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每天建房!密度会不会为什么离婚率越来越高高?

当前位置: >
城镇化:豪华的城市建设与人的基本需要渐行渐远
城镇化:豪华的城市建设与人的基本需要渐行渐远
发布时间:&&&作者:易建房&&&
  造大城,建新区,城市面积迅速扩张
  2000年至20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60%多,远高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
  近期,关于造“大城”的新闻频见报端。
  一个年财政收入仅4亿元的县,欲打造成“东方迪拜”;
  一座年财政收入仅50亿元的城市,要投资千亿元造“古城”;另一座城市则正在“重回明朝”;
  西部一座缺水城市竟爆出要挖26个人工湖,最大的达10平方公里左右;
  北部一座新造的“大城”,大街上空空荡荡,耗资数亿元的大型体育设施闲置,花费数十亿元建设的人造景点被拆除……
  时下,在“拉大城市框架,建设××新城”、“x年大变样”、“形成一座新城,带动一个产业”、“建设国际性大城市”等口号下,从小县城到省会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到沿海发达地区,一些地方造“大城”的冲动正加速上演。
  而这些正在建设的“大城”,不少是大马路、大建筑、大立交、大草坪,以大为美,以洋为美,千城一面的景象已隐约可见。有湖的城市,岸边布满了地产项目,有的地方甚至不断填湖造地搞地产,没湖的地方就挖个人工湖;刚建好没几年的高楼、大型体育设施,就因过时而被推倒;有些地方,逢山开山、逢水填塘、逢海填海,蚕食河道、湿地,变更规划,更有甚者,竟把滞洪区也“变更”成房地产开发的热土。
  “当前,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土地的城镇化已明显快于人口的城镇化。”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叶剑平教授说,现阶段的城市发展多采用低密度、分散化“面状扩张”的方式,城市规模和占用土地面积迅速扩大。据统计,2000年至20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60%多,远高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而同期人均建设用地133平方米,超过国家规定限额的30%。
  “行政等级高的城市,其建设用地扩张更快”,叶剑平说,2000年至2010年,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的建成区面积增长95.8%,而同期县级以下城镇建成区面积仅增长了50.9%。一些省会城市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才百分之十几,但他们拿到的用地指标达到了全省的3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0%。“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里,推进城镇化必须实行大中小城市并举,重视发展小城镇。”
  “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时,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不顾自身财力,不顾土地、水等资源的承载力,已经造成很多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守英说,我国665个城市中,有将近400个城市缺水,其中大约有200个城市严重缺水;由于缺乏产业支撑,一些地方出现“睡城”现象,每天早晚高峰,有数十万人在同一时间往返十几、几十公里上下班,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
  “更有甚者,一些城市以‘加速城镇化进程’为幌子、以建设工业园区为名,以获取土地出让收入及相关税费为目的,大搞扩城、造城运动,粗放式占用大量土地,其危害比单宗违法用地事件更为恶劣”,刘守英说,一些外表光鲜亮丽的大城市是以牺牲农民利益和靠行政手段突击造成的,甚至不惜以牺牲部分社会成员利益、增大社会不平等程度为代价。
  一些城市过度追求城市规模和发展速度,加剧了环境恶化。叶剑平介绍,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90%以上城市水域严重污染,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在50%的垃圾处理率中只有10%达到无害化处理,大多数垃圾只能简易填埋,使一些城市陷于垃圾包围之中。
  房价低些,做生意成本少点,交通顺畅些,就医、上学方便点,老人、孩子过马路安全点,在家附近就能买菜、购物,白天抬头看得到蓝天,晚上能看到星星,老百姓对城市生活的要求并不高。然而,在一些地方,豪华的城市建设与人的基本需要渐行渐远。
  低成本城镇化道路存在不可持续因素
  走“土地依赖”的城镇化之路充满风险;城市低密度盛行带来土地利用粗放、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等问题
  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理所当然。但建一座新城并非易事,少则几十亿元,多则几百上千亿元,钱从哪里来?
  “土地出让收入,以及房地产相关税费收入是资金的主要来源”,刘守英说,为了加快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越来越高,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政府财政的比重已从2001年的9.1%提高到2009年的30.8%,以土地为抵押获取的贷款债务规模更是大幅度增长。
  走“土地依赖路径”的城镇化之路充满风险。这种建设城市的方式要继续下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房屋价格持续上涨,从而为土地价格的上升提供保障;其二,不断扩大用地规模,并能低价征收土地,从银行持续获得融资。当前,一些大城市的高房价已超过了居民的承受能力,而再过几年,我国城市房屋整体上能达到供需平衡,土地很难像现在这样能稳定地给城市建设提供资金;而大量低成本征地拆迁,造成了不少社会矛盾,很多农民既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又回归不到原来的农村。
  今年,在国家严厉的调控下,一些地方房子不好卖了,地也就不好卖了,上半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30%多,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和财政状况面临严峻考验。客观地说,长期以来,我们走的是一条低成本城镇化道路,这种模式存在不可持续的因素,城镇发展是建立在低成本获得城镇建设用地、廉价使用劳动力、环境承载严重超负荷的基础之上的,但是,近年来房价地价、资源品价格以及劳动力价格持续较快上涨,今后城镇化的成本将明显提高。
确定方案签合同付款
1、签订意向合同
2、确定需求分阶段付款
3、按要求设计图纸及方案
1、协调发货物流
2、现在安装施工,房屋验收
3、付清余款
优惠价:98000元起
成品设计图
总价格:30000元起全套建筑施工图:¥30000元
&预制房屋信息
总价格:98000元起全套建筑施工图:¥100000元
总价格:95元起全套建筑施工图:¥100元
总价格:9200元起全套建筑施工图:¥9200元
总价格:9000元起全套建筑施工图:¥10000元
&设计图信息
总价格:30000元起全套建筑施工图:¥30000元
总价格:210元起全套建筑施工图:¥560元
总价格:156000元起全套建筑施工图:¥156000元
总价格:面议全套建筑施工图:面议
微信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即刻与小易亲密互动,还有劲爆惊喜等你来!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城市旧城改造的问题与对策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关于“高密度城市”的讨论与观点
《如何在高密度城市中生存》的博文发出后,博文的点击量达到4000多次,而@港漂圈同学转载后,也达到了1500次转发量;古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转发和评论的网友就如同颇有见地的老师,其中有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如果在微博上频繁转发,又有刷屏的嫌疑,所以在此把其中很多观点分类整理了一下,附在后面,供大家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同时我也想在此做几点说明:
第一,文中我把北京与香港进行比较,绝对没有贬低北京的意思,选择北京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原因在于我在北京生活了23年,而作为一名有15年以上驾龄的老司机,我自认为有一点话语权,亲眼见证了北京不断修路架桥的过程,也亲身体验到交通不断恶化的经过,半年前来到香港,在香港没有摸一下方向盘,但是没有觉得不方便,自己都觉得奇怪,于是开始考虑这些变化的原因,于是有了这篇文章;其中有些观点在几年前的博文中就有过,只是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佐证;当然,两个城市的各方面背景太不一样,但这些差异正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内地特大型城市无一例外都开始出现“城市病”的时候;
第二,正如网友所指出的那样,本文只是在一个时点上静态地进行观察,并没有指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我想,这个应当是我们下个阶段需要去研究的问题,但是我也认为,即使是静态的观察已经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当然,也有网友认为应当借鉴、新加坡或者纽约的经验,我们并不鼓励对任何城市的模式照抄,没有一种模式是完美的,但有的时候选择骑墙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策略;
在网友中,其实有很多就是规划、交通方面的专家,本人作为一个圈外人士其实并不专业,但是站在圈外能站在更多数民众的角度去提出问题,也易于为大家理解,还希望得到更多真正专家的指教。谢谢大家!
附:评论精选
@徐阳Eileen:以我为例,公司十分钟内可达维园看展览,运动场,中央图书馆,路边即是抬腿迈入直接使用,家楼下超市饭店商场邮局银行书店地铁全部十分钟内到达,十五分钟即可去网球场游泳馆游乐场上山锻炼。这些便利让人舒心我已完全不在乎住房的拥挤。这里富豪一样乘地铁搭叮叮,且情况不在少数。
@谢小婧Taylor:其实从最开始的不适应,到后面也慢慢发现这种高密度带来的方便快捷和人性化。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室友从美国呆了3个月以后回到香港的第一感觉是回家了,比她直接飞回昆明更有回家的感觉。这种高效率的使用土地带来的便利也给了人安全感。
@wwwwwwhk:现在回北京已经有点不适应那种大而无序的城市规划,在香港去买菜、爬山、海边、游泳、瑜伽、羽毛球,公车站都可以控制在步行5分钟内,也觉得不到小40平的房子住的刚好,简单方便就够了,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追求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然后把它们浪费掉。
@Stephanie-荇:
写得真好,推荐。里面形容北京“大而无当”,就是我对帝都最直接的感受,每次去出差离开前我都有一种“啊!终于可以回去了”的想法。香港给我的感觉就是扎实过日子的地方,毫无违和感。
@让我今天幼稚完:仔细读了一遍,强烈同意作者的叙述及观点。尤其是关于交通、社区、郊野公园、图书馆,必须赞美香港。住房方面,因为住在郊区的原因,并没有长期体会过市区的蜗居生活,这个估计比较难适应……个人感觉在HK郊区生活很不错,非常舒适便捷,相反要下定决心迁往上海的郊区就很不容易,主要还是觉得不方便。
@龙潭Jimmy:一回到香港家,走路手也不敢甩大些,撞怕了。
@许玥Aring:[good]香港生活太方便了,结果现在每次一离开几天就分外想念香港的一切!不过房子小到爆和马路窄没有笔直大道坐车得晕死也是硬伤啊!每次回家都撒欢了跑和打滚啊——终于又有大床大马路啦!
@耳食犬:在北京时觉得去哪都得走很一段很长的路,可是不用抬头就能看见一大片蓝天的感觉真不错,正好喜欢走路。那是空气透明的仲秋。至于香港,倒是能不断刺激人挣钱改善生活空间。
@流川紫芸Queenicy:论住,HK绝对不是一个理想的城市。但论生活,我觉得HK是很舒服的。想吃什么基本楼下都有,需要的永远在附近,想去远一点的话交通也非常便利。对比起来某些城市虽然大,但真的太不方便了。
@下辈子是考拉:每次离港去深圳总是感觉落差很大,各种不便,相比之下香港各种设计都很好很人性化,却具体说不出来差别在哪里。这篇文章算是讲清楚了。
@屈三刚:抛去别的不说,其实我在香港感觉是这个城市无论在屋里和屋外,似乎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 而大陆城市只有在家才安。
@踩着月光逃亡:忘了是几岁的时候,有一次陪老苏去香港公干,看着油麻地来来往往的人群感慨:“这些人走这么快要干嘛,没啥意思,以后再也不来了。”这句话至今还被她提起。
@王缉宪:路网利用率高的原因:香港从1970年代至今坚持公交优先,都基于一个基本认识:香港不可能扩张,所以其路面是一非常昂贵的资源,必须尽最大限度的使用该资源。于是,人口增长时只有靠发展大乘载量运输工具(HOV),限制路面使用率低的方式(私车),和发展离开路面的工具(地铁)来改善通勤。
@HK老罗:其实我的朋友同学基本感觉都是香港太挤,很同情我。但我习惯之后觉得挺好,特别是交通很方便,回内地感觉没有车就很不方便了。现在内地开车也很不方便,堵车停车都是问题。
@北纬三十三度: 国内很多中小城市在上下班高峰期也拥堵得很,如佛山、肇庆、中山、东莞。
@天街小雨绝胜烟柳:这篇写得很好,总结出为什么很多人宁可住得小一点,也更愿意居住在香港。这是一个高效率的城市,所有花费在交通、赶路上的时间得以最小化。出门五分钟内,可以买到几乎所有日常需要的东西。
@长门Travis:解读了香港交通点解如此高效:密度是关键。过去我们修大马路,现在却追求出行便捷,两者不可兼得。如最后一句总结,我们没有想清楚。
@牛人日今口:香港的地铁确实高效,平均等待时间不超过三分钟,而且地铁四通八达,所以上座率也很高,再辅以区域内的小巴和区域间的大巴,这些公共交通绝对无敌了!另外绿化和体育设施也绝对牛逼,住宅区附近有很多体育设施,绝对满足需要,而且公园也特别多,是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CantonKwong:香港交通最使我印象深刻就是其秩序,连挤塞时段亦很有条理。
@魔幻午夜狂之珈琲花:
文章中说的,也是从交通出行角度,讲出了遗弃《梁陈方案》后的北京。苏联城建专家和不列颠城建专家的思维确确实实有差别。
@小木头的美妈: 我在香港步行觉得很安全。
@Ant1843:我一直觉得香港的地铁和道路规划、公共设施配套都是极其出色的, 在人口密度如此高的地区, 出行如此便利,
公共设施如此齐备, 说明城市管理者是以谨慎客观的态度进行城市规划的。
@EvaWoody:关于交通除了建设以外还有政策问题。香港和新加坡都利用提高私家车使用门槛的做法,减少路上的私家车次。沉重税负和高价的停车费令一般人开不起车。香港50万的车能收到37万税。这在大陆是不可想象的。大部分人都只能选择公共交通,马路就能够让给大量的公交车。
@王缉宪:回复@肖喜学:
香港的居住条件并不算好,特别是中下层。但你指出了他们视而不见的,他们不知京人是如何生活的,这就是我认同你文章的原因。但也有些你可能不清楚,比如香港居住区的空气远比铜锣湾好,所以内地人往往误以为港人整天挤在狭小空间中透不过气,而港人常“行山”正是你说的外化。//@肖喜学:请问教授一般香港人是如何看他們的生存环境和居住条件的?
@毫不客气的兔子: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在很多人看来香港的房子是不可思议的小,而以前也住惯大房子的我,一点也不觉得堵的慌。
@Dacapo有时候在路上:前几天还跟@一丹xy_carol
在讨论这事儿,戏称"劳苦人民智慧多",空间小不得不只留下最重要的东西,无形中锻炼了放弃的能力。
@小得小得:北京对城市土地的利用确实非常不集约,不过我也不认为北京应该做到香港那样。既然大陆比香港用地宽松,就没有必要挤成一个球。集约是一回事,住的憋屈就是另一回事了,不能拿着缺点当补药吃啊。
@Chingran:
完全无法认同,至少我觉得北海、深圳都比香港宜居得多。而且一家五六口人住在不到五十平米的房子里碰到个大规模的流感,一个人得病全家都遭殃......当然北京这种摊大饼的规划模式也好不到哪去啦。
@仙草仙花:就住而言,不得不说,美国还是挺舒服的。最常见的住房户型是四个卧室的。每个人有自己的空间,特别是孩子,可以欢快的在家里跑来跑去,有自己的游戏室,卧室,院子里还有篮球架,滑梯,秋千什么的,还是很幸福的。美国房子,我不喜欢的地方:经常要维护,房子五脏俱全,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坏的可能,包括屋顶,外墙,下水道等等,常年积累下来费用高不说,很花时间精力。
@michelleJYY:对我来说,住房就只要一张床睡觉,一个大衣柜堆衣服,一张桌子吃饭看书放计算机,一个卫生间洗澡上厕所就好,大了还真是浪费!
所以我爱香港,不喜欢新加坡。
@苏SZ京:是的。没房的时候,觉得有个三四十平的能住就好。有了三四十平的,又觉得最好大人小孩都有自己的房间,最好还有保姆房。都有了,又想大花园。再有了,还想游泳池?
@有只羊:住了两天香港的出租屋,感觉狭隘得压抑,得知是一般三口之家的居住面积自的确感慨良多。内地超大都市像钟,而香港更像表,玲珑紧凑精细。
@飘洋过海小西瓜:但比起作者所提的种种高密度好处,俺还是选择要大房子。住的家憋屈,什么方便快捷都无法弥补。
@深圳资深民工:社交外移是大城市发展的趋势,现在城市生活比起十几年前邻里串门也是少了很多,但家里仍有客厅以招待亲友。这是社会发展的进程,不会一挥而就。住房小型化,社交外移会是大趋势,我们还没到这个程序而已,不妨十年后再回头看。
@还是柯西莫:有一次,我出门倒垃圾的时候,风把防盗门吹上了,于是向邻居家借了根晾衣杆,把餐桌上的钥匙扒拉到门口,就开门进去了——香港房子真的小,但也真的方便。当初从住的地方去菜场、超市、餐厅、图书馆、文化馆、慢银行、交水电煤气费、打羽毛球,哦对了,还有结婚注册,统统步行不超过10分钟。
@Michaelia_Liu:
光拿图书馆的数量来做比较会有不公之嫌,香港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中央图书馆藏书230万册,北京图书馆(现在的国家图书馆)藏书超过3000万册,上图的图书文献则共有5000万册……另外我其实想讲,路远往往只是一个偷懒不去图书馆的借口而已……
@Wilber_Huang:我堂哥住传说中悲情的天水围,我去住过3次,一点都不悲情,方便得很,小区大堂干净得像酒店大堂,旁边就是巴士总站、公园、运动场、医院、商场、学校、轻铁。
@田野里的含羞草_:在香港所有住过的地区,基本家附近都有1~3间图书馆和运动馆,各种社会福利机构和宗教服务局,费用全免,政府公务员的态度也很和善谦虚。
@Maymay826:香港的郊野公园和读书馆确实很赞!特别是图书馆,建在社区里,却仍然可借到专业书籍。
@kankan的blog:香港有优点也有缺点,但是不能把居住环境当优点说。也说湾仔修顿球场,就在污染最严重的交通干线边上,大巴喷出的颗粒都迷眼睛,就这样的球场还订不到位子。爬山这种运动适合十岁以下的和七十岁以上的人吗?
@之江小隐: 所以香港电商发展不起来,因为出门即可购物,还便宜。
@kankan的blog:作者没有到学校参观过吧,操场在哪里?社区图书馆吗?只能叫阅览室吧,北京一个大学的图书馆相当于这里的八个还多吧,请问图书馆里有几本书?除了烹饪、旅游、星座、漫画、少男少女小说,其他的有几本?
@Tenax西瓦:好文一枚。上周跑了趟首图,路上累坏了。
关于生态及资源
@CasperSin:
好文。很喜欢大埔的小白鹭和中环上空的鹰,因为有绿地、所以还有他们。//@非言语:香港的郊野公园很多,也很棒。
@Tina香港:我住的小区,附近就有郊野公园。上星期经过某住宅,居然有一群小猴子在路边树上攀爬,如果是早上还能见到小松鼠,大自然就在身边。相比各景点的拥挤,去郊野公园爬山,去离岛沙滩是更舒适的旅程。
@Zyues:去新加坡也有此感,坡上虽高密少,但同HK类似的即便在土地紧张情况下还是留出了大片绿地,并且看50年规划也颇多内容。地再大其实都有限,一如金钱与时间,有时倒是越少越能精打细算的巧妙,自以为多的粗放铺张呢。
@Super糖Julie: 有意思的对比,难怪深圳居民也会专程来香港爬山。
@段进宇:永远说土地不够的人只有两种:卖地的政府和买地的开发商。就北京而言,大量存在的是土地的粗放式无厘头使用,从而使交通活动错乱而低效,也因此导致严重的交通问题,继而产生严重破坏社会和自然环境的问题,最终使每个人的生存都变得悲催。
@曼小非:香港最让我佩服的地方就是宁可居住在那么密集的小房子里也要保护好绿地,并且是天然绿地。很多人对香港的印象仅限于商业区的繁华,却不是很了解离岛和郊区的公园有多么原生态多么漂亮宜人。
@廖智聪:文章忽视了一点,香港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水,据我所知还有电力都是靠内地供给的,香港的人口比帝都少,所以这些资源还能供得过来,而且外地人要去香港工作可不像外省人到北京工作那么容易,如果帝都也那么密集地发展,人口得有多少?是不是得把整个河北加上周边的其他省份都抽干?
@低调的无名:从这几年的供电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是香港电力输送到广东,但在个别时候、个别情况下,从电网安全、稳定来考虑,也有时从广东往香港供电。总的趋势,还是香港往广东输电。从1979年广东从香港购入电力2.5亿千瓦时至今,绝大部分时候是香港电力输送到广东。日,电监会副主席王野平出席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并对粤港联网进行了权威总结。他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电力供应相对紧张的时期,广东从香港购电以弥补电力不足。
@yangou777:再进一步可研究研究如此密集的地方,垃圾废水如何处理,邻里矛盾如何化解,医疗卫生、教育资源分布及社会公平性等问题…对比大家幸福感。
@晴朗要奋斗:令人深思并受启发。没有绝对完美的城市和制度,好的方式应该学习。盲目自大自闭是行不通的。比如某军令状,三年势必改变空气污染与环境。
东莞-深圳-惠州区域与香港区域的比较&
关于规划与土地利用
十几年前,我初到香港工作,就有过作者类似的想法。感谢作者有条理而不繁复的论述。在城市规划和发展方面,大陆许多城市其实还在错误的方向加大油门。
密度属于统计概念。对比还需要从统计数据层次进行。流行病学、心理健康、拥挤程度、公共设施人均占有率、开敞空间占有率、城市生活质量、城市风险。只看郊野公园和建成区比率是精英们的郊野梦看法;只看人均能源消耗量是技术政策的看法。“密度”是个中性词,高密度是需要长时间文化适应的词。
@薄力之:国内城市的一个普遍问题在于用地的低效,大面积的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效率极低,这个可以从居住用地占总建设用地的比例看出,国外的城市普遍在50%以上,高的城市可以达到70%到80%,国内有多少?30%左右。
@D调的Wendy:本文主要讲了好的一方面。。。高密度住房的另一方面是政府惜售土地,严重推高了地价,握有大量土地资源或者有能力买地的地产大亨们发大财,普通民众则因为要承担高昂的地租费用而变相向地产商交税。高企的租金成本也严重限制了城市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发展。
@夜半钟声盗客船:把香港说得天花乱坠,那为什么香港人选择移民还是会去加拿大这样的地区?香港好不好,香港人自己明白,密集的好处是人都清楚,但密集的缺点大家也一目了然,密集只是站在静态的角度来解决问题,而城市的发展还包括科技。
@憨山净水:香港的规划是计算出来的,而我们的是拍脑袋决定的。
@Chen_xiao_sheng:户型可以大些,香港完全是炒上去的。容积率、野生区、市中心私车比率、图书馆体育馆分布等,可以学学香港。如果借此推高房价减小户型就是居心不良了。可以借鉴一些城市规划的方法。
@coleridge:但就居住密度而言是没有参考性的,北回归线以南的临海城市对日照通风间距的要求完全不同。
@Lynn琅:大致有道理。但北京与香港纬度相差甚远,光照条件和住宅容积率、适宜户外活动的时数等条件都不具可比性。
@又游来还有趣:有理有据,言之有物,但不得不补充一句:南北方的自然条件差异也是显而易见和不可忽视的因素,直接影响到住宅间距和绿化效果。北京一年有四五个月露天见不着花花草草,大家在室内活动的时间更长。
@一个头N个大:对日照间距一直不认可,保持室内温暖和卫生的方法多种多样。就日本而言,算是高密度低容积率的代表,即时在、,高层住宅也比上海北京少很多,小小的房子,窄的会车都有点困难的宅间道路,但是其居住水平远在我们之上。关键是怎么释放城市资源以共享,而不是霸占。
@Lynn琅:回复@hitchcock007:香港是海岛,垂直高差也很大,半山的住宅都是自动扶梯的坡度,这大概也是间距优势。
//@hitchcock007:可以拿北京跟纽约比嘛。我觉得10米rear yard和3米不到的side
yard,确实是光和气的底线,就这样,开窗也要顾忌偷窥了
@arkitekto-XX枫:这么比起来的话新加坡更是小了,香港的可开发土地还是多的… 不过在规划策略的细节上看来有所不同…
另外说实话,在这种「小」地方我只看到过一次容积率达到4.5的情况,而前几年在成都反而经常看到在不大的用地上做5-6的容积率…
城市规划者的不用心可见一斑。
@新景新影:联想我们的城市规划,愤怒!我们有很多城市,20年前可以说是一张几近空白的优等画纸,可这些年就让一个个“一把手”涂鸦了。1990年代地级市的规划必须报国务院批准,如今是什么情况?
@萧萧老爸:到农村你会发现土地浪费更严重,一直不喜欢大街区,但做设计的时候,能怎么办。
@荒野之贤者:比较了八九十年代只有越秀、荔湾、海珠老三区的时候的广州和现在的老三区新五区两地县的广州,显然是当时方便得多[思考]话说卫星遥感地图上看,原本以为是高度城市化的香港大片大片的绿色,原本以为城区面积很小的深圳大片大片的水泥灰色,完全就是和俺印象中相反。
@Dnax设计客:抛开香港受惠于英国成熟的规划理论,国内还是应学学香港规划体系中机构分立、严格依法、技术专家和监管体系拥有绝对权威的先进规划体制。
@路德维希Angeber谦:我国土地浪费非常严重,出行距离长,痛苦感强。领导井底之蛙,对建设成就夜郎自大,沾沾自喜。
@沈驰建筑师:我一直认为:香港是未来高密度、立体化、可持续城市的原型!
@王__晓东:把图放大到珠三角,对比更强烈,香港发展至今,也没有提出工业上山、城镇上山,填海造陆量也小于很多沿海城市。其中隐含的发展理念,值得城市决策层深入思考。
关于比较与借鉴
推荐细读全文!在香港住了20年,我见证了本文描述的一切。香港方式是独特的,难也不需要复制。但如作者言,对比香港北京可让人明白很多。如果香港还缺什么,就是它正争取的2017年普选所代表的东西。希望新中央明白这对治港甚至治国的真正意义!
@永杰Jack:这是一篇很值得一读的文章,不仅同理于深圳,也同理于广州。香港来交流的同学永远都无法明白为何一个(广州)小谷围一片湿地都没有,却只能容下香港一个屋邨的人口。
@小狐狸仔:城市定位不同,不太有可比性。其实香港和纽约、上海比更合适,北京既然是政治文化中心,更应该和华盛顿之类的城市比较吧?
@贝勒府_兔儿爷腰:
京港两地差不多是个极端,从小到生活饮食,大到城市政治,拿来作对比,会是很有启发性的~~一个中心一个边缘,资源的流动是一个奇妙的过程。
@冠姓希:大部分观点都新颖在理,但一个农工商三产并举的城市能被拿来和一个纯商业城市比较吗?上海vs香港也许更合适吧。
@Ellie小小麦:虽然我赞成高密度城市,但这样拿指标把香港跟北京比,一是对北京不公平,二是有上帝视角之嫌。北京的摊大饼固然有其政策上的失误,但本身城市机理也限定了它的风貌。不说雷打不动的紫禁城,北海,就是那些四合院,胡同,每一处都写着北京的铭牌。如果北京像香港那样盖成蜂窝,问问老百姓,愿意吗?
除了香港之外,更值得参照的是日本。日本没有大的平原,人均可使用的居住和耕地面积均很小。但是日本的城市交通之便利,绿化之覆盖,及公共体育设施之普及,均让中国内地望尘莫及。
@鸿击长空:很有借鉴意义。不过,象香港那样的城市规划也太极限了些,跟自身的资源、城市发展历史和定位有关系。如果内地城市借鉴香港的城市空间规划骨架,但适当降低容积率,还是可以的。
@大头快跑:这个帖子解决了我最近思考的一个问题。貌似许多超大规模城市在事实上已经很难救回来了,看似合理的容积率限制结果其实很失败。
@子呼者曰:高容积率,立体化是中国城市化出路,叫停城市无休止蔓延,还更多土地给自然,中国十年来有多少耕地消失?现在的耕地面积又有多少是在大西北半干旱区?当年的鱼米之乡有多少仍然存在?现在大西北新垦的耕地又能维持多久?
@范文兵围脖:
学习了。因为不是专业文章,拿不准数据是否完全准确。但大致方向没错,比较的方法也很好凸显了问题所在。我从美国回国内,第一个感觉就是,什么东西都变小了。那么,我们是应学美国继续放大,还是学香港,和高密度和谐共处、寻找生存质量,从中国用地、人口现状,我肯定赞同向后者学。
@叶_慈:这篇文章纠正了我对城市的认识。生活在上海这种特大城市,一直有个困惑我的问题:怎样能让人们在认真投入工作的同时能吃上自己家里的三餐。这个问题现在终于找到答案了,可是中国的城市规划者却在往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flyingsun_hk:
香港的发展有其独特性,在有限的资源下,把城市规划做到了极致,非常有效率的一个城市。但这种发展方式是否适合所有地方,值得商榷。对空间的追求是人的本性,过于狭小,会非常的压迫。尤其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一定的空间是极为重要的。
@钟中微博:我不爱比较,偏有人爱比较,还非得比比房型大小、人均面积。我只认为香港在城市管理、空间规划、运作效率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大陆学习。
@MT03:所谓的高密形态,是经济逻辑而非人居逻辑所致,如果离开了长期的高房价(即所谓投资属性),有多少非本地人愿意在香港忍?如果楼价暴跌后因为经济不行长期低迷,有能力搬走的人会因为所谓的便利而留下吗?我不认为作者会说yes,除非他住三四千尺的豪宅。这种高密经验要真符合人性,早遍地开花了。
@happyplaza:以前看到的多是HK开发商裹挟政府不开发土地。这篇描述得很细致,但仍未涉及原因层面。
@宅货店: 很想知道香港如此独特的城市规划、城市文化是如何制定形成的?如果王老师或作者能再介绍下来龙去脉就更好了
@ZLC_Plan:高密度,低密度,各有利弊得失,而且主要是说城市外在表现,本无优劣高下。城市发展是历史、制度、经济和文化的混合体,若说反思,首先需要思考的是一国两制背景下城市管理的巨大差异。
@周吟:很多年前就想说这个问题,归根结蒂是利益问题,现在国内最主要的问题是政府站在集中卖地的角度,倾向于大面积征地规划路网,整块整块的卖给大开发商来牟利;这样结果是大路网之间没有毛细血管的小路网,全部封闭式小区,这样所有的车必须在外面的大路网上行走,造成无法解决的交通以及尺度问题。
我的更多文章:
( 23:47:07)( 01:17:31)( 20:27:51)( 20:03:42)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f配置要求越来越高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