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经济开发区规划开发区白杨葡萄园在那条路上

渭南市白杨派出所
渭南市白杨派出所附近的公交站:
敬贤大街十字、法苑小区。
渭南市白杨派出所附近的公交车:
自驾去渭南市白杨派出所怎么走:
请输入您的出发点,帮您智能规划驾车线路。
终点:渭南市白杨派出所
出行提醒:渭南市白杨派出所在双王街道办白杨卫生院附近(西北方向79米左右)。
渭南市白杨派出所附近的热门地点
西庆屯村防汛应急安置小区
乔村卫生室
惠丰麦业经济联合专业合作社
渭南鑫天招待所(临渭店)
白杨街道办事处
乔村村委会
白杨卫生院
渭南市宗申宝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临渭区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白杨办分会
渭南佳燕汽车贸易有限公司
鑫源小宾馆
一汽大众特许经销商渭南佳燕汽车有限公司
双王街道办白杨卫生院
中共白杨街道工作委员会
渭南华众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渭南华腾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中国共产党渭南高新区白杨街道工作委员会
渭南市白杨派出所
渭南六维空间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陕西信合白杨信用社
白杨京亚葡萄专业合作社
渭南高新区白杨街道办
渭南新丰泰博奥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 附近地标
& 酒店名称
看这里的人还关注了…
渭南育红路17渭南富平县留古镇渭南渭南蒲城县红旗街渭南临渭区东风大街渭南韩城市金城街道办
渭南市相关链接
渭南市旅游景点
渭南市酒店预定
网友们在找渭南市临渭区白杨乡张东村有邮局么,在什么地方,电话是多少_百度知道
渭南市临渭区白杨乡张东村有邮局么,在什么地方,电话是多少
我有更好的答案
张东村周围3公里没有邮局。望采纳
张东村周围3公里没有邮局
张东村没有邮局。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渭南市人民政府
&&渭南中心城市总体规划
  1984年渭南县改市后,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各项事业提升较快,城市人口152500人,其中非农人口104500人,农业人口21000人,暂住人口11000人,特殊人口16000人。城市建设总用地2800公顷,其中建成区用地1100公顷,非建设用地1700公顷,工业用地222.57公顷。市区有工业企业139家,职工22727人,工业年产值3.25亿元。商业服务908家,职工9458人,个体商业3254家,从业人员4802人。市区人均住房面积4.65平方米。
  为解决企业、住宅交错,环境污染;城市公用设施不配套,绿地面积小;城市形态不清,功能分区不明等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年)渭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88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城市性质,以发展化工有色金属和轻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城市规模,城区总人口控制在18万人,远期为30万人;城市建设总用地近期控制在14.25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在30平方公里以内。城市布局和功能分区,由东向西发展,东为行政、科研、轻工、文教和生活居住区,西部为重化工业区。为减轻城市交通压力,计划在沙王村修建渭河大桥,改道108国道。鉴于有较多重化工业,必须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和城市绿化。
  1996年的城市总体规划
  1994年,渭南市建成区由5个街道办事处、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良田、双王、白杨乡及驻市1200多个企事业单位组成。总人口25633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4996人,占总人口的76%;在职人员6.2万人,占总人口的24%。建成区面积?20.0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78.26平方米,城市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工业企业50余个,职工3万余人,初步形成了以化工、机械、纺织、食品为支柱的工业体系,产值约6亿元。商业贸易活跃,建成了7大贸易市场和第三产业发达的经济结构,年社会商品零售额3亿多元,是关中东部商业贸易和物资集散中心,也是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95年地改市后,中共渭南市委、市人民政府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着手城市规划的筹备工作。1996年,组织学者、专家研讨城市的规划依据、指导思想、期限与层次、城市发展策略,编制了渭南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工程设施和近期建设规划等。199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复,渭南市是新兴的工业区域,关中东部的交通要道;性质以能源、化工、机械、轻纺、食品、旅游为主导产业;工商贸协调发展的新型现代化中等城市。规划区范围,北以故市、田市为界,东到赤水河,西至零河,南至南原缘线(将沋河水库及水系范围纳入),总面积432平方公里。规划建成区近期(2000年)控制在30万人以内,远期(2010年)控制在40万人以内;人均建设用地近期按90平方米、远期按90.25平方米控制;规划期内,建成面积近期控制在27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在36.1平方公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采取&带状组团&的城市形态,即东部老城区、中部城市中心区、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2年重修的城市总体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新建了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辟了渭河北部工业区。城市建设西移发展,初步形成&一城三区&的城市形态。2001年,城区总人口29.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6万人,占总人口的68.9%;农业人口7.7万人,占总人口的25.8%;暂住人口0.6万人,特殊人口1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0%和3.3%。建成区面积31.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7.3平方米。针对城市功能结构不完善,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突出等问题,根据每五年修订一次城市规划的原则,2002年对城市总体规划重新予以修编。
  本次重修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以城市功能比强弱、城市文化论输赢、城市空间视优劣、城市环境定胜负的新的思想理念,构筑渭南城市的发展战略目标,确定近期规划年限为2002年至2010年;规划区范围与原规划(1996版)相同,总面积仍为432平方公里;规划用地范围,南以西南铁路为界,北到渭河大堤,西至零河,东到向阳办东界,总面积150平方公里。城市性质基本不变,对城市功能结构作了调整:提升文化中心地位,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重点扶持旅游产业,建立为旅游服务的产业基地;弱化能源、化工等污染产业,逐步迁出中心市区;在渭河以北新建能源、化工组团。城市规模稍有变动,其中人口发展,2010年仍为40万人,规划建设用地&西进北上&为主发展,旧城区填空补齐,进行综合开发改造。近期规划建设用地人均100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40平方公里。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
  该规划是渭南城市总体规划的分区规划,期限为2010年。控制区面积31平方公里,近期建设面积24.6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近期2005年8万人,远期2010年18万人;建设用地2494公顷。城区发展规划为&三带五区&:&三带&是南部产业带,中部办公、商贸、科技、服务、居住多功能带,北部西海乐园休闲度假、娱乐带;&五区&是南部以渭化集团为主的工业园区,东风大街以南、崇业路以西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东风大街以北、崇业路以西为大专院校、科研园区,东风大街以北、崇业路以东为中心区,东北部为生活居住区。
  郊区规划
  2002年重修渭南城市总体规划时,补充了郊区规划。郊区规划大范围包括辖区,小范围为近郊区。对近郊区予以重点规划。郊区范围内现有建置镇15个、集市11个,总人口68.5万人,城镇人口12.02万人。根据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源、化工企业逐步迁移到渭北工业园区。以市区为中心,以阳郭、故市为卫星镇,沿国道108、省道107、西南铁路为重点,发展城镇网络。郊区乡镇企业布局与城镇布局相结合,围绕中心城镇形成较为集中的工业区,使乡镇企业与城镇建设协调发展。
  蔬菜、副食品是中心城市居民生活的必需条件,规划沿渭河南北的白杨、双王、程家、龙背、良田等乡为蔬菜基地。由于辛市镇一带设置能源、化工区,蔬菜基地还可向南原的三张、丰原镇发展,使蔬菜播种面积达7万亩,满足每人每天0.5公斤的标准。程家、龙背、信义等乡镇可发展家庭养殖业,建设规模为3~5个1000只的养鸡场。同时,在下吉、官路和丰原镇建设1~2个500头的养牛场、500头的养猪场,满足城市的肉、奶供应。渭河滩和南原水库可发展水产养殖。渭北可建成梨、桃、西瓜为主的果品基地;秦岭北麓建设苹果、柿子、核桃等杂果生产基地。不仅保障本市供给,还能供应西安、咸阳等附近城市。
  郊区已实现了省道通镇、县道通乡的公路网络,规划建设好渭南&&清涧、渭?南&&?兰田、渭南&&下吉三条纵向公路,田市&&交斜、官底&&官路、贠曲&&桥南三条横中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城市道路规划
  1986年,规划城市道路,东西以东风大街为轴,南北以前进路为轴,构成方格式道路系统,以环北路、西三路、民生街、站北路形成环状交通网。
  2002年重修渭南城市总体规划时,城市道路与1996年的城市道路规划基本相同。城市道路规划总长度216.89公里,总面积8355370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20.89平方米,路网密度5.42公里/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20.89%。
  城区道路结合现状路网,规划道路为“方格网”、自由式相结合的混合式道路系统。干道网骨架规划为“五横六纵一环”,“五横”即:乐天、胜利、东风、朝阳、华山大街;“六纵”即:西新路、崇业路、渭清路、仓程路、前进路、民生路;“一环”即围绕城市一圈的快速干道。
  规划道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三类。主干道红线宽度45米~80米,机动车道2条~6条,机动车车速40公里/小时;次干道红线宽度30米~45米,机动车道2条~4条,机动车车速30公里/小时;支路红线宽度24米~30米,机动车道2条,机动车车速20公里/小时。
  道路交叉。相交道路的条数不多于4条,相交夹角不小于45°。道路与主干道交叉时,采用展宽式信号灯管理平面交叉。市区道路与铁路相交,采用立体交叉。
  城市桥梁规划。国道108、省道201均跨越渭河,此处桥梁宽度为30米;西环路向北延伸,接田市、相桥一线,跨越渭河,此处渭河桥宽度40米;根据“五横”的城市道路需建五座沋河桥。在西潼高速公路与西环路交叉处,规划再修建一座互通式立交桥。
  城市交通规划
  公交线路规划。1986年,规划市区公交线路三条,即东风大街、前进路和环城路,公交车辆30台~40台。由于城市升级,范围扩大,需新增联系各区的公交线路。2002年,规划总线路25条,其中市区线路14条,郊区线路11条。
  市区公交线路现有11条,规划新增3条:
  (1)路  西北林机厂——兴陕路南口
  (2)路  火车站——白杨
  (3)路  渭桥——2号信箱
  (4)路  毕家(高速公路东口)——兴陕路南口
  (5)路  铁二十局一处——啤酒厂
  (6)路  秦牛锅炉厂——沙王大桥
  (7)路  火车站——蔡郭(301路)
  (8)路  胜利街东口——良田(309路)
  (9)路  火车站——渭桥
  (10)路  中心广场——弋张(小12路)
  (11)路  火车站——大闵村
  (12)路  火车站——金城园
  (13)路  胜利街口——良田
  (14)路  火车南站——沙王大桥
  市区公交车辆行车间隔时间不大于8分钟。
  郊区公交线路新增11条:
  (301)路  中心广场——弋张
  (302)路  林机厂——赤水镇
  (303)路  林机厂——花园镇
  (304)路  渭南师专——阳郭镇
  (305)路  渭南师专——桥南镇
  (306)路  环北立交——蔺店镇
  (307)路  环北立交——交斜镇
  (308)路  火车站——程家
  (309)路  胜利街口——良田
  (310)路  招商区广场——下吉镇
  (311)路   招商区广场——田市
  郊区公交车辆行车间隔时间不大于15分钟。
  公交车辆规划。2010年,市区达到1600人一辆公交车,共需240辆。伴随城市建设发展,面积增大,人口增多,每年增购40台公交车辆,延伸线路,满足市民的交通需要和出入方便。
  公交停车场规划。中心城市发展,过境车辆增多,规划投资1300万元在城市出入口建设四个共占地16公顷的停车场,昼夜可停车1.6万~3.7万辆,以方便过境车辆装卸货物与停车。同时投资500万元,分别在市中心、分区中心和老城区,建设各占地6公顷的三处大型市内机动车停车场。全天停车1.8万~4.2万辆,可满足城市每10人一辆标准车的停车要求。
  公共加油站规划。加油站规划设在次干道上,服务半径0.9~1.2平方公里,大、中、小相结合,以小型为主,占地为0.20公顷。在城市出入口设昼夜加油站,服务过境车辆,促进交通繁荣。
  自行车交通规划。在主、次干道两侧布置非机动车辆通行道;无隔离带的道路,采用隔离墩实行分离;大型公共建筑,商业、娱乐场所等实施预留足够的自行车停车场地,避免占用人行道。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市区电源建设。1986年,规划新建西郊变电站,容量为2&31500KVA变压器。并在张仪村北新建330KV变电站,沋河以东新建110KV变电站各一处。1996年,规划移地重建渭南110KV变电站,建设毕家330KV变电站第二条110KV电源线。同时增加双王110KV变电站,以适应渭南市区远期用电负荷增加。
  渭南市为西北大网的主要电源基地。在秦岭、电厂的基础上,2002年规划近期内将建成电厂(126MW)、二电厂(2400MW),以330KV双环网,单环网为系统主网,与西安北、南、东郊等330KV枢纽变电站形成双环网。
  送电网及电源变电站。规划期内330KV渭南变电站将增设第二台主变压器,容量为240MVA,变电站总容量达480(2&240)MVA。330KV侧新建线路5回,由二电厂直供2回,经330KV西高明变电站转供1回,并分别经双回线联接西安东郊变和北郊变,渭南将成为高可靠性的城市电源变电站。
  高压配网及配电变电站。高压配电等级为110KV,以330KVI渭南变为中心组网,网架由单环网向多环网发展,并环运行。规划期内将新建110KV开发区变电站、110KV西区变电站和110KV高新变电站,主要电源线均引自330KV渭南变。变电站每处预留用地3000平方米~4000平方米。规划区的供电大用户均自备110KV变电站,容量均按40(2&20)MVA落实。
  中压配网及开闭所。10KV中压配电网为地下电缆环网,由110KV变引出的大容量电缆结合开闭所组成。规划期内重要繁华地段及变电站出线采用地下电缆,现架空网逐步向地下过渡,在负荷密度较大区域合理布置开闭所,引线应接远期负荷量一次到位。
  线路敷设高压走廊。现状35KV及以上线路,在建成区采用地下电缆道敷设,相对集中在预留或已有走廊。建成区外围的35KV及以上线路采用架空形式,设置高压走廊。高压线集中走廊利用城市防护绿带,渭清路西侧走廊不小于300米。
  建成区的各级线路原则上敷设于道路两旁,与电信线路分侧敷设,新建中压配网统一安排在路东或路北,采用绝缘线或地下电缆。
  1985年,经计算城市总用水量达39.3万吨/日,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6.8万?吨/日?,城区已有自备水源出水量3.63万吨/日,西区自备水源出水量28.35万吨/日。规划区内地下水开采量42.43万吨/日,基本上满足城市工业、生活用水。供水系统以东西两个水厂形成带状城市对峙供水,并根据地形高差以西潼公路为界,实行分区分压供水,管网采用生活、生产、消防供水系统。1996年,规划在城市原供水的基础上,分别在站北路和各新建一座自来水厂,逐步提高城市的供水规模。
  2002年给水规划,采用人均综合用水指标计算用水量,每日为500升/人,总用量为20万立方米/日。
  规划区范围内地下水,大大超过了最大允许开采量,形成超负荷采用。规划将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10.54立方米/日,渭河南岸地下水开采量不超过10万立方米/日。
  地表水水源依靠秦岭的清峪水库,年供水量2143万立方米。按蓝田、渭南三七开的方案,可向渭南年供水1500万立方米。其中可向渭南市区供水1277万立方米,每日供水3.5万立方米。规划涧峪水库向规划区供水3万立方米/日。沋河水库加坝建闸工程竣工后,有效库容量为2340万立方米,年调节供水量4025万立方米,可向规划区供水8万立方米/日。
  中水&&三级处理的污水,可作为城区的供水源,用于工业冷却、冲洗用水,绿化、景观或生态用水,回用量6万立方米/日。
  规划采用饮用水和中水分质供水系统,生活用水管网采用生活&&消防统一供水系统,老城区、市中心区,给水管(200mm)网总长86公里,给水管(200mm)网总长10公里,供水面积37平方公里。把和中心区的配水管网联网,构成环状网,逐步改造完善配水管网,提高供水保证率。中水管道直接配送到工业区。
  在规划期内,扩建市自来水公司南水厂,占地3公顷,水源为涧峪、沋河水库的地表水,供水量由2万立方米/日,提高到5万立方米/日。并在开发区新建第二水厂,占地3.5公顷,水源为沋河水库地表水,供水量为6万立方米/日。同时,分别新建市中心区和开发区中水厂,占地各为2公顷,供水量为3万立方米/日。
  1996年6月,渭南市筹建天然气工程处,联接西安市从陕北输入的天然气管道。1998年12月,成立了天然气公司,规划建设市区天然气输配网络。
  渭南市天然气输配系统由高压输气管网、城市输配气管网、门站(含储配站)、汽车加气站、调压箱(柜)等设施组成。根据一期工程提供的参数和运行的情况,确立城市管网接中压A级(0.4兆帕)考虑,短期内先采用中压B级(0.2兆帕)运行。
  输配工程采用的储气方式为西安至渭南高压长输管线末端储气,并结合2000立方米高压球罐储气。规划仍采用这种方式,储气系数为20%,储气量为7.17万标准立方米。在门站(含储配站)内增设一座2000立方米的高压球罐。
  至2002年底,城市天然气管网已形成规模,为东用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规划修建6座CCNG汽车加气站,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各加气站日充装天然气6000标准立方米~10000标准立方米。近期建设渭清路南端和朝阳大街西段两座加气站,各投资500万元。同时,延长天然气管线,其中渭河大街西段3公里,乐天大街中段3公里,胜利大街中段和西段各2.8公里,金水路中段3公里,仓程路北段3.4公里,渭清路中段3.3公里,东风大街西段1.6公里,丰庆路1.9公里,广通路和崇业路北段各2公里。居民用户耗热定额指标为3140兆焦/人&年,折合天然气用量0.26立方?米/人&日?。
  1986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渭南为集中采暖区,冬季采暖99天,规划利用杜桥热电厂的热力资源,每小时蒸气容量3&75吨,可满足附近居民生活和企业采暖要求。其他分区集中建设锅炉房,实行联片供热,尽量减少城市污染。1998年编制了城市供热规划,实行分区管理。2002年修编后的城市供热规划分区更细,把6个分区划分为8个分区,布局更为科学。
  一区位于老城区,采暖负荷为33.8兆瓦。规划利用西北林机厂旧车间,改造后作为供热锅炉房,设三台7兆瓦热水锅炉,并保留该厂3&4吨/时锅炉,以满足该区热负荷。
  二区位于火车站南区,采暖负荷21兆瓦,保留二号信箱锅炉房自备供热,规划四号信箱改造其旧车间,建设一座集中锅炉房,内设三台7兆瓦热水锅炉。
  三区位于火车站站北路一线,热负荷为22兆瓦,规划在南水厂北(占地约0.53公顷)建设一座集中锅炉房,内设三台7兆瓦热水锅炉。不足部分由中铁一局工程处锅炉房补给供热。
  四区为旧城区(沋河以西,前进路以东,东风大街、华山大街周围),采暖单位多,热负荷75兆瓦。规划以联片供热为主,辅以天然气分散采暖供热。
  五区以胜利街为界分两个小区,胜利街以南热负荷37.86兆瓦,在市染化厂内建设一座集中锅炉房,占地1公顷,用三台14兆瓦热水锅炉;胜利街以北热负荷28.51兆瓦,设一座集中锅炉房,占地1公顷,设二台14兆瓦热水锅炉。
  六区为杜桥区,有热电厂一座。该区采暖热负荷121.03兆瓦,工业热负荷以30吨计,折蒸气总量约200吨/时,热电厂增加一机一炉,以满足本区采暖和生产的需要。
  七区位于杜桥区东北部,采暖负荷56兆瓦,规划占地1.33公顷,建设一座集中锅炉房,装设四台14兆瓦热水锅炉,供给该区生活采暖。
  八区为高新技术开发区,采暖负荷198.02兆瓦(含渭化厂10.5兆瓦),生产蒸气总量570吨/时(渭化厂500吨/时),折蒸气总量852.8吨,规划在开发区建设五座各占地1公顷的集中锅炉房,每座均设三台20吨/时蒸气锅炉。不足部分由渭化厂补足热能。
  一区二区和五区采用一级管网,一级为蒸气热水,供95℃~70℃热水;四区八区采用二级管网,供130/80℃热水。
  1988年,规划新建市中心综合电讯大楼,近期话机总容量24000门,电话普及率8%,火车站建设邮政处理中心,市区增加邮电所及邮电分局。
  1996年,规划建设5000路端长途局,实现长、市话分设,长途业务达3400路。市话目标网为多局制。移动电话近期达3300户,远期达9000户。
  2002年,在原规划的基础上,渭南电信局近期建成规划区中部新电信中心大楼,以管道电缆为骨干通道,光环网和光接入为主要组网方式的电信传输网,是规划期内渭南电信有线网的主导模式。电信传输有线网将以新电信中心局大楼为中心,发展光环网、光交接、光接入,形成以管道主干光缆为主要组网方式的传输系统。
  城区设中心局一处(中国电信渭南分公司),电信分局8处(原中心局、纺机厂、三马路、四号信箱、老城区、开发区、北区、市政府)及配套的光接入交换点,总容量达到15~16万门。
  对外通信系统采用多通路(西安&&郑州中同轴电缆,郑州&&成都的干线光缆),多方式(光缆、微波、卫星),以光缆为主,辅以微波线路,力争建立卫星通信系统,长途业务电路总带宽近期达到768兆比/秒。规划期内,将加强至西安方向的大容量光缆线路,还将加强西安方向的数字微波电路,建设卫星通信设施。同时进一步优化网络配置,兴建智能网络、IP电话网络、数据通信网络,实现接入网光缆数字化、宽带化,建成覆盖全市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确立渭南在秦、晋、豫三角地区的枢纽地位。
  市内通信网及对外网将向&三网融合&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方向发展,把话音、数据、图像等各种业务在同一网中实现。普及光缆线路,建成渭南市区光纤传输网系统,容量以2.5C配置,主环光缆芯线采用48芯,支环光缆采用24芯,中继线全部采用光缆,用户配线可分阶段向光缆过渡。线路向地下过渡,隐蔽敷设,干线全部采用埋地管道形式。
  规划区的无线电空域及频率资源,应由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无线电监测站提供服务。城区内无线电通信,原则上不新建独家专用网,严格控制大功率的无线电发信设备。为防止电磁幅射污染,居民集中区不超过0.1千瓦,缓冲区不超过0.2千瓦,维护好空中电波秩序。
  渭南市邮政规划,近期市邮政中心局将完成各级中心的住处交换和营业窗口电子化,邮资票据系统的联网,建成&绿卡&工程和&185&特快跟踪查询系统,建成全市邮运定位地位,建成服务、生产、管理、决策功能于一体的邮政计算机网和网点。
  污水处理与排放
  1988年,经测算城市污水排放量1.86万吨/日。规划城市东部污水处理规模60万吨/日,西部污水处理厂规模2.5万吨/日。大型企业污水自行处理,达标后排至城北总截流管。雨水和污水合流排放。
  1998年,规划在市中心区东北部沋河入口处的张庄村东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采用SBR处理工艺,一期规模6万立方米/日,2003年建成。二期规模4万立方米/日,2005年建成。总处理规模10万立方米/日。在此基础上,增加三级处理工艺,使污水处理能力为3万立方米/日。在开发区东北部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能力为6万立方米/日,三级处理能力为3万立方米/日。
  污水以渭清路为界,分为两大污水系统,即市中心区、老城区污水和污水,分别进入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达标后,一部分排入沋河、渭河;另一部分各自进入中水厂回用。污水厂未建成前,生活污水必须入化粪池处理后排放,生产污水必须自行处理,达标后排入下水管道。
  雨水根据地形布置管线,按照就近排入水体的原则,规划共分5个雨水排水分区。老城街雨水向西直接排入沋河;市中心区以金水路为界,路东的雨水向东排入沋河,路西的雨水由东排洪干渠向北排入渭河;东部雨水由新盛路雨水干管向北排入渭河,西部雨水由西排洪干渠向北排入西海。
  渭南市区北靠渭河,南依南塬,西临零河,沋河自南向北穿越市区东部汇入渭河,历史上常遭河洪、原洪侵袭。加之渭河河床淤积严重增高,白杨村北零河入渭处无堤段,市区南段尚未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西部塬洪无正规的截排洪渠。1988年,规划渭河防洪工程采用50年一遇设计,百年一遇校核。沋河及Ⅱ、Ⅲ号沟按百年一遇流量设计。规划沋河两侧修堤,河床宽度80米~100米。1996年编制的防洪工程规划,依据国家《防洪标准》,结合渭南社会、经济、区位的重要性,渭河防洪堤、沋河防洪堤、零河防洪堤,均按50年一遇的洪水设计;南塬洪水按30年一遇的洪水设计,各沟、桥梁、涵洞等构筑物等设防标准均应大于或等于相应河沟的设防标准。2002年,重修防洪工程规划,与前大致相同,更加具体。
  渭河防洪堤工程。渭南河道整治总目标是理顺河槽,进行中水治导,稳定河势,南北两岸修建完整坚固的防洪堤体系,特别是确保市区安全。渭河防洪堤最小堤距按1500米控制。沿白杨寨北新筑防洪堤4公里,使零河口与梁赵村段河堤相接,形成渭河南岸市区段封闭完整的堤坝体系。原白杨寨老河堤向西顺延,与新河堤形成地势低洼的水面(即西海)。对双王办事处段河堤加以改线(此段河堤向城市一侧凹进),新线型由朱家村至渭河大桥。两段改堤方案,共需新筑防洪堤10.7公里,控制河宽1800米~2000米,满足1500米的行洪宽度。堤高7米左右,堤宽15米,堤路结合,内坡比1∶2.0,外坡比1∶2.5,均采用草皮护坡,设防50年一遇洪水。规划对渭河两岸原有河堤段,加高加固,结合城市外环路,部分河堤段可采用路堤结合形式,堤顶宽15米,堤身采用均质土碾压坝体;非堤路结合段,堤顶宽6米,两种形式的河堤,内坡比1∶2.5,外坡比1∶2.0,均采用草皮护坡。预测河槽淤泥积延,堤顶可超高2米。
  市区段沋河整治,以安全行洪及防汛为主要目标。规划以西潼公路桥为界,上段河床较宽,主槽控制口B&30米,满足沋河水库泄洪要求。大断面上口通过修筑河堤、护岸等措施,形成较规则的行洪河道断面。堤距控制宽度80米~100米,堤身为均质土坝,迎水坡比1∶1.5,背水坡比1∶1.2,堤高1.5米~2.5米。下段河槽多为&&&形,槽宽80米,两侧为老城区街道、楼房,应做护墙,以免冲刷。沋河出口段已筑河堤,堤顶高度应与渭河河堤顶一致,堤线上延到东关桥。
  三号沟排洪干渠,规划结合地形条件,渠线走向为上接西潼公路涵洞出口,向北穿越沋惠西干渠,然后沿仓程路直通渭河,长约6.65公里。
  南塬西排洪干渠,渠线走向确定沿华繁路自南而北,排至西海。同时,沿铁路南修一条东西走向截洪渠,把洪水排入西排洪干渠。
  环保与环卫
  1988年,市环境保护规划提出&三同&原则,即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避免出现新的污染。近期重点控制&三废&排放量,远期开展全面环境建设。成立了环境卫生处,负责打扫街道,清运垃圾、粪便,保持城市清洁面貌。
  1995年,环保环卫规划近期(1995年~2000年)主要治理污染源,特别是SO2、烟尘、粉尘的治理和工业废水的初步处理及交通噪声的治理,控制环境生态破坏,保持最低限度不发展。远期(2000年~2010年)全面开展环境建设,实行环境综合治理,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工程和天然气工程,加强生态工程,改善居住环境,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争取大气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渭河、沋河达到国家规定的Ⅲ类标准,&三废&处理达到国家标准,实现无害化处理。
  2002年重修城市规划时,进一步强化环保环卫工作。综合治理大气污染,改造老污染源、控制新污染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浓度。对公交车、特种车、出租车逐步改造为两用燃料汽车,逐步普及CNG汽车的使用,建设CNG汽车加气站。改变能源结构,实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加快天然气设施工程建设。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的标准》(GB3095&96)所规定的相应功能区标准。
  综合防治水环境污染。老企业有计划地改造工艺和旧设备,发展无害、清洁、少污染工艺;新建企业尽量采用低能耗、少污染或无害化工艺流程和技术装备,从根本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严格控制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渭河、沋河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28&96)的III类水质标准。各工业企业排放污(废)水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88)达标排放。规划红星化工厂、渭南造纸厂等易污染企业逐步迁出市中心区,最大限度降低城市污染。
  综合防治噪音污染。加强城市交通管理,设立禁鸣道;推广低噪声车辆,采用高方向性低音喇叭;限制拖拉机进城;严格限制商业、文化娱乐噪声,避免干扰居民的生活、学习、工作秩序。
  城市的固体废弃物,统一管理,集中处理,尽可能回收综合利用。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率,建立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系统,尽量减少污染源。完善环卫设施,规划按服务半径70米的标准设置可移动垃圾筒(组),逐步实现生活垃圾袋装分类,机械化、半机械化收集,垃圾转运站向大型化、密集化、集装箱运输发展。果皮箱主要设置于一级清扫的城市性生活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商业街间隔不超过50米,主要生活干道间隔不超过80米。城市环卫车辆按城市人口的2&配备。市区公厕规划总数为100座,并逐步改旱厕为水厕,同时发展生态公厕。垃圾处理拟在城市东南马家沟设一垃圾填埋场,容量为600万方。2002年,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已批复立项,该工程投资7500万元,选址在城南韩马沟与渭兰公路之间,年处理垃圾18万吨,无害化处理率100%,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95%。中心城市绿化系统规划
  渭南城市规划区域内有河、有水、有塬、有川,为创造生态林城市提供了客观的自然条件?。
  中心城市绿化
  1988年,城市规划近期绿化覆盖率达30%,远期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近期绿化面积36公顷,人均2平方米,远期绿化面积300公顷,人均10平方米。公共绿地按市级、居住区级、小区级配置。同时加强街道和庭院绿化,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1996年的中心城市规划,把绿化提升为绿色环境,以&二线&(陇海铁路线、西潼高速公路线)、&三河&(渭河、沋河、零河)、&四园&(沋河、西海、渭河、市中心公园),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同时结合渭清路绿化通风走廊、南塬杂果林带,形成渭南城市四周的绿化圈,提高人居生态环境。
  2002年,在前两次城市绿化规划的基础上,把城市绿化更加系统化、具体化。
  道路绿化。结合渭南地形地貌,突出&一街两路&(东风大街、民生路、渭清路)绿化,形成园林文化景观轴。东风大街为城市东西主轴,以体现现代建筑艺术为主,结合丰富多彩的沿街绿地;以多元化的手法,反映渭南风貌;以渭南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设计展现渭南特色的绿地景观,形成东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沿沋河的民生路两侧控制宽60米的绿地,是中心区联系老城的纽带。绿化以常绿乔木为骨架,以灌木为主,适当建造开放式绿地,结合人文景观&灰堆&、六姑泉形成文化景观轴。渭清路两侧规划约300米的高压走廊,以灌木栽植为主,形成低矮的绿地景观。其余主次干道和支路,坚持正常绿化。
  渭河、沋河、零河与南塬绿化。以新的时代理念,采用艺术手法,设计构筑&三河&沿河绿化景观带。渭河两侧栽植大面积的防护林,两岸绿化以乔木为主,东西长20多公里,与渭北生态农业联片,是一条美丽的绿带。沋河现有公园和生产苗圃,在此基础上从入渭口处沿两岸河堤绿化,形成滨河景观带,与西南铁路、高速公路防护林相衔接,构成一幅多层次、多季节、多变化的宜人景观。零河景观防护林带是开发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有力保障。规划一定的宽度,沿岸植树造林,形成西部南北林带。南塬有沟坡、梯田、台地,可因地制宜,栽植经济杂果防护林,和生态绿化相结合,构成台阶式;东西参差不齐,有树、有绿、有景、有花、有香、有果的各有特色的不同品种,重新展示&丰原秋眺&的画图。
  1978年,在东风大街东端,沋河小桥之北,规划修建占地13.33公顷的沋河公园。1988年,规划扩建沋河公园,并建成小湖和夜月亭。1998年规划持续强化沋河公园建设,筹建市中心公园的详细建设规划。2002年规划建造五处市级公园,分别为西海乐园、东湖公园、渭河公园、中心公园和扩建沋河公园。近期重点建设东湖、西海和中心公园。
  西海乐园位于开发区西北部渭河河堤南侧,占地568公顷,投资估算48280万元。利用其潮湿低洼地,开挖整治湖面,将渭化集团生产流程经净化处理后的中水引入湖中,修建大型游乐设施,开展水面、陆地各种娱乐项目,形成湖岸有林,林荫有水,水中有船,船旁有楼,楼下花明,影映碧波,波动云游的仙境,使之成为城市居民节假日休闲娱乐的中心。
  沋河下游东湖公园,占地122公顷,投资估算7320万元。以渭河和污水处理厂净化的中水为水源,运用传统的园林艺术手法,营造渭南民俗文化及景观特色的综合性公园。并利用现状洼地,以植物造景为主,突出植物的季节变化性、种类多样性的花卉园,形成渭南城市的植物园。营造一个四季常绿,月开花明,集观赏与娱乐为一体的场所。
  中心公园位于朝阳大街中段,占地23公顷,投资估算1495万元。建设功能设施比较完善,服务半径为中心区兼顾开发区东部,满足城市居民健身休闲、儿童娱乐的社会需求。
  远期规划建设有沿渭河结合河堤绿化的渭河公园。区级公园有&灰堆&、六姑泉遗址的文化娱乐公园,文庙大成殿的文化展览公园,南塬经济杂果林带的景观公园等。
  1988年,规划修建市中心广场(东风大街与前进路什字西南角),长200米,宽100米,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500万元。同时,规划修建沋河北桥桥头广场,面积2000平方米。两个广场均于1990年竣工。1998年,对市中心广场重新规划改造,投资千万余元,修建了音乐喷泉、&腾飞&雕塑,四周安装了彩灯,艺术地设置了小花园,成为市民晨舞晚唱的娱乐场所。同时,规划3000平方米面积的沋河南桥桥头广场和规划扩建北桥桥头广场,绿化美化,瓷砖铺地,形成两个小巧玲珑的小广场。2000年,规划修建东风广场,位于南塘街与东风大街相交的西南角。面积5100平方米,总投资260万元。广场下设有地下商场。2001年底交付使用。
  2002年~2010年规划期,重点建设两个广场。一是新世纪广场,位于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风大街北侧,占地面积2公顷,投资300万元,建成开发区最大的广场,也是标志性建筑物集中建设地段,形成城市副中心。二是火车站广场,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80米,拆迁改造后,两侧建设相应的具有时代风貌的多功能、多元化的服务性建筑物,是展现渭南的文明窗口。
  远期规划建设汽车总站广场、中心广场。旧城拆迁改造地段,相应地建设一些小广场,增大城市空间,实施绿化美化,展现城市的景观风貌。
&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区规划
  中心城市文化风貌保护区
  渭南中心城市建城已有1643年的历史,古迹文化遗址随处可见,大部分集中在老城区周围。规划在2011年~2020年期间,以老城街为轴,以鼓楼、文庙为基础,着手建设文庙文化公园,寓教于乐,启迪人们科教兴国的志趣。同时,规划修建沋河文化风貌景观轴。在2003年~2010年,修建东湖文化公园的基础上,沿沋河入渭口至沋河水库,集中反映&渭水春涨&、&沋河夜月&、&川口积雪&、&丰原秋眺&、&泰宁晨钟&的古景观。修葺秦始皇焚烧&六国&书简的&灰堆&和&六姑泉&,把沋河城区段建设成一个休闲、娱乐的文化风景区。并以南部秦岭的石鼓山,北部下吉&慧照寺&、寇准墓,交斜镇的耒化塔,信义的白居易故居;中心城城北渭华起义的导火线槐衙&乐育小学&(即今槐衙村小学);城东闻名世界的明光峪地震断裂层等古今自然人文景观旅游点,由市区两级文化旅游部门重点保护,逐步恢复修整、改造提高,显示渭南的历史文化风貌。
  市文化名城保护区
  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完整的古城风貌,典型的明清建筑群,闻名遐迩的龙门,独特的黄河景观,传统的民居村寨享誉中外,是全国六个保存完整的古城之一,1986年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委托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风景名城所编制名城保护规划。1988年3月编制完成《陕西省市名城保护规划》。199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付诸实施。1992年市人大审议通过了《市名城保护实施管理办法》,在&突出优势,保证重点;分期分批,立足长远;以保为主,全面兼顾&的思想指导下,坚持保护真实的历史遗存,把历史建筑保存下来,积极地维护古城风貌。
  2001年1月,市委托陕西省城乡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黄河龙门&&司马迁祠墓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报省政府待批。本次规划期限2001年~2020年,以汉太史司马迁祠墓为核心,古城传统街区、党家村民居民俗为文化内涵,以黄河龙门峡谷、滩涂等自然景色为特色,具有愐怀瞻仰、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科普考察等功能的综合性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包括司马迁祠墓区、黄河龙门景区、古城景区、党家村景区,总面积5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590.8平方公里。
  华山风景名胜保护区
  华山风景名胜保护区位于秦、晋、豫交界处,是秦岭东部主要支脉的一座高峰,南依秦岭,北瞰黄河,海拔2000多米,气势雄伟险要,自古五岳之一,中国十大名山?之一?。
  1985年,市委托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编制了《总体规划》,1991年11月经建设部批准实施。规划期限至2000年。2000年完成了《华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华麓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均通过专家评审,已予实施。2001年5月,华山管理局向省建设厅上报了《关于修编〈总体规划〉的报告》。2002年10月,由省建设厅主持召开了修编研讨会,确定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修编。综合上述规划,其共同特点是有效地保护华山自然与文化遗产,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科学开发,发展旅游观光。规划期限2002年~2015年,风景区范围南至秦岭分水岭,北至城北新建公路,东至杜峪西和千秀湾东的分水岭,西沿瓮峪西分水岭向南至赛华山。总面积148.4平方公里(山岳地区136.5平方公里,平原地区11.9平方公里)。保护地带范围界限与风景名胜区界限一致。但平原地区向东沿孟塬及古驿道延伸,包括汉华仓、西泉店、古、黄河湾,西至柳叶河并延伸到敷水镇,规划面积204平方公里。
  按照华山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特点,的保护可分为自然生态环境、风景名胜、历史文物三个方面。
  自然生态保护:风景区南部划分三个景区,以水分涵养林和水土保植林的种植、保护与管理为主。风景区北部划分四个景点,对现有树木应极力保护,并创造条件让其自然繁衍,控制旅游规模与人次,防止破坏生态自然环境。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华山主峰、云台峰及连接两峰的山岭为特级保护区,历史价值极高但环境容量小,严格控制旅游规模人数和工程建设。西岳庙和玉泉院因空间结构与华山主峰的关系,也划定为特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价值较高的景点和景点组群,包括华峪、青柯坪、大上方及中方、北头坪、三公山、三凤山等,此区严禁破坏山体及改变自然风貌。其他划分为二、三级保护区。
  历史文物的保护:文物包括建筑(木结构、砖石结构、崖窟石室)、题记题刻、古墓冢(班超墓、王莽墓、杨修墓)、古植物(1700多年的晋柏,1200多年的唐槐,朝元洞的千年银杏,西峰的&将军树&冷杉、云杉),还有&太祖饮马池&、&天门坛&、魏长城、汉华仓、阴晋城等古迹遗址。西岳庙、玉泉院、纯阳观、仙姑观等划定了绝对保护范围,四周广植树木,保持优美环境。
  洽川自然风景保护区
  1995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把洽川公布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县人民政府委托上海同济大学风景科学研究所编制了《洽川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7年11月通过专家评审。1999年,又委托西北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编制了《陕西省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同年12月通过专家评审。2000年3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两次全面性的规划基本上奠定了洽川风景名胜保护区的发展?趋势?。
  洽川风景名胜区的总体结构将由原始区、自然区、史迹区、游憩区、生活区、服务区五大部分组成,总面积为164.99平方公里。
  原始区:北起徐水沟口,南至金水沟入黄河口,东以黄河为界,西至黄河堤岸的沙洲、芦苇荡地区,面积为50.76平方公里,是珍稀水禽、丹顶鹤、白天鹅等鸟类群体的栖息地。
  自然区:主要分布于黄河防护林,部分芦苇荡及西部黄土山峰地区,面积64.18平方公里。其中芦苇荡次区保持黄河湿地和芦苇在自然生态条件下的衍生发展,确保芦荡观赏的旷野特性,并限量开发处女泉地区。防护林次区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栖息环境,限量游憩开发,仅供游客徒步、野营的道路。黄土风林次区,黄土高原长期风化剥蚀,山体秀丽,峰林奇特,应保持本区的独特山水风景。
  史迹区:洽川风景区的主要史迹有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莘氏安栖之地;中华民族杰出的女性禹母、汤妃和周文王之妃、周武王之母太姒的出生地;还有&伊尹耕于有莘之野&,战国时期孔子高徒子夏设教处,宋真宗观瀵泉处等史迹,恢复修建洽川的史迹文化区,保持古朴的自然人文景观。其面积为10.34平方公里。
  游憩区:主要包括天鹅湖次区,游湖荡舟,穿梭芦苇迷宫;万亩荷园次区,围绕瀵泉,观荷戏水,采莲挖藕;鱼塘观光次区,垂杆钓鱼,泛舟渔歌;圣母湖风光次区,背山临水,放荡竹排,驿道车马游观峰林。其面积为36.27平方公里。
  生活区:以洽川镇政府所在地作为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商贸、游览中心,是游客观光、生活、娱乐的集散地,高密度开发,面积为3.44平方公里。
  渭南旅游资源丰富,有名胜古迹5459处。其中风景名胜区,国家级2处、省级2处,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24处、省级60处、县级325处,古建筑333处,石窟寺9处。《陕西省旅游发展&十五&规划》把渭南列入&东线旅游精品线路&,定位于国际国内两个旅游市场。
  旅游线路
  渭南,史称&三秦要道,八省通衢&。2000年已实现市内二级公路网络化,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便捷交通,重点旅游线路已作规划。
  国内旅游线路
  ①郑州&&洛阳&&华山&&西安
  ②北京&&太原&&&&唐陵&&西安
  ③太原&&临汾&&&&洽川&&华山&&&&运城
  省内旅游线路
  ①西安&&临潼&&渭南&&少华山&&华山&&
  ②西安&&临潼&&华山&&洽川&&&&壶口&&延安&&黄帝陵&&铜川
  ③西安&&&&&&&&
  ④西安&&临潼&&渭南&&&&&&
  ⑤延安&&黄帝陵&&仓颉庙&&唐陵&&洽川&&华山&&临潼&&西安
  市内旅游线路
  ①渭南&&石鼓山&&天留山&&黄狗峪&&箭峪
  ②渭南&&少华山&&华山&&
  ③渭南&&洽川&&
  ④渭南&&&&
  ⑤渭南&&少华山&&华山&&&&洽川&&&&&&
  三条旅游主线和10条旅游支线,围绕华山景区,景区,洽川、黄河湿地景区和唐帝王陵墓群旅游区,基本形成网络旅游线路,给国内外旅游者提供便利?条件?。
  重点开发项目
  华山景区开发项目主要有:华山主峰供水工程&&包括管网、水库建设及配套设施;西线巨灵索道工程&&主要是3746米索道建设;仙峪景区开发工程&&包括人造湖、道路、索道、景点、绿化等基础设施;北斗坪、青柯坪景区&&主要是景点、道路建设;解放华山纪念馆&&重点是展览馆及配套设施;西岳庙修复工程&&修复中轴线14处建筑物;华山竹林公园&&包括道观文化、北方园林、休闲度假三部分;华山旅游直升飞机观光&&飞机跑道、停机坪、调度台、候机厅等。还有杨氏文化大观园、华山军事旅游度假村、西岳度假山庄、华山游猎场、山麓景区广场、西岳庙门前广场等基础工程。2005年,完成仙峪、瓮峪、巨灵索道等前期工程,完成度假村、广场、公园、西岳庙维修及绿化工程,初步实现华山二日游的旅游线路整合。2010年,完成所有工程项目投资建设和环形旅游线路开发并对外开放,初步实现三日游的旅游线路,接待更多的国内外旅游观光者。
  洽川风景区一期开发工程:洽川芦荡飘浮和芦荡迷宫,开发面积20平方公里,景区公路游步道40公里和3000平方米的服务配套设施;&&洽川坡道旅游公路工?程&&?8公里二级沥青路面;东雷抽黄&&处女泉东侧10公里黄河漂流及黄河观景项目;洽川王村瀵、夏阳瀵、天鹅湖大型儿童游乐和水上游乐项目;洽川珍稀鸟禽,特色花卉观赏园,洽川别具特色、富有情调的环球水车生态园,洽川度假山庄及洽川旅游景区二期道路等工程项目。经过综合开发及完善提高,景区内景点分布合理,主次分明,层次清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旅游相辅相成。
  景区重点开发建设项目:龙门&&司马迁祠墓旅游专线公路45公里;清水温泉度假村,包括人工湖、游泳馆和1000平方米的服务配套设施;司马迁纪念公园,包括司马迁祠墓文物古迹区保护工程;维修战国魏长城遗址,保护开发挟荔宫遗址,建造太史城等;普照寺元代建筑博物馆;党家村古代民居建筑群工程,主要搬迁党家村,修复古建筑、古城墙、古庙宇,修建民俗展览馆;恢复金城古街古城古建,明清古街古店、城门楼等;黄河&&龙门水上游等项目。随着至壶口沿黄旅游公路和西禹高速公路的开通,2005年初步实现西安&&太原&&北京、华山&&&&壶口旅游公路&十&字交叉,纳入陕西及跨省旅游网络。2010年,初步实现景区各景点线路整合,积极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景区重点开发项目:惠陵&&唐代18陵陪葬群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陪葬墓。同时筹建桥陵博物馆、唐陵碑林、唐18陵艺术与历史陈列馆,完善道路及服务设施;常乐风景旅游区&&在常乐温泉的基础上,开发金陵寺塔、秦长城遗址等景点;张家山、岳王山风景旅游区&&修复石佛洞、无量殿、玄女庙等,并修建狩猎区,开辟九娘峪,扩大现有林区面积;永丰风景旅游区&&完善道路系统及基础设施,开发陵园周围景点;尧山风景旅游区&&恢复扩大古柏林区,修复灵应夫人祠(尧山祠),保护摩崖石刻,修建尧山至光陵的道路;东部风景旅游区&&建设洛河峡谷、洛惠灌渠、古龙首坝址平台,逐步使永丰、大峪河、龙首坝形成比较完整的风景如画的观光旅游之地;城区古建与民俗旅游区&&修复城区的文庙、关帝庙、寺塔、考院,保护王鼎故里和杨虎城故居,提高达仁渭北民俗博物馆的服务功能等。2005年,初步形成区域性的旅游网络,促进产业进入快速轨道。2010年,各景点开发有序完备,旅游投资配套完善,旅游管理先进高效,旅游效益全面提高。
  景区开发项目:黄河风景区&&古城遗址及黄河岸边,开发面积10余平方公里,有&万里黄河第一弯&,有黄、洛、渭三河相交处的&黄蓝两色河水&奇观,有黄河唯一的内河岛屿&&鸡心岛。泉湖风景区&&距黄河风景区5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水面67公顷。另有10多个小湖镶嵌在主湖的周围,恰似一圈翡翠,熠熠闪光,景色奇独,是典型的休闲度假观光型风景区。重点开发湖心岛游泳池、水上活动中心、度假别墅、跑马场、芦荡迷宫等项目,形成吃、住、游、乐的一条龙娱乐区。佛头山风景区&&位于秦岭北侧安乐乡境内潼峪峪道两侧,主峰海拔1806米,距县城10公里,面北纵向开发面积15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风光迷人,有&关南名胜&、&西岳第二奇山&之美誉。拟建森林公园类的休闲度假区。黄金生产探秘游&&名列全国第三黄金生产基地,黄金生产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着数处宋代冶炼黄金的遗址。开发黄金生产探秘游,既可满足人们对黄金生产、首饰加工及古人寻金冶金的方法的猎奇心和神秘感,又可填补渭南工业旅游项目的空白。
&城镇体系规划
  渭南紧倚&西安大都市圈&,处于关中发展高新技术、星火产业带的重要经济区;是欧亚大陆桥的走廊,通向华北的东大门,步入西部的&弹跳板&。区位优势重要,规划城镇体系势在必行。
  总体目标
  建立经济建设与资源开发相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与现代化生态体系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结构完整,功能互补,规模合理,布局有序的城镇系统,实现把渭南建设成为陕西东部高水平、网络化、联系紧密的城镇密集地区,发挥城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城镇发展促进渭南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增强关中东部中心城市渭南的城市功能,重点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建设,构筑渭南经济建设的产业高地,使中心城市更加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和发展前景。规划新建渭北工业区,将改为华州区,成为中心城市的组成部分。规划市将龙门镇、芝川镇划入城区,以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功能。新增、、、4个县级市,增强城市发展的总体水平。适当增加新的小城镇。到2010年规划期末,渭南将有一个市域中心城市,6个县级市(、、、、、)、3个县城(、、)和100个左右的建制镇。规划将渭南的城镇分为5个等级:第一级是渭南市,包括、华州区,市区人口规模将达到50万以上,其中40万人,华州区10万人。第二级是市和市,市区分别为25万人和20万人。第三级是小城市和县城,市15万人、市15万人、市15万人、市12万人,县10万人,县、县各8万人。第四级是重点镇,人口规模大于2万人。其中有金堆城、敷水、罕井、桑树坪、下吉、桃下、两宜、许庄、羌白、安仁、孙镇、兴镇、韦庄、故市、王村,共15个。第五级为一般镇,人口规模在2万人以下。总计城镇共125个。
  职能与结构
  渭南市为关中东部中心城市,以建设国家重要的化工工业为主的综合产业城市。
  市为渭南市北部区域的副中心城市,以发展煤炭、电力为主的工业和旅游、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城市。
  市为渭南市东部区域的副中心城市,以发展旅游、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和电力、有色金属为主的工业的旅游城市。
  市为渭南市中部区域的副中心城市,以发展电力、机械、建材为主的工业和以旅游、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的新兴城市。
  以县级市和县城为中心,辐射其他地域。
  旅游型城镇有:市&&依托华山建设的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关中第一市。洽川镇&&以洽川湿地风景区旅游为主的服务性风景旅游镇。坡头镇&&西侧的坡头镇将建设成为桥陵旅游服务区的旅游镇。
  以工业生产或矿业开发为主,有金堆城的钼业开采加工、桐峪的黄金开采冶炼、桑树坪的采煤、梅家坪的化工等,共计30个。
  孟塬镇是市区内重要的交通枢纽镇,秦东镇是以公路和河港为特色的交通城镇。
  商贸型镇有:故市、下吉、孙镇、兴镇、两宜、许庄、安仁、韦庄、羌白、王村等14个。
  农副产品加工与贸易镇有:下寨、田市等47个。
  在现有城镇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各级中心城镇的建设,并根据地理接近、功能相近、交通方便的原则,合并小城镇,减少其数量,扩大规模,增强功能,形成更加科学的合理布局。
  渭南市的城镇密度较高,城镇分布均匀,城镇之间交通联系便利,以西禹、西潼高速公路,省道201、202为&井&字型的主构架,辅以次一级的网络联系,将构成高水平的空间结构,实现交通网络化。
  重点及时序
  优先发展的城市。渭南中心城市和、、三个副中心城市。通过一个中心和三个副中心城市的优先发展,形成实力较强,辐射作用大的增长极,推动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重点发展的城镇。3个县级市、3个县城和敷水&&桃下、龙门&&桑树坪、庄?里&&?梅家坪、孙镇&&东陈等联合型城镇,以及荆姚、韦庄、故市、下吉、美原、西固、许庄、路井、朝邑、高塘、冯原、秦东、洽川等13个示范、示点镇,共规划23个重点发展的城镇,构成渭南城镇体系的中坚,提升渭南城镇体系的整体功能,促进城市化的进程。
  积极发展的城镇。在优先发展4个城市、重点发展23个城镇的基础上,积极发展57个乡镇,逐步扩大其规模,加强其建设,提高其功能。
  城镇发展的时序。2005年前,重点完善中心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的发展。新设、2市。完成敷水&&桃下、龙门&&桑树坪、庄里&&梅家坪、孙镇&&东陈的合并,西庄并入昝村,官底并入下吉等镇的撤并。2005年到2010年,积极建设渭北工业区,形成渭南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新增、2市。2010年后,撤销,设立华州区,实现渭南市一市两区三点的发展模式。
  1984年以来,渭南、、先后撤县设市。特别是在全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各市、县高度重视城镇规划建设,基本上均委托科研单位、规划设计部门和有关大专院校专家和技术人员实地调研、勘测设计,编制城镇总体规划。2002年底,市、市和、、、澄县、、、、县均已完成城市、县城总体规划的编制。99个镇(不含8县城关镇)、77个乡部分完成乡镇建设规划。有的积极筹划或正在编制总体规划。
  市城镇(乡)规划
  1985年,市编制了《市城市总体规划(年)》。198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尔后又陆续编制了市区建设详细规划和多项专业规划。2000年,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基本实现,形成一定的规模,建成区达14.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25万,生产、生活、交通、游憩四大功能基本解决。2000年11月,市人民政府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年)》,2001年9月通过评审,已报省政府待批。依照规划,城市性质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陕西省关中北部的中心城市,以发展旅游、科教、商贸、能源及相关为主的园林城市。城市形态为&一城三区&,即中心城区、龙门区、芝川区。规划区总面积274.57平方公里,规划用地面积67.11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近期(2005年)为16.4万人,远期(2020年)为24.7万人;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05年)为16.2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为25平方公里。
  同期市对前锋、盘龙、板桥、独泉、嵬东、王锋、齐子玄乡和芝川、芝阳、西庄、龙亭、昝村、桑树坪镇分别做了总体规划。夏阳、苏东、大池埝乡也编制规划,待批准后实施。
  市城镇(乡)规划
  1998年4月,市人民政府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城市总体规划;6月27日,邀请专家、学者对城市总体规划深入研讨;7月4日,征求了市社会各界人士对规划方案的意见;8月29日,由省建设厅、市人民政府共同主持召开了城市总体规划评审会;依据会议纪要,规划组对方案进行了补充完善;9月底完成了《市城市总体规划(年)》。
  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复了《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性质:市是华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所在地,中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关中东部的交通枢纽,应突出旅游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逐步把市建成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风景旅游城市。规划范围确定为39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城市形态为&一城三区&,即中心旅游区、罗夫工业区、孟塬交通枢纽区的结构形态,加快建设中心市区,积极发展外围组团。2005年,城市人口控制在14万人以内,建成区用地面积控制在12平方公里以内;2015年,城市人口控制在17万人以内,建成区用地面积控制在16.5平方公里以内。规划对城市基本设施建设,对内外道路交通、城市路网密度;增大城市空间,重视城市广场建设;供水排污,防震抗洪等,均做了近期远期安排,并规划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
  同期,北社乡、敷水镇、华西镇编制了总体规划,已批准实施。
  县城镇(乡)规划
  1973年和1979年,县曾两次规划县城建设,但均未落实。1983年,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县县城总体规划》。1985年2月,省建设厅批复实施。规划期限,1985年至2000年;县城人口规模,近期(1990年)3.43万人,实际人口3.72万人,远期(2000年)4.45万人,实际人口7.93万人;建设用地规模,近期3.85平方公里,实际用地4.87平方公里,远期4.91平方公里,实际用地7.2平方公里。1996年,县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重新修编了县城总体规划,1998年经渭南市人民政府批复实施。规划期限,1996年至2010年;规划县城人口,近期(2000年)8万人,远期(2010年)12万人;规划建设用地,近期7.2平方公里,远期11.4平方公里。
  1998年~2001年,县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市城乡规划院分别对13个镇编制了规划。其中苏坊、永丰、东陈、高阳、党睦、陈庄镇,规划期限,近期5年,远期10年,1999年11月批准实施;坡头、龙阳、荆姚、孙镇、兴镇、罕井、洛宾镇,规划期限,近期5年,远期15年,待批准后实施。集镇规划有9个乡:其中大孔乡、原仁乡已批准实施,椿林、甜水井、孝通、上王、翔村、平路庙、龙池乡上报?待批?。
  县城镇(乡)规划
  县为了把古同州建设发展成渭北的交通枢纽和集工、商、贸一体的中心经济区,1997年4月,委托渭南市城乡规划院编制《县县城总体规划》。1997年8月,渭南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期限,近期2000年,远期2010年。规划范围20.56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1.27平方公里,建设用地883.52公顷,城镇人口9万人。
  1998年、1999年、2001年,县官池、许庄、朝邑镇分别编制了建制镇规划,已批准实施。
  县城镇(乡)规划
  1994年,县人民政府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县县城总体规划》。1996年,渭南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期限,近期1994年~2000年,远期2001年~2015年。规划范围,西至大浴河沟,南至王村、长市口,东至城关镇新城村,北至城关镇王村柳池洼。县城规划控制区68平方公里,城区面积3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173公顷,城镇人口15万。1995年~2000年,先后两次对招商区作了详细规划,规划面积44公顷,已建成28公顷。2001年,规划了城关镇新城村,占地30公顷。2002年,规划了县工业园区,占地120公顷,建成面积已达10公顷。
  同期,王村镇、和家庄镇、甘井镇、新池镇、皇甫庄、百良镇、路井、周家庄、黑池镇、坊镇、洽川镇均做了总体规划,马家庄、知堡、相家庄、防虏寨乡做了集镇?规划?。
  县城镇(乡)规划
  1993年9月,县委托渭南地区城乡规划院编制《县县城总体规划》。1994年5月,陕西省城乡建设厅批准实施。规划期限,近期1993年~2000年,远期2001年~2010年。规划范围,北至宋家庄、郭家庄村界线,南至郑家村、李家村村界线,东至北里庄、岭上村村界线,西至韩家湾、镇吉村村界线。规划控制区面积53.1平方公里,城区控制面积17.2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400.28公顷,城镇人口12万人。1998年3月,详细规划了街景,用地面积44.28公顷,已建成14.75公顷。
  县规划了两个建制镇&&冯原镇和韦庄镇。
  县城镇(乡)规划
  1998年7月,县委托渭南市城乡规划院编制《县县城总体规划》。日,渭南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县城性质为渭北能源、建材基地和北部山区的物资集散地。规划期限,近期1998年~2003年,远期2004年~2015年。规划范围,西至河,东至桥沟,南至河,北到李家卓南一线。县城控制区面积21.56平方公里,城区面积8.91平方公里,建设用地573公顷,城镇人口6.5万人。2000年3月,分别规划了仓颉路、雷公路,各用地66.4公顷和56.4公顷,先后建成面积达18.1公顷和1.6公顷。
  同期,县完成林皋、雷村、史官、北原、纵目乡集镇规划编制,杜康镇、尧禾镇、冯雷镇、西固镇总体规划编制,均已批准实施。
  县城镇(乡)规划
  1996年,县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县县城总体规划》。1997年,渭南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期限,近期1997年~2000年,远期2001年~2010年。规划范围,东至焦家堡向南经刘家庄至石川河为界,西至南社乡东界,南至石川河北岸,北至华朱乡南界。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分为县城中心区和庄里镇工业区。县城规划控制区面积35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160公顷,城镇人口14.6万人。1998年~2001年,先后对莲湖街、人民路、金龙大道分别做了详细规划,各用地9公顷、2公顷、7公顷,已建成面积为9公顷。
  县张桥镇、老庙镇、薛镇、淡村镇、宫里镇、美原镇、留古镇、刘集镇、曹村镇、到贤镇、杨家坪镇、庄里镇、流曲镇、王宁镇均完成总体规划,齐村乡、华朱乡、底店乡、小惠乡、南社乡均完成了集镇规划,已批准实施。
  县城镇(乡)规划
  1985年,县委托渭南地区规划院编制完成《县县城总体规划》。1996年,县人民政府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重新修编了县城总体规划,报渭南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范围,东至东沟,西至西沟,南至鱼化屯,北至段名村,总面积33.32平方公里,控制区面积10.44平方公里,规划用地范围10平方公里,近期建设用地8公顷。城镇人口近期4.5万人,远期6万人。1996年、1998年分别完成东环岛和中心广场规划。2000年,编制完成中心街、和平路街景规划。
  县秦东镇、桐岭镇2002年已完成规划编制。
  城镇(乡)规划
  1999年,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县城总体规划(年)》,2000年渭南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范围57.5平方公里,县城性质为化工、商贸发展之地。县城人口规模,近期5.6万人,中期6.5万人,远期10万人;建设规模,近期发展到5.4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到6.17平方公里,远期发展到10.45平方公里。
  截至2002年,10个建制镇均做了总体规划,4个乡其中2个做了集镇规划。
[网络编辑:]
电话:12377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
电话:029-
传真:029-
陕西省渭南市人民政府主办
陕西省渭南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承办
渭南市政府办公地址:渭南市三贤路北段 联系方式:
运维电话: 邮箱: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陕ICP备:号-1&&&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
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本周值班:
组长:张彬
组员:段小丽 张丹
传真:011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渭南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