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考试,可以带手机?不懂百度一下手机版下载吗?

题主是个爱书人,深刻体会到,培养读书的好习惯是非常不容易。从刚开始的易分心,半天读不动;到现在感觉缺点是读得太泛,缺乏记忆。我读书,从来不读第二遍,无论读的时候多么为之击节赞叹,读过之后往往束之高阁,想着十几年后再来复读,因为想读的书太多,而自己又是一个耐心不足,嗜新书如命的人,所以时日一长,读过的书内容都没有具体的印象了,更遑论引经据典,这是一。其次,我读书,速度一定要带起来,如果一本书读了半天,却只读了十几页几十页,就读不下去了,现在人耐性足了一点,但读得慢还是感觉不适。苏轼说一本书要先泛读,然后再精读,我因为只读一次,所以我读的时候,往往是左上右下扫读挑读,效率自然提高了,偶尔小有遗漏,感觉精读做得不到位,盖因年少浮躁,心绪未能沉定下来。所以毕生最大愿望就是财务自由后,能心无旁鹫肆无忌惮的读书。我觉得读书习惯,与心绪年龄境遇都有关,想请诸位知友们分享下自己都是怎么读书的?有什么科学的好习惯?又或是对于不同类型的书,你或有什么不同的读书方法?比如社科,科学,文学,诗歌等等。题主读文学作品很好,如果是读理论性的大部头,或者是诗歌,感觉阅读方法就不能套用我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实际上我都是极其喜爱的。-------------------------------------------------------对于@唐缺的回答已感谢但并不切题,与我情况也不合,一个强迫性患者并不会想着有闲后还大把大把的读书。
很多人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也就比较随意,好听点叫顺其自然,难听点就是读闲书。当然这无可非议,但是从读书的效用来说是非常低的。另外在读书之前,你要先明白自己为什么读书,是打发时间,还是想要我读了很多书的优越感,还是想搞明白一些道理。如果前两个,怎么读都是你的自由。读书的第一步,就是判断这本书值不值得读。现在网络时代相对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你可以先百度一下,对书就有大概的了解了。第二步就是看一下序言,和目录,当然有些人序言全是废话,感谢这感谢那,感谢CCTV什么的,那个可以跳过。序言就是明白这是写什么的书,目录也同样如此。目录可以清楚的知道,书本的知识结构,主体论点。第三步就是看一下,作者论证的严谨性。可以随便选一节快速读一下。如果写的很严谨,那可以考虑深入读一下,如果写的不严谨,那么退回第二步,找一下自己喜欢的论点。然后看一下那些章节便可。以上三步是判断书的好坏,是不是需要读。如果确实想对某一个领域有所了解,甚至到达比较靠谱的程度。那么看一本书是不够的。你得从网络上寻找这一个领域里面正反方的不同著作,以及一些评论文章,评论文章可以看一下作者的行业相关性,那种批评家的反而可以不看,他们不专业,而且收钱的,那是他们工作,错了还死不认错。然后正真读的时候,不用太仔细,快速读一下就好,提炼出观点。几本读下来,可能有思路,但是可能还是晕头转向。可能这个领域还没有真正的大家的出现,或者比较敏感。这个时候还是只能涉猎更多的书,自己来拼凑感知。举个例子,国内大学教育落后和改革的路径是什么?一般人看到这个题目肯定答不上来,当年大一,我也搞不懂,而且很讨厌大学,氛围不对,想退学。后来就做了一个专题,看了至少上千本书,包括杂志。最后理解到,是大学的体制问题,而体制的根本问题就和国有企业一样的问题。大学是政府傀儡,整个系统就是怎么升官发财的系统。大学思想教育的课占了三分之一,还有党员活动等等。你可能觉得这有什么关系,关系大了,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你花大量时间在这里,花在别的地方的时间就少了。而且对于一个学生,接触到这些后会非常逆反,基本上就是去你妈的蛋,他们可能认真上课吗?你能怪他们逃课吗?你能怪他们打游戏吗?另一方面,老师也反感,真正能把这些课教好的老师很少,当然我也遇到过一个,老师本身能力很强,是国内最受欢迎老师第30几名,也教沟通学和哲学,不是党员。但大部分老师都吃不消这些课。另一个就是老师的升职系统,每年两篇论文,压力很大有木有。所有的教育系统本身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就像公司制度就像如果以发表论文数量来评价,那么估计也没有人好好工作了,如果以思想教育为纲领呢,你能熬过三年是真牛逼。突然想到复旦教授什么去除西方思想的腐化,哈哈哈哈,作为一条狗可真是很出色。当然细节性的问题还有很多,最根本的就是学校并不是真正独立的个体,被所谓的共产主义所绑架,校长们忙着给学校拉投资,改革的事都只敢说皮毛,而不敢直达核心,当然他们也没有这个能力来推动改革,而且说真话了,明天就下岗,学校还有书记呢!人家总得干点什么吧。由于学校的治理权不在学校手里,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每次变化治标不治本。习大大会不会痛下决心,不清楚,可能在找时机吧。共产党前面问题太多了,一下子放开言论,怕控制不了。当然了,研究最后也有缺陷,没有从时间轴来研究,其实中国建国时间不长,教育系统也没有真正完善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它不像经济,生死攸关,立刻能感知,立刻能动手术。那一次退学最后还是没成功,被父母亲戚反对中度过。不过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不少,理解了什么是表面问题,什么是核心问题,喜欢系统性研究问题。也养成了这样的阅读习惯。希望这对你有用。
正在读这本传说中的《如何阅读一本书》&br&&img src=&/8ced6db7ba97f1a59f68d5_b.jpg& data-rawwidth=&312& data-rawheight=&42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2&&目前尚未读完,但已觉得获益匪浅,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整理一下笔记,顺便回顾要点,边读再边补充。&br&&br&首先说个算是比较孤立的“收获点”吧:&br&&ul&&li&&b&&u&区分“为获得资讯而读”和“为增进理解力而读”;&/u&&/b&&br&&/li&&/ul&这两者区别,不妨举例说明:&br&如今,到处都充斥着各种资讯:新闻、时事、报刊、八卦。。。等等,这些东西中的绝大部分,扫一眼就能明白说的是什么,读过之后,唯一的收获不过:“哦,我知道了,有这么件事啊。”,其作用也仅止于在跟人闲聊、没话题的时候提一下。这种阅读,便可以称为“&b&为获得资讯而读&/b&”;&br&再假设,你现在高中毕业(具备的知识水平已达到、也仅到达高中结业水平),进入大学,得到了崭新的课本(不妨假设为大家喜闻乐见的《高数》),你怀着激动的心情,用颤抖的双手,打开这本传说中的神书,埋头读起~~半个钟头过去,抬起头,仰天长啸:“这TM都是些煞!煞!!煞!!!”&br&转眼期末已近,可一个学期下来,除了刚开学那次,你都没再看这本神书。但为了不挂科,你只好在考试前一周开始,埋头苦读,读不懂硬读,往死里读!终于~把这本书断断续续的读下来了,期末考试也取得了61分的好成绩~~&br&这时,你如果愿意回头再看这本书,应该就会发现与第一次看时的不同:虽然还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但总体感觉好像没有当初看时那么纠结了。&br&&b&为什么?&/b&&br&书是死的,打它从印刷厂出来的那一刻,其内容就不会再变。唯一变得不同(得到提升)的,就是你的理解力!而这,也就是所谓“&b&增进理解力的阅读&/b&”;&br&可以看出,所谓“增进理解力的阅读”有一个前提,就是我自身理解力与书籍内容水平的不平等,或者更简单的说: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好理解。&br&不过要注意,这里说的当然不止于数学、物理等方面的书~&br&&br&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想:区分这有啥用啊?&br&其实这就涉及到一个“选择”的问题,即:&b&我究竟要不要读这本书&/b&?&br&答案也很简单:看你的目的。&br&如果你想要的只是知道更多资讯,增加谈资,那就大可不必纠结这些。活在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资讯,读起来又轻松易懂,放眼去读即可~&br&不过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或是点进了这个问题来看,就说明你的目的应该不止于此。你通过读书,想要追求的至少也是“自我能力的提升”,也就是所谓“理解力的提升”,更进一步:“&b&智力、思想水平的提升&/b&”!&br&那么,第一个建议:&b&多读水平略高于自己的书&/b&。&br&&br&写到这里,突然想到另一个问题,觉得有必要插一段说明下,即:&b&&u&关于阅读速度的问题。&/u&&/b&&br&相信很多人,不论是从电视、书籍,还是现实中,看到那些能够做到“速读”的人,都会(或曾经会)觉得很羡慕、佩服(至少我之前是这样的)。觉得这技能简直屌爆了!&br&不过在羡慕的同时,却忘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用这样(或快、或慢)的速度来阅读?&br&本书在前言中便提出:&b&我们的目标是要读得更好,永远更好&/b&!&br&那么问题又来了:如何才能读得更好?&br&读得越快,就意味着越好么?当然不是。&br&“&b&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b&”&br&正确答案是:“&b&在阅读一本书时,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应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b&”&br&换成人话就是: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br&所以总体来说,阅读速度的问题不用过度纠结,不要总是怀疑自己“是不是读得太慢或太快”,正如书中所说:“阅读的速度,不论是快是慢,都只不过是阅读问题一个微小的部分而已。”&br&&br&OK~关于阅读速度的问题插播完毕,回过头来,继续看之前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多读水平略高于自己的书。&br&这就又涉及到一个新问题:&b&我怎么才能知道,面前的这本书,是否“水平略高于我”?&/b&&br&或者说:拿到这本书,我究竟该不该读它?怎么读?该快些还是慢些?精些还是粗些?&br&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就要使用书中介绍的“第二层阅读法”:检视阅读。&br&等等,“第二层”?那第一层是什么?你好像没说啊!&br&好吧,因为第一层叫做“基础阅读”,学习基础阅读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认字了、能自己看书了”。或者换句话说,如果你能读到我这句话,能读懂我写的是啥,那“基础阅读”对你来说也就完全不是问题了,我也就更没必要多说了~&br&不过作者在书中对基础阅读学习阶段的说明我觉得还是很有启发的,甚至对我自学英语的方法修正方面产生了不小的帮助,有时间的话还是推荐看看。&br&OK~话题继续~~&br&&br&&ul&&li&&b&&u&检视阅读:&/u&&/b&&br&&/li&&/ul&上面已经说过,检视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你判断“要不要”、“要怎样”来阅读面前的这本书。&br&不妨想象,你现在站在一个大书店里,书架上各种装帧精美的书籍琳琅满目,流连其间,无奈囊中羞涩,银两有限~那么,在店铺关门前的,同样有限时间里,你该如何取舍,该买哪一本?&br&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显然干站着是没用的。于是你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看起来不错的书,开始翻阅。但盲目的翻阅无疑同样没有帮助。于是,为了帮自己更好的做出决定,就需要对手中的这本书考虑些更进一步的问题:&br&&ol&&li&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li&&li&这本书在谈的是什么?&/li&&li&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li&&/ol&带着这些&b&在检视阅读中要回答的问题&/b&,你便站在书架前开始了&b&“检视阅读”的步骤&/b&:&br&&ol&&li&&u&先看书名页,如果有序就先看序。&/u&常读小说的人可能早已养成了坚决不看序言的习惯(例如,没错,又是我)。因为很多脑残的序里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剧透,甚至有些连结局都给说了,那我还看个毛啊!但要注意,这里我们讨论的是“以增进理解力为目的”的阅读,并非消遣性的读小说之类,所以,“有序先看序”。要很快的看过去,看的时候要特别注意&u&副标题&/u&,或其他&u&相关说明或宗旨、&/u&作者写作的&u&特殊角度&/u&。在对这&u&本书的主题&/u&有了大致的概念之后,便可以暂停一下,在脑海里将这本书&u&归个类&/u&,并&u&思考&/u&一下在那个类型中已经包含了哪些书。&/li&&li&&u&研究目录页。&/u&对这本书的&u&基本架构&/u&做&u&概括性理解&/u&(这步很重要,不要忽视)。&/li&&li&&u&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u&。着重注意那些看起来&u&较重要的词汇&/u&(被引用次数较多的词汇)&/li&&li&&u&读一下出版者介绍。&/u&也就是封面等处所谓的&u&宣传文案&/u&,可以帮助你对这本书多一些了解。即使宣传文案里什么都没写到,只是在瞎吹,也很容易能够看穿,而这或许也正能够说明这本书根本没谈什么重要的东西——这也正是他们宣传文案一无可取的原因。&/li&&li&(* )之所以在开头打了个星号,是因为到了这里,即完成前四个步骤后,你便应该已经对这本书有了足够的资讯,可以帮助你&u&判断&/u&:&u&是要更仔细的读这本书,还是根本不想读下去了&/u&。即:把它放回架子上,再拿另一本来翻,还是在有时间的情况下(书店还没关门儿)继续看看,甚至直接把它买下。如果决定是后者的话,那么别忙,我们的检视阅读还没完呢~&/li&&li&&u&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u&依据便是前几步中,你对这本书的大致印象。并仔细阅读这些篇章&u&开头结尾处的摘要说明&/u&,当然,如果有的话~&/li&&li&最后一步,&u&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u&。这样把&u&全书过一遍&/u&,寻找&u&主要论点&/u&讯号,留意&u&主题脉动&/u&。重要的是不要忽略&u&最后两三页&/u&,因为很少有作者不在结尾几页将自己认为既新又重要的观点重新整理一遍。虽然这些观点不一定正确,但不应错过。&/li&&/ol&完成以上步骤之后,便已经算是很有系统的略读过一本书了,即:完成了“&b&第一种形态的检视阅读&/b&”。&br&等等!“第一种形态”是神马意思,难道还有“第二种形态”?&br&是滴~~不过这个要等下再讲,还是回来继续看我们刚刚完成的“第一种形态”,并且我保证,等下不会再弄出个“第三种形态”~~&br&现在,在花了几分钟,最多不过一小时的时间里,你对这本书已经了解了很多。尤其是:&b&这本书是否包含你还想继续挖掘下去的内容,是否值得你再继续投下时间与注意?&/b&即:如果在上面第5步的时候你还没能做出决定,现在也该决定是否要买这本书了~&br&同时也应该比之前更清楚这本书在你脑海中应该被归为哪一类,以便即使现在不想买,也可以在将来有需要时找来做个参考。&br&&br&OK~接下来,便可以开始讲说好的“&b&第二种形态的检视阅读&/b&”了,或给他一个更有挑衅意味的名字——&br&&br&&ul&&li&&b&&u&粗浅的阅读:&/u&&/b&&br&&/li&&/ul&不要看到“粗浅”二字就急着否定,作者特别强调:他可是很认真的在用这两个字!&br&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所谓“粗浅的阅读”?&br&还是举例来说~&br&回到开头那个例子:还有一星期就要期末考试了,而《高数》还一点儿没学!&br&此时,你便面临一个问题:怎么办?&br&打完上面那句话,我自己都忍不住想吐槽:这特么不废话么?&br&虽是废话,但不能不承认对这个问题,还是有不少解决办法的。例如我亲身见证过的,就有不少。如:做小抄;求大神当外援;找老师软磨硬泡求透题。。。当然,还有我这种打算不眠不休考前冲刺的乖学生~(“啊~呸!”)&br&假设你跟我一样,选择了考前冲刺,打算开始看书,那就又面临着另一个问题(你怎么这么多问题):怎么看?&br&如果能得到学霸或老师给画的重点,自然会轻松不少。但如果你既没有学霸好基友,老师又铁面无私不留情,怎么办?&br&是从第一页开始,一句一句的去看,碰到不懂的地方就去查去问,直到弄懂了再继续看么?&br&如果真这么干,那你可以去死了。&br&如果真这么干,别说一周,一个月、一年,你都够呛能把一本书看完,还考屁试啊!&br&这时,就要用到我们&b&&u&“粗浅阅读”的规则&/u&&/b&:&b&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时,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u&不要&/u&停下来查询或思索。&/b&&br&这一规则可能跟我们已经习惯的阅读学习方式有很大不同,比如高中语文学文言文的时候,老师都是带我们一个字一个字的去念、去翻译,一句一句的解释,即使一片很短的文章,往往也都要几节课才能讲完。&br&所以才有那么多同学讨厌文言文!(当然,不排除存在我这种每篇都想背下来的奇葩~&br&用书中的话说,这其实是在“强迫学生接受这种装模作样的做学问的读法”。&br&同样可以用背英语单词来做例子。相信有不少人都入手过什么“单词红宝书”之类的玩意儿,但有多少人做到把它从头到尾背下来了?就算背下来了,等你背完一遍之后,花了多少时间,真正记得的又有多少?&br&所以现在公认最好的记单词的方法,不是背单词书,而是读文章、读原著,即使一知半解的读,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之后,也会比背单词书的方法有效得多。例如知乎上很火的恶魔的奶爸提倡的“透析阅读法”。如果在读英文原著的时候,见到不认识的单词就去查,那你估计一辈子都看不完一本英文原著,坚持不了几页就给扔边儿去了~&br&&br&之所以仅就这一条规则,就举了这么一堆例子,是因为对它实在相见恨晚,深有体会。之前虽然也看过类似的说法,但总是半信半疑。终于被这本书说服,所以也忍不住唠叨些,希望能通过书中没提到的,自己的例子来说服更多人。&br&&u&你“粗浅”的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之后对这本书的了解,就算只有50%或更少,都能帮助你在重读的时候增进理解。就算你不重读,对一本高难度的书了解了一半儿,也比什么都不了解来得好些~~如果一碰上困难的地方就停住,最后可能真就要对这本书一无所知了。&/u&&br&再引用书中的话来强调一下:“&u&&b&我们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都是说要去注意那些我们不懂得地方&/b&&/u&:碰到生字,就去查字典;读到不明白的隐喻或论说,就去查百科全书等资料;要去查注脚、学者的注释或其他二手资料以获得帮助。&u&&b&但如果时候不到就做这些事,却只会妨碍我们的阅读,而非帮助!&/b&&/u&”&br&&br&(&b&&u&*&/u&&/b&)OK~至此,检视阅读的两种形态都已经说完了,这里当然要&b&&u&总结&/u&&/b&一下:&br&&ol&&li&&u&“多读略高于自己水平的书”。&/u&目的无疑是以求增进理解力~不过也要注意这里用了“略高”这个词,即不要一下做得太过,如果连基础的数学物理知识都还没掌握,就想去捧本儿量子论的书来读,无疑是不现实的。&/li&&li&&u&阅读的速度把握&/u&。整个的检视阅读部分,都是在说一种“在有限的时间中,充分了解一本书的艺术”。所以两种形态都要“快速地阅读”。熟练的检视阅读者不论面对多长多难的书都能很快用这两种方式读完。但这与我们在影视、书籍中所见的那些所谓“速读”是完全不同的。“&b&一个很好的速读课程应该要教你不同的阅读速度,而不是一味求快,而忽略了你目前能掌握的程度。&/b&”&/li&&li&&u&检视阅读的目的&/u&。目前可以暂且理解为“帮我们确定要不要买这本书来读”。因为&u&这世上有许多书其实是连略读都不值得的,如果用很慢的速度来读这种书的话,无疑就是在浪费时间&/u&。而如果你掌握了检视阅读,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这种浪费~但检视阅读的作用当然不止如此,它更是之后要进行的“更高层次的阅读”的必要的准备步骤,有更多的作用和意义。&/li&&li&&u&检视阅读的方法&/u&。这里分了“两种形态”来讲解,即:“第一种形态的检视阅读(包括7个步骤)”和“粗浅的阅读”。但这两种形态本是一体两面的事,有经验的阅读者完全可以同时运用,不过此刻,对初学阅读者来说,还是建议先将二者完全区分开。(其实还是有些纠结要不要把这点写出来,因为我自己目前也不怎么理解如何“同时运用”,也担心会有心急的同学盲目尝试而不得其法,反被挫伤积极性。不过还是决定相信大家的判断力吧,毕竟可能是只我自己层次太低才不理解~)。总之,就是“&b&7个步骤+粗浅阅读&/b&”~&/li&&li&&u&阅读中要考虑的问题&/u&。上面已经提到了3个“在检视阅读中要回答的问题”,想不起的话可以把引号部分ctrl+F查找回顾一下。不过对于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但现在还没写出来,因为打算把关于“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的问题再单开一块儿来记。&/li&&/ol&最后说明一下,也许有人会觉得上面所说的步骤啦~规则啦~什么的,太麻烦,懒得去记,更懒于去做。所以说一下书中的另一个例子:&b&&u&“阅读就像滑雪”&/u&&/b&~&br&而学习阅读,也就与学滑雪类似,要一步一步的来,并并一步一步的练习。如:先要能穿着雪橇站直,保持平衡;手部动作该如何做;腿应该保持何种形态、如何控制力度;背部应该是什么形状,重心应该放在哪里。。。等等。&br&当然,滑雪的时候不该将这些动作都分开来想,而是要连贯在一起,即忘掉那些分开的步骤,才能表现出整体的动作。但是!&b&为了要忘掉这些单一的动作,一开始你必须先分别学会每一个单一的动作&/b&。&br&学习阅读也是一样,至少跟滑雪、打网球等一样复杂,但&b&在达到一个程度时,分开的步骤自然就会压缩、连结起来,变成一个完整的过程&/b&~~&br&&br&好吧,往上翻了一下,竟然写了这么老长!估计能看下来的人应该也不多吧~&br&不过无所谓啦~毕竟我的目的是整理思路、回顾要点,而且这一遍下来,感觉目的显然已经达到了~&br&果然主动学习的最高层次是“Teach Others”~&br&之所以写到这儿打住,主要是因为接下来的部分我也还没读完。计划当然是边读再边更新、修改,但不保证~&br&所以万一万一万一。。。有人真的把我写的这坨东西看下来了,还想继续了解的话,建议不妨用上面说的检视阅读法试着看一下这本书,喜欢的话就干脆入一本儿吧~
正在读这本传说中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目前尚未读完,但已觉得获益匪浅,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整理一下笔记,顺便回顾要点,边读再边补充。首先说个算是比较孤立的“收获点”吧:区分“为获得资讯而读”和“为增进理解力而读”;这两者区别,不妨举例说明:如今…
可参见钱穆先生的《读书与做人
》演讲:&br&
今天在这讲堂里有年轻的同学,有中年人,更有老年人,正是一次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盛会。如按年岁来排,便可分为三班。所以讲话就比较难。因为所讲如是年
轻人比较喜欢的,可能年长的又不爱听。反之亦然。现在我准备所讲将以年长人为主,因为年轻人将来还得做大人。但年老了,却不能复为年轻人。并且年幼的都当
敬重年长的,这好让将来的年轻人也敬重你们。至于年老的人,都抱着羡慕你们年轻人的心情,自然已值得年轻人骄傲了。
我今天的讲题是“读书与做人”,实在对年轻人也有关。婴孩一出世,就是一个人,但还不是我们理想中要做的一个人。我们也不能因为日渐长大成人了,就认为满
足。人乃该要自己做。所谓做人,是要做一个理想标准高的人。这须自年幼时即学做。即使已届垂暮之年,仍当继续勉力学、努力做。所谓“学到老,做到老”,做
人功夫无止境。学生在学校读书,有毕业时期,但做人却永不毕业。临终一息尚存,他仍是一人,即仍该做。所以做人须至死才已。
现在讲到读书。因为只有在书上可以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理想高标准的人。诸位在学校读书,主要就是要学做人。即如做教师的亦然。固然做老师可当是一职
业,但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职业仅是为谋生,当知职业也在做人道理中。做人理当有职业,以此贡献于社会。人生不能无职业,这是从古到今皆然的。但做一职业,并
不即是做人之全体,而只是其一部分。学生在校求学,为的是为他将来职业做准备。然而除在课堂外,如在宿舍中,或是在运动场上,也都是在做人,亦当学。在课
堂读书求学,那只是学做人的一部分。将来出了学校,有了职业,还得要做人。做人圈子大,职业圈子小。做人当有理想,有志愿。这种理想与志愿,藏在各人内
心,别人不能见,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因此,读书先要有志。其次,当能养成习惯,离开了学校还能自己不断读书。读书亦就是做人之一部分,因从读书可懂得做人
的道理,可使人格上进。
谁在离开了学校以后的读书,实与在学校里读书不同。在学校里读书,由学校课程硬性规定,要笔记,要考试。战战兢兢,担心不及格,不能升级,不能毕业,好像
在为老师而读书,没有自己的自由。至于离开了学校,有了职业,此时再也没有讲堂,也没有老师了,此时再读书,全是自由的,各人尽可读各人自己喜欢的书,当
知;在学校中读书,只是为离学校求职业作准备。这种读书并不算真读书。如果想做一位专门的学者,这是他想以读书为职业。当知此种读书,亦是做人中一小圈
子。我们并不希望,而且亦不大可能要人人尽成为学者。我此所讲,乃指我们离开学校后,不论任何职业;任何环境而读书,这是一种业余读书。这种读书,始是属
于人生大圈子中尽人应有之一事。必需的,但又是自由的。今问此种读书应如何读法?下面我想提出两个最大的理想、共同的目标来;
一,是培养情趣。人生要过得愉快、有趣味,这需用功夫去培养。社会上甚至有很多人怕做人了,他觉得人生乏味,对人生发生厌倦,甚至于感到苦痛。譬如我们当
教师,有人觉得当教师是不得已,只是为谋生,只是枯燥沉闷,挨着过日子。但当知;这非教师做不得,只是他失了人生的情趣了。今试问;要如何才能扭转这心
里,使他觉得人生还是有意义有价值?这便得先培养他对人生的情趣。而这一种培养人生情趣的功夫,莫如好读书。
二,是提高境界。所谓境界者,例如这讲堂,在调景岭村中,所处地势,既高又宽阔,背山面海。如此刻晴空万里,海面归帆遥驶,或海鸥三五,飞翔碧波之上。如
开窗远眺,便觉眼前呈露的,乃是一片优美境界,令人心旷神怡。即或朗日已匿,阴雨晦冥,大雾迷蒙,亦仍别有一番好景。若说是风景好,当知亦从境界中得来。
若换一境界,此种风景也便不可得。居住有境界,人生亦有境界。此两种境界并不同。并非住高楼华屋的便一定有高的、好的人生境界,住陋室茅舍的便没有。也许
住高楼华屋,他的居住境界好,但他的人生境界并不好。或许住陋室茅舍,他的居住境界不好,而他的人生境界却尽好。要知人生境界别有存在。这一层,或许对年
轻人讲,一时不易领会,要待年纪大了、经验多、读书多,才能体会到此。我们不是总喜欢过舒服快乐的日子吗?当知人生有了好的高的境界,他做人自会多情趣,
觉得可活舒适。若我们希望能到此境界,便该好好学做人。要学做人,便得要读书。
为什么读书便能学得做一个高境界的人呢?因为在书中可碰到很多人,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人生趣味深,好做你的榜样,目前在香港固然有三百几十万人之多,然
而我们大家的做人境界却不一定能高,人生趣味也不一定能深。我们都是普通人。但在书中遇见的人可不同,他们是由千百万人中选出,又经得起长时间考验而保留
以至于今日。像孔子,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试问中国能有几个孔子呢?又如耶稣,也快达二千年。他如释迦牟尼、穆罕默德等人。为什么我们敬仰崇拜他们呢?便
是由于他们的做人。当然,历史上有不少物,他们都因做人有独到处,所以为后世人所记忆,而流传下来了。世间绝没有中了一张马票,成为百万富翁而流传后世
的。即使做大总统或皇帝,亦没有很多人能流传让人记忆,令人向往。中国历代不是有很多皇帝吗?但其中大多数,全不为人们所记忆,只是历史上有他一名字而
已。哪里有读书专来记人姓名的呢?做皇帝亦尚无价值,其余可知。中马票固是不足道,一心想去外国留学,得学位,那又价值何在、意义何在呀?当知论做人,应
别有其重要之所在。假如我们诚心想做一人,“培养情趣,提高境界”,只此如能在各自业余每天不断读书,持之以恒,那么长则十年二十年,短或三年五年,便能
培养出人生情趣,提高了人生境界。那即是人生之最大幸福与最高享受了。
说到此,我们当再进一层来谈一谈读书的选择。究竟当读哪些书好?我认为,业余读书,大致当分下列数类;
第一是修养类的书。所谓修养,犹如我们栽种一盆花,需要时常修剪枝叶,又得施肥浇水。如果偶有三五天不当心照顾,便绝不会开出好花来,甚至根本不开花,或竟至枯死了。栽花尚然,何况做人!当然更须加倍修养。
中国有关人生修养的几部书是人人必读的。首先是《论语》。切不可以为我从前读过了,现在毋须再读。正如天天吃饭一样,不能说今天吃了,明天便不吃。好书业
该时时读。再次是《孟子》。《论》《孟》这两部书,最简单,但也最宝贵。如能把此两书经常放在身边,一天读一二条,不过花上三五分钟,但可得益无穷。此时
的读书,是个人自愿的,不必硬求记得,也不为应考试,亦不是为着要做学问专家或是写博士论文,这是极轻松自由的,只如孔子所言“默而识之“便得。只这样一
天天读下,不要以为没有什么用。如像诸位每天吃下许多食品,不必也不能时时去计算出里面含有多少维他命、多少卡路里,只吃了便有益。读书也是一样。这只是
我们一种私生活,同时却是一种高尚享受。
孟子曾说过:“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连做皇帝王天下都不算乐事,那么看电影、中马票,又算得什么?但究竟孟子所说的那三件乐事是什么?我们不
妨翻读一下《孟子》,把他的话仔细想一想,那实在是有意义的。人生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有人以为月入二百元能加至二百五十元就会有快乐。哪知等到你如愿
以偿,你仍然觉得不快乐。即使王天下,也一样会不快乐。我们试读历史,便知很多帝王比普通人活得更不快乐。做人确,会有不快乐,我劝诸位能从书本中去找,
便可买到《论语》《孟子》,即使一天读一条,久之也可有无上享受。
还有一部《老子》,全书只五千字。一部《庄子》,遍幅较巨,文字较深,读来比较难。但我说的是业余读书,尽可不必求全懂。要知;即是一大学者,他读书也会
有不懂的。何况我们是业余读书,等于放眼看窗外风景,或坐在巴士、渡轮中欣赏四周景物,随你高兴看什么都好,不一定要全把外景看尽了,何况是谁也看不尽。
还有一部佛教禅宗的《六祖坛经》,是用语体文写的,内中故事极生动,道理极深邃,花几小时就可一口气读完,但也可时常精读。其次,还有朱子的《近思录》与
阳明先生的《传习录》。这两部书,篇幅均不多,而且均可一条条分开读,爱读几条便几条。我常劝国人能常读上述七部书。中国传统所讲修养精义,已尽在其内。
而且此七书不论你做何职业,生活如何忙,都可读。今天在座年幼的同学们,只盼你们记住这几部书名,亦可准备长大了读。如果大家都能每天抽出些时间来,有恒
地去读这七部书,准可叫我们脱胎换骨,走上新人生的大道去。
第二是欣赏类的书。风景可以欣赏,电影也可以欣赏,甚至品茶喝咖啡,都可有一种欣赏。我们对人生本身也需要欣赏,而且需要能从高处去欣赏。最有效的莫如读
文学作品,尤要在读诗。这并非要大家都做一个文学家,只是要能欣赏。谚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诗中境界,包罗万象。不论是自然部
分,不论是人生部分。中国诗里可谓无所不包。一年四季,天时节令,一切气候景物,乃至飞潜动植,一枝柳、一瓣花,甚至一条村狗或一只令人讨厌的老鼠,都进
入诗境,经过诗人笔下渲染,都显出一番甚深情意,趣味无穷。进至人生所遇,喜、怒、哀、乐,全在诗家作品中。当我们读诗时,便可培养我们欣赏自然,欣赏人
生,让诗中境界成为我们心灵欣赏境界。如能将我们的人生投放沉浸在诗中,那真趣味无穷。
如陶渊明诗;
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br&&br&这十个字,岂非我们在穷乡僻壤随时随地可遇到!但我们却忽略了其中情趣。经陶诗一描写,却把一副富有风味的乡村闲逸景象,活在我们眼前了。我们能读陶诗,尽在农村中过活,却可把我们带进人生最高境界中去,使你如在诗境中过活,那不好吗?
又如王维诗;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br&&br&诸位此刻住山中,或许也会接触到这种光景。下雨了,宅旁果树上,一个个熟透了的果子掉下来,可以听到“扑”“扑”的声音。草堆里小虫子经着雨潜进
窗户来了,在灯下唧唧地鸣叫着。这是一个萧瑟幽静的山中雨夜,但这诗中有人。上面所引陶诗,背后也有人。只是一在山中。一在村中。一在白天,一在晚上。诸
位多读诗,不论在任何境遇中,都可唤起一种文学境界,使你像生活在诗中,这不好吗?
纵使我们也有不能亲历其境的,但也可以移情神游,于诗中得到一番另外境界。如唐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br&&br&那不是一幅活的人生画像吗?那不是画的人,却是画的人生。那一幅人生画像,活映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去欣赏。在我想,欣赏一首诗,应比欣赏一出电影
片有味。因其可使我们长日神游,无尽玩味。不仅诗如此,即中国散文亦然。诸位纵使只读一本《唐诗三百首》,只读一本《古文观止》也好。当知我们学文学,并
不为自己要做文学家。因此,不懂诗韵平仄,仍可读诗。读散文更自由。学文学乃为自己人生享受之用,在享受中仍有提高自己人生之收获,那真是人生一秘诀。
第三是博闻类。这类书也没有硬性规定。只求自己爱读,史传也好,游记也好,科学也好,哲学也好,性之所近,自会乐都不倦。增加学识,广博见闻,年代一久,自不寻常。
第四是新知类。我们生在这时代,应该随时在这时代中求新知。这类知识,可从现代出版的期刊杂志上,乃至报章上找到。这一类更不必详说了。
第五是消遣类。其实广义说来,上面所提,均可作为消遣。因为这根本就是业余读书,也可说即是业余消遣。但就狭义说之,如小说、剧本、传奇等,这些书便属这一类。如诸位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可作是消遣。
上面已大致分类说了业余所当读的书。但诸位或说生活忙迫,能在什么时候读呢?其实人生忙,也是应该的。只在能利用空闲,如欧阳修的“三上”,即枕上、厕上
和马上。上床了,可有十分一刻钟睡不着。上洗手间,也可随便带本书看看。今人不骑骡马,但在舟船上读书,实比在马上舒适。古人又说“三余”;冬者岁之余,
夜者日之余,阴雨时之余。现在我们生活和古人不同,但每人必会有很多零碎时间,如;清晨早餐前,傍晚天黑前,又如临睡前,一天便有三段零碎时间了。恰如一
整块布,载一套衣服以后,余下的零头,大可派作别的用场。另外,还有周末礼拜天,乃及节日和假期。尤其是做教师的,还有寒暑假。这些都可充分利用,作为业
余读书时间的。假如每日能节余一小时,十年便可有三千六百个小时。又如一个人自三十岁就业算起,到七十岁,便可节余一万四千四百个小时,这不是一笔了不得
的大数目吗?现在并不是叫你去4吃苦做学问,只是以读书为娱乐和消遣,亦像打麻雀,看电影,哪会说没有时间的!如果我们读书也如打麻雀看电影般有兴趣,有
习惯,在任何环境任何情况下都可读书。这样,便有高的享受,有好的娱乐,岂非人生一大佳事!读书只要有恒心,自能培养出兴趣,自能养成为习惯,从此可以提
高人生境界。这是任何数量的金钱所买不到的。
今日香港社会读书风气实在太不够,中年以上的人,有了职业,便不再想到要进修,也不再想到业余还可再读书。我希望诸位能看重此事,也不妨大家合作,有书不
妨交换读,有意见可互相倾谈。如此,更易培养出兴趣,只消一年时间,习惯也可养成。我希望中年以上有职业的人能如此,在校的青年们他日离了学校亦当能如
此,那真是无上大佳事。循此以往,自然人生境界都会高,人生情味都会厚。人人如此,社会也自成为一好社会。我今天所讲,并不是一番空泛的理论,只是我个人
的实际经验,今天贡献给各位,愿与大家都分享这一份人生的无上宝贵乐趣。
可参见钱穆先生的《读书与做人
今天在这讲堂里有年轻的同学,有中年人,更有老年人,正是一次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盛会。如按年岁来排,便可分为三班。所以讲话就比较难。因为所讲如是年
轻人比较喜欢的,可能年长的又不爱听。反之亦然。现在我准…
智能争霸作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百度一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