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师这个职业怎么样教学怎么样呢?

程红兵:学校教学领导如何观课评课?
程红兵:学校教学领导如何观课评课? by 程红兵
&&&&&&&&&&&&&&&&&&&&&&&&&&&&&&&&&&&&&&&&&&&&&&&&&&&&&&&&&&&&&&&&&&&&&&&&&&&&
【教学领导观课评课可先研究专家怎么评课(如叶澜的“五个实”)、怎么评价教师(如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学生怎么评价课堂(如“掌声、笑声、辩论声”)等。校长观课评课应一看目标,二看过程,三看效果。《中小学管理》刊载并推荐】
学校教学领导如何观课评课?/程红兵
课程是立体的,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教材、课程资源等因素;相对于课程而言,教学是线性的,从课程计划到备课、上课、辅导、测试等,是一个过程;而相对与教学而言,课堂是点状的。学校教学领导要在课程、教学、课堂三方面做文章,其中第一位的应是课堂。课堂是关系到学校是否站得住的关键所在。
那么,学校教学领导应该如何观课评课呢?
一、看专家怎么评
学校教学领导在观课评课时要明确观课评课的目的是什么。评课观课的核心要点在于促进教师发展。因此,评课要回归“原点”。
(一)专家怎么评价课堂
我们先要研究专家怎么评价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好课有“五个实”。这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1.扎实的课
扎实的课指有意义的课。学生听这堂课和没听这堂课有差异,这堂课就有意义;否则,这堂课就没意义。
笔者听过一堂语文课《天上的街市》,教师一开始即用电脑呈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画面,然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这是哪里的街市呢?”前面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是天上的街市。”这个环节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是无效的,七八分钟过去了,还没有切入主题。
2.充实的课
充实的课指有效益的课。有些教师废话比较多,常常上不完课。我们曾做过一个调查,学生在课堂最讨厌老师喋喋不休、唠唠叨叨地讲他们已经会的东西。
3.丰实的课
丰实的课指有生成性的课。课堂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师生即时性的交流,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交流会产生很多新的东西,因此我们应该倡导师生、生生间进行积极的对话。
有一次,笔者去一个非常好的幼儿园听课,课的内容是讨论六种动物该不该穿衣服的问题。最后师生讨论的结果是六种动物都不需要穿衣服。这时有一个小朋友举手说:“老师,蛇也不能穿衣服。”我听了以后非常开心,这个孩子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这是这堂课成功的标志。哪知道,那位教师说了一句:“对不起,今天不讨论蛇的问题。”一下子就把问题给压下去了。我在评课的时候就提出,幼儿园有必要这么“课程化”吗?有必要这么“目标集中”吗?
4.平实的课
平实的课指常态下的课。现在的有些公开课教学已经脱离常态了。我们研究常态下的课才有意义,才能真正把握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5.真实的课
所有的课都应该是有遗憾的。但是,现在有些所谓展示课、公开课假得太厉害了,教师做了精心的准备,甚至于孩子的回答也是预先设计好的。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82岁高龄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当了一辈子的教师,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我上了一辈子的课,我上了一辈子令人遗憾的课。”这是一个德高望重的、有如此高的教学水准的人说的话,它对我们很有启发。
(二)专家怎么评价教师
我们再看一看专家是怎么评价教师的。
1.脑中有“纲”
什么叫“纲”?“纲”就是课程标准。教师应该对课程标准有整体、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表达的是一个学科对一个特定年龄的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学科要求。很多教师备课不看课程标准,缺乏对课程的宏观、系统的把握。
2.胸中有“本”
胸中有“本”(即教材)的含义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对教材滚瓜烂熟。很多优秀教师上课,几乎不用看教材、教案,教材上的那些内容早已烂熟于心。于漪老师是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的,语文并不是她的专业,她要求自己把凡要上的课文都背下来。第二是教师要真正理解、把握教材。什么叫真正理解?用什么方式真正理解?我在上海建平中学担任校长的时候,把现行的各种版本的教材,江苏版的、人教版的、语文出版社版的、山东版的、上海版的……所有出版社出版的同一册教材统统拿来请教师们去做比较研究。教师们把这些教材摆在一起后,就能清清楚楚地了解什么叫教材,哪些教材在哪些方面是有长处的,哪些教材在哪些方面是有短处的,这样,教师就可以集各家之长,为我所用。
3.目中有“人”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教学,理应了解学生。一天下午,我在上海一所重点中学连续听了三堂课,评课时我不客气地说了一个观点:在这三堂课上,三位教师分别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没有一个教师让学生提出哪怕一个问题。我们了解学生往往是凭经验,凭主观臆断,我们并不知道学生真正的想法。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提问题,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是非常重要的。有经验的教师通过眼神,就能把握学生此时此刻的思维状态──是困顿的?是豁然顿悟的?是文思泉涌的?
4.心中有“数”
再好的学校,学生也是有差异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差异要心中有“数”。我听过一堂很极端的课,教师在整堂课中眼睛始终看着教室的右上方。下课以后,我问陪我听课的教务主任这是为什么,这个教务主任反应非常敏捷,他说:“对不起,程校长,这个教师眼睛不太好,他看教室的右上方,其实就是看着学生。”我无话可说,也许这个教师真的是斜视。我只是担心,这样的教师怎么能做到对学生的差异心中有“数”。
5.手中有“法”
我曾到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学校听了一堂数学课,听后,我非常佩服这位教师。这是农村中学的一个普通教师,既不是学科带头人,也不是高级教师。他让人佩服之处在哪里呢?他让困难生上台解题,让中等生上台纠正错误,让优秀生上台做讲解,并介绍更好、更简便的新方法。这个教师了不起,这一招等于覆盖了所有类型的学生。他没有发表任何文章,没评上高级教师,但这样的教师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
二、看学生怎么评
现在,我听完课最喜欢的事就是拉三五个学生坐下来,和任课教师一块聊天。谈到很多问题时,任课教师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我真没想到学生会这样想!”这说明,很多教师对学生的预测有的是与实际相吻合的,有些则是相悖的。学校教学领导每学期在一个年级至少要召开一次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一)学生怎么评价课堂
我仅举一个来自学生的有代表性的例子,这个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听到三种声音。
他希望听到来自老师或同学的深刻而精辟的见解,简便的解题思路、解题思想或解题方法。他希望自己在课堂上有所感悟。我想,学生的这个要求是不过分的。一堂课下来,连一句精彩的话都听不到,他们会满足吗?
但是,我现在听的很多初中和小学的课都是师问生答,基本上都是教师鼓掌,孩子就跟着鼓掌,“啪、啪啪、啪、啪啪”,很有节奏感。但这种鼓掌是没有用的,是形式上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
他希望教师上课生动而精彩,学生有兴趣走进课堂。复旦大学学生无记名投票,选出来最受学生欢迎的十大“人气教授”,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英汉大辞典》的主编陆谷孙教授。有人问陆教授,您的课为什么让学生这么喜欢,陆教授说:“我每堂课一定要让学生至少大笑三次。”
他希望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进步。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心理实验室作了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思维在与别人辩论时最活跃,当然此时,教师的教学效率也是最高的。
(二)学生怎么评价教师
有学生这样评价老师:好老师就是在课堂上显得比平时更漂亮的老师。教师虽然很苦很累,但是,只要走进课堂,他们就应该神采飞扬,并用这种情绪去感染孩子。
学生认为教师微笑时是最美的。有些教师上了十年、二十年的课,但只要走进课堂就不会笑了,因为在他们看来,学生总是欠他们的──学生应该考100分,结果考了98分,欠两分。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西方有句教育谚语:“教师就是面带微笑的知识。”
“察言观色”也应是学校教学领导观课评课的一种方式。你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你上课应该是这样一种笑态、这样一种姿态。我现在经常听课,如果是大教室的话,那么我喜欢坐在可以观察学生面部表情的角落里听,孩子的面部表情是会说话的,孩子们眼睛放光,这堂课就成功了。
三、我怎么评价课堂
关于如何评课,我提出“三看”:第一看目标,第二看过程,第三看效果。
(一)看目标
什么叫看目标
第一,知道教师想干什么,如果五分钟过去了,你还不知道教师这堂课要干什么,那么这节课就有问题了。第二,追问教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目标取向,即他的依据在哪里。目标依据来自学生,来自教材,来自教师。如果教师设计目标时把学生丢掉了,只是根据教材设计目标,那就会有问题。第三,继续追问,这样的教学是否有学科特点?如果数学课不是数学课了,语文课不是语文课了,那也成问题。第四,再追问,这堂课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当然,这种评价不是机械的,是需要从总体上去把握、宏观上去衡量的。
2.教学目标的最大问题:目标模糊
我听了上百堂课之后,发现教学目标这个环节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目标模糊。教师写在教案上的目标清清楚楚,但是,呈现在课堂上的,让人不知其所以然。
我到上海市一个非常著名的学校去听课。执教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常好,听说有专家来听课,学生们很期待。结果我听下来以后却发现一个问题,孩子们很想帮助老师,不停地举手,不停地发言(我们知道,高中的学生一般是很少举手发言的),但是,学生始终没有把握住教师到底想干什么,所以总是帮倒忙。孩子们急了一头汗,教师也急了一头汗。后来我就不客气地对这位教师说:学生们很想帮你,但他们始终没有搞明白你这堂课到底想干什么,所以越帮越忙,整堂课就乱成一锅粥了。
3.解决教学目标模糊的对策
教学目标模糊怎么办?有三个解决办法:
第一,成就证明。成就证明通常是理科教师喜欢采用的方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采用以下一类外显的行为动词表述学生的学业成绩,如列出、定义、计算、演示。文科教师一般不大用这个方法,其实也不妨借鉴一下,如让学生读出什么、联想什么、给出什么定义、作出什么判断、演示什么等等。教师上课时使用这样的方法,课堂教学目标就清晰了。
第二,行为条件。即教师把期望取得的成绩所必须的条件具体化。学生明白必须借助什么条件来达到要求。这样,教学目标就非常清晰了。
第三,水平要求。现在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没有水平概念,没有水平概念的课堂肯定是低效的课堂,甚至是无效的课堂。什么叫水平概念?就是要有时间概念、速度概念、精确度概念、质量概念。例如:这堂课是英语课,要教单词。老师要求学生对所学单词的拼写准确率在90%以上,这就叫有水平概念,有水平要求。有些教师讲单词就是讲单词,对孩子们会获得什么没有概念,这就叫没有水平要求。
我当校长很多年,很少听体育课,现在我也开始听体育课了。我听过一堂关于篮球的体育课。教师上课以后把学生们召集起来,组织学生活动一下筋骨,然后分解投篮的几个环节,教师作示范,再请两个学生作示范,接下来是提供一大堆篮球,让孩子们投篮。快下课了,教师把学生们集合起来,总结一下,最后解散。一堂课下来,孩子们学会了什么,有多少人学会了,用了多长时间学会的,教师都没有要求。我们再看一看,一个有水平概念的体育教师怎样要求学生:在一个平面上,在三分钟内做15个兔子跳的动作。这是水平要求,有时间限制,有数量概念,有精确度。
上述三种方式我们都称之为行为目标。行为目标的缺点在于:强调学生外在的行为结果,但没有注意学生内在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应设置将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学习的实质是内在心理的变化。因此教育的真正目标不是具体的行为变化,而是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要明确陈述: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热爱、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
(二)看过程
1.关注教材处理
关于教材处理,我们经历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所谓“教教材”,是指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教材怎么说的就怎么教,这是我们过去的一贯做法。我听了一堂课,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叫康桥,为什么不叫剑桥。我在听课的时候就非常恼火,评课的时候我说:这个问题是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这个教师不服气,说:“程院长,对不起,教材上就是这么说的。”但如果教师把教材上的东西不加分辨地搬到课堂上,那还要教师干什么?
我们今天做的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不是教材有什么我们就说什么,而是学生需要什么我们才教什么;不是根据教材的结构来选择教学的结构,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结构和行为规则来决定教学的结构和规则。
那么,教师怎么处理教学内容呢?第一,搞清楚什么是学生已经懂的,对学生已经懂的内容,教师只作检查就可以了。第二,对于学生自己读教材就可以懂的内容,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概括与提炼;学生概括、提炼不到位,教师再给予指导和帮助。第三,对于学生看教材也不懂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搞懂的内容,教师要组织小组讨论。每个小组的成员应是预先设计好的,其构成应是异质的。我在建平中学担任校长的时候,提拔了三个副校长,一个是教数学的,一个是教物理的,一个是教生物的。我是语文教师,这三个副校长的思维结构和我的不一样,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和我不一样,他们可以弥补我的不足,这样,我们团队才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第四,对于学生看了教材也不懂,通过讨论还不懂的内容,教师必须讲授和阐明。第五,对于教师讲了也不懂、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搞懂的内容,教师就要进行活动设计与示范。例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边塞诗,学生没有感觉。我们曾经包过一列火车,组织600多师生从上海出发,第一站到西安兵马俑,看过之后,孩子们立刻就能领悟到什么叫做厚重的汉唐文化。第二站我们到嘉峪关,到阳关,到玉门关。孩子们到了玉门关,立刻就读懂了什么叫“春风不度玉门关”;到了阳关,孩子们立刻就读懂了什么叫“西出阳关无故人”……可见,特定的知识是和特定的空间与特定的活动有内在关系的。
2.关注教师的语言表达
现在有一种非常明显的倾向:一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少讲一点,甚至不讲,这样导致了教师语言能力的弱化。教师的语言有三种境界:
第一个境界:想得清楚,说得明白,使学生听得懂、说得出。教师至少要达到第一境界。我在建平中学招聘教师时,一些名校的硕士和博士也会来应聘。如果有人应聘数学教师,那么我们就找几道题请他做,他做出来之后,我们请他拿着题到班上给学生讲清楚,讲得清楚,我们就要他。语文也是这样,我找一篇文章,请前来应聘的人读三遍,最多读九遍,之后,请他拿着这篇文章到班上给学生讲清楚,讲得清楚,我们就要他。如果连想都想不清楚,连讲都讲不清楚,那么他是不适合当教师的。
第二境界:声情并茂,传神动听,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第三境界:话语有限,其意无穷,使学生充分想象,思也无涯。这是教师语言的最高境界。
3.关注教学策略的选择
我们现在大量使用的所谓“启发式”就是“问答式”。“问答式”其实是有讲究的,但教师们不大注意这个问题,在运用中通常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机械性问答。教师设置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思考的价值。
第二,单一模式。主要是教师问,众生回答。结果,学生很多问题都被遮蔽掉了。让孩子独自回答问题有利于暴露其问题。课堂的目的就是暴露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即问即答。教师一提问题,学生马上就站起来回答。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呢?没有思考的回答,就是低效、低层次的回答。
第四,在不该设置问题的地方设置问题。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带着尺子去钓鱼》。文中说,在丹麦钓到22厘米以下的鱼必须放生,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教师在不该设置问题的地方设置问题。他问学生:“他们会受到怎样严厉的惩罚呢?”学生受过教师的训练,知道教师说“严厉”就一定会是严重的惩罚,于是回答:“把钓鱼人丢进海里!”教师摇了摇头,没有发现学生回答中的问题。学生想,老师一摇头,肯定是程度不够:“让他坐牢20年!”教师继续摇头,学生继续回答:“判他无期徒刑!”教师继续摇头,学生只好回答:“枪毙!”这篇文章的宗旨是公民要有法律道德意识、遵守法律,而学生回答问题时恰好是随心所欲、草菅人命,是与文章宗旨完全相悖的。其原因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设置不当,价值引导不利。
4.关注教师的思维方式
我听课特别关注教师的思维方式。例如:我听了一堂物理课,我知道这位教师运用的思维方式是演绎法。他先让孩子们一起解决定义、定理、公式等问题;然后,带着学生应用公式解析题目;最后,让孩子们做作业。演绎法,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
再如:我听了一堂数学课,我发现教师运用了归纳法。他从一道应用题的解题过程,帮助学生明确算式与方程的区别,归纳出什么是解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然后,再让学生对照书本上的定义,研究自己的错误。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这两种思维方式我们应该综合起来考虑,综合起来运用。
5.关注开放度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能不能打开一点小小的窗户,增加一点开放度?比如说数学教师,计算99&2等于几,可不可以换一种方式计算,如100&22-2=198,这就是增加了开放度。今天的课程改革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我们过去讲“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我们今天讲“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教师要善于开发各种各样的资源,为教学服务。
在一个以情人节为主题的英语课上,学生正在热烈讨论当年流行的“蓝色妖姬”。有的学生感叹,蓝色真美!教师心生一计,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blue。教师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绝大部分同学回答:“蓝色。”教师接着问:“还有什么意思?”少数同学回答:“忧郁”。教师接着说,英语这个词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高贵”。欧洲的贵族往往被称为“blueblood”,所以我们说,高贵的人往往是忧郁的,他们总是不开心。要开心,就得做穷人,所以叫“穷开心”。孩子们被他逗笑了,马上就记住了这个词的几重含义。教师乘胜追击,接着说:“blue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淫荡。blue
book,就是黄色书籍。”孩子们愕然,睁大了眼睛。这时教师放开了:“在中国文化中,最高贵的是什么颜色?”学生回答:“黄色!皇帝的龙袍,宫殿的颜色,都是黄色。”教师说:“很好。在中国文化当中,什么颜色表示淫荡?”“黄色?”学生感到很惊奇,不禁思考起中外文化的差异。教师接着说了一句:“哈哈,原来普天之下,高贵的偏偏就是淫荡的!”这节课,学生不仅记住了单词的意义,而且展开了对文化的思考。这就是开放的价值,开放是需要教师有功力的。
6.关注旁例和反例
在理科教学中,教师通常特别重视进行正向迁移。对于一类题目,有些教师先在课堂分析讲解例题,然后再提供一个和它相关的例题,好像这样学生就全部学会了。而有经验的教师不但会给学生正相关的例子,而且会给学生旁例、反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根本就没有旁例和反例,只强调共同性,不强调差异性,那么,学生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学习迁移的必要条件是同时具备共同性和差异性。
(三)看效果
1.关注学生学的效果
教师教的怎么样,往往要看学生学的怎么样。
第一,从认知角度而言,关注学生原来不知道什么,通过这堂课知道了什么;学生原来不会什么,今天学会了什么。
第二,从情感角度而言,关注学生原来不喜欢什么,现在喜欢什么。
看学生学的怎么样,最好看一看学生们的表情,关注学生是否全员参与,是否眼睛都在动,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
2.关注课堂教学的效度
我们关注课堂教学效度,要考虑其即时性的短期效果,即“三高”。第一,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课堂学习讲求效率)。第二,学生的参与度高(学习态度积极,情绪高涨)。第三,学习的幸福度高(学习愉悦、快乐、健康)。
我们关注课堂教学效度,还要整体把握其长期效果,即“三化”。第一,知识与技能的结构化。第二,过程与方法的体系化。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性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整体考虑三维目标。理科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第一,求是;第二,质疑。如果这堂课,教师连一次质疑的机会都不给学生,那么教师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吗?最近出版的《大背叛》一书,把所谓的科学家们做的一些伪科学的事情、错误的东西都揭露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我的语文课就是让学生说自己的话。但是,我要求他们:第一,自说自话,第二言之有理、言之有趣。
我听过一节物理课,学生在学习之前没有问题,之中没有问题,之后也没有问题,那么这堂课是效率最高的课吗?在评课的时候,我坦言:这堂课,我没有看到任何问题,这就是最大的问题!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同时进行解说,所以孩子没有犯错误的机会。换句话说,教师给了学生支架和拐杖,但是,却没有给学生方法。教师始终是牵着学生走的,那么学生没有拐杖还会走吗?今后,学生会独立发现问题吗?
3.关注新课程理念
看课堂效果,还要看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的落实情况。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公开教学中的十个怎么办(教师课堂机智例谈)
>>语文教研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公开教学中的十个怎么办(教师课堂机智例谈)
作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 公开教学中的十个怎么办(教师课堂机智例谈)
&&&&&&&&&&&&&&&&&&&&&&&&&&&&&&&&&&&&&&&&&&&&&&& 作者:钱守旺&&&&&&&&&&&&&&&& &&&&&&&&&&&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机智是构建在对教育理论深刻领会之上的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能和技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机智而灵活地教育学生、化解矛盾、沟通思想,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一种能力。&&&&&&&&&&&   教师通常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工作,也很少有机会对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小技巧进行系统总结和提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守旺老师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精心总结的“公开教学中的十个怎么办”对每一位教师来讲,都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刚参加工作即将参加公开课教学的老师读后会更受启发。相信读了钱老师的文章,会缩短你在课堂教学中摸索的路径。&&&&&&&&&&&&&&&  公开教学中的十个怎么办  &&&――教师课堂机智例谈&&&&&&&&&&&   中国人民附属小学钱守旺(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从教近20年)&&&&&&&&&&&   教育机智指的是教师的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教学技能。课堂应变能力通常指教师正确处理课堂上随机发生的教学事件的能力。教学机智是整个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机智表现为对无法预见的情境进行出乎意料的塑造,机智表现为临场的随机应变。&&&&&&&&&&&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瞬息万变,错综复杂,随时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它需要教师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妥善处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否则,纵有高超的学识,也难以真正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机智能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将教学中的小事变得有意义。&&&&&&&&&&&   上课前老师和学生都会紧张怎么办?(课堂教学机智之一)&&&&&&&&&&&   对于刚开始讲公开课的青年老师来讲,紧张是很正常的。对于讲课老师来说克服紧张的方法很多,比如:自我暗示法、深呼吸法、课前与学生谈话分心法等等。对于学生来讲,克服紧张的方法也很多,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课前跟学生有一个简短的谈话,谈话内容可以是与本节课教学有关的,也可以是无关的。比如:猜老师的年龄、做相反的游戏、向老师提问题、进行脑筋急转弯的游戏、问学生“你们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给你们上课?”“你们猜老师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等等。&&&&&&&&&&&   下面是薛法根老师课前精彩的师生对白,相信读后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师:同学们认识我吗?我姓薛。仔细看看我,有些什么特点?&&&&&&&&&&&   生:你人长得很高、很瘦。&&&&&&&&&&&   师:高好啊!站得高,看得远嘛!&&&&&&&&&&&   生:你的头很小。&&&&&&&&&&&   师:头小,智慧多。&&&&&&&&&&&   生:你的牙齿有点凸出来。&&&&&&&&&&&   生:眼睛小小的。&&&&&&&&&&&   生:脖子很长。&&&&&&&&&&&   师:脖子长好啊!天鹅的脖子多长,那是高雅!(众笑)&&&&&&&&&&&   生:你有点驼背。&&&&&&&&&&&   师:这是我向骆驼学习的结果。当然,我只能成为单峰骆驼。(众大笑)&&&&&&&&&&&   生:你的字写得很漂亮。&&&&&&&&&&&   师:(与学生握手)谢谢你,只有你夸奖我!要不然,我真的会感到很自卑的。&&&&&&&&&&&   经过这样的简短谈话之后,学生还会紧张吗?&&&&&&&&&&&   在教学《生活中的负数》一课时,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安排了下面的活动:&&&&&&&&&&&   师:课前我们做一个“相反”的游戏,看谁反应快。知道什么是相反吗?&&&&&&&&&&&   生:知道!&&&&&&&&&&&   师:相反就是我说上,你们就说――&&&&&&&&&&&   生:下。&&&&&&&&&&&   师:我说向前看,你们就――&&&&&&&&&&&   生:向后看。&&&&&&&&&&&   师:好,下面请大家听老师发口令,你们自己做动作。看谁反应快!&&&&&&&&&&&   接下来,教师依次发出下面的口令:起立、坐下、坐下、起立、向前看、向右看、向后看、向左看、举左手、举右手。&&&&&&&&&&&   学生们听老师的口令,做相反的动作。&&&&&&&&&&&   这样的课前游戏,既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放松心情,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还为本节课学生进一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打下了基础,可谓一举两得。&&&&&&&&&&&   老师要讲的,个别学生已经知道了怎么办?(课堂教学机智之二)&&&&&&&&&&&   从教学角度说,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上公开课,老师们最希望出现的场景就是老师引导学生由不会到会,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出现老师课前预设的情况。但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不同,再加上小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家长普遍重视家庭教育,课堂上“老师还没有讲,学生就已经会了”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重新考虑教学的起点。&&&&&&&&&&&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当按照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时,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于是,教师果断地将原先设计的小步子的提问调整为开放性的问题,"关于人民币,你知道些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不仅大致覆盖了教科书中的知识,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新的课程内容。像有的学生说:5角、1元人民币上画有少数民族人物像;有的说:我知道10元人民币上画的是毛主席;有的说:人民币上还画有桂林上水、三峡风光;有的说:拿一张人民币对着光可以看到里面的图案,那是防伪用的。教学这样一调整,不仅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系统化,而且还通过课堂这个小舞台,展示了学生们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获得的其他知识。这样的设计就有了较强的针对性。&&&&&&&&&&&   再比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在揭示了圆的周长概念后,我便举起一个用硬纸剪的圆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这个圆的周长?”生1说:“老师,可以先在圆的上面做个记号,在把这个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就可以知道这个圆的周长了。”很显然,这是老师课前已经预料到的答案。生2说:“老师,拿根绳子绕着圆围一圈,量一量这段绳子的长度就可以了。”这个答案也没有超出老师预设的范围。这时生3说:“老师,我可以把圆对折、再对折,用绳子量一量这一小段(边说边操作,指对折后的弧长),再乘上4就行了。”对于学生的这种独特想法老师大加赞赏,同学们也对这位同学投以赞许的目光。这时生4突然在座位上不由自主地喊道:“老师,只要用圆的直径乘圆周率就行了!”他的这句话一出口,下边有三个学生随口附和到:“对,用3.14乘上圆的直径就可以了。” &&&&&&&&&&& 我没有想到“半路上杀出几个程咬金”,他们几个给了我一个“意外”,一下子打乱了我的教学思路。本来我接下来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怎么办?我接着这几个学生的发言说道:“刚才这几位同学到底说的对不对呢?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这样一来,把探究的过程变成了验证猜想的过程,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教材上的内容,全班学生课前已经预习了怎么办?(课堂教学机智之三)&&&&&&&&&&&   预习是指教师在进行新课前让学生预先阅读教材,了解有关新知识,并独立地进行思考,探索获取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从理论上分析,组织学生预习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此时学生是作为活动的独立主体,自由地探索新内容,学生能边看书边思考。二是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从功能上看,预习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具有简约性、概括性、逻辑性强的特点。预习使学生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分析,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经常预习会使自学能力明显增强,使学习主动、高效。三是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后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学生可根据预习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预习后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以学定教”。学生作为学习个体,本身就存在着差异,预习后的课堂面临学习差异可能更大。预习后的课堂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交流学生的预习成果,反映学生预习后的真实现状,切实把握教学起点。&&&&&&&&&&&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学生预习后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在小组内说一说,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生交流。)&&&&&&&&&&&   师:好,现在谁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通过预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日是国庆节,北京申奥成功的日子是日,每年的植树节是3月12日,儿童节是6月1日。&&&&&&&&&&&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1、3、5、7、8、10、12月有31天,4、6、9、11月有30天,平年的2月是28天,闰年的2月是29天。&&&&&&&&&&&   生:老师,我还知道可以用儿歌来帮助记住哪几个月有31天。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我还知道这里的“腊”指的是12月。&&&&&&&&&&&   生:老师,我爸爸说他小时候背的儿歌比书上的还多几句。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日加。&&&&&&&&&&&   师:真好,与爸爸一块预习,还知道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生:老师书上还介绍了如何用左拳帮助记忆每个月的天数。(说着,自己举着拳头数了起来)&&&&&&&&&&&   生:通过预习我还知道了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应该看二月份的天数,二月份有28天的那一年就是平年,二月份有29天的那一年就是闰年。&&&&&&&&&&&   生:老师,课本中的练习题我都会做了。&&&&&&&&&&&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节课老师不用讲,你们就自己学会了,厉害!(个个露出得意、高兴的表情)&&&&&&&&&&&   师:在预习的时候,你们有看不懂的问题吗?&&&&&&&&&&&   生:大月和小月是怎么回事?大月小月是谁规定的?&&&&&&&&&&&   生:老师,课本第49页最下面有三行小字:“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年不是闰年,而2000年是闰年。”这段话我看不懂。&&&&&&&&&&&   生:为什么判断闰年要除以4或400呢?&&&&&&&&&&&   ……&&&&&&&&&&&   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结合演示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很显然,课前预习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每个人参与学习的机会增多了,教师的话也随之减少了很多。&&&&&&&&&&&   课上要用的知识学生还没有学怎么办?(课堂教学机智之四)&&&&&&&&&&&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课堂信息的重组者,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   有一位网友曾经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公开课如何备学生?记得一次听课过程中,一位年轻的老师讲单数和双数,在讲课开始时她才感觉到孩子连100以内的数还没有学完,但是他并没有改变原有的教案,而是采取了带着学生走的课堂教学的方法。课程过半后,在学生的问题中我们97这个数,学生还是分不清是单数还是双数,另外,我也站在讲课老师的角度考虑,老师如果当时改变的话,对其又是一个挑战,此时的老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其实,这个老师出现的问题提前是可以避免的。在讲课前最好先了解一下学生的学习起点。如果有些必须的知识还没有讲,不妨课前补一补。万一出现了上述情况,一种方法就是像上面这位老师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拿出一点时间讲一讲必备的知识,以便使教学能够顺利进行。还有一种就是改变自己的,把数变小一点,其实,单数、双数的知识利用50以内的数完全可以使学生理解。我有一次在桂林讲课时,就遇到了这类问题。当时讲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我用的是北师大的教材,可当学生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时,学生还没有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怎么办?我当时的做法是启发学生:你们能不能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把它们变成我们学过的知识呢?结果学生想到了可以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变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的和。&&&&&&&&&&&   课堂上教师一不小心出错了怎么办?(课堂教学机智之五)&&&&&&&&&&&   在公开教学中,教师因准备不足或临场发挥不好,或者老师由于紧张在课堂中讲错或说错的现象有可能出现。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冷静对待,注意处理方法。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那些功底深厚、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很难保证在讲课时不出一点差错。关键在于出现失误之后如何处理,能否适时应变,加以补救。一般出现这种情况时,会有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老师话一说完或者板书刚写完,老师就已经意识到自己说错了或写错了。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只需要马上跟一句:“对不起,老师说错了”或“对不起,老师写错了”,然后马上重说一边或者把板书改过来就行了;第二种情况是老师说错了或者板书写错了,自己没有意识到,但学生们了。遇到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应该表扬学生说:“你们真了不起,老师说错了你们一下子就听出来了!那你们帮老师改一改,我应该怎么说就可以了。”或“你们真了不起,老师写错了你们一下子就看出来了!那你们帮老师改一改,我应该怎么写就可以了。”学生们一听说老师需要自己帮忙,那劲头就来了。这种将错就错的处理方法,巧妙地将失误变成教学机遇。也许此时老师的“装糊涂”会使自己的学生更聪明;第三种情况是老师说错了或者板书写错了,当时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当教学进入到下面某个环节时,老师突然意识到自己讲错了或写错了。遇到这种情况,老师首先不要慌,要找一个适当的机会进行补救,可以跟学生这样说“刚才老师在讲到某个地方时,我是这样说的,现在你们听一听这样说对吗?”或“刚才我们在学习某个知识时,老师是这样写的,现在你们看一看这样写对吗?”;第四种情况是,老错了或者板书写错了,老师和学生都没有意识到,但听课的老师们了。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下面的听课老师会有反应,也许会场会有一阵小的骚动。此时老师要有警觉,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哪句话说错了或哪个地方写错了?说不定台下的老师们会暗示你出错的地方。&&&&&&&&&&&   课堂上学生提出了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怎么办?(课堂教学机智之六)&&&&&&&&&&&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作为教师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积极地对待,冷静地处理,把学生的这些非预设生成尽可能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教师的不论如何周密,课时计划的编制不论如何详尽,都毕竟是事前的计划。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碰到种种预想不到的情况,需要教师作出临时的修正和调整。&&&&&&&&&&&   在学习了测量知识以后,一位教师布置学生回家测量自己的腰围。第二天汇报时,有个学生突然发问:“老师,您的腰围是多少?”同学们顿时一阵哄笑,他们笑得那么开心是因为这位老师比较胖。但是这位老师很坦然,虽然不是她事先设想的教学内容,但她还是笑着说:“你们先估计一下!”&&&&&&&&&&&   这时一个孩子提问了:“老师,你先说你怀孕没有?假如人怀孕的话,腰围就会比平常人多出几十厘米。”&&&&&&&&&&&   老师笑着摇摇头:“没有。不过说明你平时挺爱观察,喜欢想问题。”&&&&&&&&&&&   同学们估了一阵子,老师又说:“估得准不准还得动手量一量才知道。但今天只有直尺,没有卷尺,怎么办?”&&&&&&&&&&&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孩子们又开动了脑筋。&&&&&&&&&&&   生1跑上讲台,拿着米尺,小心谨慎地围着这位老师的的腰绕了一圈,一看,83厘米。&&&&&&&&&&&   生2的办法是:“我想用一根长长的纸条,对着米尺,把刻度画下来,就可以当卷尺用了。”&&&&&&&&&&&   自己制作一根软尺,想的真绝。&&&&&&&&&&&   生3:我可以拿一根绳子,围着你的腰绕一圈,再量一量这根绳子就可以了。&&&&&&&&&&&   这已经是这位老师心目中理想的答案了,正准备结束这个插曲时,这位老师一个学生还在一个劲地举手示意,于是老师决定给他一次发言的机会。&&&&&&&&&&&   生4:我只要把老师的皮带取下来量一量就知道了,这办法挺简单的。&&&&&&&&&&&   生5接着说:我一有10厘米长,看看你腰围有几就可以了。&&&&&&&&&&&   真是活学活用。&&&&&&&&&&&   这些都是这位老师没有想到的答案。&&&&&&&&&&&   就这样,孩子们用他们想出来的各种办法,在这位老师的的腰上折腾了好一阵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老师,你该减肥了。”&&&&&&&&&&&   这堂与原计划完全不同的的课,因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学生学得特别主动,智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也使老师再一次感受到学生身上不可估量的创造力。&&&&&&&&&&&   再比如,在教学《万以内退位减法》一课时,在“质疑问难环节”一个学生突然举手问老师:“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可是老师时没有想到的问题,同学们也齐刷刷地向这位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怎么办?经过短暂的沉默之后,教师改变了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通过举例,、体验“从高位减起的可行性和局限性”。首先让大家猜一猜,“从高位减起”是不是可行的,当学生的意见不一产生矛盾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三道计算题作为新的探索材料。下面接下来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谁能说一说,你在从高位减起时遇到了什么麻烦?&&&&&&&&&&&   生1:从高位减起时,后面遇到需要退位时不好办。&&&&&&&&&&&   生2:后面的计算向前一位退1以后,前面写的差还得改一下。&&&&&&&&&&&   师:你是怎样改的?&&&&&&&&&&&   生2:差比原来少写1。&&&&&&&&&&&   师:那你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在经过退位以后,使差不作改动呢?&&&&&&&&&&&   生:老师,可以这样做。在从高位算起时,可以一次同时看两位,如果下一位需要退位,在写差时就先留下一个1。&&&&&&&&&&&   这位同学边说边以黑板上题目为例进行说明。其他同学点头表示认同这位同学的观点。&&&&&&&&&&&   师:你真了不起!还别说,这个方法真能行得通。&&&&&&&&&&&   这时一个同学站起来提问:“老师,既然这种方法可以,那为什么书上说‘从个位减起’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你们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生1:老师,我认为按照书中介绍的计算方法算起来简单。&&&&&&&&&&&   生2:我也认为从个位减起要比从高位减起简便。&&&&&&&&&&&   师: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计算的时候要尽可能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不过,今天我们要特别感谢某某同学所提的这个问题,正是由于他的这个问题使我们对多位数的减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提议,让我们大家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全班同学鼓掌)&&&&&&&&&&&   教师这样处理,好就好在教师不是把“从高位减起”作为一种知识来教,而是把探究的过程作为一个方法在教。&&&&&&&&&&&   上公开课时,遇到了思维活跃、特别爱表现的学生怎么办?(课堂教学机智之七)&&&&&&&&&&&   在问答与讨论的过程中,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上公开课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反应机敏,老师的问题刚一提出来,他们就把答案喊出来了,几乎不给别人留下思考的机会。遇到这样的学生老师首先要肯定这位同学优秀的个人素质和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也可以在私下里分享他的解题策略,悄悄地地告诉他说,你的解题思路老师非常清楚,然后以商讨的口吻跟他说:“在课堂上面重要时刻老师一定会请你出来发言,至于平常,我希望你们把发表的机会让给其他的小朋友,让全班小朋友都有机会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可以和这位学生协商:“下一个问题老师请你当裁判,你知道答案后不要忙着说出来,要先听一听别的同学是怎样回答的,等最后老师请你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评判。你看可以吗?”学生一听说要让自己当裁判,它不但自己积极思考,而且还能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可谓一举两得。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给其他同学营造了良好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氛围。&&&&&&&&&&&   上公开课时突然脑子里一片空白怎么办?(课堂教学机智之八)&&&&&&&&&&&   课程改革之前,我们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基本上是看老师讲得怎么样,老师课堂上教案执行得怎么样。我参加各级评优课的组迹是“校级评优课――县级评优课――市级评优课――省级评优课――国家级评优课”。从这里老师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从基层一步步拼杀出来的老师,可谓“久经沙场”。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各级教研员还有学校领导给我说完课后,总会一脸严肃地叮嘱说:“就照今天说的思路讲,这句话就这样说,这个手势就这样做,自己在课上不许随便发挥。”于是,我便遵照领导的指示,开始一遍一遍地反复记。可有时上课时不知什么原因,脑子里瞬间还是一片空白。
&&&&&&&&&&&   现在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主要不是看教师的教,而是看学生的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机械执行的过程,而主要看教师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就对老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在平常听课时经常看到一些年轻老师面对学生的回答无言以对,一个环节结束了不能很自然地进入下一个环节,总给人一种教学环节不紧凑,衔接不自然的感觉。&&&&&&&&&&&   现在自己教学经验丰富了,当然也就不会出现上课时突然脑子里一片空白的现象了。对于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讲,如果万一出现了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这里教给你几个化解方法。&&&&&&&&&&&   1、一定要清楚自己每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应该达到什么目的。牢牢记住一些关键的教学过渡语,必要时可以写在教科书的空白处,万一忘记了,拿起教科书看一眼可能就回忆起来了。&&&&&&&&&&&   2、在制作的时候,设一个主页,主页和每一张幻灯片都要做一个超级链接,每个环节后,都能回到主页上,这样通过主页上按钮的提示,自己就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了。万一脑子里出现了空白,赶快返回主页,看一下就是了。&&&&&&&&&&&   3、还有一种解决办法就是,万一脑子了出现了一片空白,先临时给学生提一个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或者给学生布置一个临时性的任务,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赶快看一下就行了。&&&&&&&&&&&   4、瞬间的空白出现时,你不妨把刚才说过的话再重复一遍,说不定,可能会很快想起下面要说什么了。&&&&&&&&&&&   课堂上面对学生的错误和启而不发的学困生怎么办?(课堂教学机智之九)&&&&&&&&&&&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精彩的,然而这精彩不光是因为有感情的交流、创造力的迸发、思维的碰撞等,更因为有“错误”才使它更精彩。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课堂,是学生可以出错的地方,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学生的错误,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还要敏锐地学生错误背后的原因,挖掘学生错题的价值。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抓住学生出现的宝贵的错误资源加以有效利用,推动教学从“无序“走向”有序“。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目:第三小组的同学们在附近的动物园里植树。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同学们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学生读题后,先独立思考,然后汇报。&&&&&&&&&&&   生1:60÷3+1=21(棵)。&&&&&&&&&&&   生2:60÷3+1=21(棵),21×2=42(棵)&&&&&&&&&&&   生3:60÷3=20(棵)&&&&&&&&&&&   生4:60÷3=20(棵),20×2=40(棵)&&&&&&&&&&&   生5:60÷3-1=19(棵),19×2=38(棵)&&&&&&&&&&&   师:这么多种解法,到底谁的是正确的?大家讨论一下。讨论的时候你们一定要把题目认真读一读,想一想,这次植树的情况和刚才还一样吗?“小路两旁”是什么意思?&&&&&&&&&&&   生:(展开热烈的讨论)&&&&&&&&&&&   学生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发表意见。很快明确生1、生2、生3的解法肯定是不正确的。因为大象馆和猩猩馆之间种树时,两端是不能种的。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肯定不是加1的关系。因为是在小路的两旁栽树,求出一边植树的棵数后还要乘上2。&&&&&&&&&&&   师:生4和生5的解法究竟谁的有道理呢?同学们自己画画图,看如果在一段直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不种,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自己画图思考)&&&&&&&&&&&   很快,学生们便:在一段直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不种,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由此确认生5的方法是正确的。&&&&&&&&&&&   师:看来,我们在解决植树问题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通过对错误解法的辨析,学生对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才会真正建立起来。&&&&&&&&&&&   平常到全国各地去上课,因为来去匆忙,很多时候提前见不到学生,一般是一上来为了活跃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课前有个简短的谈话,谈话过后开始上课。由于对学生不了解,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很多学生的回答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如果这个问题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而回答问题的恰恰是一个学困生,此时就会出现比较尴尬的局面。&&&&&&&&&&&   机智的教育应该努力防止使孩子们心灵受到伤害的环境和因素出现。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必紧张,应该意识到这是一种很正常的情况。很多年轻教师总认为一节课越顺越好,最好是能够按照老师课前所预设的那样稳步推进。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课堂上学生学习出现了困难,回答问题发生了错误,教师此时的主导作用和教学机智就体现出来了。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该有一种课程资源意识,应该意识到学生课堂中的错误,出现的问题,都是非常宝贵的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面对启而不发的学困生,教师可以把问题再重复一遍,如果此学生还是不能回答,第二条策略是改变问题的问法或分解一个大问题为两个小问题。如果改变后学生仍不能回答,教师可以找另外的同学帮助他,然后让这名学困生再重复一遍就可以了。总之,不管教师怎样处理,一定要让这名学困生体面地坐下去,一定要保护他脆弱的心灵不受到伤害。能够把学困生教明白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能够让学困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兴趣的老师才是真正功底深厚的老师。&&&&&&&&&&&   教师课前预设的问题或结论,学生课上没有出现怎么办?(课堂教学机智之十)&&&&&&&&&&&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现在的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例如,在教材中可能编者给我们提供了四种算法,但实际教学时,学生只出现了两种算法,那么另外两种算法怎么办呢?第一种处理方法是如果学生不出现,教师也就不再涉及了;第二种处理方法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拓展介绍给学生;第三种处理方法是,教师创设一种以学生为角色的情境,比如老师这样说:“老师在一班上课时,有的同学还出现了这样的计算方法,你们能看懂他的这种计算方法吗?”&&&&&&&&&&&   总之,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不变的程式,更不应该成为僵死的模式,而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实现一体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神奇而又多变的过程。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进行,关键需要教师进行合理调控,而这种调控完全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的敏感程度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感受能力。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不仅是积极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内在生命活力成长、发展的需要,还是教师生命活力、自我价值得以表征和实现的需要,更是教育永恒的、真正的价值追求。&
浏览此文章的网友还同时浏览了:&没有相关文章
文章录入:buxilanzhou&&&&责任编辑:oldq&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魏乐老师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