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 导致 脾湿怎么办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阴虚\内热\脾湿者如何吃才健康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讲,各种食物提供给人体的营养素也不同。谷物主要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家畜肉类主要提供动物蛋白和脂肪,果类、菜类主要提供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纤维素。这些食物,缺了哪种都不利于身体健康。 中国论文网 /6/view-2727877.htm  而现代人在吃上容易走极端,认为好的贵的就是有营养的,天天大鱼大肉,顿顿山珍海味,血脂高了不改,血糖高了还不改,真可谓是“吃”心不改。   所以,在饮食养生上,首先要避免极端,均衡的膳食才是健康的基础。除了饮食的种类要多样化,在同一类食物中选择的品种也要多样化。我们曾经遇到这样的病人,只吃白肉(鸡肉、鱼肉),不吃红肉(猪、牛、羊肉),经常晕倒,结果到医院一检查,是贫血,这就是饮食有所偏废造成的。   从中医的角度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是自家生,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造成了你的不良体质。   阴虚、内热、脾湿,是今人常见的三个体质倾向,也是致病的三个主要因素,这三个因素常常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纠缠在一起发病,错综复杂。只是有的人可能内热相对多一点,或者是阴虚相对多一点。年轻人以内热为多见;老年人以肝肾阴虚为多见;较为肥胖的人,爱思虑的人,少运动的人,往往多脾湿。在养生的时候,应该三者综合起来考虑。   阴虚主要由四个原因引起:年龄、烟酒、熬夜、抑郁。   年纪大了阴气自然就少   《黄帝内经》中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就是说阴血在生命过程中会自然损耗,人年纪大了阴血亏虚,这是正常现象。现在人寿命普遍增长了,所以肝肾阴虚的情况就更为多见了。这告诉我们两点:一是年纪大了,阴气自然就少,老年人阴虚是自然现象,没必要太担心;另一方面就是提示我们,到了三四十岁,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就要注意了,不要做伤阴的事,而要注意补阴。   现代人在饮食方面,吃得好动得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饮食多肥甘厚味,摄入多而运动量少,摄入的没有充分利用,也不能彻底代谢和排出,蓄积体内,则为湿邪。湿邪郁久易化热,热盛久又必伤阴,故易为阴虚湿热。   二为情志原因,想得多睡得少。工作紧张,人际关系复杂,精神压力大,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伤阴。工作忙碌加上思虑过度导致睡眠时间少,睡眠质量差。中医认为,人体气血循环是一个天人相应的过程,白天卫气行于阳经,卫外而为固,人处于清醒状态;夜间卫气运行于阴经及五脏,人则卧寐休息,睡眠是一个养阴的过程,故古人强调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现在人们往往要接近甚至超过午夜才睡,故阴分易伤。   另外还有一个年龄上的原因,现在老年人的人口比重较大,“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现在中老年患者占了很大比重,这一部分人肝肾阴虚的尤多。   儿童和青壮年体质多为实热或湿热,中老年体质多为阴虚肝热或阴虚湿热。因此,针对儿童和青壮年其饮食原则应以清热类食物和化湿类食物为主;而中老年则应以滋阴、清热和化湿类食物三类和餐。   肝气不舒会内热伤阴   内热主要表现为肝热。肝气主疏泄条达,调节全身气的运行,就好比我们家里的管道枢纽,枢纽坏了,全家管道都不通。同时肝又是藏血之脏,肝气之疏泄功能是以肝肾之阴血充盈为基础的。前面说了,现在肝肾阴虚的人较多,阴虚必生肝热,而热反过来又会伤阴,患病或为肝阳上亢,或为肝火上炎,或为肝气横逆。所以平时养生就要注意调肝,让气机顺畅,这样就能减少内热,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固护阴气。   饮食过度,伤脾生湿化热   脾湿主要是脾的运化功能下降造成的。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肝气不舒,木犯脾土,脾胃受伤,导致脾无法正常运化,那么吃进来的东西排不出去,就成了废物,也就是湿邪。   另一方面,因为现在生活条件提高,食品极大丰富,人们为饱口腹之欲,暴饮暴食,而运动反而减少,使摄入多于需要,超过了脾的运化能力,也能酿成脾湿。而湿淤积在体内,迟早都要化热,这样就又和内热联系在一起,成为湿热。   我们老提到肥甘厚味或者膏粱厚味,那么肥甘厚味到底是一个什么意思?   肥甘厚味和膏粱厚味,在中医上都是指油腻、精细的食物,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简单点说就是大鱼大肉,吃得太好。   为什么说肥甘厚味会化湿生热呢?我们打个比方,人的身体就好像是一部机器,机器要想正常运转,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能量,我们吃的食物,经过消化以后就会转化成身体需要的能量。但是人体需要的能量有一个度,每天能转化的食物也有一个度。   养阴清热除湿,让你远离“三高”   我们经过临床经验研究,得出结论:发现现代都市人最常见的体质就是热火相加体质,临床上的大部分疾病也都是热火相加引起的。比如现在的“三高”: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从本质上讲都是热火相加之病。   我有一个病例,是大学教授,在体检的时候发现自己得了高血压,虽然不太严重,但是他还是很重视,去医院做了详细的检查治疗,也按照医生的嘱咐备齐了各种降压药。刚好学校有一个科研项目,是这个教授负责的,没有人可以替代。他想,反正高血压不是个马上就能治好的病,只要注意按时检查,按时治疗,对工作影响不大。于是就坚持在一线工作,医院的检查和治疗也没落下,血压一升高,就吃点降压药。一年下来,项目成功完成了,可是他虽然坚持治疗,但高血压还是加重了。学校领导知道了这件事,专门给他调换了一个相对轻松的工作。现在有时间了,他自己抽空学了一些食疗的知识,继续坚持治疗,两三个月之后,血压控制得非常好。   他药按时吃,病按时治,为什么血压还是高?就是精神压力太大。   人体讲究阴阳平衡,如果阴气不足,而阳热内盛,人体就会处于失调的状态。一般阴气是向下走的,而阳气是向上走的,就像水总是往低处流,而火热之气总是向上蒸腾,阴虚内热的人,阴气不足不能制火,所以就会出现血压高、头痛、头晕、面红耳赤这些阳热在上的表现。如果不加以控制,严重的可能导致中风。尤其是老年人,阴气本来就不足,更需要特别注意。   高血压很多是由于阴虚阳亢导致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养阴清热,一方面让阴气充足以制约火气,一方面直接用一些清火的食物或药物。一般年轻人实火较盛,以清火为主;老年人阴虚明显,要注重养阴。但总的来说清热与养阴两方面都要照顾到。下面我们介绍两个清热降压的小方法。   泡脚泡掉内热高血压:高血压或轻度血压高的人,可以用桑叶、桑枝、茺蔚子各15克,用布包上,放在锅里煮水,用来泡脚,长期坚持可以泡掉高血压。   喝藕汁降血压:莲藕是甘寒的,有很好的清热作用。买回来以后,去皮、去节,切成大块,榨汁,然后滤掉杂质喝汁,有降血压的功效。   阴虚人吃什么,怎么吃   阴虚,本质上讲就是精血亏虚,主要体现在肝肾方面。大多数老年人因为年纪的原因,精血亏了,自然就阴虚了,糖尿病、高血压和中风都可能是阴虚引起的。可是为什么有些人20多岁就开始阴虚呢?针对阴虚这种体质,平时饮食应该注意些什么?应该如何滋补?   年纪大了,就会阴虚,这是自然规律   有些老人一听我说他阴虚了,就十分害怕,以为这是什么了不得的病;还有些老人刚好相反:我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不可能阴虚。   这两个观念都是错的,首先,人到了一定年纪是肯定会阴虚的。就好比春夏交替,小孩会长个,老人会长皱纹一样,这是自然规律。   在没有任何疾病的情况下,人过了40岁以后,人体的机能就开始减退,精血就会随着身体的衰弱而衰弱,你自然就会阴虚。举个最常见的例子,老人走路的时候,走着走着就气短,这就是精血亏虚的表现。阴虚是病吗?不是,它只是人体的一种状态。它并不可怕,只要你在饮食和其他生活习惯上多注意一下,是不会引起健康问题的。但是你不能放着它不管,你要真不理它,时间长了,就很可能引起各种疾病。
  那么阴虚能不能预防呢?当然可以。从饮食上说,我们可以吃一些有滋阴功能的食品,滋阴的食品很多,我们可以大致掌握下面几个规则:   凡是喜阴、长在阴面的食品都是滋阴食品,比如各种蘑菇、木耳等菌类和蕨类。   大多数长在水里的东西,都是阴性食品,比如各种鱼类、海鲜、海带、紫菜等。有些营养专家建议中老年人“每日一菇,每日一鱼”,除了从营养的角度以外,也是符合中老年人多阴虚体质,需要滋阴食品进补这个观点的。   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阴虚   一阴一阳谓之道,人体也是由阴阳组成,阳气就是各种功能活动,阴就是有形的物质。在人体,阴阳水火是相互依存、制约的。健康状态下,阴阳平衡互涵,应该既感觉不到阴盛也感觉不到阳盛,否则不是寒证就是热证。阳气温煦和暖,《黄帝内经》中谓之“少火”,好像风调雨顺的年份里温暖和煦的太阳。因此说“少火生气”,就是“少火”令人生机盎然、充满活力,不上火,不内热。   干燥失润:表现为形体瘦削、皮肤干燥(如果有内热也可以见到油性皮肤)、眼睛干涩、咽喉干燥、小便黄少、便秘。   火热上扰:表现为五心烦热(手心、脚心、心口发热,但是体温则完全正常)、兴奋烦躁、耳鸣、头晕目眩。   当然不同脏腑的阴虚又有各自的特点,如:肝阴虚肋胀隐痛,头晕目眩明显;肾阴虚腰部有时候酸软,四肢无力,耳鸣,记忆减退,健忘;脾阴虚食欲减退,大便困难,大便不成形,烦躁发热;肺阴虚有干咳,少痰、嗓子发干,皮肤干燥、瘙痒的症状。   别给阴虚加油门   正常人40岁左右开始渐渐出现阴虚的迹象,可是为什么很多人才30岁,甚至20多岁就开始出现阴虚的现象呢?因为你做了很多“加油门”的事情。身体已经提醒你了,这样做“我”会不舒服,可是你还非要那样做,结果引起精血的提早亏虚,用现在的话说,叫“透支健康”、“透支生命”。   尽量少熬夜。大自然安排你晚上困了就要睡觉,可是你非要反其道而行之,每天都睡得很晚,身体自然要消耗平时几倍的精血。30岁以上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熬一个晚上通宵,连续补一个星期觉都不一定补得回来,可见消耗精血有多严重。   调整饮食,阴虚体质,饮食宜“静”   保养好、懂生活的人阴虚来得就慢,有的人到了50岁,也不阴虚。我们怎样才能踩住阴虚的“刹车”,让它来得更晚一些呢?对于阴虚体质,千万不要大意。比如你已经40岁了,还很健康,但是到了关键的坎;或者你才30多岁,已经有点阴虚了,那么就要注意生活调整了。阴主静,所以养阴以静养为主,经常有意识地静坐一会儿,不要进行特别剧烈的运动。   从饮食上来说,也要以“静”为主。所谓“静”就是指相对平和,并且具有滋阴作用。一般来说食物的性质都是比较平和的,“精不足补之以味”,用一些味厚的食物,可以补充精血。比如蛤蜊汤就有很好的预防阴虚作用,也可以加蔬菜、豆腐之类,对那些失眠、耳鸣、眩晕的人,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另外像海参、鲍鱼都属于味厚的食物,可以填补肾阴。   有的人会问,那喝茶是不是静养的好方法呢?从表面上看,茶似乎是一种“静”饮料,其实不然,从营养成分的角度看,茶中含有一些具有兴奋提神性质的物质,对养阴不利。从中医的角度看,茶味苦,苦入心,能化燥伤阴。   平时喝一点清淡的绿茶或乌龙茶一般无妨,比如碧螺春、铁观音等,这些茶本身性质较平,而且冲泡起来比较清淡,但是也不适合多喝。可以用耳环石斛配绿茶,每天喝上2杯,耳环石斛有滋阴的作用,可以在药店里买到,喝绿茶的时候往水里放几个泡几分钟就可以了。   红茶和普洱茶性温热,体质偏阴虚的人群最好还是不要喝。假如您是偏寒的体质,可以喝陈年铁观音、大红袍或红茶。如果怕太热,可在茶中加一片柠檬。   内热人吃什么,怎么吃   所谓内热,并不一定是体温真的升高了,而是说体内的阴阳不平衡,阳强于阴,就体现为内热。内热又分为实热和虚热,年轻人多为实热,老年人多为虚热。   中医认为人体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只有阴阳二气达到平衡,人才会处于最健康的状态,百病之源都在于阴阳二气的不平衡。所谓内热,我们用个形象的比喻,阴气代表水,阳气代表火,正常情况下,人的体内水与火的比例是相等的,这时候人就是健康的,内热就是水比火少了。   火多、水没少,就是实热;水少了、火没多,就是虚热   实热就是体内的火多了,而水没有少。这样原来平衡的状态就打破了,这时候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把多出来的火清掉。   虚热是因为体内的水少了,而火并没有多。这样平衡也被打破了,所以就要想办法把水补充回来。   拿高血压来说吧,一个年轻人,他因为生气、情绪上的波动,很容易导致血压在一瞬间或者一段时间内异常升高,这就是由实热引起的。从中医术语上说,这叫肝火上炎。而老年人的血压高,则是因为水少了,相对来讲火就增加了,我们一般管这叫阴虚阳亢,也就是虚热。   老人多虚热,年轻人多实热;劳损多虚热,忧虑多实热   虽然说年轻人多实热,老人多虚热,但这不是绝对的。区分虚热和实热,可以遵循“劳损为虚、积郁为实”的原则。   什么是劳损,劳损不止是体力上的,长期工作、思虑过多、疲劳过度,或者长期处于一种精神压力下,这样造成的问题,都叫做劳损。劳损伤人的精血,这种情况造成的内热我们称之为虚热。   而积郁则是指一种情绪如悲伤、愤怒甚至是喜悦,被压抑在心中发泄不出来,久而久之就会上火,这种内热一般都属于实热。所以说年轻人也不一定就是实火,如果是长期劳损造成的,也可能是虚火;而老年人如果平时身体十分健康,忽然上火了,也可能是实火。   无论是实热还是虚热,热极都会化火,都会出现上火的情况。有的人一出现牙疼、痤疮、便秘这些上火症状就去买牛黄上清丸、三黄片这类的降火药吃,如果是实火,那这些药还比较对症;但如果是虚火,吃这些药不但效果不好,还会适得其反。因为这些降火药一般都是苦寒的,能燥湿伤阴,虚火的人本来阴分就不足,吃降火药只能使虚者更虚,阴越虚则火越大,形成恶性循环。结果是越吃越干,出现口干、口苦、便秘等症状。那么如果继续使用苦寒的祛火药,只能使病情更加严重,尤其是老年人,一旦上火,一定要慎用上火药,有些老年人用苦寒药久了,甚至会导致阴阳两虚。   现代人的饮食结构和之前的达官贵人相似   现在生活好了,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人,平时想吃什么就能吃点什么,想喝什么就能喝点什么。即使这样,还是天天想着怎么进补,买点蜂王浆、喝点参汤,前段时间虫草炒成天价也是这个原因。   现代人需要如此进补吗?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现代人的饮食结构更像解放前拉洋车的还是达官贵人,显然是后者。   对现代人来说,最迫切的不是去买多贵的补品、保健品,而是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正常收入的城市人群,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不会出现饮食上的不足,饮食过剩的毛病倒是不少。   脾湿人吃什么,怎么吃   脾是物流公司,运输出了问题就会生湿   先解释一个中医上的概念,西医说的心肝脾肺肾就是指我们身体里确实存在的真实器官,而中医上的心肝脾肺肾是指功能系统。打个比方吧,西医上的胃就是胃脏,脾就是脾脏;而中医,凡是和吐相关的,都属于胃功能,凡是和泻相关的,都属于脾功能,所以中医说的脾,是指功能上的,不是单指脾脏。   有个老中医曾经接诊过一个患者,号完脉后,老中医说:“你这病,是脾湿引起的。”患者生气地说:“你这大夫怎么乱讲,我的脾前两年因为车祸给摘除了,怎么可能脾湿。”其实,这个患者把器官上的脾和中医讲的脾给混为一谈了。中医讲的脾,是功能性的,是运化水谷的功能,而不是指解剖学中的脾脏。只要是运化功能失调,都可以产生脾湿。
  可以这样认为:胃是一个粮仓,而脾呢,就是一家物流运输公司,主要的工作呢,就是将粮仓里的东两,合理地、适当地,有条不紊地输送到需要的地方。   湿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中医上有痰湿、寒湿、湿热。综其根本,就是人体津液的代谢失常的一种病理产物。换句话说,就是该代谢出去的东西没有代谢出去。为什么没有代谢出去?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饮食习惯上,你吃饭非常地快,就容易给你的消化带来负担。打个比方,我们现在每天工作八小时,这时候身体不会太累,但是你非要两个钟头就把活干完,身体自然受不了。人体在代谢的过程中,应该排出体外但是没有排出体外的产物,我们就管它叫湿。所以我们要预防脾胃疾病的饮食原则是:第一不要快食,第二不要过饱,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应该注意。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不要贪凉,因为寒主凝滞,把你的运输通道给堵塞了,自然会影响到运输。   中老年人暴饮暴食易中风   不少中老年人的脑血栓、脑出血都是在节假日暴饮暴食引起的。饮食过饱是引起脑中风的原因之一。明《四友斋丛说》说:“尊年之人不可顿饱,缘衰老人脾胃虚薄,不能消纳。”所以,老年人在饮食上尤其要注意,饮食不要过快过饱,不要暴饮暴食。   预防脾湿不仅要健脾,还要养胃养肝   中医认为凡是表现为吐的,统统和胃相关;凡是表现为泻的,统统和脾相关。脾湿,也会导致腹泻,因为湿为阴邪,是要向下走的。这样的腹泻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因为病菌,而是脾胃功能紊乱造成的,所以不应该一见腹泻就使用抗生素。   比如,一个小孩,先吃了一个热汉堡,然后马上吃了一根冰棍,于是腹泻了。这个孩子患的病就是中医上说的脾湿,就是一凉一热打乱了脾胃的升降功能导致的,只要吃点调和脾胃的药,平衡一下饮食就可以了。当然对于小儿腹泻,尤其是婴儿腹泻,家长应该及时送孩子到医院找医生诊治,因为小儿腹泻容易引起脱水,还是有一定危险的,家长不要自作主张,耽误了治疗。   脾和胃经常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平时饮食不调,严重时“上吐下泻”,说明脾胃都有问题。所以治疗脾湿,健脾和养胃是分不开的。   脾胃不和与肝胃不和   中医常把脾胃不和称为肝胃不和,为什么看似没有什么关系的肝会“掺和”到脾胃当中呢?   这是因为肝主疏泄,要调理一身的气机,也包括了脾胃之气的升降。肝在中医里五行属木,脾在中医里五行属土,木克土,肝气郁滞就会侵犯到脾胃,引起脾胃方面的疾病。所以预防脾湿,平时要少生气,保持心境平和,养肝护肝也很重要。   脾湿和风邪是风湿的罪魁祸首   现代患风湿的人越来越多,归根到底还是饮食结构的问题。经济条件好、饮食观念缺乏造成摄入过量,营养过剩;工作忙,人变懒缺乏运动,摄入和排出不成正比,摄入的多,排出的少,久而久之就形成“湿”,如果再外感风寒、风热,就会形成风湿。   比如我们说的风湿性关节炎等,天气变化的时候,肢体肿胀疼痛,中医上叫做痹证,痹证的形成是风、湿、寒、热之邪纠结的结果。而其中最难对付的就是湿,湿为阴邪,性质黏腻,中医上有个比喻叫“如油入面”,最难去除。   湿邪和其他邪气纠结在体内,时间长了都会化热,形成湿热。如果想清热的话,就要用苦寒的药,但是这类药物可能会助长湿气;如果要化湿,就要用温燥的药,而这类药物又会助长热邪。所以湿热纠结,治疗上就比较困难。   要预防风湿,最根本的就是不要让体内有湿邪停滞,这样即使感受风寒、风热之邪,也不会缠绵难愈。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脾湿有什么症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