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快线爆炸为什么干了会变成胶?什么什么哟 。。。(~ ̄▽ ̄)~

营养快线阴干成“乳胶”?科学求解!_资讯_中国油脂网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详细阅读
营养快线阴干成“乳胶”?科学求解!
所属分类:
阅读:1222
摘要:一条爆炸性的微博,开始让人们对营养快线的营养价值质疑,甚至部分网友开始抵制以营养快线为主的含乳饮料。是什么使营养快线与消费者之间掀起轩然大波?网友做了一项实验:将营养快线倒入盘子,阴干后成了一层“胶状的皮”,网友批其甚至可作避孕套用。更有细心的网友开始研究其产品配料表,称其产品配料中,竟含有11种添加剂,蛋白质含量只有普通牛奶的三分之一,“牛奶风味”都是添加剂调出来的。
  “早上喝一瓶,精神一上午!”,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造就了娃哈哈饮料帝国的传奇产品―营养快线。2009年,娃哈哈营养快线年销售额120亿人民币,赶超“中国第一罐”王老吉,成为当时销量最大的饮料单品之一。营养快线销量占到整个娃哈哈饮料集团400多亿销售额的1/4之多。
    营养快线能够迅速得到公众的认可并非偶然。在普通消费大众心中一直认为,牛奶是营养价值很高的动物蛋白饮品,果汁则富含多种维生素。“最营养的蛋白饮品+含维生素最丰富的果汁饮品=最营养的饮料”,营养快线这款产品理念很容易被大众接受。    但是一条爆炸性的微博,开始让人们对营养快线的营养价值质疑,甚至部分网友开始抵制以营养快线为主的含乳饮料。是什么使营养快线与消费者之间掀起轩然大波?网友做了一项实验:将营养快线倒入盘子,阴干后成了一层“胶状的皮”,网友批其甚至可作避孕套用。更有细心的网友开始研究其产品配料表,称其产品配料中,竟含有11种添加剂,蛋白质含量只有普通牛奶的三分之一,“牛奶风味”都是添加剂调出来的。
    那么事实的真相是什么?    *饮料阴干之后为什么会变成“胶”?    只要看到“胶”,人们就会联想起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橡胶、塑料等东西。塑料是由高分子物质聚合而成的,但是高分子物质聚合而成的东西并不都是塑料。我们每天摄取的营养物质:蛋白质、淀粉、纤维素,都是高分子物质。在特定的条件下,它们也可以聚合成胶。例如我们通常吃的皮冻、豆腐、果冻、腐竹、凉粉、米粉、鸡蛋羹等等,就是由不同的食品成分聚合所形成的“胶”。    牛奶富含蛋白质,当然蛋白质也是一种可以成胶的高分子物质。在各种含乳饮料中,除了牛奶蛋白,还会加入一些“增稠剂”来改善口感,增加稳定性。我们平常吃的老酸奶、乳酪等也是食物成胶状物后的一种果冻状美味。营养快线产品成分表中所列举使用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瓜尔胶和黄原胶,它们都是食品上常用的“食用胶”。而且这些食用胶,它们除了作为食品添加剂起到“功能”的作用,本身还是膳食纤维。对于现代都市里的多数人,膳食纤维摄入量不足,这些食用胶甚至可以被认为是“营养成分”。它们也没有安全性方面的问题,在国际食品添加剂专家组(JECFA)和中国的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中,都没有使用限量,可以“按照需求使用”。    那么也就是说,在含乳饮料中的水份蒸发掉以后,牛奶蛋白和这几种食用胶的分子互相纠缠在一起,宏观看来,就成为了微博中网友所说的“乳胶”。    *营养快线11种添加剂叠加是否会对人的身体产生危害?    中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两千多种,国际上的更多。每一种食品添加剂要被批准,其安全性都经过了充分的研究。(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详细解读,请参考 )    营养快线中使用了11种食品添加剂,这在现代配方食品中很平常。除了前面提到的3种增稠剂,还有柠檬酸、乳酸、柠檬酸钠也因为没有安全性方面的担心,在食品中也没有用量限制,而由生产者“按需使用”。阿斯巴甜和安赛蜜,它们的甜度都是蔗糖的200倍左右,要吃到过量,相当于一天吃上几百克蔗糖所提供的甜度,实际上也就不大可能过量。而乳酸链球菌素是一种乳酸菌分泌的多肽,被认为是一种很安全的防腐剂。    *“营养快线的蛋白质含量只是普通牛奶的1/3”,这条指控合理吗?    按照我们国家规定的标准,含乳饮料是指“含有一些奶的饮料”,只要蛋白质含量达到0.7%的标准就算合格。众所周知营养快线并不是牛奶,只是一款含乳饮料,按照国家标准,营养快线1%的蛋白质含量已经高过国家标准。其实,产品的营养成分明确标识在了包装上,只要达到了标称含量,就是合法的,这并未形成对消费者的欺骗。
    当我们明白了“牛奶”和“含乳饮料”是两种不同的产品,就不难理解:微博还有新闻报道中的专家网友用牛奶的成分标准去衡量含乳饮料是不合理的。大家公认牛奶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但是“牛奶中蛋白质的含量还不到奶酪的15%”。大家能因此而说牛奶的营养价值低吗?因此,报道、微博中所使用的类比方法并不科学,因此也不能作为判断某种饮品是否有营养价值的依据。  油脂健康小贴士:    本文只是从技术角度对营养快线的相关谣言做科学分析,并不代表我们是否支持大众饮用该款产品。仅从这个实验、配料表以及标签来看,含乳饮料并没有违法的地方,也没有对消费者形成欺骗。含乳饮料阴干了变成胶也并不能说明这种饮料“有问题”,如果想要摄取更多的蛋白,中国油脂网建议大家选择牛奶或者是乳酪等富含更多蛋白的食品!
阅读:1222
来源:中国油脂网
编辑:中国油脂网
关键词:食品安全,油脂健康
扩展阅读:
?请遵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等内容的评论。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
您好,欢迎光临 - 中国油脂网! 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中国油脂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凡本网站所发布的任何内容信息,如果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之内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中国油脂网 /《中国油脂》杂志社& 陕ICP备号
网站服务热线电话:029 -&& 友链合作、展会合作:QQ()& 杂志联系人:(武社长)
官方QQ群:交流1群()& 交流2群()网传营养快线风干变“乳胶” 专家称很正常 - 第一食品网 第一食品网 没有国界的贸易平台
室温26℃条件下,营养快线液体放置24小时后完全风干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 吴珊 近日,一则营养快线风干变“乳胶”的帖子在网上疯传,并称“孩子的胃都成油漆桶了”。羊城晚报记者按照帖子提供的方法进行实验,果真制出“乳胶”。专家表示,这是正常情况,消费者不必惊慌。 网帖:营养快线风干实验疯传 消费者朱女士通过微信转给记者一条帖子:《营养快线风干实验,看看到底喝了什么?全球转疯了,转给你身边的朋友吧!》“我从朋友圈里转发过来,看完觉得很可怕。以后再也不敢给小朋友喝这些黑心乳制品了。”朱女士语气沉重地说,“现在食品安全大环境不好,为了保护家人安全宁可信其有。” 帖子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营养快线风干变“乳胶”的全过程。“很强韧,不可以小看啊!扯不烂啊!”文中一幅图片这样描述。 朱女士说,她怀疑牛奶变“乳胶”的元凶就是添加剂。“不然牛奶怎么会变‘乳胶’?里面一定是添加了不可告人的东西。” 实验:乳制品24小时后变“乳胶” 为了验证实验的真实性,记者按照朱女士的思路――变“乳胶”是因为里面含有添加剂。首先买了一瓶营养快线,成分中除全脂乳粉外,还有多种食品添加剂如黄原胶、瓜尔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等;然后又买了一瓶纯牛奶,成分中除鲜牛奶外,再无其他。 按照帖子给出的方法,记者将两种乳制品分别倒入两个平底容器中,在室温26℃条件下,放置24小时后观察结果:营养快线已完全风干,在容器底部形成乳白色半透明胶状物。记者小心翼翼地从底部把胶状物揭下来,果然可以得一片类似乳胶的物质,与帖子中图片相似,只是记者实验所得的“乳胶”并非撕不烂,而是一碰即破。 另一个容器中,纯牛奶也已风干,只是干燥程度不如营养快线,局部液体尚未完全凝固。令人吃惊的是,纯牛奶也变成了乳胶状物质。只是颜色比营养快线更白、透明度更低,贴在容器底部很难整片撕下。 专家:相关食用胶安全 添加食品添加剂的乳制品变“乳胶”,没任何添加的纯牛奶也变“乳胶”,两者都有问题还是另有原因? 记者联系了多位从事乳制品研究以及食品添加剂方面的专家。听完实验结果后,专家们并不吃惊。“消费者听到这样的消息、看到这样的结果,自然会产生不安全的想法。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食品安全是一个科学问题,有时眼见并不为实。”专家们表示。 乳制品专家解释说,一看到乳制品变“胶”,通常会怀疑里面添加了东西。简单讲,“胶”是由高分子物质聚合而成,但是,由高分子物质聚合而成的东西并不都是“胶”,只是具有“胶”的外观。 比如,蛋白质就是一种可以成“胶”的高分子物质。牛奶中含有蛋白质,这也是为什么纯牛奶风干后会变成“胶”的原因。 专家表示,营养快线里含有黄原胶、瓜尔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这些都是食用胶。当营养快线风干后,在蛋白质和这些食用胶的作用下,使其看起来就像是“乳胶”。其实,这些食用胶也是安全的。它们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膳食纤维素”。“现在很多人为了减肥不是都在花钱买膳食纤维素吗?”该专家说。 提醒 勿盲信食品安全帖 记者查询资料发现,有关“营养快线风干变‘乳胶’”的消息,早在2011年已被曝出并掀起过一波大讨论。当时,有多位专家对“乳胶”形成原因给出了科学解释,并称这并非食品安全问题。 事隔两年多,此类消息又在网上传播。记者查看了朱女士发来帖子的来源,是一个名为“华人总裁富翁俱乐部”的微信公众号。记者随即添加了对该公众号的关注后,对方发来一条消息:“……了解最新‘食品安全’请回复1”,按照消息指引,记者做出了回复。 紧接着得到一组消息:“世界最脏的鱼,千万不要吃;砒霜般的几种蔬菜,切记!蛙腿好吃,却毁了一个家!(震惊!!!)……”不看内容,仅看标题,就已经让人吓出一身冷汗。 记者向这个公众号发出提问:这些食品安全信息是真的吗?但对方始终没有回复。 记者采访了几位媒体评论人,他们认为,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使消费者更容易相信这些负面的小道消息,甚至认为这才是真相。 “现在的食品安全大环境已经很差,网络食品安全信息的随意传播,只能让公众离食品安全的真相越来越远。”有媒体人表示,作为网民,看到这类信息时,首先要注意信息来源,查看是否由官方媒体发出。&&来源:羊城晚报&&作者: - &&编辑:李洁&分享到:相关信息
原标题:日常生活中胡萝卜怎么吃最有营养?食疗养生常识:日常生活中胡萝卜怎么吃最有营养?1、生吃胡萝卜,生吃胡萝卜容易让其中的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被人体吸收,所以喝鲜榨的胡萝卜汁,可以起到润肠通便、排毒的作用。但是生吃却不是胡萝卜素的最佳吸收方式。比如凉拌萝卜丝时,放的油越多,胡萝卜素吸收越多,但是油太多了不利健康。食疗养生常识:日常生活中胡萝卜怎么吃最有营养?2、熟吃胡萝卜,能够充分吸收胡萝卜素。胡萝卜素是脂溶性物质,和西红柿里的番茄红素一样,只有在烹调时适当多放油才会大大提高胡萝卜素的吸收率。哪怕只是煮熟后,用一点点香油凉拌,也能获得很多的胡萝卜素,效果和用很多油时差不多。甚至不用油,靠
原标题:婴幼儿奶企将建信用档案能否落到实处成考验近年来“毒奶粉”、“激素奶”等事件引发各界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不过,全民监管模式有望为国内婴幼儿奶粉质量再加一把“安全锁”。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国家食药监总局负责组织建立全国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近年来“毒奶粉”、“激素奶”等事件引发各界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不过,全民监管模式有望为国内婴幼儿奶粉质量再加一把“安全锁”。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官网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安全信用档案的建立将更有力地对婴
原标题:厦门海关监管1313吨美国转基因黄玉米退运出境央广网厦门8月15日消息14日,在厦门海关关员的全程监管下,75个集装箱、共计1313.3吨美国转基因黄玉米在厦门海润码头装船,并于当晚退运出境。去年12月,某公司向厦门海关申报进口1467.4吨饲料用的美国黄玉米,因检出未经我国批准的转基因成分MIR162,依据规定除部分就地销毁外,剩余1313.3吨被作出退运出境处理。了解到该情况后,厦门海关多次与相关口岸部门及进口商沟通协商,量身定制单证审核、查验放行等通关流程,确保该批转基因黄玉米快速办理相关通关手续,尽早离境退运。据了解,含有MIR162转基因成分的黄玉米2010年开始在美国商
原标题:朋友圈美食成“霉食圈”产品“栽”在细菌指标上微信火爆,于是不少人盯牢了“朋友圈”的商机。但这些向熟人兜售的商品靠谱吗?今年4月,浙江省市消保委选择运动鞋、化妆品、减肥药、食品等热销商品,以普通消费者身份体验微信朋友圈购物过程。昨天,省消保委公布了调查和检测结果显示,微信购物还须谨慎。浙江省、温州市消保委联合温州市监局对当地部分有一定影响力的微信(微博)食品开展比较试验,随机抽取熟肉制品、蛋糕、糕点等44个批次进行食品卫生指标检测。检测结果显示:不符合国家标准25批次,不符合率高达56.8%。在此次抽检的十家微信(微博)美食中,有9家微信(微博)美食商家的产品或多或少都“栽”在了细菌
原标题:上半年餐饮业收入增一成大众餐饮功不可没在经历了漫长的“寒冬”之后,餐饮业的回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业内分析认为,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下半年大众餐饮业还将迎来新的发展“黄金期”,从而继续带动整个餐饮行业的转型升级。在经历了漫长的“寒冬”之后,餐饮业的回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国餐饮业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0.1%,复苏和回暖的趋势明显,其中大众餐饮的提振作用不言而喻。业内分析认为,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下半年大众餐饮业还将迎来新的发展“黄金期”,从而继续带动整个餐饮行业的转型升级。餐饮业呈逐月增长趋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
All rights reserved.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营养快线晒干后成乳胶?网编实验试真假(视频)
娃哈哈营养快线晒干后的状况
另外一种乳制品饮料晒干后的状况 本组图片为视频图片
  近日,网上流传一则消息:有网友做了一个实验,将娃哈哈营养快线饮料倒入一个瓷盘,一夜时间,饮料就变成白色的胶状物,晒干能当避孕套。这一消息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事实情况到底如何呢?新文化报编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另外的一种乳制品饮料和娃哈哈营养快线一样,在一天之后,也形成了胶状物。
  营养快线变乳胶 网编实验证真伪
  22日下午,为了更好的进行对比,新文化报编分别买来了一瓶营养快线和一瓶乳品饮料,并分别将两瓶饮料倒出少许放在在两个盘子之中,这两种会在明天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一天之后,即23日,网编将两种饮料拿出,结果发现,娃哈哈营养快线已经形成了一种胶状物,形成了很厚的一层膜,捏起来黏黏的;而另外一种乳制品饮料也形成了胶状,但是拉起来似乎比营养快线顺手。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娃哈哈营养快线和另外一种乳制品在经过一天晾干后,都形成了胶状物。
  娃哈哈:此为蛋白质凝胶
  “营养快线”陷入“凝胶”风波,对此,娃哈哈两度发表声明回应,称由于“营养快线”中蛋白含量较高,其脱水后成胶是一种正常的蛋白质凝胶现象。但同时,其标签显示内部所含11 种添加剂,再次引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专家:此现象很正常
&  针对近日网上传言的营养快线风干“成胶”一事,专家表示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液态乳制品或含乳饮料等以牛奶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牛奶中的蛋白质与其他蛋白质一样具有凝胶性和成膜性的物理、化学性能。而利用蛋白质的这种凝胶性能制造的产品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如豆腐皮、酸奶、鱼冻、肉冻、熟鸡蛋等。
  新文化报综合
  相关新闻:
新闻热线:96618 / 报料QQ:【】
营养快线|晒干|乳胶
的相关新闻
>>热门图片
>>论坛热贴
>>热门视频
&&|&&&&|&&&&|&&&&|&&&&|&&&&|&&&&|&&
客服电话:0
新闻热线:
版权所有:长春新文化网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吉ICP备号 吉B-2-4-网传营养快线风干变“乳胶” 专家称很正常(图)|营养快线|乳胶|食用胶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网传营养快线风干变“乳胶” 专家称很正常(图)
室温26℃条件下,营养快线液体放置24小时后完全风干
  网传营养快线风干变“乳胶” 专家称很正常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 吴珊
  近日,一则营养快线风干变“乳胶”的帖子在网上疯传,并称“孩子的胃都成油漆桶了”。羊城晚报记者按照帖子提供的方法进行实验,果真制出“乳胶”。专家表示,这是正常情况,消费者不必惊慌。
  网帖:营养快线风干实验疯传
  消费者朱女士通过微信转给记者一条帖子:《营养快线风干实验,看看到底喝了什么?全球转疯了,转给你身边的朋友吧!》“我从朋友圈里转发过来,看完觉得很可怕。以后再也不敢给小朋友喝这些黑心乳制品了。”朱女士语气沉重地说,“现在食品安全大环境不好,为了保护家人安全宁可信其有。”
  帖子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营养快线风干变“乳胶”的全过程。“很强韧,不可以小看啊!扯不烂啊!”文中一幅图片这样描述。
  朱女士说,她怀疑牛奶变“乳胶”的元凶就是添加剂。“不然牛奶怎么会变‘乳胶’?里面一定是添加了不可告人的东西。”
  实验:乳制品24小时后变“乳胶”
  为了验证实验的真实性,记者按照朱女士的思路――变“乳胶”是因为里面含有添加剂。首先买了一瓶营养快线,成分中除全脂乳粉外,还有多种食品添加剂如黄原胶、瓜尔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等;然后又买了一瓶纯牛奶,成分中除鲜牛奶外,再无其他。
  按照帖子给出的方法,记者将两种乳制品分别倒入两个平底容器中,在室温26℃条件下,放置24小时后观察结果:营养快线已完全风干,在容器底部形成乳白色半透明胶状物。记者小心翼翼地从底部把胶状物揭下来,果然可以得一片类似乳胶的物质,与帖子中图片相似,只是记者实验所得的“乳胶”并非撕不烂,而是一碰即破。
  另一个容器中,纯牛奶也已风干,只是干燥程度不如营养快线,局部液体尚未完全凝固。令人吃惊的是,纯牛奶也变成了乳胶状物质。只是颜色比营养快线更白、透明度更低,贴在容器底部很难整片撕下。
  专家:相关食用胶安全
  添加食品添加剂的乳制品变“乳胶”,没任何添加的纯牛奶也变“乳胶”,两者都有问题还是另有原因?
  记者联系了多位从事乳制品研究以及食品添加剂方面的专家。听完实验结果后,专家们并不吃惊。“消费者听到这样的消息、看到这样的结果,自然会产生不安全的想法。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食品安全是一个科学问题,有时眼见并不为实。”专家们表示。
  乳制品专家解释说,一看到乳制品变“胶”,通常会怀疑里面添加了东西。简单讲,“胶”是由高分子物质聚合而成,但是,由高分子物质聚合而成的东西并不都是“胶”,只是具有“胶”的外观。
  比如,蛋白质就是一种可以成“胶”的高分子物质。牛奶中含有蛋白质,这也是为什么纯牛奶风干后会变成“胶”的原因。
  专家表示,营养快线里含有黄原胶、瓜尔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这些都是食用胶。当营养快线风干后,在蛋白质和这些食用胶的作用下,使其看起来就像是“乳胶”。其实,这些食用胶也是安全的。它们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膳食纤维素”。“现在很多人为了减肥不是都在花钱买膳食纤维素吗?”该专家说。
  勿盲信食品安全帖
  记者查询资料发现,有关“营养快线风干变‘乳胶’”的消息,早在2011年已被曝出并掀起过一波大讨论。当时,有多位专家对“乳胶”形成原因给出了科学解释,并称这并非食品安全问题。
  事隔两年多,此类消息又在网上传播。记者查看了朱女士发来帖子的来源,是一个名为“华人总裁富翁俱乐部”的微信公众号。记者随即添加了对该公众号的关注后,对方发来一条消息:“……了解最新‘食品安全’请回复1”,按照消息指引,记者做出了回复。
  紧接着得到一组消息:“世界最脏的鱼,千万不要吃;砒霜般的几种蔬菜,切记!蛙腿好吃,却毁了一个家!(震惊!!!)……”不看内容,仅看标题,就已经让人吓出一身冷汗。
  记者向这个公众号发出提问:这些食品安全信息是真的吗?但对方始终没有回复。
  记者采访了几位媒体评论人,他们认为,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使消费者更容易相信这些负面的小道消息,甚至认为这才是真相。
  “现在的食品安全大环境已经很差,网络食品安全信息的随意传播,只能让公众离食品安全的真相越来越远。”有媒体人表示,作为网民,看到这类信息时,首先要注意信息来源,查看是否由官方媒体发出。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营养快线干了以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