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走上生物科研论坛的道路,请大师指点。

听朱熹平说科研:静心做学问 研究乐无穷
 您的位置:
听朱熹平说科研:静心做学问 研究乐无穷
日 07:57:11
 来源:人民日报
】 【】 【】&
&&&&新闻回放&&&&6月3日,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在北京宣布:在美、俄等国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我国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院院长朱熹平(左)和旅美数学家曹怀东证明了庞加莱猜想这一百年数学难题(相关报道见本报6月5日文化新闻版)。消息传出,朱熹平成为焦点人物。日前,本报记者见到了这位科学家,并和他就科研进行了一番对话。&&&&中山大学数学学院掩映在一片斑驳的树影里,幽静而又淡雅。见到朱熹平教授是在他的办公室,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并没有过多的陈设,墙上的黑板上还残留着演算过的数学公式,房间里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这位44岁的年轻数学家,穿着一件简朴大方的T恤,态度和蔼可亲,说话极有条理,简洁的言谈里不乏思维的敏锐。   数学家不是“孤独的思考者” &&&&在团队里享受研究乐趣 &&&&记者:您曾经说过,做研究的过程很享受。数学大师陈省身也说过,数学很好玩。您怎么体会这种很享受的过程? &&&&朱熹平:做研究的过程的确很享受,发现新的东西,揭示新的东西,看到以前你所没有看到的东西,通常会使你欣慰。 &&&&而且,现在的数学家已经不是“孤独的思考者”,而是很注重团队合作。在我们这个团队里,大家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乐趣无穷。我们的团队有5个人,包括曹怀东、陈兵龙等,他们每个人都非常出色。我们也会在学术问题上有争执,但研究气氛非常好,非常和谐。在论证过程中遇到难题想放弃时,是团队的力量使我坚持下去。 &&&&当然,我们赶上了一个做学问的好时代。政府、学校给我们创造了非常优越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使我们可以心无旁骛地搞科学研究,享受这其中的乐趣。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不积累就不知道什么是创新 &&&&记者:您第一次有挑战世界数学难题的冲动,是在什么时候? &&&&朱熹平:其实,我第一次对数学难题的挑战就以“失败”告终。在中山大学读大三时,我就不知“天高地厚”,尝试论证“连续统假设”。这在当时是一个已经破解的世界难题,但我完全不知道。当我自信满满地把证明过程拿给指导老师看时,老师拒绝了我,只丢下一句话:如果你错了,我不用看;即使你对了,我也看不懂。从那以后,我意识到做学问要静下心,不要先想到要攻克什么难题,而是要潜心积累。不积累,就不知道什么是创新。 &&&&从事数学研究,不一定要特别聪明,但一定要踏实。破解简单的东西,聪明的人来得快;但攻克有深度的、复杂的东西,虽然悟性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踏实,有耐性。 &&&&记者:破解庞加莱猜想的过程中,对您触动最大的是什么? &&&&朱熹平:这是一个失望与希望不断反复的过程。因为我经历了太多的失败,我现在已经把失败看成常态,把成功当做偶然。在破解庞加莱猜想的过程中,我从未给自己定下任何目标,只是沿着这条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我由衷地希望能够安静下来继续做研究,因为我觉得我目前仍然处于上升阶段。   大师作用不可估量 &&&&与高手交流有助于少走弯路 &&&&记者:数学史上有这么个说法,数学是年轻人的世界,一般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出成果大多在40岁之前,之后就会走下坡路。您对此怎么看? &&&&朱熹平:的确有这样的规律,但在中国,这个时间可能要晚10年左右,因为我们接触大师的机会少,进步会比较慢。而国外的学者很早就受到了大师的指点,进步就很快。 &&&&我本人也幸运地得到了包括丘成桐教授在内的大师级人物的指点。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转向几何分析,但刚开始很艰难,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转错了。1997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我第一次正式与丘先生对话,一谈就是20天。丘先生鼓励我研究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开创的Ricci流。丘先生的眼光非常好,他说这个问题到了该做的时候了,你们应该积极去做。我想,与高手交流,对学者来讲,是快速成长、少走弯路的重要途径。 &&&&记者:对于中国本土的学者来说,怎么接触大师呢? &&&&朱熹平:那就要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跟国外优秀的大学、学者交流。比如说我们跟巴黎高师开展合作,那是顶尖数学人才的摇篮。我们请他们的大师来讲学,还把我们的老师、学生送过去做访问学者。   大师的指点加上几代人的梯度推进 &&&&中国的科研水平一定能赶上去 &&&&记者:在您看来,中国的科研要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最关键的是什么? &&&&朱熹平:就是我刚才讲的,要有大师的指点。其实不光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这些很依赖实验的科研领域都是这样。事实上,我们的实验设备已经不比国外的落后多少,经费也不少了,最缺的还是大师。 &&&&另外,还需要一代一代的梯度推进和积累,毕竟我们跟国际先进水平有那么大的差距,需要慢慢地赶上去。我的学生们现在的成就已远远超过了我当年的水平,他们的学生今后还会超过他们。这样一代一代的发展,整体推进,经过若干年,中国的科研水平一定能赶上去。
请您发表感言,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
(责任编辑:
 读图时代
24小时新闻热点也是醉了,劳资发过的paper比很多人看过的paper都多,评论中居然还有人给我高谈生物科研的光明出路、科研与人生的意义、努力与成功的辩证关系。--------------------------------------------------------------------------------------------------------------------------------我很好奇,那些声称不满意生物科研的都是无能loser的人生赢家们,他们自己发了什么paper,取得了什么事业成绩?如果认真做了生物科研,切实做出过一些成果,发了一些paper,对生物科研圈子有一定的了解,更多感受到的应该是沉重,而不是“我师兄厉害”,“我同学厉害”,“千老厉害”。下文是干货。---------------------------------------------------------------------------------------------------------------------------------我看到很多人举例子的时候,把PhD或者postdoc期间发过Nature, Science, Cell等顶级期刊作为生物科研成功的标志;这种情况一般可以推断该答主为PhD或者高级本科生。为何?因为能瞅到的都是眼前PhD和postdoc的那点事。那什么能够作为判断生物科研“取得成功”的标志呢? 是没有PhD和postdoc导师挂名的情况下,自己或自己管理的实验室独立发表3篇以上Nature,Science,Cell及其高影响因子期刊论文,每两篇论文之间的间隔不超过2年。请大家好好琢磨一下,能做到这一点的科研界新人有几个?要成为这样的幸运儿,你首先要在PhD期间跟对导师,选对方向,成功克服或者绕过论文发表过程中的政治斗争;然后postdoc期间也要选对实验室,选对课题,从高影响因子论文发表的政治斗争中幸存两次以上;然后,要赶上有合适的position和funding,找到靠谱的学生,选对方向,再次克服政治斗争三次以上,最终才算是survive下来。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失败,对于生物科研的路来说都可能是毁灭性的。Cell, Nature, Science这样的paper只能保证你在论文发表的两到三年以内有生存下去的机会。这才是事实。---------------------------------------------------------------------------------------------------------------------------------生物科研现状的根源是落后的科研组织模式与日益增长的科研结果需求之间的矛盾。生物系统是复杂系统,其每一个细节都饱含信息,不同层次会涌现出不同的性质与规律。因此,科研骑士时代的组织模式即导师-博士生制度对于生物系统的有效解读来说显然是低效率的。那么什么样的组织方式是高效率的呢?人类的工业文明史已经给出了答案---高度分工化的协作。实验室内部,有人专门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有人专门负责做分子克隆,有人专门负责提取蛋白质,有人专门负责记录和解析数据,有人专门负责撰写论文。等等,这不就是很多做蛋白质结构的实验室在用的组织形式么?对!施一公多次强调的“博士生好好做实验就行,不需要看paper”其背后逻辑就是这样。结构生物学领域的高度竞争导致了高度分工化的实验室组织模式更为普遍。另一个例子是,美国Harvard Medical School等生物科研的领军机构,当前的科研主力并不是博士生,而是博士后;很多实验室已经不招收博士生,很少招收博士生或者博士生放羊了。为什么?因为博士生的角色是被培养,而博士后则能更好地承担科研课题。这样不挺好么?Paper发得又快又多,phd和postdoc难道不应该开心么?是,paper发的快且多,可是phd和postdoc得到了什么?得到的是 USD或者 RMB与后面2~3年可以survive下去的机会。他们的技能是高度分工化的;当他们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的时候,又怎么独立做科研?他们中的幸运儿与能力强大者,最终掌握了全面的技能,具备了做好科研的视野与sense,可他们的实验室怎么运行呢?为了以不长于2~3年的间隔发表高影响力期刊的paper,他们必须采用更为高效的组织管理模式。什么模式?还是高度分工化。最终的结果就是生物科研工作者日益无产化,而且是以“博士生教育”和“博士后培养”的模式被剥削着,因为开展科研所需的仪器、经费和相关资源,都掌握在少数的实验室主任(Principle Investigator)手中。导师-博士生制度的核心是教育,而生物科研体系的核心评价标准是高效率的论文发表。其他科研领域的核心评价标准也是论文发表,可是生物系统的高度复杂性决定了对于生物系统的解读必须是高效率的,其组织形式必须是高度分工协作的。这种内在的矛盾决定了生物科研是一门技能高度分工化、续航高风险的行当。那么解决的出路在哪里?在于用机器替代人,提高解读生物系统的效率,让获取每个数据点的成本降低3个数量级甚至更多,让生物数据的解析与重复没有门槛,将人的mind解放出来,更多地用于intelligence contribution.
前些时候Nature杂志做了一篇文章,叫做"The automated lab"。文中报道了新近出现的用机器人与配套软件开展“云端实验”的技术公司。其中一家公司叫做,大家可以去他们的主页看看“云端实验室”的样子--每一个实验过程都是可以用基于Wolfram的软件进行云端编程的,每一个实验细节都将被机器记录下来提供云端下载。当Emerald Cloud Lab这样的技术普及的时候,也许生物科研的PhD与postdoc们掌握的核心技能不再是提质粒、养细胞、杀老鼠、过柱子;至少,核心技能应该是编程了吧。
生物专业坑人不坑人?我说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都很坑,我就明确告诉你这点。&br&&br&支持生物专业的人指责我黑生物专业、&嫌弃别人的理想与热爱&显得我自己非常low逼。但是我实际上黑的可不是&生物学专业是否重要&。我黑的是生物学专业的出路,甚至也不算是在黑。生物类专业竞争基数大、工作难找、工作强度大、工资低等等这都是客观事实,&b&陈述客观事实不叫黑&/b&。以前在求职、科研时我见过足够多的来自外界强大的压力与偏见了。中国是一个非常看重出身、文凭的地方,看看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的专业要求,明明就是同一个专业,因为专业名称上多了一个字两个字的就没有报名的资格。不少自学编程的生物学生编程编得并不比一些普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差,就是因为简历上专业不对口卡着,面试都没得面。我不觉得一个人在短暂、有限的人生中非得要经历这些本可以不必承受的负面经历,他们应该过上像样点的生活。&br&&br&也许部分有别的特殊能力的生物学生混出头了,那他们靠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是能通过学习生物专业所能得到的?有多少生物专业学生能模仿进而变成一条稳定的就业途径?比如有的生物学生去做传销哦不营销,别的专业例如学计算机的学生,可以进而发挥他的营销天赋,也可以退而当本行的程序员,生物呢?一旦退回去后又能去干什么?所以说啊,一个人呐,当然可以喜爱生物、可以喜爱生物学。比如学习摄影,拍各种动植物的照片也是对生物的一种热爱呀对不对?但你所谓的&喜欢生物&真的只有选择生物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生、科研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实现理想爱好的相关途径吗?值不值得花上四年八年十年的时间用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去搏?每个人在选择之前都应该思考一下。&br&&br&求职市场的情况已然如此,那么就算生物专业的学生听从学校和老板们的号召&万物皆下品,唯有科研高&,把高校里的生物学专业教职、PI或者二老板当成就业目标,难度也是奇大无比。我以美国举例,全美一年至少毕业8000个Biology PhD(中国国内每年的PhD毕业生数量?你猜。),再加上第三世界国家成群结队来美国的博士后,卖方市场每年有多少人竞争?可是美国前一百大学的每年放出的Permanent Faculty Position/AP,满打满算不过二三百个。没有Faculty做,那就只能做博士后再博士后(mitbbs上俗称&b&千老&/b&),除此之外还能如何?国内找高校教职的情况,大可以翻翻自己所在的学校里最近应聘青椒(青年教师)、X人计划的Candidate都是个什么背景和成果,比如Mitbbs上很有名的帖子(注意这还是小私校的情况):&br&&a href=&///?target=http%3A///article_t/Biology/.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招个教书匠,看申请材料看得很压抑……&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说回国内,确实研究生扩张的有点多,把一些成绩差的、无心科研的人也招进研究生院来干活了,然而那些成绩差的人,如果早点意识到出路少、出路难,学校也落实宣传工作和转行的平台资源,大二、大三时就积极准备转行,另谋出路,日子一样能过。很多人都是被&b&生物专业容易保研&/b&给迷糊了双眼,结果26岁才硕士毕业,或者快30了却博士延毕到头一场空,更没法说再去和计算机这种&挂了科照样有机会找上万月薪的工作&的专业比一比。&br&&br&还有些生物洗地的觉得自己的家境不错,就算博士毕业了退而求其次,当个科辅也能接受,那么他们确实比较幸运。不过有多少Ph.D可以有这样的幸运?如果一个男生搞生物科研,我想:&br&&b&(35岁以后评上AP/找到永久职位、即使评上了Tenure也拉不到足够的funding)×(老婆受不了天天晚上泡实验室、父母家庭负担大、一方家人中突然生急病乃至不幸生了两个男孩)&/b&&br&在这两个集合里随便碰上一种组合,除非他老婆特别有钱,我觉得他这辈子基本就拉倒玩完了。问题在于,这些事都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按照期望公式,如果:&br&&b&E=P(生物学成功的概率)×P(成功后的收益)-P(没成功的概率)×P(没成功的损失) &0 &/b&&br&那么也只有明白&富贵险中求&,或者压根不在乎失败了会怎么样的人可以英勇无畏地去,但谁也不能强迫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觉悟。&br&&br&成功的方式自然有很多种评价(甚至我个人觉得不追求所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行,只要日子能过得下去都可以接受),但是当生物学生大部分都只能转行,以比别人大好几岁的年龄拿着别的专业初入职场的收入,能算得上是生物学专业的成功吗?生物专业Graduate students当初决定耗在生物Research training上面五六年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毕业了顺利转行吗?PhD接受的教育是学徒性质的、准备将来做PI的预备训练,整个PhD Program的培养导向就是培养合格的Scientist。一个本科的生物学生要转行还不算特别特别困难,等小三十岁了快毕业了发现在学界没饭吃了,转行了年纪又大,怎么办?不做PI也可以,那么当千老。就算千老工资仍然很低、工作强度大,可能配偶工作不稳定甚至无业、两地分居乃至长期单身这些都可以接受,可是千老能持续做多久?按照北美的规定,一期博士后只能做五年,不能长待,并且NIH Grant的增长率远不及PhD 和 Post-PhD的增长率,这样看近十年后大部分人将想做千老都做不了,那时怎么办?&br&&br&那么最后还是这样一个老问题,怎么生活?&b&为什么生物学学生非得被要求强大到能挑战规则的高度才能周全地求个在别的专业里只能算体面、平稳一点的生活&/b&?这样的专业,为什么不控制招生数量?为什么不设置一个高门槛持续、尽早筛掉并分流不适合的人?难道还不允许说一说了?&br&&br&我本来大可以每天就搬搬砖、刷刷知乎,闷声不发财。我黑生物学专业,计算机专业的招生老师又不会给我半毛钱呀对不对?我现在在知乎上这样说是因为我见得太多这行的辛酸了。如果一个名校出身(清北华五本科)、导师牛逼而且愿意鼎力支持、智力能力毅力等等条件明显是一代人中翘楚的学生要选择投身生物科研,你问我支不支持,我为什么不支持?多几个中国人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什么不好?如果觉得当不上PI,就做个助研、 Technician也行,工资不高也可以,那么&b&&u&想清楚了&/u&&/b&的话有这个决心也无妨。然而大部分乃至绝绝绝绝大多数生物学生根本没有在全面、透明的信息下权衡过(也没有人给他们全面、透明的信息),都是家长稀里糊涂地以为『22世纪是生物的世纪』、本专业保研率高、博士头衔听起来『牛逼』、『威武』,天真浪漫地以为生物学就是和花花草草、小鸡小兔小狗小猫谈谈恋爱或者做着容易出国、镀金的春秋大梦、不考虑自己以后家庭、就业、生活的现实压力的高中生们上了这条贼船或者调剂来了又浑浑噩噩,学了几年后终于认清了形势又因为什么『不学生物了这几年时间放弃了可惜』、『没有勇气与基础学别的专业』这些莫名其妙的理由继续干耗着青春。洗地党指责我一边倒地在黑生物学,然而顺风顺水已经数篇一作SCI论文发表,或者意志坚定、非科研道路不走、天天泡丁香园或小木虫技术版的Junior Scientists会来知乎看我写的这些玩意儿吗?况且我本来就不是写给他们看的,我要是知道了生物专业这种前景,不说个明白透亮,那是在耽误人啊。&br&&br&有些在生物学界功成名就的长者劝年轻学生学生物、献身科研那是因为长者们不缺经费,也不用为自己实验室以外找不到工作的生物学学生负责,我劝大家远离生物因为我想我必须要传授一点人生的经验,当他们犹豫不决的时候至少给他们一个动力push他们摆脱困境,去追寻新的希望。&br&&br&祝每个生物专业的学生都能如愿以偿。&br&&br&安得教职千万席,大庇天下千老俱欢颜!&br&&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现在学生物出路真有那么不济吗? - 葉神月的回答&/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你熟知的领域,外行有哪些误解? - 葉神月的回答&/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科研是富人的游戏吗?我是否应该放弃? - 葉神月的回答&/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本科就读南京大学的化学专业,出路到底怎么样? - 葉神月的回答&/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看待985贴吧集体对化学的鄙视以及对cs的推崇? - 葉神月的回答&/a&
生物专业坑人不坑人?我说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都很坑,我就明确告诉你这点。支持生物专业的人指责我黑生物专业、"嫌弃别人的理想与热爱"显得我自己非常low逼。但是我实际上黑的可不是"生物学专业是否重要"。我黑的是生物学专业的出路,甚至也不算是在黑。生物…
生物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就业问题。&br&&br&像纯数学,理论物理之类的学科,就算不考虑就业,这些学科本身也很有嚼头,值得把自己的心血和脑力投进去。&br&&br&&br&而生物方向的科研,本身就让人很绝望。体系的复杂度太高,导致很难通过已知理论来推理实验结果,于是大多数实验就是“控制变量,试试看”。所以脑力在生物研究里面帮不上什么大忙,更多的是体力活。再加上实验的周期长,结果的可重复性差。即便是真心喜欢生物这个学科,你在研究过程中也很难感受到探知真理的幸福感,而更多的是麻木的推石头上山。&br&&br&我记得读过一篇文章,讲颜宁曾经回忆自己读PhD的日子,提到她每天晚上淋浴的时候,会借这个时间把第二天的实验在脑子里面设计一遍。&br&&br&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个学科里面,每天你能真正动脑子的时间也就十分钟,其他时间都是动手。这个学科的劳动生产率可想而知,身处这个学科中的这些优秀的大脑会有多郁闷,也可想而知。
生物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就业问题。像纯数学,理论物理之类的学科,就算不考虑就业,这些学科本身也很有嚼头,值得把自己的心血和脑力投进去。而生物方向的科研,本身就让人很绝望。体系的复杂度太高,导致很难通过已知理论来推理实验结果,于是大多数实验就是…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合成生物学家走上理科科研道路的人,是什么让你坚持下来... | 问答 | 问答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走上理科科研道路的人,是什么让你坚持下来的?
就是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想了解宇宙的奥秘吗?
+ 加入我的果篮
一只呆萌的吃货
因为真爱!
因为想到国足还在坚持
因为我知道我去学文科会死的更惨……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因为不用太靠“关系”
细胞生物学博士生
因为性格太宅处世能力太差,别的工作都不怎么适合……
因为Feynman。。。
数学、物理控 典型Geek
极强的好奇心以及控制欲
因为惯性啊。
因为改路已经太晚了
就是觉得有意思,好玩,刺激,有挑战性,够酷......
因为觉得自己太渺小了~
我想知道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
传说中的战士
为了了解世界
狂狼加布里埃尔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物理君一生推
爱理科不需要理由。
大多数中国人(特别是学生)为了参杂着虚荣的爱
后回答问题,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C)2015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物医药科研自我理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