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家的各个机关的功能不是很形容清楚明白,想弄明白一点。谢谢!

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检察机关作为党和国家反腐败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惩防体系中的一个职能部门,必须主动地适应惩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需要,不断地创新工作机制,规范工作程序,提高惩防效能,在教育、制度和监督三个方面发挥出应有的惩防作用。本文结合检察工作的实践,就新的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作一粗浅探索。
关 键 词:惩防腐败 体系建设检察机关 科学发展观 定位 途径 作用
党的明确提出,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检察机关作为党和国家反腐败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惩防体系中的一个职能部门,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年工作规划》的基本精神,主动地适应惩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需要,不断地创新工作机制,规范工作程序,提高惩防效能,在教育、制度和监督三个方面发挥出应有的惩防作用。下面笔者结合检察工作的实践,就新的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检察机关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的定位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就是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多层次、多主体、多措施相结合而又运作协调的有机整体。在这个体系中,检察机关是具有惩治与预防腐败双重职能的部门之一,也就是一个对腐败犯罪依法享有侦查、公诉和诉讼监督的权力并对预防腐败承担着一定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法律监督部门。它和其他职能部门一样,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开展工作,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履行特定的职责。它和其他职能部门不同的有两点:一是惩治职能的法定性。检察权是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由人民检察院行使的对侦查机关、审判机关、执行机关的职能活动是否合法及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民是否遵守法律实行法律监督的权力。各级人民检察院依法行使的侦查权,是检察机关所行使职权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适用于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国家工作人员的腐败犯罪。检察机关只能按照刑事诉讼法第18条第2款规定的范围侦查腐败犯罪,既不是侦查所有的腐败犯罪,也不是查办所有的腐败行为。二是预防职能的相关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目前在我国已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反腐败斗争的整体合力。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这一系统中具有明显优势地位。一是检察机关担负惩治腐败的职能具有强大的威慑功能和警示功能。检察机关通过惩治腐败犯罪,对犯罪分子适用刑法,使他们不能再犯罪,同时也使其他欲犯罪者受到震慑和警示而不敢以身试法。二是检察机关开展的法律监督工作具有“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功能。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的任务就是保障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核心是防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目的是通过维护法制,保证国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防止腐败。实践中检察机关正是把法律监督作为职权基础开展预防工作,发挥着其他国家机关不可替代的作用。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必须紧密结合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和各项检察职能,立足检察职能,并主要通过检察业务工作实现预防职责,既不是负有全面开展预防工作职责的部门,也不是专门开展预防工作的部门,更不是预防工作的主导部门。总体上说,检察机关在惩防体系中的定位应当是,依法查办一定范围的腐败犯罪并履行与检察职能相关的预防职责的职能部门。
二、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有效途径
199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关于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意见》的第6条规定了检察机关开展预防工作的七项途径。概括地说,检察机关的惩防功能有三个方面的实现途径:一是查办腐败犯罪,二是研究腐败犯罪,三是宣传反腐败措施,动员社会参与。检察机关上述三个方面的实现途径中,第一个方面的实现途径是法定的,检察机关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以司法的方式发挥惩治腐败的功能。惩治和预防是反腐倡廉工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只有惩处有力,教育才有说服力、制度才有约束力、监督才有威慑力,才能为治本提供条件。查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是检察机关惩治腐败的一项重要法律职能,针对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还比较严峻的现实,必须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重要作用,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建立健全惩处机制,有效遏制各类腐败的滋生蔓延。首先,要坚持依法查办各类腐败案件。严肃查办滥用权力、以权谋私、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案件。其次,要特别注重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实行查、析、教、改办案工作流程,以案施教,以案促改,对重大和有影响的案件推行“一案一通报”制度,不断扩大办案的综合效应。第三,要针对案件中发现的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上暴露出来的苗头性问题和薄弱环节,积极探索加强防范的途径和办法,及时深化改革,建章立制,做到查处一个案件,完善一套制度,堵塞一些漏洞。逐步建立使人不敢犯罪的惩治机制,使人不愿犯罪的自律机制,使人不能犯罪的防范机制,不断推进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上述第二、三两个方面的实现途径则是政策性的,这两个方面的实现途径是直接的、纯粹的预防工作,本质上是检察机关按照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履行预防腐败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因此,在这两个方面实现途径上发挥作用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包括宣传、教育、咨询、督促制度改进和纠正违法等,其中,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是检察机关最常用的两种方式。职务犯罪预防是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一条重要途径。经过多年实践,检察机关已探索出很多成功经验,有效预防了腐败现象发生。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必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检察机关要结合检察职能,紧紧“围绕监督职能、围绕职务、围绕犯罪”,强化预防措施,规范预防活动,创新预防机制,全面提升预防工作水平。一是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的变化、特点,提出预防犯罪的对策和措施,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二是深入案件易发、多发的行业、部门和领域,从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强化监督入手,与这些单位建立长期而有效的预防职务犯罪网络。三是结合办案提出有针对性的检察建议,帮助发案单位总结经验教训,堵漏建制,改善管理,建立健全预防犯罪的监督制约机制。四是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法制宣传,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宣讲法制课,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等。
三、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惩治和预防腐败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认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在党和国家惩防腐败的体系中地位和作用,探索有效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的途径和方式,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法律监督的机制和制度。
(一)必须把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反腐败斗争总格局。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旨在防止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从根本上维护党和国家机关的廉洁性和权威性,维护党和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促进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这是检察工作服务大局的重要体现。因此检察机关的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也只有放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中去考虑,在党委领导下,组织开展工作,才能真正发挥积极作用,取得应有成效。检察机关要积极履行惩治和预防腐败职责,经常向党委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根据党委确定的部署,主动开展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在党委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检察机关在其中发挥职能作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加强调查研究,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和建议,向党委及有关方面建言献策,当好参谋和助手。
(二)必须立足检察职能着力构建惩处机制,充分发挥惩处治本作用。每一种职务犯罪行为都需要具备三个必要条件:拥有权力、职务犯罪动机和职务犯罪机会。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全力消除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条件,从而彻底切断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链条。由于第一个条件即权力的形成并不是检察机关职责之所能及,因此,作为检察机关来说,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必须立足检察职能,针对后两个条件开展预防。
一是立足加强检察侦查权的行使,全力开展职务犯罪动机预防。惩处职务犯罪是遏制腐败现象的重要手段,打击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预防方式。没有打击的预防,是软弱无力的预防,只预防不打击,则会出现防不胜防,检察机关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只有与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工作紧密结合,才能够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职能优势,才能够发现诱发职务犯罪的各种深层次原因。从职务犯罪经济学分析的角度看,当行为人犯罪的收益大于付出的成本的时候,行为人便会选择犯罪。而犯罪案发受到查处是犯罪成本的主要,当这个成本付出的机会处于非常小的概率的情况下,职务犯罪的发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甚至必然。要打破职务犯罪行为人的侥幸心理,降低他们实施犯罪的动机的产生机会,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增加职务犯罪查处的数量,减少犯罪数量,从而提高职务犯罪的惩罚成本,使行为人不敢犯罪、不愿犯罪。由于检察机关担负着惩治职务犯罪的特殊使命,因此,这是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过程中最应该采取也是最能够采取的一个有效手段。从这个角度上讲,在此基础上所采取的预防措施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只有做到“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才能有效地遏制职务犯罪的蔓延。
二是立足规范和完善检察建议权的行使,多角度开展职务犯罪机会预防。检察建议权,是基于检察权而产生的,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手段。在预防职务犯罪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检察建议的作用,通过检察建议实行“三步预防”,消除职务犯罪机会,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即职务犯罪行为暴露之后,检察机关首先应当深入职务犯罪行为发生的制度原因,对所查处的案例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分析,一方面选择好典型案例,另一方面分行业分专题进行,从而分析探究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种突出问题的职务犯罪行为的制度成因,并向发案单位提出具体的检察建议,即“个案预防”;在此基础上,检察机关还应当根据典型的职务犯罪案例暴露出来的制度缺陷,对有关部门法律法规工作制度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从而把研究成果的规模效应发挥到最大限度,即“行业预防”和“专项预防”中;同时,检察机关还应当力争在新的法律法规正式出台之前,就从职务犯罪预防的角度,认真审视其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和漏洞,从而把职务犯罪机会扼杀在襁褓之中。检察建议是其他检察权的拓展和延伸,其行使范围只能是检察权的范围之内,因此,要杜绝大包大揽的工作方式;更不能脱离检察职能搞预防,防止形式主义和滥用职权情况的发生。上级检察机关应当加强预防工作的宏观管理,加强预防工作的规划与协调,既防止研究的重复投入,又使各地的优秀调研经验迅速得到推广;既避免预防资源的浪费,又使各种研究成果充分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职务犯罪预防的效果。
(三)必须健全机制完善制度,不断提高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检察机关预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针对职务犯罪行为和涉及的公共权力配置、运行和监督中的问题,从犯罪学角度,运用犯罪学理论,通过办案研究发案,通过个案研究类案,剖析犯罪原因,揭示犯罪,提出防范对策,达到防止和减少职务犯罪发生的目的。其职能和专业性决定了检察预防与其它预防的区别。尤其是面对职务犯罪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隐蔽性越来越强的特点,对检察机关提高侦查犯罪本领,走专业化路线,运用综合手段,控制、防范犯罪,降低发案率提出更高要求。
一是加强专业化基础建设,建立预防与侦查紧密结合、优势互补的工作机制。通过建立预防、侦查部门间的案件线索处理制度,协调制度、工作联系制度等,从而建立起侦查和预防优势互补、联动效应机制,提高预防工作整体专业化水平。
二是借助化装备,强化预防工作专业化手段。建立预防职务犯罪信息机分析管理系统和技术预防系统,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职务犯罪作案、特点、规律的住处进行存储、管理,为预测预警和预防对策研究提供信息保障,实现预防业务的专业化、系统化。
三是建立、完善制度规范,促进预防工作专业化管理。制度建设带有稳定性、可操作性和超前性,实现制度化管理是专业化的基本要求。
四是适应预防工作发展要求,加强预防队伍专业化建设。要开展必要的专项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实践锻炼等,培养一批预防工作的行家里手,形成以专业骨干为主体的队伍架构。要在预防部门加强和研究,善于对工作实践进行归纳提炼,随时发现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重视预防队伍业务能力的养成,不断提高探索掌握犯罪特点、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的预警、预测能力,不断提高综合运用预防手段,防患未然的能力等,适应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724(1)问一个句子问题,谢谢了1.i can make myself understood in english 昨天有特别多热心的朋友解答了我的困惑,但是我还有一点点疑问想弄明白 请大家看看我以下的理解对不对: 此句用了一个句型make sb done,说完整就是使役动词宾语补语可以用动词原形、形容词、动词过去分词,所以此句与被动语态无关,之所以用过去分词是因为过去分词可以表被动含义 与此相像的还有一个句型have sb do sth 但是我感觉困惑的一点是:我认为除了从句以外一个句子就应该至多有一个纯动词(这个动词不是以动词不定式或者是动名词或者是分词形式出现),但是my mother made me do the dishes和那个have sb do sth句型都出现了两个纯动词,make和do,请问这是英语中的特例句型还是有很多这样的用法? 还有就是感官动词i saw her walk across the street,也是有两个我认为所谓的纯粹动词 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使役动词和感官动词是可以不通过to直接接动词原形的,其他动词不可以! 我想的对不对?因为我刚开始努力学英语所以有时候会通过数我造的句子的纯粹的动词来验证我句子中的动词是不是用的对了,比如说我想说我花费了时间去干什么,因为句子中已经用了spend所以就doing了,对于初学者我觉得也是一个办法
姐会让你哭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差不多是这样,但是值得注意的是:1.make有结构:make sb do/done/adj[注意的是所有DONE不一定都是被动,而是可能做形容词用法.例句就是] 2.have有机构:have sb do/done[这里要值得注意的是DONE的结构表示的意义为“让某事被做”]除此之外,英语中还有一个使役动词:let 但是let一般不使用以上两个动词的用法,而是单单用于祈使句中let sb do 让```做```吧感官动词的话,有两种接法,省略to的不定式和动名词接法 不定式是用于动作已经完成了,而动名词就是正在做的事或者是经常做的事 为什么说是省略不定式的TO呢,因为在被动句中,所有的不定式to都要还原例子就不举了,有不懂的再给我发信息问我吧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导读:1月29日,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秦春华主任做客中国教育在线“总编面对面”以“北大的选材之道”为主题……&&
主持人:任蕾
中国教育在线执行总编
嘉宾:秦春华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北大喜欢有好奇心、有兴趣和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
分数不能反映学生的理想、抱负、兴趣和好奇心等,而这恰恰是我们所看重的。我们现在不把注意力放在以分数评价学生的生源竞争上面,这样的比拼没有意义,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若干影响甚至改变世界的人物。
“元培综合评价系统”目的是进一步打破“一考定终身”的窠臼,通过长期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为北大选拔更适合北大培养的优秀学生。
“综合评价”的核心是评价,关键是综合。考试,特别是笔试,不应当成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指标;冷冰冰的分数,不应当成为活生生的富于创造力的学生的单一评价标准。
大学先修课程作为北大自主选拔录取重要依据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不是北大开设的,它是在高中的选修课体系当中的组成部分,是高中选修课分层体系当中属于最高端部分的课程,它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生自己兴趣的需要。北大支持部分中学试点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北大招办是承认这个先修课程的成绩,将它作为自主选拔录取的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
元培综合评价系统打破一考定终身
  元培综合评价系统纳入北大自主招生的选拔,目的和我们以前强调的一样,要打破一考定终身这样的形式,为北大选拔更适合北大培养的优秀学生。它标志着北大正在按照教育部关于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指导意见这样一个精神,开始建立健全招生的一个综合评价体系,那么这个体系的核心是评价,不是考试,是评价。
自主选拔录取与自主招生是两码事
  自主选拔录取与自主招生是两码事,人才的选拔和招生它还不完全等同。和自主招生相比,自主选拔录取是更为规范和准确的一个表述。十年的高校选拔工作为高校招生注入了活力,推动了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主选拔录取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高考录取模式下的选拔方式,不再用一次笔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录取依据。
自主选拔录取面临不公平竞争指责
  由于参加自主选拔录取,因为它要笔试,面试要支付比高考高得多的成本。这样的话,就使得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开始处于不利地位,连公平竞争的机会都没有,这成为自主选拔录取现在面临最大的一个指责,因为它使得原本就十分脆弱的教育均衡问题变得更加地突出。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办法有两个。一个叫,增加名额。一个叫单独划定录取线。
高考知分填报志愿不能降低落榜风险
  高考知分填报志愿不能降低落榜风险,甚至使落榜风险变得更大,它只对最顶尖的学生是有利的。我的主张实行考前或者估分填报志愿的方法是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个不要违背教育规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平时的学生成绩来填报,同时不要让考生有太大的落榜风险,所以用平行志愿去兜底,即使填冒了,也有大体上同层次的学校来接收你。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它一定是在中学的选修课体系里面来开设的,面对的对象一定是学有余力的学生,一定不是所有的学生你都来参加这个课程。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秦春华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开设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它会起到降低学生负担的作用。通过这样的一个课程的开设,将会有利的改变目前单纯依赖高考分数作为招生录取为依据的这样一个现象,可以使得学生能够凭借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学习适合自己学习的课程,也会减弱中学围绕着高考重复训练所付出的努力。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秦春华
我一直使用的表述是自主选拔录取,而不是自主招生。这是两码事,人才的选拔和招生它还不完全等同。和自主招生相比,自主选拔录取是更为规范和准确的一个表述。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工作的核心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高考录取模式下的选拔方式,不再用一次笔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录取依据。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秦春华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享有同样的公平,接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就必须从高校招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上去入手,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依赖分数录取的这样一种现状。不要轻易去降低高校的录取标准,你不要让农村孩子感觉到自己是受了照顾才去进入到这个高校的,不要让他有低人一等的感觉,那样他更为痛苦。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秦春华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请到了北大招办主任秦春华先生,来为我们做一些解疑释惑。据报道,北京大学将在高中推行五门“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此举的初衷是什么?是否会对吸引更多优质生源起到促进作用?
  秦春华:这个说法不太准确,中国大学先修课程不是北京大学开设的,它是在高中的选修课体系当中的组成部分,是高中选修课分层体系当中属于最高端部分的课程,它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生自己兴趣的需要。这个项目是由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委员会负责整个项目的规划、指导和实施的,委员会的组成主要由中学和大学的相关人士组成,事实上在北京的十一学校,还有北大附中,还有上海、辽宁的学校已经先期开设了这样的课程,而且不只是一门,在课程建设过程当中,中学他就迫切需要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大学的某种程度的支持,这种支持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希望北大的专家教授能够参与课程的设计,帮助他们更好的来提供师资的培训。另一方面他们是希望北大的招生机构,能够认可这个成绩,我们认真研究了中学的需求以后,我们觉得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应该予以支持,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什么?应该是应中学的要求,北大支持部分中学试点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北大招办是承认这个先修课程的成绩,将它作为自主选拔录取的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
  主持人:这是和美国的APP课程是类似的?
  秦春华:它是类似,但是不是APP课程的翻版,也就是说我们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设置的目的,它的功能和起到的作用和美国的课程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确实是从美国实施的过程当中,获得了某种程度的灵感。而且我要强调的事情是说,大学先修课程就是大学先  修课程,他是开放的体系,不可能被贴上某一个大学的专署标签,我们也不主张这样做。所以北大在中国先修课程的过程当中,只起到了两个作用。一个是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另外一个是认可了这个课程的成绩。正是我们称它为中国大学先修科学,而不是北京大学先修课程的存在。
  主持人:北大为什么要去支持这样的项目?
  秦春华:首要的原因在于这样的课程的设置,是解决目前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脱节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我们知道学生从兴趣出发,提前了解大学课程的内容,这样可以为大学做好一个准备,同时一部分有准备的去学习自己这样的一个感兴趣的领域,可以锻炼他挑战的能力,而且他也可以将来为理性的选择大学的相关专业做好一个相应的准备和奠定一个基础。同时,大学先修课程这样一个设置,如果学生选修了以后,他表示是有能力完成大学相关教育的,也为大学在招生的阶段提供某种程度参考的依据,这是一个方面了。
  另外一个方面,其实这样的一个项目或者说这样的一个课程体系,它也是顺应国家和社会的一个需求,我们国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里面明确的提出来了,要深入推进高中的课程改革,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同时推进模式的多样化,探索和发现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而且浙江省教育厅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就已经出台了一个指导意见,浙江省的高校要面向普通高中学生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意见,鼓励省内的高校以多种形式参与选修课的建设,特别是参与开发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这样一个自主课程的选修课。北京市教委在2013年的工作要点里面也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高中课程的自主课程的设置实验,探索研究大学的课程,我看到工作要点里面也提出来说要求有条件的中学,要积极探索和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验,我觉得现在整个的环境和气侯都是说对于大学先修课程这样的一个认识是有利的方面。应当说中学和大学合作来开设这样的一个课程的条件,已经基本上是成熟的,可以迈出一个实质性的步伐。
  主持人:目前来讲咱们大学先修课程,北大认可主要是自主招生环节吗?
  秦春华:在目前的高校招生的录取环节来说,我们
只能把它作为自主选拔录取一个重要的依据,这些年实际上中学,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的工作者,他们怀着自己的良心,然后对教育事业的这种神圣感,他们做了很多很多有价值的探索,但是因为招生考试制度,他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关键,如果说招生考试制度不发生变化,那么不管基础教育领域里边做了多少有价值的探索,最后可能因为你这个指挥棒不发生变化,都可能会导致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动力不足,可能使这个改革无疾而终。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基础教育发出强有力呼唤的时候,我们认为大学的招生部门应该伸出一把手里拉他们一把。
  主持人:这个对招收优质生源能否起到作用?
  秦春华:其实北大支持这样的这样一个起点和利益,从根本说来说,不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
  主持人:本身我不是为了这个。
  秦春华:不是,我们早就超过了这个层次,如果真是这个目的,我们就不会强调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学和大学,能够加入到这个体系当中,那么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发展的越顺利,受益的中学和大学就越多,多几个少几个北大的状元不在乎,如果北京的大学还在为争夺几个高分学生而厮打的话,那不止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耻辱。
  主持人:是不是可以理解,往上流传的北京大学先修课程实际上来讲是我们北京大学在支持基础教育领域,高教课改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项目当中,所做的努力和工作?
  秦春华:是这样。因为在目前的这个阶段,我们感受到了非常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从国内的情况来讲,目前基础教育在分数为王的指挥棒下,你培训替代教育的现象是越来越严重,并且呈现出来越来越严重的劣弊驱逐良弊的现象,本来很好的东西被坏的东西都给排挤掉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一点一点被榨干,大学生越来越缺乏远大的理想,缺乏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只知道考试和做题,只关心分数和奖学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兴趣在哪里?我说甚至他们不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这个问题很严重,那么越来越难以适应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甚至比如像北大,将来想培养影响世界,甚至于改变世界灵魂人物的需求。另一方面,越来越多优秀的中学生和家长,他们开始用脚投票,直接选择去世界上最好的一流大学去读本科,那么如果说北大和清华这样的高校再不在人才选拔的制度上进行根本性的变革,那么未来我们很可能只能招到一批分数很高,但是没有创造力的一批二流的成员,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将会对国家基础学科的建设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主持人:我们还是听到有一些网友说,中国的大学先修课程是不是会给在校的高中生增加负担呢?现在虽然说要去减负,您怎么看?
  秦春华:首先我们要正确理解什么是负担?减负你减的是什么负?在我看来,这个负担应当指的是应试教育当中大量的重复性的机械式训练,如果一个学生他成天面对的是上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听不完的培训,这的确是一种负担,必须要减,但是如果你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多样化的分层次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去选修,上课的方式不只是传授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有良好的阅读和思维的习惯,
养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他可能就不是负担,甚至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体会到的可能是快乐,尽管你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所要付出的时间更多,你要阅读的材料可能更多。比方说十一学校,我去他们学校访问的时候,他们只有四门的必修课,但是他的选修课多大200多门,没有任何一个学生觉得自己的负担是沉重的,因为他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想要上的课程,其实勤奋和汗水从来都是成就宏图伟业基本的条件,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人能够轻轻松松的成功,其实在美国的最顶尖的学校他们一样很辛苦,没有人会觉得难受,因为他在过程当中体会到的是快乐,这是和我们根本的区别。
  主持人:当学生是在主动选择,按照自己的爱好在去学习的时候,我们不能说这个也是一种负担?
  秦春华:对,我自己喜欢这个东西,我读书到夜里两点钟,所以这不是负担。所以我说片面的去强调减负,既是对教育部的误读,还有消磨我们孩子的意志,这个后果是严重的,不知道您注意到没有?就在前两天日本的安倍首相对日本国民的教育体系提出了重大的修改,其中要把周六也作为上课时间来补充进去,那么日本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据说是要给他们的学生增加更大的压力。这样的一个决定,对于我们应当说是有触动的。其次,我想对于学生的范畴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因为教育部他关于中学的减负的命令他是一个普遍性的要求,但学生我们知道,他是不分层次的,那么对于少数的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他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负担重的问题,他是吃不饱的问题,那么面对这种学生的强迫他和其他的学生齐头并进一起来走的话,对他而言既是痛苦,同时也是一种人才浪费,因为他是在浪费时间,我想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叫因材施教,就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给予他提供一个适应他发展的这样一个需求,所以我觉得在中学的选修课体系里面,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的特点,而给他们提供一个多样化的需求。
  主持人:让每一类学生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秦春华:因此我们始终强调,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它一定是在中学的选修课体系里面来开设的,面对的对象一定是学有余力的学生,一定不是所有的学生你都来参加这个课程,事实上我们并不主张所有学生这么干,因为结果很可能是坏的,不是说你选修的课程越多越好,在我们选拔体系里面,如果你是不适合于去选修这个课程,而一定要强努着去选的话,你所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是坏的结果,还不如不选这一类的课程。
  所以这里面逻辑上还有一个悖论,如果你说中国大学先修课程会加重学生负担的话,那就意味着高中现在的新课改体系里面的选修课是增加学生负担的,因为这个大学先修课程本身就是在中学的选修课体系里面开始的,没有额外增加课程。
  主持人:是体系之内的。
  秦春华:对。它包含的内容,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刚才你问到美国的课程,他有37门之多,我没有听到过哪一个学生抱怨说这个课程增加了我的负担。
  主持人:实际上来讲,只有行有余力的学生才会去选择这些课程,对于大部分学生他可以不去选,不是必修课程?
  秦春华:对,不是必修课程。而且最近我还体会到,和大家的预期恰恰相反,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开设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它会起到降低学生负担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通过这样的一个课程的开设,将会有利的改变目前单纯依赖高考分数作为招生录取为依据的这样一个现象,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能够凭借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学习适合自己学习的课程,也会减弱中学围绕着高考重复训练所付出的努力,这样的话,我想才会收到减负的效果,我们一定要深刻的认识到,学生和家长他都是理性的,他一定会沿着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去选择他的行动,当高考分数如果成为决定他未来命运的唯一因素的时候,他不会听命于任何伟大的号召,你要号召他去减负,他一定会用脚投票,你如果中学在减少了负担以后,他就会去寻找培训机构,所以我们就会看到,中学会出现很有趣的现象,也是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学生在课内的时候很轻松,到了周末家长就会逼迫着他学无数不愿意学的东西,这样我想教育行政机关他可以命令中学,限制中学,但他限制不了培训机构,即使限制了,说不允许培训机构存在,他还会找大量的个人培训者完成使命,只要你招生考试制度的关键没有改变,仍然是以分数来录取的话,他就一定会选择这样的路径,所以说中学减负减得越厉害,学生的负担可能就越重。为什么这么说?当大家都在肩负的时候,谁学得更多,谁可能在未来高考分数竞争当中可能会占据更多的便宜,所以他把更多的负担加重到这个身上,所以我说如果真正给学生减轻他们的负担,就必须通过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这样的努力,去逐步的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概念,就是我强调的,制度环境的变化会极大改变人们的激励方向。
  主持人:其实最近几年香港高校赴内地招生实际上是加剧了高校对优质生源的争夺,我们看今年的香港高校招生政策也出来了,招生的人数各个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现在很多的高考状元会纷纷投入港校的怀抱,因为很多港校会提供高额的奖学金,咱们北大如何能够在优质生源的竞争中保持一个优势呢?
  秦春华:现在我们面临的竞争不仅仅是来自于香港高校。
  主持人:美国。
  秦春华:也不仅仅是说几个高考状元去投入港校怀抱这么简单,我刚才已经强调了,多招几个,少招几个高考状元,北大毫不在意,我们现在面临真正的挑战和竞争,来自于世界一流大学,越来越多我们认为是好学生的学生,现在正在选择哈佛,耶鲁这样的大学直接去读本科,这些学生是真正的好学生,不只是成绩好,而且其他的方面都很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否则就不会被这些学校录取,我们现在处在人才竞争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遗憾的是,我们几乎没有任何的资源和能力去面对这样的一个竞争,原因很简单,高考恢复30多年来,一直是用高考分数在录取学生,但是我们知道分数能说明问题?但是它只能说明一部分问题,不能说明全部问题,甚至它可能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这个我们都是清楚的。
  秦春华:如果你没有人才选拔的火眼金睛,你就看不到谁是20年以后有可能影响世界,甚至改变世界的人,你拿什么去跟人家竞争,你是做不到的,这是一个挑战。另外一个挑战,现在按照大多数经济学家共同的看法,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果保持目前的速度,或者说比这个稍微低一点也没有关系,到2030年的时候,我们大体上应该能够成为全球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但是当这一天真正来到的时候,你除了经济总量之外,你还有什么能够跟这个地位相匹配的,你的教育,文化,以及国民素质等等一系列的水平,你能够适应这样的经济地位。
  所以从这个角度着眼,我们必须着眼于20年以后的中国和世界,去积极寻求自己在全球的这样一个定位,我们绝不能容忍到20年以后,世界看我们中国人的时候说,他们是很有钱,但只是有钱的暴发户而已,这是很悲哀的事情,我常常跟我同事说,北大招办现在什么都不做?十年之内,我们依然可以招到分这种数最高的学生,没有问题,但是现实和未来,我们必须要从北大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去出发,去积极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之路,发现一批最适合北大培养的,未来有可能成为影响世界,甚至改变世界的灵魂人物,为北大加快建设步伐也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是我们工作的使命和责任。
  主持人:我知道咱们北大有一套比较特殊的综合评价系统,叫做元培综合评价系统,这个系统也是收入纳入了北大自主招生的选拔,和以前的选拔方式相比,这套系统它最大的不同在哪里?这些综合评价都包括哪些内容?我想这套系统就是您刚才说的,咱们最近在做的一些努力?
  秦春华:对,这是我们今年在自主选拔录取当中迈出实质性关键的一步,我们今年全面启动了元培综合评价系统,对中学校长推荐制的这一部分群体进行了我叫做“全方位、系统性深入前面的考察”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建立一套包含了独具特色的选拔理念,系统化的选拔标准,全面考核的内容,科学的选拔方式,在内一整套的体系,目的还是和我们以前强调的一样,要打破一考定终身这样的形式,为北大选拔更适合北大培养的优秀学生。你刚才问最大的不同在什么?最大的不同就体现在它第一次彻底的,或者说比较彻底的改变了单纯依赖考试成绩,无论这个考试成绩是笔试还是面试,这样作为唯一录取的办法,而是真正采取了综合评价的办法。
  主持人:它是怎么样一个叫综合呢?是哪几方面?
  秦春华:这个综合体现在这样的几个方面。一个是今年每一位参加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学生,要经过8个专家各个角度,各个方位的考察,要经过五个环节。第一,初审材料的初步的评价。第二,学科的基础面试。第三,综合的面试。第四,随机抽取的笔试。第五,体制测试。在这个审核的环节,我们每一份的材料都是随机派发给8位专家匿名评审的,他们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理想抱负,高中学业成绩这些情况,在系统当中是独立进行评价的,彼此之间不干扰,谁也不知道别人评的学生是什么样?给出一个评价就可以了,在学科基础面试的环节,每一位理科的学生要接受两位专家的面试,一个是数学,一个是物理,而且他们是先读一个小时的英文文献,然后流水作业进入到相应专家面试的房间,专家开始跟他讨论问题,所以很多学生一进屋就傻了,我们已经改变了过去无领导小组面试,五个学生对三个专家的情况,但是没有关系,即使学生的文献读不懂都没有关系,老师会给他讲,然后再问一些问题,这个过程是考察学生什么呢?考察他是不是真具有研究潜力,就说你可能因为英文水平不高,词不认识,我告诉你词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你文章讲的是什么?总可以了吧,我看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什么?然后出来了以后,他还要参加一个综合面试,综合面试考察的是什么?面试专家根据学生提供的材料和先期专家提出来的面试建议,就是在初神的时候,专家说在综合面试的时候,你再考察考察学生的这个方面的情况,再跟学生进一步这种沟通。所以很多学生觉得,他好像不是一个面试,更多是一种聊天,其实这种聊天当中,已经有非常充分的准备。当然我们该随机抽取了一部分学生参加了笔试,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了体制测试,最有意思的是最后的录取,过去我们的录取都是按照成绩来的,给你一个成绩,从高到低往下排,排到哪是哪?这次的学生最后所获得的优惠政策,最高到一本线,最低可能什么都没有。给出的依据是我们自主选拔录取的委员会根据综合上述五个环节所有的评价的意见,以及系统给出的一个意见,一个一个地看,看完了以后匿名投票,投出来是谁,就是谁。
  主持人:不再按成绩了。
  秦春华:不再按成绩了,但是成绩起很重要作用,但是它不是很重要的因素了。我们这个考核整个的过程差不多接近了一个月,这和美国最好的大学选拔人花的时间已经差不太多了。
  主持人:这还是很细致的一个东西。
  秦春华:所以我说元培综合评价系统的实施,它标志着北大正在按照教育部关于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指导意见这样一个精神,开始建立健全招生的一个综合评价体系,那么这个体系的核心是评价,不是考试,是评价。
  主持人:考试只是评价当中的一个点。
  秦春华:一个点。它不再以考试成绩,特别是笔试成绩作为招生唯一的依据,而对学生全方位,系统性的综合评价,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可能仍然非常重要,但已经不再是一个评价的唯一因素了,它只是其中的一种。我们希望高校招生制度这样的一个变化,能够引导学生必然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考试分数上,而转向去关注大学更为看中的比方说学生的理想抱负,兴趣爱好,好奇心,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等等更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把基础教育领域里面极为严重的应试培训有一个纠偏的效应。
  为什么把这个系统命名为“元培”这里面我们也有一个考虑?因为它体现了北大的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思想,任何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都能够在北大实现自己的价值,不管你的背景,你的学历如何,未来我们希望北大,好比现在的一所房子,这个房子开了很多道门,每一道门上面都会贴一个标签,什么样的人适合从这个门里进,你要进入这个门需要一个门槛的测试,我们会开很多很多道,不再只有一道门了。
  主持人:招生工作大家关注的问题就是,这个招生是不是公平的,像咱们最早的时候推出中学校长推荐制的时候,大家一开始会关注,这个东西是不是公平,这个制度是不是好,其实大家会特别关注到公平这个问题,那么实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好像大家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也确实推荐的是好学生,大家认为这是一个公平的政策。从咱们元培的综合评价系统来看,公平是怎么体现的?
  秦春华:这个问题您问得非常好。这是我们这次的意外收获,也是让我们特别感到欣慰的地方,就是我们这个元培综合评价系统,解决了一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重要问题“公平”。因为社会上一直有一个普遍的认识是什么呢?只有分数是最公平的,因为他最大限度的排除了人情干扰的因素,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我想流传最广最形象的比喻,县长和农民的儿子,坐在一起考试,县长的儿子可能考不上,农民的儿子可能考得上,非常好的大学,比如农民的儿子考上了北大,把可能比县长还要风光,这体现了老百姓的一种期许。
  似乎一脱离分数,就会产生请托和腐败的行为,招生秩序就会打乱,天就要塌下来了,四年以前当我们推出实名制的时候,第一次提出说,我们不一定要按照分数来录取的时候,社会的质疑之声一片,因为大家觉得这里面中学校长一定会有猫腻,面对那么大的压力,那么大的诱惑,他能够公正吗?当时我们坚信一条,我们当时也有非常大的压力,我们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底中学校长会不会有猫腻,用实践去检验,而且那个时候我们认为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严重的公示制度,特别是新闻媒体给我们巨大的支持,所有的信息全部公开,使那些想这样做的人呢?他也不敢,这是我们得到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你公示,把所有的东西都拿出来,你不怕放在阳光下接受老百姓社会媒体的监督,会巨大限度的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而且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留情,这个制度我们当时讲,要用生命去捍卫它,现在看起来事实证明,四年过去了,我们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即使这样的话,我们对于完全不依赖分数录取,还是心存疑虑的,担心如果没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量化标准,我们心里没底,但是这次通过元培综合评价系统的实施我们发现一点问题没有,因为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法宝,前一个是公示制度,这个法宝是随机和匿名,如果你了解了,你就会发现它可能是世界上最公平的选拔方式之一,为什么?因为它考核的环节太多,五个环节,牵扯的人太多,我们有280多多位教授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因为他所有的结果都是随机的,考生的信息都是隐匿的,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有神功和有能力把这五个环节全部打通,做不到。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他能够有能力在这几个环节当中,去施加它的影响,而且退一万步说,即使有人真有这个能力和本事,他在某一个环节施加了影响,但是也只是整个环节当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它不起决定性的作用,最后的评价还是对你这个学生,是不是他是真正有才华的,是不是真正北大所培养的,它不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这个效果,我为什么说是出乎意料,也是我们特别欣慰的,我们觉得这是最公平的,最能体现一个学生他的真是水平的,当然这个体系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因为我们还要做很多很多大量的工作,但是我们有信心。
  秦春华:我再补充一句,这就叫通过程序正义实现了结果。
  主持人:我们在招生的流程环节上只要设置的合理,并且有一个很好的监督机制,我们就能保证它的公平。咱们北大在自主招生上今年作出了这么大的变化,从中国来讲,自主招生实际上是在争议中走过了十多年,那么应该大家也都有了一定的经验了,在改革上,您认为现在的自主招生最应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另外还有一点,对于农村的考生其实现在可能大家也会比较关注,也是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怎么我们能够解决说,农村考生也能够想到自主招生的实惠?您是怎么看的?
  秦春华:不知道您是否注意到,我一直使用的表述是自主选拔录取,而不是自主招生。这是两码事,人才的选拔和招生它还不完全等同。和自主招生相比,自主选拔录取是更为规范和准确的一个表述。您说得对十年了不容易,前不久我还找出来了2003年当时教育部和北大我们在开始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时候的第一份文件,我看了以后特别感慨,十年不容易,前不久我也写了几篇文章,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分析了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十年来所走过的风雨历程,但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和我所服务的机构是我无关的。
  我的基本观点是,十年的高校选拔工作为高校招生注入了活力,推动了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前自主选拔录取工作的核心最应该改的地方是什么?应当是教育部早在2003年就提出来了,2012年又再次强调要建立健全高校各具特色的招生评价体系,不宜在考试的内容形式上再去修修补补了,否则就可能把自主选拔录取脱入死胡同,为什么说综合体系是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工作的核心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回到2003年,我找到了当时的文献,那一年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部分的高校开始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的试点工作,试点工作的初衷,为什么要搞试点,就是大一考的录取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希望它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当时提出来5%,影响不大,搞一点探索积极探索以统计考试为主,以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服务,社会有效监督,这样的一个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机制目的是要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扩大招生自主权,所有的点都点到了,所以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起点一开始利益就非常高,目标直指高校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和建立完善的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机制,所以这个根本就不是像社会上某些人所说的,说自主选拔录取是要给那些在高考当中达不到成绩的学生开辟一道录取的途径,根本不是这个,或者说不完全是这样的一个考虑,不是这么简单,当时的招生对象考虑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叫学科者特长。另外叫综合素质要优秀。但是这个制度在执行和操作的过程当中,由于各个高校普遍采用了在高考前先期选拔,高考后再给予一定的加分这样的一种模式。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由于各个高校普遍采用了在高考前先期选拔,高考后在给予一定程度加分的这样一种模式,使得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逐步的异化为高校提前圈定生源的工具,这就是大家俗称的掐尖,比方说东南大学就探索了,高考后进行自主选拔录取的探索,到今天我认为仍然是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一些学者说这个不是真的自主录取招生,他只不过是降分录取,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我认为这个确实是切中了要害,我刚才讲的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弥补了高考统一录取的不足,有这个效果,毕竟他不是完全根据一次高考成绩定的终身,他至少考了两次,给更多的优秀学生提供了机会,而且十年来很多高校所做的调研也表明通过自主选拔录取进入到高校的学生,表现确实比一般的普通的通过高考途径的学生们更为优秀一些。
  但是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在哪?就是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高考的录取模式,他仍然是用一次笔试成绩来作为录取依据,虽然很多高校采取了面试的方式,姑且不论这种面试方式的科学性怎么样?笔试占据的比重很大,笔试成绩绝对了这个学生到底能获得多少加分的依据。也就是说,他实际上是在用另外一次,也许不那么科学,也不那么权威,不那么严谨的考试成绩去替代了高考成绩,而且无论他的选拔对象,还是选拔途径,还是选拔的内容,都没有本质的变化,这个本质是什么?就是录取线上的学生不想要也不行,录取线下的学生要不到。实际上回过头来看这十年的道路,我认为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工作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高考录取模式下的选拔方式,不再用一次笔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录取依据”至于录取依据是什么?需要各个高校去制定自己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而能够选拔适合自己培养的学生。
  主持人: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到自主两个字,就是学校去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我自己选拔的标准。
  秦春华:对。用分数选人是最简单的办法,成本最低的办法。也是最偷懒的办法,用计算机就可以完成。用综合评价选拔人才是最复杂的办法,成本最高的办法,最辛苦的办法。
  主持人:刚才看您说的至少是280位相关的专业人才,耗时一个月,实际上这个选拔的基数还不是特别大的一个情况下。
  秦春华:对,你必须要用人去选拔人,而观测人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但是我想为了能够选拔出适合高校培养的优秀人才,能够把这些人才培养成为未来影响世界,甚至改变世界的灵魂人物,我认为这个成本是值得的。而且最终的效果、性价比说不定是最高的。
  主持人:是,教育的投入跟其他产业的投入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对一个优秀人才的投入是不为过的。还有一个刚才咱们谈到了,农村的孩子的问题?
  秦春华:您提到的农村孩子无法像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到自主选拔录取实惠的问题,实际上您指的是公平问题?
  主持人:对。
  秦春华:但最早按照教育部的规划,最早的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工作,因为他只涉及到很少的一部分学生,所以它基本上不涉及到太多的公平上的问题,但是随着试点高校规模不断的扩大,参与人数越来越多,特别是举行了自主选拔录取的联合考试以后,使得数量庞大的学生开始被裹挟进去了,每个人都要争取这个机会,争取不到这个机会,就意味着自己吃亏,所以每个人都不会去放弃这样的一个机会,这就是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当中的马太效应。
  由于参加自主选拔录取,因为它要笔试,面试要支付比高考高得多的成本。这样的话,就使得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开始处于不利地位,连公平竞争的机会都没有,这成为自主选拔录取现在面临最大的一个指责,因为它使得原本就十分脆弱的教育均衡问题变得更加地突出。
  我想这会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是一个最大的考验,特别是在当前中国,对公平问题十分敏感的情况下,任何对于公平问题可能会产生影响的或者说构成威胁的这样一个行为,都会成为废除一项政策强大的压力和动力,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说自主选拔录取的十年辛苦毁于一旦不说,那么中国招生考试制度乃至中国教育界要再想启动这样的一种改革,都会变得特别特别地艰难,后果可能是难以估量的。
  主持人:您觉得有什么解决方法吗?
  秦春华: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办法有两个。一个叫,增加名额。一个叫单独划定录取线。教育部在关于高校选拔录取试点工作指导性的意见当中多次明确的提出,要对农村学生,偏远地区学生,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进行政策倾斜,北大、清华、包括人大等等一系列的高校也都提出来各种各样的计划,包括北大提出来说自主选拔录取的学生,农村的学生比例不能低于20%,去年我们超过了这个数字,还是比较令人欣慰的。
  实际上这个办法是我们老祖宗早就干过了,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办了这个事儿,怎么办?他为了提高北方士子的中保率,他就单纯为北方的士子划定了中举的名额,因为北方的士子比不过南方的士子,他就分开录取。但是我认为这只是一个治标的办法,治不了本。姑且不论这个单独划定的名额是不是一定能够真正落到真正农村孩子的身上,最近的房姐等等的事件让我们意识到原来有人可以拥有好几个户籍,拥有一个农村户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这不是问题的根本,问题的根本是什么?就是单独划定名额这样的一个事情,它本身可能会带来很多其他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人们对于公平的渴望和追求,实际上他追求的是正义,但什么是正义,本身它有的时候含义是不清楚的,包括罗尔斯写了那么厚一本的《正义论》也不完全把这个问题就阐述的那么清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辆列车行进过程当中,前面有五个人,开过去这五个人压死了,前边有一个岔道,他可以开到岔道上,岔道上有两个人,你说是怎么做?这是一个很难去回答的问题。那么在招生录取制度上也是一样,如果你要承认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你就很难单独为某一类别的学生去划定录取线,因为这样做你实际上是在承认分数面前可以有人不平等,这个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当然有人会说,这是补充性的平等,用不平等的办法去通过补偿实现平等,你反其事去治理其事,这也是一种说法,但是补偿性平等的政策后果,在世界各国范围内都还存在着争议,它对被补偿者的心理以及其他的社会等等各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不是简单的一个政策,他就能够处理掉的。会带来一系列其他的问题,包括像异地高考也是类似的问题,请不要误解,也不要断章取义,认为我不支持对农村孩子的政策倾斜,恰恰相反,我认为必须要为广大农村的优秀孩子提供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这样一个机会,北大多少年来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要从根本上解决,使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享有同样公平的接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就必须从高校招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上去入手,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依赖分数录取的这样一种现状,有的人曾经提出过:要从根本上使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享有同样的接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就必须从招生录取制度上想办法,从综合评价系统上去入手,有些曾经提出来过,说应该用分数去录取,因为农村孩子在你们所搞的什么综合评价里面他更吃亏,他既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他最擅长的就死记硬背,你还剥夺了他死记硬背的权利,说这句话的人不理解,其实选什么样的人,是你制定标准的内容上可以有变化,比方说高校的招生录取依据,如果是适合自己培养的选拔创新的人才,那就不会存在农村和城市孩子的根本区别,比方说,北大最看中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这种兴趣和爱好绝对指的不是芭蕾舞和弹钢琴,也不是交响乐这些只有城市孩子具有的专利,而是你天性里面喜欢什么?我们都知道华罗庚的家境贫寒,但并不妨碍他对数学的追求和热爱。
  主持人:这个孩子在某些学科上是否有天赋,其实跟他的经济基础没有直接的联系?
  秦春华:没有太必然的联系。他可以喜爱骑马,他可以喜爱种地没有关系,只要是他喜欢的,关键是你看中还是不看中。再比方说说,我们北大特别看中的是孩子的好奇心,农村孩子的好奇心,有可能比城市孩子他体现的更为本质,更为质朴,因为他接触的大自然多,我们城市的孩子整天在钢筋水泥里面,早就把好奇心泯灭了。所以今年启动的元培综合评价系统里面,我们完全摒弃了学生姓名的这样一些信息,显示很多非常优秀的农村孩子,在这个系统当中,表现的比城市孩子还要优秀的多。
  主持人:这才体现了一种真正的公平。
  秦春华:对啊,结果出来了,我们看哪些是农村孩子,哪些是城市孩子,发现很多农村孩子表现的更为优秀。因此我的主张是不要轻易去降低高校的录取标准,你不要让农村孩子感觉到自己是受了照顾才去进入到这个高校的,不要让他有低人一等的感觉,那样他更为痛苦。
  主持人:如果不是通过相应的标准选拔进来,他在后续的学习上也会碰到相应的困难。
  秦春华:但是你只要标准不降低,你可以在选拔内容上发生变化,但是你选进来的人,他绝对是可以在你这个学校里面能够被培养成才的,也就没有问题。所以关键还是要看高校的选择标准是什么?你要选拔的是什么人。
  主持人:刚才您谈到,其实您作为在这个行业里面,工作了很长时间的一位专家吧,您也会对高考的录取制度去做一些研究,在前不久您曾经发表了一篇文章,名字叫《高考知分填报志愿的悖论》,那么这篇文章您指出了知分填报志愿的一些弊端,引发了社会上很大的关注,您在文中指出,靠前填志愿是相对合理的,这个其实跟现在大多数省市的填报志愿的政策都是不太一样的,您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秦春华:我不是专家,在这个领域工作的时间也不长,但是我对它确实做了一些研究。两篇文章,一篇是《高考知分填报志愿的悖论》,还有一篇《高考后知分填报志愿可能加剧招生乱象》是一篇文章,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说知分填报志愿违背了规矩。另一个说填报志愿并没有降低考生的落榜风险,我们知道知分填报志愿有很多好处,这是目前越来越多省市,开始选择知分填报志愿的原因,我这篇文章要说明的是?这个好处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甚至有可能还危害很大,那么高考知分填报志愿的最大弊端在哪里?在于他改变了人们的预期和行为方式,他把高考分数推向了一个机制,使分数成为考生和高校之间谈判的一个筹码,这个是不利于人才培养的,而且甚至于是有害的。您也提到,很多考生和家长认为,知分填报志愿的把握更大一点,这个问题我在悖论的这篇文章当中,已经有了详细的分析,我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呢?我是说高考知分填报志愿不能降低落榜风险,甚至使落榜风险变得更大,它只对最顶尖的学生是有利的。
  主持人:为什么是对最顶尖的考生有利呢?
  秦春华:原因很简单。因为最顶尖的考生他的信息是清晰的,别人的信息也是清晰的,所以他是有利的,我想上北大,还是想上清华,一看我的分我就大体知道了,但是对于后面的学生来讲就很严重,因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相当于庞大的学生而言,他们投放的招生计划是很少的,即使一个学生准确知道自己的分数之后,你仍然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会报考这个学校?其他人会不会也报考这个学校,不但考生自己不清楚,你问招生的老师,他也不清楚,北大和清华没有这个问题,在一个省招40,50个人,你报了北大,他报了清华,不存在这个问题,但是对于其他的学校,这个问题就会变得很严重。
  主持人:也就是说他并不知道别人的报考情况。
  秦春华:不知道,所以你只能根据这个学校往年的分数线来填报。这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就是大小年,往年这个学校的分数高,今年这个学校一定分数低,往年这个学校报分低,今年大家都会报,因为觉得肯定把握性大,结果会造成巨大的风险,也就是说在高考后知分填报方式的志愿下,考生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和高考前是一样的,高考后知道自己的分数并没有改变这个结果,这是一个原因。
  为什么我说实行高考后知分填报志愿之后,考生的风险更大了呢?这个原因在于,在考前或者估分的时候,你报考的依据实际上是自己平时学习的程度,你在学校大体的排名,因为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因为你也不知道最后考出来的分数到底是多少?跟你估的分是不是一致,特别在考前来估分都没有,那你会非常非常地谨慎,你会规避风险,只有那些觉得自己特别有把握的人,才会去冲。
  秦春华:我说考前填报或者估分填报志愿的时候,他依据的是平时的学习成绩,因为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他填报的时候会比较谨慎,当所有人都比较谨慎的时候,这只看不见的手就在这里面发挥作用了,但是反过来,如果说大家已经知道了明确自己的分数,那心里上自然而然感觉把握性是比较大的,这个时候就会比较敢填了,当所有人都比较敢填的时候,都比较胆大的时候,自然就会扎堆到一个学校,这样就会人为的把分数线提高,使得报考人数远远大于录取的人数,这样的话考生的落榜风险就增大了,这就是我用了一句经济学上的术语叫做个人的理性去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为了避免风险,却导致了更大的风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根本的原因在于,考生面临的信息搜集成本是不一样的,当你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你要了解很多种信息,在考前或者估分的时候,你要了解信息的数量是很小的,你只需要自己中学的排位,或者自己的学习程度就可以了,但是在知分填报志愿的时候,你必须要了解全省所有的数据信息,因为大家都很明确,这个数据谁知道呢?只有教育考试院知道,但他不可能把这个数据发布到每一个人的手上,而且即使能够发布,考生拿到已经填完这个数据了,不能够对他起到这样的作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考生他面临的风险是很大的。
  主持人:因为现在我们知道每个考试院会把去年的信息发布出来,那么实际上他们在这个之前的话,获取的仅仅是去年的报考信息,但是在今年他报考的时候,实际上他只有填报完了,他才能知道这个情况。
  秦春华:所以去年的数据对于你而言没有意义,但是我刚才所说的情况,有些省市已经注意到了,比方说像内蒙古,所以我这个文章发表之后,有些学者他就提出来了,商榷的意见,他说你说得不对,只要像内蒙古实行动态信息,我把所有的信息都告诉你,学生每一个人都能掌握别人报没报这个学校,我填报志愿的把握性不是大了吗?提的非常好,但是仍然解决不了核心的问题,所以内蒙古自治区可能他们是最早意识到我所提出来这个问题,所以他们采取了独特高考的志愿填报方式。
  也就是说考生在一段时间以内,可以多次修改自己填报志愿,随时根据志愿调整,别人报的情况来修改自己的志愿,比方说某个考生发现自己想报考的某所高考报考的人数比较多,可以修改另外一所比较少的学校。
  主持人:会不会出现大家觉得这个多,都去修改了。
  秦春华:有可能。这就是我们经常细称它是炒股模式,跟股票的买卖是一样的,这仍然是一种初衷良好的模式,但是它为了解决一方面的问题,却引发了更多的问题,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呢?他假定陌生只能修改一次或者两次志愿,或者说修改很多次的志愿,但是事实上每个考生都不傻,他不会按照政策制定者试想的路径去前进的,他比支策制定者更聪明,他们想到的办法是站座,我本来想报另外一个学校,但是我不知道另外的学校有多少人,我先报其他的学校,把位置先占着,占到最后一刻,如果说这个学校人不多,我就坚持这个选择,如果说填报这所学校的人太多,我就转而去另外一个学校,这个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会发生让人始料不及的结果,因为他存在最后的时点,是最后一个小时,还是最后半个小时,还是最后一分钟,在最后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所有考生都面临抓狂的境地,他不想修改了,如果要是修改了,他报哪所学校面临着很空前的不确定性?他们只能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上天,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内蒙古他们把限制在了半个小时,最后半个小时之后你不能再改了。
  主持人:在这之前,考生又会把这个时间点往后推。
  秦春华:他永远存在一个时点,他非常大胆,是录取制度上面重要的一个创新,但是由于他解决不了关键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特别是仍然存在一个最后时刻,由于考生之间彼此的驳议,考生依然无法规避他的落榜风险,之所以这个问题如此的复杂,是因为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是一个一个独立的决策,但是每一个决策它又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它的结果又往往依赖于其他人的决策,其他人又会影响到你的决策,这种高考填报志愿的驳议是一个非常困难和复杂的问题,所以我主张用考前填报志愿,然后用平衡志愿的方法去屏蔽落榜风险。
  主持人:这个没有解决考生落榜风险的问题,这是第一点。从第二点来讲,您还有一个观点认为说知分填报志愿的方式对学校也不好,对学校带来的问题是生源同质化,这个生源同质化究竟会给高校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实际您这个问题占的比较高,生源同质化对于像北大清华的院校带来的是相对比较小的是吗?
  秦春华:不是这个问题。我的主张实行考前或者估分填报志愿的方法是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个不要违背教育规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平时的学生成绩来填报,同时不要让考生有太大的落榜风险,所以用平行志愿去兜底,即使填冒了,也有大体上同层次的学校来接收你,我认为是目前情况下比较合理的一个方式。但是您刚才提到的生源同质化的这个问题,对于像北大和清华这样的学校来说,危害可能更大,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和生源同质化相对的一个范畴叫做生源多样性,要讨论生源同质化对高校带来负面的影响,我们首先要明了,生源多样性对高校他所带来正的外部效应,事实上生源多样性一直是大学追求的一个目标,为什么大学,特别是研究性大学,一定要去追求生源多样性呢?首先这个正像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样,生源多样性也是一个基础。北大的前校长徐院士说过非常有意思的话,他说我觉得大学应该是一个花园,应该为同学们的成长,老师们的成长提供最好的土壤,同学们就是各种各样植物的种子他们当中也许会长成参天的大树,也许会长成不错的灌木,也许是漂亮的花朵,或者就是默默无闻路边的青草,但是没有关系,大学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为他们提供一个最好的成长环境。第二个原因,这个生源多样性越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的效果就会越显著,我们知道大学它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黄金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知识的学习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远不是全部,学习不等于是教育,900多年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博罗尼亚成立的时候,大学大学就是大家来学,一个人从同学,朋友,社会各界人士身上所学到的东西,可能比在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重要的多,除了老师课堂讲授之外,更重要的是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而且这种学习,如果你的学生文化背景差异越大,这种学习的效果越显著。第三个方面,我想生源多样性越强,越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差异是不一样的,他们对现象的观点也是不同的,这种差异和不同交汇在一起就会产生很多的思维和创造力的想法,能够促成优化的学习。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中国的大学对于生源多样性的重视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美国是世界上最重视生源多样性的国家,为什么美国这么重视?据说哈佛大学的教授做了差不多40年持续追踪的研究,结果他发现,凡是生源多样化显著的高校,他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普遍优于那些生源多样性不显著的高校,但是问题远远不是这样,美国大学的这种生源多样性它实际上有着极为深刻的美国的历史文化和他社会的背景,并不完全是处于公平的需要,有些提出过,说美国的生源多样性就是为了营造一个社会公平,实际上不完全是这样,在美国这个生源多样性最早是由私立大学,是最好的私立大学提出来的,追求的一个目标。
  主持人:其实私立大学不能够体现教育的均衡和公平。
  秦春华:他追求的是教育的质量,人才培养最后的质量,美国是一个教育高度不平等的国家,特别是他的私立大学,他的招生对象主要是能够支付得起高额学费的这样富裕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富人的基因好,受教育的程度比较高,学生毕业以后,更容易得到家族强有力的支持,这样的话,他们在社会上成功的几率会更大,成才的纪律更大,他反过来对学校的回报支持也会更大,这是他们的逻辑。
  但是富家子弟他有缺点,最大的问题在哪?他的家庭条件太好了以后,他就丧失了动力、欲望,没有欲望了,也丧失了迎接挑战的这种热情,有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人去刺激他,出于这个目的,私立大学在很有限的招生计划里面,他就专门拿出来一部分计划,投降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并且给他们奖学金,提供他们资助,在社会上取得了成功以后,他反过来回想,我为什么会成功,因为母校给了我奖学金,所以他会更大的回报他的母校,富人的孩子,因为有了孩子作为挑战的对象,刺激了他们的竞争欲和好胜心,所以他们积极性也会更高了,特别系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异,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肤色、语言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比例,促进了跨文化的交流,的确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我们知道中国的大学和美国的大学性质上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在人才培养的基本原理并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因此也应当去追求生源多样性,在我看来您刚才提到的问题,为什么说生源同质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危害是巨大的,主要的原因他是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他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学生都是一个特色,彼此之间没有思想和观点的交锋,特别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学生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的话,那是没有办法去适应未来变化需要的,清华光华管理学院他们完全没有沾沾自喜招了全国多少的状元,而是说对他们的人才发展造成巨大的危害,他们确实是居安思危,高瞻远瞩,我对他们非常敬重,所以学校也支持他们这么做。
  主持人:您写过一本书《相约北大》,记载了一些优秀学子通过不懈努力考取北大的事迹,您觉得我们现在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了,这个北大学子目前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和以往有什么不同的要求?您是怎么看的?
  秦春华:《相约北大》是一套系列的丛书,以前也以别的名字出现过,每一任的招办主任都担任过主编,新生入学的时候,我们都会征集这个文章,让他们能够激励学弟学妹们实现他们的梦想,其实北大的学生,有一种特殊的气质,幸免(音)先生在北大90周年校庆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永远的校园》,可以引用一下,他说一旦配上北大校徽,每个人顿时便具有被选择的庄严感,他们被一种深沉的使命感所笼罩,他说北大真是一块圣地,近百年来这里成长了中国数代最优秀的学子,风波的学识,闪光的才智,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的魅力,民族与科学成为这圣地不朽的魂灵。我在北大生活了20年,北大的学生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一个他不为自己而活着,他一定要超越点什么,他一定要以天下为己任。第二,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别人一定要有所区别。第三,他的思想非常活跃,很机智,很聪慧,而且很洒脱,充满了活力。第四,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不喜欢按照别人的指令去行事,这些东西在课堂上学不到,只能慢慢被熏陶。
  主持人:咱们北大也有一些有自己的这种信仰的学生,有一些这种学子毕业后会选择遁入空门,您这个怎么看?
  秦春华:我想前一段时间北京数学系的高材生放弃了MIT的全额奖学金选择了出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我明白您的意思,既然他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怎么会选择遁入空门呢?我想这是个人的选择,应该受到尊重,宗教信仰他是自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规定,我们社会团体和个人不能强迫他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北大的院士对这个有一个回答,他说北大的学生你要出家,就争取去做一个杰出的和尚,为核心社会作出你的贡献,发挥你的作用,我想说的非常好,顺便多说一句,我的一个好朋友,也是一位我的老师,他是世界级顶尖的学者,前不久他把国外的一切都放弃了,把房子也卖了,回到祖国来做教育,有一天半夜12点的时候发给我一条短信,最后一句话说“要用初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精神”当时我感动的泪流满面。
  主持人:其实我觉得遁入空门这个也体现了咱们北大的这种兼容并包。
  秦春华:对。
  主持人:您一直都谈到北大对于这种状元等等实际上来讲虽然说高分是好的,但是北大不会只要这种高分的学生,那么北大更希望迈入北大校门的是什么样的学生?他们来了北大以后,咱们北大又能给予这些学生什么?
  秦春华:我想北大更希望要的是适合北大培养的学生。北大也要高分的学生,但是北大不要只会考高分的学生,因为一个人如果只会考高分,他可能意味着他可能丧失了很多更为宝贵的东西,比方说创造力,同情心,社会责任感等等这些。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才适合北大培养呢?坦率的说,这个问题到现在为止,我们还不是特别地清楚,因为恢复高考后30多年来我们都是按照分数来录取的,我们都知道他们考进来分数多很高,但是他们是否都适合北大培养呢并不见得,我就知道分数很高的学生,他们在北大过得并不快乐,甚至很痛苦,为什么?比方说在北大,没有人应该告诉你,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因为没有人知道你的未来是什么样?也没有人知道你将面对的未知世界是什么?怎么就知道你选择的道路就一定是错的,说不定一个伟大的发现,就存在于你目前所选择的别人看起来很错误的道路上。所以没有人会这么去做,但是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了按照别人的指令去做事的学生来说,他在这个环境里面,他就会无所适从,他就会很茫然,茫然到最后他就很痛苦,一个人被放在不适合他的土壤里,不仅意味着是一种人才的浪费,而且很可能是一个悲剧。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北大培养?然后沿着这个目标去发现,去选拔,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目前在我们面前的一座大山,极其困难,因为在这一点上我们缺乏起码的经验,我们不知道什么人适合我们,我们现在做了一点探索,有了一点感觉,但是还谈不上经验,虽然是一座大山,但是我们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攻克它,我们计划时间是十年,如果十年之内我们对于北大究竟要选拔什么样的学生有一个基本判断,我们就完成了一件非常有价值,非常有意义的大事,对推动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是有作用的。
  主持人:实际上我觉得您的核心理念就是说,我们北大是在挑选适合北大教育的人,反过头来说,对于学生来讲,他也应该去选择适合他的大学。
  秦春华:对,不选分最高的,只选最适合你的。
  主持人:这是教育里面最难做到的。
  秦春华:其实每个大学都是不一样的,适合北大培养的人不一定适合清华,也不一定适合复旦,反过来也是一样。我曾做过一个实验,同一所中学的同一个班级的两个男生,平时成绩都差不多,他们一个去了北大的计算机系,一个去了清华的计算机系,学的也都是同一个学科,三年以后我问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他们告诉我,北大的学生二年级的时候提出来研究方向,但是他做大作业的不如清华的同学。清华的学生二年级的时候只能完成老师给出的题目,但是他做大作业的本质特别强,后来一个项目也旁证了我的实验,凡是北大得奖的比赛,清华学生都得不来奖项,凡是清华学生能得奖的学生,北大学生都得不了奖项,这个很奇怪,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凡是北大得奖,清华得不了奖的,基本上是发散性的。凡是清华得奖,北大得不了奖,都是命题作文,我想这个例子鲜明了说明了北大和清华两所大学,他们因为学科的性质不同,人才培养的特点也不一定,他不说明哪个学生更优秀,只能说明哪个学生具有什么样不同的特点?另外一个故事,有一年耶鲁大学在中国招生,上海有一个中学生,酷爱历史,在中学的阶段通俗过《资治通鉴》了不起吧,而且他把耶鲁大学历史学系的石景千的中文译本都读遍了,耶鲁没有要,为什么没有要?原因是耶鲁的面试官问他,晚上回宿舍干什么?我给同学讲历史故事啊,面试官由此拒绝了他,为什么呢?面试官说,一个十七八岁的男孩子,晚上回到宿舍里面不是男女朋友,会谈足球,有谁有兴趣会听你讲枯燥的历史故事,要么说明他说的是假话,要么说明他不合群,但是耶鲁培养的目标是什么?要培养世界领袖,一个不合群的人怎么能够号召其他的人去跟着他干伟大的事业,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位面试官说,他也许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将来也许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学者,但他不适合耶鲁。
  我在美国访问的时候,斯坦福大学的招办主任告诉我,说斯坦福招生的标准是学生要认同斯坦福的价值观,究竟什么是斯坦福的价值观?你怎么就能观测到这个学生是认同,还是不认同你这个价值观呢?这个是斯坦福积累了上百年的经验得出来的,但这套东西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我说明确北大要去选拔培养什么样的人去干十年,原因就在这儿,我们需要慢慢地一点一滴的去积累,我们要有一整套发现选拔拔尖创新人才这样的标准,并且这样的标准要能够可观测,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些,还要把它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主持人:您觉得咱们北大能够给学生带来的是什么?
  秦春华:是,我想北大能够给学生带来的首先应当是一个世界上最好的本科教育,目前来看我们的本科教育可能是和世界一流大学最接近的一个领域,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毕业生和全球人才市场上和任何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相互竞争,而且绝不处在下风,去年美国纽约时报旗下的报纸发布了就业能力大学的排行榜,全世界最受雇主欢迎的大学,全十位都是欧美的,第11位中国的北京大学,所以你可以想见,我们的学生他具备这样的一个实力,也说明我们的学生,本科教育的培养质量是过硬的。
  其次,我想是北大给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他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一个基本的价值观。这是一个有灵魂的大学,所以他要去培养一些有灵魂的人,他要告诉学生,除了挣钱之外,还有很多基本的价值观值得人去追求去奉献去奋斗,我想这是北大给学生最好的一个东西。我问过一个校友,北大给你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他的回答是什么?他说,他认为北大给他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没有教给他什么有用的东西,这句话极其深刻啊,我琢磨了很长时间,我心目中的精英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想他应该成为我刚才多次说过了,他应该成为未来能够影响世界,甚至改革世界的灵魂人物,在我的心中吧,王选先生就是这样的,使我们迎来了光与电,他在信息时代挽救了汉字,从而延绵了中国文字,时间关系,我不能讲更多了,如果没有王选先生,我们在互联网时代将会被全球抛弃的。
  他的第二个贡献,是他怀揣了一个鼎天立地的壮志,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发明了技术,他第三个贡献,把这种自主创新的技术转化成了食品,并且引导了中国IT产业的潮流,一个人的工作不仅改变了中国,同时改变了世界,这是伟大的贡献,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在电脑、手机,ipad上面去书写,打印汉字,我们之所以能够浏览中文的网页,全都是因为有了王选和他的汉字激光招牌,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王选,今天的中国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他甚至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式,2006年的时候,当王选先生因病逝世的时候,有人说了广为流传的话,只要你看过书,读过报,你就要感谢他,其实除了像王选先生,比方说在留学教育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俞敏洪,比方说在互联网中文搜索里面作出杰出贡献的李彦宏等等,我想他们是北大的骄傲,也是我心中希望未来北大选拔出来的培养出来的人也能够像他们一样影响甚至改变世界。
  主持人:好,谢谢您。那么今天我们非常感谢秦老师给我们带来精彩的节目。下面我们想请秦老师对我们中国教育在线的网友献上一句新春祝福。
  秦春华:就四个字“心想事成”。
  主持人:谢谢您。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
  近年来,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现任校党委书记朱善璐教授、校长周其凤院士。
  北京大学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3名。截至2005年底,北京大学共有文科资深教授23人。北京大学共有长江学者74人,其中特聘教授54人,讲座教授20人,总数居国内高校第一位。北京大学共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
  目前北京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新型工程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医药科学和语言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新型综合性大学,充分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  北京大学现有普通本科学生14465人、硕士生10031人、博士生5088人,共有5个学部、41个院系、271个研究所(中心)、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院、所、中心)、18.5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附属医院;101个本科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244个硕士点、201个博士点;81个全国重点学科、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97名正高级教职人员(其中博士生导师1227名)。
  北京大学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按照&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在教学管理上,逐步推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提高了选修课的比例,建设了素质教育通选课…[]
  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为了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建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一次成功探索。改革计划以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命名,任务是:继续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十六字方针,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尊重学生个体化差异,积极稳妥地推进北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借鉴世界优秀大学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和北大实际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更好地实现北大的人才培养目标。2001年9月学校成立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面推进全校范围的本科教学改革;与此同时,设立了元培计划执行委员和实验班,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07年北大第一个非专业类本科学院“元培学院”正式成立,标志着北大本科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
  办学模式:自由选择专业、导师制、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混合住宿全程管理。01-11年元培共招收十一届学生,总数1809人。从实验班到元培学院,已经成功培养七届毕业生963人。
  北京大学“元培综合评价系统”,对“实名推荐制”学生进行全方位系统深入的考察。每一位参加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学生,要经过8个专家各个角度,各个方位的考察,要经过五个环节。第一,初审材料的初步的评价。第二,学科的基础面试。第三,综合的面试。第四,随机抽取的笔试。第五,体制测试。在这个审核的环节,我们每一份的材料都是随机派发给8位专家匿名评审的,他们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理想抱负,高中学业成绩这些情况,在系统当中是独立进行评价。目的是进一步打破“一考定终身”的窠臼,通过长期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为北大选拔更适合北大培养的优秀学生。
  “综合评价系统”的实施,标志着北京大学已经初步形成具有鲜明北大人才培养特色的招生综合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不再简单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而是根据北大人才培养特色和需求,结合中学校长推荐意见、学生的学业成绩及综合表现,把考察重点转向更为重要的发展潜能、兴趣、理想抱负、想象力、逻辑思考与批判性思维、领导力、社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清楚明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