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学中提到,淋巴细胞增多可见于传染病恢复期,减少可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急性期为何减少?恢复期为何多

《诊断学基础》检验重点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诊断学基础》检验重点
大小:27.02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复习讲义第四单元
|||||||||||||||
|||||||||||||||
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复习讲义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实验室诊断  细目一:血液的一般检查  要点:  1.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检查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2.网织红细胞、红细胞沉降率检查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一、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  (一)参考值  1.血红蛋白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100~190g/L。  2.红细胞计数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二)临床意义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贫血分级及其血红蛋白值贫血分级血红蛋白(Hb)值轻度男<120g/L;女<110g/L;但>90g/L中度60~90g/L重度30~60g/L极重度&30g/L  贫血常见的原因贫血原因具体疾病红细胞生成减少造血原料不足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造血功能障碍再障、白血病慢性系统疾病慢性感染、恶性肿瘤、慢性肾病红细胞破坏过多各种溶血性贫血失血各种失血性贫血。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红细胞增多:是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血液浓缩所致。见于大量出汗、连续呕吐、反复腹泻、大面积烧伤等。  (2)绝对性红细胞增多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  ①继发性:  ·生理性:新生儿、高山居民、登山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  ·病理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发绀型先心病。  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二、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一)参考值  1.白细胞总数  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2.分类计数  中性杆状核:0.O1~0.05;  中性分叶核:0.50~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0~0.O1;  淋巴细胞:0.20~0.40;  单核细胞:0.03~0.08。  (二)临床意义  1.白细胞数高于10×109/L称白细胞增多;低于4×109/L称白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增多或减少的常见原因中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1化脓性感染:流脑、肺炎、阑尾炎等;某些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病毒感染、伤寒、疟疾等2严重组织损伤:大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后等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及恶性组织细胞病等。3急性大出血、溶血:脾破裂或宫外孕、急性溶血。氯霉素、抗肿瘤药物、抗结核药物、抗甲状腺药物、X线及放射性核素等。4中毒、类风湿性关节炎应用皮质激素。自身免疫性疾患: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5异常增生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①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增多,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晚期等。  ②核右移: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者为主,若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则称为核右移。  核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减少,为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或缺乏造血物质所致。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若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发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4)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 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可单独或同时出现。常见于各种严重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及大面积烧伤等。  2.嗜酸性粒细胞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见于:过敏+寄生虫+血液病。  ①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以及某些皮肤病等;  ②寄生虫病;  ③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见于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  3.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 见于:  ①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也见于某些杆菌感染,如结核病、百日咳、布鲁菌病。  ②某些血液病。  ③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2)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应用糖皮质激素、烷化剂,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等。  5.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增多见于:  ①生理性:婴幼儿。  ②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结核病、疟疾及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③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  三、网织红细胞计数  (一)参考值  成人:0.005~0.015(0.5%~1.5%),绝对值(24~84)×109/L;  新生儿:0.03。0.06(3%~6%)。  (二)临床意义  1.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状态   ·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显著增多;  ·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如白血病)。  2.贫血疗效观察贫血病人,给予有关抗贫血药物后,网织红细胞增高说明治疗有效;反之,说明治疗无效。  四、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一)参考值(魏氏法,Westergren)。  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0~20mm/h  (二)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快 妇女月经期、妊娠、老年人。  2.病理性增快   ①各种炎症:如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和结核病活动期。  ②损伤及坏死、心肌梗死等。  ③恶性肿瘤。  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肝硬化等。  ⑤贫血。  例题:  血白细胞总数增多,可见于  A.伤寒杆菌感染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急性失血  D.使用氯霉素的影响  E.脾功能亢进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C  患者食欲和记忆力减退。检查:眼睑苍白,血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减少。应首先考虑的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失血性贫血  E.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A    细目二:血栓与止血检查  要点:出血时间、血小板粘附试验、凝血时间的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一、出血时间(BT)测定  1.参考值 测定器法:6.9±2.1分钟,超过9分钟为异常。  2.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①血小板显著减少:如原发性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②血小板功能不良: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③毛细血管壁异常:如维生素C缺乏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④某些凝血因子严重缺乏。  二、血小板计数(PC或plt)  1.参考值(100~300)×109/L。  2.临床意义:、  血小板数低于100×109/L为血小板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血小板数高于400×109/L为血小板增多。  ·反应性增多——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失血及溶血之后。  ·原发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三、血小板黏附试验(PAdT)  1.参考值 62.5%±8.61%。  2.临床意义  ·血小板黏附率增高——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血小板黏附率降低——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MDS、急性白血病和SLE 等。  四、凝血时间(CT)测定  1.参考值试管法:4~12分钟。  2.临床意义   ·凝血时间延长见于血浆Ⅷ、Ⅸ、Ⅺ因子严重减少(重症A、B型血友病,遗传性因子Ⅺ缺乏症),凝血酶原严重减少(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DIC后期继发纤溶亢进时。  ·凝血时间缩短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时,如DIC早期、脑血栓形成或心肌梗死。  细目三:骨髓检查  要点: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最有价值。  ①对各型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巨幼细胞贫颤、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典型的缺铁性贫血等具有决定性诊断意义。  ②对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增殖性疾病、类白血病反应等,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2.诊断其他非造血系统疾病骨髓细胞学检查对某些感染如疟疾、黑热病、感染性心内膜炎、伤寒,某些骨髓转移癌(瘤)等,因在骨髓涂片中能查到相应的病原体或特殊细胞而可以确诊。  3.鉴别诊断的应用凡临床上遇到原因不明的发热、恶病质,原因不明的肝、脾、淋巴结肿大等,均可做骨髓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  细目四: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要点:   1.蛋白质、胆红素代谢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异常的临床意义  2.常用血清酶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3.甲、乙、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蛋白质代谢检查  (一)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测定  1.参考值:  血清总蛋白:60~80g/L。  白蛋白:40~55g/L。  球蛋白:20~30g/L。  A/G比值:1.5:1~2.5:1。  2.临床意义  (1)肝脏疾病 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慢性肝病常出现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A/G比值减低。A/G比值倒置(A/G&1)见于肝功能严重损害。  (2)肝外因素   ①低蛋白血症:见于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化不良;蛋白质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等;消耗增加,如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重症结核等。  ②高蛋白血症:是指血清总蛋白高于80g/L或球蛋白高于35g/L,亦称高球蛋白血症。主要因球蛋白增加引起,尤其是γ球蛋白增高为主,见于肝硬化、恶性淋巴瘤、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浆细胞病等。  (二)血清蛋白电泳  1.参考值:  白蛋白:0.61~0.71;  α1球蛋白:0.03~0.04;  α2球蛋白:0.06~0.10;  β球蛋白:0.07~0.11;  γ球蛋白:0.09~0.18。  2.临床意义  (1)肝脏疾病 血清白蛋白和α1、α2及β球蛋白减少,γ球蛋白增加,是肝病患者血清蛋白电泳的共同特征。慢性肝炎、肝硬化表现更明显。  (2)其他疾病   ①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由于血脂增高,可致α2及β球蛋白等脂蛋白增高,白蛋白及γ球蛋白降低;  ②浆细胞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白蛋白轻度降低,γ球蛋白明显升高。  (三)血氨测定  血氨升高见于:  ①严重肝脏损害:如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血氨升高是诊断肝性脑病的依据之一。  ②肝外因素:如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尿毒症等。  二、胆红素代谢检查  健康人及三种黄疸实验室检查鉴别表     三、肝脏病常用的血清酶检查  (一)血清氨基转移酶测定  1.参考值 比色法(Karmen法):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25卡门单位,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8~28卡门单位。  连续监测法(37℃):ALTl0~40U/L,  ASTl0~40U/L;ALT/AST≤1。  2.转氨酶升高的临床意义  (1)肝脏疾病 谷丙转氨酶 ALT 5-40u/L (赖氏法Reitman: 5-30 u/L)谷草转氨酶 AST 5-40u/L  ①急性病毒性肝炎时,ALT与AST均显著升高,以ALT升高更加明显,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检测项目。急性重症肝炎AST明最升高,但在病情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良。  ②慢性病毒性肝炎时,转氨酶轻度上升或正常。  ③肝硬化时,转氨酶活性正常或降低。  ④肝内、外胆汁淤积,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  (2)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后6~8小时,AST增高,与心肌坏死范围和程度有关,4~5天后恢复正常。  (二)碱性磷酸酶(ALP)  1.参考值 ALP:成人40~110U/L,儿童&250U/L。  2.临床意义 ALP增高见于:  ①胆道阻塞:各种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  ②急、慢性肝炎;  ③肝胆系统以外疾病如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软化症、成骨细胞瘤等。  (三)γ-谷氨酰转移酶(γ-GT)  1.参考值 &50U/L。  2.临床意义   γ-GT增高见于:  ①肝癌。  ②胆道阻塞。  ③肝脏疾病:  急性肝炎γ-GT呈中等度升高;  γ-GT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病情恶化;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γ-GT可明显升高。  (四)乳酸脱氢酶(LDH)  1.参考值 LDH活性(连续监测法):104~245U/L。  2.临床意义 LDH增高见于:  ①肝脏疾病:急性肝炎和中度慢性肝炎,肝癌尤其是转移性肝癌时LDH显著升高。  ②急性心肌梗死。  ③其他疾病:如溶血性疾病、恶性肿瘤、白血病等。  四、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  (一)甲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  1.抗-HAV IgM 于HAV感染1周后产生,血中持续3~6个月,是早期诊断甲肝的特异性抗体。  2.抗-HAV IgG 代表着抗-HAV总抗体,甲肝初期血中滴度已有升高,2~3个月达高峰,病愈后可长期存在,对流行病学调查和接种疫苗效果的观察有重要意义。  (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两对半检查     1.HBsAg及抗-HBs测定:   ·HbsAg  1)具有抗原性,不具有传染性。  2)阳性的意义——感染HBV的标志,见于HBV携带者或乙肝患者。  ·抗-HBs  3)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发病后3~6个月出现。  4)阳性的意义——注射过乙肝疫苗或曾感染过HBV,目前HBV已被清除者,对HBV已有了免疫力。  2.HBeAg及抗-HBe测定   ·HbeAg  阳性表示有HBV复制,传染性强。  ·抗-Hbe  1)多见于HBeAg转阴的病人。意味着HBV大部分已被清除或抑制,是传染性降低的一种表现。  2)抗-HBe并非保护性抗体,不能抑制HBV的增殖。  3.抗-HBc测定  核心抗体(抗-HBc)不是中和抗体,而是反映肝细胞受到HBV侵害的可靠指标,主要有IgM和IgG两型。  抗-HBc IgG在机体感染HBV后1个月左右开始升高,能反映抗-HBc总抗体的情况。阳性高滴度,表明患有乙型肝炎且HBV正在复制;抗-HBc IgG阳性低滴度,则是HBV既往感染的指标,可在体内长期存在,有流行病学意义。  抗-HBc IgM是机体感染HBV后出现最早的特异性抗体,滴度较高,但持续时间较短,病愈后6~18个月即可消失。抗-HBc IgM阳性,是诊断急性乙肝和判断病毒复制的重要指标,并提示有强传染性。  乙肝病毒检测项目及意义检测项目意义1.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表示感染HBV,见于HBV携带者或乙肝患者。无传染性。2.抗HBs-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表示注射过乙肝疫苗或曾感染过HBV,目前HBV已被清除者。3.HBeAg-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表示有HBV复制,传染性强4.抗HBe-乙肝病毒e抗体阳性表示HBV大部分被清除或抑制,传染性降低。5.抗HBc-乙肝病毒核心抗体阳性表示曾经或正在感染HBV,是诊断急性乙肝和判断病毒复制的重要指标。  大三阳与小三阳临床意义大三阳(135)小三阳(145)1.HbsAg(表面抗原)阳性HBV正在大量复制,有较强的传染性。1.HbsAg(表面抗原)阳性HBV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3.HbeAg(e抗原)4.抗-Hbe(e抗体)5.抗-HBc(核心抗体)5.抗-HBc(核心抗体)&  卫生部决定取消公民入学、就业“乙肝五项”检查  丙型肝炎抗体是有传染性的标志而不是保护性抗体——与乙肝抗体的本质区别!  (三)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1.丙型肝炎抗体  ①抗-HCV IgM阳性 见于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病后4周即可阳性,持续1~4周,6个月内不能转阴者提示转为慢性丙型肝炎;   ②抗-HCV IgG阳性 表明已有HCV感染。输血后肝炎有80%~90%的患者抗-HCV IgG阳性。  2.HCV-RNA的检测 HCV感染后1~2周即可从血中检出HCV~RNA,HCV~RNA阳性提示HC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治愈后很快消失。  例题:  对诊断骨质疏松最有意义的是  A.淀粉酶  B.血清转氨酶  C.γ-谷氨酰基转肽酶  D.血清碱性磷酸酶  E.肌酸磷酸激酶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D  作为机体获得对HBV免疫力及乙型肝炎患者痊愈的指标是  A.HBsAg(+)  B.抗-HBs(+)  C.HBeAg(+)  D.抗-HBc(+)  E.抗-HBe(+)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B  HBV感染进入后期与传染减低的指标是  A.HBsAg(+)  B.抗-HBs(+)  C.HBeAg(+)  D.抗-HBc(+)  E.抗-HBe(+)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E    细目五:肾功能检查  要点:   1.内生肌酐清除率、血肌酐、尿素氮及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的意义、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2.浓缩稀释试验的临床意义   一、肾小球功能试验  (一)血清尿素氮(BUN)测定  1.参考值成人:3.2~7.1mmol/L;儿童:1.8~6.5mmol/L。  2.临床意义血清尿素氮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各种肾脏疾病都可以使BUN增高,而且常受肾外因素的影响。  血清尿素氮升高的因素分类疾病肾前性因素肾血流量不足:脱水、心功能不全、休克、水肿、腹水等。体内蛋白质分解过盛:急性传染病、脓毒血症、上消化道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和甲亢肾脏疾病慢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症、严重肾盂肾炎、肾结核和肾肿瘤的晚期肾后性因素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等  (二)血肌酐(Cr)测定  1.参考值全血肌酐:88~177μmol/L。  2.临床意义在控制外源性肌酐摄入的情况下,血中Cr浓度取决于肾小球的滤过能力,故测定血中Cr浓度可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敏感性优于血尿素氮,是评价肾功能损害程度的重要指标。  (三)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测定  单位时间内,肾脏把若干毫升血浆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在严格控制饮食和不增加肌肉活动的情况下,内生肌酐清除率大致等于肾小球滤过率。是测定肾小球滤过功能较为有效的方法。  1.参考值 成人(体表面积以1.73m2计):80~120ml/min。  2.临床意义 Ccr是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能较早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当Ccr降低到正常值80%以下时,大部分患者BUN、Cr仍在正常范围。  二、肾小管功能试验  (一)浓缩稀释试验  在日常饮食起居条件下,多次测定病人尿量与比重,来判断肾脏调节水液平衡方面功能的试验,称为浓缩稀释试验。  可测定远端肾单位(髓袢、远曲小管、集合管)的功能。  1.参考值   24小时尿量为1000~2000ml,  昼尿量/夜尿量为3:1~4:1,  夜尿量&750ml;  尿液最高比重&1.020,最高比重与最低比重之差&0.009。  2.临床意义  (1)肾源性疾病  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变累及肾髓质时,可出现浓缩功能障碍,表现为尿量增多,夜尿量&750ml或24小时尿量&2500ml,尿液最高比重&1.O18,最高比重与最低比重之差&0.009。慢性肾炎晚期则出现尿比重固定在1.010左右的等张尿,表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很差。  ②肾小管病变:慢性肾盂肾炎时,因肾小管损害严重,患者常先有多尿、夜尿增多和尿液比重降低,晚期可发生尿比重低而固定。急性肾盂肾炎可出现一过性肾小管功能异常。  (2)本试验亦受肾外因素的影响,如高血压病肾功能失代偿期等可出现多尿、夜尿增多及尿比重降低甚或固定。  (二)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C02CP)测定  1.参考值 22~31mmol/L(50~70vol%)。  2.临床意义  C02CP降低和C02CP增高常见疾病C02CP酸(碱)中毒常见疾病C02CP降低代谢性酸中毒 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饥饿性酮中毒、休克所致的乳酸中毒;剧烈腹泻、肠瘘等丢失大量碱性肠液。呼吸性碱中毒 脑炎、支气管哮喘、癔病等。C02CP增高呼吸性酸中毒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广泛肺纤维化等。代谢性碱中毒急性胃炎、幽门梗阻、妊娠反应等  例题:  下列关于血尿素氮的改变及临床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上消化道出血对,血尿素氮减少  B.大面积烧伤时,血尿素氮减少  C.严重的肾盂肾炎,血尿素氮减少  D.血尿素氮对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敏感性差  E.血尿素氮对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敏感性强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D  下列关于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肾功能严重损害时,开始升高  B.高于80ml/分提示预后不良  C.肾功能损害愈重,其清除率愈低  D.肾功能损害愈重,其清除率愈高  E.其测定与肾功能损害程度无关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C  下列检查结果中,最能反映慢性肾炎患者肾实质严重损害的是  A.尿蛋白明显增多  B.尿中自细胞明显增多  C.尿中红细胞明显增多  D.尿中出现管型  E.尿比重固定于1.010左右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E    细目六:常用生化检查  要点:   1.血清钾、钠、氯、钙测定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2.血糖、血脂测定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一、无机离子检查  (一)血清钾测定  1.参考值3.5~5.1mmol/L。  2.临床意义  (1)血清钾增高:  ①肾脏排钾减少,如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②摄入或注射大量钾盐,超过肾脏排钾能力。  ③严重溶血或组织损伤。  ④组织缺氧或代谢性酸中毒时大量细胞内的钾转移至细胞外。  (2)血清钾降低   ①钾盐摄入不足,如长期低钾饮食、禁食或厌食等。  ②钾丢失过多,如严重呕吐、腹泻或胃肠减压,应用排钾利尿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  (二)血清钠测定  1.参考值 136~146mmol/L。  2.临床意义  (1)血清钠降低较常见。见于:  ①胃肠道失钠:如幽门梗阻、呕吐、腹泻,胃肠道、胆道、胰腺手术后造瘘、引流等;  ②尿钠排出增多:见于严重肾盂肾炎、肾小管严重损害、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糖尿病及应用利尿剂治疗等。  (2)血清钠增高较少见,原因:过多输入含钠盐的溶液、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脑外伤或急性脑血管病等所致。  (三)血清氯化物测定  1.参考值 98~106mmol/L。  2.临床意义  (1)血清氯化物降低低钠血症常伴低氯血症。  l 大量损失胃液时,失氯为主而失钠很少;  l 大量丢失肠液时,失钠甚多而失氯较少。  还见于大量出汗、长期应用利尿剂等引起氯离子丢失过多。  (2)血清氯化物增高  见于过量补充NaCl等含氯溶液,高钠血症性脱水,肾功能不全、尿路梗阻或心力衰竭等所致的肾脏排氯减少。  (四)血清钙测定  1.参考值 2.25~2.75mmol/L。  2.临床意义  (1)降低常见于:  ①钙摄入不足和吸收不良;  ②成骨作用增加: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③钙吸收障碍:维生素D缺乏;  ④肾脏疾病:慢性肾炎累及肾小管时影响钙的回吸收,血磷升高而血钙降低。  (2)增高可见于:  ①摄入钙过多及静脉用钙过量;  ②溶骨作用增强,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多发性骨髓瘤、骨转移癌及骨折后。  二、血糖测定  1.参考值空腹血糖(葡萄糖氧化酶法):  血浆3.3~5.6mmol/L(60~100mg/L);  血清3.9~6.1mmol/L(70~11Omg/L)。  2.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升高见于餐后1~2小时、高糖饮食、剧烈运动及情绪激动等,常为一过性;降低见于饥饿、剧烈运动等。  (2)病理性变化  1)血糖升高:  ①糖尿病。  ②其他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③应激性高血糖:如颅内高压。  2)血糖降低:如胰岛细胞瘤或腺癌、胰岛素注射过量等;缺乏抗胰岛素的激素,如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三、血脂测定  (一)血清总胆固醇(TC)测定  1.参考值成人2.9~6.0mmol/L。  2.临床意义  (1)TC增高 TC增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高TC者动脉硬化、冠心病的发生率较高。升高还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疗、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胆总管阻塞、长期高脂饮食等。  (2)TC降低见于重症肝脏疾病如急性重型肝炎、肝硬化等。  (二)血清甘油三酯(TG)测定  1.参考值男性0.44~1.76mmol/L;女性0.39~1.49mmol/L。  2.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冠心病、动脉硬化症、肥胖症、阻塞性黄疸、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  (2)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或肝功能严重低下等。  (三)血清脂蛋白及载脂蛋白测定  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定 HDL-C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好东西!  与TG呈负相关,也与冠心病发病呈负相关。  HDL-C明显降低,见于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炎、肝硬化等。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测定 LDL-C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危险因素。——坏东西!  3.载脂蛋白A1(Apo-A1)测定血清Apo-A1是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指标之一,其血清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呈负相关.即血清Apo—A1越低,冠心病发病率越高。——好东西!  4.载脂蛋白B(Apo-B)测定 血清Apo-B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Apo-B增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坏东西!  例题:  成人血清钠的正常值是  A.110~120mmol/L  B.121~130mmol/L  C.136~146mmol/L  D.150~155mmo]/L  E.156~160mmol/L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C  下列除哪项外,均可引起血清钾增高  A.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B.静脉滴注大量钾盐  C.严重溶血  D.代谢性酸中毒  E.代谢性碱中毒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E  患者,男,55岁。劳累及情绪激动后,多次出现短时间胸骨后疼痛,下列哪项血清检查对明确诊断最有参考意义。  A.钾  B.钠  C.氯化物  D.钙  E.胆固醇及甘油三脂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E    细目七:酶学检查  要点:血清淀粉酶、心肌酶检测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一、淀粉酶(AMS)测定  1.参考值血清:800~1800U/L;尿液:1000~12000U/L。  2.临床意义急性胰腺炎血、尿淀粉酶明显升高有诊断意义。  二、心肌损伤常用酶检测(AST、LDH见肝脏病检查)  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测定  临床意义:  ①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之一,发病后数小时即开始增高。  ②各种原因的骨骼肌病变与损伤,均可引起CK及其同工酶活性升高。  例题:  对心肌缺血与心内膜下梗死的鉴别,最有意义的是  A.淀粉酶  B.血清转氨酶  C.γ-谷氨酰基转肽酶  D.肌酸磷酸激酶  E.血清碱性磷酸酶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D  对诊断急性胰腺炎最有价值的血清酶检查是  A.谷草转氨酶  B.淀粉酶  C.碱性磷酸酶  D.谷丙转氨酶  E.血清碱性磷酸酶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B    细目八:免疫学检查  1.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2.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肥达反应、梅毒血清学检查及艾滋病病毒抗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3.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免疫球蛋白(Ig)是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分为IgA、lgG、IgM、IgD和IgE五类。  1.Ig减低见于各类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联合免疫缺陷的病人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此时五种Ig均有降低。  2.Ig增高  (1)单克隆性增高表现为五种Ig中仅有某一种Ig增高而其他Ig不增高或可降低,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  ①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时,表现为IgM单独明显增高;  ②多发性骨髓瘤时可分别见到IgG、IgA、IgD、IgE增高,并据此分为IgG、IgA、IgD和IgE型多发性骨髓瘤;  ③过敏性皮炎、外源性哮喘及某些寄生虫感染可表现为IgE增高。  (2)多克隆性增高:表现为IgG、IgA、IgM均增高。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肝癌、淋巴瘤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血清补体的检查  (一)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测定  临床意义:主要反映补体经典激活途径(C1~C9)活化的程度。①CH50增高:见于各种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和某些恶性肿瘤等。  ②CH50减低:见于补体成分大量消耗,如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等。  (二)血清C3测定  临床意义:  ①C3增高:C3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各种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某些恶性肿瘤(以肝癌最明显)病人及排异反应时增高。  ②C3减低:可作为肾脏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如急性肾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狼疮性肾炎血清C3均减低。  三、感染免疫检测  (一)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测定  1.参考值乳胶凝集法(LAT):ASO&500U。  2.临床意义 AS0升高常见于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及感染后免疫反应所致的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扁桃腺炎、风湿热、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二)伤寒与副伤寒的血清学检查  肥达(Widal)反应  (1)参考值 “0”凝集价&1:80;伤寒“H”凝集价&1:160;副伤寒“A”、“B”、“C”凝集价&1:80。  (2)临床意义   ①正常人因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血清中可含有相关抗体。  ②若抗体效价依次递增或恢复期较急性期升高4倍或以上,则有诊断意义。  (三)梅毒血清学检查  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即产生梅毒螺旋体抗体,包括特异性抗体和非特异性抗体(反应素)。反应素检测为定性试验,特异性抗体检测(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有助于梅毒的确诊。  临床意义:  ①定性试剂用于梅毒的初筛,因其抗原为非特异性,临床易出现假阳性。  ②在定性试验阳性的前提下,特异性抗体试验阳性可确诊。  (四)艾滋病病毒抗体及RNA测定  1.参考值  (1)筛选试验 ELISA法和快速蛋白印迹法(RWB)均为阴性。  (2)确诊试验蛋白印迹法(WB)和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HIV-RNA均为阴性。  2.临床意义筛选试验敏感性高但特异性差,常有假阳性。确诊试验有利于AIDS的确诊和早期诊断。  四、自身抗体检测  类风湿因子(RF)检查  1.参考值乳胶凝集试验正常人为阴性;血清稀释度&1:10。  2.临床意义未经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RF阳性率为80%,且滴度常&1:160。临床上动态观察滴定度变化,可作为病变活动及药物治疗后疗效的评价。  少数正常人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患者,RF也可阳性,但其滴度均较低。  五、肿瘤标志物检测  (一)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  1.原发性肝癌 AFP是目前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最特异的标志物。  2.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AFP也可升高(常&200μg/L)。  3.妊娠妊娠3~4个月后,AFP上升,7~8个月达高峰(&400μg/L),分娩后约3周即恢复正常。孕妇血清中AFP异常升高,有可能为胎儿神经管畸形。  (二)癌胚抗原(CEA)测定  1.消化器官癌症的诊断 CEA升高主要见于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动态观察CEA浓度。  2.鉴别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   转移性肝癌CEA阳性率高达90%,且绝对值明显增高,原发性肝癌CEA升高者不超过9%。  (三)癌抗原125(CA125)测定  对诊断卵巢癌有较大临床价值,卵巢癌病人阳性率可达97%。  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清CA125明显增高。  (四)癌抗原15-3(CA15-3)测定  乳腺癌时30%-50%的患者可见CA15-3明显升高,但在早期乳腺癌时,其阳性率仅为20%-30%左右。乳腺癌治疗后复发及乳腺癌转移后阳性率可达80%。  (五)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测定  被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及判断有无复发与转移。  细目九:尿液检查  要点:常用尿液检查的内容、正常值和异常的临床意义  一、一般性状检查  (一)尿量  1.多尿尿量超过2500ml/24h者称为多尿。病理性多尿见于糖尿病、尿崩症、有浓缩功能障碍的肾脏疾病及精神性多尿等。  2.少尿或无尿尿量少于400ml/24h(或17ml/h)者称为少尿;尿量少于100ml/24h者,称为无尿或尿闭。  ①肾前性:各种原因所致的肾血流量减少,如休克、脱水、心力衰竭及肾动脉栓塞等;  ②肾性: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竭少尿期及慢性肾衰竭终末期等;  ③肾后性:尿路梗阻如肿瘤、结石、尿道狭窄等。  (二)颜色和透明度  1.血尿见于泌尿系统的炎症、结核、结石、肿瘤及出血性疾病等。  2.血红蛋白尿当血管内大量红细胞被破坏时,出现血红蛋白尿,其颜色呈浓茶色或酱油色,镜检无红细胞,但隐血试验可呈强阳性。见于蚕豆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及恶性疟疾等。  3.胆红素尿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及阻塞性黄疸。  4.乳糜尿 常见于丝虫病,少数因结核、肿瘤引起。  5.脓尿和菌尿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  (三)气味  尿中出现烂苹果样气味,多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有机磷中毒时尿带蒜臭味。  (四)酸碱反应  正常新鲜尿多呈弱酸性至中性反应,pH5.0~7.0(平均6.0)。  l 尿液酸度增高见于多食肉类、蛋白质,代酸,痛风;  l 碱性尿见于多食蔬菜、服用碳酸氢钠类药物、代碱、呕吐。  (五)比重  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正常人尿比重波动在1.015~1.025。  l 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蛋白尿、失水等;  l 减低——尿崩症、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竭和肾小管间质疾病等;  l 固定,常在1.010左右,称为等张尿,——肾实质严重损害。  二、化学检查  (一)尿蛋白  当尿液用常规定性方法检查蛋白呈阳性或定量检查超过150mg/24h者,称为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见于:  ①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结核、肾肿瘤等);  ②继发性肾损害(糖尿病肾病、狼疮肾等);  ③肾外疾病(发热、高血压、妊娠、中毒、心功能不全等)。  (二)尿糖  当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或血糖正常而肾糖阈值降低时。尿糖定性检测呈阳性,称为糖尿。  1.血糖增高性糖尿最常见于糖尿病,也见于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等。  2.血糖正常性糖尿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肾糖阈值降低所致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妊娠等。  3.暂时性糖尿见于:  ①生理性糖尿,如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糖后。  ②应激性糖尿,如精神刺激、颅脑外伤、急性脑血管疾病等。  (三)尿酮体  一般检查法为阴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呈强阳性反应,妊娠呕吐、重症不能进食等可导致脂肪分解加强,均可致尿酮体阳性。  三、显微镜检查  (一)细胞  1.红细胞     ●镜下血尿:尿外观无血色,每高倍镜视野超过3个以上;  ●肉眼血尿:尿内含血量较多,外观呈红色。  血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急性膀胱炎、肾结核、肾结石、肾盏肾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血液病及肿瘤等。  2.白细胞和脓细胞  每高倍镜视野超过5个白细胞或脓细胞,称镜下脓尿,多为泌尿系统感染,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及肾结核等。  3.上皮细胞由泌尿生殖道不同部位的上皮细胞脱落而来。  (1)复层鳞状上皮细胞(扁平上皮细胞)来自阴道及尿道黏膜表层,成年女性尿中多见,临床意义不大。  (2)移行上皮细胞   ①表面移行上皮细胞(大圆上皮细胞):偶见于正常人尿内,大量出现见于膀胱炎。  ②中层移行上皮细胞(尾形上皮细胞):多来自肾盂,又称肾盂上皮细胞。肾孟肾炎、输尿管炎时可见成片脱落。  (3)肾小管上皮细胞(小圆上皮细胞)主要来自肾小管上皮,尿中出现此类细胞表示肾小管有病变,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成堆出现表示有肾小管坏死。  (二)管型  1.透明管型正常人也可偶有;肾实质病变时,明显增多。  2.细胞管型  (1)红细胞管型几乎总同时有肾小球性血尿。主要见于肾小球疾病。  (2)白细胞管型 常提示肾实质有活动性感染病变,主要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  (3)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表示肾小管有病变,是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的指征。常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高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3.颗粒管型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或某些原因(药物中毒等)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4.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中毒性肾病。  5.蜡样管型尿液中出现蜡样管型,说明肾小管病变严重,预后较差。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慢性肾衰竭及肾淀粉样变性。  (三)结晶体  若经常出现于新鲜尿中并伴有较多红细胞时,应怀疑有泌尿系结石的可能;若在服用磺胺时尿中出现大量磺胺结晶体,应及时停药。  (四)病原体  l 直接涂片平均每个油镜视野的细菌数&1个,为尿菌阳性。  l 细菌定量培养菌落计数&105/ml为尿菌阳性。  例题:  下列哪种病变通常不出现蛋白尿  A.化脓性扁桃体炎引起的高热  B.高血压病(3级)  C.妊娠中毒症  D.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发作时)  E.慢性右心功能不全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D  正常人尿中可以偶见的管型是  A.红细胞管型  B.白细胞管型  C.上皮细胞管型  D.透明管型  E.蜡样管型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D  主要见于肾盂肾炎的管型是  A.红细胞管型  B.白细胞管型  C.上皮细胞管型  D.透明管型  E.蜡样管型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B  下列除哪项外,均可出现蛋白尿  A.高热  B.高血压  C.妊娠中毒  D.心功能不全  E.慢性胃炎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E    细目十:粪便检查  要点:粪便检查的内容、正常值和异常的临床意义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量当胃肠、胰腺有病变或其功能紊乱时,则粪便次数及粪量可增多,也可减少。  2.颜色及性状 ——重要!  大便颜色或性状  提示疾病  1. 水样或粥样  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如急性胃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 米泔样  霍乱  3. 黏液脓样或黏液脓血便  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  4. 果酱样  阿米巴痢疾  5. 鲜血便  肠道下段出血  6. 柏油样  上消化道出血  7. 灰白色  阻塞性黄疸  8. 细条状  直肠癌  9. 绿色  乳儿消化不良  3.寄生虫体蛔虫、蛲虫、绦虫节片等虫体,肉眼即可分辨。  二、显微镜检查  1.细胞  (1)白细胞大量白细胞出现,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肠道寄生虫时,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  (2)红细胞肠道下段炎症或出血时可见,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痔疮出血、直肠息肉等。  (3)巨噬细胞 见于细菌性痢疾和溃疡性结肠炎。  2.食物残渣若镜下见较多的淀粉颗粒、脂肪小滴、肌淘纤维、植物细胞及植物纤维等提示消化不良。  3.寄生虫肠道寄生虫的诊断主要靠镜检查找虫卵、原虫滋养体及其包囊。如蛔虫、钩虫、蛲虫、绦虫、阿米巴滋养体等。  三、化学检查  隐血试验  当胃肠道少量出血时,粪便外观不显血色,称为隐血。  阳性常见于消化性溃疡的活动期、胃癌、钩虫病以及消化道炎症、出血性疾病等。  消化性溃疡隐血试验呈间断阳性,消化道癌症呈持续性阳性,故本试验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消化道肿瘤的普查、初筛和监测均有重要意义。  注意——“假阳性反应”。服用铁剂,食用动物血或肝类、瘦肉以及大量绿叶蔬菜时,可出现假阳性。口腔出血被咽下后也可阳性。  四、细菌学检查  肠道致病菌的检查主要靠培养分离与鉴定,但有时也做直接涂片检查,如粗筛霍乱弧菌,可做粪便悬滴和涂片染色检查。怀疑肠结核时行耐酸染色后查找其分支杆菌。  例题:  粪便中查到巨噬细胞,多见于  A.阿米巴痢疾  B.细菌性痢疾  C.急性胃肠炎  D.血吸虫病  E.霍乱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B    细目十一:痰液检查  要点:   1.痰液标本的收集方法   2.痰液检查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一、标本采集要点  标本采集时应注意避免混入唾液和鼻咽分泌物。一般检查以清晨第一口痰为宜,病人先漱口,然后用力咯出气管深处痰液。  二、一般性状检查  1.痰量肺脓肿、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时,痰量增多。  2.颜色痰液呈红色或红棕色,表示痰内有血液或血红蛋白成分,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等;粉红色泡沫痰为急性肺水肿的特征;铁锈色痰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肺梗死;棕褐色痰见于肺阿米巴脓肿;黄色脓性痰,提示呼吸系统有化脓性感染。  痰颜色  疾病  1. 红色或红棕色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  2. 粉红色泡沫痰  急性肺水肿  3. 铁锈色  肺炎链球菌性肺炎、肺梗死  4. 棕褐色  肺阿米巴脓肿  5. 黄色脓性  化脓性感染  3.性状  (1)黏液性痰见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早期等。  (2)浆液性痰见于肺水肿、肺淤血。  (3)脓性痰见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等。大量脓痰久置可分三层,上层为泡沫黏液,中层为浆液,下层为脓及坏死组织。  (4)血性痰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癌等。  三、显微镜检查  1.不染色涂片检查正常人痰内可有少量白细胞及上皮细胞。  (1)脓细胞及红细胞大量脓细胞表示呼吸系统有化脓性感染。出现多量红细胞见于呼吸道疾患及出血性疾病所致的肺、气管或支气管出血等。  (2)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增多,见于急性喉炎和咽炎;柱状上皮细胞增多,见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3)色素细胞吞噬了色素颗粒的臣噬细胞称为色素细胞。吞噬含铁血黄素者称为心力衰竭细胞,心功能不全所致的肺淤血时常见。  (4)夏科-雷登结晶及枯氏曼螺旋体 常见于支气管哮喘及肺吸虫病。  (5)寄生虫及其虫卵见于肺吸虫病、肺孢子虫(卡氏囊虫)病、阿米巴肺脓肿等。  2.染色涂片包括瑞氏染色、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及巴氏染色等。主要用于癌细胞和细菌检查。如临床疑为肺癌,应连续多次查痰找癌细胞,最好用巴氏染色法。检查一般细菌用革兰染色。检查结核杆菌则用抗酸染色。  四、病原体培养  1.做细菌、真菌、支原体等的培养。用咳痰法留取标本时,应先用消毒液充分漱口,并在结果判定时考虑到污染的可能性。  2.进行厌氧菌培养时,不能用咳出之痰,必须用环甲膜穿刺取痰。必要时可采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病原菌培养。  细目十二: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要点:   1.浆膜腔穿刺液检验内容   2.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根据浆膜腔积液的形成原因及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漏出液和渗出液两类。  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漏出液  渗出液  原因  非炎症所致  炎症、肿瘤或物理、化学刺激  外观  淡黄、浆液性  不定,可为黄色、脓性、血性、乳糜性  透明度  透明或微浑  多浑浊  比重  <1.018  >1.018  凝固  不自凝  能自凝  黏蛋白定性  阴性  阳性  蛋白质定量  25g/L以下  30g/L以上  葡萄糖定量  与血糖相近  常低于血糖水平  细胞计数  常<100×106L  常>500×106L  细胞分类  以淋巴、间皮细胞为主  不同病因,分别以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为主  细菌检查  阴性  可找到致病菌  细胞学检查  阴性  可找到肿瘤细胞  细目十三:脑脊液检查  要点: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一、脑脊液检查适应证及禁忌证  1.适应证   ①有脑膜刺激症状需明确诊断者;  ②疑有颅内出血;  ③有剧烈头痛、昏迷、抽搐及瘫痪等表现而原因未明者;  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需椎管内给药者。  2.禁忌证若颅内压明显增高或伴显著视乳头水肿者,则禁忌穿刺,以免发生脑疝。  二、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压力(kPa)外观细胞数及分类蛋白质定性蛋白质定量(g/L)葡萄糖(mmol/L)氧化物(mmol/L)细菌正常侧卧位0.69~1.76无色透明0~8个,多为淋巴细胞阴性0.15~0.452.5~4.5119~129无化脓性脑膜炎显著增高浑浊,脓性,可有凝块显著增加,数千,中性粒细胞为主++以上显著增加明显减少或消失稍低或发现致病菌结核性脑膜炎增高微浊,毛玻璃样,静置后有薄膜形成增加,数十或数百,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其后以淋巴细胞为主阳性++增加减少明显减少抗酸染色可找到结核杆菌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稍增高清晰或或微浊增加,数十或数百,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阳性+轻度增加正常正常无脑脓肿(未破裂)增高无色或黄色微浊稍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阳性+轻度增加正常正常有或无脑肿瘤增高无色或黄色正常,或稍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轻度增加正常正常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稍增高血性为主增加,以红细胞为主+~++轻度增加正常正常无
相关文章:
最新医院招聘
按地区查看招聘
经营性网站
公安信息网
络安全监察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找工作
浏览手机站
找工作快人一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诊断学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