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肝胆胰外科杂志外科泰斗著名医学专家吴孟超现在什么医院任职。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院院长网站
当前位置:----正文
中国医师奖揭晓:九旬医界泰斗吴孟超等获殊荣
第九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近日在京举行,本届“中国医师奖”的主题——“百姓心中的好医师”,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位医师获此殊荣。
作为“中国医师奖”获奖人,我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医院的吴孟超院士在领奖时分享了他眼中的“好医生”:首先要有良好的医德,有一张热情的脸,一颗善良的心,一份真诚的情。同时要有较高的医术,不是完全靠各种检查结果去诊断,做“片子医生”,而是要善用自己的手和脑。他强调,当医生最难做的是要有济世的胸怀。既看病又看人,既医身也医心。
吴孟超院士在从医70年,现已92岁高龄,依然奋斗在医疗、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始终坚持亲自查房和做手术。仅2013年就主刀手术198例,指导手术200余例。他表示,“生老病死是不可打破的自然规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今年已经92了,可以用来工作的时间不会多了,但是我不会去想它,所以我非常珍惜时间,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多干点就多干点。”
据悉,本届“中国医师奖”的获奖者中既有深受百姓、同仁爱戴的医界泰斗——年渝九旬仍奋战手术台上的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有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的奠基人杨德森;有感动无数国人、患者喜爱的普通医师——身患绝症仍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河北好医生”贾永青和“白求恩式的好军医”张笋;扎根雪域高原,卧雪爬冰、翻山溜索守护群众健康的“最美乡村医师”布琼;有为了抢救人民生命,舍生忘死、赢得灾区人民好评的“救灾医师”刘惠亮、朱成明……
“中国医师奖”是国务院审核保留的医疗行业最高奖。自2003年正式设立,从2004年至2012年间共成功地举办了8届“中国医师奖”评选和表彰,有625名优秀医师获得此项殊荣。
附:第九届“中国医师奖”获奖医师名单
姓名 性别 专业 单位 职务
李汉忠 男 临床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泌尿外科主任
大外科常务副主任
倪鑫 男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京儿童医院 院长
党委副书记
张运平 男 临床 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 院长
杜智 男 肝胆外科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院长
夏强 男 肝胆外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科主任
朱兰 女 全科 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团队长
陈建杰 男 中医肝病
中西医传染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主任医师
周月华 女 临床 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 乡村医师
乞国艳 女 肿瘤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
余文丽 女 妇产 河北省邢台市妇幼保健院 医生
贾永青 女 妇产 定州市人民医院 ——
胡风云 女 神经内科 山西省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主任
王彩丽 女 肾内 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副院长、主任医师
王振宁 男 外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肿瘤外科副主任
乔淑萍 女 临床 吉林省通化市人民医院 副院长
孙辉 女 外科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甲状腺外科主任
王国年 男 麻醉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副院长、科主任
李佩玲 女 妇产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科主任
郭伟 女 产科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产科主任
张波 男 西医 微山县微山岛镇墓前村卫生室 主任
许建明 男 消化内科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刘沈林 男 中医内科 江苏省中医院 ——
励建安 男 康复医学 江苏省人民医院 科主任
杨云梅 女 老年医学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科室主任
王焱 男 心血管内科 厦门市心脏中心 常务副主任
心内科主任
邹书兵 男 外科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科主任
滕军放 男 神经病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内二医学部主任、神经内二科科主任、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主任
楚英杰 男 心血管内科 河南省人民医院
河南省心血管病医院 副院长
付度关 男 临床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院长
钟森 男 儿科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 院长
王维 男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教研室主任/放射科主任
蒋波 男 肝胆外科 湖南省人民医院 ——
伍卫 女 心血管
内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院长
刘海鹰 男 消化肿瘤外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大外科主任,胃肠肿瘤外科主任
韦英才 男 壮医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
(广西壮医医院) 常务副院长
李建军 男 医学影像 海南省人民医院 主任兼放射科主任
教研室主任
韦嘉 男 传染病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院长
王昆华 男 普通外科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院长
束晓梅 女 儿科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儿科
朱成明 男 神经外科 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胡卫建 男 急诊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 主任
布琼 男 全科 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察瓦龙乡卫生院 院长
时永全 男 内科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亚玲 女 外科 西安长安丰京医院 ——
李徐生 男 外科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原副院长;腹腔镜原主任;基地培训主任;
陶立 男 外科 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
万玛 男 藏医 青海省藏医院 门诊部副主任医师
高峰 男 消化内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主任
汪波 女 内科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副院长
林洪丽 女 肾内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肾内科主任
邓平 男 临床 长春市传染病医院 院长
杨东生 男 肛肠外科 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大外科主任
刘宝瑞 男 肿瘤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中心主任
王志华 女 妇产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产科主任
朱建华 男 重症监护 宁波市第一医院 主任
吴华 男 核医学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科主任
李云 男 重症 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 重症医学科主任急诊医学科主任
赵桂秋 女 眼科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眼科主任
张和武 男 结核病防治 武汉市结核病防治所 病区督导
何建行 男 胸心外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朱小瑜 男 新生儿科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首席专家
金晓东 男 重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支部书记/副主任
裴瑞霞 女 中医内科 西安市中医医院 内分泌科科主任
高燕 女 重症 沈阳军区总医院 主任
张笋 女 神经内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副主任
谭建明 男 器官移植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
向光大 男 内分泌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内分泌科主任
关小宏 男 内分泌 空军总医院 内分泌科主任
吴孟超 男 肝胆外科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院长
刘惠亮 男 心血管内科 武警总医院 心内科主任
姜铁民 男 临床 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 心脏中心主任
茶春喜 男 心血管内科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医院 院长
丛玉隆 男 临床 解放军总医院 ——
黄洪章 男 口腔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
杨德森 男 精神病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名誉所长
易著文 男 儿科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
王天佑 男 胸心血管外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胸外科教授、博导、学科带头人
宁光 男 内分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副院长
李学旺 男 肾内 北京协和医院 原常务副院长
张永学 男 核医学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 科主任
[责任编辑:刘文生]
吴孟超院士:上海将建成国家肝癌科学中心
中国医院院长网
Copyright 2012 Rright Reserved 京ICP备号-7吴孟超相册
  结束语
  披肝沥胆攀登医学高峰,刀锋剪刃闪耀道德光芒。吴孟超,大忠大爱成就至善至美,理想信念铸就辉煌人生。“薪火相传终有继,江山更待新宇开”。一个党员就是一根标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只要每个党员都像吴孟超那样爱党爱国爱民,党的事业就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伟大祖国就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东方网上海频道编辑:陈莹雪电话:021-&东方肝胆医院文化
肝胆相照:吴孟超人生道路的四次选择
20世纪90年代初,因编辑《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笔者有缘拜访了吴孟超院士,以后为采写《上海画报》专稿,也曾多次采访吴老。这次为《中华读书报》“人物”专栏,又特意去拜访吴老。原约定下午1点在吴老办公室见面,直等到3点,吴老才从开刀房(他习惯称手术室为“开刀房”)出来。今天,他又做了三台手术。一位86岁的耄耋老人、国际肝胆外科泰斗级的大家,如此痴迷于手术,已不能光用“敬业”来理解了。治病救人已成了吴孟超的天职,是他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诚如希波克拉底的医德《誓词》所云:“我愿尽我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
从事肝胆外科60多年的著名医学教育家吴孟超教授,每忆及童年,总会沉重地说:“常听人说,童年是幸福的,而我的童年是极其辛酸的……”
日,吴孟超生于福建闽清白樟乡一户贫苦农家。为了养家糊口,父亲跟乡里人去了南洋,以打工挣钱来养家,然而家里还是经常揭不开锅。“我来到这个世界后,就一直缺衣少食,营养不良,直至3岁方能走路。童年时实在饿得慌,就往外婆家跑,舅舅心疼瘦得皮包骨头的外甥,常去稻田里捉几只青蛙给我补养,这种美味至今记忆犹新。”这兴许是吴孟超童年最温馨的时光,也难怪他母亲以后常对他说:“没有舅舅,你熬不过来哟!”
迫于生计,吴孟超5岁就随母亲飘洋过海,到了马来西亚沙捞越的诗巫,寻找在这里做苦工的父亲。一家人身居异国,举目无亲,生活的艰难就可想而知了。6岁时,吴孟超迫于生计已在橡胶作坊干活了,吃的是本该喂猪的香蕉蕊子。每天天不亮就得起身,拿盏油灯,光着脚,随父亲去割胶。如今,吴孟超却风趣地说:“现在想来,这也算是我早期的操刀训练吧!”
吴孟超的父母尝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再穷也要让孩子上学。作为长子的吴孟超成了家里的希望所在,给予重点关照。在当地进步华侨办的光华中学,吴孟超的学习是同龄人中少有的刻苦和用功,因为生活的艰辛,使他早早懂事并铸就了坚强的毅力,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那一年,光华中学从国内来了一位新校长,经常给我们讲国内抗日战争的形势;当时还有陈嘉庚先生组织的华侨抗战救国、支援延安抗战活动……”
这些温馨的回忆当年已在少年吴孟超心里播下了爱国的种子,萌发了“要从屈辱和伤痛中挺起来”的念头。于是,初中毕业后,吴孟超并没有遵循父母为他做的“去学做生意或者去英国念书”的安排,与6位同学相约,回国抗日,报效祖国。看来,由孙中山先生题名的“光华学校”的校训——求知求义最重实践,做事做人全凭真诚,也已在吴孟超心里萌芽了。
这是吴孟超人生道路的第一次选择。
日,在侨务委员会的安排下,吴孟超和他的同学们从沙捞越出发,途径新加坡、越南(当时称安南),前往祖国大陆云南。
“记得在西贡登陆时,验关的法国殖民统治者要我在入关护照上摁手印,由于我看到欧美旅客都是签字过关的,就抗争:‘为什么不让我签名?我会英文,我会中文,我会写自己的名字!’‘黄种人签什么字?你们全是东亚病夫!’”
少年吴孟超看见的是殖民者的狞笑,忍受的是弱者的屈辱,摁下了手印,也埋下了为中华民族争气的种子。
祖国,在吴孟超心中是神圣的。可踏上国土,却满目疮痍,山河破碎,正义的人们惨遭杀戮。多方设法去延安不成,吴孟超只能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之路。他安下心来就地求学,同时报考了云南大学附中和同济大学附中,结果被两校都录取了,他选择了同济附中。
学校位于昆明郊区,上课是在一所破庙里,但吴孟超依然学得有滋有味。第二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吴孟超与马来西亚父母的联系中断了,经济来源没有了,吴孟超不得不通过变卖衣服、沿街卖报、誊抄资料和当家庭教师等来维持生计和学业。生活的磨难,令吴孟超的学习更发愤。1943年高中毕业后,考取了同济大学医学院。
那年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作为穷大学生,吴孟超的生活实在太艰难了。1946年,国民党当局发路费,动员华侨青年返回侨居国,吴孟超没有心动。1948年大学毕业前夕,上海正处在黎明前的黑暗,面对大批华侨青年飞回南洋,吴孟超已学业有成,远在马来西亚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长子回到身边。但是,吴孟超毅然选择留在祖国,迎接新中国的曙光。因为吴孟超自回国第一天起,就下了决心:儿回来,就要为祖国妈妈擦干泪痕,抚平创伤的。
这是吴孟超人生道路的第二次选择。
大学毕业时,吴孟超万万没料到让他留校干小儿科,因为他儿科考试成绩太优秀,得了95分。但是,干小儿科与吴孟超的性格显然不合。当吴孟超向校领导提出转外科的请求时,却引来了这样的忠告:“你才1米62的小个子,能干外科吗?”人矮了,就怕说矮,这话深深刺痛了一颗倔强的心。吴孟超人矮,志可高着呢!
兴许是苍天有眼,一个很好的机遇让有准备的吴孟超捉到了:当时华东人民医院(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前身)招聘医生,凭着对人民军队的挚爱,也凭着对外科事业的执著,吴孟超毅然前去应聘。外科主任郑宝琦教授不解地问:“你外科才考65分,为什么偏要搞外科?”
“我对外科最热爱,我的个性也适合做个外科医生,可学校留我干小儿科,我不愿干,就到这儿来了!”
面对吴孟超的憨厚、坦诚与执著,郑宝琦为发现一棵好苗子而兴奋,毅然录用了年轻医生——吴孟超。郑宝琦的慧眼也许令日后我国小儿科医学少了一位名医,却为人类物色了一位肝胆外科的开拓者,一位与人民肝胆相照的医学教育大家。从此,吴孟超在郑宝琦教授身边投入地工作。古人有“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的断言,吴孟超也许的确有当外科医生的天赋,日后他的老师、被称为“中国近代外科之父”的裘法祖院士说:“我的这个学生就是勤奋。”
这是吴孟超人生道路的第三次选择。
同济医学院由上海内迁武汉,吴孟超最敬仰的老师——裘法祖教授因故滞留上海。1956年,裘老师应聘到长海医院任兼职教授,这一消息令吴孟超激动得几宿没睡。好学的吴孟超从事临床工作不久,多么渴望第一流的名家指点呀!
“有缘直接看裘老师做手术,聆听他亲切的教诲,真是我的福气!”说起从师裘法祖的经历,吴孟超至今仍喜形于色。“我抓住一切机会向裘老师求教,跟他一起手术,观察他的手术技巧,欣赏他的操刀艺术。有一次裘老师在病房住了两个月,我也卷着铺盖在病房一呆60天。”其实,吴孟超如海绵般吸收的不仅是裘老师的手术之道,还有裘老师最精华的部分——医生的为人之道。裘老师品德高尚,知识面很广,话虽不多,却句句说在点子上。他说,做一名好医生要“会做,会讲,会写”,吴孟超心领神会,不仅自己身体力行,沿着这三句话去发展,还将其作为自己培养学生的指导目标,去开刀做实验,讲课带学生,写书写论文。
“裘老师常说:治疗病人犹如将他们‘一个一个背过河’;对待功、名、利禄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这些富含人生哲理的话语,同先辈们说的‘医乃生死所系,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呵!”
正是这些为人之道与为医之术的人文熏陶,使吴孟超获益匪浅。50多年从医生涯中,他一贯待老师敬若父母,待病人不分贵贱,待战友心地坦诚,待学生甘为人梯。
在名师的点拨下,吴孟超不仅学术上突飞猛进,人文底蕴也日益丰厚。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学科日益细分,学术日趋专精,下一步该怎样发展?带着思考与疑问,吴孟超请教了裘老师。“普外是个古老的专业,胸外科已从这里分出去了,现在肝脏外科很薄弱,不妨朝这个方向去发展。”恩师一点,心有灵犀。吴孟超完全领会了裘老师的意图,要在学术上面临一次重大的抉择。
肝胆外科是医学发展的方向;中国是肝癌的高发区,肝胆外科有很大的社会需求;而50年代初外国权威曾预言:中国人没有自己的肝脏外科,起码要等二三十年……这一切都让年轻军医吴孟超思绪澎湃。于是,他挥笔写下了“卧薪尝胆、勇闯禁区”的誓言,带领胡宏楷、张晓华两位医生,于1958年组成了肝脏外科“三人攻关小组”,全副武装地披挂上阵,去揭开中国人向肝脏外科进军的序幕。
这是吴孟超人生道路的第四次选择。(方鸿辉)当前位置:---正文
医学泰斗的人生之旅来源: 中工网分享到:  有这样一首诗赞美这位让无数人仰慕的老人——
  “一位老人在拼搏,使尽全力;一种精神在闪光,划过天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理想的火焰越燃越炽……”
  年近九旬的吴孟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肝脏外科专家,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一直从事肝脏外科事业,是我国肝脏外科的创始人之一。
  为了挽救诸多肝癌患者的生命,他呕心沥血,倾注了自己人生的智慧和精力,从创立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到建成国际性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几十年如一日,他心系人民大众的健康,秉承救死扶伤、竭诚奉献的天职,直到今天,还奔波在医疗、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
  多年来,吴孟超获得了很多荣誉:中央军委授予的“模范医学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由此成为上海第一个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也是医学界第一个获得此奖的临床医学家。
  吴孟超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500万元奖金全部拿出,一部分用于加强基础研究,一部分用于加大学科人才培养,剩下的放进(吴孟超)基金会,用于加快肝胆外科事业的发展。
  年事已高的吴孟超还有着自己的人生夙愿——“现在要做的,还是想办法多救治一些肝癌病人。如果能在预防肝癌、根治肝癌等基础研究方面有突破性的成果,我国的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将会大大减少。”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日忧”,这是吴孟超心系百姓健康、心系祖国医学的真实心态。
  奠定中国肝脏外科理论基础
  吴孟超说过:“我这一生有3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如果不是在自己的祖国,我也许会很有钱,但不会有我的事业;如果不在人民军队,我可能是个医生,但不会有我的今天;如果不是加入党组织,我可能会做个好人,但不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分子。”
  还在1958年,吴孟超的恩师裘法祖受聘为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兼职教授,在裘教授的指导下,吴孟超的手术水平大有长进;此时,他觉得,光做个普通的手术医生还不够,到底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呢?
  裘教授对他说,世界医学发展很快,而肝脏外科目前很薄弱,我国在这个方面还是空白,可我国又是肝脏疾病的高发地区,如果你有决心,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
  吴孟超受到启发。但当时的中国肝脏外科,还处于“三个没有”的状况,即没有教科书、没有符合正常生理的肝脏解剖理论、没有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先例。吴孟超开始了钻研,找到一本由美国人编写的《肝脏外科入门》,他和同事方之扬一起,将这本有20多万字的专著翻译出来,这也成了世界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译著。后来,吴孟超又创立了“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奠定中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创立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提高肝脏切除手术的安全性;成功的完成了第一台肝癌切除手术和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他由此成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
  “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
  吴孟超在给学生们上课时常说:“我们是党培养出来的人民军医,人民军医要把挽救病人的生命作为终身追求。”自从选择了肝脏外科作为自己的事业,吴孟超就与肝脏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我国,肝脏外科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还是一片空白,吴孟超勇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怕风险,敢于挑战,在肝脏手术的“禁区”中,用一双神奇的手,挽救了数以万计病人的生命。在风险和挑战中,吴孟超最为在意的,还是一名人民军医的责任。
  吴孟超说:“几十年的医疗工作,我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医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帮助一个个病人渡过难关。”
  那是1983年春天,来自浙江的一对渔民夫妇,抱着出生才4个月的女婴求助于吴孟超,这个女婴腹部长了一个硬硬的包块,四处求医,治疗无效。吴孟超为女婴做了全面检查,很快断定,女婴得的是“肝母细胞瘤”。
  由于女婴年龄太小,体质又差,很难经受手术,而且吴孟超也没有为这么小的患者做过手术的经历,风险极大。可是,如果不做手术,病魔很快会夺去孩子的生命。当吴孟超把决定手术的想法告诉同事时,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经过3个多小时的手术,吴孟超从孩子的肝脏上切下重达600克的肿瘤,肿瘤的体积比女婴的脑袋还要大。随后,吴孟超又密切观察孩子的一切变化。一个星期后,孩子身体的各项指标都趋于正常,10天后孩子出院了。
  “只要拿得动手术刀,就会一直站在手术台前”
  今年4月18日上午9时30分,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手术室6房,一个中肝叶切除手术正在进行中。据介绍,手术难度很大,稍有不慎,也会造成患者的肝脏大出血,而主刀的医生就是吴孟超。
  2006年,在吴孟超从事肝胆外科事业的第50个年头,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此前,他还获得陈嘉庚医学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等近30项殊荣。在总后勤部为他举行的庆祝会上,吴孟超深情而言:“10年前,也曾在这个地方,大家为我获得‘模范医学专家’称号庆功。当时,我坐在这里问自己,我究竟为党、为军队、为人民做了多少?此刻,我还是这样问自己,怎样才对得起党和国家给予我的荣耀,怎样才能不辜负人民和军队对我的期望?”
  应当说,年近九旬,功成名就,吴孟超可以安度晚年了。可吴孟超却说,“只要拿得动手术刀,我就会一直站在手术台前。”“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但是要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因为我不能拿病人的生命逞强。”
  事实上,常有来自全国各地被“判了死刑”的肝癌患者,冲着吴孟超的名望来到医院,“让吴老开刀是我最大的愿望,哪怕让吴老摸一摸,我也死而无憾了”。正是由于患者的信赖、期盼和需要,让吴孟超年近九旬依然坚守在肝脏外科一线,停不下脚步来。他说过:“我喜欢上手术台,除了病人的要求,自己也觉得,在手术台上很清静、能为病人治病很开心!”
  只要在医院里,吴孟超每天8点钟到达办公室,处理公务,接待求诊的病人,解答学生来请教如何处置特殊病例等。然后,他去B超室,为预约的病人或者要手术的病人进行B超检查。
  吴孟超的手术一般都是在6号房。走进6号房,他并不急于洗手、消毒、换衣服,而是带着助手再次看看患者病情的片子。吴孟超洗手时,洗得非常仔细,就像一个刚入此道的新医生。他说:“认真洗手是减少病人感染的重要环节,也是每个外科医生都应该遵守的基本要求。”
  做完两三台手术之后,吴孟超并不急于离开手术室,而是习惯性地再到弟子们的手术台边看一看,转上一圈,之后,才心满意足地离开手术室。等喝完茶,一般都是下午一两点了,他才去餐厅吃一顿普通的手术餐。
  “那么,一天下来,您就不饿吗?”吴孟超答曰:“几十年都是这样,早就习惯了。再说,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要有‘三功’——站功(一站几个小时)、饿功(手术时忍饥挨饿)和憋功(手术台上不去厕所)。”
  下午5点半左右,吴孟超还要去病房,看看今天、昨天手术的病人,6点半左右才下班回家。下班时,他还得带上一些要处理的信件、要审阅的论文。午夜时分,上海的万家灯火很多已经转暗了,而在吴孟超的书房里,还有灯光在亮着……(记者 杨连元 通讯员 肖鑫 张鹏 李晋宇)
编辑:中工网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胆外科全国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