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美国,德国 英国的发展历程对今天的中国有什么启示?

德国日本与美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德国日本与美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大​国​崛​起​的​论​文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转载]德国从学英国中崛起,给中国什么启示?
 看来这篇文章非常喜欢,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1、德国从英国发展中学习!
2、日本从德国发展中学习!
3、德国在全球对抗中存活下的企业,强大无比!
4、德国有近千家世界级的隐形冠军!
5、美国也是从向英国的学习中崛起!当然还有二战的机遇!
6、中国只不过在经历德国、美国、日本曾经的成长过程!
7、有一句话很震撼:所谓转型,不是放弃,也不是破坏,其实就是追求高质量,往行业的价值链上面走。以此提升竞争力和投资回报。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技术上不断研发,研发才能产生生产力!
以下是引用新浪的文章,特此感谢!
前几天,我和德国的企业战略专家,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及监事会主席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说了对中国制造现状的困扰,贝格给我说了德国的故事:从1870年到20世纪初,“德国制造”低质廉价,当时全球制造业的金字招牌是英国。为了和德国制造划清界限,英国要求所有商品必须标明出产国。
  之后,德国人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向英国人学习”,从单纯拷贝到开始尝试做产品研发,提升产品质量。20世纪初,“Made in
Germany”已经赢得了好口碑。到现在,很多人已经不记得那段历史了。
  “之后,日本人也走了和德国人基本相似的一条路。从拷贝,便宜货起家,开始有自己的研发,技术,产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反向狙击了诸多欧美企业。受到日本产品和新兴市场的冲击,德国摩托车,自行车,照相机,和纺织品产业基本死得一干二净”。罗兰贝格说。上述这些行业中也有剩下的,基本都是古董,而不是潮货了。
  那些成功对抗了日本电子产品新科技和东南亚纺织制造业的公司,则越变越强。例如德国的工程化工和汽车制造业。中国制造或许占据了全世界,但很多中国制造的产品,用的是德国的机器设备。
  时过境迁,前英国外交大臣的顾问伍德(Steward
Wood)之前在英国《卫报》中写道,“小声地说:向德国学习很好。特别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模式值得英国学习。在我们寻找当前最大挑战的答案时,德国可以给我们启示”。
  这就叫风水轮流转吧。
  贝格先生这段简短的德国工业史告诉我两个道理:第一,没有自有产权和核心竞争力,仅靠仿制和低价是没有前途的。第二,不创新真的会死,这是德企血的教训。
  德国中小企业的欣欣向荣,德国联邦政府对企业创新鼎力支持。创新这件事,要有意识,有环境,还要有制度保障,这些德国一样不少。
德国砸百亿的创新 
在过去100年,德国人的发明很多,从阿斯匹林,隐形眼镜,汽车安全气囊,到MP3和SIM卡。很多德国企业至今还在享受着这些老一代发明所带来的红利。这种惠及几代人的专利红利,正是中国商界很多人最为痛恨的“专利壁垒”。很可惜,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
  2012年,德国在新技术开发和创新领域的投入达到794亿欧元,是GDP的2.98%,目标是3%。欧盟的平均值是1.97%,中国同期这一数字是1.98%。不同的是,创业投资在德国并不盛行,天使投资基金更少见,所以政府与私人企业在创新上的投入占了重头。
  “提到3%这个数字时,我们的联邦政府也是十分自豪。因为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加大研发的投资,他们也看到这个数字本身在增长。”德国博世公司前主席,现任监事会主席弗朗茨-菲润巴赫(Franz
Fehrenbach)对新浪财经表示。德国博世并不是上市公司,他们100多年来一直不变的策略就是在研发上投资巨大:大概是整体销售额的10%。
  “德国整体的研发投入大概占GDP的3%。但我的观点是德国必须要超过3%这个数字。因为德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唯一的资源是德国人的智慧。要让德国竞争力只增不减,就要加大对研发的投资。”菲润巴赫接受新浪财经独家专访时表示。
  这个欧盟里GDP最高的经济体,近五成的GDP是由出口创造的。而在过去5年,即使是欧债危机最为深重的时候,德国私人板块和公共研发机构的投资增加了15%。
  欧盟每年都针对全球对研发投资进行排名。2014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大众,三星和微软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高的三家公司:大众去年一年在研发上的投入135亿美元,超过1000亿(6.2073, 0.0203, 0.33%),比2013年增长近19%。此外,榜单前十名中有五家是美国公司(英特尔,微软,谷歌,默克赫强生),另有两家欧洲公司(瑞士罗氏和瑞士诺华),以及日本的丰田。
  这些千亿级大鳄有很多创新大话题,化工行业在寻找替代石油的新能源,车企寻找替代能源,例如氢动力和电力。德国的环境监管政策催生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以及提升能源效率方面的技术创新。针对创新,德国制造业的话题无限多,但涉及到日常生产中,就是对生产流程和已有的产品不间断的改善。
  “所谓转型,不是放弃,也不是破坏,其实就是追求高质量,往行业的价值链上面走。以此提升竞争力和投资回报。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技术上不断研发,研发才能产生生产力。”菲润巴赫对新浪财经坦言。
  菲润巴赫认为,“效率”这个概念与创新紧密相连,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取:一个途径是创新新产品,另外一个途径是改进技术,更新换代现有产品。
  “有些企业是通过创新的产品提升效率和竞争力,另外一些企业是通过实现操作上完美来获取竞争力。如果以博世为例,我们可以同时生产几百万个零件,保证同样的质量,没有瑕疵。”菲润巴赫对新浪财经称。
  在研发领域,博世的投入是销售额的约10%。按照菲润巴赫的估计,竞争者们在研发方面的投资大概是销售额的3%到6%。
德国过千家的隐形冠军
德国那些超级航母几乎坚不可摧,可并不是德国战车实力雄厚的最终原因。在德国,超过99%的公司属于中小型企业,他们在工业方面高度活跃,如此欣欣向荣,以至于德语中小企业“Mittelstand”都成了一个专有名词,代表着德国工业的脊梁。
  德裔哈佛战略专家西蒙(Hermann
Simon)2009年曾就祖国的“Mittelstand”写过一本书,名为“21世纪隐形冠军”(Hidden Champions of
the 21st Century)。所谓“隐形冠军”,是在某一个细化的工业领域排名全球前三名,或者在自己所在地区为第一名。
  即使如此,他们的品牌却不那么为人所知。最近,西蒙又对他的研究数据进行更新,去年的数据统计显示,在全球2764家中型全球领导企业中,德国占了1307席(47%);这些企业占德国出口额的1/4。对比一下,美国有366席,中国有68席,英国则占67席。
  这样的一批公司,他们在研发上的投入时一般工业公司的两倍,甚至更高。即使与一些以专利见长的大企业相比,若按照专利和雇员数量做比,平均到每位雇员的专利数量是一般大公司的5倍。考虑到成本的精细化,他们最终的投入产出比更高。
  说个例子:德国最大的风机制造商Enercon,拥有全球风能领域专利数的30%。
  还有一些德国公司很多人闻所未闻,甚至连他们涉及的那个偏门的领域都没听说过。西蒙就发现了很多这样散落在德国各地的珍宝式中小企业公司,例如德国凯密特尔集团(Chemetall)是全球最大的稀有金属铯和锂生产商;3B
Scientific,是解剖教学辅助领域的领导者;Uhlmann,是医药包装系统的龙头,而Flexi是专业生产宠物伸缩牵绳的,你想像得到么?仅仅一根小小的牵狗绳,他们垄断了全球70%的市场。
  在很多公司时下对“外包”这样的概念十分热衷时,德国的“Mittestand们”是绝对反对“外包”概念的,尤其是牵扯到他们的看家专业知识时。
  德国有一家叫Wanzl的中型企业,主要业务时生产购物车,以及机场的自取行李手推车。他们的手推车卖到全球各地,包括日本的成田国际机场。
  机场的手推车?看起来似乎没什么技术含量,可质量要求很高。这家公司所有的部件都由自己工厂生产,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才能保证达到他们设定的质量标准。
  这就不理解中国企业想对很多德国小企业发起收购时的困难重重了。
  时下的德国企业中,很多最炙手可热的发明正是来自一些中小企业。举个小例子,仅3D打印技术这个小领域在美国和德国聚集了一批中小型技术公司,于是诸多中国企业家都到德国去收购3D打印方面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公司。结果这些看起来都不富裕的中小企业却根本不愿意卖。
  按照沃顿商学院教授Christian
Terwiesch的说法,德国式创新的诀窍,就是在某一个很狭小的专业领域技术专业知识很过硬,所以即使在很小的板块也可以成为市场领导者。
  很多中国企业乐意收购这种小公司,收购成功的寥寥。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2012年我国的财政收入达到56133亿元,但我国的人均收入...”,相似的试题还有:
材料一:2月14日,日本公布称2010年该国GDP总量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GDP总量少约4000亿美元。至此,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近八年间,中国的GDP总量先后超越了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等强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国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逐渐增大。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五年间,中国贡献了全球增长的约12﹪,相比之下,美国的贡献为17﹪,日本为5﹪。瑞银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平均在25﹪-30﹪,超过美国。材料二: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中国的经济规模达到世界第二,但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还有很多重大的经济结构需要优化。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水和资源还比较高,在经济发展的质量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材料三:中国GDP增长体现了中国的整体经济规模庞大,但人均GDP则依然排名靠后。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日本的十分之一,全球排名约为第100位。而按照联合国确定的没人每天1美元的消费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贫困人口的数量仅次于印度,为全球第二大的贫困人口国家。统计显示,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日本超过70%,中国只有39%;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日本为3.5%,中国仅为1.3%。(1)材料一说明了哪些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认为出现材料一中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应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之路?坚持哪些战略和基本国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对外开放只对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开放。()
2011年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仍是美国,之后依次为___________、日本、德国、法国和巴西。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国外花园中心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0:13:0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国外花园中心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PDF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 英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