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材 第三小问 用另一种方法做 拍照

第十五题的第三小问有人会写吗?_百度知道
第十五题的第三小问有人会写吗?
//c.com/zhidao/pic/item/da3e2f381f30e924fc10.hiphotos.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zhidao/wh%3D450%2C600/sign=a44ea80fb1003af34defd464001aea6a/da3e2f381f30e924fc10:///zhidao/wh%3D600%2C800/sign=acb5c9ea62a60be5e1a18b87da3e2f381f30e924fc10.baidu.hiphotos://c&<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jpg" esrc="http.baidu://d<a href="http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2 g t2^2h=H-h&#39;=1/2 mv^2+mgH(2)设最高点离地高度h
撞到墙的速度为v1h-L=1&#47(1)最小速度为vvt=d-LH=1/2 g t1^2L=v1*t1t2=d/2 gt^2v=根号(8Lg/v1
t2是抛出到撞到墙的时间h&#39;3)E=1&#47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啸天出世_2016
队长不好当
大玻璃管内原先称装的是三氧化二铁,反应后是单质铁,Fe2O3==2Fe3++3O2-,故而减少的质量就是失去的氧元素的质量,也就是铁和氧化铁的质量之差。
洗气瓶中增加的质量即为反应产生水的质量。
所以,Fe2O3+3H2===2Fe+3H2O,H2O的质量是m,则氧元素的质量就是8m/9,则总质量的减少量是8m/9。
Xexret昨天反应生成的水你知道了,按照比例你也知道mH"mO=1:8理化1994D2增加的质量是生成水的质量为mg,而C处大试管减少的质量为参加反应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全部生成水,即等于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应为mg*8/9=8m/9 g当前位置: >>
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物理期末教学学业监测质量报告
作者:古旭海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发布日期: 浏览数: 字号:〖
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物理期末教学学业监测质量报告
&&&&&&&&&&&&&&&&&&&&&
溧阳市光华高中& 古旭海
一、试卷总体特点
1、考查范围 :本卷主要考查人教版物理必修1内容和必修2《曲线运动》
2、题型结构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34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66分
3、试题设计 :
(1)试题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一是试题覆盖面较
大,二是试题设计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理解,试题的素材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三是命题注重在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运用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分析并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简单复现,能有效检测高中物理必修模块教学的基本质量。&
(2)命题体现新课程要求,发挥测试的积极导向作用。如12题用实验研究平抛运动规律,命题突出考查学生对平抛运动特点的把握、对实验方法的评析、对基本结论的理解和对常用结论的推导。这些题目的设计能积极引导广大高中物理教师树立新课标意识,正确理解和把握课标要求,引导教师关注物理课标中关于“过程和方法”的落实,注重学生物理素养的培养,命题注重发挥学业水平测试的导向作用。试题体现物理学科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又服务于生活和生产的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物理学科的真实性和应用性。如6题让学生根据一辆起重机在吊起重物一边上升,又沿水平方向加速运动的情境(这种情境生活很常见,建筑工地上的行车也处处可见),从而增强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结合生活学物理的学科素养。14题通过让学生分析轰炸机投掷两枚炸弹,让学生充分体会物理规律在实际生活、生产和运用中的现实作用,较好地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学科特点。试题取材源于生活,体现了物理试题的教育功能,问题设置新颖,对教师也有较好的启发作用。
(3)试卷题型搭配、难易分布合理,梯度适当,基础试题设置在85分左右,主要是针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有适当难度的试题设置了15分左右,主要是对物理能力的考查,能区分不同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有余力、学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尤其重视了实验思想和推导能力的测查,有利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
二、试题考察内容及主要错误点分析
错误点分析
两个力合力范围
对矢量合成仍不理解,停留在标量加法上。所以A、C两选项知道,B和D随便选一个了
交通工具刹车时间过剩
基本知识点掌握不牢,做题时不留心就忘了
合外力与速度方向相同
对合外力与速度方向同向反向的运动情形问题没有理解。
合外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题目只说了用一个推力去推物体仍然不动,学生没有想明白,物体还受静摩擦力合外力仍然是0
水平面上静摩擦提供向心力
基本概念没搞清楚,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公式还没记下。
运动的合成轨迹判断
对平抛运动的物点没有理解,对曲线运动的特点没有掌握。
匀速圆周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对匀速圆周运动的“匀速”概念不清,认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是不变的。对v=wr公式记错了
根据关系式s=5t+t2求物理量
不知道解决这种题的基本方法,对位移公式还没有记住。
平抛物体运动特点
平抛物体的高度决定飞行时间的特点没理解,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不会用来解决问题
倾斜传送带运动时,其上的物理运动特点
本题有较高难度,物体放在倾斜传送带上向下运动,需要分阶段分析其受力特点,才能确定运动特点,要有较扎实的功底,分析不同情形下的运动情况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
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不会,不知道在坐标图中用直线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不理解直线与坐标轴上的截距意义,不知道本实验平衡摩擦力的意义
平抛运动实验考查
不会用语言总结表达物理现象,不知道实验结果蕴含的结论,不会从实验图表中处理数据
斜面上的物体受力并分解
对滑动摩擦力中的正压力没有理解,错把正弦当余弦,数学运算出错
平抛运动特点
主要错在第三小问上,不会根据题目描述转画出简单示意图,对题目中要求解的时间间隔不理解
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受力分析
同一转动轴上角速度相等这一特点没理解,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最高点最低点受力分析错误
牛顿运动定律的考查
对问题分析能力考查
主要错误在第二小问上,不能准确分析受力并分解列式,圆环受的弹力方向不确定,不会处理,不会分情况讨论。运算出错
三、教学建议:
&& 1、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实际,具体能落实。在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时,要关注学生实际水平,要防止教学目标大而空洞,要细化教学目标要求,使之具体、可操作、能落实。
2、分析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努力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努力创设学习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3、教师要注意创设物理情景,要让学生从生活或实验的实际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物理定律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结合,达到学以致用。切记死记硬背物理知识和机械重复训练,而不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机械学习形成的知识也是不牢固的。教师在强调知识重要性的同时,更要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在感知和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从试卷分析不难看出,许多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涉及到的问题学生答题出错,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知识没有真正理解。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是要认真研究学生认知心理特征,抓好物理概念、原理、规律的教学。将知识传授于具体、生动的问题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强调知识的建构,最终使学生达到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切不可脱离学生认知规律,纸上谈兵,空洞说教。学生只有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形成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要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实验教学,精心设计每一次实验,尽可能优化实验中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不是讲实验,试卷上练实验。
5、用准确的物理语言描述物理现象和运动过程,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解答思路;用规范的示意图反映物理情景,简化物理模型;用简洁的数学表达式和规范的物理符号进行表述等,这是高中学生必须要养成的物理素养。因此,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实验探究过程、结论、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问题经过思维加工,用准确的语言或书面文字进行陈述,提高学生运用文字或语言表达物理问题的能力。
6、教师要重视和加强学生解题思维和逻辑训练,同时教师也要加强规范用语,讲解严密、逻辑清晰、板书条理,具有示范性。当前位置:
>>>如图所示是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时,用频闪连续拍照..
如图所示是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时,用频闪连续拍照的方法获得的两张照片A和B,任选其中的一张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我选图________。 (2)我从图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题型:实验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若选图A,现象: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的纸团和纸片,纸团下落得快,先落地。解释:质量相等的纸团和纸片,纸片受到的空气阻力较大,不能忽略,纸片的运动不是自由落体运动,而纸团受到的空气阻力较小,可以忽略,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若选图B,现象:质量不等的铅球和木球,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它们同时落地。解释:铅球和木球受到的空气阻力都可以忽略,它们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所以同时落地。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如图所示是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时,用频闪连续拍照..”主要考查你对&&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古希腊权威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的快慢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比如说,十磅重的物体落下时要比一磅重的物体落下快十倍。1800多年来,人们都把这个错误论断当作真理而信守不移。&&&&&&& 直到16世纪,伽利略才发现了这一理论在逻辑上的矛盾。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试验”,用事实证明,轻重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坠落,加速度一样,它们将同时着地,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断。这就是被伽利略所证明的,现在已为人们所认识的自由落体定律。“比萨斜塔试验”作为自然科学实例,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证。
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
提出问题→合理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伽利略的探索之路:
知识=观察+实验+思考
1、大胆的猜测:下落物体的速度是随时间均匀增加的,即,则测瞬时速度V与时间t成正比
困难一:瞬时速度无法准确测量。为了解决测量瞬时速度的困难,伽利略寻求间接验证的途径(思维的作用)则测下落的高度与时间t2成正比
2、实验验证:伽利略用铜球从斜槽的不同位置由静止下落,伽利略手稿中记录的一组实验数据结果表示为:伽利略发现,斜面的倾角不同,上述比例关系同样成立,只是这个常数的随着θ的增大而增大。
困难二:伽利略用斜面实验验证了后,怎样说明落体运动也符合这个规律?
3、合理外推:随着θ的增大,的数值在增大。当θ=90°时,即物体竖直下落时,这个关系也应该成立,这时的数值最大。
至此,他终于成功地验证了原先的猜想,不但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断,而且得到了物体下落的规律。
伽利略的成功,不仅在与找到了落体运动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开辟了一条研究物理学的研究之路。
科学思想方法程序是:对现象的一般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包括数学)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对结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其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和谐地结合起来。
发现相似题
与“如图所示是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时,用频闪连续拍照..”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4368993571412089504394543544559977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一物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