艺人不多,所见惟有织布、榨油、行医算是技术活儿。织布,主要是利用当地自种的苎麻、棉花纺织成线再织成“热布”或编织成腰带,几乎家家都织,现在曹角湾新楼仍存有织布机。但到民国后除穿用“热布”外,外地来的“客布”如湖南、江西等地的毛蓝布,湖北白布、毛乌布、士林蓝布、靛青布等也比较喜欢用。榨油,是力气加技巧的活儿,现年70多岁邓兆源兄弟从父辈手中传下这个手艺,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上洞周边甚至枫湾的一些地方将山上所产的油茶籽挑运到这里,由邓兆源兄弟挥汗如雨地操控着清末宣统年间的原木油榨榨出茶籽油,据讲,大约100斤油茶籽在这里可榨出30斤茶籽油,比其他地方出油略多,所以其名气、生意都很不错。行医在曹角湾邓氏也算是传统技艺,前述邓尚义除文武皆有所成外,还因“治方书、续筋换骨”而名传四方,据说邓氏每代都有草药师,主要是利用本地山上的草药多治跌打损伤和伤风感冒等,直到今天仍有传承。
至于服饰方面,由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风气传统的长期影响,据说直到解放后,仍有不少邓氏族人长衫马褂不肯下田地劳作。不过没有功名在身的邓氏男子的穿戴服饰与曲江其他地方也基本一样,普遍着“唐装衫”,即对开企领布扣衫,下穿“大旗裤”,即宽脚裤;妇女则有所不同。曲江古有“三水”之分,浈江以东的大塘、枫湾、周田、黄坑(后两地现由仁化县辖)等乡镇,称为“东水”;今韶关市区以下包括龙归(现由武江区辖)、江湾等地称为“南水”;武江两岸包括桂头(现属乳源县)等称为“西水”。“三水”中客家妇女的服饰是各有不同的。曹角湾地域上属“东水”,其服饰穿戴的特点是头束黑色绉纱带,身穿黑色大衿衫,领口有条高约一公分的花边,领口两端饰五彩丝线短穗,腰束粉红色绉纱带,晴天这里的妇女喜戴凉帽,帽用麦秆编织而成,无顶,中留一圆孔,帽沿围上一周约15公分宽的白色布帘,戴时用一根筷子或小木棍横扣于发间,走路时风动帘飘,别具一格。
五、神灵信仰与祭祖习俗
曹角湾旧有“三庵一庙”。庙即水口庙,实际为客家村落典型的因应风水需要镇压水口的风水建筑。水口庙在80年代重建,位于临河峭壁上,庙右侧有一条古道可通往枫湾。水口庙面积约9平方米左右,其庙内陈设比较简陋,有神台,神台有联“庙宇立江滨灵扶社稷神宫登水口威震干坤”,在神案上摆放一神牌,神牌上书:本坊福主盘祖大仙三圣公侯杏公八郎神农大帝金花合庙诸神位。这实际是一个偷懒的作法,一股脑将诸位神灵拉在一起供奉,方便又谁也不得罪。从神牌上列诸神,曹角湾邓氏大约信奉这几位神灵:本坊福主、盘祖大仙、三圣公侯、杏公八郎、神农大帝、金花小姐。本坊福主即掌管这一方的土地或社公,盘祖大仙和神农大帝也是韶关客家民间常奉的神灵,但三圣公侯、杏公八郎、金花小姐就不知道是哪一路神仙。我们在曹角湾考察时,大约正值太平世界,庙内诸神香火不太旺,但庙内墙壁上贴有不少拜神符,或求神灵护佑子孙、或求财求福,显现出水口庙所奉诸神对这一方子民的护庇的痕迹,其中一拜神符是这样的:“公元二○○七年恩信邓□□合家□□现将邓□□卖给本坊福主合庙灵神护养长大成人,有功之日不敢忘恩酬谢二○○七年四月十八日吉时”。
现只存残垣断壁的太平庵是“三庵”中的一庵,始建于明代(邓氏迁曹角湾前即有),原有主持僧,可以想见此庵应有一定规制,其所奉何路菩萨神灵现在邓氏族人谁也说不清,惟其所遗一方清干隆时期的《复兴碑记》告诉我们这里还曾发生一桩邓氏与杨、张二姓争讼谁是施主的公案,最后由曲江县知县梁钦(干隆21年一23年任)立此碑结案。为窥此次争讼的来龙去脉,此将《复兴碑记》全文钞録:韶州府曲江县正堂梁为审明示禁以垂永久窃照县属小坑上洞太平庵口所建口前明,十方檀越捐金鸠施田租壹拾捌石贰斗,历传无异。干隆二十一年间,有杨宗琮、张辛龙、邓庚保等嫌互控,批准讯审。当即饬集二比讯明,判谳存案。口有所追出顶手及搬抢谷石口文,分别给还各主收领,其余口口为刊刻该庵碑石之用,合就给发印稿饬匠照断镌碑于太平庵内。凡庵口名瑶埂里长讲排庵门前左右前后等处共载租谷十八石二斗,其粮米口口升已经饬令册房另立价口口口口听僧自纳,嗣后不许各姓冒称施主需索顶手批头并索备斋饭,无端攻逐。如有前弊,察出严提法究。俾佛灯长明,庵租永存,功垂不朽,是所望也。须碑。干隆贰拾壹年拾贰月拾陆日 奉督镌石 张连给立主持僧。
曹角湾邓氏曾于1982年联合韶关长乐头村、马坝许家山邓屋村共同重修始祖德贵公墓、又于1990年重修曹角湾开基祖万通公墓,两墓重修竣工时均有大型祭祖活动,据《精华谱》邓如高记载,当时“老少次第参观拜祭,烛影红光,香烟缭绕,炮声冲云霄,炮纸红满墓地,人山人海,山鸣谷应”。近年来曹角湾没有举行大的祭祖活动,只不过每逢春节、清明,全族各房支聚在老祠堂,采取抓阄的办法确定这次该谁代表族人去祭扫始祖德贵墓、谁又代表族人去祭扫开基祖万通墓,其余各房支先祖墓祭扫事宜则由各自决定。祠祭活动以春节隆重。每年大年初一,各家盛装在自己家的神龛前供祭祖先后,再聚集到老祠堂,依房支顺序祭拜,拜时点香,跪着默诵祷词,然后站起来拿起小木棒敲神台上放着的小铁钟三下后走开,再由下一位重复仪式。邓氏在老祠堂还有一种“上水盅”的祭祖习俗:水盅圆形瓷质,装满洁净的水,放在祠堂神台祖宗牌位旁,据说是期望祖宗神灵保佑族人财旺丁盛。水盅里的水差不多干时,要举行上水仪式,由有功名或做过官的、科举制废除后又该由长寿德重子孙旺的老者在夜晚选择吉时吉向端起水盅,在族中男女老少的簇拥下,在鼓乐、地铳、炮竹声中走出祠堂大门朝着村前小河往大吉大利的方向走去装水。取水的队伍十分壮观,老者扶手杖,儿童提灯笼,大人打火把,一路吹吹打打,热闹非凡。到了地头后,老者将水盅洗拭乾净之后满满地盛上清澈的河水,再吹吹打打返回祠堂,将水盅放回牌位旁,上水仪式到此也就结束了,等到水盅快干重新上水时,再重复这套仪式。此外,邓氏在祠堂还有新添丁口(解放后生有女孩也可以举行)“安名告祖”、“盈月告祖”仪式,都要备上拜神(祖)符,仪式结束后将符贴在考堂左右墙壁上,如一符是这样的:“盈月安名邓思鋭思气耀祖德鋭势报宗功”。
六、节日娱乐与祈神活动
(一)舞春牛纸马
每年开春,小坑周边四乡的人们就用竹篾、木、棕绳、黑布、纸等材料扎成牛的形状,并绘上图形,命为“春牛”。正月初一,春牛队舞着春牛挨村游访拜年,并用客家方言唱着“十二月花歌”,叙述十二个月的农事生产知识,教道人们如何耕种,并为人们送上美好祝愿。纸马的制作,是用竹篾、铁线先扎成骨架,然后糊上彩纸绘形。表演时,由7至9位习弹唱、善歌舞的人组成表演队伍,每到一地,选择一处较为宽阔的禾坪等圈地作台载歌载舞。其表现的内容既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剧折子,也有民间民俗生活中的轶闻、趣事。粤北采茶戏即是由“春牛纸马”舞发展演变而来。
(二)舞狮头
“舞狮头”即舞狮,是粤北节日庆典中民间传统的舞蹈形式。有瑞狮和醒狮两大类,分别代表温文、威武两种艺术风格。一般由2人合作操舞狮头狮尾,1-2人扮演“佛面”,以扇子或彩球逗引狮子。表演多以攀高“采青”为高潮。
(三)六月六洗菩萨节
曹角湾另一隆重的节日(如果称为节日的话)是六月六洗菩萨节,也叫“扛阿公”,大约要一天的时间。仪式大约从上午8时开始,由族中男性长者带领一对男性青壮年将庙中的神像抬出来后,先到庙前小河将神像洗乾净,然后隆重出发,在村里巡游,扛阿公队伍回村后,将神像再在水口庙前小河洗一遍,抬回庙里披挂红布安置好,然后全体人员跪拜,由长者说些感谢诸神除灾招福的话,再放一串炮竹,“扛阿公”活动至此结束。
七、牌匾考证与人物传说
在封建社会,那些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政治规范、政绩显着者,多被赏以匾额,称“扁表”。 《后汉书o志第二十八o百官五》里说:“乡置有秩、三老、游檄……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2]。获得官府或百姓的扁表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曹角湾村现存有近20块清中期以来各个时期的各类木质牌匾,这些牌匾多数为“褒奬匾”、也有官仪堂牌和神明牌(匾),或记载着村落历史的荣耀,或承载着村落民俗文化的堂奥。为较全面地考察和理解曹角湾村的历史与文化,下面选择部分牌匾作一些必要的考辨。
1. 主文:“荷天驰赠”,上款:“钦命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云贵总督岑钦命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林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李为”,下款“光绪十二年季冬月邓赞襄立”。此匾行书,由当时的云贵地区军政首脑联名为邓赞襄赠立,匾主文即意谓感谢赠助。据《清代职官年表》[3],光绪12年时任云贵总督是岑毓英、与匾署姓氏相符,匾上所署巡抚“林”应即为林肇元,但此人已在光绪九年免职,由四川布政使张凯嵩接任,匾上所署布政使“李”应即李用清,于光绪12年当年调任陕西布政使;邓赞襄名陈尧、字弼臣、号赞襄,为曹角湾邓氏十六世,有九品(登仕郎)名衔,又因这次捐助获朝廷诰封。此匾现悬挂于祠堂正门。至于邓赞襄在什么情况下以什么形式和什么途径为当时的贵州省作出了贡献,目前材料所限,不得而知。
2. 主文:“文魁”,上款:“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两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瑞麟监临兵部侍郎广东巡抚部院额哲尔克巴图鲁世袭骑都尉蒋金澧代办监临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广东全省学政加一级纪録七次杜联为”,下款:“同治六年丁卯科乡试中式第二百零六名举人邓抡英立”。匾中两广总督瑞麟于同治4年(公元1865年)由广东将军署任两广总督,同治9年又兼任广东巡抚;匾中广东巡抚蒋金澧应为“蒋益澧”,匾署广东学政杜联于同治5年以詹事府少詹临时接替因病去职的广东学政刘熙载,但杜联于当年十月初二日即升迁内阁学士,再由胡瑞澜接任,故同治6年广东学政应为胡瑞澜;同治6年丁卯科乡试的主考官则为铭安、马恩溥。此匾是为邓抡英中举而立。匾主文“文魁”,是指当地书读得好,文章写得好的人。
清光绪元年《曲江县志》卷二o表三o选举载:邓抡英“同治六年举人,保举州同衔”。“州同衔”即“直隶州同知衔”即州副职,从六品。由于邓抡英文才学识出众,曾与欧棠华一起总校同治十二年《韶州府志》、与欧樾华等分纂光绪元年版《曲江县志》。邓抡英祖孙三代皆有功名和文名,其祖天柏,国学生出身,以公直见称于乡党,曾倡建韶州相江书院,倡修韶州府文庙(即府学宫);其父尚义,字方溪,幼承父训,鋭志攻书,于道光5年拔贡(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保送中央参加朝政合格的称为拔贡),授职教谕(正八品),后又加知州衔(从五品或正六品)。光绪元年《曲江县志》传载,邓尚义性刚劲不循俗,功书善画,精乐律、厘宫订商,治方书、续筋换骨,以及百家技艺各擅其长。无事时常弹铗引杯,作投笔想。时邓尚义与(广东)提督昆寿(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由南韶连总兵任升迁,任至同治四年)为莫逆之交,曾对昆寿“指陈緑营利病,悉中机宜”,咸丰甲寅、乙卯、已未(四年、五年、九年,即公元、1859年),太平军、拈军围攻韶州、乐昌,邓尚义“后先执干戈以卫郡邑,不图仕进而志切同仇”,昆寿为之题匾“豪杰之士”。
3. 主文:“熙朝拔萃”,上款:“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广东等处兼理粮饷阮源为”,下款:“嘉庆丁丑岁仲冬月恩拔候选登仕郎邓天荣立”。匾中总督应为“阮元”,嘉庆丁丑年即公元18仃年,阮元由湖广总督改任两广总督,在任期间曾主持修纂《广东通志》,俗称“阮通志”;“恩拔”即“恩贡”,明清科举制中逢国家庆典进贡(生)的生员称为“恩贡”;“登仕郎”,清代袭用宋元明以来的阶官(一称散官)制度以定品位,“登仕郎”属文阶,为正九品。匾中主文“熙”字,解为和乐声(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广哉熙熙乎”)[4],“熙朝拔萃”意谓沐国家喜庆恩拔出类,与匾下款“恩拔”意合。
4. 主文:“奉旨诰封三代正二品授振威将军记名简放总镇都督府着勇巴图鲁”,上款:“光绪十六年仲春月立(印章)”,下款:“臣邓高魁恭承”。据《精华谱》,此为邓荣成(寿坤)的诰封匾,邓高魁为邓荣成子。但按照此匾的下款,邓高魁似应为直接承封人,也就是说,是授邓高魁为振威将军等官职名号。因此,是否邓高魁就是邓荣成,存疑。退一步来说,如邓高魁实是邓荣成之子,子代父承旨的情况只有在其父已死的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如此也就不存在《精华谱》中所载二品大员邓荣成荣归故里的事情了。由于没有确切的史志及族谱材料参证,本文暂且按照邓姓《精华谱》和邓姓族人口耳流传的说法。
按清代阶官制度,武阶中的“振威将军”应为从一品,但清代总兵(又称“总镇”)官阶正二品,故邓荣成虽官阶“振威将军”,但其实授职为总兵,其品级从“总兵”。“巴图鲁”乃满语baturu的译音。《五体清文鉴》[5]译为“勇”,《清文汇书》[6]译为勇强之勇,勇冠三军之勇,勇为之勇。但作为赐号之巴图鲁,乃为勇将,能干之意,也可转译为“英雄”。清朝时曾把“巴图鲁”作为一种赏赐手段,大量赐封将士。清代作为对作战官员的称号,称为勇员,有两种:一种只称巴图鲁;另一种在巴图鲁上尚加有字样,分为清字勇号如达桑巴图鲁、汉字勇号如劲勇巴图鲁两种。清初,赐巴图鲁名号并不多,而且赐号者多同时赐谥,但到同治朝以后,赐巴图鲁名号已经比较冒滥。
邓荣成的生平事迹史志缺乏记载,据《精华谱》,邓荣成是由于在光绪年间“建立台湾省有功”而获得封赐。查中国历史,在清末中法战争前台湾是作为一个道隶属于福建省。经过中法战争,台湾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突出,闽浙总督左宗棠认为:“今日之时势,以海防为要图,而闽省之筹防,以台湾为重地”盯’。军机大臣们在讨论复议左宗棠奏折时,一致同意台湾建省:“若以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以专责成,似应相宜,恭候钦定”[8]。光绪11年(公元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传旨,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福建巡抚事宜由闽浙总督兼管,并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驻扎台湾。刘铭传是中法战争中为保卫台湾作出巨大贡献的爱国将领,战争结束后,他留驻台湾。光绪13年(公元1887年)11月,刘铭传与闽浙总督左宗棠联名向清廷提出新的台湾行政区划分方案:在台中彰化地区,建立省城:增设台东直隶州;将基隆、澎湖、埔里社各海防重地,设置为厅,以重事权。官吏设置与大陆同。原设各级地方机构,多则裁,少则增,未设者设。方案获得批准实施后,台湾省政区由二府三厅八县扩大为三府(台中、台南、台北)、一州(台东直隶州)、五厅(埔里社、澎湖、基隆、卑南、花莲)、十一县(台湾、云林、苗栗、彰化、安平、嘉义、凤山、恒春、淡水、新竹、宜兰)。这样,台湾全岛联成一气。
由此,邓荣成可能先是随刘铭传参加了中法战争中的台湾保卫战,后又随刘铭传驻防台湾省。史载,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公元1883年至1885年),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称为“中法战争”。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法国将战火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光绪10年(公元1884年)8月5日,法舰轰击台湾基隆,强行登陆,中国军队在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统率下顽强扺抗,使法军不得不退回海上待机再举。10月初,法舰分头进犯台湾基隆和淡水,刘铭传鉴于兵力不足,遂放弃基隆,坚守淡水。法军在基隆登陆后,再犯淡水,一度扺滩上陆,但很快被击退。法军占领基隆一隅后,也无法深入,转而从10月23日起对台湾实行海上封锁。光绪11年(公元1885年)初,法军接连从基隆向台北进攻;3月底,法军占领澎湖岛及渔翁岛。经镇海之战,法舰遭到扼守招宝山炮台的中国军队奋勇还击,法军统帅孤拔的座舰也被击中,孤拔身受重伤,6月11日死于澎湖岛。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在天津开始谈判中法正式条约。6月9日,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越南条款》或《中法新约》,又称《李巴条约》,共十款,主要内容之一有法军退出台湾、澎湖。10月12日清政府即下旨将台湾由道的建制升格为行省,故而实际上是中法战争促成了台湾省的建立。
邓氏族人传说邓荣成曾衣锦还乡过一次。讲,邓荣成回来时簇拥着大队人马,有牵马迎旗的,有抬轿抬炮的,有护卫的,有担东西的,全都身穿“勇”或“令”或“兵”字戎衣。走在最前面的二人鸣锣开道,随后二人打二枝三角旗,五十名勇士随后,再就是十匹战马,邓荣成骑马披甲走在护卫他的武官中间,随后四人抬着披红布的大炮和一支长火药枪、一把重180斤的大刀。陪同的韶州府官员皆坐轿,最后是杀气腾腾的身背大刀的100名勇士。这支队伍让夹道欢迎的族人目不暇接,喧闹非凡。
5. “广州府(楷体横书)花县儒学(楷体直书)”(一对)、“奉旨特简(楷体直书)”(一对)。据《精华谱》,此为邓炳彪的官仪堂牌。光绪元年《曲江县志》卷二o表三o选举载:邓炳彪,同治七年入廪贡,授花县训道(从八品或正九品)。
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生员当了贡生,就有了做官的资格。清代贡生分拔贡(每3年考选1次)、岁贡(每年选1次,按在学时间依次选补)、恩贡(无定期)、优贡(无定期)、副贡(每3年举选1次,由乡试取得副榜的生员中选送),以上“五贡”为科举正途出身,清代还有一种通过纳捐取得贡生功名的叫做“廪贡”,邓炳彪即是“廪贡”出身。清代贡生大多出任地方学校的正副教官,正副教官各有2人,正者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副者统称训道。他们的职责是“掌训迪学校生徒,课艺业勤惰,评品行优劣”。
堂牌主人邓炳彪本名怀本、字啸岩、号炳彪,自小有神童之称。传说他四岁开蒙,六岁能写诗文,十岁考取生员(秀才)。十一岁时离开曹角湾骑马去韶州府学上学,一路上十分好奇,问这问那,到了韶州府城在上后街邓家馆住下后,有族人故意为难他,问他,经过小坑扁山石桥的时候你看过桥边的一块石碑,你还记得石碑上所有捐钱人的名字吗?经过韶州府城南门街,你还记得街左右两边前十间店铺名吗?邓炳彪稍一思索,便提笔将扁山石桥石碑上的捐款芳名和南门街店铺名写了出来,当时许多人不信,连夜派人去扁山石桥对照,结果一个不拉、一字不错。又传说,邓炳彪十二岁时在韶州府上后街邓家馆住,一次到书铺买书,店主拿尽新进的书籍,邓炳彪都说已经看过了,店主不信,随手拿起一本书翻到一页,起个头,结果邓炳彪跟着就全页背了出来,“神童之名”于是在韶州府城也不胫而走。
八、历史文化保护措施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方针,科学处理遗产保护与社会综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对曹角湾古村落历史文化遗迹进行科学规划。
(1)通过规划明确曹角湾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定位,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指导相关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2)通过规划对相关用地功能、建设性质、开发强度进行规定,以便对相关建设活动进行有效控制,协调建设发展引起的新问题;
(3)通过规划明确保护范围、等级层次及对历史建筑进行界定,保护其历史风貌,保证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其自然环境不受破坏;
(4)提出合理的旅游展示规划和保护管理措施,协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
九、今后开展历史文化名村工作的计划
1、提高认识。镇村两级要充分认识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工作。认真总结过去人为破坏的教训,坚决排除湮没的威胁。
2、依据规划,合理实施。依据《韶关市曲江区曹角湾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方案》,结合实际,合理实施历史名村保护规划。
3、严格保护。保持和延续文物古迹、遗迹遗存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完善历史文化名村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的保护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探索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的方法,在政府主导下妥善处理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与名村风貌保护的关系;坚持积极保护的原则,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坚持保护机制不断完善与创新的原则,及时建立健全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管理的机制和体制。
加大对曹角湾村中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开展拉网式普查,按照文化特征、环境风貌的不同立案建档、挂牌展示。要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找准保护与发展的结合点,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使保护与发展达到双赢。
-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刊载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属下
报刊作品。违反上述声明者,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南方报网讯”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南方报网。未经本网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七年风雨狂怕谈以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