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中轴倾和电机转矩是什么意思思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正畸治疗中转矩表达的研究进展.pdf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目的本文旨在介绍一种将上下颌前牙根唇向或舌向移动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前牙转矩辅弓(ART辅弓).方法文中介绍了ART辅弓的结构、生物力学原理,并对ART辅弓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适应征及应用时机、主弓丝的选择、操作步骤、临床调整,并附病例报告.结果ART辅弓可以有效地对上下颌前牙进行转矩控制,同时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力学特点而产生加强下后牙支抗、打开咬合、远中直立磨牙等临床效果.结论ART辅弓应用在"精细调整"阶段调整前牙关系时收效显著.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一种将上下颌前牙根唇向或舌向移动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前牙转矩辅弓(ART辅弓).方法文中介绍了ART辅弓的结构、生物力学原理,并对ART辅弓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适应征及应用时机、主弓丝的选择、操作步骤、临床调整,并附病例报告.结果ART辅弓可以有效地对上下颌前牙进行转矩控制,同时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力学特点而产生加强下后牙支抗、打开咬合、远中直立磨牙等临床效果.结论ART辅弓应用在"精细调整"阶段调整前牙关系时收效显著.
被引量:6来源:百度文库
目的:探讨前牙转矩辅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用方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的病例29例,男10例,女19例,平均年龄20.5岁.其中非拔牙病例17例,拔牙病例12例,在"精细调整"阶段选用前牙转矩辅弓对上、下颌前牙进行转矩控制.结果:前牙转矩辅弓可以有效地对上下颌前牙进行转矩控制,前牙轴倾度趋于正常,明显缩短疗程.结论:在"精细调整"阶段应用前牙转矩辅弓调整前牙关系效果显著.
目的:探讨前牙转矩辅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用方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的病例29例,男10例,女19例,平均年龄20.5岁.其中非拔牙病例17例,拔牙病例12例,在"精细调整"阶段选用前牙转矩辅弓对上、下颌前牙进行转矩控制.结果:前牙转矩辅弓可以有效地对上下颌前牙进行转矩控制,前牙轴倾度趋于正常,明显缩短疗程.结论:在"精细调整"阶段应用前牙转矩辅弓调整前牙关系效果显著.
被引量:2来源:道客巴巴
正前牙转矩辅弓是一种对上下前牙施加转矩控制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尤其适用于"精细调整"阶段前牙咬合不良的情况。国外有成品化的ART辅弓,但国内尚无法买到。本文旨在介绍一种前牙转矩辅弓的制作方法。一.前牙转矩辅弓的制作及临床应用辅弓选用0.45mm的普通不锈钢圆丝弯制,
正前牙转矩辅弓是一种对上下前牙施加转矩控制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尤其适用于"精细调整"阶段前牙咬合不良的情况。国外有成品化的ART辅弓,但国内尚无法买到。本文旨在介绍一种前牙转矩辅弓的制作方法。一.前牙转矩辅弓的制作及临床应用辅弓选用0.45mm的普通不锈钢圆丝弯制,
被引量:2来源:道客巴巴
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前牙转矩DamonQ自锁托槽的临床使用方法.方法:用不同转矩DamonQ自锁托槽技术矫治各类病例80余例,其中安氏Ⅰ类43例,安氏Ⅱ类27例,安氏Ⅲ类15例.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上下牙列排列整齐,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尖牙关系中性;通过牙根移动,改变切牙倾度,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减少了矫治后期需要对切牙的转矩控制所消耗的时间.结论:选择合适转矩的DamonQ自锁托槽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控根方法,使切牙美观和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
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前牙转矩DamonQ自锁托槽的临床使用方法.方法:用不同转矩DamonQ自锁托槽技术矫治各类病例80余例,其中安氏Ⅰ类43例,安氏Ⅱ类27例,安氏Ⅲ类15例.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上下牙列排列整齐,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尖牙关系中性;通过牙根移动,改变切牙倾度,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减少了矫治后期需要对切牙的转矩控制所消耗的时间.结论:选择合适转矩的DamonQ自锁托槽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控根方法,使切牙美观和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
被引量:1来源:百度文库
摘 要:目的探讨影响非拔牙病例矫治前后前牙转矩改变的因素。方法选择轻度拥挤、采用不拔牙矫治、整平排齐牙列的临床病例为研究对象,对139个样本的头颅侧位片、模型和病历中得到的16个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影响矫治前后中切牙转矩改变的因素有5个,按影响由大到小排列为中切牙与功能性?平面的交角、拥挤度、SN与颌骨的成角、颌间牵引的使用和结束弓丝的材质和尺寸;影响矫治前后中切牙转动中心相对位置的因素有3个,按影响由大到小排列为:矫治前后牙弓前部深度的改变量、矫治前牙列的拥挤度和颌骨与SN的成角。结论中切牙与功能性?平面的交角、拥挤度、SN与颌骨的成角、颌间牵引的使用和结束弓丝的材质和尺寸可影响非拔牙病例矫治前后前牙转矩的改变。
摘 要:目的探讨影响非拔牙病例矫治前后前牙转矩改变的因素。方法选择轻度拥挤、采用不拔牙矫治、整平排齐牙列的临床病例为研究对象,对139个样本的头颅侧位片、模型和病历中得到的16个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影响矫治前后中切牙转矩改变的因素有5个,按影响由大到小排列为中切牙与功能性?平面的交角、拥挤度、SN与颌骨的成角、颌间牵引的使用和结束弓丝的材质和尺寸;影响矫治前后中切牙转动中心相对位置的因素有3个,按影响由大到小排列为:矫治前后牙弓前部深度的改变量、矫治前牙列的拥挤度和颌骨与SN的成角。结论中切牙与功能性?平面的交角、拥挤度、SN与颌骨的成角、颌间牵引的使用和结束弓丝的材质和尺寸可影响非拔牙病例矫治前后前牙转矩的改变。
被引量:1来源:维普
目的探讨方丝弓联合前牙转矩辅弓在治疗前牙错(牙合)过程中转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拔牙患者4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方丝弓正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前牙转矩辅弓进行精细调节,关闭间隙前后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两组上切牙转矩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观察组上牙弓宽度呈现明显增加,前牙覆盖明显减小(3.55±1.68)mm,前牙覆牙合减小(0.78±0.31)mm,在ANB、U1-SN、U1-L1、U1-NA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方丝弓联合前牙转矩辅弓在治疗前牙错(牙合)过程中有效地对上下(牙合)前牙进行转矩控制,减小上前牙唇倾度和前牙覆盖,缩短疗程,且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探讨方丝弓联合前牙转矩辅弓在治疗前牙错(牙合)过程中转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拔牙患者4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方丝弓正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前牙转矩辅弓进行精细调节,关闭间隙前后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两组上切牙转矩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观察组上牙弓宽度呈现明显增加,前牙覆盖明显减小(3.55±1.68)mm,前牙覆牙合减小(0.78±0.31)mm,在ANB、U1-SN、U1-L1、U1-NA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方丝弓联合前牙转矩辅弓在治疗前牙错(牙合)过程中有效地对上下(牙合)前牙进行转矩控制,减小上前牙唇倾度和前牙覆盖,缩短疗程,且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被引量:0来源:知网
目的探讨弹力线在上前牙转矩调整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的患者共计4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1.6±2.3岁.所选病例均采用上颌拔除两个第一前磨牙方案,在关闭拔牙间隙的过程中,由于转矩控制不足出现上前牙的直立或舌倾,在精细调整阶段采用弹力线对上前牙转矩进行调整.结果所有患者上前牙转矩均改善明显.结论弹力线调整上前牙转矩有效.
目的探讨弹力线在上前牙转矩调整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的患者共计4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1.6±2.3岁.所选病例均采用上颌拔除两个第一前磨牙方案,在关闭拔牙间隙的过程中,由于转矩控制不足出现上前牙的直立或舌倾,在精细调整阶段采用弹力线对上前牙转矩进行调整.结果所有患者上前牙转矩均改善明显.结论弹力线调整上前牙转矩有效.
被引量:0来源:万方
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是应用差动力原理移动牙齿并完成牙齿三维控制的高效的矫治技术。Tip-EdgePlus托槽作为差动直丝弓矫治器的第二代,在主槽沟的舌侧增加了一个水平方向的隧道,与第一代差动直丝弓矫治器的应用相比,Tip-EdgePlus托槽主要在矫治第三阶段的应用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中,矫治阶段以及目标比较明确,各阶段主动矫治力的来源各不相同,主动矫治力与牙移动的关系体现得比较明显,明确每一阶段的牙移动特点才能够更好的为下一步矫治夯实基础。在许多矫治技术中,都将尖牙的矫治特别提出,并在矫治中对尖牙的移动特别关注。尖牙之所以特殊,与尖牙的生理特点以及在正畸中的重要作用有关。在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中,无论是尖牙托槽的设计还是矫治中对尖牙移动特点的灵活应用都充分体现了对尖牙的重视,使尖牙在矫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矫治的第三阶段,尖牙的轴倾角变化是影响镍钛辅弓激活的主要因素,而后者是正轴与转矩矫治的主动矫治力来源,使得该阶段牙移动与矫治力的相互影响得以更好地体现。本研究依据尖牙在矫治中的特殊性和重要作用这一特性,应用三维有限元研究方法,首先从研究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各个阶段上颌尖牙的移动特征出发,探讨各矫治阶段主动矫治力与上颌尖牙移动的关系;其次通过材料学实验并结合Tip-EdgePlus矫治器的转矩表达特点,研究上颌尖牙移动特征对矫治第三阶段主动矫治力和转矩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具体内容分五部分实验。实验1Tip-EdgePlus矫治器打开咬合过程中上颌尖牙移动的有限元研究目的:本实验采用有限元法研究不同角度磨牙后倾弯配合颌间II类牵引对上颌尖牙受力与位移趋势的影响,探讨在打开咬合过程中上颌尖牙的移动特征。方法:通过CT扫描和体外测量,在ANSYS中建立上颌骨、上牙列及上颌Tip-EdgePlus托槽与弓丝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应用Tip-EdgePlus矫治器矫治第一阶段,通过弯制磨牙后倾弯配合使用颌间II类牵引打开咬合,然后改变磨牙后倾弯的角度,分别为30°、35°、40°、45°,观察上颌尖牙牙根的应力分布与上颌尖牙的初始位移趋势。结果:本实验的结果发现在磨牙后倾弯与颌间II类牵引的共同作用下,上颌尖牙牙根应力主要集中于根尖1/3处;发现上颌尖牙的初始位移表现为冠向远中并腭向倾斜伴牙齿垂直向压低的移动趋势。随着磨牙后倾弯角度的增大,上颌尖牙牙根的应力集中与上颌尖牙的初始位移趋势更加明显。结论:模拟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打开咬合的过程中,上颌尖牙除具有向远中倾斜与压低的趋势外,还表现冠向腭侧倾斜的位移趋势,磨牙后倾弯的角度越大,上颌尖牙的各向位移趋势越大。实验2Tip-EdgePlus矫治器关闭间隙过程中上颌尖牙移动的有限元研究目的:本实验采用有限元法研究在不同摇椅弓曲度与不同颌内牵引力的作用下,应用Tip-EdgePlus矫治器正畸关闭间隙的过程中上颌尖牙的受力特点与位移趋势。方法:应用实验1的研究模型,设计5°与10°的弓丝摇椅弓曲度,保持颌间II类牵引不变,然后分别应用50g和100g颌内牵引力关闭拔牙间隙,观察在上述综合力系作用下上颌尖牙受力与位移特点。结果:本实验的结果发现上颌尖牙根尖1/3仍是主要的应力集中区,随着摇椅弓曲度与颌内牵引力的增大,最大等效应力值也增大;上颌尖牙的初始位移继续表现为冠向远中和腭向倾斜移动的位移趋势,并随着颌内牵引力的增大初始位移值增大;垂直向的位移趋势因摇椅弓曲度不同有所差异;随着摇椅弓曲度的增大,上颌尖牙的初始位移由压低趋势逐渐变为伸长趋势,表现为在5°摇椅弓作用下,上颌尖牙牙根与牙冠的腭侧压低;10°摇椅弓作用下,上颌尖牙牙根与牙冠均伸长。结论:模拟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关闭间隙的过程中,上颌尖牙表现为冠向远中与腭侧倾斜的位移趋势;颌内牵引力与摇椅弓曲度越大,上颌尖牙的上述位移趋势越大;摇椅弓曲度的变化影响关闭间隙过程中上颌尖牙的垂直向位移趋势;伴随摇椅弓曲度的增大,上颌尖牙由压低的趋势逐渐表现为伸长的趋势。实验3Tip-EdgePlus矫治器转矩表达的有限元研究目的:本实验采用有限元法模拟Tip-EdgePlus矫治器矫治第三阶段前牙正轴与转矩的过程,研究上颌尖牙轴倾角变化对主动矫治力和上颌前牙受力与位移的影响。方法:实验在上述研究模型的基础上,于ANSYS中模拟建立矫治第三阶段关闭间隙后的有限元模型,调整上颌前牙的轴倾角分别为中切牙-2°,侧切牙-15°,尖牙-25°、-19°与-13°,然后模拟矫治第三阶段镍钛辅弓的应用,计算不同上颌尖牙轴倾角下前牙所受的矫治力,并固定上颌前牙牙冠中心位置,于前牙加载10Nmm冠唇向、根舌向力偶矩模拟转矩表达的过程,观察上述综合力系下前牙的受力与位移以及上颌尖牙轴倾角变化对前牙的受力与位移的影响。结果:本实验的结果发现上颌切牙牙根等效应力主要集中于牙颈部唇侧,上颌尖牙的等效应力集中于根近中面偏唇侧,随上颌尖牙轴倾角的变化,切牙的等效应力值也随之改变,表现为随着上颌尖牙轴倾角的增大,前牙牙根与牙周膜最大等效应力也增大,侧切牙的等效应力值始终显示最大。上颌前牙的初始位移趋势表现为牙根位移大于牙冠位移,在近远中向是以牙根向远中为主牙冠向近中为辅的牙齿直立位移趋势,在唇腭向是以牙根向腭侧为主
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是应用差动力原理移动牙齿并完成牙齿三维控制的高效的矫治技术。Tip-EdgePlus托槽作为差动直丝弓矫治器的第二代,在主槽沟的舌侧增加了一个水平方向的隧道,与第一代差动直丝弓矫治器的应用相比,Tip-EdgePlus托槽主要在矫治第三阶段的应用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中,矫治阶段以及目标比较明确,各阶段主动矫治力的来源各不相同,主动矫治力与牙移动的关系体现得比较明显,明确每一阶段的牙移动特点才能够更好的为下一步矫治夯实基础。在许多矫治技术中,都将尖牙的矫治特别提出,并在矫治中对尖牙的移动特别关注。尖牙之所以特殊,与尖牙的生理特点以及在正畸中的重要作用有关。在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中,无论是尖牙托槽的设计还是矫治中对尖牙移动特点的灵活应用都充分体现了对尖牙的重视,使尖牙在矫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矫治的第三阶段,尖牙的轴倾角变化是影响镍钛辅弓激活的主要因素,而后者是正轴与转矩矫治的主动矫治力来源,使得该阶段牙移动与矫治力的相互影响得以更好地体现。本研究依据尖牙在矫治中的特殊性和重要作用这一特性,应用三维有限元研究方法,首先从研究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各个阶段上颌尖牙的移动特征出发,探讨各矫治阶段主动矫治力与上颌尖牙移动的关系;其次通过材料学实验并结合Tip-EdgePlus矫治器的转矩表达特点,研究上颌尖牙移动特征对矫治第三阶段主动矫治力和转矩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具体内容分五部分实验。实验1Tip-EdgePlus矫治器打开咬合过程中上颌尖牙移动的有限元研究目的:本实验采用有限元法研究不同角度磨牙后倾弯配合颌间II类牵引对上颌尖牙受力与位移趋势的影响,探讨在打开咬合过程中上颌尖牙的移动特征。方法:通过CT扫描和体外测量,在ANSYS中建立上颌骨、上牙列及上颌Tip-EdgePlus托槽与弓丝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应用Tip-EdgePlus矫治器矫治第一阶段,通过弯制磨牙后倾弯配合使用颌间II类牵引打开咬合,然后改变磨牙后倾弯的角度,分别为30°、35°、40°、45°,观察上颌尖牙牙根的应力分布与上颌尖牙的初始位移趋势。结果:本实验的结果发现在磨牙后倾弯与颌间II类牵引的共同作用下,上颌尖牙牙根应力主要集中于根尖1/3处;发现上颌尖牙的初始位移表现为冠向远中并腭向倾斜伴牙齿垂直向压低的移动趋势。随着磨牙后倾弯角度的增大,上颌尖牙牙根的应力集中与上颌尖牙的初始位移趋势更加明显。结论:模拟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打开咬合的过程中,上颌尖牙除具有向远中倾斜与压低的趋势外,还表现冠向腭侧倾斜的位移趋势,磨牙后倾弯的角度越大,上颌尖牙的各向位移趋势越大。实验2Tip-EdgePlus矫治器关闭间隙过程中上颌尖牙移动的有限元研究目的:本实验采用有限元法研究在不同摇椅弓曲度与不同颌内牵引力的作用下,应用Tip-EdgePlus矫治器正畸关闭间隙的过程中上颌尖牙的受力特点与位移趋势。方法:应用实验1的研究模型,设计5°与10°的弓丝摇椅弓曲度,保持颌间II类牵引不变,然后分别应用50g和100g颌内牵引力关闭拔牙间隙,观察在上述综合力系作用下上颌尖牙受力与位移特点。结果:本实验的结果发现上颌尖牙根尖1/3仍是主要的应力集中区,随着摇椅弓曲度与颌内牵引力的增大,最大等效应力值也增大;上颌尖牙的初始位移继续表现为冠向远中和腭向倾斜移动的位移趋势,并随着颌内牵引力的增大初始位移值增大;垂直向的位移趋势因摇椅弓曲度不同有所差异;随着摇椅弓曲度的增大,上颌尖牙的初始位移由压低趋势逐渐变为伸长趋势,表现为在5°摇椅弓作用下,上颌尖牙牙根与牙冠的腭侧压低;10°摇椅弓作用下,上颌尖牙牙根与牙冠均伸长。结论:模拟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关闭间隙的过程中,上颌尖牙表现为冠向远中与腭侧倾斜的位移趋势;颌内牵引力与摇椅弓曲度越大,上颌尖牙的上述位移趋势越大;摇椅弓曲度的变化影响关闭间隙过程中上颌尖牙的垂直向位移趋势;伴随摇椅弓曲度的增大,上颌尖牙由压低的趋势逐渐表现为伸长的趋势。实验3Tip-EdgePlus矫治器转矩表达的有限元研究目的:本实验采用有限元法模拟Tip-EdgePlus矫治器矫治第三阶段前牙正轴与转矩的过程,研究上颌尖牙轴倾角变化对主动矫治力和上颌前牙受力与位移的影响。方法:实验在上述研究模型的基础上,于ANSYS中模拟建立矫治第三阶段关闭间隙后的有限元模型,调整上颌前牙的轴倾角分别为中切牙-2°,侧切牙-15°,尖牙-25°、-19°与-13°,然后模拟矫治第三阶段镍钛辅弓的应用,计算不同上颌尖牙轴倾角下前牙所受的矫治力,并固定上颌前牙牙冠中心位置,于前牙加载10Nmm冠唇向、根舌向力偶矩模拟转矩表达的过程,观察上述综合力系下前牙的受力与位移以及上颌尖牙轴倾角变化对前牙的受力与位移的影响。结果:本实验的结果发现上颌切牙牙根等效应力主要集中于牙颈部唇侧,上颌尖牙的等效应力集中于根近中面偏唇侧,随上颌尖牙轴倾角的变化,切牙的等效应力值也随之改变,表现为随着上颌尖牙轴倾角的增大,前牙牙根与牙周膜最大等效应力也增大,侧切牙的等效应力值始终显示最大。上颌前牙的初始位移趋势表现为牙根位移大于牙冠位移,在近远中向是以牙根向远中为主牙冠向近中为辅的牙齿直立位移趋势,在唇腭向是以牙根向腭侧为主
被引量:0来源:知网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称为I型生物创新技术的矫治方法。该技术利用部分骨整合型微种植体(C—Implant)在前牙整体回收过程中对前牙进行转矩控制。这种植入于后牙颊侧牙槽骨的部分骨整合型微种植体有足够的稳定性.能够同时对抗垂直向压低力和前后向内收力的反作用力。通过在放入微种植体头部小管的多用途弓上弯制较大的人字曲,可以产生对抗前牙整体内收时舌倾的转矩。方法:通过具体病例来展示这种异于传统矫治理念及方法的.利用C-Implant治疗最大支抗病例的临床步骤.同时阐述了该矫治技术的生物力学机制。结果:作者展示了C-Implant如何在前牙整体回收时进行有效地转矩控制以及其可能的适应证和简单的力学原理。结论:能抵抗旋转力的C-Implant可用于前牙整体回收,并在压低前牙的同时不必顾虑支抗磨牙的伸长。I型生物创新技术是一种简单而快速的前牙转矩控制技术。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称为I型生物创新技术的矫治方法。该技术利用部分骨整合型微种植体(C—Implant)在前牙整体回收过程中对前牙进行转矩控制。这种植入于后牙颊侧牙槽骨的部分骨整合型微种植体有足够的稳定性.能够同时对抗垂直向压低力和前后向内收力的反作用力。通过在放入微种植体头部小管的多用途弓上弯制较大的人字曲,可以产生对抗前牙整体内收时舌倾的转矩。方法:通过具体病例来展示这种异于传统矫治理念及方法的.利用C-Implant治疗最大支抗病例的临床步骤.同时阐述了该矫治技术的生物力学机制。结果:作者展示了C-Implant如何在前牙整体回收时进行有效地转矩控制以及其可能的适应证和简单的力学原理。结论:能抵抗旋转力的C-Implant可用于前牙整体回收,并在压低前牙的同时不必顾虑支抗磨牙的伸长。I型生物创新技术是一种简单而快速的前牙转矩控制技术。
被引量:0来源:维普
目的探讨拔牙病例在关闭间隙时使用带曲0.51mm×0.64mm不锈钢方丝对改善前牙唇倾度的影响.方法25例拔牙病例在关闭间隙过程中选出12例前牙过于直立或舌倾的患者,换用带曲0.51mm×0.64mm不锈钢方丝,并测量换用0.51mm×0.64mm不锈钢方丝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统计分析前牙唇舌向倾斜度的变化.结果换用0.51mm×0.64mm不锈钢方丝前后,代表前牙唇舌向倾斜度改变的测量指标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拔牙病例关闭间隙阶段,如果前牙唇倾度不足,使用带曲0.51mm×0.64mm不锈钢方丝可改善前牙的唇倾度.
目的探讨拔牙病例在关闭间隙时使用带曲0.51mm×0.64mm不锈钢方丝对改善前牙唇倾度的影响.方法25例拔牙病例在关闭间隙过程中选出12例前牙过于直立或舌倾的患者,换用带曲0.51mm×0.64mm不锈钢方丝,并测量换用0.51mm×0.64mm不锈钢方丝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统计分析前牙唇舌向倾斜度的变化.结果换用0.51mm×0.64mm不锈钢方丝前后,代表前牙唇舌向倾斜度改变的测量指标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拔牙病例关闭间隙阶段,如果前牙唇倾度不足,使用带曲0.51mm×0.64mm不锈钢方丝可改善前牙的唇倾度.
被引量:0来源:维普
京ICP证030173号MBT直丝弓矫正技术简介
经典的直丝弓矫正器是美国正畸学家Lawrence Andrews干1970年推出的一种源于方丝弓矫正器的新型矫正器,严格地说,它是美国“A”公司生产的Andrews矫正器的商品名,而不是矫正器的一个分类,但由干这一矫正器明显的内在优势,吸引了美国众多正畸材料厂家竟相生产类似的矫正器,因为专利的限制,这些厂家不能完全复制“A”公司生产的直丝弓矫正器,而仅能模仿Andrews直丝弓矫正器上8个主要特征中的l-4个特征,被Andrews称之为部分程序化矫正器,但一些正畸医师并不去严格区分部分程序化矫正器还是全程序化矫正器,而是将所有槽沟中含三个序列弯曲的托槽统称为直丝弓矫正器。表面上看,两者区别不大,以主要区别之一的槽沟转矩角为例,完全程序化直丝弓托槽的转矩角由托槽底的倾斜度来反映,而部分程序化直丝弓托槽的转矩角做在托槽体部,虽然对单个牙而言,两者都能将牙齿矫正至目标角度,但对全牙弓而言,如果部分程序化托槽以理想牙弓所有牙齿的临床冠唇颊面纵轴的中点定位,则槽沟的龈向高度依牙冠倾斜度的不同而改变,无法保证在同一直线水平上,采用直丝弓的优势也就无法充分体现。直丝弓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Andrews的最佳自然六标准,由干六标准对全牙弓所有牙齿的近远中、颊舌向及龈向角度和位置都有明确的期望值作为矫治目标,使得所有非完全程序化的直丝弓矫正器需要更多的弓丝调整才能实现最佳六标准。严格地说,目前国内尚没有一家公司生产的直丝弓矫正器可以称之为“完全程序化直丝弓矫正器”。完全程序化的另一个含义是设计决定矫正器类型及使用方法,Andrews在推出经典直丝弓矫正器后不久,陆续推出依据不同牙移动类型及移动量设计的拔牙系列托槽,矫治前先根据患者的错类型、拥挤程度及支抗要求等选择适合具体患者的类型,对拔牙病例配合不同的弹性牵引,以实现滑动法整体移动牙齿的目标。然而这种系列矫正器的方法,大大增加了正畸诊所的材料库存,使Andrews直丝弓的推广受到限制。Ronald Roth是正畸功能理论的倡导者,也是Andrews经典直丝弓矫正器的首批受益者,经过几年的直丝弓使用经验,Roth惊喜地发现以最佳自然六标准为目标设计的Andrews直丝弓矫正器是实现正畸功能标准的最好工具。但Roth不能接受Andrews多套系列托槽的方法,而是希望以一套托槽解决大多数错类型,于是他与“A”公司合作,将生产Andrews托槽的模具进行了修改,得出一套符合他的矫治方法的直丝弓矫正器,干 1976年正式推出,Roth称之为Roth数据的Andrews直丝弓矫正器,这套矫正器的特点是在所有可能需要移动的牙齿上增加了抗倾斜、抗扭转角度、强调过矫正,比较接近Andrews的拔牙托槽系列,但Roth认为Andrews的滑动法整体移动牙齿消耗更多支抗,因此去除了Andrews拔牙系列托槽上的常规牵引力臂,改用双钥眼弓(double key hole loop arch)内收曲法为关闭拔牙间隙的主要手段。从正畸功能的要求出发,Roth还建议使用统一的宽圆形弓丝形态。Roth这种统—一套直丝弓矫正器及一种弓形的做法,迎和了简单实用的原则,大大促进了直丝弓矫正器的推广,Roth数据的直丝弓矫正器也因此成为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直丝弓矫正器。与Roth出发点类似,但却另辟蹊径的MBT直丝弓矫正体系是90年代末问世的最新直丝弓矫正器,主要发明人之一的Richard Mclaughlin医生在Andrews诊所工作了七年,对Andrews直丝弓体会深刻,他与另一位Andrews经典直丝弓矫正器的使用者,英国的JOhn Bennett医生经过二十多年的临床探索,于90年代从“A”公司推出McLaughl/Bennett数据的直丝弓矫正器,国内曾译为“滑动直丝弓矫正器”,虽然不很确切,但却反映了这种矫正技术的力学特点。经过若干年的使用,Mclaughlin和 Bennett医生不断总结经验,结合巴西正畸医生Hugo Trevisi的意见,于1997年从3M公司正式推出MBT(Mclaughlin Bennett Trevisi)直丝弓矫正器,其托槽设计具有以下特点。一、减小了经典直丝弓矫正器前牙特别是尖牙槽沟的近远中倾斜度。Andrew s经典直丝弓中所设计的槽沟倾斜度均比理想自然的倾斜度要大一些,因为Andrews认为前牙的冠唇向转矩会减小前牙的冠近中倾斜度,而Roth直丝弓更强调过矫正,因此倾斜度最大。MBT的设计者由于强调持续轻力,很少造成尖牙的远中倾斜,因此几乎不需要抗倾斜角,MBT的这一托槽角度设计,明显减小了后牙的支抗负担。二、减小上后牙的近远中倾斜度。MBT的上后牙槽沟设计倾向干直立上后牙,类似干Roth直丝弓,即减小上后牙的近中倾斜,从而有助干保存上后牙支抗。三、保持下后牙的倾斜度不变。MBT倾向干使所有下后牙保持2?的近中倾斜,有助干II类后牙关系向I类后牙关系的转变。四、增加上切牙转矩,减小下切牙转矩。MBT的设计者发现,方丝弓类矫正器由于仅靠不到lmm的方丝力臂与槽沟的接触产生转矩力,因此对前牙的转矩控制能力较差,在内收上前牙时,常常导致上切牙过分直立,而下切牙在整平Spee曲及解除拥挤时,又常会出现唇向倾斜,因此,MBT设计了较大的上切牙冠唇向转矩及下切牙冠舌向转矩。五、保持上尖牙及前磨牙的转矩,增加上磨牙的转矩。MBT的设计者在使用经典直丝弓矫正器的实践中发现:上尖牙和前磨牙的7?转矩对大多数病例都是合适的,但上磨牙在矫治过程中常常出现过度的冠颊向倾斜,其结果是上磨牙舌尖下垂,造成正中关系位、平衡侧及工作侧干扰,因此,MBT矫正器的上磨牙转矩加大。六、减小下尖牙及后牙的转矩。MBT的下后牙冠舌向转矩明显减小的理由如下:①下尖牙及前磨牙区常出现龈退缩,减小冠舌向转矩有助干保持牙根位干牙槽突的中心,从而有助干牙周组织的健康。②有许多上牙弓狭窄的病例,下后牙倾向干舌向倾斜,常常需要颊向直立下后牙段。③下第二磨牙的.35?转矩常常导致下第二磨牙的舌向倾倒。七、托槽底板厚度。经典直丝弓托槽的底板设计符合绝大多数病例,MBT唯一的改变是在上第二前磨牙的底板上增加了0.5mm的厚度,因为他们发现上第二前磨牙通常比第一前磨牙火这一改变有助于建立更好的上下前磨牙区的尖窝咬合关系。但如果上第一、二前磨牙的大小相同,则可用上第一前磨牙托槽取代上第二前磨牙托槽。MBT矫正器作为新一代的直丝弓矫正器,经过25年的发展历程,己形成了其独特的以持续轻力滑动法移动牙齿的高效能直丝弓矫正体系,其对传统直丝弓技术的改进主要体现在直丝托槽改进、多种预成弓形、新的托槽定位技术、简化的弓丝序列、有效的支抗控制手段、精确的个别牙调整、简洁明了的诊断技术及可见牙齿移动计划、控制及踝状突位置等
以上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口讯网的观点和立场发布、删除 联系客服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堵转转矩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